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下 古代诗歌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e4fc5e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b.png)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古诗三首1. 子夜吴歌子时,月色如水,悄然的夜晚静静降临。
江南的吴地,一片宁静,只有远处才隐隐传来的歌声渐渐清晰起来。
这首《子夜吴歌》是唐代文学家杨炯创作的,描绘了一个年轻人在深夜里放牛与唱歌的情景。
在这首古诗中,杨炯首先写到了当晚的四时:子时、丑时、寅时、亥时,绘画了一个完整的夜晚。
接着,诗人叙述了一个年轻人把牛放到田地里,然后跪在河边读书、歌唱的场景。
这个年轻人孜孜不倦,默默自习,用心品味每一个字句。
通过这首《子夜吴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夜晚的宁静,还可以体验到杨炯对于年轻人的敬佩之情。
在深夜里,这个年轻人不羁放牛,一心向学,勤奋刻苦,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 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其中运用了典故和形象的描绘,以表达对国家兴衰的关切之情。
白居易借古代的故事将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衬托得更加深沉:在《长恨歌》中,他通过描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旁敲侧击讽刺了当时的权贵,表达了自己对于乱世的忧虑和对人民衷心的关怀。
诗中的玉兔、胡马等形象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唐朝盛世的景象和政治腐败所带来的动荡。
《长恨歌》以其唯美的叙事风格,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对社会问题的触及,成为了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3.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驻守在鹳雀楼上,远眺边境西域的景色。
在这首古诗中,王之涣以娓娓动听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楼台高耸,方圆数里;河水潺潺,鹳鸟在天空飞翔。
他最后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结尾,表达了诗人眷恋人间春天的情感。
此诗既有对边塞壮丽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间四月花开的憧憬,展示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知识点:1. 古诗赏析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种形式,通过精炼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世界的观察。
古诗多使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意境深远,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和人生哲理。
部编新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部编新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2246db4a7302768f9939a9.png)
何时将要。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黄金装饰的 马笼头。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自 己何时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金络脑”属贵重鞍具, 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给马配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 头,让它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杀敌报 国,建功立业呢?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 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焚烧”与 “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 灰的顽强。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 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总结写法
03 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
将某个人之“志”依托 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 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 征意义,成为诗人的志趣、 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李贺的《马诗》让我们领略了诗 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诗人 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 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 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 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 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 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 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 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书写指导
注意右边“垂” 的第三笔是竖。最后 一横要短一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最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d0d91af0227916888486d7ef.png)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诗人看到了,听到了,又 感受到了哪些景物的存在?
在诗中圈划出来吧。
庭院 树 露水
月光 乌鸦 桂花
庭院中铺满了月光,像撒了一层白霜 一样,树上的乌鸦已经休息了,露水悄无 声息地打湿了桂花。
这幅画面给大家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 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 染了一种清幽、寂静、 凄凉的气氛。
牵牛星喝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 相望。织女深处纤纤素手拨弄 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 只有泪如雨下。这银河看起来 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 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一 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
从这几句诗中,你看到 了一个怎样的织女,圈画出 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 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 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泣”的本义是眼泪,特 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眼泪。“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 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 女泪。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塑造织女相思之苦。那泪如雨下的神态, 就是织女相思成痴最好的表达。
寒食节这天老百姓们都不 能用火,吃的都是冷食。 可皇宫贵族却灯火通明, 吃香喝辣的,老百姓们又
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讽刺
《寒食》因为只是描绘了几种景象,没有直接 抒情的语句,所以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自古就有 不同的观点。
《寒食》写成之时,皇帝唐德宗刚刚即位。唐德宗试图将国家 恢复到盛唐大一统的气象,而韩栩这首《寒食》诗正是这一气象的 诗意再现,所以深受德宗皇帝的激赏。在他即位的这一年(建中初), 中书省两次送来知制诰的人选,都被德宗否定了,独独看中了闲居十 年又辞疾在家的“小幕吏”韩翃,凭的就是这首诗。皇帝的制语一 般要求在温文雅正之中体现皇权的威严和皇恩的浩荡,《寒食》诗 恰恰让德宗读出了皇权的威严和皇恩的浩荡。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3b440b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d.png)
在古诗中,一些植物或动物 常被诗人赋予品格或志向,让 我们走进《古代诗歌三首》, 一起来了解。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
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
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
南洛阳宜阳县)人。后世称李昌
相 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
关 链 接
