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2019年文档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封建社会末期儒林群丑的众生相。
在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中,匡超人的形象尤其让我感慨万千。
匡超人出身贫寒,本是一个勤奋好学、心地善良的青年。
他最初的愿望只是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其努力的样子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早期的他,白天杀猪卖肉,晚上还会刻苦读书,对父母也极为孝顺。
在流落杭州时,他还能保持着那份淳朴和真诚,对马二先生的教导铭记于心。
然而,随着他逐渐步入儒林,接触到了各种功名利禄的诱惑,匡超人开始发生了变化。
他变得越来越自私、虚伪和狡诈。
为了功名利禄,他抛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另娶富家小姐;为了讨好权贵,他不惜诋毁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马二先生;甚至在自己的恩人潘三入狱后,他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急于撇清关系。
他的这种变化,让人感到痛心和愤怒。
匡超人的堕落,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那个腐朽的社会环境中逐渐被侵蚀的结果。
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使得无数像匡超人这样的读书人,将科举视为唯一的出路,为了取得功名不择手段。
社会上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让他逐渐明白了只有攀附权贵、阿谀奉承才能获得所谓的“成功”。
这种社会环境就像一个大染缸,将原本纯洁善良的匡超人染得面目全非。
同时,匡超人自身的性格弱点也是他堕落的重要原因。
他缺乏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在面对诱惑时,无法坚守自己的初心。
他的虚荣心和贪婪,让他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财富,从而迷失了自我。
从匡超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在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价值观念被严重扭曲,道德沦丧成为普遍现象。
这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匡超人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警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如何在这些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儒林外史》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古代儒林的种种丑态和荒唐。
而匡超人这个人物,更是让我感慨万千。
匡超人出身贫寒,原本是个淳朴善良、勤奋好学的青年。
他侍奉生病的父亲,尽心尽力,让人感动。
那时候的他,心中有着对未来的憧憬,有着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决心。
起初,匡超人努力读书,每一个字都像是他通向未来的钥匙。
他挑灯夜读的样子,仿佛能看到他眼中对知识的渴望。
那破旧的屋子,微弱的灯光,都没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然而,随着他渐渐走进儒林这个大染缸,一切都开始变了。
他结识了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被功名利禄迷了心窍。
他开始学会了虚伪、狡诈,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记得有一次,他为了讨好权贵,竟然不顾曾经的好友情谊,对真心待他的朋友恶语相向。
那场景,真让人寒心。
曾经那个真诚的匡超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家伙。
他的言辞不再朴实,而是充满了阿谀奉承和谎言。
他的笑容也变得虚假,让人看不透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还有一回,他为了能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编造谎言,吹嘘自己的功绩。
那副洋洋得意的嘴脸,真让人觉得可憎。
他把自己的良心抛到了九霄云外,眼中只有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
匡超人的变化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
一个原本善良纯真的人,在不良环境的侵蚀下,竟然能变得如此面目全非。
这也让我警醒自己,在生活中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同时,匡超人的故事也让我看到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
为了追求功名,人们不惜放弃自己的道德和良知,这种现象实在是可悲可叹。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公平和自由的时代。
但我们依然能从匡超人的身上吸取教训。
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环境,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但绝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品德为代价。
回想匡超人的一生,从朴实到堕落,就像是一场悲剧。
但也正是这样的悲剧,让我们更加明白,保持初心是多么的重要。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坚定,走得正直,不被虚荣和利益所迷惑,活出真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读完《儒林外史》,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在我脑海中久久徘徊,让我感慨颇多。
匡超人原本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村少年。
出身贫寒的他,勤奋好学,白天杀猪卖豆腐维持生计,晚上还在灯下刻苦读书。
他对父母孝顺,对邻里友善,怀揣着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
那时候的他,有着一颗纯净而向上的心。
一开始,匡超人的孝顺是让人感动的。
父亲卧病在床,他尽心尽力地照顾,没有丝毫的怨言。
为了能让父亲舒服一些,他跑前跑后,熬药喂饭,甚至连觉都睡不安稳。
父亲解手不方便,他不怕脏不怕累,亲自伺候。
