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简介

合集下载

肺真菌病最新指南介绍

肺真菌病最新指南介绍


感染(infection):微生物成功传播至宿主,并随之复制、定植(繁殖)和 入侵。感染可以是临床的或亚临床的,也可以不产生确定疾病,但通 常伴有可检测到的宿主反应(免疫反应)。

定植(colonization):微生物在宿主体内一处或多处部位复制而没有感 染证据。定植可以是感染的先导者,也可以不是。定植是病原体携带 的一种形式,也可以是病原体传播的潜在来源。
状态 发病率(%) 状态 发病率(%)
心/肺和肺移植 慢性肉芽肿病 急性白血病
异基因BMT 自家异体BMT(不 用G-CSF) AIDS
19-26* 25-40# 5-24
4-9 0.5-6
肝移植 心和肾移植 严重联合免疫 抑制
烧伤 SLE 自家异体 BMT(不用GCSF)
1.5-10 0.5-10 3.5
②之前30d内曾接受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③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 ④患有艾滋病; ⑤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和体征; ⑥持续应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
⑦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外伤、手术后长期住ICU,长期使用机械通
气,体内留置导管,全胃肠外营养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等。
宿主因素与侵袭性曲霉菌发病率的关系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治疗药物简述:

1. 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及其含脂制剂:
多烯类抗真菌剂,抗真菌谱包括除土曲霉及癣菌外的多数
致病真菌。

(1)适应证:

于曲霉、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 引起的感染。
Fungal Infections in Pulmonary Disease
呼吸系统真菌感染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中医科—肖雄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的指南

《真菌感染诊治指南》课件

《真菌感染诊治指南》课件
单击添加标题
真菌感染的诊断
真菌感染的预防 和控制
真菌感染概述
真菌感染的治疗
真菌感染的案例 分析
真菌感染的定义
真菌感染是指由真菌引起的疾病 真菌是一种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真菌感染可以发生在皮肤、指甲、头发、口腔、肺部等部位 真菌感染可以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抗真菌药物的用法:根据病 情和药物种类,选择合适的 用法
抗真菌药物的用量:根据病 情和药物种类,选择合适的
用量
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包括口 服、外用、注射等
抗真菌药物的注意事项:包 括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
禁忌症等
抗真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疗效:对真菌感染有较好的 治疗效果
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 曲康唑等
显微镜检查:观察真菌形态 和结构
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真 菌抗体
基因检测:检测真菌基因, 确定真菌种类
影像学诊断
X光片:观察肺部病变,判断是否有真菌感染 CT扫描:观察肺部病变,判断是否有真菌感染 MRI:观察肺部病变,判断是否有真菌感染 超声波:观察肺部病变,判断是否有真菌感染 核磁共振:观察肺部病变,判断是否有真菌感染 病理切片:观察肺部病变,判断是否有真菌感染
个人防护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被真菌污染的物品,如公共设施、宠物等 避免食用可能被真菌污染的食物,如生食、过期食品等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病例选择和介绍
病例介绍:详细描述病例的 症状、诊断、治疗过程和结 果
病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 的真菌感染病例
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选择 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抗真菌药物分类

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PPT课件

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PPT课件

课件内容概述
真菌感染基本知识:介绍真菌的生物学 特性、感染途径、易感人群等相关知识 。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希望医务人 员能够更好地掌握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 疗技能,为临床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真菌感染防控与护理:阐述真菌感染的 预防措施、医院感染控制、患者护理等 方面的内容。
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详细介绍真菌感 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 查等诊断方法。
个人防护措施
鼓励居民养成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减 少真菌感染的风险。
全球真菌感防控现状和未来展望
1 2
国际合作与交流
全球各国应加强真菌感染防控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研究和应对真菌感染的挑战。
研发创新
加大投入,推动抗真菌药物和诊断技术的研发创 新,提高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和防控水平。
实验室诊断
01
02
03
标本采集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 标本,如痰液、血液、皮 肤组织等,进行真菌培养 。
真菌培养
将标本接种于适宜的培养 基上,观察真菌的生长情 况,鉴定真菌种类。
抗原检测
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标本 中的真菌抗原,提高诊断 的敏感性。
影像学诊断
X线检查
对肺部感染患者进行X线检 查,观察肺部病变情况, 如肺纹理增多、肺实变等 。
医护人员防护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应穿戴防护服、手套等个人 防护用品,减少接触传播的风险。
医疗器械管理
严格管理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工作,确 保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
社区感染控制措施
卫生宣传教育
加强真菌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个人 卫生习惯。
环境卫生改善
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的整治,减少垃圾堆积、潮湿环境等真菌滋生的 条件。

