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海洋文化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现实价值
2020年第11期文化建设O赵俊良海洋文化是人类宜接和间接地以海洋资源和环境为条件创造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总和叭濒海国家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中国的海洋文化发轲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巅峰于明,衰落于清。
与西方相异,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和平性与秩序性特征。
如今,中国的海洋文化可以为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支撑。
一、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形成对于陆海复合型国家来讲,并不存在毫无大陆基础的海洋文化和纯粹意义上的大陆文化。
因此,将一国的文化形态划分为大陆文化或者海洋文化是欠妥的。
将岛国和向海图存的国家称之为海洋国家,并认为只有海洋国家才具有海洋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
陆海兼备的国家都是兼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国家。
由于各国所面临的海洋资源和环境条件不同,各国的海洋文化既具有作为海洋文化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区域特色,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区域海洋文化的不同范式,具体体现为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叫从城邦时代到航海世纪,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再到全世界,西方各国形成了以掠夺海外资源和建立殖民地为基本特征的海洋文化,并据此推演出大量有关海洋的法律和协议。
西方探索和控制海洋的历史就是一部以征服与劫掠为手段的海洋争霸史。
以此形成了西方国家侵略性的、霸占性的海洋文化观。
与西方海洋文化观相反,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繁荣并非出于侵略、控制其他国家的目的,而是和平、友好的交往。
异于西方世界,中国依托农耕文化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海洋文化。
有些学者按照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区域划分为游牧文化区和农耕文化区,认为中国古代历史就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互影响的竞争史。
实际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均属于大陆文化的分支。
我国是一个陆海复合型国家,将海洋文化排除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形态之外非常不合理。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两种形态:大陆文化形态(包括曲文化和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形态。
海洋文化在涉海院校国际生培养中的育人价值思考
海洋文化在涉海院校国际生培养中的育人价值思考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载体的特有文化现象,它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等内容。
在涉海院校,海洋文化在国际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有助于国际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海洋文化,也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与国际接轨的海洋科学知识体系。
本文将围绕海洋文化在国际生培养中的育人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一、扩展国际生的海洋视野二、培养国际生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海洋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涉海院校在国际生的培养中应该加强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教育,让国际学生深刻理解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激发他们关心海洋、爱护海洋的意识。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参观海洋环境保护项目、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志愿活动等方式,引导国际学生通过行动实践关爱和保护海洋环境。
这有助于培养国际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环保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三、促进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涉海院校在国际生的培养中,应该注重促进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共同探讨海洋领域的前沿问题,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通过海洋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国际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学生对海洋事业的热情和努力,从而与中国学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这有助于培养国际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提升学科知识的国际化水平涉海院校在培养国际生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海洋文化作为涉海院校的重要特色,应该作为国际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使国际生深入了解中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发展成就和前沿科技应用,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国际化学科视野和实践机会。
通过参与海洋科技项目研究、行业实践经验积累等方式,提升国际生的学科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海洋科技发展的需求,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人才。
航海的冒险精神
航海的冒险精神:勇敢追求未知,领略无边海洋的魅力海洋,这片广阔无垠的蓝色世界,一直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正是这种未知,激发了人类无穷的冒险精神,让无数勇敢的航海家踏上了探索和挑战的旅程。
本文将探讨航海的冒险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如何塑造人类历史、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交流,并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深远影响。
一、探索未知,挑战极限航海的冒险精神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好奇。
面对茫茫大海,航海家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勇气,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他们驾驶着简陋的船只,穿越惊涛骇浪,寻找新的大陆、发现新的岛屿、探寻深海的奥秘。
正是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推动着人类不断突破地理和科技的边界。
二、科技进步,航海文明航海冒险精神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漫长的航海历程中,航海家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发展出一套完整的航海技术。
从古老的罗盘、望远镜、船舶建造技术,到现代的卫星导航、深海探测设备,无不体现了航海冒险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这些科技成就不仅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效率,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三、文化交流,世界大同航海冒险精神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漫长的航海历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
