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散曲、戏剧

合集下载

明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我国文学鼎盛时期,主要有三类:诗文、戏剧、小说

明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我国文学鼎盛时期,主要有三类:诗文、戏剧、小说

明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我国文学鼎盛时期,主要有三类:诗文、戏剧、小说明代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学发展到了顶峰,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明代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的文学主要有三大类:一、诗文,二、戏剧,三、小说。

这三大类又可分为四个时期:1、元明之际(约1368—1547年)2、明代中期(1572—1644年)3、明代后期(1644—1644年)4、清代前期。

这四个时期在时间上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

其中以第二和第三时期的文学成就最大,而以第二和第三时期为中心的文学流派在明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下面就明代文学的发展情况和主要作家及其作品作一简要介绍。

一、明代的文学创作明代文学创作,可以说是空前繁荣。

不仅在数量上比以前任何朝代都多,而且在质量上也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代。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明代文学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1、诗文创作的繁盛。

明代文人创作的主要文体是诗和词,并形成了大量的流派和不同风格的作品。

2、小说创作发展迅速,在数量上超过以前任何时代。

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最迅速、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3、戏剧创作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关汉卿的《窦娥冤》等,都是明代杰出的剧作家和作品。

4、明代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个新时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和诗人群体。

5、明代文学流派纷呈,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和不同流派的作家和作品。

二、明代诗歌明代的诗歌创作,由于受到宋诗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

“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有:黄景仁、杨慎、汤显祖、唐寅和徐祯卿等。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北宋以来的江西诗派,创作出许多清新流丽,感情真挚,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疾苦的好作品。

黄景仁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写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优秀诗篇。

十二、明代散曲与民歌

十二、明代散曲与民歌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 7、金銮《萧爽斋乐府》 • 8、梁辰鱼《江东白苎》 • 9、施绍莘《秋水庵花影集》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散曲:
• 10、薛论道《林石逸兴》 • 11、朱载育《醒世词》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 5、陈铎(约1488~约1521), 号秋碧。能诗会画,精通音律, 擅长制曲,有“乐王”之称。 散曲集有《滑稽余韵》《秋碧 乐府》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散曲:
一、明代民歌: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代散曲:
• 6、冯惟敏(1511~约1580), 号海浮,明代杰出的散曲家。 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他 的散曲,题材广泛,风格爽朗, 语言活泼自然。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一、明代民歌:
参考文献
《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十不足》
一、明代民歌:
• 被称为“我明一绝”的是 。
• 明人卓人月:“我明诗让唐, 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 歌》、《挂枝儿》、《罗江 怨》、《打枣竿》、《银绞丝》 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一、明代民歌:
• “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 药”冯梦龙《序山歌》 • 冯梦龙《童痴一弄· 挂枝儿》和 《童痴二弄· 山歌》。
第五节 明代散曲与民歌
一、明代散曲 二、明代民歌
一、明代散曲:
• 1、明代散曲创作繁荣。 • 2、明代散曲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 3、明代散曲从风格上有发展。

明朝文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明朝文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明朝文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一、背景介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文学成就丰富多样。

明朝文学以古文为主,继承了唐宋时期文学的传统,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和特点。

二、文学流派 1. 戏曲明代的戏曲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展了许多戏曲剧种,如京剧、湘剧、评剧等。

其中,京剧是明代的主要剧种,它融合了唐宋元明的戏曲艺术,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唱腔。

2.诗歌明代的诗歌继承了唐宋诗的传统,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明代诗人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真实的感受。

著名的明代诗人有杨慎、杨基、杨慎堂、王世贞等。

3.散文明代的散文注重纪实和议论,散文作品常常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的观察和思考。

明代散文的代表人物有唐寅、袁宏道、冯梦龙等。

4.小说明代小说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

明代小说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而闻名于世。

三、文学主题 1. 忠诚和孝顺明代文学注重儒家伦理观念的传播,强调忠诚和孝顺。

许多明代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忠诚和孝顺的主题,如《孝经》、《百善孝为先》等。

2.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明代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

明代文人常常通过描写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3.个人情感和人生哲理明代文人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对爱情、友情、家庭等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明代文人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一些人生哲理。

四、艺术特点 1. 古文风格明代文学以古文为主,注重文学语言的庄重和严谨。

明代文人常常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模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修辞手法明代文学中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情感真实明代文学作品注重真实感和情感的表达,文人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素材,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影响与价值明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诗文与散曲

明诗文与散曲

明诗文与散曲吴江派以吴江沈王景为主,包括卜世臣、顾大典等,在声律上对昆山腔作了归范化的作用。

临川派以临川人汤显祖为首,其后有阮大铖、吴炳等。

与吴江派不同,未专意成派,只是风格相近。

在思想艺术上使昆腔发展达到了高峰。

第一节汤氏生平与思想祖父懋昭,好读书作诗,晚年笃信道教。

父尚贤,为文高古,举行端方。

显祖曾回忆道:“家君恒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

幼从王艮三传弟子罗汝芳学,十五岁受业于古文词家徐良溥,徐氏也信仰道教。

中举后屡次拒绝权相的拉拢。

与东林党人交,结识名僧达观、紫柏,钦佩李贽。

家有玉茗堂,堂前植山茶花一株,遂作《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加上原作《紫钗记》,又因四剧都有梦,合称“玉茗堂四梦”。