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 鬼”之称,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
竹石
内 容
咬定青山/不放松,
详 解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任凭 尔:你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1693-
1766),原名郑燮,字
内 容 详
克柔,号理庵,又号板 桥,人称板桥先生,江 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解 清代康熙年间秀才,雍
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
(1736年)进士。官山
东范县、潍县县令,政
内 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
容 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
详 解
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 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
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
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
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诗句翻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内
容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
绩显著,后客居扬州,
以卖画为生,为“扬州
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
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
内 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
容 详 解
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 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 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6d15e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b.png)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五四制)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fbc2c4d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e.png)
本课所选的这首《马诗》组诗中的第五首, 一直被广为传诵。
二、识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 昌谷人,后世称他李昌谷,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 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与李白、 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
诗的后两句,思考 1.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写出了石灰怎样 的特点? 2.如何理解“清白”二字?从中你能体会到石 灰怎样的品质?
碎成粉末
不怕牺牲 坚强不屈。
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 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的态度
石灰承受痛苦却”若等闲””浑不怕” 的原因,也是石灰内心的热切追求。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时,何日。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 时候,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之情。
五、品诗情
结合背景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背景资料 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
他不得志之时,也是藩镇极为猖獗的 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 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理结构
千锤万凿
石
从开采到烧制 烈火焚烧
灰
状物
甘愿承受痛苦 以身报国
吟
情操 粉骨碎身浑不怕
言志
坚贞不屈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12课第1、2、3、6题。
竹石
郑燮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08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课件(共10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ca89246cc1755270722089f.png)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停顿。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jìnɡ 任尔/东西/南北/风。
齐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诗中 有两个动词很生动形象,你能找出 来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 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把竹拟人化
实写竹子,暗喻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实写竹子扎根, 暗喻人立场坚定
诗意:竹子抓住青 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 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 有用武之地。
齐读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 解诗句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怀?
何时将要。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用黄金装饰 的马笼头。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 何时自己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金络 脑”属 贵重鞍 具,象 征马受 重用。
请你鉴赏一下!
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 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 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 种愤慨之情。
文章结构
马 诗
写景 抒情
月光下大漠如雪
燕山上弯月如钩 佩戴金络脑
驰骋沙场
主题归纳
《马诗》借马的形象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 不被赏识,但又热切期望 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为 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石 灰 吟 【明】
读第一二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 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怎样开采的?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和《竹石》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和《竹石》](https://img.taocdn.com/s3/m/b09ef97b0b4c2e3f572763cb.png)
课堂演练
一、将《马诗》补充完整。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
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色。
描绘出一片悲凉肃杀的边疆战场景色: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 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习题源于《点拨》“当堂练习”第一、二题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诗的题目《石灰吟》是什么意思? 石灰吟:吟颂石灰。 吟:吟颂。石灰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
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作 者 以 石灰自喻 ,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 和崇高的人格,表现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 好和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读第一二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 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怎样开采的?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写
luò
络
左右结构
右上是“夂”。
联络 网络 经络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大漠沙如雪,燕. 山月似钩。
yān ( 燕山 )
燕
yàn ( 燕子 )
注意加点字的读 音!
