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实验八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苏州科技学院数据结构(C语言版)实验报告专业班级测绘1011学号10201151姓名XX实习地点C1 机房指导教师史守正目录封面 (1)目录 (2)实验一线性表 (3)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3)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3)三、运行输出结果 (4)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6)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6)实验二栈和队列 (7)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8)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8)三、运行输出结果 (8)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0)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10)实验三树和二叉树 (11)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11)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12)三、运行输出结果 (12)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2)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12)实验四图 (13)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13)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14)三、运行输出结果 (14)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5)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16)实验五查找 (17)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17)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18)三、运行输出结果 (18)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9)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19)实验六排序 (20)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20)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21)三、运行输出结果 (21)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4)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24)实验一线性表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程序的主要分为自定义函数、主函数。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想必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都知道数据结构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栈和队列这两种特殊的线性表,熟悉它们的特性,在实际问题背景下灵活运用它们。
本实验训练的要点是“栈”和“队列”的观点;二、实验内容1) 利用栈,实现数制转换。
2) 利用栈,实现任一个表达式中的语法检查(选做)。
3) 编程实现队列在两种存储结构中的基本操作(队列的初始化、判队列空、入队列、出队列);三、实验流程、操作步骤或核心代码、算法片段顺序栈:Status InitStack(SqStack &S){S.base=(ElemType*)malloc(STACK_INIT_SIZE*sizeof(ElemTyp e));if(!S.base)return ERROR;S.top=S.base;S.stacksize=STACK_INIT_SIZE;return OK;}Status DestoryStack(SqStack &S){free(S.base);return OK;}Status ClearStack(SqStack &S){S.top=S.base;return OK;}Status StackEmpty(SqStack S){if(S.base==S.top)return OK;return ERROR;}int StackLength(SqStack S){return S.top-S.base;}Status GetTop(SqStack S,ElemType &e){if(S.top-S.base>=S.stacksize){S.base=(ElemType*)realloc(S.bas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izeof(ElemTyp e));if(!S.base) return ERROR;S.top=S.base+S.stacksiz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top++=e;return OK;Status Push(SqStack &S,ElemType e){if(S.top-S.base>=S.stacksize){S.base=(ElemType*)realloc(S.bas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izeof(ElemTyp e));if(!S.base)return ERROR;S.top=S.base+S.stacksiz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top++=e;return OK;}Status Pop(SqStack &S,ElemType &e){if(S.top==S.base)return ERROR;e=*--S.top;return OK;}Status StackTraverse(SqStack S){ElemType *p;p=(ElemType *)malloc(sizeof(ElemType));if(!p) return ERROR;p=S.top;while(p!=S.base)//S.top上面一个...p--;printf("%d ",*p);}return OK;}Status Compare(SqStack &S){int flag,TURE=OK,FALSE=ERROR; ElemType e,x;InitStack(S);flag=OK;printf("请输入要进栈或出栈的元素:"); while((x= getchar)!='#'&&flag) {switch (x){case '(':case '[':case '{':if(Push(S,x)==OK)printf("括号匹配成功!\n\n"); break;case ')':if(Pop(S,e)==ERROR || e!='('){printf("没有满足条件\n");flag=FALSE;}break;case ']':if ( Pop(S,e)==ERROR || e!='[')flag=FALSE;break;case '}':if ( Pop(S,e)==ERROR || e!