真菌感染诊治指南

真菌感染诊治指南
2.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 3. 合格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镜检或培养新生隐球菌阳性; 4.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5. 血液标本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简称GM)(ELISA)检测连续
2次阳性; 6. 血液标本真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G试验)连续2次阳性; 7. 血液、胸液标本隐球菌抗原阳性。
IFI也日益成为导致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血液病和 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其他重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
为了规范我国重症患者IFI的诊断和治疗,中国重 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将参照欧美国家的 相关诊断和治疗指南,并结合中国国情,制订出 中国重症患者的IFI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草 案)。
EROTC诊断标准
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 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指南 工作组
2006-11-18
内容
国外指南参考 国内指南参考 工作组成员 指南框架 指南分工 时间进度表
前言
侵 袭 性 真 菌 感 染 (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Ascioglu et al 2002 Clin Infect Dis 34 7-14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Cooperative Group
Mycoses Study Group
Probable invasive fungal infective disease
Host factor
Mycology
Neutropenia
+
+
none
Small. peripheral. target-like abscesses (Bull’s eye) in liver and/or spleen demonstrated by CT. MRI or ultra sonogram.

浅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简介

浅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简介
建议在治疗前和(或)治疗中检测肝功 能,也应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的问题
伊曲康唑
抗菌谱广、患者依从性好、疗效高及安全的特点, 适用于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霉菌引起的甲真菌病 用法:
冲击疗法: 每天2次,每次0.2g,餐时或饭后即服,服药7天,停药21天 为1个疗程,指甲真菌病2~3个疗程,趾甲真菌病3~4个疗程 连续疗法: 每日服药0.2g,连续服药2-4个月
特比萘芬
特比萘芬同样是高效安全的广谱抗真菌药 物,特别适用于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 病
用法:每天0.25g,指甲真菌病6-9周,趾 甲真菌病9-12周
氟康唑
该药广泛用于念珠菌病,故对念珠菌引 起的甲真菌病,可用氟康唑治疗
每周0.15~0.3g,顿服,指甲真菌病3~ 6个月,趾甲真菌6~9个月
浅表白斑型 远端(侧缘)甲下型 近端甲下型 甲板内型 全甲损毁型
实验室检查
真菌镜检 真菌培养 若培养出酵母性或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则
重复再培养2次,或者采用平皿多点培养,10 个生长点中有6点为同一种菌且同时直接镜检 有同样的阳性发现可判断为病原菌。 病理检查
诊断标准
1、典型的临床表现 2、真菌镜检阳性和/或真菌培养阳性 3、病甲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真菌成分 具1、2、3条或1、2条或2、3条均可确诊为某菌
皮肤癣菌具有亲角质性,是甲真菌病主要的致病 真菌
足癣患者容易继发甲真菌病,且与趾甲外伤有一 定的关系
病甲中酵母菌的分离率与环境的湿、温度、感染 部位以及患者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
指甲的酵母菌感染比趾甲更为常见,尤其是在家 庭妇女中,她们的双手经常浸泡在水中,故容易 出现酵母菌感染
霉菌在甲真菌病的致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一组常驻于人体和温血动物皮肤表面的 嗜脂性酵母,在人头皮、面部、外耳道、 胸背部等皮肤表面均可分离到,可引起 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与脂溢性 皮炎(头皮屑)和特异性皮炎密切相关, 还可引起系统感染等

浅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简介

浅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简介


若未做培养或没有鉴定到种则只能统称为马拉 色菌(Malassezia spp.)。
花斑糠疹
(一)定义 花斑糠疹(pityriasis versicolor)俗称 “汗斑”,是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 spp.)累及皮肤角质层所致的慢性浅部真 菌病。本病传统上曾称为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因致病菌不是皮肤癣菌, 故学术上不再使用境的湿、温度、感染 部位以及患者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
指甲的酵母菌感染比趾甲更为常见,尤其是在家 庭妇女中,她们的双手经常浸泡在水中,故容易 出现酵母菌感染 霉菌在甲真菌病的致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发病率