读一读: :阳春三月,两只燕. ( yàn )子飞回燕. ( yān )山脚下,来
全,全然。
石灰的颜色
暗指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歌颂了石灰不怕牺牲 的精神。暗喻诗人不管要经历多少磨难,哪怕粉 身碎骨,也要做清白的人。这两句借石灰之口, 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 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译文:即使粉 身碎骨也毫不 惧怕,只要把 高尚的节操留 在人世间。 (课后第二题)
表借 明马 志自 向喻
主题概括
《马诗》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 人 以马自喻 ,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 建功立业 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 了自己 怀才不遇 的感慨与愤懑。
六下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
![六下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8931ae5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2.png)
六下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
《六下语文第三课》是中国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第三课通常包括古诗三首。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春晓》和《静夜思》。
首先,我们来谈谈《登鹳雀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登高远眺的景象来抒发诗人的壮怀。
诗中描绘了登高远眺的美景和壮丽的气势,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其次,我们来谈谈《春晓》。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象,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来表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最后,我们来谈谈《静夜思》。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在夜晚静静思考的心境,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思绪的万千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这三首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的描绘,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文学意境。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古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情感,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六下语文第三课》中的古诗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8b58047fd5360cba1adba5.png)
不怕——千锤万凿
敲打
千锤万凿出深山
虚指,表示 • •
数量特别多
开凿
制作石灰石
的原料很普通
画面: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经过无数次锤击敲打。
不怕——烈火焚烧
烈火焚烧若等闲
平常
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画面:把石头变成石灰的过程需要烈火焚烧。 感受:面对烈火的焚烧,石灰从容自若。
不怕——粉骨碎身
石灰由坚硬的山石变成粉末
情景有什么作用?
衬托
悲凉 清冷
场面 诗人
壮志未酬
联想
钩
月牙
武器 征战沙场
诗人
思战 报效祖国
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显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思考: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
何当
领起疑问 无限期盼
并没有 受重用
☞ 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马 金络脑 纵横大漠,快走踏清秋
突
托物言志
“志”与“物”
要有相似点
1.何当金络脑
何当: 何时将要 。
••
诗意: 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给你套上用黄
金装饰的笼头
。
2.烈火焚烧若等闲 等闲:_ 平常 ________。
••
诗意: 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
课后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朗读指导:《马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 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 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骑马奔驰,借以抒发 渴望为国立功的感情。朗读时语气豪迈,表 现出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出 主
志
诗人
留清白:不惧磨难、百折不
旨
挠、高尚的品格
浑不怕
石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8d642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d.png)
风,还是南风 北风,都不能
任尔东西南北风。
把它吹倒,不 能让它屈服。
任凭。 你。
直接抒怀,表 达作者永不屈 服的坚强意志 和骨气。
诗意升华
前两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根基
寓
坚固,洋溢着诗人的赞美之情。
意
深
刻
后两句是对竹子的坚定顽强的精神
的
的赞美。同时也隐喻了作者自己风
题
骨的强劲。
画
诗
全诗语言明白晓畅,风骨凌然,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当:何时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歌三、四句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 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 勋呢?
悟诗情
请结合作者资料思考,作者想要 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知诗人
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 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 称为“唐代三李”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 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 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因长期的抑郁 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 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古诗讲解
作者把竹子拟人
化,用“咬”字
牢牢咬住青山 绝不放松,将
咬定青山不放松,歌颂竹子顽强的
意志和个性
竹根扎在山石
的裂缝中。
立根原在破岩中。
“破岩”形容生活极其艰苦。这里“咬 定青山”“立根”“破岩”既是实写竹, 也是暗喻人的坚定立场。
【2020部编语文】6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注释+译文
![【2020部编语文】6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13150eb307e87101f6967b.png)
1、弈:下棋。 2、秋:人名。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之:指弈秋的教导。 11、鸿鹄:天鹅。 12、将至:将要到来。 13、思:想。 14、援:引,拉。 15、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 16、之:天鹅。 17、之:他,指前一个人。 18、弗若:不如,比不上。 19、矣:了。 20、为:因为。 21、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22、与:文言助词。 23、曰:说。 24、非:不是。 25、然:代词,这样。