显祖尚有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文集》及《玉茗堂集》。

第二节《牡丹亭》一、本事明话本有《杜丽娘慕色还魂》,明未刊本何大抡重刻《补燕居笔记》卷九收有这个话本。

《搜神后记》卷四和刘敬叔的《异苑》卷八,收考谈生事见于《搜神记》卷六。

二、思想内容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故事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突出了情与理的冲突和斗争。

《游园》、《惊梦》二出,描写美好的大自然激活了杜丽娘久已沉寂的天性,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的生命仿佛与美丽的自然融为一体了。

面对春天,她发出了深沉和伤感的叹息。

游园引起了她对青春婚姻命运的思考,但所思又不能自由表达出来,于是便形之于梦,这是事物合乎逻辑的发展。

醒来后,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因此有了寻梦。

由潜意的惊梦发展到有意识的寻梦,这是她追求爱情由被动发展到主动的质的飞跃,她内心的情爱再也抑制不住了。

但在封建社会的重压下,她的爱只能停留在梦的形式上,这就注定了她的必然毁灭。

她越沉醉在理想中,就越伤感于现实生活的暗淡和命运的坎坷;她越伤感于命运的坎坷,就越沉醉于理想之中。

在这样不断的心灵搏斗之中,她的心碎了,生命之花终于凋谢了。

明清的文学体裁

明清的文学体裁

明清的文学体裁
明清时期的文学体裁众多,包括诗、词、曲、小说、杂剧等等。

1. 诗:明清时期的诗歌继承了唐代的传统,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明代以辞章派为主,强调辞藻华丽,多用典、善用夸张修辞手法;清代则以豪放派为主,注重情感表达和雄浑豪放的诗风。

2. 词:明代词主要发展了辞章派,注重言情,重视修辞技巧和音韵的搭配。

清代词则更加注重写景、写情,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抒发悲凉的意境。

3. 曲:明清时期的曲主要有晋、元、金、京四大曲派,分别以山东、江苏、湖广、浙江为代表地区。

曲以其抒发悲凉的意境和情感为主要特点,同时注重音乐和表演的艺术性。

4. 小说:明清时期的小说发展迅猛,出现了很多重要的作品。

明代以《水浒传》、《西游记》等为代表,主要描写英雄豪杰和仙魔神佛的故事。

清代则出现了《红楼梦》、《金瓶梅》等作品,注重描写庶民生活和女性形象。

5. 杂剧:明清时期的杂剧是以曲为主要形式的戏剧,它是文学、音乐、舞蹈和美术的综合体。

明代的杂剧以“诗、词、曲、演、辞、旋、绕、调、哭、泣、笑、乐”为特点,清代的杂剧在继
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新元素,如舞蹈、杂耍等。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文学体裁丰富多样,既受到了唐代文学的影响,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当
时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明朝诗、文、词、曲、民歌

明朝诗、文、词、曲、民歌

• 3、要注意文学“史”(内在发展规律)的 脉络与体现,前瞻后顾,描述出承传流变 的过程。 • 以“山水田园诗”为例。 •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 范成大
•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10、范学亮,《商盘与性灵派袁枚关系考》,《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0年第5期,P41— 42。 • 11、范学亮,《于连的悲剧根源与小说主题探微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P23—25。 • 12、范学亮,《也谈“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 《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7期,P33—34。 • 13、范学亮,《“她”指代“绿水”吗?》,《阅 读与写作》2010年第4期,P8。 • 14、范学亮,《<荷塘月色>通感例说》,《阅读 与写作》2010年第8期,P14—15。
• • • • •
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
授课计划(48课时)
• • • • • • • • 明代文学——(23) 明代诗、文、词、曲、民歌(10课时) 《三国演义》(2) 《水浒传》(2) 《西游记》(2) 《金瓶梅》(2) 明代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2) 明代戏剧与汤显祖《牡丹亭》(3)
• 诗歌回顾: • 《诗经》——楚辞(屈原《离骚》)——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文 人诗(三曹与建安文学、阮籍《咏怀诗》、 南朝齐梁诗(沈约永明体)——唐诗—— 宋诗——元明清诗(清诗中兴)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一、元代名词解释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2、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4、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

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

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5、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

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

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

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6、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明代散曲创作概况与乔吉、张可久作品分析

明代散曲创作概况与乔吉、张可久作品分析

明代散曲创作概况与乔吉、张可久作品分析在中国文学史上,明代散曲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

散曲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散曲是一种以歌谣为基础,结合诗歌、戏曲、散文等元素的短小抒情体裁,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适合歌唱演出。

在明代散曲的发展历程中,不乏众多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其中乔吉、张可久被认为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代散曲创作概况明代散曲在诗歌、文言文和戏曲的基础上创作,结构大致上分为五律、七律、杂律等。