通过航海,人们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丰富了彼此的视野。
同时,航海家们也在与异国他乡的人们交流中,汲取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丰富了自身的精神世界。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为世界大同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四、挑战自我,勇敢前行航海冒险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它鼓励人们挑战自我、勇敢前行,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航海家们从不退缩,而是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总之,航海的冒险精神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它不仅塑造了人类历史、推动了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应该注意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应该注意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注意:
1.知道自己要进行跨文化交流,首先要做好调查,比如相关国家的各种禁忌,相关礼仪等,心里有一点儿数。
这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2.不要以自己的文化为基调想当然,遇到不同先问为什么,搞清楚搞明白,然后可以分享在自己的文化环境里人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但是不要一上来就判断对错。
3.和上面差不多,尊重对方的不同,少用“应该”。
4.不盲目崇拜其他文化,客观理性,同时理解尊重甚至热爱自己的文化,不卑不亢。
5.敏感话题除非很熟了,否则不要轻易碰触。
6.在日常交际中要“以身作则”,以自身风貌展现自己国家的文化,比如我们的谦逊待人啊,我们的宽以待物啊,我们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啊等等,身外国外或者和其他文化体交流,我觉得都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对眼前的人来说,你就代表了你的国家,所以,好好做自己。
7.这是我自己的建议:读史和地理。
其实每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都是分不开的,而想要在脑子里整理好这些,就得读史和地理,读懂那种文化产生的来龙去脉,这样理解以后,对各种文化也会更宽容。
比如儒释道,伊斯兰等宗教文化,宗教历史;西方的海洋文化,以中国为首的大陆文化;各国特色文化等等,人们常说“风土人情”,也是现有不一样的“风土”,才有不一样的“人情”。
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对策
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围绕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价,对跨文化交际包括词汇、文化常识、交际策略等的掌握进行问卷调查,尝试剖析影响其跨文化交际的深层障碍,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该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涉海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引言时至今日,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性的经济、市场、媒体和文化等。
为了使两个或者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群体更好的互相了解,进行有效沟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跨文化的研究。
作为涉海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即将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涤荡:船员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船舶本身又不断的游走在不同的环境和地域文化之中。
一条船舶的安全和谐运行有赖于其文化的主体——船员对其他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承认并克服种族优越感、不适宜的成见、偏见和歧视,使得船员个体文化更有效融合和船舶整体文化意识的快速建立。
二、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基于语言学家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设计问卷,本研究采用无记名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高校涉海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包括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2010级各两个班,共122人。
有效问卷收回份数为120份。
结合以专访的形式向随机抽样的部分学生进行咨询,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调查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跨文化方面的问题,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学习基础好的院校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其他院校的学生要高,可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受到英语能力的直接影响;但部分入学成绩低的学生在问卷测试时的高分数则表明英语能力不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因素。
鉴于学习基础稍薄弱的院校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内容多偏向于大众话题,虽然学生会积累一定的交际知识,但由于疏于练习,渐渐淡忘;与此相比,有条件聘任外籍教师的高校,轻松营造一种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便于学生获取交往,交流及办事的跨文化意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的心理负担也是比较低的。
从编码解码理论看《MuLan》的跨文化传播
视听2021.1|由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于1998年在美国上映,在取得了良好反响的同时也遭受了不少质疑。
22年后,迪士尼上映真人版《MuLan 》,但这一次市场反应却不尽如人意。
尽管都是取材于传统的中国故事,融入了中国元素,但其中却体现出极强的文化差异。
结合当下跨文化传播语境,我们对影片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解读。
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所进行的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历史文化、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的不同,在对待同一件事情时的态度和思维都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在跨文化视角下,人们的价值观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由此影片《MuLan 》为何在中国市场遇冷就可见一斑了。
迪士尼版本的《MuLan 》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寻找自我价值、追求梦想的超级英雄,而在《木兰辞》中的木兰形象则是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
因此不同文化视域下木兰形象的塑造不免产生差异,而当具有美国主义色彩的《MuLan 》来到中国市场应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MuLan 》的编码分析(一)信息的构建霍尔指出,编码者或者解码者会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之下,就会造成在编码时的错位。
《MuLan 》在上映第二天便被上映数天的《八佰》反超。
究其缘由,影片在本质上仅仅是借助木兰替父从军的外衣讲述了一个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故事。