译文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摆弄着织机(织着布), 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 用语言交谈。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回想当初我离开的时候,连杨柳都与我依依惜别。 如今回来路途中,却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 路途曲折漫长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我心里不觉伤悲起来,没有人会懂得我的痛苦的!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2、浥(yì):润湿。 3、客舍:旅馆。 4、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5、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 个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 过来,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 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有人说,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 个人吗?回答:并非这样。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d864020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4.png)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渴望愤懑
深入研读
古代诗歌三首
【释义】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详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空旷荒凉,“燕山”高拔险峻。“沙如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既从视觉写出颜色,也从触觉写出寒冷的感觉。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月似钩”,不仅写出月亮的形状,更是写作者的向往。“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向往为国战斗之意。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人的高尚节操
粉骨碎身: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全,全然。
古代诗歌三首
《石灰吟》第一二三句诗人写出了石灰怎样的特点?面对痛苦石灰表现出怎样的态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马诗》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诗人借助马的形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何当”放在诗句开头,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当”的意思是“何日、何时”三四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什么时候可以骄傲的驰骋飞奔?这两句诗,写的是马的想象,也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即渴望能驰骋飞奔和被人器重。这愿望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借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前的马,也许并未有黄金的马饰,并未被器重,也并未有疾驰飞奔的潇洒,而且尚不知自己能够实现愿望的确切年月。第一二句中写出的边塞战场,正是诗中第三、第四句中马所在的环境,暗示出这匹马内心的愿望是获得重用,驰骋疆场,以及能够作为一匹战马而得到赏识,得以佩戴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得以在沙场之上驰骋飞奔。骏马渴望驰骋沙场。渴望有自己能够驰骋的环境,暗示了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渴望一展所长,建功立业,诗人将寄寓着自己情感的马放在边塞战场的环境中,是为了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即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人知遇,一展所长。诗人又写出这样的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愤懑之情。
六下语文12课古代诗歌三首笔记
![六下语文12课古代诗歌三首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8d8294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9.png)
六下语文12课古代诗歌三首笔记1. 原文。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2. 字词解释。
- “昔”:从前。
“往”:指当初去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这里用杨柳的茂盛来反衬出征士兵离家时的不舍。
就像你要离开家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家门口那随风摆动的杨柳好像也在挽留你呢。
-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雪”:这里的“雨”是动词,下的意思,“雨雪”就是下雪。
“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当初离家的时候是春天,杨柳依依,现在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冬天,大雪纷飞,这一对比,更能体现出时间的漫长和战士经历的沧桑。
- “行道迟迟”:道路泥泞难走,所以走得很慢。
“载渴载饥”:又渴又饿。
“载”是又的意思。
战士在归途中又饿又渴,还满心的悲伤,这种悲伤别人都不懂,多可怜呀。
3. 主题与赏析。
-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时的情景,表达了他久经征战的疲惫和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哀伤。
- 赏析:诗里通过描写出征和归来时不同的景象,像“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是很巧妙的对比。
就像拍电影一样,前面是春天美好的画面,后面是冬天寒冷凄惨的画面,这种反差让我们特别能感受到战士内心的变化。
他出去的时候还是年轻力壮,可能满怀壮志,现在回来又老又疲惫,而且可能很多亲人朋友都不在了,他的悲伤也就更加深沉了。
1. 原文。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字词解释。
- “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湿润。
早晨的雨把地上的尘土都打湿了,空气很清新呢。
- “客舍”:旅店。
“柳色新”:柳树被雨水洗刷后显得格外清新。
这里的“柳”和“留”谐音,古人送别时常常折柳相送,表示挽留的意思。
你看,在这个旅店里,周围的柳树绿油油的,好像也在为朋友的离去而不舍呢。
-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件-10 古诗三首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件-10 古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79daa4b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b.png)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
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他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一 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有《雁门 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 形似月牙。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 皑皑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何当今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当:何时将要
