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迁《围城》序言
围城 笔记整理
《围城》笔记忧世伤生,屡想中止。
/ 我感到意外忻辛。
夜色带着酡红。
/ 到红消醉醒。
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液体。
晒萎,烘懒。
/ 半旧的黑纱旗袍。
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
落落难舍的神情(孤芳自赏)春天的门外汉,沆瀣一气。
长期认识的感情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儿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日。
文能穷人。
/ 咋舌不下加油加酱,如火如荼(添油加醋)小孩子般颦眉撅嘴道灵魂像给蒸汽碌碡滚过,一些气概也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着未必能为良师。
什么做媒、介绍,多好听啊!还不是市场卖鸡、卖鸭似的打扮了让男人去挑?不中他们的意,一顿饭之后,下文都没有,真丢人。
肃然起立,出位恭接XX看完信,像母鸡下了蛋,叫得一分钟内全家知道这消息。
好容易千方百计嫁到这样一位丈夫,还敢不小心伺候吗?眼镜泼刺一声掉在牛奶杯子里。
他把眼镜擦干,可是不肯戴上,怕看清了大家脸上逗留的余笑。
鸡鸭肝,茶叶,咖啡。
一扇板门搁在两张白木凳上,算是他的床。
这是搁死人尸首用的,他不是欺负我么?吃几颗疲乏的花生米,灌半壶冷淡的茶。
大骂这章程不通。
/ 精神顿振。
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公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
长得像没有面包吃的日子,长得像失眠的夜,都比不上因没有面包吃而失眠的夜那样慢慢难度。
少顷,这月亮圆的什么都粘不上,轻盈地什么都压不住,从蓬松如絮的云堆下无牵挂地浮出来,原来还有一边没满,像被打耳光的脸肿着一边。
/ 提议踏月散步。
发现西洋人丑得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丑得像造物主偷工减料的结果,潦草塞责的丑;西洋人丑得像造物主恶意的表现,存心跟脸上五官开玩笑,所以丑得有计划,有作用。
天生人是叫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
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担?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围城》文本分析
《围城》分析刚开始被《围城》吸引是因为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婚姻像是被围困的城堡,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那时,总被这句富含哲理的句子深深打动,也同“鸿渐”一般万事都往这句话去套,都能往这句话套。
仿佛这句话成了公式,没有用不准的道理。
翻开《围城》先读他的序,序里钱老先生说他想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读第一遍时,并不相信这是一部讽刺小说,可是回过头细细研究琢磨一下序,便不难得出钱老先生本来的讽刺意图。
文学史社会生活的反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故事是否虚构已然不重要,可以肯定的是,在当时的社会里,定有《围城》里那群人的影子。
也许正是如此才引发了钱老先生创作《围城》的冲动。
钱老先生也是出国留洋之人,他的生活环境与《围城》所述不差,这也正是文学源于生活之出也!二十岁的作者难以写出八十岁的主角,《围城》著于钱老先生结婚后的青年时期,遂将《围城》中人物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幻真幻假,仿佛是谁读过后都想拿与钱老先生生活和时代考据一番。
《围城》被誉为中国现代结出的讽刺小说,对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了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
然而作者一般情况在创作过程中并未就一定有这诸多用意,只因写了一部分社会,一类人,因而有了某一部分社会的一切,自然地囊括了这诸多功能。
《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
小说以方鸿渐留学归国的求职和恋爱过程为线索展开。
这部小说不同于其他作品,没有主角光环,也没有主观褒谁贬谁,而是把小说中对的每一个角色的每一个方面都刻画出来,他们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在钱老先生笔下,他们既是真实的人,又都是人中的小丑。
方鸿渐性格怯弱,受封建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说他品格高尚呢,他又在留学期间购买文凭;说他卑鄙,又似乎找不出他的罪状。
就好像西方文学中的多余人一般,称不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又与旧社会脱节。
诗话围城--从围城中看钱钟书新诗与旧诗的担忧
诗话围城——从《围城》看钱钟书对诗歌发展的担忧一、前言《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一篇长篇小说。
正如原《序》里谈到的那样,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
在创作期间,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由此便可见其精心雕琢了。
《围城》自身意涵丰富,历来学者关于它的研究范围甚广,包括主题探索、人物分析、人性哲理、比喻特征等。
小说通过方鸿渐等一群知识分子的视角,展现出抗战背景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揭示了婚姻围城、文化围城和人性围城的主题。
文中曾多次对新诗与旧诗进行过讨论,表达出作者对近代诗歌发展的见解和忧虑。
小说虽然是虚构,但却源于生活,代表着作者的经验和情感。
本篇报告将以董斜川为旧诗人代表,曹元朗为新诗人代表,并结合《宋诗选注》对比分析钱钟书先生对近代诗歌改革的忧虑和看法。
二、《围城》中的诗人(一)古典诗人董斜川《围城》中的董斜川是封建末世的旧诗人代表,他身上有一股老名士之风。
