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解决策略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解决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
本文将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解决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如下:1. 学习压力过大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很大,可能来自于学校、家庭以及自己的期望。
学校和家庭都希望中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对于某些中学生来说,这种压力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
2. 社交问题中学生社交圈子更加广阔,但也面临着各种社交问题。
比如,中学生可能会在同伴之间感到被排斥或者是缺乏自信心,甚至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
3. 心理问题中学生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比如,他们可能会经历失落、心理发育问题、焦虑、抑郁等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有很多,例如:1. 家庭问题家庭问题是导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家庭存在亲密度问题、父母离异等问题,中学生可能会感到不安全、孤独和无助。
2. 学业压力中学生面临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压力过大、失去信心、焦虑等等。
3. 心理创伤心理创伤如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以对中学生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这些经历可能会导致其产生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中学生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呢?以下是一些解决策略:1. 寻求专业帮助中学生可以寻求专业帮助,包括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
这些专业人员将会提供指导,以帮助中学生克服心理困境。
2. 找到支持中学生可以寻找支持。
这包括与同龄人和家人交流,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以及参加社交活动,以减少孤独感。
3. 学习压力管理方法中学生可以学会压力管理方法,这包括散步、练习冥想和瑜伽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中学生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紧张。
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家长、学校和全社会都应该关注这个问题。
通过采用适当的解决策略,中学生可以克服心理困境,从而快乐地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他们常常面临着学业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探讨,以及提出相应的疏导策略,对中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成因分析1. 学业压力过大目前,中学生在学习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升学考试、期末考试等各种考试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也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
部分学生对成绩过于在意,一旦遇到考试不理想,就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等问题。
2. 家庭矛盾家庭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些家庭存在着父母离异、亲子关系不和谐等问题,这些家庭矛盾会直接冲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陷入困扰和痛苦之中。
3. 人际关系困扰中学生正处在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友情和爱情都有着强烈的需求。
一些中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问题,导致他们在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中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被排挤、孤立等,这直接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疏导策略1.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2. 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当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倾听和疏导,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家长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方式,避免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心理压力。
3. 建立中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鼓励,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困扰,重塑自信和自尊。
4. 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课外活动体育运动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当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他们在运动中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能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获取乐趣和激励。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方法3篇

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方法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方法1篇据有关部门研究的“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3.76%的初中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比率还大幅上升。
通过分析,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初中生课程增多,学习压力随之加大,不少学生无法适应突然而来的变化,造成学习成绩下降,随之出现萎靡不振、缺乏自信、思维迟缓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这就直接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青春期矛盾情绪青春期的矛盾情绪大概有以下几类。
1.青春期闭锁心理。
闭锁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主要表现是外表的锁闭与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共存且互相冲撞,没有发泄的出口,从而产生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
2.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
具体表现为情绪时而强烈狂暴,时而温和细腻。
3.早恋问题。
初中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
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分,但它引发的心理问题却十分令人关注。
三、人际关系问题1.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合理与否,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养成。
2.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在初中时代,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理想目标,公正的代表。
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和理解,学生往往会病态放大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
3.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
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就流露出孤独感。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教综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教综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
常见心理问题:
1. 学习压力:由于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考试、成绩和期望等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压力。
2. 人际关系: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问题,或者被孤立、排挤等。
3. 自我认同困惑:开始对自我身份、价值观、人生目标等的探索和确认,处理不好会产生认同危机。
4. 情绪波动: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表现为易怒、焦虑、抑郁等。
5. 沉迷网络和手机:过度使用手机和网络可能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解决方法:
1. 增强自我意识:通过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纳自我,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惑。
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尊重他人,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3. 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避免过度压力。
4. 寻求帮助: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向家长、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
5. 培养兴趣爱好:如运动、音乐等,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情绪。
6. 控制手机和网络使用:规定使用时间,避免沉迷。
如果发现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源于学习、人际关系、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疏导策略。
一、学习焦虑学习是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但是学习压力也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学生常常因为升学压力、考试焦虑等问题而感到疲惫不堪。
导致这些压力的原因可能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个人期望、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
疏导策略: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在成长中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避免“过犹不及”。
考试时可以采取减轻压力的方式,比如提前准备,从心理上放松自己,并在考试前寻求老师、专业人士等的帮助。
二、人际关系在中学生群体中,个体之间关系复杂。
中学生在与同学相处中,可能会出现种种问题,如恶意言辞、排斥、欺凌等,这些问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疏导策略:在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可以主动寻求教育、心理学专家的帮助,在处理问题方面采取妥善的处理方式。