在那艰难的日子里,他的孝心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温暖着病重的父亲,也让周围的人对他称赞有加。
然而,随着他的境遇发生改变,步入儒林之后,他却逐渐迷失了自我。
在杭州,他结识了一群所谓的“名士”,开始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他学会了吹牛、撒谎,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他考取了功名,却不再把学问当作修身养性的途径,而是将其作为追名逐利的工具。
他变得越来越自私和虚伪。
为了攀附权贵,他抛弃了自己的发妻,另娶富家小姐。
曾经那个孝顺善良的匡超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利欲熏心、道德沦丧的小人。
他的变化让人痛心,也让人深思。
回想起匡超人的转变,我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
在我们的周围,也不乏有这样的人。
他们在贫穷或者平凡的时候,保持着纯真和善良,一旦有了一点权力或者财富,就开始忘乎所以,抛弃了曾经的原则和底线。
就像我曾经认识的一个人,他出身农村,家庭条件不好。
小时候,他非常勤奋努力,大家都觉得他以后肯定会有出息。
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在城里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刚开始,他还经常回老家看望父母,对亲戚朋友也很热情。
可随着职位的上升,他渐渐变了。
他开始嫌弃自己的出身,不愿意跟老家的人来往。
为了升职,他不惜在背后给同事使绊子,拍领导马屁。
他的妻子劝他要保持初心,他却嫌妻子唠叨,最终和妻子离了婚。
再后来,听说他因为贪污受贿被抓了,原本大好的前途就这样毁了。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一、引言《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以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其中,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成为了作品中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匡超人的人物形象以及相关情节。
二、匡超人人物形象1.性格特点匡超人性格矛盾复杂,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虚伪、势利的一面。
他原本是一个淳朴的农家子弟,但随着生活的变迁,逐渐变得狡猾、虚伪。
2.人生经历匡超人生于贫苦家庭,自幼聪明好学。
然而,为了生存,他被迫放弃了学业,到江湖上闯荡。
在江湖上,他结识了一些权贵,逐渐变得势利、虚伪。
最终,他陷入了权贵的圈套,沦为了一名无耻之徒。
三、相关情节1.匡超人娶亲在《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原本有一个淳朴善良的妻子,但在权贵的诱惑下,他抛弃了妻子,娶了一位权贵的侄孙女。
这一情节揭示了匡超人性格中的虚伪和势利。
2.匡超人攀附权贵在江湖上闯荡期间,匡超人结识了一些权贵,为了攀附权贵,他不择手段。
在权贵的圈套中,他变得越来越狡猾、虚伪。
最终,他沦为了一名无耻之徒。
3.匡超人的结局在《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结局是悲惨的。
他失去了原本的淳朴和善良,沦为了一名无耻之徒。
最终,他在权贵的圈套中越陷越深,最终走向了灭亡。
四、结论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
他性格矛盾复杂,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虚伪、势利的一面。
他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通过对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儒林外史》这一经典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儒林外史》匡超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匡超⼈物形象《儒林外史》匡超⼈物形象⼀、由良变劣匡超⼈本是个孝顺、勤勉的良家⼦弟,可是,当他在不断向上⾛的过程中,他在慢慢地改变,变得势利虚伪,与腐俗同流合污。
近朱者⾚,近墨者⿊,他的社会地位看似不断上升,其实他在逐渐地堕落,内⼼早已腐坏,不成模样。
前期的匡超⼈是⼀个懂事⼜善良的孝⼦,内⼼真诚纯洁。
家中贫寒,⽆法供其上学,于是他就跟随客⼈到省城卖柴,减轻家中负担,哪知折了本,只得流落他乡。
从这⾥便可以看到匡超⼈很懂事,为了减少开⽀,⽢愿背井离乡,独⾃⼀⼈在外打拼。
同时,在遇到马⼆先⽣时他说:“...只是⽗亲在家患病,我为⼈⼦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 1]回到家的他,每天都亲⾃照看⽗亲。
匡⽼爹⾝体很不好,不能下床出恭,有⼀次想⽅便,可是匡超⼈不想让⽗亲难受,就让⽗亲把腿搭在⾃⼰的肩上,能舒服地出恭。
⽩天,他要杀猪卖⾁磨⾖腐,赚钱养家;晚上,他还要在⽗亲⾝边读书,照顾⽗亲,直到⽗亲睡去他才会休息。
再有阿叔来催他们搬家时,“...阿叔见他这番话说的中听,⼜委婉,⼜爽快,倒也没得说的了...”[2]房屋着⽕了,急忙背着⽗亲逃了出来,⽽他的哥哥却害怕得不知去了哪⾥。
......担⼼⽗亲病情、⽇夜照看⽗亲、挑灯夜读、冒⽕救⽗等等都可以看出匡超⼈多么地善良、孝顺,不争不抢,不急不躁,⽢⼼为家庭付出。
没有抱怨,没有觉得⽗母是拖累,⽽是尽⼼尽⼒照顾⽗母。
可是,⼀个淳朴的少年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富贵荣华,抛弃了道德仁义,变得虚荣、堕落。
⼀天夜间,他在⽗亲跟前念书,知县得知有如此孝顺之⼈,便告知其应试童⽣,必提点。
果然匡超⼈取得了乐清县第⼀名⼊泮,联科及第。
进城拜谢知县,并认知县为⽼师,可当提到说学⾥⽼爷传他去见,还要⾏进见之礼时,他说:“我只认得我的⽼师,他这教官,我去见他做甚么?有什么进见之礼?”[3]从这⾥可以看到匡超⼈性格已经开始发⽣变化了,学⾥的⽼师是启蒙之师,本应去拜见拜见,他却⼗分不情愿,反⽽去谢知县。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在《儒林外史》这本书中,匡超人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匡超人的人生轨迹,就像是一幅描绘世态炎凉和人性扭曲的长卷,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感慨,时而愤怒,时而又感到深深的悲哀。
匡超人原本是一个朴实善良、勤奋好学的农村青年。
他出身贫寒,却有着一颗上进的心,努力想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开始,他白天杀猪卖豆腐,晚上还刻苦读书,那种为了未来拼命努力的劲头,真的让人觉得这是个有志向的好小伙儿。
还记得书中描写他侍奉父亲的那些细节,真的是细致入微,让人感受到他最初的那份孝心。
他尽心尽力地照顾生病的父亲,不嫌脏不嫌累,事事亲力亲为。
为了让父亲能舒服一些,他想尽办法,那种关切和担忧,完全就是一个孝顺儿子的模样。