国外文献报告自然人群的发病率为2-18%, 70岁以上的老人为50%; 国内自然人群发病率为15%,香港报告为 17—21%; 甲真菌病占浅部真菌病的30%,占甲病的50 %,趾甲发病率是指甲的4倍以上;

疗效评定标准

药物治疗只是将菌量抑制到发病阈值之下,而 不能永久清除即“根治”。避免促发因素有利 于减少复发 由于毛囊从炎症反应状态恢复至正常需要相当 时间,故皮损治愈一般需1至2个月,毛囊才 会逐渐变平,遗留的色素沉着则会持续更长时 间
用法:
冲击疗法:
每天2次,每次0.2g,餐时或饭后即服,服药7天,停药21天 为1个疗程,指甲真菌病2~3个疗程,趾甲真菌病3~4个疗程 连续疗法: 每日服药0.2g,连续服药2-4个月
特比萘芬

特比萘芬同样是高效安全的广谱抗真菌药 物,特别适用于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


用法:每天0.25g,指甲真菌病6-9周,趾

同时治疗伴发疾病(全身和/或局部性)
疗效判定

肺部真菌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肺部真菌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肺部真菌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肺部真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生率近年来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随着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增加,肺部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致命疾病之一。

肺部真菌感染的特点是病情进展迅速且不易识别,常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然而,由于它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似,导致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困难。

目前,肺部真菌感染的确诊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测和影像学等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寻求更准确、快速、可靠的诊断手段。

本文将对现有的肺部真菌诊断方法进行综述,重点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通过系统地整理和评估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套全面有效的肺部真菌诊断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对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性,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肺部真菌感染进行概述,介绍其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随后,文章会简要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本文。

正文部分将对肺部真菌感染的背景进行详细介绍。

在2.1节中,我们将探讨肺部真菌感染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其在临床上的表现。

理解这些背景知识对于准确诊断肺部真菌感染至关重要。

接下来,在2.2节中,我们将介绍现有的肺部真菌诊断方法。

这包括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临床评估方法。

我们将详细探讨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其在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肺部真菌诊断的关键要点。

我们将回顾本文中介绍的各种方法,强调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

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

皮肤科真菌皮肤病浅部真菌病的诊疗护理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叫真菌性疾病(funga1diseases),又分为浅部真菌病(superficia1mycosis)和深部真菌病(deepmycosis)两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由皮肤癣菌、念珠菌、霉菌、马拉色菌等感染光滑皮肤、黏膜、手足、头部、躯干、指(趾)甲、毛发所致,也称为“癣1【病因及发病机制】浅部真菌病在世界各地区均有发生,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

它主要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

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和花斑糠疹等。

【临床类型及表现】1头裤本病系发生于头部皮肤和毛发的浅部真菌病,是儿童常见的头皮皮肤痹菌感染,在我国头癣基本分为四型,即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1)黄癣:黄癣的病菌是黄癣菌及其变种。

主要流行在农村,多见于7〜13岁儿童,但成人和青少年也可发生。

本病起初皮损为丘疹或脓疱,以后干燥结痂,颜色淡黄。

痂可蔓延扩大,大小如黄豆或更大,外观与蝶形相似,周边稍稍隆起,中央略凹陷,其间有毛发贯穿,系由黄癣菌集团、皮脂、鳞屑以及尘埃等组成,乃黄癣的重要特征,对诊断有帮助。

如不医治可破坏毛囊,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黄癣自觉症状痒,病程缠绵,若不医治,直至成人也无法自愈。