文化价值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人们的审美错位。
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所崇尚的是海洋文化。
在西方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影响,海洋地域常年遭受自然的侵害,为了生存就必须冒险,因此海洋文化强调冒险与自由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在中国,我们的文化是大陆文化,我国以内陆地区为主,生存资料有限,由此我国以克制、集体主义的儒家思想为准则。
影片中,木兰替父从军固然是故事的主线,然而与中国《木兰辞》相比,两者出发的目的却截然不同。
电影《MuLan 》更多的是自我的一场对话,即何为“忠、勇、真”,应该如何真实地面对自我,接受自己身上的气,在此过程中找寻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摘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凸显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该文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研究范本,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家庭观念、高低语境文化的传播以及权力距离三个方面深入探寻中美文化的差异,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有效交流,减少交流矛盾。
关键词:《别告诉她》、中西文化、文化维度理论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受不同历史、社会经济制度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性。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在当今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1简介《别告诉她》是美籍华裔导演王子逸根据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一部电影,围绕着奶奶的癌症事件展开。
生活在中国长春的奶奶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为了隐瞒病情,定居美国和日本的儿子及家人们以办婚礼为借口,回到长春。
在美国长大的孙女不认同家人的做法,认为应将患病实情告诉奶奶,于是以女主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碰撞与冲突。
女主在重温与体验了中国亲情的温暖后,理解了家人的做法,最终认可隐瞒奶奶病情这个善意的谎言。
本文以跨文化的视角,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分析影片《别告诉她》所展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并探究其原因。
2.理论基础文化维度理论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是一个广泛用于衡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论框架,被广泛运用于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跨文化的交际实践中 (李文娟,2009)。
通过研究与分析,霍夫斯泰德将不同文化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归纳为四个基本的文化价值观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
之后,他又采纳了彭麦克等学者对这一理论的补充,增加了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自身放纵与约束两个维度,该理论逐渐完善,成为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权威框架。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打开文本图片集导语:阿布扎比这个城市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有些陌生,它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首都,也是阿联酋面积最大的成员国阿布扎比国的首府和阿联酋第一大城市。
阿布扎比有着双面的性格,一冷一热,一快一慢,可动可静,可古典可现代,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场地资源满足了不同人士的需求。
阿布扎比不仅仅是背包客的必去之地,同时也是国际会展、企业会议的绝佳选择。
在今年9月阿布扎比在上海、深圳、昆明举办了巡回路演,来自阿布扎比文化与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阿布扎比政府对商务会议所提供的各项支持以及阿布扎比吸引国际会展和国际会议的优势所在。
Half?sea?water?and?half?flame——Exploring the two size MICE resources of the UAE capital Abu DhabiIntroduction:Abu Dhabi,the capital of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nd the largest city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is still a little unfamiliar to most people. Abu Dhabi has a dual character,cold and hot,fast and slow,moving and quiet,can be classical1/ 12and modern,long history and culture,unique natural scenery and rich site resources to meet the needs of various MICE groups. Abu Dhabi is not only a must for backpackers,but also an excellent choice for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and corporate meetings. In September this year,Abu Dhabi held roadshow tours in Shanghai,Shenzhen and Kunming. Officials from the Abu Dhabi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gave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Abu Dhabi Government’s support for business conferences and the advantages of Abu Dhabi in attracting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exhibitions.中国商旅是最大客源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是阿布扎比最大的海外客源市场。
关于西方文学中海原型的精神内涵
关于西方文学中海原型的精神内涵1.引言在西方文学中,海洋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和意象,也即海原型。
除了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外,海原型还展现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本文将通过探究海原型的形成和意义,深入探讨其所包含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同时探讨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探索,揭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类前进过程中的矛盾与挑战。
2. 海原型的形成和意义2.1 海洋的象征意义在西方文化中,海洋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意象,通常与自由、奇迹、无限和力量等等联系在一起。
在众多神话中,海洋是混沌的源头,是生命和死亡的归宿,是神秘和神圣的象征。
从古代欧洲到现代文化,不同的作家和艺术家都借用海洋作为他们创作的灵感。
比如英国著名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就是一个以大海为背景的故事,其描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另外,意大利传奇作家卡尔维诺的《无穷的海》则描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
2.2. 海原型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海洋作为西方文学中重要的意象,海原型所包含的精神内涵也非常丰富。
首先,海洋可以代表一种自由、开放、无限的精神境界。
海洋因其广阔无垠的面积而让人产生向往之情,它鼓励人类勇往直前地探索未知世界,超越自己的极限不断进化。