快走:驰骋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清秋:清爽的秋天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头带上金络头。飞快奔 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通过感叹马的命运, 表达诗人保家卫国
的远大抱负,怀才 马诗
不遇的感慨。 (唐)李贺
李贺年少成名,一生仕途失意, 却有“世上英雄本无主”的英雄 气概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 关山五十州”的愿望与雄心。
“千磨万击”
可以读得慢一些、重 一些,“还坚劲”语 调略微上扬,表现出 环境的恶劣和竹子的 坚韧。最后一句可以 读得舒缓、从容一些, 把顽强自信的态度表 现出来。
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吟咏对象
表达志向
共同特点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马 石灰 竹子
远大的抱负,怀才
千锤万凿出深山, 石灰坚强坚韧 烈火焚烧若等闲。 的品格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 又指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千锤万
凿”“烈火焚 烧”可以读得 稍有力度一些, “若等闲”可 以读得平稳、 舒缓,读出其 中的从容之意。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48ed37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1.png)
【导语】《古诗三⾸》包含《寒⾷》、《迢迢牵⽜星》和《⼗五夜望⽉》,这三⾸诗分别写了三个节⽓的习俗,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第三课《古诗三⾸》课⽂原⽂ 寒⾷ [唐]韩翃 春城⽆处不飞花, 寒⾷东风御柳斜。
⽇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五侯家。
注释 _____________ ①[寒⾷]寒⾷节,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期间不能⽣⽕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帝御花园⾥的柳树。
④[汉宫]这⾥⽤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⑤[传蜡烛]寒⾷节禁⽕,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
⑥[五侯]这⾥指天⼦宠幸之⾂。
迢迢牵⽜星 迢迢牵⽜星,皎皎河汉⼥。
纤纤擢素⼿,札札弄机杼。
终⽇不成章,泣涕零如⾬;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许! 盈盈⼀⽔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 _____________ ①选⾃《古诗⼗九⾸》。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②[河汉⼥]指织⼥星。
河汉,银河。
③[擢]伸出,抽出。
④[素]⽩皙的。
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⑥[机杼]织机的梭⼦。
⑦[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指整幅的布帛。
⑧[零]落下。
⑨[盈盈]形容清澈。
⑩[脉脉]⽤眼睛表达情意的样⼦。
⼗五夜望⽉ [唐]王建 中庭地⽩树栖鸦, 冷露⽆声湿桂花。
今夜⽉明⼈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_____________ ①[⼗五夜]农历⼋⽉⼗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层⽩霜。
【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第三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侯hóu:侯爵 公侯 封侯 侯门似海 章zhāng:乐章 篇章 简章 盖章 约法三章 泣qì:哭泣 抽泣 泣不成声 盈yíng:充盈 丰盈 盈利 盈余 热泪盈眶 脉mò:脉脉 含情脉脉 栖qī:栖息 栖居 栖⾝ 两栖 鸦yā:乌鸦 鸦⽚ 鸦雀⽆声 鸦⽚战争 多⾳字: 处:chù办事处 chǔ处理 相:xiāng相处 xiàng相貌 传:chuán(传说) zhuàn(传记) 脉:mài(⼭脉) (mò(脉脉) 纤:xiān(纤维) qiàn(纤夫) 形近字: 宫(宫廷) 官(官员) 侯(王侯) 候(等候) 栖(栖息) 柄(把柄) 问题归纳: 1、《寒⾷》这⾸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运⽤了什么描写⽅法? 这⾸诗运⽤了⽩描⼿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数的迷⼈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动地描绘出了⼀幅夜晚⾛马传烛图,使⼈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9f004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a.png)
马诗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三、四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 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马诗 思考与练习
马诗
D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 连绵的 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皓的霜雪。
B.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 首田园诗。
C. 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 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D.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 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 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 萧风竹之中。
竹石
(2)说说你对此词主旨理解。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 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 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马诗
创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 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 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作者希望能 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对马有所偏爱的 作者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 着愤懑之情创作了此诗。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大漠沙如雪,
广大的沙漠。 此指西北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叠字中跳动的情感
这首词,通篇都在写景,而情处处融于 景中。良辰美景,好友雅聚,低吟浅酌, 畅叙情怀,多么惬意。这种情调和声韵美, 与写“盈盈女”般的“袅袅”荷花,与写 文人雅士品酒荷的特定场景,都极为合拍, 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统一。特别 是连用十八个叠字,不仅读来如珠玉落盘, 且倍感亲切、生动。频繁而有规律地使用 叠字,诗中有《古诗十九首》,而在词中 则略无俦匹,这不能不说是葛立方的独具 匠心。
美好的相会时期如在梦里,哪里能够 忍心回顾那鹊桥归路。
两人的感情若是长久之时,又哪 里在乎朝朝暮暮的相聚。
一、从思想内容方面来比较赏析
《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 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鹊桥仙》不是 停留在抒发愁苦哀怨、离愁别恨上,而是歌颂 真挚而忠贞的爱情,立意新颖,境界高绝。 二、从艺术特色方面来比较赏析
迢迢牵牛星
陈燕琛
说一说
你知道哪些牛郎织女的 传说?