有糜烂化脓者,可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

除头部以外,面部、颈部、躯干及甲偶尔见被波及。

病情较重者,还可引发变态反应,全身出现的皮疹,则称癣菌疹。

(2)白癣:白癣是头癣的主要临床类型,犬小抱子菌是其主要致病菌。

往往在城镇托儿所或小学校园引起流行。

几乎均是儿童期发病。

头皮损害为鳞屑斑片,小者如蚕豆,大的似钱币,日久蔓延、扩大成片,多呈不规则形状。

病变处炎症反应不显著,但境界尚分明。

患处毛发靠近头皮的毛干外面可见白色菌鞘,此物也是真菌所形成,被视为本病特征之一。

患者自觉痒或无明显症状,病程为慢性经过,不经医治,往往到青春期可以自愈。

这可能与青年人皮脂分泌旺盛、局部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以抑制真菌有关。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是 ■尸解中发现侵袭性曲霉菌病(IA)1-2%,而临床未 明确诊


Δ影像学检查难以鉴别病原学

■与细菌、结核、真菌、原虫鉴别 ■与肿瘤的鉴别

Δ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治仍面临新的挑战
内容


□深部真菌感染的定义及病原学分类

□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特性

□几种抗真菌药物的病原学特性、适应性 及安全性比较

AIDS

□症状和体征提示GVHD,尤其是严重(级别≥2) 么
或慢性广泛性疾病

□在过去60天内有长期使用激素史( >3周)
临床标准

□下呼吸道感染

□主要

■CT出现任何下列新的侵润:
指 结
■晕环征、空气半月征、或实变空洞

□次要

■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咳嗽、胸痛、咯血、呼 什
吸困难):

■体检发现胸膜摩擦音:
隐球菌病
1.3
2.3
4.0
是 65.5
念珠菌病
1.8
1.8
2.6
什 72.8
孢子丝菌病
0.9
0.2
2.4
<4 么
芽生菌病
0.6
0.5
0.6
0?
真菌感染的诊治重要性及困难 箭

Δ实体、骨髓器官移植增多

Δ接受侵袭性治疗措施者增多

Δ条件致病真菌寄殖或菌交替诊断为感染痰、尿 结
、粪中培养阳性者不能诊断真菌
IFIs确诊标准(深部组织感染

浅部真菌病及病原学分析

浅部真菌病及病原学分析

浅部真菌病及病原学分析【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本地区浅部真菌病病种及真菌菌种的种类和构成情况,为防治浅部真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1578例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者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

结果本地区浅部真菌病除头癣外城市患者均高于农村患者,城乡之比为 2.08:1;浅部真菌病发病率最高的为手足癣482例(58.6%),其次是股癣110例(13.4%);浅部真菌病菌种的分布以红色毛癣菌为主135株(41.4%),其次是须癣毛癣菌63株(19.3%)。

结论皮肤癣菌是造成浅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镜检与培养,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降低浅部真菌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癣浅部真菌病是指真菌在头皮发根、黏膜、手足部、指趾甲、腹股沟及机体其他部位表皮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1]。

为了解近年来本地区浅部真菌病的患病情况,本文对我院皮肤科门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1578例,进行了真菌常规镜检和分离培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皮肤科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1578例,男713例,女865例,年龄5~85岁。

1.2 标本采集浅部真菌病的标本以毛发、皮屑、甲屑、水疱疱壁、脓液为多。

皮屑取新鲜皮损的活动性边缘;水疱取疱壁和基底部皮损;脓疱取脓汁;间擦性皮损去除浸渍表皮,刮取基底部损害;毛发标本取5~6根松动而脆的病发连根拔除;采集甲标本时刮取靠近病甲床的碎屑。

采集标本时注意无菌操作。

皮肤和皮肤附属器的标本,75%酒精消毒后以钝刃的手术刀刮取;毛发用镊子拔除;甲标本除刮除外,也采用剪刀剪取或采用口腔科牙钻钻取深部甲屑。

对于面部、皮肤薄嫩处及儿童患者的直接镜检标本,采用透明胶带法采集,即以透明胶带粘贴在损害局部1 min后揭下镜检。

1.3 直接镜检将标本置载玻片上,加1滴10%KOH封固液,加盖玻片,快速通过酒精灯火焰几次以促进角质溶解,注意避免过度加热而使封固液沸腾,轻压盖玻片驱除气泡,吸除盖玻片周围溢液,即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浅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真菌病根据感染层面分为:浅表、皮下和全身,浅表真菌感染在临床皮肤病中最常见。