='{')flag=FALSE;break;}}if (flag && x=='#' && StackEmpty(S)) return OK;elsereturn ERROR;}链队列:Status InitQueue(LinkQueue &Q) {Q.front =Q.rear=(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if (!Q.front) return ERROR;Q.front->next = NULL;return OK;}Status DestoryQueue(LinkQueue &Q) {while(Q.front){Q.rear=Q.front->next;free(Q.front);Q.front=Q.rear;}return OK;}Status QueueEmpty(LinkQueue &Q){if(Q.front->next==NULL)return OK;return ERROR;}Status QueueLength(LinkQueue Q){int i=0;QueuePtr p,q;p=Q.front;while(p->next){i++;p=Q.front;q=p->next;p=q;}return i;}Status GetHead(LinkQueue Q,ElemType &e) {QueuePtr p;p=Q.front->next;if(!p)return ERROR;e=p->data;return e;}Status ClearQueue(LinkQueue &Q){QueuePtr p;while(Q.front->next ){p=Q.front->next;free(Q.front);Q.front=p;}Q.front->next=NULL;Q.rear->next=NULL;return OK;}Status EnQueue(LinkQueue &Q,ElemType e) {QueuePtr p;p=(QueuePtr)malloc(sizeof (QNode));if(!p)return ERROR;p->data=e;p->next=NULL;Q.rear->next = p;Q.rear=p; //p->next 为空return OK;}Status DeQueue(LinkQueue &Q,ElemType &e) {QueuePtr p;if (Q.front == Q.rear)return ERROR;p = Q.front->next;e = p->data;Q.front->next = p->next;if (Q.rear == p)Q.rear = Q.front; //只有一个元素时(不存在指向尾指针) free (p);return OK;}Status QueueTraverse(LinkQueue Q){QueuePtr p,q;if( QueueEmpty(Q)==OK){printf("这是一个空队列!\n");return ERROR;}p=Q.front->next;while(p){q=p;printf("%d<-\n",q->data);q=p->next;p=q;}return OK;}循环队列:Status InitQueue(SqQueue &Q){Q.base=(QElemType*)malloc(MAXQSIZE*sizeof(QElemType)); if(!Q.base)exit(OWERFLOW);Q.front=Q.rear=0;return OK;}Status EnQueue(SqQueue &Q,QElemType e){if((Q.rear+1)%MAXQSIZE==Q.front)return ERROR;Q.base[Q.rear]=e;Q.rear=(Q.rear+1)%MAXQSIZE;return OK;}Status DeQueue(SqQueue &Q,QElemType &e){if(Q.front==Q.rear)return ERROR;e=Q.base[Q.front];Q.front=(Q.front+1)%MAXQSIZE;return OK;}int QueueLength(SqQueue Q){return(Q.rear-Q.front+MAXQSIZE)%MAXQSIZE;}Status DestoryQueue(SqQueue &Q){free(Q.base);return OK;}Status QueueEmpty(SqQueue Q) //判空{if(Q.front ==Q.rear)return OK;return ERROR;}Status QueueTraverse(SqQueue Q){if(Q.front==Q.rear)printf("这是一个空队列!");while(Q.front%MAXQSIZE!=Q.rear){printf("%d<- ",Q.base[Q.front]);Q.front++;}return OK;}数据结构实验报告2一.实验内容:实现哈夫曼编码的生成算法。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1.单链表的类型定义
#include <stdio.h>
typedef int ElemType;//单链表结点类型
typedef struct LNode
{ElemType data;
struct LNode *next;
2.明确栈、队列均是特殊的线性表。
3.栈、队列的算法是后续实验的基础(广义表、树、图、查找、排序等)。
六、实验报告
根据实验情况和结果撰写并递交实验报告。
实验四 串
一、预备知识
1.字符串的基本概念
2.字符串的模式匹配算法
二、实验目的
1.理解字符串的模式匹配算法(包括KMP算法)
typedef struct
{ElemType *base;
int front,rear;
} SqQueue;
4.单链队列的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QNode
{QElemType data;
typedef struct list
{ElemType elem[MAXSIZE];//静态线性表
int length; //顺序表的实际长度
} SqList;//顺序表的类型名
五、注意问题
1.插入、删除时元素的移动原因、方向及先后顺序。
4.三元组表是线性表的一种应用,通过它可以更好地理解线性表的存储结构。同时矩阵又是图的重要的存储方式,所以这个实验对更好地掌握线性表对将来对图的理解都有极大的帮助。
六、实验报告
根据实验情况和结果撰写并递交实验报告。
实验六 树和二叉树
一、预备知识
1.二叉树的二叉链表存储结构
数据结构图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图的实验报告数据结构图的实验报告引言:数据结构图是计算机科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是一种用图形表示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数据结构,广泛应用于算法设计、程序开发和系统优化等领域。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数据结构图的基本原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数据结构图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以及通过实验验证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效性。
具体而言,我们将通过构建一个社交网络关系图,实现对用户关系的管理和分析。
二、实验方法1. 确定数据结构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无向图作为数据结构图的基础。
无向图由顶点集和边集组成,每条边连接两个顶点,且没有方向性。
2. 数据输入为了模拟真实的社交网络,我们首先需要输入一组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
然后,根据用户之间的关系建立边,表示用户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3. 数据操作基于构建好的数据结构图,我们可以进行多种操作,如添加用户、删除用户、查询用户关系等。
这些操作将通过图的遍历、搜索和排序等算法实现。
三、实验过程1. 数据输入我们首先创建一个空的无向图,并通过用户输入的方式逐步添加用户和用户关系。
例如,我们可以输入用户A和用户B的姓名、年龄和性别,并建立一条边连接这两个用户。
2. 数据操作在构建好数据结构图后,我们可以进行多种操作。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深度优先搜索算法遍历整个图,查找与某个用户具有特定关系的用户。
我们也可以通过广度优先搜索算法计算某个用户的社交网络影响力,即与该用户直接或间接相连的其他用户数量。
3.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数据结构图在管理和分析用户关系方面的优势。
它能够快速地找到用户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了解用户的社交网络结构和影响力。
同时,数据结构图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方式来展示用户之间的关系,使得分析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社交网络关系图,并实现了多种数据操作。
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姓名、年龄和性别等信息进行查询,也可以根据用户之间的关系进行遍历和排序。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八皇后问题
2007级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二——栈和队列学生姓名:班级:班内序号:学号:日期:2008年11月18日1.实验要求通过选择下面五个题目之一进行实现,掌握如下内容:➢进一步掌握指针、模板类、异常处理的使用➢掌握栈的操作的实现方法➢掌握队列的操作的实现方法➢学习使用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使用队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栈结构实现八皇后问题。
八皇后问题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高斯于1850年提出的。