明代散曲以诗意独特,想象丰富为其特点,善于表现人生百态,抒发个人情感。

明代散曲的创作素材广泛,题材多样,内容涵盖宫廷生活、风景物象、爱情离别等,体裁多样性丰富。

明代散曲作家在表现手法上也颇具创新,如用景物来表达人物情感、运用夸张手法等。

乔吉的散曲作品乔吉是明代著名的散曲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深沉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水准。

乔吉的散曲多以史传人事为题材,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刻情感的人物形象。

他的作品在表现手法和意境上都独具风采,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张可久的散曲作品张可久是明代另一位杰出的散曲作曲家,他的作品以情感真挚、抒情细腻著称。

张可久的散曲作品常以爱情为主题,表现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和高超的音乐审美。

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明代散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结明代散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乔吉、张可久等作曲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出色的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创新,而且在内容上擅长表现人生百态,展现了超凡的创作才华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明代散曲创作概况的了解,以及对乔吉、张可久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和理解这一独具魅力的文学形式。

第九章_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九章_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趣味链接

清末某次科举考试,其试题为“昧昧我思 之”(语出《尚书· 秦誓》,乃深潜静思之 意。)某考生不解题意,做成一篇“妹妹 我思之”的情书文章。考官阅卷时,不禁 哑然失笑,即提笔在卷上批了五个字,两 句话联起来,恰好成为一副滑稽可笑的对 联。请你想一想,考官会批哪五个字?
本章要点:
明代散曲的总体特征 白苎体 明代民歌的地位
[满庭芳]《巫师》 形骸太蠢,手敲破鼓,口降邪神,福 鸡净酒噻一顿,努嘴胖唇。才说是丁三舍人,又赖做杨 四将军。一个个该拿问,依着律审允,不绞斩也充军。
3、 冯惟敏(1511-1580)
字汝行,号海浮山人,青州临朐(今属山东)人。散曲集 《海浮山堂词稿》,北曲。题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多用口语俗谚,极少雕饰。刚劲朴实,自然本色。 [胡十八]《刈麦有感》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 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花户每比粮,卖田宅无买 的,典儿女陪不上。 4、薛论道(1531?-1600) 字谈德,号莲溪居士。定兴(今属河北)人。散曲集《林 石逸兴》题材广阔。边塞军旅生活作品较有特色。气魄雄 健。 [黄莺儿]《塞上重阳》:荏苒又重阳,拥旌旄倚太行, 登临疑是青霄上。天长地长,云茫水茫,胡尘静扫山河壮。 望遐荒,王庭何处?万里尽秋霜。
第九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的散曲 明代的民歌
一、明代的散曲


1、明代散曲的总体特征: 1)数量远远超过元代 《全明散曲》 2)曲调也有创新,南散曲成了散曲的主流,明代散曲由 本色自然向词化、雅化的方向发展。 梁辰鱼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 白苎》全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苎 派”。 喜用华美纤丽的辞藻,表达缠绵旖旎的艳情。音 乐上开创了新形式。 2、明代散曲的分期特点: 1)前期:用北曲,点缀升平,风格或闲适或疏狂,缺 少新意 2)中期:南散曲开始出现,北散曲占优势,王磐、陈 铎、冯惟敏、杨慎

中国古代文学5:明代戏曲、诗文、清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5:明代戏曲、诗文、清代诗文

《红梅记》:此剧取材于《剪灯新话· 绿衣人传》,写 书生裴舜卿游西湖时遇见贾似道妾李慧娘,李对舜卿 表示了爱慕之情;贾似道便杀了慧娘,并将裴舜卿幽 禁于密室,还要夺取舜卿的情人卢昭容为妾。慧娘的 鬼魂救出裴生,后裴得以与卢昭容团圆。故事虽未脱 离才子佳人的窠臼,但能在爱情故事中引入了反权奸 的时代内容,给后来的戏曲以启示。此外,裴舜卿与 李慧娘的故事写得精彩动人,李慧娘的形象尤为出色, 表现出一种“一生虽死,此情未泯”的情爱。全剧剧 情离奇曲折,安排场次多巧思。
明代后期优剧目:

高 濂《玉簪记》 周朝俊《红梅记》 孙钟龄《东郭记》
《玉簪记》:写女道士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的 爱情故事,源出《古今女史》。剧本歌颂了男 女青年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僧侣禁欲 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剧本对人物塑造比较 出色,作者把陈妙常对爱情既热烈追求,又害 羞畏怯的复杂心里,描写得真实细腻,具有强 烈的喜剧效果。语言典雅华美,一直是舞台演 出的名作。
三、明后期传奇的兴盛
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传奇创作 进入了高潮期和繁荣期。以汤显祖为杰出代 表的传奇作家,成为戏曲史上一支重要力量, 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作家在创作和理论上 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剧目建设上看,这 一时期涌现出数百种优秀的剧作;从声腔发 展上看,昆腔传作一支独秀;从剧作精神看, 本时期最为突出的创作倾向是张扬个性,批 判封建专制,通常表现为对恋爱自由、婚姻 自主的演绎上。
二、 明中后期杂剧作家作品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别署紫 阁山人,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出生于低级文官 家庭,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华横溢,弘治九年 进士,后任吏部郞中,受时任内阁大学士的李东阳 赏识,因与李东阳文学主张不合转从李梦阳复古派, 加之个人恩怨为李东阳所忌怨,刘谨倒台后被迫回 乡以布衣终老。一生著述丰富,有诗文集《渼陂 集》、《渼陂续集》,县志《鄠县志》,散曲集、 词集《碧山乐府》、《碧山续稿》、《碧山新稿》、 《碧山诗余》等传世。杂剧2种:《杜子美沽酒游 春》、《中山狼》院本。