然而,随着他逐渐走进儒林这个大染缸,他开始发生了变化。
中了秀才之后,他被那些所谓的名士、官绅们影响,心态逐渐扭曲。
他开始学会了钻营取巧,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他抛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娶了一个有权有势人家的小姐,只为了能让自己的仕途更加顺畅。
这一情节让我特别气愤,想当初他在家乡时,和妻子虽说日子过得清苦,但也算是相濡以沫。
可一旦有了往上爬的机会,他就把曾经的誓言和感情全都抛到了脑后,简直就是个无情无义的家伙!而且,他还学会了吹牛撒谎,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无所不能、道德高尚的大儒。
在与那些文人雅士交往的过程中,他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别人指手画脚,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出身贫寒的小人物。
匡超人的变化让我感到无比的惋惜。
曾经那个怀揣着梦想,努力奋斗的青年,最终变成了一个虚伪、狡诈、自私自利的人。
这到底是儒林这个环境的错,还是他自己意志不坚定的错呢?我想,两者都有吧。
儒林这个圈子,充满了名利的诱惑,各种虚伪的应酬和勾心斗角。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很容易就会迷失自己。
而匡超人,显然没有抵挡住这些诱惑,他在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失去了自我。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分析及事件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分析及事件
匡超人物形象分析及事件:
1、匡超人年少是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是个淳朴可爱之人。
书中描述:他在马二先生资助下回到家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
”父亲卧病在床,他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
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
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2、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入一群无法取得功名的假名士之中。
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这些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命清高,却意图投机取巧侥幸名利双收的理论污染,思想开始蜕变,被这些人同化。
书中写到:虽然马二先生教他懂得了读书人应以文章举业为主,但这条路终究是难走的,况且此时的恩师李本瑛已被人诬告摘了印,无人提携,于是匡超人转身投入到西湖斗方名士们所吹捧的“终南捷径”之中了。
3、匡超人渐渐在这个污浊社会的学有所成,习得一身暴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
书中叙述:他本已娶妻郑氏,却在李“恩师”问及可曾婚娶时,“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只这三个字的谎言使他又得娶李“恩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外甥女,又得了极其可观的数百金的装奁,享了好几个月的天福。
《儒林外史》匡超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匡超人物形象一、由良变劣匡超人本是个孝顺、勤勉的良家子弟,可是,当他在不断向上走的过程中,他在慢慢地改变,变得势利虚伪,与腐俗同流合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的社会地位看似不断上升,其实他在逐渐地堕落,内心早已腐坏,不成模样。
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懂事又善良的孝子,内心真诚纯洁。
家中贫寒,无法供其上学,于是他就跟随客人到省城卖柴,减轻家中负担,哪知折了本,只得流落他乡。
从这里便可以看到匡超人很懂事,为了减少开支,甘愿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在外打拼。
同时,在遇到马二先生时他说:“...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 1]回到家的他,每天都亲自照看父亲。
匡老爹身体很不好,不能下床出恭,有一次想方便,可是匡超人不想让父亲难受,就让父亲把腿搭在自己的肩上,能舒服地出恭。
白天,他要杀猪卖肉磨豆腐,赚钱养家;晚上,他还要在父亲身边读书,照顾父亲,直到父亲睡去他才会休息。
再有阿叔来催他们搬家时,“...阿叔见他这番话说的中听,又委婉,又爽快,倒也没得说的了...”[2]房屋着火了,急忙背着父亲逃了出来,而他的哥哥却害怕得不知去了哪里。
......担心父亲病情、日夜照看父亲、挑灯夜读、冒火救父等等都可以看出匡超人多么地善良、孝顺,不争不抢,不急不躁,甘心为家庭付出。
没有抱怨,没有觉得父母是拖累,而是尽心尽力照顾父母。
可是,一个淳朴的少年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富贵荣华,抛弃了道德仁义,变得虚荣、堕落。
一天夜间,他在父亲跟前念书,知县得知有如此孝顺之人,便告知其应试童生,必提点。
果然匡超人取得了乐清县第一名入泮,联科及第。
进城拜谢知县,并认知县为老师,可当提到说学里老爷传他去见,还要行进见之礼时,他说:“我只认得我的老师,他这教官,我去见他做甚么?有什么进见之礼?”[3]从这里可以看到匡超人性格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学里的老师是启蒙之师,本应去拜见拜见,他却十分不情愿,反而去谢知县。
想来他是以利会人,知县帮过他,给予了他些许好处,他就拜之为老师;而学里的老师已与之无用,就抛掷于脑后,不闻不问。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作者:姜雪芳牛景丽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2期[摘要]《儒林外史》可谓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扛鼎之作。
它采用“短篇连缀”的形式,从头至尾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人物或情节。
“匡超人”作为书中唯一花费近六回篇幅全程被描写的人物,也是书中前后变化最大的一个典型。
而通过截取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即从“人间至孝”到“孝悌尚存”、从“附庸风雅”到“利欲熏心”、从“装腔作势”到“衣冠禽兽”这三个重大转变,我们不难发现本书隐含的“反对八股科举”这一主题。