他的问题是:在8*8的棋盘上放置8个皇后,使其不能互相攻击,即任意两个皇后都不能处于同一行、同一列、同一斜线上。
请设计算法打印所有可能的摆放方法。
提示:1、可以使用递归或非递归两种方法实现2、实现一个关键算法:判断任意两个皇后是否在同一行、同一列和同一斜线上2. 程序分析2.1 存储结构采用栈存储,其结构图如下:2.2 关键算法分析函数原型: bool check(int i);2.2.1.1.1自然语言:检测至第i行所摆放的第i个皇后是否和之前的i-1个皇后发生冲突。
如是,则返回0;反之,则当前布局合法,返回1。
判断两个皇后是否相互攻击的准则是:若两个皇后处于同一行,或处于同一列,或处于同一斜线,就能相互攻击。
基于如上准则,函数check( )的工作原理是:考虑到数组的每个元素分别代表不同行的皇后,即每行只放置了一个皇后,所以不必考虑“同处一行相互攻击”的情形;对于同处一列,则语句:if(queen[s]==queen[t])就能判断出不同行的两个棋子是否同处一列;对于处于同一斜线的这种情况,首先,我们看出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八行八列的正方形。
因此我们可将棋盘想象为数学上的笛卡尔平面坐标系,两颗棋子想象为平面上的两个点,就很容易发现,为保证两颗棋子不处于同一斜线,只要过这两个点的直线斜率不为1或-1,就能达到要求。
由此可使用下列语句:if( abs(t-s) == abs(queen[s]-queen[t]) )其中t和s分别代表不同行的两个皇后,即数组queen[8]里不同下标的两个元素。
数据结构图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图实验报告数据结构图实验报告1. 引言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研究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方式。
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网络拓扑、社交网络分析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数据结构图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图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操作,包括图的创建、遍历、搜索和最短路径算法等。
3. 实验环境本实验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采用图的邻接矩阵表示法进行实现。
4. 实验内容4.1 图的创建在实验中,我们首先需要创建一个图。
通过读取输入文件中的数据,我们可以获得图的顶点数和边数,并根据这些信息创建一个空的图。
4.2 图的遍历图的遍历是指从图的某个顶点出发,按照一定的规则依次访问图中的其他顶点。
常用的图的遍历算法有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比较这两种遍历算法的效率和应用场景。
4.3 图的搜索图的搜索是指从图的某个顶点出发,找到与之相关的特定顶点或边。
常用的图的搜索算法有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输入特定的顶点或边,来观察图的搜索算法的执行过程和结果。
4.4 图的最短路径算法图的最短路径算法是指在图中找到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常用的最短路径算法有迪杰斯特拉算法和弗洛伊德算法。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比较这两种算法的执行效率和应用场景。
5.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图的邻接矩阵表示法在创建和操作图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效率。
- 深度优先搜索算法适用于查找图中的连通分量和回路等问题。
- 广度优先搜索算法适用于查找图中的最短路径和最小生成树等问题。
- 迪杰斯特拉算法适用于求解单源最短路径问题,而弗洛伊德算法适用于求解多源最短路径问题。
6.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学习了数据结构图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操作。
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数据结构实验八快速排序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八快速排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快速排序算法的原理。
2. 掌握在不同情况下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
二、实验原理快速排序是一种基于交换的排序方式。
它是由图灵奖得主 Tony Hoare 发明的。
快速排序的原理是:对一个未排序的数组,先找一个轴点,将比轴点小的数放到它的左边,比轴点大的数放到它的右边,再对左右两部分递归地进行快速排序,完成整个数组的排序。
优缺点:快速排序是一种分治思想的算法,因此,在分治思想比较适合的场景中,它具有较高的效率。
它是一个“不稳定”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大数组中选取一个基准值,然后将数组分成两部分。
具体过程如下:首先,选择一个基准值(pivot),一般是选取数组的中间位置。
然后把数组的所有值,按照大小关系,分成两部分,小于基准值的放左边,大于等于基准值的放右边。
继续对左右两个数组递归进行上述步骤,直到数组只剩一个元素为止。
三、实验步骤1.编写快速排序代码:void quicksort(int *a,int left,int right) {int i,j,t,temp;if(left>right)return;temp=a[left];i=left;j=right;while(i!=j) {// 顺序要先从右往左移while(a[j]>=temp&&i<j)j--;while(a[i]<=temp&&i<j)i++;if(i<j) {t=a[i];a[i]=a[j];a[j]=t;}}a[left]=a[i];a[i]=temp;quicksort(a,left,i-1);quicksort(a,i+1,right);}2.使用 rand() 函数产生整型随机数并量化生成的随机数序列,运用快速排序算法对序列进行排序。
四、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快速排序能够有效地快速地排序整型序列。
在随机产生的数值序列中,快速排序迅速地将数值排序,明显快于冒泡排序等其他排序算法。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数据结构的学习和实践,掌握基本的数据结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提升编程实践能力。
二、实验背景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基础,它研究数据的存储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和操作方法。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合理选用和使用数据结构,能够提高算法效率,优化内存利用,提升软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包括线性表的创建、插入、删除、查找、修改等操作。
通过编程实现不同线性表的操作,掌握它们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2.栈和队列的应用:栈和队列是常用的数据结构,通过实现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利用栈实现括号匹配,利用队列实现银行排队等。
3.递归和回溯算法:递归和回溯是解决很多求解问题的常用方法。
通过编程实现递归和回溯算法,理解它们的思想和应用场景。
4.树和二叉树的遍历:学习树和二叉树的遍历方法,包括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
通过编程实现这些遍历算法,加深对树结构的理解。
5.图的基本算法:学习图的基本存储结构和算法,包括图的遍历、最短路径、最小生成树等。
通过编程实现这些算法,掌握图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四、实验过程1.具体实验内容安排: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编程环境和工具。
根据实验要求逐步完成实验任务,注意记录并整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对于每个实验任务,根据要求采集并整理测试数据,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结果。