第九章 散曲与民歌

第九章 散曲与民歌

第九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一、明代散曲元代的散曲是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当时刚从民间脱胎而出,清新活泼,发展到元代后期,则变得比较典雅。

散曲在明代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风格,都有一些新的特点。

明代散曲,据谢伯阳《全明散曲》统计,有名可考的作家有400多人,小令10500多首。

散套2054套,作家数量,远远超过元代。

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上有所开拓。

但是明代的散曲已由元的本色自然向着词化、雅化的方向发展,在成就上赶不上元散曲。

元末明初,是明散曲发展的第一阶段。

作家由元入明,他们如贾仲明,刘东生等人,再加上明初的少数作家,如朱权、朱有敦等,他们的作家多是求仙慕道、调情享乐的作品。

价值不高。

弘治正德年间,散曲创作开始兴盛,北方有王九思、康海,南方有王磐、陈铎,他们都是当时代表性作家。

王九思、康海他们的作品多寄寓自己不平的心情。

而一些作品对明代中叶的现实进行了反映。

比较有特色的是王磐与陈铎。

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人。

出身仕宦家庭,讨厌科举,徜徉山水,有《王西楼乐府》散曲集。

他的作品大多是闲适之作,但他生在那个社会不可能不对社会有所关心,他的关心社会的作品也是他影响最大的作品。

比较有名的是《朝天子·咏喇叭》:“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用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来隐喻宦官身份卑微但权力很大、借皇帝的宠信而狐假虎威的丑态,“水尽鹅飞”隐喻人民在宦官的淫威下,家散人离,不得安生的现实,总之形象生动。

像他的《南吕一枝花·村居》写出了他孤高洒脱的情怀。

不登冰雪堂,不会风云路;不干丞相府,不谒帝王都。

乐矣村居,门巷都载树,池塘尽养鱼。

有心去与白鹭为邻,特意来与黄花做主。

陈铎,(约1488—约1521)字大声,爱好散曲,风流倜傥。

散曲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滑稽余韵》等集。

第七章明代文学概论

第七章明代文学概论
第七编 明代文学概论
1、《古本小说丛刊》,中华书局1987年版。 2、《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7年 版。 4、(明)毛晋编 《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年版。 5、(明)沈泰编《盛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6、陈大康著 《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版。 7、郭英德著 《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版。
5、洪武十五年(1382)设立锦衣卫。永乐十八 年(1420)设东厂,以内监掌之。成化十三年 设西厂,太监汪直领之,所领缇骑倍东厂,成 化十八年终罢。正德三年(1508)设内行厂,刘 瑾领之。
6、洪武六年以唐律为蓝本,制订《大明律》,洪 武三十年正式颁行,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 对危及皇权者制裁很严,常在殿堂上“廷杖” 官吏,以震慑官员,以维护皇帝的专制大权。
2、明中叶开始,特别是嘉靖、万历以后,随着 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发展和变化,文学创 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唐宋派 公安派 3、晚明小品文和明末表现爱国思想的诗文。
二、明代戏曲
1、明代前期,戏剧作家、作品的数量较多,但成 就有限。 戏剧创作中最盛的是点缀升平的娱乐之作和宣 扬封建道德的作品。如朱有燉的杂剧、邱濬的 传奇。 明代前期产生了两部重要的戏曲文献:朱权的 《太和正音谱》、贾仲明(或谓无名氏)的 《录鬼簿续编》。
2、明代民歌在明代文学中有特殊的意义。 从明中期以来,自李梦阳、何景明至李卓吾、 袁中郎、冯梦龙、凌濛初等,不仅由于个人的 兴趣而喜爱民歌,也把民歌富于真情实感、奇 思异想和灵动活泼、无所忌讳的特点,奉为文 学的审美理想,当作反对假文学的武器。 因为受到文人的重视,明代民歌得到较好的保 存,今尚存一千多首。