他的登场是这样的:一个气概昂扬,鼻子直而高,侧望像脸上脸上搁了一张斜梯,颈下打的领结饱满整齐得使鸿渐望的企羡。
1这位衣冠整洁,器宇不俗的美男子就是董斜川。
他原任捷克中国公使馆军事参谋,后内调回国,善作旧诗。
他一出场,就尽显晚清名士的高傲孤独,不与俗流之气。
后面苏小姐来时,他也是一拉手,正眼不瞧她继承了老派名士对女人的态度。
但作者对他这种名士之气是讽刺的,孤高的有点曲高和寡,高傲的有点妄自尊大。
『他做军事参谋,不去讲武,到批评上司和同事们文理不通』2;他感叹老辈一天少似一天,人才好像每况愈下,还作诗曰『不许上溯康乾世,回首同光已惘然』3。
他看不起新派诗人,也看不起那些不懂诗的人,当鸿渐向他请教诗词时,他1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页822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页84冷笑道:『看的是不是看的是不是燕子【】、人境庐两家的诗,这是普通留学所能够欣赏的二毛子的旧诗』4大众都熟知的诗不是好诗,竟是俗诗。
《围城》PPT演示课件
拓展阅读资源推荐
钱钟书《人·兽·鬼》 巴金《家》、《春》、《秋》三部曲
杨绛《我们仨》 老舍《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人物塑造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为世界文 学宝库增添了瑰宝。来自 06学术研究与拓展资 源
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介绍
01
02
03
04
钱钟书《围城》的文学价值与 影响研究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及 其文化意义
《围城》中的讽刺手法与幽默 表达
《围城》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 展关系
。
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03
探讨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命运及社会责任。
04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 法
讽刺幽默运用
讽刺现实
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 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深刻 揭露和批判。
幽默诙谐
运用反语、双关等技巧, 使语言风趣幽默,增强作 品可读性。
笑中带泪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 读者感受到人物命运的无 奈和悲哀。
。
孙柔嘉
一个工于心计、善于伪 装的女性形象,婚后逐
渐暴露出真实面目。
叙事风格与特点
01
02
03
讽刺幽默
钱钟书运用讽刺和幽默的 笔法,揭示了当时社会和 人性的种种弊端。
细腻的心理描写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 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复 杂和多样。
独特的语言风格
钱钟书运用独特的语言风 格,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 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 文学魅力。
钱钟书在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 域均有深厚造诣,其独特的学术视角 和文学才华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 上的重要人物。
《围城》内容提要
《围城》内容提要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
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
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
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
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并;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
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
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
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
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
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
暴露了苏文纨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袴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
围绕着他们,作者还写了十里洋场社交生活的各种人物,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民,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
10分钟速读《围城》
10分钟速读《围城》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对于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其出处自然也都知晓,就是钱钟书先生所作的《围城》。