3.实验结果展示和分析:将实验结果进行适当的展示,例如表格、图形等形式,分析实验结果的特点和规律。
4.实验总结与反思: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回顾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和要求完成实验任务后,得到了相应的实验结果。
对于每个实验任务,根据实验结果进行适当的分析。
实验8 队列(循环队列)的表示和实现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数据结构基础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八队列(循环队列)的表示和实现实验成绩指导老师(签名)日期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队列的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
2、掌握循环队列的设置及循环队列的各种基本操作的实现。
3、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进一步熟悉和掌握队列的实际应用。
二.实验内容1、建立头文件test8.h,定义顺序存储的循环队列存储结构,并编写循环队列的各种基本操作实现函数。
同时建立一个验证操作实现的主函数文件test8.cpp,编译并调试程序,直到正确运行。
说明:队列的基本操作可包括:①void InitQueue (Queue &Q); //构造一个空队列Q②int EmptyQueue (Queue Q);//判断队列Q是否为空,若空返回1,否则返回0③void EnQueue (Queue &Q, ElemType item); //元素item 进队列Q④ElemType OutQueue (Queue &Q); //队头元素出队列Q,并返回其值⑤ElemType PeekQueue (Queue Q); //返回队头元素值⑥void ClearQueue (Queue &Q); //清空队列2、应用(选做部分):编写程序,实现舞伴问题:假设在周末舞会上,男士们和女士们进入舞厅时,各自排成一队,跳舞开始时,依次从男队和女队的队头上各出一人配成舞伴,若两队初始人数不相同,则较长的那一队中未配对者等待下一轮舞曲。
现要求设计一个函数void partner(),模拟上述舞伴配对问题。
基本要求:1)由键盘输入数据,每对数据包括姓名和性别;2)输出结果包括配成舞伴的女士和男士的姓名,以及未配对者的队伍名称和队头者的姓名;3)要求利用test8.h中已实现的顺序循环队列的基本操作函数来实现。
函数void partner()添加到文件test8.cpp中,在主函数中进行调用测试。
数据结构(C语言版) 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C语言版) 实验报告数据结构(C语言版) 实验报告第一章引言本实验报告主要介绍了在C语言环境下进行数据结构实验的相关内容。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涉及到如何将数据组织和存储以便高效地访问和操作。
本实验报告将按照以下章节进行详细介绍。
第二章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并运用C语言编写相应的数据结构代码。
第三章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________Windows 102.编程语言:________C语言3.开发工具:________Visual Studio Code第四章实验内容1.线性表1.1 顺序表的实现1.1.1 初始化线性表1.1.2 插入操作1.1.3 删除操作1.1.4 查找操作1.2 链表的实现1.2.1 单链表的创建和遍历1.2.2 单链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 1.2.3 单链表的反转1.3 栈1.3.1 栈的实现1.3.2 栈的应用1.4 队列1.4.1 队列的实现1.4.2 队列的应用2.树2.1 二叉树的实现2.1.1 二叉树的创建和遍历2.1.2 二叉树的查找操作2.1.3 二叉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2.2 平衡二叉树2.2.1 平衡二叉树的实现2.2.2 平衡二叉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 2.3 堆2.3.1 堆的实现2.3.2 堆的操作2.4 哈夫曼树2.4.1 哈夫曼树的构建2.4.2 哈夫曼编码和解码3.图3.1 图的表示方法3.1.1 邻接矩阵3.1.2 邻接表3.2 图的遍历算法3.2.1 深度优先搜索(DFS)3.2.2 广度优先搜索(BFS)3.3 最小树3.3.1 Kruskal算法3.3.2 Prim算法3.4 最短路径3.4.1 Dijkstra算法3.4.2 Floyd算法第五章实验结果本实验通过编写相关的数据结构代码和算法,成功实现了线性表、树和图的基本功能。
经测试,各功能模块能正常运行,并能给出正确的结果。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数据结构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1.1 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掌握数据结构的常用算法和操作方法1.3 培养编写高效数据结构代码的能力2.实验背景2.1 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分类2.2 数据结构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3.实验内容3.1 实验一:线性表的操作3.1.1 线性表的定义和基本操作3.1.2 实现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 3.1.3 比较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的优缺点3.2 实验二:栈和队列的实现3.2.1 栈的定义和基本操作3.2.2 队列的定义和基本操作3.2.3 比较栈和队列的应用场景和特点3.3 实验三:树的操作3.3.1 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3.3.2 实现二叉树的遍历和插入操作3.3.3 比较不同类型的树的存储结构和算法效率3.4 实验四:图的遍历和最短路径算法3.4.1 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3.4.2 实现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算法3.4.3 实现最短路径算法(例如Dijkstra算法)4.实验步骤4.1 实验一的步骤及代码实现4.2 实验二的步骤及代码实现4.3 实验三的步骤及代码实现4.4 实验四的步骤及代码实现5.实验结果与分析5.1 实验一的结果和分析5.2 实验二的结果和分析5.3 实验三的结果和分析5.4 实验四的结果和分析6.实验总结6.1 实验心得体会6.2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6.3 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应用展望7.附件实验所使用的源代码、运行截图等相关附件。
8.法律名词及注释8.1 数据结构:指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方式和组织形式。
8.2 线性表:一种数据结构,其中的元素按照顺序排列。
8.3 栈: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8.4 队列:一种特殊的线性表,按照先进先出的顺序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
8.5 树: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由节点和边组成。
8.6 图: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由顶点和边组成。
数据结构 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引言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数据的存储、组织和管理等方面。
通过实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的数据结构,提升我们在编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学习并掌握不同数据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提高编程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的搭建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需要搭建相应的实验环境。