在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中,主人公爱哈布·舍本德通过驾驶小船探险,挑战未知的海域,勇往直前,并最终与那只白鲸的命运相遇,这一过程彰显了探险精神和无畏的勇气。
其次,海洋也可以代表一种人与自然的互动,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吸收、借鉴和保护。
作为地球上最遥远的地方之一,海洋是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人类的活动对于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影响,因此关注海洋环境变化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卡尔维诺的《无穷的海》中,故事中的几条海豚有益于人类探险船的航行,其是与人类友好和睦共处的代表,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3.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探索3.1. 探索与发现自古以来,人类对海洋就有着探索和发现的需求。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摘要】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观念。
海洋文化的根基可追溯至古代的航海活动和渔业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尊重和利用。
海洋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包括航海技术、海洋经济、海洋神话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理念。
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护和传承海洋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促进海洋文化持续繁荣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华海洋文化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和发展,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力量。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中华海洋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扩大,使海洋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中华海洋文化、重要性、海洋文化的根基、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发展、现代社会的价值、未来发展方向、推广、传播、影响力。
1. 引言1.1 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内涵。
它不仅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与海洋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态。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海洋上拓展和传播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不仅打破了传统的陆地文化局限,开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领域,还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海禁政策到如今的海洋强国战略,海洋文化一直贯穿着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海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伦理起到深远影响。
中华海洋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刻理解和传承海洋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海洋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正文2.1 海洋文化的根基海洋文化的根基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的海洋经济活动。
从文化维度视角解读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3、宗教信仰
3、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注重修身养性、崇尚自然。而西方文化则受基 督教影响较大,强调信仰和救赎。宗教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4、社会习俗
4、社会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庆、婚丧嫁娶等习俗富含仪式感,体现了对传统和祖先 的敬仰。而西方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则更注重实用性和娱乐性。这种差异在跨文 化交流中可能导致对对方文化的误解和排斥。
内容摘要
最后,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也至关重要。人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 自己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内容摘要
总之,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 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差异,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才能避免误解和冲突,促进 和谐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 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重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内容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应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 处理文化差异。通过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我们可以更好 地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建立更为紧密的。也需要承认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避免将一种文化维度视为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标准。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决跨文化交际中 的障碍的重要工具。通过深入理解这些维度背后的含义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 适应全球化的环境,促进更为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内容摘要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这个背景下,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变得尤 为重要。本次演示将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成因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 响,并提出一些应对方法。
海洋特色课程
海洋特色课程海洋特色课程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海洋生态、海洋文化、海洋技术等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海洋特色课程。
一、海洋生态课程海洋生态课程是指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并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该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提高学生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意识和能力。