浅表真菌病涉及表皮、毛发和甲的感染,由小孢子菌、发癣菌、念珠菌和马拉色菌感染引起。

目录•1概述•2病因•3流行病学•4临床类型及症状•▪头癣•▪体癣•▪股癣•▪足癣•▪手癣•▪甲癣•▪花斑癣•▪癣菌疹•5诊断与鉴别•▪辅助检查•▪鉴别•6治疗•▪全身治疗•▪局部治疗•7预防1概述浅部真菌病简称为癣。

由此可知,现代医学中关于“癣”一词,通常系指浅部真菌病而言。

但在祖国医学中“癣”这一字是泛指多种皮肤病,并非浅部真菌病。

因此,我们务必深刻理解“癣”的真实含义,切莫混淆。

2病因浅部真菌病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其病原菌可分为:一、皮肤癣菌:寄生在皮肤角蛋白组织致病真菌统称为皮肤癣菌。

该菌凭其侵犯组织不同和培养特点差异把它再划分以下三属:(一)毛癣菌属:侵犯皮肤、毛发和甲。

本菌属已查明有13种可使人类致病。

常见有黄癣菌、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彼等培养特点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二)孢子菌属:侵犯毛发及皮肤,在我国以铁锈色小孢子菌、羊毛样小孢子菌等为多见;这些培养特征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

已报道有8种能引起人类发病。

(三)表皮癣菌属:侵犯皮肤和甲。

本菌属仅絮状表皮癣菌一种可使人类致病,其培养所见呈杵状或梨形大分子孢子。

上述三属的皮肤癣菌,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组织反应而发生红斑丘疹、水疱、鳞屑、断发、脱发和甲板改变等。

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

二、角层癣菌: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谓之角层癣菌。

此类癣菌又分两型,即角层型和毛发型。

前者有花斑癣菌、红癣微细棒状杆菌,曼逊氏癣菌及威尼克氏癣菌;后一型有腋毛癣菌。

由于角层癣菌是寄生于人体组织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即使有也极轻微。

3流行病学浅部真菌病流行颇广,遍布在世界各地区,在我国也是常见多发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未做培养或没有鉴定到种则只能统称为马拉 色菌(Malassezia spp.)。
花斑糠疹
(一)定义 花斑糠疹(pityriasis versicolor)俗称 “汗斑”,是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 spp.)累及皮肤角质层所致的慢性浅部真 菌病。本病传统上曾称为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因致病菌不是皮肤癣菌, 故学术上不再使用该病名。
甲真菌病9-12周
氟康唑
该药广泛用于念珠菌病,故对念珠菌引 起的甲真菌病,可用氟康唑治疗


每周0.15~0.3g,顿服,指甲真菌病3~ 6个月,趾甲真菌6~9个月
坚持基本疗法和个体化相结合

在下列情况应适当延长疗程
-合并甲沟炎及甲母质损伤
-甲生长慢(指甲<4mm/月,趾甲<2mm/月)
-近端甲下型、全甲损毁型 -病甲显著增厚形成真菌瘤者 -伴有糖尿病者 -70岁以上老年患者

发表于: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年10月第 41卷10期639页

执笔人:冉玉平教授
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属真菌(Malassezia spp.)是 一组常驻于人体和温血动物皮肤表面的 嗜脂性酵母,在人头皮、面部、外耳道、 胸背部等皮肤表面均可分离到,可引起 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与脂溢性 皮炎(头皮屑)和特异性皮炎密切相关, 还可引起系统感染等

同时治疗伴发疾病(全身和/或局部性)
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时间:指甲真菌病停药后6个月, 趾甲真菌病停药后9个月
疗效标准:
痊愈为病甲消除90%以上,真菌清除 显效为病甲消除50%~90%,真菌清除 有效为病甲清除25%~50%,真菌未清除 无效为病甲清除25%以下,真菌未清除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诊疗指南

病原菌

甲真菌病的病原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 皮肤癣菌最常见,在我国约占65%以上 酵母菌约占10~30%,主要为念珠菌属中的白念珠菌 霉菌约占3~12%,有短帚霉、镰刀菌、枝顶孢、曲霉、柱顶孢等, 近年来,酵母菌和霉菌感染有上升趋势