[关键词]《儒林外史》匡超人主题科举制度[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88-02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扛鼎之作,它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深刻透彻,讽刺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关于此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大体分“反对八股科举说”“反对功名富贵说”“儒林痛史说”“指谪时弊说”“反映知识分子生活说”和“民主主义思想说”六种观点。
[1]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本书的创作矛头直指“儒林”中人。
全书开头就通过王冕之口道出科举制使得“一代文人有厄”,确立了揭露时代弊病尤其是科举制之丑恶的出发点。
作者通过塑造匡超人这一由善至恶的典型形象,深刻描述了科举制是如何把一个温良敦厚的少年毒害成市侩之徒的全过程。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匡超人一步步坠入堕落深渊的轨迹来论证“反对八股科举”一说的合理性。
一、从人间至孝到孝悌尚存在第十五回中,匡超人的出场由马二先生引出。
书中写道“那少年虽则瘦小,却还有些精神。
却又古怪:面前摆着字盘笔砚,手里却拿着一本书看……马二先生见他戴顶破帽,身穿一件单布衣服,甚是蓝缕”。
最基本的保暖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仍能做到手不离书——匡超人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清贫清秀而又好读好学的书生。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读罢《儒林外史》,诸多人物在脑海中穿梭,而匡超人这个角色,着实令我感慨万千。
匡超人,原本是个朴实、善良的农村少年。
他出身贫寒,却勤奋好学,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起初,他白天杀猪、卖豆腐,晚上还会刻苦读书,那股子努力劲儿,真叫人佩服。
他侍奉着生病的父亲,尽心尽力,毫无怨言。
父亲要他出去卖鸡换米,他老老实实地去做,不敢有半分懈怠。
那时候的匡超人,心里装着的是孝道,是对家庭的责任。
他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朴实勤劳的邻家少年,让人觉得亲切又心疼。
然而,随着他踏上科举之路,接触到了官场和社会的种种黑暗,他开始慢慢变了。
他学会了阿谀奉承,学会了投机取巧,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他考取了秀才,结识了一群所谓的“文人雅士”。
这些人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匡超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迷失了自己。
他开始嫌弃自己的出身,忘记了曾经的质朴和善良。
他为了攀附权贵,竟然抛弃了自己的妻子。
那个曾经与他共患难的女子,被他无情地丢在了脑后。
他编造谎言,说妻子是个悍妇,自己是迫不得已才离开的。
这种行径,实在是令人不齿。
想起他曾经对妻子的承诺,再看看如今的他,真是让人感叹人心的易变。
还记得有一次,他与那些所谓的朋友在一起喝酒作乐。
席间,大家互相吹嘘,互相攀比。
匡超人也不甘示弱,把自己吹嘘得无所不能。
他那副得意洋洋的嘴脸,让人看了觉得既可悲又可笑。
他以为自己已经融入了这个所谓的“上流社会”,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令人唾弃的小丑。
再后来,他竟然为了讨好权贵,不惜诬陷他人。
曾经那个善良、正直的少年,已经完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私、虚伪、狡诈的小人。
匡超人的变化,让我不禁深思。
到底是社会的黑暗吞噬了他的良知,还是他自己的欲望让他迷失了方向?或许,两者都有吧。
在那个腐朽的社会里,想要保持初心是多么的艰难。
但这并不是他堕落的借口,他本可以坚守自己的底线,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浅析《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性格变化

浅析《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性格变化王 雪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取士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败坏的世俗风气。
当时的人们为了利益不惜放弃原则,争相追求名利,随波逐流,变得虚伪假善。
而这里主要分析了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匡超人,他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及其性格转变的原因、对于匡超人性格转变的反思。
关键词:科举功名;随俗浮沉;性格转变一、由良变劣匡超人本是个孝顺、勤勉的良家子弟,可是,当他在不断向上走的过程中,他在慢慢地改变,变得势利虚伪,与腐俗同流合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的社会地位看似不断上升,其实他在逐渐地堕落,内心早已腐坏,不成模样。
前期的匡超人是一个懂事又善良的孝子,内心真诚纯洁。
家中贫寒,无法供其上学,于是他就跟随客人到省城卖柴,减轻家中负担,哪知折了本,只得流落他乡。
从这里便可以看到匡超人很懂事,为了减少开支,甘愿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在外打拼。
同时,在遇到马二先生时他说:“...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1]回到家的他,每天都亲自照看父亲。
匡老爹身体很不好,不能下床出恭,有一次想方便,可是匡超人不想让父亲难受,就让父亲把腿搭在自己的肩上,能舒服地出恭。
白天,他要杀猪卖肉磨豆腐,赚钱养家;晚上,他还要在父亲身边读书,照顾父亲,直到父亲睡去他才会休息。
再有阿叔来催他们搬家时,“...阿叔见他这番话说的中听,又委婉,又爽快,倒也没得说的了...”[2]房屋着火了,急忙背着父亲逃了出来,而他的哥哥却害怕得不知去了哪里。
......担心父亲病情、日夜照看父亲、挑灯夜读、冒火救父等等都可以看出匡超人多么地善良、孝顺,不争不抢,不急不躁,甘心为家庭付出。
没有抱怨,没有觉得父母是拖累,而是尽心尽力照顾父母。
可是,一个淳朴的少年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富贵荣华,抛弃了道德仁义,变得虚荣、堕落。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儒林外史简介三、匡超人角色分析四、读后感及启示五、结语正文:【引言】近年来,古代小说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其中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更是备受关注。
这部以讽刺为主要手法的小说,通过对众多儒生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与世俗。