二、海洋文化课程海洋文化课程是指通过学习海洋地理、海洋历史、海洋文化等知识,深入了解海洋与人类文化的渊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该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各国海洋文化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海洋技术课程海洋技术课程是指通过学习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等知识,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该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价值和开发潜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海洋保护课程海洋保护课程是指通过学习海洋污染、海洋生物灭绝等知识,提高学生对海洋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该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学习相关的保护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五、海洋实践课程海洋实践课程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实地调研、海洋观察、海洋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该课程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态系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海洋特色课程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海洋,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科技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应该加强海洋特色课程的设置和推广,并通过多个渠道扩大其影响力,为培养未来的海洋人才和保护海洋环境做出贡献。
浅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提高——基于湛江市国际海洋城市形象提升的角度
结论 : 一 , 第 跨文化敏感度 比较强 的学生
西南各省 的主要 出海 口,亦是 中国大陆
通往东南亚 、 非洲 、 欧洲 和大洋洲海上航
程 最 短 的重 要 口岸 , 中 国首 批 1 沿 是 4个
学 院和具有 多年办学历史 的民办高职院 校, 在广东仅 次于广州市 , 大学 生人数众
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 的大学生 ,更 应该 首先提 高 自身 的跨文化交 际能力 ,这对
提 高全体市 民的跨文化交 际能力有重要
的带头和推进作用 。跨文化敏感 度O S C)
代 表跨 文化 交 际 能 力 的情 感 层 面 , 也 是 它
标 , 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 减 在商务英语
的教 学 中加 强 文化 的教 育 和 培 养 大 学 生
∞
∞
撒慕
的跨文化敏感度是十分必要的 。 二、高职商务 英语专 业教 学 中提 高
大 学 生 跨文 化 敏 感 度 的 学 习方 法
多数 只被 当做附 属在 听 、 、 、 四种 说 读 写
综 上 所 述 ,在 2 世 纪 的新 形 势 下 , 1
生 活方 式 和语 言 习惯 等都 有 很 多 的差
别 , 化 冲突 (utrlhc ) 就 屡 见 不 文 c l asok 也 u 鲜 。 l 纪是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世 纪 , 论 是 2世 无
化意识的敏感程度 , 笔者借 鉴了 C e hn和 S rs t ot a a开发 的跨 文 化敏感 度 里克 特量
化 敏 感 度 提 高 的 必 要 性
软条件是必不可少 的。
大 学 生 是 社 会 中最 活 跃 、最 易 接 受
际信心 ( t at ncniec )交际愉悦 i e ci f ne 、 nr o o d
文化图式下“山”与“海”的中西文化内涵解读
表 1 ‘ ’ 英 汉 义 项 比较 - ‘ 的 山’ 8
山响 、 山呼万岁 、 人山人海 江 山 、 山如故 、 江 铁桶 江山 、 江山如此 多娇 、 打江 山 、 山 东
再起
象 征政权或地位
无
象征隐蔽或不得 志
山谷 臣( 隐士 的 自称 ) 山谷之 士 ( 、 隐士 ) 山 囚( 、 隐居 山 野 不得 志的士人 ) 山巾( 、 山野隐士的便帽 )、 山妻( 隐士 之妻 )
享 的 、 设 的 、 所 当然 的 、 大地 影 响 着 他 们 的行 预 理 极
为、 语言 以及对世界 的理解的图式 ” 就是 文化 图式 。
1 文 化 图式
图式理 论 ( c e a h o ) 认知 心 理语 言家 S h m t T er 是 a y
因此 , 化为个 人所 经历 的种 种情 境 提供 了背景 , 文 从
无
收 稿 日期 :0 0— 1 2 21 0 — 7
作者简介 : 吴石 梅( 97一) 女 , 17 , 湖南常德人 , 讲师 , 双学士 , 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及英语教学 。
而形 成了各种 图式 。
们用 以解 释理解心理过 程的一种理论 ,7 1年首先 由 18
2 “ 、 海 ” 中西 文 化 内涵 差 异 山” “ 的
以下 是 “ 山”、海 ” “ 的主要 义项 及其 在汉 语 和英 语 中的常 见表 达 ( 表 1和表 2 : 见 )
英 语 表 达 m u tn r g 、mon i o 、L sa ona i e i d u t n p uhn a t Mo n an、 una n a e s mo n an pe k u t i mo ti r a 、 u t i a am ut n o w r 、efm u tn g n ona f ok be ona 、r i i a i
文化交流如何推动海洋事业发展
文化交流如何推动海洋事业发展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海洋事业的发展始终与文化交流紧密相连。
文化交流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海洋事业不断前进。
文化交流促进了海洋知识的传播与积累。
在古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和了解相对有限。
然而,通过贸易、航海等活动,各地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关于海洋的知识也随之传播开来。
例如,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换,还让中国的航海技术、海洋地理知识传播到了沿线国家。
同时,外国的航海经验和海洋文化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对海洋的认知。
这种知识的交流和积累,为后来海洋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交流推动了海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中往往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出创新的灵感。
当不同地区的航海者相聚,他们分享着各自的航海技巧、造船工艺和导航方法。
这种交流促使了海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比如,欧洲在大航海时代从阿拉伯地区学到了先进的航海仪器制造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航海的精度和安全性。
而中国的指南针技术传入欧洲,也为欧洲的航海探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文化交流加强了国际间在海洋领域的合作。
在全球化的今天,海洋问题日益复杂,如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海上安全等,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
通过文化交流,各国能够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形成共同的海洋价值观和利益诉求,从而加强在海洋领域的合作。
国际间的海洋科研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共同探索海洋的奥秘;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各国携手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共同守护蓝色家园。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解决全球性的海洋问题,也为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化交流丰富了海洋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与海洋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包括海洋神话、传说、艺术、文学等。
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融合,不断丰富和发展。
海洋文化美术课程设计
海洋文化美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海洋文化的美术特点及其在历史和现代生活中的体现。
2. 学生能掌握海洋生物、船只、海滩等海洋元素的基础绘画技巧。