同时,家庭与学校的支持与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同学沟通时,可以采取积极、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尝试平和地处理矛盾。
三、生活压力中学生的生活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等方面。
家庭方面的压力可以来自家长期望、父母间的矛盾等。
学校压力则来自学业负担、人际关系等。
疏导策略:性格独立、积极面对问题等都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应该制定合理的时间表,以分配时间的方式来减轻压力。
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效解决与父母、老师等人的交流问题。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其深层次的原因也十分复杂,首先需充分了解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中学生的家长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定期关注其身心健康问题,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全面、专业的帮助。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迅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挑战,因此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及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相应的疏导策略。
一、成因分析1. 学业压力中学生面临着来自老师、家长甚至自身的学业压力。
学校的升学率、考试成绩等方面的压力让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在高考等重要考试时压力更是倍增。
长期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中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家庭问题家庭是中学生最主要的成长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等都可能给中学生带来困扰,影响其心理健康。
3. 人际关系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自我认知、自我身份的探索,同时也需要面对来自同龄人的认可、好奇和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可能会遭遇同伴斗争、团体排斥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4. 自我认知中学生在青春期需要面对自我认知的问题,包括性别角色的认同、性取向的发展、自我评价、社会支持等。
对这些问题不正确的认知或者缺乏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导致中学生心理上的问题。
二、疏导策略1. 学业压力针对学业压力过大的中学生,学校和家长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辅导活动等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家长也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调整学习心态等方式来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2. 家庭问题针对家庭问题给中学生带来的心理困扰,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家庭问题带来的压力。
家长也可以通过改善家庭关系、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等方式来减轻中学生的家庭问题造成的心理负担。
3. 人际关系对于面临人际关系问题的中学生,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友好团体活动、进行社会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浮出。
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主流的背后,也存在着阴影。
据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的约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
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等闲视之。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1、学校因素当前教育市场化倾向加剧,校际间竞争越演越烈,竞争获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
虽然素质教育人人叫好,但应试教育却依然大行其道。
原因很简单,现在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工作的优劣的标准还是升学率的高低。
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把升学指标层层分解,先是分解到干部,干部分解到教师,教师分解到学生。
于是,无边无际的题海,没完没了的考试,胆颤心惊的排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在应试的达摩克利斯剑之下,学生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
也只有少数学生在获得高分时才有那“开心一刻”,更多的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是失败消极的心理体验。
加上集体活动少,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提不到表现,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
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象野草一样滋生、蔓延。
2、家庭因素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
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保护式教育,即孩子只管学习,其它的一切由父母承包。
娇生惯养下成长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
“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风雨雨。
心理脆弱、逃避困难、怕苦怕累是他们的通病,严重者遇事不顺就会产生心理崩溃、行为偏激的恶果。
据报道:金华一位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遭到母亲责备,竟用榔头将其母亲活活打死。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1. 引言心理问题在中学生群体中日益突出,给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了解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对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2. 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2.1 学业压力现代社会对中学生的学业要求日趋严格,学习成绩几乎成为评价他们的唯一标准。
这种巨大的学业压力常常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2 家庭环境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关系紧张、缺乏父母关爱和支持、父母过度干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2.3 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自我认同的阶段,对自身的身份和角色有很强的探索需求。
在面临同伴压力、替代困扰、自我价值感缺失等情况下,他们可能出现心理困惑和自卑感。
3. 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3.1 建立良好的学习和时间管理技巧中学生可以逐步学会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分配时间和任务,避免学习压力过大。
学校可以提供辅导和指导,教授学习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策略。
3.2 家庭和校园协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支持家庭和学校应相互配合,共同关心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和师生关系,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3.3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学校可以开展社交活动,培养中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交能力。
老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价值观。
4. 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现代社会教育、家庭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校园或家庭的单一力量,而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合作。
家长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同时也要倡导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5. 总结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学业压力、家庭环境以及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等因素。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导言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及相应对策,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了解和帮助中学生。
一、原因分析1. 学业压力学业压力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们需要应对严格的学习计划、考试压力,可能还要兼顾各类培训班和补习课程,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2. 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些中学生可能面临家庭纠纷、父母期望过高等问题,甚至有的孩子处于单亲或离异家庭,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3. 社交问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社交问题往往是他们心理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同龄人的攀比、友谊的变化,以及对自我形象的焦虑,一些中学生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助。
二、对策探讨1. 学校与家长合作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合作,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沟通室,提供心理辅导等服务;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关爱和支持。
2. 个性化教育学校应该重视中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不应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学生以同一标准来完成学业任务。
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3. 提供资源与帮助社会应该为中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
建立更多的心理沟通机构,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建立更多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减轻他们的压力。