首先,我们选择合适的集成开发环境(IDE),如Eclipse或IntelliJ IDEA,并安装好Java Development Kit(JDK)。
然后,根据实验要求,下载并安装相应的数据结构库或框架。
2. 实验一:线性表线性表是最基本且最常用的数据结构之一,它可以用于存储一系列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元素。
实验中,我们需要实现一个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查找、修改等。
3. 实验二:栈和队列栈和队列是两种常用的数据结构,它们都是线性表的衍生结构,但在操作上有一些特殊的限制。
实验中,我们需要实现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并比较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劣。
4. 实验三:树和二叉树树是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它以分层的方式存储数据。
二叉树是树的一种特殊情况,其中每个节点最多只有两个子节点。
实验中,我们需要实现树和二叉树的构建和遍历算法,并掌握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实验四:图图是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由节点和边组成。
实验中,我们需要实现图的构建和遍历算法,并应用它们解决实际的图相关问题。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和分析:1. 在线性表实验中,我们成功实现了插入、删除、查找和修改等基本操作,并验证了其正确性和效率。
2. 在栈和队列实验中,我们对比了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发现栈适用于后进先出(LIFO)的情况,而队列适用于先进先出(FIFO)的情况。
3. 在树和二叉树实验中,我们掌握了树和二叉树的构建和遍历算法,并应用它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如树形结构的存储和搜索。
数据结构实验实训报告单
一、实验名称:数据结构实验实训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5日三、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四、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2. 学会使用C++语言实现数据结构的操作;3. 提高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加深对数据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五、实验内容:1. 实验一:线性表(1)实验内容:实现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查找、排序等。
(2)实验步骤:a. 定义线性表的数据结构;b. 实现线性表的插入、删除、查找、排序等操作;c. 编写测试程序,验证实验结果。
2. 实验二:栈与队列(1)实验内容:实现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并分析其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2)实验步骤:a. 定义栈和队列的数据结构;b. 实现栈和队列的入栈、出栈、入队、出队等操作;c. 分析栈和队列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d. 编写测试程序,验证实验结果。
3. 实验三:链表(1)实验内容:实现链表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查找、排序等。
(2)实验步骤:a. 定义链表的数据结构;b. 实现链表的插入、删除、查找、排序等操作;c. 编写测试程序,验证实验结果。
4. 实验四:树与二叉树(1)实验内容:实现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删除、查找、遍历等。
(2)实验步骤:a. 定义二叉树的数据结构;b. 实现二叉树的插入、删除、查找、遍历等操作;c. 编写测试程序,验证实验结果。
5. 实验五:图(1)实验内容:实现图的基本操作,如图的创建、添加边、查找路径等。
(2)实验步骤:a. 定义图的数据结构;b. 实现图的创建、添加边、查找路径等操作;c. 编写测试程序,验证实验结果。
六、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C++语言实现数据结构的操作,提高了自己的编程能力。
3. 通过对数据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析,我认识到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1. 实验目的1.1 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操作1.2 学会使用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1.3 掌握常用数据结构的实现和应用2. 实验环境2.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2 编程语言:C++2.3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3. 实验内容3.1 实验一:线性表的实现和应用3.1.1 设计并实现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函数3.1.2 实现线性表的插入、删除、查找等功能 3.1.3 实现线性表的排序算法3.1.4 应用线性表解决实际问题3.2 实验二:栈和队列的实现和应用3.2.1 设计并实现栈的基本操作函数3.2.2 设计并实现队列的基本操作函数3.2.3 实现栈和队列的应用场景3.2.4 比较栈和队列的优缺点3.3 实验三:树的实现和应用3.3.1 设计并实现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函数3.3.2 实现二叉树的创建、遍历和查找等功能3.3.3 实现树的遍历算法(前序、中序、后序遍历)3.3.4 应用树解决实际问题4. 数据结构实验结果4.1 实验一的结果4.1.1 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情况4.1.2 线性表的插入、删除、查找功能测试结果4.1.3 线性表的排序算法测试结果4.1.4 线性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效果4.2 实验二的结果4.2.1 栈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情况4.2.2 队列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情况4.2.3 栈和队列的应用场景测试结果4.2.4 栈和队列优缺点的比较结果4.3 实验三的结果4.3.1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函数实现情况4.3.2 二叉树的创建、遍历和查找功能测试结果 4.3.3 树的遍历算法测试结果4.3.4 树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效果5. 实验分析与总结5.1 实验问题与解决方案5.2 实验结果分析5.3 实验总结与心得体会6. 附件附件一:实验源代码附件二:实验数据7. 法律名词及注释7.1 版权:著作权法规定的对原创作品享有的权利7.2 专利:国家授予的在一定时间内对新型发明享有独占权利的证书7.3 商标:作为标识企业商品和服务来源的标志的名称、符号、图案等7.4 许可协议:指允许他人在一定条件下使用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协议。
数据结构(C语言版) 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C语言版) 实验报告数据结构(C语言版) 实验报告1:引言1.1 问题描述在本实验中,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基于C语言的数据结构,用于解决特定问题。
1.2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现数据结构,加深对数据结构和C语言的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 相关工作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与本实验相关的先前工作,并分析其优缺点,为我们的设计提供参考。