3. 学生能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海洋艺术作品,认识到海洋文化的多样性。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独立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海洋主题美术作品。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绘画技巧,展现海洋生物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一幅展示海洋文化主题的美术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海洋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尊重。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和自信的品质,提高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 学生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海洋艺术作品,增进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引入海洋文化的概念,介绍海洋美术的特点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一节。
- 分析中国古代海洋绘画艺术。
- 了解世界各地的海洋艺术作品。
2. 海洋元素的绘画技巧教学,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二节。
- 教授海洋生物的绘画方法,如鱼类、贝类等。
- 指导船只、海滩等海洋景象的绘制技巧。
3. 实践创作海洋主题美术作品,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三节。
- 进行观察海洋图片、实物等,启发学生创作灵感。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独立完成个人作品。
4. 合作交流与展示,关联课本第二章第四节。
-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一幅大型海洋文化主题美术作品。
- 开展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创作心得,互相学习。
5. 海洋文化美术作品欣赏与分析,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五节。
- 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海洋艺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海洋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海洋文化背景和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一、五节。
-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幼儿园海洋文化主题教育方案
幼儿园海洋文化主题教育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海洋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通过对海洋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强孩子们对海洋的认知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方案目标1. 通过海洋文化主题教育,增强孩子们对海洋的认知和兴趣;2. 培养孩子们探究精神和创造力;3. 促进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方案内容1. 教学目标:- 认识海洋文化中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学习与海洋有关的知识;- 了解各种海洋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培养孩子们保护海洋环境意识。
2. 教学内容:(1)走进大海:通过让孩子们观察图片、模型等形式了解大海的基本概念、特点、生物和作用,引导孩子们了解人类与大海的关系。
(2)海洋生物: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海洋中常见的鱼类、贝类、藻类等海洋生物,让孩子们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其中的奥秘。
(3)海底探险:通过讲故事、观察实物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海底的环境和生物,并带领孩子们模拟潜水体验,感受深海里神秘而奇妙的世界。
(4)海洋文化: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文化,让孩子们了解不同文化间对大海的认识和看法,从而培养孩子们跨文化交流能力。
(5)海洋保护:通过讲述案例、观察实物等形式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大海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培养他们珍惜大海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沙滩清理等,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到海洋保护中。
3. 教学方法:本方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观察、实践、模拟等,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4. 教学形式:本方案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故事讲述、图片展示、视频观看、实物观察等,以丰富孩子们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5. 教育手段:本方案将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如课堂教学、家庭作业、小组合作等形式,以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游泳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传承文化和价值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游泳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传承文化和价值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引言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游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一项健康的运动,又是一种传承文化和价值观的途径。
游泳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本文将探讨游泳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并分析游泳如何在传承文化和价值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以及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方面起到的作用。
游泳的文化和价值观传统的游泳文化游泳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例如,在古希腊,游泳被认为是一种完善身体和思想的方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训练和教育形式。
在日本,传统的游泳技巧被视为一种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含义。
这些传统的游泳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健康、自律、勇气和艺术的价值观。
游泳价值观的传承游泳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通过代代相传,将人们的价值观传递给后代。
家庭和社区的游泳传统往往包含着一种健康、积极和奋发向上的价值观。
通过受到游泳文化的影响,人们学会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游泳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游泳传统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游泳传统。
例如,夏威夷的冲浪文化将冲浪与游泳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在北欧国家,冬泳被视为一种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这些不同的游泳传统反映了各个文化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对生活态度的体现。