担子追妻
天河隔阻
鹊桥相会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 一个很美丽,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 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 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 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 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 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 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叠字中跳动的情感
《卜算子》此词是葛立方在赏荷席间所 作。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 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 描绘了夏日雨过天霁时水中莲叶荷花的 美景。 尤其善用叠字,叠多且妙。全词 共四十四字,其中叠字竟占了十八个, 句句有叠字,联绵而下,相互映衬,无 不自然妥贴。利用叠字所特有的艺术表 现力,摹景状物,把荷花的状态形象、 精神风貌写得活灵活现。
《卜算子》上片写雨中荷花。“袅袅水芝红”, 红艳艳的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摇曳多姿。起笔 就突出主要形象,随即词人从横的深远处拓展开 去,婷婷袅袅的碧叶红花被一望无际、朦朦胧胧、 含情脉脉、生长在水边的芦荻的背景烘托着。接 着,视野又转向纵的高远处,荷花的上空淅淅西 风轻轻吹掠,一缕缕雾霭的青烟静悄悄地飘拂游 动,稀稀疏疏的雨滴落在碧荷上,滚动着晶莹的 水珠。经过一横一纵的点染铺陈,构成了一幅夏 日骤雨即将过去时的广阔的空间画面,而荷花的 形象生动地突出在主要位置上。
总 结:
这首诗一开始就把情景设置在离散后, 抒写了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女主人公绵长 无助的思念之情。全诗没有一字一句提到织 女如何思念牛郎,但其思念之情已自见。唧 唧的织机声,在苦恋的心灵里一次又一次地 回响;清清的银河水,不但未能稀释刻骨的 相思,反而使情倍增、愁叠加。一水之隔, 相视而不得语,这种可望不可即难道不是比 远而未见更为难受吗?越是强调相隔之近,就 越能见出织女的哀怨之深。
品味词中叠词
卜算子(席间再作) (南宋)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 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卜算子 (南宋)葛立方
【注释】:
1. 水芝红:水芝,是荷花异名。“红”既 写其颜色之美,同时也写其开放之盛。 2. 蒹葭:是常见的价值低微的水草,以喻 微贱。蒹葭浦,即指一般的、寻常的水滨。 3. 叶叶红衣:即片片荷花瓣儿。以“红衣” 喻荷花,贺铸有“红衣脱尽芳心苦”之句。 4. 流霞:本为神话中的仙酒,这里指美酒。
《卜算子》下片写雨后天霁。词人巧妙地从 外部空间移向欣赏主体所在的小空间(船舱 里):桌上简简单单地摆上了酒杯和菜盘,朋 友们正举杯畅饮,席间美丽多情的女子(在微 风淡烟疏雨中的风姿绰约的荷花)相伴助兴! 朋友们相聚以莲叶劝酒,枝枝叶叶、层出不穷 的莲叶荷花横挡在酒船(红衣般的荷花瓣儿, 写出了荷花瓣之鲜艳硕大前面)。此刻,雨过 天晴,细细的五彩流霞(美酒)从莲荷摇曳攒 动的地方冉冉升腾(入口),多么绚丽,多么 惬意。以动态作结,正象刘禹锡的诗句“晴空 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样,有“不 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思考: 运用叠音词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找出叠音词,从内容和情感两 方面思考)。
叠音词的魅力
这首诗共运用了六个叠音词: “迢迢”是写牵牛星之远, “皎皎”是写织女星之明, “纤纤”是写素手之细, “札札”是写机杼之声, “盈盈”是写银河之水, “脉脉”是写相视之态。 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哀怨的 感 情十分和谐,显得意韵深长。
全诗八句,每句皆以叠字领起,非常新奇。虽然 句式略嫌单凋,却未流于呆滞,其原因在于注重 选择叠字的词性,并与所描摹的对象自然的统一 起来。因而随着叠字所摹拟的物态、音响、状貌 、时间的不同变化,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 境情,也一一呈现,历历在目,而且都带着一种 浸透全诗的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从而烘托出诗 人僻居寒岩、不问世事的心情。叠字的妙用,不 仅有助于烘托单调寂寞的诗境,也使全诗富于一 种特殊的音乐美这种整齐的形式美,大大增强了 情感的强度,更加活现出高山深壑中一个僧人的 孤寂而清闲的形象。
拓展比较
试比较《迢迢牵牛星》与秦观的词《鹊 桥仙》,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注释】: 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 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
《荷塘月色》:
使用叠词不仅具体形象 地写出所写景物的特点, 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 词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 琅上口。
品味诗中叠词
杳杳寒山道
(唐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中跳动的情感
诗的内容,写寒岩附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 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 好一副“岁岁不知春”的寒 山图。幽静冰凉,寂寥山谷,唯见鸟鸣,不见人行。大 片的留白与淡墨,洇染着空谷若兰。氤氲的薄雾仿佛仙 霞缭绕。诗情画意,空灵苔迹,远离红尘,却道人间。
“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 寂寥冷落。“啾啾”言有声, 以轻细的鸟语反 衬出山路的清幽,“寂寂”指无声,以阒无音 响的冷寂说明人迹罕至。“淅浙”,指风吹时 的形貌;“纷纷”,写雪飞时的情状,流动飘 舞。“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 概念.迭字连用,言时间之悠长。
