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康复科诊疗常规
康复科诊疗常规康复科诊疗常规1脑卒中概述】康复住院标准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4、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一般检查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1、脑脊液检查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
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2顺应症:需求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软化、动脉瘤、血液变革等情形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第七篇临床康复科诊疗规范手册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脑梗死第二节脑出血第三节颅脑损伤第四节脊髓损伤第五节周围神经损伤第六节周围性面瘫第二章运动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颈椎病第二节肩关节周围炎第三节急性腰扭伤第四节腰肌劳损第五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第六节腰椎管狭窄症第七节腰背肌筋膜炎第八节股骨头坏死第九节手外伤第十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十一节骨折第十二节肱骨外上髁炎第十三节狭窄性腱鞘炎第十四节肘管综合征第十五节腕管综合征第十六节踝管综合征第三章风湿病的康复第一节骨关节炎第二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三节强直性脊柱炎第四节骨质疏松症第五节痛风第六节骨化性肌炎第四章疼痛的康复第一节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第二节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第七篇康复科临床诊疗规范手册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脑梗死【概述】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病变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主要原因。
临床上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大类。
【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多数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或中风的病史。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起病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展达高峰,脑栓塞可在数秒钟达高峰,且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与栓塞动脉的供血区的功能对应,具明显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在24小时至3天内逐渐加重。
脑栓塞还有原发病的表现。
脑梗死多数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少数起病即有昏迷、抽搐、类似脑出血,多为脑干梗死。
腔隙性梗死往往不引起症状,或部分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腔隙病灶。
其特点为症状较轻,体征单一,多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预后良好。
(二)临床分型1.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1)完全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有完全性瘫痪及昏迷,于数小时内(<6拉达到高峰。
2)进展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面瘫面瘫(口涡,口癖)就是指颈乳突面神经得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得急性周围性面瘫。
属西医得面神经炎。
一诊断标准㈠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等。
㈡体征:本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急性发作,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减少或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症。
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三)鉴别诊断:本病需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而眼睛及其以上不受影响,多伴有一侧肢体偏瘫。
二,治疗取穴:①主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地仓,颊车,颧髎,下关,健侧合谷。
②配穴: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得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⑵电针:取阳白、丝竹空、顴髎、地仓、颊车等穴通电30分钟、物理治疗:就是最主要、针对性最强得治疗手段之一,早期可改善血循环,控制炎症发展,消除局部神经水肿;后期可改善神经营养,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风寒,戴口罩,注意保暖;忌食辛、香、燥、辣之品;因眼睑闭合不全,必要时应戴眼罩,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自我锻炼:如湿毛巾热敷、表情动作及咀嚼练习等。
二中风中风,又称脑卒中,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得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中青年发病率逐渐增高得趋势。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规范5