游泳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游泳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也是一种跨越文化界限的桥梁。
通过参与不同文化的游泳活动,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游泳活动为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理解彼此的平台。
游泳促进了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游泳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当人们参与到其他文化的游泳活动中时,他们会了解到其他文化对水的理解和利用方式,从而增进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通过跨文化的游泳交流,人们可以超越语言和地域的限制,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游泳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游泳的身心舒缓效果游泳被认为是一种身心舒缓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4-25作者简介:刘玉梅(1965-),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心理学硕士,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心理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海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海南民俗文化心理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HJSK2010—45。
2010年第2期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No.2总第39期Journal of Hainan Radio &TV University General Serial No.39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海洋文化刘玉梅(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海南海口571101)摘要:海洋是一切生命之源,海洋是人类的母亲。
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海洋以及与海洋接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历史印记、物质遗产和观念意识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既像大海一样博大精深,也像人类自身一样源远流长。
只有研究海洋文化,才能真正认识和了解海洋,并且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海洋。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为世界海洋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关键词:世界;海洋文化;中国;海南中图分类号:G 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43(2010)02-0020-04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再一次走向海洋。
此时,我们已不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而是进一步深入和全面地认识海洋,亲近海洋并融入海洋,创造新的海洋文化,走向真正的蓝色文明。
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不仅仅包含发达的海洋经济,还应该包含先进的海洋科技、健康的海洋环境和深厚的海洋文化。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要从以内陆与黄河为基础的黄色文明走向以蔚蓝色大海为基础的蓝色文明,尤其需要高度重视研究和建设现代海洋文化。
一世界海洋文化的形成从全世界范围来说,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和利用都经历了从以海为食到以海为路再到以海为家这样三个阶段,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密切相关。
(一)人类以海为食阶段起始于远古时期,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一些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与海洋的关系依然停留在“靠海吃海”状态。
这些沿海地区的居民通过捕鱼拾贝,直接向海洋索取食物。
人们的活动区域局限在河海相交的河口、海边,充其量也只到达近海。
以海为食的阶段仅仅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开始,人类对于海洋充满神往,同时也充满畏惧。
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产生的海洋文化,其核心内容是对海洋自然力的崇拜和恐惧,许多关于海洋的神话和传说就产生于这一历史阶段。
中国关于龙的图腾崇拜是这种原始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人类以海为路阶段是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在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载入史册的数次伟大的航海探险活动。
它们分别是:公元1405—1433年,郑和率领中国由两万多人和二百多艘舰船组成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七下西洋。
1415年,葡萄牙大军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北非的休达,通常认为这是葡萄牙殖民扩张的开端。
1497年,达·伽马率领葡萄牙船队绕过·02·非洲的好望角到达印度。
由此一系列的航海活动建立起东西方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
这一时代的海洋是人类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崇尚武力征服。
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麦哲伦以实践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科学假说。
航海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商品流通与文化交流;航海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以海洋为背景的英雄史诗,宗教信仰和科学技术产生于这一阶段。
(三)人类即将进入以海洋为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海洋为“新家园”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海洋资源成为人类主要的经济基础;开发海洋的实践活动成为人类社会高新科技的摇篮;海洋权益成为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核心;海洋环境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甚至,海洋自身也成为人类生活与居住的新空间。
“以海为家”是人类对海洋充满新希冀的时代。
当地球上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恶化、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陆地资源越来越贫乏的时候,人们把目光重新投向海洋。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70%以上的地表面积是海洋,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人类的祖先诞生于海洋,海洋曾经伴随我们成长。
但是,人类再一次走向海洋不是远古时代人类利用海洋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更高科技水平上开发和利用海洋。
“以海为家”也是人类冷静反思与海洋关系的时代。
经过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急风暴雨,如今的海洋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众多海湾变成了“死海”。
许多海洋生物携带有害病菌或病毒,海面油污狼藉,甚至在不少海区,有的海洋生物行将灭绝!近年来大面积的海面或沿海地区发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异常现象、台风和海啸袭击,众多的沿海国家和地区,甚至内陆国家和地区都深受其害。
因此,人们不得不对过去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和检查: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怎样相处,才更加合乎自然规律,也更符合人文精神?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