叠字中跳动的情感五夜望王 建月
读诵
品读诗歌 体会情感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抒情)
诗人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 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 家?”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蕴 藉深沉。
萧统与《文选》:
萧统,南朝兰陵人,文学家,武帝(萧 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 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 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 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 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
牵牛星
织女星
译文赏析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 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 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 一扎一扎地穿梭纺织。 整天都织不出布来, 眼泪零落就像下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 相隔的距离又有多远? 隔一条清清的银河, 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
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金风:秋风,秋
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 七夕相会。
翻译: 轻云变幻奇巧,流星传达离别之恨,
牛郎织女暗夜渡过天河。 在秋风吹拂玉露笼罩的夜晚相逢
一次,便胜过人间的无数相会。 柔美缠绵的感情像水一样难分,
重要考点
从形态和声响方面 写织女勤劳的诗句
直接描写织女相 思之苦的诗句
含蓄而深沉地表达 相思之苦的诗句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思路结构:
两星的现状 ↓
织女的相思 ↓
分离的痛苦
隔河相望
。 《迢《迢迢迢牵牛牵星》牛星》赏析
讨论:《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 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 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 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 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 《迢诗迢牵作牛星是》 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和 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比 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 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她徒劳地 上机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隔河 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 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 “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 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 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 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 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 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 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 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 缝,一字千金”。
叠字中跳动的情感
用来写荷花形象的,有“袅袅”、“脉 脉”、“盈盈”以至于“叶叶”(红衣); 写自然景象的,有“淅淅”(的风)、 “淡淡”(的烟)、“疏疏”(的雨); 写词人动作情态的,有“草草”、“细 细”。这些叠字在意境、气韵、情调等方 面,极为协调, “妙手无痕”。叠字不仅 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表现了词 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而且 造成了一种轻灵、和谐、安谧而洒落的情 调;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
《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
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开头两句“迢迢牵牛星,皎 皎河汉女”,写出了牵牛和织女夫妇相距之遥远。然 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 零如雨。”四句正面描写织女美丽勤劳的形象和她的 悲痛情怀。接下来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又写织女的内心独白,那阻隔了他们夫妇的银河既清 且浅,相去也并不甚远,却偏偏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因此,当织女回眸河汉时,强烈的相思再也无法抑制, 情感达到了高潮。“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 两句生动地写出了凝视对岸、悄然无语、外表极平静 而内心极凄苦的思妇形象,“此时无声胜有声”,令 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