明代文学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文学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文学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1
¡ 叶恭绰《饮虹簃所刻曲·序》谓:曲者祖宋而宗 元,盛于明而衰于清,犹之诗至宋而穷极流变,无 可再启之域,故至元而衰,明之曲殆宋人诗乎?虽 已渐乖本色,失其敦厚之意,而工巧蕃变殆不可阶, 故曲之大成不可不于明代求之。
2
¡ 弘治、正德、嘉靖年间,政治的混乱再度造成了 一个消沉失意的文人群体,像当时北曲名家康海、王 九思、冯惟敏、常伦等都是失意于仕途的文士。他们 要宣泄鸣放愤郁的情绪,散曲是最适合的文体。
6
¡ 施绍莘,字子野,号峰泖浪仙。华亭(上海淞江 县)人。才二十岁,就不乐仕进,不愿意仕进闭门注 《老》《庄》,以恬退闻名。施绍莘小的时候为诸 生,负有隽才,可是屡赴文战不利,没考上。天启 元年败北以后,他的雄心猛志化为槁木寒灰,乃挹 秀烟霞,娱心花月, 寄情于诗酒声色之中。
7
¡ 《挂枝儿》中的情歌常写得大胆而率真,生活 的真实感极强,如《调情》:
4
¡ 陈铎最有价值的作品是用北曲小令写的《滑稽余 韵》。滑稽余韵在散曲史上第一次将笔触深入到当时以 城市为主的各种社会职业,以素来不为人注意的社会底 层人物和行业为歌咏对象,诸如儒生、和尚、道士、相 士、风水先生、墓工、印工、梳头工、修脚工、接生婆、 货郎、媒人、巫师、菜农、屠户、狱卒、门子、更夫、 库兵、弓手、衙役、铁匠、木匠、皮匠、瓦匠、篾匠、 厨子、戏子、乞丐、酒坊、油坊、米铺、药铺、棺材店、 古董店、柴炭行等等诸业百工,三教九流,应有尽有。 《滑稽余韵》以其所写的各种人物、各种行业,勾画了 明代社会的风俗画长卷。
5
水仙子·葬士
寻龙倒水费殷勤,取向敛穴无定准,藏风聚气 胡谈论。告山人须自忖:拣一山葬你先人,寿又 长身又旺,官又高财又稳,不强如干谒侯门?
注释: ①寻龙倒水:旧时堪舆家以山势为龙,称其起伏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挂枝》、《山歌》的特点: 一、真实地描绘出社会平民阶层的各种世态 人情,民俗味道浓烈。 二、热烈歌咏青年男女自由的爱情生活。 三、形象刻画、语言运用等艺术手法丰富新 颖,显示出明代民歌创作机巧进一步趋于成 熟。


嘉靖前后,为明代散曲最为兴盛的时期,出 现了众多的名家,作品的风格也更为多样化。 从乐曲来说,在昆腔兴起以前,虽也有兼用 南北曲的,但以北曲为盛;这以后,北曲衰 落,南曲愈盛,因而有所谓南词一派。这一 时期中著名的曲家,有沈仕、杨慎、金銮、 冯惟敏、梁辰鱼等,其中冯惟敏的成就最为 卓著,梁辰鱼则是南词的代表。

如康海的《水仙子· 酌酒》: 论疏狂端的是我疏狂,论智量还谁如我智量。 细寻思往事皆虚诳,险些儿落后我醉春风五 柳庄。汉日英雄、唐时豪杰,问他每今在何 方?好的歹的一个个尽撺入渔歌樵唱,强的 弱的乱纷纷都埋在西郊北邙,歌的舞的受用 者休负了水色山光。

又如王九思的《沉醉东风· 赠隐者》: 竹杖子难随驷马,草庵儿独住烟霞。《康 衢》、《击壤》歌,今古渔樵话,指功名风 扫残花。恨杀韩、彭做作差,因此上妆聋卖 哑。

陈铎(1469以前—1507)字大声,号秋碧,邳州 (今江苏邳县)人,家居南京。世袭指挥使,然不 守官职,醉心于词曲,当时南京教坊中人称“乐 王”。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内容以写 男女风情最多,文辞流丽,《曲律》评为“颇著才 情,然多俗意陈语”。他另有《滑稽余韵》,收曲 一百三十六首,用当时以城市为主的各种社会职业 为题,写形形色色的人情世态,是散பைடு நூலகம்中别开生面 之作。
第二节 明代民歌


民歌在明代文学中有特殊的意义。从明中期以来,自李梦阳、 何景明至李卓吾、袁中郎、冯梦龙、凌濛初等,都不仅仅由 于个人的兴趣而喜爱民歌,实际上,他们也把民歌富于真情 实感、奇思异想和灵动活泼、无所忌讳的特点,奉为文学的 审美理想,当作反对假文学(尤其是“头巾气” )的武器。 冯梦龙说:“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山歌 序》) 卓人月:“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 《挂枝》、《罗江怨》、《打枣竿》、《银鲛丝》之类,为 我明一绝耳。”

八、明代文学[1]

八、明代文学[1]