二世界海洋文化的共性第一是开放性海洋文明有别于大陆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前者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航海所带来的人口高度流动性,从异质文化中不断汲取新的营养是其必然的结果;而后者则受交通的阻隔,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性。
在经济活动方面,海洋文明是商业和贸易的同义语。
重视发展海外市场,成为海洋文明最重要的经济要求。
第二是多元性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的共存和竞争成了海洋文明开放性的补充。
例如:由于海洋的分隔,希腊文化的各个实体保持了它的多样性。
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进了发展。
同时由于海洋的保护,每一个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而又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优点。
希腊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元性。
古希腊相互独立的城邦国家并存共处是这种文化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
第三是原创性和进取精神对于人类来说,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例如:古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
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
古希腊人能够在各种文明聚集的地中海中崛起,很大程度是靠了这种精神,而海洋似乎是这一精神的试金石。
三先进海洋文化主导的海洋文明从地图上看,作为欧亚大陆一部分的欧洲大陆像一只巨兽,把头伸向茫茫大海。
它三面临海,大西洋挡在它的西面,北冰洋和地中海分别环绕它的北部和南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内陆国家离大海都不太远。
海在欧洲人生活中,自古就有着重要地位。
他们靠海而生,出海打鱼,航海从事贸易,到更远的地方去安家落户,拓展新的家园。
地中海是欧洲人最早开展活动的区域。
尽管东方国家的沿海地区也有与欧洲国家相似的海洋文化,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文明进程。
这是因为从文化到文明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区别。
如果海洋文化只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中的一部分人,或者一个局部地区的物质和精神特征,它在整个国家和民族并未成为占据主流地位的强势文化,也无法形成海洋文明。
·12·中国和印度都是临海国家,都有相似的海洋文化,但是,却没有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的海洋文明。
因为中国和印度都有着幅员辽阔的大陆腹地,居民主要以农耕为生,海洋文化在整个民族文化中没有占据主流地位。
印度人主要生活在内陆的恒河流域,热带气候和丰富的物产导致印度人悠闲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印度人是佛教的创造者。
他们的智慧与兴趣远离了一般民族所关注的现实社会领域,他们重视生命的永恒价值,消极地对待今生。
他们倡导自制与自我牺牲,向往在虚幻的彼岸世界中找到永生。
中国人则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拓展到长江流域,但基本上仍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
诗书礼乐是士大夫最高的人生理想。
重义轻利,安土重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对社会,包括家庭、亲友、国家的历史责任,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
东西方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与海洋密切相关。
以希腊人为代表的西方民族热衷于个人的英雄事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在海洋的冒险中表现出最大的热情与勇敢。
然而,在东方文明中,海洋文化只是一种边缘文化,或者亚文化。
大陆的内河流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也有着成熟的内部商品循环体系,当然也就有了相对稳固的政治构架和思想意识。
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对外拓展的需求并不急切,人们没有必要去冒航海的风险,付出迁移的代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洋文化只是大陆文化的一种补充或点缀,无法成为主流文化,这就是东西方文明差异所在。
四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特征中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千米内陆疆土的大陆国家;同时又是一个有着近1.8万千米大陆沿海海岸线,5000多个岛屿和300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的海洋国家,是环太平洋沿岸的海洋大国。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内陆疆土,利用陆地资源,创造灿烂农耕文明的民族;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发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上贸易,开创过灿烂海洋文化的优秀民族。
中华民族的祖先勇敢而智慧的实践,为人类海洋事业、海洋科学和海洋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体系中,既有属于内陆型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也有属于边缘地带的海洋文化。
在世界海洋文化宝库中,包含有大量中华海洋文化的瑰丽宝藏。
但是,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海洋文化并没有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缺憾。
然而,这也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使然。
(一)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中国历史上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悲天悯人、救苦救难的道德取向,缺乏向大海寻求旷世伟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卫填海”的神话、徐福蹈海求仙的传说等,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悲剧。
至于中国人最信仰的南海观世音和东南沿海一带所信奉的妈祖女神,也是以救苦救难为基本教义的海洋文化。
视海洋为畏途,视渡海为凶险的观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中,沉淀在中国的海洋文化之中。
在真实的历史上,中国除了郑和之外,鲜有举世闻名的航海英雄。
(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观念,使其与西方以殖民为目标的海洋活动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西方人航海的目的除了聚敛财富,就是为了殖民。
东方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强烈扩张性形成了鲜明对照。
当时的中国大陆有数十倍于欧洲的人口,但是在整个大航海时代,中国没有向海外主动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殖民活动。
对于在外漂泊的航海者来说,“叶落归根”是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万邦来朝”是他们最高的理想。
(三)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与西方海洋文化中浓厚的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关于海洋的传统文化中,所表现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无论是精卫填海,还是妈祖救难,虽然其中也歌颂了主人翁的美好品德,但更多反映的是人们希望战胜自然的心理。
而西方的海洋文化与此有很大不同,他们将神祗拟人化,然后叙述光明如何战胜黑暗、正义如何战胜邪恶;歌颂他们之间的美好亲情和爱情,赞美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的丰功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