总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加以关注和解决。
唯有家长、老师、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个人观点个人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只有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才能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和实践,让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一、常见中学生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自责倾向、冲动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研究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
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研究能力,难以应对挫折。
此外,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等神经症性问题也是困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为了衡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XXX的XXX老师提出了九个标准,包括身体感觉舒适、能够控制情绪、智力水平与年龄相符、个性特征健全、应对压力的方式适当、生活理想和目标符合实际、有合理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自信有自我实现的愿望。
二、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原因,包括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
社会因素包括重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和不良的个人生活方式。
重大生活事件包括来自自身、家庭、学校等的事件,如父母离异、家人过世、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等。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以求助者为核心,包括朋友和家人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良的个人生活方式包括早晨睡懒觉、生活黑白颠倒、夜里睡不着、白天无精神等。
认知因素包括个人成长史、自我认知系统、内心世界的持久偏见、负性情绪记忆、心理发育停滞等。
三、心理问题的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干预措施包括放松训练,以便随时保持轻松的状态,从而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药物治疗等。
在干预过程中,需要注重与青少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中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情绪问题:中学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问题。
学习压力:中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竞赛等多重压力,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沟通障碍、冲突等问题。
自我认知问题:中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容易出现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等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缺陷等因素都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因素:中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因素也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生理因素:中学生生理发育的变化也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如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激素水平的变化等。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自我认知:中学生应该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
社会环境: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解决能力。
总结和建议: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家庭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解决能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
,。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中学生是一个处在成长阶段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都处于快速变化的状态。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下面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1. 学习压力过大
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考试期间。
这种压力常常导致他们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问题。
对策: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中学生适当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同时,中学生也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学习过度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 情感问题
中学生正处在情感成长的阶段,他们可能会遇到感情问题,比如恋爱、友情等,而这些问题往往会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
对策:家长和老师要理解中学生遇到的情感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中学生也要学会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避免情感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3. 自我价值感问题
中学生很容易出现自我价值感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
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出现自卑、沮丧等负面情绪。
对策:家长和老师要给予中学生鼓励和支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和优点。
同时,中学生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4. 社交问题
中学生在社交方面往往比较敏感,他们需要与同龄人交流和互动,但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社交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对策:家长和老师要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同时,中学生也要学会尊重他人,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让中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业压力: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和各科目的学习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焦虑和压抑。
2. 家庭问题: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父母对中学生的期望过高等都可能给中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3. 社交困难:中学生正处于社交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无法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可能会导致孤独感和社交焦虑。
4. 自我认同问题: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他们可能会面临自我价值感缺乏、身体形象不满意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1. 了解中学生:了解中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建立信任和沟通渠道,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意见。
2. 提供支持和鼓励:给予中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3. 提供适当的学业支持:提供学业上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减轻学业压力。
4. 家庭关系和睦:鼓励家长和中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并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
教育家长如何关心和疏导孩子的情绪问题。
5. 社会支持:提供社会资源和支持,鼓励中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
6. 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和心理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疏导。
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引言中学生时期是一个心理发展较为关键的阶段,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焦虑与压力1. 问题描述中学生常常面临来自学业、家庭和社交方面的压力,导致焦虑情绪增加。
2. 对策建议•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压力。
•学会寻求帮助,与老师和家长沟通,分享自己的困扰。
•培养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运动、听音乐、写日记等。
•参加兴趣班或社团活动,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子。
二、自我认同与自尊1. 问题描述中学生在身份认同方面存在困惑,并容易受到同伴评价影响而产生自卑感。
2. 对策建议•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多与家人和朋友交流,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肯定。
•参加一些能够提升自信心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才艺展示等。
•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不盲目追求他人的认同。
三、情绪管理与冲突处理1. 问题描述中学生常常面临情绪波动和与同学之间的冲突。
2. 对策建议•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寻找合适的方式进行宣泄,如写日记、找朋友倾诉等。
•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避免情绪冲突的发生。
•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如沟通、妥协和寻求第三方帮助。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厌学与学习困难1. 问题描述中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或遇到学习困难。
2. 对策建议•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安排时间,分解任务。
•寻找学习方法和技巧,如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参与课堂、做好笔记等。