第七篇临床康复科诊疗规范手册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脑梗死第二节脑出血第三节颅脑损伤第四节脊髓损伤第五节周围神经损伤第六节周围性面瘫第二章运动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颈椎病第二节肩关节周围炎第三节急性腰扭伤第四节腰肌劳损第五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第六节腰椎管狭窄症第七节腰背肌筋膜炎第八节股骨头坏死第九节手外伤第十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十一节骨折第十二节肱骨外上髁炎第十三节狭窄性腱鞘炎第十四节肘管综合征第十五节腕管综合征第十六节踝管综合征第三章风湿病的康复第一节骨关节炎第二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三节强直性脊柱炎第四节骨质疏松症第五节痛风第六节骨化性肌炎第四章疼痛的康复第一节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第二节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第七篇康复科临床诊疗规范手册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脑梗死【概述】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病变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主要原因。
临床上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大类。
【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多数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或中风的病史。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起病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展达高峰,脑栓塞可在数秒钟达高峰,且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与栓塞动脉的供血区的功能对应,具明显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在24小时至3天内逐渐加重。
脑栓塞还有原发病的表现。
脑梗死多数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少数起病即有昏迷、抽搐、类似脑出血,多为脑干梗死。
腔隙性梗死往往不引起症状,或部分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腔隙病灶。
其特点为症状较轻,体征单一,多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预后良好。
(二)临床分型1.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1)完全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有完全性瘫痪及昏迷,于数小时内(<6h)达到高峰。
2)进展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康复科诊疗常规
康复科诊疗常规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物理治疗操作规程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㈠电脑中频疗法适应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
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
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1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
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
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还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疼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康复科单病种诊疗常规
痹证(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破裂、突出刺激或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一。
本病好发于30-50岁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以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痹证”,多因过劳损伤经脉、或肝肾不足,气血瘀滞,或感受风寒湿邪、经脉痹阻,或跌仆扭挫,瘀血阻滞所致。
【诊断依据】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
疼痛具有以下特点: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
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在床上以缓解症状。
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二、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
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三、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
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
四、专科检查1、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沿坐骨神经通路有压痛。
2、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直腿抬高加压试验阳性。
3、挺腹闭气试验阳性。
4、神经系统检查: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或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足拇指背伸力及第2趾肌力减退;或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5、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鞍区感觉减退,或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瘫痪。
康复科诊疗常规
康复科诊疗常规脑卒中【概述】康复住院标准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4、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一般检查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1、脑脊液检查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
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 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或规范.1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肌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6.注意与一些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如椎管狭窄及脊柱肿瘤等相鉴别。