其中,匡超人这一角色让人印象深刻。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进行分析,并分享我的读后感。
【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描绘了清代儒生们的世俗百态。
作者吴敬梓通过对各个角色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腐化、道德的沦丧。
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匡超人角色分析】匡超人,原名匡迥,是《儒林外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才华横溢,却因家境贫寒而无法专心读书。
在小说中,匡超人经历了从纯洁少年到腐化官僚的蜕变。
一开始,他性格正直,关心民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沉溺于名利,变得虚伪、贪婪。
【读后感及启示】读完《儒林外史》,我对匡超人的变化深感痛心。
从一个有抱负的少年,到一个腐化的官僚,他的人生轨迹让人唏嘘。
这也让我思考,一个人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初心?作品通过匡超人的命运,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
在面对诱惑时,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被名利所左右。
其次,要学会抵制世俗的腐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沉溺于权力、金钱和地位。
最后,要有责任心。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儒林外史》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
通过对匡超人这一角色的分析,我们明白了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初心至关重要。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文人士绅社会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通过主人公匡超人的遭遇和成长,小说深入剖析了封建道德观念的局限与迷失。
我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深感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匡超人的身份为线索,展示了当时社会名流士绅以及一些庄信得意的小人物们的形象。
小说将匡超人的命运与时代的特点相结合,以鲜明的细节描绘了各类人物的丑陋、虚伪和欺诈。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社会的不公与不义,并对朝廷高层的贪污腐败和权贵的专制统治进行了犀利的攻击。
作者在《儒林外史》中穿插了大量的讽刺和幽默的元素。
通过对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嘲讽,以及对士人和官场的讽刺,作者成功地展现出了社会的荒谬与黑暗。
匡超人的遭遇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既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又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的反讽与嘲笑不仅仅是对某个人、某种行为的讽刺,更是对那个时代的综合嘲弄,以此揭示出封建社会的丑恶和腐败。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不同类型人物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差异。
匡超人身处封建的士人阶层,虽然具有一定的修养和学问,但由于固守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学术教条,导致他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陷入困境。
他的懦弱、无力以及对权贵的妥协,无形中揭示了封建社会文人的虚伪和自私。
而其他一些小人物,则以个人的私利为出发点,狡诈奸猾,通过各种手段追求权力和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在道德评判上呈现了一幅复杂而真实的画卷。
通过对《儒林外史》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作品对封建道德观念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作者以诙谐的手法点出了社会的矛盾和弊端,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虚伪。
同时,小说中那些善良、坚守原则的人物形象也使我对于正直与真诚的力量充满信心。
尽管《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古代文人社会为背景的小说,但其中对贪官污吏、社会黑暗等问题的揭示,却依然具有着现实意义。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儒林外史》是清代文人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诞现象。
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对于封建社会的观念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就《儒林外史》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人物形象以及人性的真实性和残酷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儒林外史》以儒林作为背景,通过刻画一群士人的故事来传达对封建社会荒诞现象的讽刺和批判。
小说中,士人本应该是社会的精英,但是却出现了许多失德的现象,比如贿赂、纵欲等。
作者以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些士人的势利和虚伪,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浅薄和虚伪。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透露出了封建社会虚伪性的一面。
其次,《儒林外史》刻画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他们的品性和命运。
匡超人作为小说的主角之一,他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压力下,被迫步入官场。
然而,他并不丢失对真理的追求,在困境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个性和人格尊严。