3、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人中,号轶符,又 号大樽,松江人。参加复社,又结几社。代表作主要 有《秋日杂感》、《小车行》等。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 出门茫然何所之? 青青者榆疗我饥。 愿得乐土共哺糜。风吹黄篙, 望见垣堵,中有主人当饲汝。 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3、冯惟敏(1511-1580),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人。 著有《海浮山堂词稿》,代表作《玉芙蓉· 喜雨》: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 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 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4、薛论道(1531-1600),字谈德,别号莲溪居士,河北人。 著有《林石逸兴》,代表作《水仙子· 愤世》:
2、作者: 作品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 编次”。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一说山西太 原(或东原、钱塘)人,浙江人更为可信。著有小 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以及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等。参与《水浒传》的创作。 3、版本:(1)嘉靖本:明代嘉靖壬午(1522)刻《三 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十则,首有庸愚子(金华 蒋大器)《序》和修髯子(关中张尚德)《引》。 (2)《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百二十回 本,实系明末无锡人叶昼假托李贽所批。 (3)“毛本”:康熙十八年(1679),毛宗岗 假托金圣叹评改本“贯华堂第一才子书”,删改较 多,回目对偶,一百二十回,卷首有金圣叹《序》。
五、明代后期诗文
1、“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公安派反对诗文复古,提倡“抒写性灵”,袁氏 兄弟三人,袁宏道成就最高。袁宏道(1568-1610), 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诗文兼擅。 2、“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竟陵派别立“幽深孤峭”之说,以矫正公安派俚 俗之失,甚有影响。钟惺(1574-1625),字伯敬,号 退谷、退庵,江西永丰人。临终受戒,法名断残。诗 文主张既反对七子之失,又纠正公安之弊。散文代表 作有《浣花溪记》等。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 号鹄湾,又号寒河,湖北竟陵人。与钟惺为友,共选 《诗归》。其小品文颇有佳篇。现举二人诗作如下:

明朝诗、文、词、曲、民歌

明朝诗、文、词、曲、民歌

• 诗歌回顾: • 《诗经》——楚辞(屈原《离骚》)——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文 人诗(三曹与建安文学、阮籍《咏怀诗》、 南朝齐梁诗(沈约永明体)——唐诗—— 宋诗——元明清诗(清诗中兴)
• • • • •
15、范学亮,《“慨当以慷”说“慷慨”》,《 阅读与写作》2010年第12期,P24—25。 16、范学亮,《修身必先学诗——从“兴于诗” 看“诗”的教化作用》,《阅读与写作》2011 年第4期,P28。 17、范学亮,《商盘笔下的查氏“水西园”所 蕴含的文献价值》,《名作欣赏》2011年第5期, P52—55。 18、范学亮,《天地之和——从“成于乐”看 孔子的治国理想》,《阅读与写作》2011年第6 期,P30—31. 19、范学亮,《“哀感顽艳”涵义辨析》,《阅 读与写作》2011年第8期,P28.
• 3、要注意文学“史”(内在发展规律)的 脉络与体现,前瞻后顾,描述出承传流变 的过程。 • 以“山水田园诗”为例。 •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 范成大
•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对古代文学史教材的了解与选择 1、权威高校教材(通史教材)
•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4卷本),人民文学出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 出版社。 • 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 社。 •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书局。 • 郭豫衡著《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 社。 • 章培恒、骆玉明著《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三册),复旦 大学出版社。

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小说和戏曲

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小说和戏曲

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小说和戏曲很多人都知道,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是历史中几个朝代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到了明朝难道就没有了吗?也不是这样,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小说和戏曲方面,但是在古人看来,写文章、写诗词才是真正的文学创作,对于小说、戏曲这样的通俗文学不太看重。

在古代,有正统文学和俗文学的看法,散文诗词就是正统,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就是流俗。

某种程度上,古代正统文人对小说和戏曲的创作持有排斥贬低的态度。

不过,正统文人的看法,不能左右有识之士的观点。

上个世纪,有很多著名的文学家、文艺理论研究者都形成了一个共识,明代是小说和戏曲的时代。

并且这种创作风气,一直影响到清朝的文学创作。

大家都知道四大名著,在这四部小说中,有三部诞生于明代。

此外,《金瓶梅》、《封神演义》等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也诞生于明代。

在学界有个公论,《三国演义》是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范本,之后的同种题材小说在创作中都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范本,《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范本。

除了有这些长篇小说,明代中期以后还出现了大量白话文短篇、中篇小说。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言二拍。

三言是指,冯梦龙编写的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和《警世通言》。

二拍是指,凌濛初编写的两部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这些作品都对后世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现代网络小说中的各种流派,也有明代小说的影子。

比如升级流爽文,修仙文,都可以在三言二拍找到。

明代戏曲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昆曲,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昆山。

宋元时期,戏曲以南戏为主,出现了各种唱念声腔。

昆山腔最早出现于元朝末年,经过魏良辅改革丰富唱腔风靡全国。

当时有一个叫梁辰鱼的戏剧家,根据魏良辅设定的昆曲格律写了一出戏叫《浣纱记》,成为公认的昆腔剧本。

昆山腔成为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戏曲音乐。

明代中期,汤显祖写了“临川四梦”,其中的《牡丹亭》成为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成就。

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作为一种源自于民间的文学样式,散曲在元代十分兴盛,而在明代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从题材开掘到艺术风格,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比起曲调清新自然、语言浅俗活泼的元代散曲,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特别是明中叶以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从作家的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来看,明代散曲大致上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民歌创作在明代形成繁荣的局面,尤其是自明代中叶以来,南北地区广为流行。

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以及一些文人士大夫的重视,推动着民歌创作的发展。

不少作品以男女情爱为主题,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晚明时期,由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很有特色,代表着明代民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明代散曲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盛嘉靖后散曲创作的繁荣明代散曲创作总体上处于盛而不衰的状态,作家人数众多,创作数量可观。