【入院指征】1.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明显影响活动及睡眠;2.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阳性;3.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检查项目】1.专科检查: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康复评定:JOA评分3.常规检查:全血细胞计数+三分类;ABO血型鉴定;尿液分析;大便常规;肝功能常规;肾功能常规;血电解质常规;凝血常规;心电图;胸片;输血前五项检查;血糖;腹部超声检查。
【治疗原则】约80%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得到缓解或治愈,研究证实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相当。
1、卧床休息和限制活动 急性期首选治疗方法。
严格卧床不宜超过1周以防制动并发症的发生。
2、药物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神经营养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药物,肌肉松弛药,必要时可以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腰椎牵引4、推拿和按摩5、支具和矫形器 围腰有协助背肌、限制不必要的前屈、增加腰椎稳定性的作用。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规范5(改进版)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规范5(改进版)康复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5 (改进版).doc
引言
本文档是康复科常见病诊疗规范的第五版,是对之前版本的改
进和完善。
康复科是致力于恢复和改善疾病、伤害或残疾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医疗领域。
本文档旨在为康复科医生提供一份准确、规范和有效的诊疗指南,以提高康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内容
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康复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涉及以下
几个主要方面:
1. 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
2. 诊断过程中的常见检查项目和方法;
3. 药物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4. 康复训练和治疗技术的选择和应用;
5. 康复护理和康复辅助用具的使用;
6. 预后评估和康复效果的监测。
本文档的内容适用于常见的康复科疾病,如脑卒中后遗症、骨折后的康复、创伤性脊髓损伤等,同时也涵盖了康复科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方法。
目标
本文档的目标是提供一个简明扼要的康复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旨在帮助康复科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提高康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和标准化的治疗方法,我们希望患者能够得到更全面、专业和科学的康复治疗,从而达到恢复和改善功能的目标。
结论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5 (改进版).doc》是一份专门针对康复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旨在为康复科医生提供准确、规范的诊疗指南。
通过遵循本文档的指导,我们相信康复科医生能够提供更高效、科学的康复医疗服务,帮助患者重返社会和改善生活质量。
康复科诊疗常规及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物理治疗操作规程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㈠电脑中频疗法适应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
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
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
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
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还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疼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方案(汇编)
隆安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常见病诊疗方案二〇〇七年元月目录急性腰肌扭伤 (1)肩周炎 (2)颈椎病 (3)落枕 (5)腰椎间盘突出症 (6)急性腰肌扭伤急性腰肌扭伤是指腰部在持重和运动中,由于腰部平衡失调,使附着于腰骶、骶髂及腰背两侧的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及滑膜等软组织的急性损伤,从而引起腰部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
本病俗称“闪腰岔气”,是腰痛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诊断要点】1、有明显腰部急性损伤史(多为间接外力所伤)。
伤后即出现典型剧痛、活动受限。
2、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长期从事弯腰劳动工作的人和平时缺乏锻炼,肌肉不发达的人易患此病。
3、腰部疼痛:腰部因损伤部位和性不同,可有刺痛、胀痛或牵扯样痛。
疼痛一般较剧烈,部位较局限,且有局部肿胀,常牵掣臀部及下肢疼痛。
4、活动受限:腰不能挺直,俯仰转侧均感困难,甚至不能翻身起床、站立或行走,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重。
5、检查:多有局限性压痛,单侧或双侧腰部肌肉痉挛,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畸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骨盆旋转试验阳性有助于确诊。
【治疗】1、口服营养神经类药:TabvitB1或复合vitB片20mgTid谷维素片20mgTid2、疼痛明显,可用非甾体类药,如芬必得胶囊0.3Bid或戴芬胶囊75mgqd。
3、急性损伤炎症水肿期可用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地塞米松注射液5~lOmg 加压静滴。
4、一般配合静滴丹参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静滴。