他并不是一个铁面无私的英雄,而是一个寻求出路的普通人,通过他的命运,读者得以亲身感受到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打压和摧残。
此外,《儒林外史》揭示了人性的真实性和残酷性。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会因一时的私利而背叛原则,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们往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人性的根源并非封建礼教,而是人类内心的弱点。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精巧的构思,把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不仅在揭示封建社会弊端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也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展现了个体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
通过对封建道德底层的抨击,作者向读者传达了追求真理、摒弃虚伪和勇敢追寻自我的精神。
作为读者,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个体,不应该被社会压迫所束缚,应该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持坚守自己的真我。
这是《儒林外史》给我带来的深刻启示。
由此可见,《儒林外史》通过对封建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精心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展现人性的真实性和残酷性等方面的描写,给当代读者提供了一种强烈的思想冲击。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800字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800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品,以儒家思想为主线,通过对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揭示,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对此,我深有感触。
在阅读中,我特别被其中的一个角色——匡超人所深深吸引。
匡超人是小说中的一位普通乡村老百姓,他和孔鲤是儒林村的两个好友,平时生活过得质朴,但他内心热爱儒学,却不被世俗所认同。
匡超人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人物,他虽然出身低微,但对儒家之道的理解却超越了很多有文化背景的人。
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却心存善念,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他一直在追求自己心中的儒家理想,有着一颗炽热的仁心。
在小说中,匡超人不仅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展现出了他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帮助。
他与孔鲤一起,一起走过了很多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他在遭受冤屈时不畏艰险,坚持正义,维护自己的清白,最终也得到了他的认可。
匡超人以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感染着周围的人,让他们认识到了仁爱之道的伟大之处。
通过匡超人这一角色,吴敬梓展现了对儒家思想的尊重和弘扬,同时也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关怀。
在这个充满权谋和尔虞我诈的社会中,匡超人的仁爱之道显得尤为可贵,他的坚守和信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正直、善良和忠实的榜样。
匡超人的形象给了我很深的触动,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之道。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像匡超人一样,坚守自己心中的信念,执着于正义和善良,不被物质利益所蒙蔽,坚持做一个真正有担当的人。
正是匡超人这样一位仁爱之士,让我们在阅读《儒林外史》时感受到了一种由衷的敬佩和感激。
他的善良、忠诚和正直,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们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他坚守正义、维护真理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以此为榜样,做一个忠诚、宽厚、仁爱善良、负责任的人。
在今天这个风气不正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像匡超人一样,不因外在的诱惑而放弃自己的信念,走自己内心的道路,做一个真正有担当的人。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

《儒林外史》匡超人读后感《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一部关于官场、文人的小说。
小说以儒林的“进士”为中心,围绕着进士的儒风、礼教、道德来展现出儒林内部的各种斗争和心态。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说对于人性探讨的深刻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
小说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主人公匡超人的形象。
匡超人是一个有为之士,同时又是一个太过于追求儒学的人。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儒学、官场、名利三者间的斗争与挣扎。
作为一个“脾性刚强”的儒生,匡超人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独特的追求和执着。
他不断地考取功名,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一心想要做一名有道德、有才学的官员。
同时,他对于儒学毫不含糊,认为只有学好儒学才能够为国家尽自己所能。
但是,儒学也成为了匡超人的矛盾点。
小说中描写匡超人和他的好友黄葆元一起揭露贪官乱政、为民请命,但是最后却被中官用儒学的名义打压。
这次打压令他深深地感到了儒学在当时社会上的局限性和荒谬性。
儒学倡导仁爱、公正,却在现实中被强权压制、扭曲,很难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种矛盾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匡超人想要守住自己的操守,但是却又遭遇到了压制,这正是当时我们整个社会的写照。