•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调整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五、家庭关系与独立性1. 问题描述中学生在家庭关系方面面临着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容易产生紧张和冲突。
2. 对策建议•学会沟通和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
•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和权威,同时逐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别是中学时期,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帮助中学生改善心理健康、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1.学业压力过大中学生面临着应试教育的巨大学业压力,要应付各科目的考试和繁重的作业。
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业上的竞争和压力使得他们处于一种忙碌和焦虑的状态,长时间不能得到及时的放松和休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2.家庭环境不稳定一些学生家庭存在着矛盾和争吵,父母的不和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过度的家庭压力和家庭关系问题也会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困扰和不安。
3.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正值逐渐独立的阶段,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各种评价和关系,容易受到群体排斥、欺凌等问题的困扰,长期的人际关系问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自我认知不足青春期的学生处于自我认知的建构期,自我概念不成熟,对自我认知模糊,自我否定、自卑、自责等问题容易出现,这些都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之一。
1.建立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
2.增强心理自我保护能力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自我保护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人际关系问题,树立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抵抗负面情绪和压力的能力。
3.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和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意外情况,给予适时的帮助和支持,避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4.理性引导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和发展最为重要的环境,家长应该理性引导孩子,塑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正确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想和矛盾对在校中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正直成长中的中学生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之中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和集中于青春期的各种冲突,使中学生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有些心理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
以下是本人对中学生中常见的6种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对策的分析。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贪图享乐心理现在有不少中学生认为“享乐主义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艰苦奋斗是上一辈人的事,与我们这一带人毫不相干”。
于是就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时髦、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
这种思想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不爱劳动,怕脏怕累;好吃零食,花零钱多;衣着讲究,互相攀比。
2、惟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愿望的实现中,处处都得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
在处世中,只能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不知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逆反心理中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
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纪律要求消极抵抗。
4、自卑心理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
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不可救药,变得心灰意懒,消极颓废,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还有部分中学生没有某些缺陷与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5、惧怕心理就中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优等生惧怕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的现象;就中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语文或英语、惧怕使父母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
中学生是处在身心发育特别快速,社会适应能力薄弱,生活压力较大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疏导策略。
一、焦虑和抑郁很多中学生在面临升学压力和未来不确定性等问题时,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况。
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无法集中注意力、缺乏动力等。
解决方法:1.与家长、老师或辅导员等人分享自己的情感感受;2.渐进式地参加社交活动,增强社交能力;3.强化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4.学会放松自己,减轻压力。
二、自尊心低在学校或社交场合中,有些中学生因为缺乏自信,不擅长交际往往会感到自卑,这样的心态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和学习。
解决方法:1.帮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自己的优点;2.鼓励学生坦然面对缺点;3.利用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来提高自信心;4.老师、家长和同学要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权衡评价的正负面。
三、与父母的关系不佳很多中学生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与父母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
解决方法:1.将问题公开化,与父母进行心平气和的沟通;2.增强学生与父母的信任和沟通的能力;3.注意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处理家庭事物时多征求意见。
4.老师和辅导员可以积极参与家庭教育,为家长们提供专业的引导和建议。
四、手机依赖对许多中学生来说,手机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娱乐工具,他们会沉迷于游戏或者社交媒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影响睡眠质量。
解决方法:1.设定上网、游戏时间的限制;2.鼓励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3.家长和老师要提供一些健康有趣的文娱活动,让学生忙于其他事情,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4.教育学生如何使用社交媒体。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确实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家长和老师都需要关注到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并提供正确的沟通方式,以帮助学生缓解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精)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想和矛盾对在校中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正直成长中的中学生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之中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和集中于青春期的各种冲突,使中学生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有些心理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
以下是本人对中学生中常见的6种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对策的分析。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贪图享乐心理现在有不少中学生认为“享乐主义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艰苦奋斗是上一辈人的事,与我们这一带人毫不相干”。
于是就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时髦、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
这种思想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不爱劳动,怕脏怕累;好吃零食,花零钱多;衣着讲究,互相攀比。
2、惟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愿望的实现中,处处都得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
在处世中,只能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不知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逆反心理中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
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纪律要求消极抵抗。
4、自卑心理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
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不可救药,变得心灰意懒,消极颓废,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还有部分中学生没有某些缺陷与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5、惧怕心理就中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优等生惧怕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的现象;就中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语文或英语、惧怕使父母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想和矛盾对在校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正直成长中的中学生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之中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和集中于青春期的各种冲突,使中学生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有些心理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为此我们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由于是不记名的问卷,因此学生的答卷坦白、明晰:在学习上存在自卑、惧怕、焦虑、厌学等心理,在生活上有攀比、贪图享乐的心理,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有严重的逆反心理,在交往中存在偏执、惟我独尊的心理。