而在不同阶段以及具体作家身上,发展状况与创作风格又各有特点。

相对于中后期而言,明初的散曲创作显得比较沉寂,成就不高,当时较有影响的数皇室贵族朱有敦,有散曲集《诚斋乐府》。

由于长期生活在北方而对南方音调不太熟悉的缘故,朱有敦所作多为北曲,但他对南曲也比较欣赏,曾用心研习。

大致来说,朱有敦的作品在艺术上追求音律之美,明人沈德符称其“调入弦索,稳叶流丽,犹有金元风范”(《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填词名手》)。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朱氏散曲中庆贺、游乐、题情、赏咏等题材占多数,表现出雍容华贵、放逸闲适的贵族趣味,内容比较单调。

但也有个别作品写到他精神世界的另一面,如《北中吕山坡里羊·省悟》第一首便有“膏粱供奉,寰区知重,浮生自觉皆无用。

德尊崇,禄盈丰,浑如一枕黄粱梦”的感慨,虽处于优裕的生活环境,却难以消除精神生活贫乏所带来的空虚颓唐之感,不失为作者内心世界某种真实的写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明代诗文•流派众多,观点各异,地域色彩浓厚•一、高启、宋濂、刘基•(一)高启•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高启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作体现了元末的文学精神。

•《青丘子歌》•“居闲厌寂寞,从仕愁羁”《晓起春望》•“行忧釜见夺,谒恐冠遭溺”《答衍师见赠》•《孤鹤篇》:•《新蝉》:“隔叶栖身稳,移柯忽意惊。

”•《月林清影》:“流藻舞波寒,惊虬翔壑冷。

”•《次韵内弟周思敬秋夜同饮白莲寺池上》:“竹动鸟惊梦,草凉虫语悲。

”•《雨中客僧舍》:“客梦方暂适,竹间风雨惊。

”•《宴顾使君东亭隔帘观竹下舞妓》:“玉钩正荡月,罗袖忽惊风。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江上见逃民家》•《倦寻芳·晓鸡》(词)•《宫女图》•《步至东皋》:•(二)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

•宋濂是明太祖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文人。

•“文以明道”•“非专指辞翰之文” 《文原》•“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世不复有文” 《徐教授文集序》•《王冕传》:《秦士录》、《李疑传》、《杜环小传》•(三)刘基•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卖柑者言》•《郁离子》•《买马词》、《畦桑词》、《筑城词》•《感怀》:•二、台阁体和茶陵派•(一)台阁体•台阁体指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1、密切结合官方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故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2、反映着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故应制、唱和之作数量非常之多;•3、与当时(特别是永乐之后)政治平静、人事结构稳定的状况相对应,表现出陶然悠然的满足心态。

•(二)茶陵派•成化到弘治年间,文坛有重要影响的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1、强调宗法杜甫•2、重视诗歌语言的艺术。

•《怀麓堂诗话》•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三、前七子•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以李、何为最著名。

•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

•不满•(一)李梦阳•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

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有《空同集》。

•1、诗论•1)对宋人抨击•宋“无诗”,“古之文废”•“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

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诗矣。

”(《缶音序》)•2)真诗在民间•3)尺寸古法•格:是对文学的总体上的美学特征的追求。

•诗歌方面,主张古体以汉魏为楷模,近体以盛唐为榜样;在散文方面,则最推崇秦汉•调:诗歌音调的和谐完美•法:讲究写作技巧与方法•《四库全书提要》:“学者翕然从之,文体一变。

”•2、诗文创作:•1)诗歌•《士兵行》、《石将军战场歌》、《玄明宫行》•《博浪沙》:“赤松子,在何许?君不见朝烹狗,暮缚虎。

”•《自从行》:“若言世事无颠倒,窃钩者诛窃国侯。

•《秋望》诗:•《结肠篇》:“言乖意违时反唇,妾匪无许君多嗔。

中肠诘曲难为辞,生既难明死讵知?”•2)散文创作•《梅山先生墓志铭》:构思巧妙•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劲练、句法紧凑•(二)何景明•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与李梦阳等人一同倡言文学复古,成为“前七子”的主脑人物之一。

有《大复集》。

•《杂言十首》:“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舍筏登岸”(《与李空同论诗书》)•《东门赋》:《罗女曲》:四、吴中四才子•组成: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主要观点:反宋儒理学、要求人性解放、重视“古文辞”自身的价值•影响不大:•1)政治地位不高;2)没有鲜明的文学主张;3)创作取径宽泛。

•一、唐寅•1、生平:(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2、创作•1)早期的代表作《金粉福地赋》•2)后期的诗歌•《一年歌》、《桃花庵歌》、《把酒对月歌》、《醉时歌》•《桃花庵歌》:二、祝允明•1、生平:(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

•“贯通百家,纵横群籍”(刘凤《续吴先贤赞·祝允明传》)•“傲睨冠绅”,“玩世自放,惮近礼法之儒”(《国宝新编·祝允明传》)•2、创作特点:强烈的自我觉醒的意识和向外拓张的要求。