【分证论治】推拿操作常规标准:1、滚揉舒筋法:患者取俯卧位,自然放松。
医者站于一侧,用滚、揉等轻柔手法在局部施术3~5分钟,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2、点拨镇痛法:医者用拇指点压、弹拨等稍重刺激手法依次点压肾俞、阳关、志室、大肠俞、环跳及阿是穴,在点压穴位时应加以按揉或弹拨,以产生酸、麻、胀感觉为度。
可调和气血,提高痛阈,从而减轻疼痛。
3、理筋整复法:患者俯卧,医者先施腰椎后伸扳法扳动数次,然后用腰部斜扳法,常可听到患者腰部有“咯嗒”声响。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一、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其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其上的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邻近的脊神经根或脊髓所产生的症状。
多发于壮年体力劳动者,男多于女,20-50岁占90%以上。
约70%的病人有腰部受伤史。
正常椎间盘弹性很大,可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不致破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常受到挤压、扭转等应力作用和轻微损伤的积累,在30岁以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使纤维环破裂,引起椎间盘病变。
多位于腰4、腰5和腰5、骶1两间隙。
临床表现1.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疼痛剧烈,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方向放射,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后部和小腿外侧,甚至足跟和足背外侧,随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或弯腰而加剧,休息时好转,整个患病过程有明显间歇性。
2.局部压痛,在腰4.5或腰5骶1的棘突间中线旁或中线有深部压痛,并常沿坐骨神经支配区放射。
3.腰部僵直,生理前凸平直,可出现脊柱侧凸,骶棘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
4.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压试验均阳性。
5.下肢的感觉,肌力和腱反射有改变,严重者有肌肉萎缩。
诊断依据1.腰痛伴坐骨神经痛。
2.局部压痛,并向下肢放射。
3.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压试验均阳性。
4.腰部生理曲度平直,脊柱侧凸,腰椎活动受限。
5.下肢感觉,肌力与腱反射有改变。
6.X线检查显示椎间隙变窄。
7.椎管造影显示脊髓有压迫。
8.CT扫描显示椎间盘突出。
9.核磁共振影像(MRI)显示椎间盘突出。
治疗原则1.完全卧床休息。
2.骨盆牵引。
3.推拿按摩。
4.封闭疗法。
5.药物治疗(消炎痛等)。
6.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1.早期症状轻病例,以保守疗法为主。
2.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或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经非手术疗法无效或中央型突出有马尾神经受压,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应行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工作。
2 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3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二、颈椎病疾病简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面瘫面瘫(口涡,口癖)是指颈乳突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属西医的面神经炎。
一诊断标准㈠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等。
㈡体征:本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急性发作,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减少或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症。
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三)鉴别诊断:本病需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而眼睛及其以上不受影响,多伴有一侧肢体偏瘫。
二,治疗取穴:①主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地仓,颊车,颧髎,下关,健侧合谷。
②配穴: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⑵电针:取阳白、丝竹空、顴髎、地仓、颊车等穴通电30分钟。
物理治疗:是最主要、针对性最强的治疗手段之一,早期可改善血循环,控制炎症发展,消除局部神经水肿;后期可改善神经营养,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风寒,戴口罩,注意保暖;忌食辛、香、燥、辣之品;因眼睑闭合不全,必要时应戴眼罩,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自我锻炼:如湿毛巾热敷、表情动作及咀嚼练习等。
二中风中风,又称脑卒中,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
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中青年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统称。
(一)诊断: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起病形式、发病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特点多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
4、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5、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症状:本病具有神志障碍、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
(三)治疗:主症: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处方:大肠、胃经腧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
取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可轮换取肩髃、肩贞、臂蠕、阳池等穴。