2:需求分析2.1 功能需求本节将详细描述所设计的数据结构需要实现的功能。
2.2 性能需求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明确数据结构的性能需求,例如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限制。
3:数据结构设计3.1 数据结构定义在这一节中,我们将给出所设计数据结构的定义,并详细说明每个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3.2 数据结构操作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详细描述每个数据结构操作的实现。
这些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查找等。
4:算法设计4.1 算法描述在这一节中,我们将给出在实现数据结构过程中使用的算法的详细描述。
我们将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并讨论其优缺点。
4.2 算法优化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分析并设计优化算法,以提高数据结构的性能。
5:实验结果在这一节中,我们将给出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数据。
我们还将展示实验中所涉及的示例输入和输出。
6:结论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总结本实验的设计和实现,并讨论所得实验结果的意义和潜在的改进方向。
7:附录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 代码实现:包含所设计数据结构的C语言源代码。
- 实验数据文件:包含用于测试数据结构的示例输入和输出文件。
8: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中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见附件。
(完整版)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全集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全集实验一线性表基本操作和简单程序1.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Visual C++ 6.0上机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2)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初始化、插入、删除、取数据元素等运算在顺序存储结构和链表存储结构上的程序设计方法。
2.实验要求(1)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认真阅读和掌握本章相关内容的程序。
(3)上机运行程序。
(4)保存和打印出程序的运行结果,并结合程序进行分析。
(5)按照你对线性表的操作需要,重新改写主程序并运行,打印出文件清单和运行结果实验代码:1)头文件模块#include iostream.h>//头文件#include<malloc.h>//库头文件-----动态分配内存空间typedef int elemtype;//定义数据域的类型typedef struct linknode//定义结点类型{elemtype data;//定义数据域struct linknode *next;//定义结点指针}nodetype;2)创建单链表nodetype *create()//建立单链表,由用户输入各结点data域之值,//以0表示输入结束{elemtype d;//定义数据元素dnodetype *h=NULL,*s,*t;//定义结点指针int i=1;cout<<"建立一个单链表"<<endl;while(1){cout <<" 输入第"<< i <<"结点data域值:";cin >> d;if(d==0) break;//以0表示输入结束if(i==1)//建立第一个结点{h=(nodetype*)malloc(sizeof(nodetype));//表示指针hh->data=d;h->next=NULL;t=h;//h是头指针}else//建立其余结点{s=(nodetype*) malloc(sizeof(nodetype));s->data=d;s->next=NULL;t->next=s;t=s;//t始终指向生成的单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i++;}return h;}3)输出单链表中的元素void disp(nodetype*h)//输出由h指向的单链表的所有data域之值{nodetype *p=h;cout<<"输出一个单链表:"<<endl<<" ";if(p==NULL)cout<<"空表";while(p!=NULL){cout<<p->data<<" ";p=p->next;}cout<<endl;}4)计算单链表的长度int len(nodetype *h)//返回单链表的长度{int i=0;nodetype *p=h;while(p!=NULL){p=p->next;i++;}return i;}5)寻找第i个节点nodetype *find(nodetype *h,int i)//返回第i个节点的指针{nodetype *p=h;int j=1;if(i>len(h)||i<=0)return NULL;//i上溢或下溢celse{while (p!=NULL&&j<1)//查找第i个节点,并由p指向该节点{j++;p=p->next;}return p;} }6)单链表的插入操作nodetype *ins(nodetype *h,int i,elemtype x)//在单链表head中第i个节点//(i>=0)之后插入一个data域为x的节点{nodetype *p,*s;s=(nodetype*)malloc(sizeof(nodetype));//创建节点ss->data=x;s->next=NULL;if(i==0)//i=0:s作为该单链表的第一个节点{s->next=h;h=s;}else{p=find(h,i);//查找第i个节点,并由p指向该节点if(p!=NULL){s->next=p->next;p->next=s;}return h;}}7)单链表的删除操作nodetype *del(nodetype *h,int i)//删除第i个节点{nodetype *p=h, *s;int j=1;if(i==1)//删除第1个节点{h=h->next;free(p);}else{p=find(h,i-1);//查找第i-1个节点,并由p指向该节点 if(p!=NULL&&p->next!=NULL){s=p->next;//s指向要删除的节点p->next=s->next;free(s);}else cout<<"输入i的值不正确"<<endl;}return h;}8)释放节点空间void dispose(nodetype *h)//释放单链表的所有节点占用的空间{nodetype *pa=h,*pb;if(pa!=NULL){pb=pa->next;if(pb==NULL)//只有一个节点的情况free(pa);else{while (pb!=NULL)//有两个及以上节点的情况{free(pa);pa=pb;pb=pb->next;}free(pa);}}}9)主程序模块:#include"slink.h"//包含头文件slinkvoid main(){nodetype *head;//定义节点指针变量head=create();//创建一个单链表disp(head);//输出单链表cout<<"单链表长度:"<<len(head)<<endl;ins(head, 2,0);//在第二个节点之后插入以0为元素的节点 disp(head);//输出新链表del(head,2);//删除第二个节点disp(head);//输出新链表}5.实验结果建立一个单链表:输入第1结点data域值:1输入第2结点data域值:2输入第3结点data域值:3输入第4结点data域值:4输入第5结点data域值:5输入第6结点data域值:6输入第7结点data域值:7输入第8结点data域值:8输入第9结点data域值:9输入第10结点data域值0:输出一个单链表:1 2 3 4 5 6 7 8 9单链表长度:9输出一个单链表:1 02345678 9输出一个单链表:1 2 3 4 5 6 7 8实验二顺序栈的实现1.实验目的掌握顺序栈的基本操作:初始化栈、判栈空否、入栈、出栈、取栈顶数据元素等运算以及程序实现方法。
数据结构与算法专题实验实验报告-八皇后-背包问题的求解-农夫过河
八皇后问题1.问题描述设在初始状态下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没有任何棋子(这里的棋子指皇后棋子)。
然后顺序在第1行,第2行……第8行上布放棋子。
在每一行中共有8个可选择的位置,但在任一时刻棋盘的合法布局都必须满足3个限制条件(1)任意两个棋子不得放在同一行(2)任意两个棋子不得放在同一列上(3)任意棋子不得放在同一正斜线和反斜线上。