此外,小说中还有一位虞姬的形象。
虞姬是一个被陷害的官员的女儿。
她被强迫嫁给了一个追求功名和地位的官员,却最终被官场和儒林的道德观束缚而自杀。
她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在当时社会中,一个女性要想不被束缚、不受欺压,是多么的困难。
虽然她有智慧、有勇气,但是只要在追求正义和道德的同时不了解时局,就很容易被控制和冤枉。
总结来说,小说《儒林外史》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不公、不道德。
它向人们展现了不同人物在时局中不同的变化、成败与命运。
它透彻地揭示了儒学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在当今时代,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启示和借鉴。
我们应该学会反思和探讨,了解自己的世界、拓展自己的思想和视野,从更高的反思视角,去体察社会进步和退步等复杂社会现象,用自己的感悟去看待身处的时代。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匡超人人物形象分析:匡超人年少时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是个淳朴可爱之人。
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一帮无法取得功名的假名士之中,思想开始蜕变。
匡超人渐渐在这个污浊社会的学有所成,习得一身暴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
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
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
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
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
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扛鼎之作,它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深刻透彻,讽刺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关于此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大体分“反对八股科举说”“反对功名富贵说”“儒林痛史说”“指谪时弊说”“反映知识分子生活说”和“民主主义思想说”六种观点。
[1] 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本书的创作矛头直指“儒林”中人。
全书开头就通过王冕之口道出科举制使得“一代文人有厄”,确立了揭露时代弊病尤其是科举制之丑恶的出发点。
作者通过塑造匡超人这一由善至恶的典型形象,深刻描述了科举制是如何把一个温良敦厚的少年毒害成市侩之徒的全过程。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匡超人一步步坠入堕落深渊的轨迹来论证“反对八股科举”一说的合理性。
一、从人间至孝到孝悌尚存在第十五回中,匡超人的出场由马二先生引出。
书中写道“那少年虽则瘦小,却还有些精神。
却又古怪:面前摆着字盘笔砚,手里却拿着一本书看⋯⋯马二先生见他戴顶破帽,身穿一件单布衣服,甚是蓝缕”。
最基本的保暖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仍能做到手不离书――匡超人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清贫清秀而又好读好学的书生。
接下来,匡超人吐露出流落异乡,得知父亲生病却无法回家侍奉,心中无限苦楚的窘境,谈话中更是几度落泪,一个贫苦不堪却又一心尽孝的孝廉形象跃然纸上。
当马二先生问道可想读书上进时,匡超人答道:“我现今衣食缺少,还拿甚么本钱读书上进?这是不能的了。
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不如早寻一个死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匡超人流露出深深的自责,体现了他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孝心,此外也可以看出他内心对举业其实是热衷的,只不过碍于生计而暂未付诸行动罢了。
这实际上正是作者为后文早早埋下的伏笔,人物的悲剧命运也由此初露端倪。
科举制度的忠实信徒马二先生除资助匡超人回乡外,还讲了许多考取功名甚至包括奉养父母不及举业重要的道理给他。
读到这里,读者不禁黯然,在历来推崇“百善孝为先”的古代中国,生身父母竟也比不过扬名立万,可见彼时文人之间的不正之风盛行到何种地步。
马二先生本身处境也并不宽裕却极尽所能帮助他人,他的热心肠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当他为自己的善举沾沾自喜时,殊不知也正是他这一番迂腐至极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长篇大论在匡超人心中埋下了醉心举业的种子,使得一个原本淳朴的少年走上了求取功名的不归之路。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而是社会制度使然,是一些深受科举制度荼毒而变得麻木不仁的牺牲品反过来继续腐蚀千千万万青年人的时代缩影。
匡超人回到家中对父亲尽心侍奉,百依百顺,堪称恪守孝道的典范,在此不提。
铭记马二先生教诲的他每夜读书到四更鼓,也正因此而被知县李本瑛赏识,从而使得他的命运发生了第一次转折。
得知知县有意提拔自己,匡超人“只觉喜从天降”,在尽孝与功名发生冲突时第一次违反常态选择了后者,独留病中的老父“每日眼泪汪汪望着门外”,自己最终却如愿以偿“连科及第”。
如果说以前在父亲身边形影不离的匡超人称得上“人间至孝”,那么如今的他只能勉强算作“孝悌尚存”,向上攀爬的思想牢牢占据了支配地位。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科举制度描绘出的一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图景,在当时的世人中间深入之广、诱惑之大,竟能给一个厉行孝悌的人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的控诉之意可谓力透纸背。
二、从附庸风雅到利欲熏心匡超人的命运再次转折是知县李本瑛被摘印之际,担心受到连累的他急忙逃去投奔潘三爷,这是其寡情的开始。
之后他结识了景兰江、支剑锋等“名士”,本质上是一群自命清高骨子里却又忘不了功名富贵的伪君子。
景兰江关于“不中进士却又胜似进士”的一番畅快评论使得匡超人才知道“天下还有这样一种道理”,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中,匡超人很快掌握了诗酒风流、攀附吹嘘的诀窍,无论是张贴诗稿、连夜学诗还是在朋友有难时忙避嫌的丑态都令读者印象深刻。
曾经那个善良老实的匡超人受到周围污浊环境与所谓“名士”的为人处世方式的熏陶,开始学会吹牛拍马,只顾一己私利,着实耐人寻味。
然而这毕竟只是匡超人暂且无法通过科举一朝飞上枝头之时的万全之策,他内心深处自始至终都有着一个做官梦。