பைடு நூலகம்
发病机制与发病因素

皮肤癣菌具有亲角质性,是甲真菌病主要的致病 真菌 足癣患者容易继发甲真菌病,且与趾甲外伤有一 定的关系
取材和镜检




对光滑皮损处用钝手术刀刮取鳞屑涂片; 对鳞屑较少或婴幼儿不适宜刮取鳞屑者可用透 明胶带直接贴于皮损表面,数分钟后揭取下; 对毛囊炎性皮损用镊子将毛囊角栓小心挤出后 压片; 加10%氢氧化钾后镜下观察可见孢子和菌丝。 孢子直径约3~8μm、圆形至卵形、厚壁、单 极出芽,出芽处有颈圈样结构,芽颈较宽;菌 丝粗短,呈腊肠样,有分隔。用派克墨水加等 量20%氢氧化钾混匀后染色后菌体为深蓝色。
病理检查
诊断标准
1、典型的临床表现
2、真菌镜检阳性和/或真菌培养阳性
3、病甲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真菌成分
具1、2、3条或1、2条或2、3条均可确诊为某菌
性甲真菌病。若具1、3条或1条和镜检阳性则 诊断为甲真菌病,但未确定致病菌。甲真菌病 应与其它甲病相鉴别,如银屑病、湿疹、扁平 苔藓等引起的甲改变以及甲营养不良症等
分布,数十至数百个,数目多者较密集而不融合,
可有小脓疱。面、颈、肩、上臂、腰腹部也可发 生。均有皮肤油腻。不同程度瘙痒。可伴有面部 痤疮、花斑糠疹、多汗、表皮囊肿等。
诊断标准

典型临床表现; 挤出毛囊角栓做真菌学检查阳性和(或)培 养分离到马拉色菌(应鉴定到种);

病理检查:必要时做。取病变毛囊,经雪氏 过 碘 酸 染 色 ( PAS ) 和 / 或 氯 胺 银 染 色 (GMS)可见大量出芽孢子位于扩张的毛 囊内;
用法:
冲击疗法:
每天2次,每次0.2g,餐时或饭后即服,服药7天,停药21天 为1个疗程,指甲真菌病2~3个疗程,趾甲真菌病3~4个疗程 连续疗法: 每日服药0.2g,连续服药2-4个月
特比萘芬

特比萘芬同样是高效安全的广谱抗真菌药 物,特别适用于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


用法:每天0.25g,指甲真菌病6-9周,趾
内服治疗

药物有咪唑类(ketoconazole,酮康唑; fluconazole,氟康唑)及三唑类(itraconazole,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200 mg/d~400mg/d),治疗应坚持 到真菌培养阴性为止(7d至14d),以后可改为每 月一次服伊曲康唑(200mg~400mg),每周用 2%酮康唑香波洗一次,或每月外用5天咪唑类或丙 烯胺类制剂,保持培养阴性状态可能防止复发。
马拉色菌


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将菌种鉴定 为合轴马拉色菌(M. sympodialis)、钝形马拉色菌 (M. obtusa)、糠秕马拉色菌(M. furfur)、球形 马 拉 色 菌 ( M. globosa ) 、 限 制 马 拉 色 菌 ( M. restricta)、斯洛菲马拉色菌(M. slooffiae)、厚皮 马拉色菌(M. pachydermatis)、皮肤马拉色菌(M. dermatis)、纳娜马拉色菌(M. nana)、日本马拉 色 菌 ( M. japonica ) 、 大 和 马 拉 色 菌 ( M. yamatoensis )、羊马拉色菌( M. caprae )、马马 拉色菌(M. equina)等13个种。 除厚皮马拉色菌在不含油脂的培养基中转种也能生长 外,其余各种都必须在含油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也可一次顿服氟康唑(400mg)。
疗效评定标准
1.本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而马拉色菌是人体 皮肤常驻菌群,药物治疗只是将菌量抑制到发病阈 值之下,而不能永久清除,故本病难以“根治”, 改变环境因素如穿透气性好的衣服,出汗后立即擦 干、勤洗澡和换衣有利于减少复发。 2.即使将菌短暂清除,但因皮损中的黑素细胞已经受 损,皮肤色素难以恢复至正常,此陈旧损害的色素 减退斑(寄生性白斑)可判断为临床治愈。 3.为防止复发,可每周洗1次2%酮康唑洗剂。外用 药物过敏或不便外用药物者,可每月服1次酮康唑 400mg,或伊曲康唑400mg,或氟康唑400mg。
南方热带和亚热带炎热潮湿地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好发于青壮年。常见促发因素有系统或局部应用糖皮质 激素、系统或局部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局部封包等, 由于毛囊均同时受到促发因素的作用,故皮损发生的时 间、大小、炎症程度和变化过程趋于一致。