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三阴交,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
兼症加减:中风不语及吞咽困难:廉泉、翳风、风池等;认知障碍、痴呆:取穴百会、四神聪、四关穴等(体针+头皮针配合运用);口角流延:取穴地仓、迎香、承浆点刺金津、玉液等;尿失禁、尿储留:取穴天枢、大横、气海、关元等;肌痉挛——肌张力较高患者针刺阴经为主,阴经和阳经对刺——降低肌张力。
三眩晕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眩晕是现代医学中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症状,常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贫血等。
(一)诊断: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数,测血压、作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谱勒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有条件者可作CT、MRI检查。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二)症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三)针刺疗法取穴百会,四神聪、颈夹脊,风池、翳风、太阳,太冲、足三里、三阴变。
四漏肩风(肩周炎)本病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至气血阻滞而成肩痛。
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痠重疼痛,运动受限为主症。
患处发生轻度肿胀,甚则关节僵直,肘臂不能举动。
(一)诊断:(1)肩部疼痛;(2)肩关节活动受限;(3)患肩怕冷;(4)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5)肌肉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6)X线及化验室检查:常规摄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见骨质疏松,但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
实验室检查多正常。
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者,X线平片可见到肩部骨质疏松,或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征。
(二)症状: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痠重疼痛,运动受限为主症。
患处发生轻度肿胀,甚则关节僵直,肘臂不能举动。
(三)治疗方法:取穴:肩贞、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风池、条口、承山等穴。
五截瘫截瘫是由于(如火器、刀刺伤等)和间接操作(、脱位等)所致。
脊柱操作可影响到逐渐萎缩、丧失有关的感觉和、某些器官功能受损(如失控等)或失去某些活动能力等,严重的有生命危险。
所以,者应积极早期进行抢救与合理治疗,结合的康复指导,加强护理工作,争取脊椎骨折、脱臼达到复位和脊髓功能早期最大限度地恢复。
(一)诊断:结核类疾病一般的患有原有的脊柱结核史或有结核中毒症状的患者,他们一般的来说病变多发生在胸椎和颈椎。
1、外伤所致截瘫:脊柱骨折或骨折--脱位所伤及脊髓或马尾神经,神经收到损伤,无法正常运作。
2、结核所致截瘫:原有脊柱结核史或有结核中毒,病变多发生在胸椎或颈椎。
病程缓慢,多表现为痉挛性瘫痪,四肢或双下肢无力、发硬、发挺,可有后凸或侧弯畸形,棘突间隙不增宽,X线片示椎体有溶骨性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体可有相互嵌入,椎旁有脓肿阴影。
血沉增快。
3、肿瘤所致截瘫:多见于椎体血管瘤、椎体巨细胞瘤。
①椎体血管瘤: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妇女,好发于胸腰段单个或多个椎体。
早期为局部钝痛或束带状疼痛,感觉异常,病程缓慢。
X线片示椎体呈纵行排列的增粗骨质,间有条状密度减低区,呈栅栏状或多囊压缩状。
②椎体巨细胞瘤:多见于中青年,初期局部有间歇性隐痛,逐渐出现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而致截瘫。
X线片示椎体呈皂泡状阴影或溶骨性改变,骨小梁残缺不全。
4、转移瘤所致截瘫:有原发肿瘤治疗史(、乳腺癌、、、等)。
截瘫症状逐渐出现,病程缓慢。
线片示椎体疏松呈前后一致性挤压,有溶骨或虫蚀样破坏,有成骨型斑点和块状硬化影,或有成骨和溶骨型的混合影像。
上下椎间隙一般无明显变化。
(二)症状:脊柱操作可影响到逐渐萎缩、丧失有关的感觉和、某些器官功能受损(如失控等)或失去某些活动能力等,严重的有生命危险。
(三)治疗取穴主穴:分2组。
1、百会、前顶、夹脊(从受伤脊柱上2椎体至第5骶椎,旁开2寸)、环跳、肾俞、承扶、殷门、承山、昆仑;2、百会、前顶、肩、曲池、外关、合谷、大肠俞、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八风。
配穴:小便失禁加关元、气海、八髎,大便失禁加、支沟。
六疼痛临床常见的颈、肩、腰、腿痛,中医学多称之为“着痹(痛痹)”、“寒痹”、“湿痹”、“筋痹”等。
这些痛症多由急性或慢性损伤,或有受潮湿风寒之邪所引起的软组织无菌性炎性粘连。
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组织变性和挛缩等所致。
在诊断方面应首先考虑临床症状和体征。
而应仅凭X光片上的骨性改变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而应以触诊检查,准确判断病变部位的压痛点更为重要。
其治疗原则应是通经活络、舒筋活血,松解挛缩和消除炎性粘连,解除疼痛为其目的。
一、针刺镇痛的取穴原则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常选取疼痛局部及循行所过经脉上的相关输穴,即分为近取和远取两种。
如牙痛可近取颊车、下关等,远取合谷,内庭等;剖腹产可局部选用带脉、远端取三阴交等;又如偏头痛可局部取率谷、太阳、风池、角孙等,远端取外关、阳陵泉等;后头疼痛常局部选取络却、玉枕、风府、风池等,远取昆仑、后溪等。
此外,在局部取穴中除经穴外还十分注重阿是穴的使用,在病痛的局部“以痛为输”取穴,可取得较为明显的镇痛效应。
如、肱骨外上髁炎常选用压痛点进行针刺。
1,肢体痛肢体痛主要指上下肢肌肉、关节的疼痛。
疼痛性质有多种表现,如串痛、重痛、掣痛、肿痛、刺痛等。
治疗时仍要注重经络辨证,按部分经,以循经取穴为主。
根据疼痛范围、部位、特点不同,取穴也有区别。
2,头面部痛头面部痛指五官疾病以及其它各种原因所致疼痛。
根据脏腑经脉器官相关理论,头面五官均与特定的脏腑经脉有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所以治疗时除取局部穴、阿是穴外,要注重依部辨经而循经远取。
一般多用肘膝关节以下的输穴,同时应调治脏腑,多取背俞穴或夹脊穴。
另外,宜在分部循经取穴的基础上结合辨证取穴。
3,躯干部痛躯干部痛指胸胁腹部、背腰部疼痛。
应注重经络辨证,按部分经,远近配合取穴。
如胁痛当责之于肝胆两脉,故宜远取太冲、阳陵泉、支沟,近取章门、大包。
另外,急性痛应以远取为主,慢性痛应以局部取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