这时候另一个在他人生轨迹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角色便适时出现了―― 市井奸棍潘三。
在他的教唆下,匡超人尝到第一笔不义之财的甜头后,立马脱离了名士群体,转而投到衙役群体之中,开始做“有想头的事”――也就是包揽诉讼、赌钱替考、作假公文、拐卖妇女之流。
钱财美人双丰收的他,正可谓“幸得良朋”。
如果说此前沽名钓誉的匡超人是“附庸风雅”,那么此刻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他已然“利欲熏心”。
时机成熟后,匡超人果断抓住应考机会,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与恶吏一般“难言兰臭”的时代渣滓最终被取在一等第一,又被宗师题入优行。
此时的举业制度荒谬败落到何种地步可想而知,作者犀利的笔触真正给了封建八股取士一记响亮的耳光。
三、从装腔作势到衣冠禽兽匡超人命运的第三个转折点便是潘三入狱。
当他看见写满罪状的款单,“登时面如土色,真是‘分开两扇顶门骨,无数凉水浇下来'。
口里说不出,自心下想到:“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倘若审了,根究起来,如何了得!”当下哄骗娘子回乡下,自己则急忙进京,再次躲在已复任的李本瑛的庇护伞下,活脱脱一棵随风而倒的墙头草。
当李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时,匡超人“恐说丈人是扶院的差,惹他看轻了笑”,于是谎称不曾,最终想出蔡状元招赘牛相府的佳话来为自己的弃旧图新开脱,心安理得地做出停妻再娶之事,一个趋炎附势、虚荣可憎的势利小人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然而作者的讽刺并未到此结束。
得知此前的娘子去世的匡超人假惺惺地“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其实内心是否正中下怀也不得而知;不以安排下葬的事为要紧,反而先教大哥“凡事立起体统”;不回家看望老母,反而独自进京去了,好一个官架子!不肯与旧时好友共到茶室,反而漏洞百出地吹嘘督、抚、提、镇都在自己跟前磕头;不答应与昔日恩人潘三“叙叙苦情”,反而倒打一耙,将罪责全部推给潘三,实在是比坏事做尽的潘三更加令人不齿。
曾经乖巧忠厚的少年早已在官场的染缸中披上了伪善薄情的面具,恰好应验了他母亲梦中那句谶语“你儿子却也做了官,却是今生再也不到你跟前来了”。
而他母亲那句“若做了官,就不得见面,这官就不做也罢!”,不正是作者本人强烈想要表达的心声么。
作者创作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形象,实是为了揭露科举制在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巨大的毒害心灵、腐蚀人性的作用,痛心疾首之情溢于言表。
匡超人的故事接近尾声了,作者集中笔力通过他最后的所作所为对科举制发起了最后一击。
返京途中,匡超人向同船之人吹嘘到:“我的文名也够了⋯⋯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当牛布衣指出“先儒”指去世的儒者之时,匡超人则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强辩之语令人捧腹,寡鲜廉耻可见一斑。
这一切可笑的行径都是源于科举给他笼上了不可一世的虚假光环,可笑之外更多的是可怜、可叹、可悲。
当被问起马纯上时,匡超人更是不惜大加贬抑对自己恩同再造的恩人以标榜自己――“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
惟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难道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流落异乡时马二先生的倾囊相助了吗,忘记了自己曾经“感动地两泪交流”了吗?如果说此前处处拿捏架子的匡超人是“装腔作势”,那么此时卖友求荣的他已俨然一个迷失在功名利禄漩涡里的“衣冠禽兽”,同反咬农夫的冷血蛇别无二致。
由马二先生引出的人物故事至此就在对马二先生的谈论中告一段落了,巧妙的首尾呼应实则彰显了人物与刚出场时的云泥之别。
四、结语纵观匡超人的变化轨迹,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用至深至诚的感情刻画了一个血肉饱满的人物,真正演绎了一出人性沦丧的悲剧。
每当匡超人在功名富贵的诱惑下在科考之途上前进一步,他的堕落沉沦就随之加深一步。
诚然他的变质与其外“乖”内“韧”的性格[3] 有一定的联系,然而起根本作用的则是当时社会普遍盛行的“学而优则仕”之风的推动,以功名利禄为诱饵的科举制度才是一切黑暗与腐败的真正根源。
卧闲草堂评本《儒林外史》第十九回有述,“自科举之法行⋯⋯而其中一二狡黠者,自分无可为出头之地,遂不得不干犯当时之文网,巧取人间之富厚”,说的不正是匡超人这样的投机取巧之人吗,而这几句话中所流露出的对科考这条“终南捷径”的深恶痛绝,不正是本书反封建科举主题的有力证明吗?本书的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牢笼士子、愚弄百姓的年代,他本人在屡经落第后,亲眼目睹了众多士子妄想以科举为敲门砖来追求功名富贵的狼狈丑态,彻底看透了“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4] 。
面对众人皆醉、举世皆浊的社会现实,他满怀悲凉提起笔写下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以公心讽世之书” [5] ,痛诉八股取士成为文人唯一的荣身之道,使得世人把“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从而达到“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学问比八股文格外可贵” [6] 的目的。
通观全书,作者讽刺的绝非匡超人一人而已,描写诸多类似的悲剧人物如撞号板的周进、喜极而疯的范进等,谴责的矛头均对准的是产生这样人物的社会环境,即把人推向堕落深渊的真正幕后推手――科举制度。
假如匡超人没有受到科举制度的拥护者马二先生苦口婆心的教诲,没有遇到“爱才”的李知县,没有当时社会对做官的强烈认可与宣扬,没有诱使知识分子钻营投机的八股文章,他可能一辈子都会做个勤勤恳恳而又孝顺的普通人。
然而生活在那样一个污浊的环境,与之俱黑的下场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综上,《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书中不仅以深邃的目光洞察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外在弊端,针砭现实,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因科举制而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7] 通过匡超人的变化轨迹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吴敬梓心中关于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呐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