•《丁未年生日序》,《短长行》:•五、唐宋派和归有光•一、唐宋派•1、所谓“唐宋派”是指对嘉靖间文坛颇有影响的、以反拨李、何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

该派作家主要从事散文创作。

•2、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3、理论观点:崇道绌文•文学本身是有害于道•“文与道非二也”(唐顺之《答廖东雩提学》)•“枝叶无用之词”(《寄黄士南》)•“消磨剥裂于风云月露、虫鱼草木之间”(《与蔡白石郎中》)•“日课一诗,不如日玩一爻一卦”(《寄黄士南》)•二、归有光•1、生平: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

•2、文学观点:•1)反对复古、模拟•2)恢复传统儒家之道•3)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

”(《沈次谷先生诗序》)•《项脊轩志》:•感情深沉•语言简练,注意剪裁•六、后七子•一、后七子•1、组成: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后五子”、“广五子”、“末五子”•2、文学主张•完全继承了李、何的复古理论•1)“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明史·李攀龙传》)•2)“古法”•3、后七子的评价:•1)对于反击“唐宋派”的文学倒退的动向、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起了极大的作用•2)文学复古运动固有的弊病更加突出。

•二、李攀龙•1、生平:(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

有《沧溟集》。

•2、文学观:复古•1)词汇、语法•2)注意语言推敲•2、诗歌:•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塞上曲四首·送元美》)侬来星始集,侬去月将夕。

不是地上霜,无人见侬迹。

(《夜度娘》•二、王世贞•1、生平:(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

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2、诗歌•《击鹿行》:重视艺术形式:•讲究修辞•注重音律•结构严谨•3、王世贞的《艺苑卮言》•四、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山东临清人。

•擅长于诗,并专攻近体,主张向唐李白、杜甫等十四家学习;对于“古法”不像李、王那么偏执;对音律、辞采和章法都很讲究。

•《塞上曲》:百战多枯骨,秋高白草深。

飞雕盘大漠,嘶马振长林。

柔远君王德,封侯壮士心。

华夷自有限,边徼莫相侵。

•七、徐渭和李贽•(一)徐渭•1、生平:•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思想深刻而敏感•王阳明心学和禅宗思想•把情感和个性的不受束缚的表现,放在首要地位。

•2、徐渭的诗文创作,富于创造。

《龛山凯歌》: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少年》:(二)李贽•1、生平:•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

•嘉靖、万历间,作为卓越的思想家,反对文学上的拟古主义,并对晚明文学的较大影响的是李贽。

•2、李贽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和顽强的战斗性。

•根本上否定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以及维护封建的特权思想和宿命论思想。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异端”•3、与传统思想不同的文学观•1)童心说•《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2)反对复古和模拟•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3)重视通俗文学•《西厢记》、《水浒传》——“至文”•《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琵琶记》、《幽闺记》•八、公安派•1、成员:•1)三袁•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2)其他成员•2、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袁宏道《叙小修诗》称其弟之作:•1)出于李贽的“童心说”,它和“理”,和“闻见知识”——即社会既存的行为准则、思维习惯处于对立的地位。

•2)明确肯定了人的生活欲望的流露与表现。

•3)独特的个性表现•3、袁宏道•《东阿道中晚望》,《灵隐路上》,《江南子》,《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九、竟陵派•1、组成:•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

有《隐秀轩集》。

•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诗归》(单行称《古诗归》、《唐诗归》)•2、理论观点•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从各方面加以修正。

•1)反对步趋人后,主张标异立新。

•2)“深幽孤峭”•3)向古人学习:“厚”•3、创作:•《观裂帛湖》:•十、明代后期诗文•1、陈子龙•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大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崇祯十年(1637)进士。

•《秋夕沈雨偕燕友让木集杨姬馆中……》二首、《小车行》•《秋日杂感》:吴伟业:“高华雄浑,睥睨一世”(《梅村诗话》)•2、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华亭人。

《毘陵遇辕文》:散文:《大哀赋》、《狱中上母书》•3、女诗人•朱无瑕、徐媛、陆卿子•柳如是《金明池·寒柳》:十一、晚明小品文•(一)小品文的特点•来源:“小品”原是佛家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略本,明后期才用来指一般文章。

•内容:明人所谓“小品”,并不专指某一特定的文体,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等均可包容在内。

•特点:体制短小;文字轻灵隽永;多表现活泼新鲜的生活感受;思想机智;真情流露;讲究情绪、韵致、诙谐•(二)小品文兴起的原因•1、形式的自由性•2、内容的鲜活性•(三)晚明小品文名家•公安派、徐渭、李贽等•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袁宏道《徐文长传》(节选):•袁宏道(尺牍)《丘长孺》(节选):袁宏道给张幼于的信(节选):•《答蕺园论诗书》:•袁宏道《与徐汉明》•袁宏道《西湖》(节选)•袁宏道《寿大姊五十序》(节选):•袁中道《游居柿录》一则:•钟惺•陆云龙:至其为文,类曰:“宁选而后作,无作而后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