临床表现
在毛囊皮脂腺丰富的胸背部出现红色毛囊性丘疹, 半球状,有光泽,直径2mm~4mm,散在对称
排除细菌感染等所致的毛囊炎。

治疗

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 治疗原则与花斑糠疹相同,轻者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 用2%酮康唑香波或硫化硒香波洗澡,先保留15~20分 钟后再清洗。外用药包括50%丙二醇、咪唑类、三唑类 及丙烯胺类霜剂或溶液等 皮损数目多、严重者可内服伊曲康唑(200mg~ 400mg/d),疗程4~6周,以后可改为每月服一次伊 曲康唑(200mg~400mg),每周用2%酮康唑或硫化 硒香波洗一次,或每月外用5天咪唑类、丙烯胺类或吗啉 类霜剂或溶液,保持培养阴性状态可防止复发
糠状鳞屑,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旺盛处如胸、背、颈、
上臂、腋窝、腹部好发,会阴、臀部也可受累,热带 地区可累及面部及头皮。婴儿常以额面部首发。

部分患者有痒感,出汗时加重。皮损冬轻夏重,有可
能自愈或经治疗后痊愈,但易复发。陈旧损害为色素 减退斑,又称寄生性白斑。
诊断标准

典型临床表现; 真菌学检查:
致病菌及易感因素(二)

易感因素包括机体免疫状态受抑制、接受糖 皮质激素治疗、糖尿病、严重烧伤、营养不
良、出汗过度、慢性感染等。

绝大多数患者卫生状况良好,已婚夫妇中的
发病率并不高于一般人群,提示本病不是接
触传染。
致病菌及易感因素(一)

皮损镜检可见菌丝态和酵母态,但分离的菌种报道不
一,分别以合轴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或球形马拉
马拉色菌毛囊炎
(一)定义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 是由马拉色菌在毛囊内过度生长引起的毛 囊及其周围炎症病变。
致病菌及易感因素

正常情况下毛囊内有少量马拉色菌存在但不发病,当各 种因素引起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内细菌被抑制,马拉 色菌过度增长即可发病。从皮损毛囊内分离的主要为球 形马拉色菌(80.25%),其次为合轴马拉色菌 (18.15%)。本病在皮肤科门诊患者中占1%~1.5%

镜检阳性和(或)培养出马拉色菌(应鉴定到种)
滤过紫外灯(Wood灯)照射皮损可见黄色荧光

病理检查:必要时做。

经雪氏过碘酸染色(PAS)和/或氯胺银染色 (GMS)可见角质层中有大量的孢子和菌丝。

排除单纯糠疹、白癜风、脂溢性皮炎、玫瑰糠 疹、色素性毛发性表皮痣等。
治疗
1.外用治疗: (1)咪唑类、三唑类及丙烯胺类霜剂或溶液,如2%酮康 唑乳膏(ketoconazole)等,每日1~2次,连用2~4 周。 ( 2 ) 2% 酮 康 唑 香 波 ( ketoconazole ) 、 硫 化 硒 香 波 (selenium sulfide)、吡啶硫代锌等,常用长柄刷涂 擦以产生泡沫,数分钟后再淋浴,每晚一次,连用2周 (3)先搽40%硫代硫酸钠溶液,稍干后再搽4%稀盐酸溶 液 ; 外 用 5% ~ 10% 硫 黄 软 膏 ; 外 用 50% 丙 二 醇 (propylene glycol)均有效,因药物来源和使用不方 便,临床已不常用。

疗效评定标准

药物治疗只是将菌量抑制到发病阈值之下,而 不能永久清除即“根治”。避免促发因素有利 于减少复发 由于毛囊从炎症反应状态恢复至正常需要相当 时间,故皮损治愈一般需1至2个月,毛囊才 会逐渐变平,遗留的色素沉着则会持续更长时 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