2.基本要求编写求解并输出此问题的一个合法布局的程序。
3、实现提示:在第i行布放棋子时,从第1列到第8列逐列考察。
当在第i行第j列布放棋子时,需要考察布放棋子后在行方向、列方向、正斜线和反斜线方向上的布局状态是否合法,若该棋子布放合法,再递归求解在第i+1行布放棋子;若该棋子布放不合法,移去这个棋子,恢复布放该棋子前的状态,然后再试探在第i行第j+1列布放棋子。
4 程序代码#include<iostream.h>#include<stdio.h>static char Queen[8][8];static int a[8];static int b[15];static int c[15];static int QueenNum=0;//记录总的棋盘状态数void qu(int i);//参数i代表行int main(){int Line,Column;//棋盘初始化,空格为*,放置皇后的地方为@ for(Line=0;Line<8;Line++){a[Line]=0; //列标记初始化,表示无列冲突for(Column=0;Column<8;Column++)Queen[Line][Column]='*';}//主、从对角线标记初始化,表示没有冲突for(Line=0;Line<15;Line++)b[Line]=c[Line]=0;qu(0);return 0;}void qu(int i){int Column;for(Column=0;Column<8;Column++){if(a[Column]==0&&b[i-Column+7]==0&&c[i+Column]==0) //如果无冲突{Queen[i][Column]='Q'; //放皇后a[Column]=1;//标记,下一次该列上不能放皇后b[i-Column+7]=1;//标记,下一次该主对角线上不能放皇后c[i+Column]=1;//标记,下一次该从对角线上不能放皇后if(i<7) qu(i+1); //如果行还没有遍历完,进入下一行else//否则输出{//输出棋盘状态int Line,Column;cout<<"第"<<++QueenNum<<"种状态为:"<<endl;for(Line=0;Line<8;Line++){for(Column=0;Column<8;Column++)cout<<Queen[Line][Column]<<" ";cout<<endl;}cout<<endl;getchar();}/*如果前次的皇后放置导致后面的放置无论如何都不能满足要求,则回溯,重置*/Queen[i][Column]='*';a[Column]=0;b[i-Column+7]=0;c[i+Column]=0;}}}5 程序结果题目2 背包问题的求解1.问题描述假设有一个能装入总体积为T的背包和n件体积分别为w1,w2,…w n的物品,能否从n件物品中挑选若干件恰好装满背包,即使w1+w2+…+w m=T,要求找出所有满足上述条件的解。
数据结构实验任务书(8个)
目录实验1 线性表顺序存储的应用 (2)实验2 线性表链式存储的应用 (5)实验3 栈及其应用 (6)实验4 队列及其应用 (7)实验5 树及其应用 (8)实验6 图的遍历和连通性应用 (9)实验7 图的最短路径应用 (11)实验8 查找和排序应用 (12)实验1 线性表顺序存储的应用实验目的1.熟悉C语言的上机环境,掌握C语言的基本结构。
2.会定义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3.熟悉对顺序表的一些基本操作和具体的函数定义。
4.掌握在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上的一些其它操作。
实验要求1.独立完成;2.程序调试正确,有执行结果。
实验内容1、基础题:编写应用程序(填空),实现可以在顺序表中插入任意给定数据类型(定义为抽象数据类型)数据的功能。
要求在主函数中定义顺序表并对该顺序表插入若干个整数类型的数据(正整数),对它们求和并输出。
请使用动态内存分配的方式申请数组空间,并把主函数设计为一个文件SeqList.cpp,其余函数设计为另一个文件SeqList.h。
请填空完成以下给出的源代码并调试通过。
(1)文件SeqList.h:typedef struct List{ElemType *elem;int length;int listsize;}SeqList;void InitList(SeqList &L){ //初始化线性表…………}void ClearList(SeqList &L){ //清除线性表………………}int LengthList(SeqList L){ //求线性表长度………..}bool InsertList(SeqList &L, ElemType item, int pos){ //按给定条件pos向线性表插入一个元素…….}ElemType GetList(SeqList L, int pos){ //在线性表L中求序号为pos的元素,该元素作为函数值返回…………..}(2)文件SeqList.cpp:#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typedef ElemType;#define MAXSize 10#include "SeqList.h"void main(void){SeqList myList;int i=1, x, sum=0, n;InitList ( );scanf(“%d”, &x);while ( x!= -1 ){if ( InsertList (myList, , i )==0) {printf("错误!\n");return ;}i++;scanf(“%d”, &x);}n = LengthList (myList);for (i=1; i<=n; i++){x=GetList(myList, i);sum = + x;}printf("%d\n ", sum);ClearList(myList);}2、提高部分:编写函数bool DeleteElem(SeqList &L, int min, int max)实现从顺序表中删除其值在给定值min和max之间(min < max)的所有元素,要求把该函数添加到文件SeqList.h中,并在主函数文件SeqList.cpp中添加相应语句进行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8一、实验目的1、复习图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2、掌握邻接矩阵、邻接表及图的创建、遍历;二、实验内容假设图中数据元素类型是字符型,请采用邻接矩阵或邻接表实现图的以下基本操作:(1)构造图(包括有向图、有向网、无向图、无向网);(2)根据深度优先遍历图;(3)根据广度优先遍历图。
三、算法描述(采用自然语言描述)先输入顶点个数以及边数,按照边的数量,依次输入边依附的两个顶点,构造邻接矩阵的时候,用1表示两个顶点相连接,用无穷表示两个顶点未连接。
深度优先遍历图的时候,先找到开始结点,然后找到与此结点相邻的第一个结点,进一步以此结点为开始结点递归。
若没有邻接点,回溯,直至所有结点都被访问。
广度优先遍历,依次访问与开始结点相邻的结点,然后以开始结点相邻的结点进行广度优先遍历。
四、详细设计(画出程序流程图)五、程序代码(给出必要注释)#include<stdio.h>#include<malloc.h>#include<conio.h>#include<stdlib.h>#include<string.h>#include<string.h>#include <stdbool.h>#define INFINITY 255678 /*赋初值用*/#define MAX_VERTEX_NUM 20 /* 最大顶点个数*/#define TRUE 1#define FALSE 0typedef int QueueElementType;#define MAXSIZE 25enum {DG, DN, UDG, UDN};typedef struct ArcCell{int adj;/*顶点关系类型,对无权图,用1(是)或0(否)表示相邻否;对带权图,则为权值*/ char *info;/*弧相关信息指针*/}AdjMatrix[MAX_VERTEX_NUM][MAX_VERTEX_NUM];typedef struct{char vexs[MAX_VERTEX_NUM][5];/*顶点向量*/AdjMatrix arcs; /*邻接矩阵*/int vexnum, arcnum;/*图的当前顶点数和弧数*/int kind;}MGraph;void CreateDG(MGraph *G);void CreateDN(MGraph *G);void CreateUDG(MGraph *G);void CreateUDN(MGraph *G);int LocateVex(MGraph *G, char v[]);void print(MGraph *G);int main(void){MGraph *G;bool visited[G->vexnum];G = (MGraph *)malloc(sizeof(MGraph));printf("请选择0-有向图,1-有向网,2-无向图,3-无向网: ");scanf("%d", &G->kind);switch(G->kind){case DG :CreateDG(G);print(G);break;case DN :CreateDN(G);print(G);break;case UDG :CreateUDG(G);print(G);break;case UDN :CreateUDN(G);print(G);break;default :break;}getch();}/*建立有向图*/void CreateDG(MGraph *G){int i, j, k;char v1[5], v2[5];printf("输入顶点数和弧数: ");scanf("%d%d", &G->vexnum, &G->arcnum);getchar();for(i = 0; i < G->vexnum; i++){printf("输入第%d个顶点:\n",i+1);scanf("%s", G->vexs[i]); /*自动赋值顶点向量*/ }for(i = 0; i < G->vexnum; i++){for(j = 0; j < G->vexnum; j++) /*赋初值*/{G->arcs[i][j].adj = INFINITY;G->arcs[i][j].info = NULL;}}for(k = 0; k < G->arcnum; k++){printf("输入第%d条边依附的两个顶点\n",k+1);scanf("%s%s", v1, v2); /*输入一条边依附的顶点和权值*/i = LocateVex(G, v1); /*确定v1和v2在G中位置*/j = LocateVex(G, v2);G->arcs[i][j].adj = 1; /*弧的权值赋值*/}}/*建立有向网*/void CreateDN(MGraph *G){int i, j, k, w;char v1[5], v2[5];printf("输入顶点数和弧数: ");scanf("%d%d", &G->vexnum, &G->arcnum);getchar();for(i = 0; i < G->vexnum; i++){printf("输入第%d个顶点:\n",i+1);scanf("%s", G->vexs[i]); /*自动赋值顶点向量*/ }for(i = 0; i < G->vexnum; i++){for(j = 0; j < G->vexnum; j++) /*赋初值*/{G->arcs[i][j].adj = INFINITY;G->arcs[i][j].info = NULL;}}for(k = 0; k < G->arcnum; k++){printf("输入第%d条边依附的两个顶点以及权值\n",k+1);scanf("%s%s%d", v1, v2, &w); /*输入一条边依附的顶点和权值*/i = LocateVex(G, v1); /*确定v1和v2在G中位置*/j = LocateVex(G, v2);G->arcs[i][j].adj = w; /*弧的权值赋值*/}}/*建立无向图*/void CreateUDG(MGraph *G){int i, j, k;char v1[5],v2[5];printf("输入顶点数和弧数: ");scanf("%d%d", &G->vexnum, &G->arcnum);getchar();for(i = 0; i < G->vexnum; i++){printf("输入第%d个顶点:\n",i+1);scanf("%s", G->vexs[i]); /*自动赋值顶点向量*/ }for(i = 0; i < G->vexnum; i++){for(j = 0; j < G->vexnum; j++) /*赋初值*/{G->arcs[i][j].adj = INFINITY;G->arcs[i][j].info = NULL;}}for(k = 0; k < G->arcnum; k++){printf("输入第%d条边依附的两个顶点\n",k+1);scanf("%s%s", v1, v2); /*输入一条边依附的顶点和权值*/i = LocateVex(G, v1); /*确定v1和v2在G中位置*/j = LocateVex(G, v2);G->arcs[i][j].adj = 1; /*弧的权值赋值*/G->arcs[j][i].adj=G->arcs[i][j].adj;/*置对称弧*/}}/*建立无向网*/void CreateUDN(MGraph *G){int i, j, k, w;char v1[5], v2[5];printf("输入顶点数和弧数: ");scanf("%d%d", &G->vexnum, &G->arcnum);getchar();for(i = 0; i < G->vexnum; i++){printf("输入第%d个顶点:\n",i+1);scanf("%s", G->vexs[i]); /*自动赋值顶点向量*/}for(i = 0; i < G->vexnum; i++){for(j = 0; j < G->vexnum; j++) /*赋初值*/{G->arcs[i][j].adj = INFINITY;G->arcs[i][j].info = NULL;}}for(k = 0; k < G->arcnum; k++){printf("输入第%d条边依附的两个顶点以及权值\n",k+1);scanf("%s%s%d", v1, v2, &w); /*输入一条边依附的顶点和权值*/i = LocateVex(G, v1); /*确定v1和v2在G中位置*/j = LocateVex(G, v2);G->arcs[i][j].adj = w; /*弧的权值赋值*/G->arcs[j][i].adj=G->arcs[i][j].adj;/*置对称弧*/}}int LocateVex(MGraph *G, char v[]){int k;for(k = 0; k < G->vexnum; k++){if(strcmp(G->vexs[k], v) == 0)break;}return k;}/*打印矩阵*/void print(MGraph *G){int i, j;printf("\n------------打印矩阵----------\n\n");for(i = 0; i < G->vexnum; i++){for(j = 0; j < G->vexnum; j++){if(G->arcs[i][j].adj == INFINITY){printf(" / ");}else{printf(" %d ", G->arcs[i][j].adj);}}printf("\n\n");}}//深度优先遍历void dfs_graph(MGraph * graph, bool visited[], const int i);void g_depth_first_search(MGraph * graph){bool visited[graph->vexnum];int i;for ( i = 0; i < graph->vexnum; i++ )visited[i] = false;visited[0] = true;dfs_graph(graph, visited, 0);printf("\n");}void dfs_graph(MGraph * graph, bool visited[], const int i){int j;printf("%c\t", graph->vexs[i]);for ( j = 0; j < graph->vexnum; j++ )//依次检查矩阵{if ( graph->arcs[i][j].adj==1 && !visited[j] )//i 代表矩阵的行, j 代表矩阵的列{visited[j] = true;dfs_graph(graph, visited, j);}}}typedef struct{QueueElementType element[MAXSIZE];int front;int rear;}SeqQueue;void InitQueue(SeqQueue*Q){Q->front=Q->rear=0;}int EnterQueue(SeqQueue *Q,QueueElementType x){if(Q->rear==Q->front)return FALSE;elseQ->element[Q->rear+1]=x;Q->rear=Q->rear+1;return TRUE;}int DeleteQueue(SeqQueue *Q){int x;x=Q->element[Q->front];Q->front=Q->front+1;printf("删除%d\n",x);return TRUE;}//广度优先遍历void g_breadth_first_search(MGraph * graph){SeqQueue queue;//队列存储的是节点数组的下标(int)bool visited[graph->vexnum];int i, pos;InitQueue(&queue);for ( i = 0; i < graph->vexnum; i++ )visited[i] = false;visited[0] = true;EnterQueue(&queue, 0);while (queue.front!=queue.rear){pos = queue.front;printf("%c\t", graph->vexs[pos]);for ( i = 0; i < graph->vexnum; i++ )//把队头元素的邻接点入队{if ( !visited[i] && graph->arcs[pos][i].adj != 1 ){visited[i] = true;EnterQueue(&queue, i);}}DeleteQueue(&queue);}printf("\n");}六、测试和结果(给出测试用例,并给出测试结果)七、用户手册(告诉用户如何使用程序,使用注意事项等)1、输入的顶点个数和边数之间用空格字符隔开;2、输入边依附的两个顶点的时候中间用空格字符隔开;3、每次输入一个顶点的时候需要打回车,进行下一个顶点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