以下是对中学生中常见的6种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对策的分析。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 贪图享乐心理现在有不少中学生认为“享乐主义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艰苦奋斗是上一辈人的事,与我们这一带人毫不相干”。
于是就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时髦、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
这种思想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不爱劳动,怕脏怕累;好吃零食,花零钱多;衣着讲究,互相攀比。
2 惟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愿望的实现中,处处都得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
在处世中,只能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不知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 逆反心理中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
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纪律要求消极抵抗。
4 自卑心理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
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不可救药,变得心灰意懒,消极颓废,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还有部分中学生没有某些缺陷与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5 惧怕心理就中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优等生惧怕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的现象;就中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语文或英语、惧怕使父母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
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形成性格上过于羞涩和胆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他们会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会随大溜,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6 厌学心理有些中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加之心理上的重重矛盾,如:渴望尊重却遭受歧视,自尊心与自卑心的矛盾,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造成厌学等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1 家庭的影响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智力开发而不顾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提出过多的苛求。
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
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没有多少家长给予足够的重视。
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
由于父母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
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在中学生身上形成强烈反差。
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了严重的先天不足。
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赏罚褒贬,极其世界观、信仰、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性的中学生来说,起着性格上的奠基作用。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活在“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家庭里,接受所谓“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教育。
以“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为人生性信条,那么,在这种家庭环境里成长的人,必定是心胸狭窄的人。
2 社会的影响当今的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出现了某些不健康的思潮与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并存的局面。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猎奇心的驱使下,有时也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
如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淫秽、凶杀等不健康录象制品、不洁书刊的泛滥,学生接触社会传媒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3 学校的影响当前,由于不少学校还未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学生有没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学生也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
而由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又没有预先告诉他们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学生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对自己彻底放弃,有的甚至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另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心理上疲劳,情绪焦虑不安。
不少学校的课业负担体现为“三超”即:超负荷的学习量,超高的学习难度,超常的学习时间。
在教育方式上,一些教师的做法却是反教育的。
据笔者调查,目前,有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警告、讽刺、挖苦、揭短、遗弃等手段代替思想教育,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代替严格的管理,用威胁的手段代替激励。
这些“精神虐待”现象并非教师有意所为,他们的出发点是敦促学生上进成才,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心理学家指出,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和思想伤害,可能比肉体受虐待的孩子更大,因为这是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严重摧残,而自尊心受到挫折的人,又会出现多种心理障碍。
4 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他们追求成人感,有独立性意向。
但这些心理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出现矛盾。
他们只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只要求被爱而又不懂得爱别人。
由于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产生“明于知人,黯与知己”,“严以责人,宽以律己”的不良倾向。
一些学生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新的驱使下,故意表现得蛮横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行为表现与教育者的意愿往往背道而弛。
此外,中学生处在青春萌动期,对异性有好奇心和神秘容易出现早恋问题,期间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
那些落入情网的学生,往往精神萎靡不振,形成心理障碍。
有的紧张、恐惧、羞涩;有的苦闷、自卑、惆怅、失望、孤独、悔恨、愤怒。
三解决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知道解决心理问题困扰时的解脱方法。
二是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
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
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
四是家校连手开展心理辅导。
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
家校连手形成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 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素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应成为考核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自觉的调试自身的心理状态,不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如有不悦,应及时进行排遣,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学生,要知道教师不经意的伤害会使学生心灵遭受极大的痛苦。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3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
二是删减目前基础教育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
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比较放松的氛围中吸纳知识与技能,不会有过重的负担。
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融洽班集体的关系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然而由于目前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
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
部分中学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
一方面,坚持悦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位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纳悦情感,使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制定目标及有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成效;第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将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学会总结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经验,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