其实,仔细想想,不单是婚姻,生活处处都是围城,钱钟书夫人杨绛曾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一个并不和平,并不美好的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出身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不料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鸿渐所写的暗电感动,决定用给女儿准备的嫁妆钱,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学业懈怠,收获甚微,但是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他在毕业前办了个假证,“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一同回国,在船上他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方鸿渐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大学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于是方整日周旋于苏、唐两姐妹之间,期间他还结识了苏文纨的追求者赵新楣,后来苏文纨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新楣也明白方鸿渐并非真正情敌,从此俩人成为好朋友。
慢慢的,方鸿渐逐渐与准岳父周家不和,在赵新楣的引荐下,方前往来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但是由于方鸿渐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很快被排挤出局,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赵新楣得知后,又帮他在报馆找了份工作。
稳定下来后,方鸿渐与孙柔嘉举办了婚礼。
但好景不长,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逐渐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俩人最后选择了离婚,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声中结束。
那只著名的祖传老钟,每小时“只慢7分钟”的“很准”的钟,这会已经慢了5分钟了,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了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方鸿渐的桃花运很旺,幻想自己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苏文纨,是典型的冰淇淋作风—又冷又甜,方鸿渐很享受被她追求的感觉,但却不知她这一套,最可恨可气的是,在一个美好的夜晚,苏方两人相互亲吻了对方,但第二天早上方却立马写信拒绝了人家,并在电话里对苏澄清自己心中另有所爱,所谓自作孽不可活,苏文纨心生怨念,向表妹唐晓芙爆出了方鸿渐种种不光彩的事情,方鸿渐却因此痛失挚爱,局部真理的巧克力没人鲍小姐身材火辣,天性开放,一句话就成功撩到方鸿渐,“你叫我想起了我的未婚夫,你相貌和他像极了”,结果船刚到香港,鲍小姐就扑向她那黑胖子秃头的未婚夫,此时可以计算一下方鸿渐的心理阴影面积,灵动可爱的唐晓芙,纯净而美好,是这个摩登世界里的稀罕物,因误会没有和方鸿渐在一起后,她成了方鸿渐的白月光,而方最后却和会撒娇会卖萌的孙柔嘉结了婚,值得一提的是方明明害怕走进孙的生活,却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
时代的风云变幻《围城》的历史背景
时代的风云变幻《围城》的历史背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现代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上海滩上一座虚构的城市——天雄市,以及城中围绕着一个大院子的种种故事。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历史背景进行探究。
一、上海的历史背景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20世纪30年代,上海正处于一个剧变的时代。
那时,随着中共军与国军的对峙加剧,中国社会风云变幻。
英、美、法等列强在上海租界内有特权,而国共两党也争夺着对上海的控制。
二、上海滩的风云变幻上海滩是上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它吸引了许多有识之士、商人和外国势力。
上海滩上充斥着各种商业,同样也隐藏着社会的黑暗面。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人们对于自由、革命以及未来充满了希望与迷茫。
三、社会背景下的城市生活《围城》的背景是上海滩的城市生活,文中描绘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在这个城市中时时刻刻都在互相围城。
贾平凹、商务经理郭沫若、前线战士陈公博以及王夫之这些角色都在这座城市中经历了各种困境与冲突。
这座城市不仅象征着一种现实与幻想的交融,更象征着人性的考验和社会问题的重重围绕。
四、政治动荡与家庭纷争的交织在上海滩的历史背景下,政治动荡与家庭纷争交织在一起。
各种思想和政治势力的角逐导致了城市中的各种争议。
同时,家庭内部的纷争也充斥着这个城市。
贾平凹与贾宝玉之间的矛盾、郭沫若与沈从文的友谊与爱憎交织,都成为这座城市中动情的注脚。
五、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围城》在历史背景的描绘中,也体现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潮的冲突。
封建礼教观念、家族观念、江南文化传统等在这个城市中与西方思潮、新思想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和碰撞成为小说中许多人物行为与思想的根源。
六、历史背景对小说主题的影响上海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围城》传达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变革的漩涡中挣扎,却都变成了围城中的一员。
这也让读者对于历史的演变和命运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围城作品解读
围城作品解读
《围城作品解读》
嘿,朋友!你知道《围城》这本书不?这可真的是一部超有意思的作品啊!你说为啥叫“围城”呢?就好像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咱就说婚姻不就是这样嘛,没结婚的人盼着结婚,结了婚的人有时候又觉得被束缚住了!这不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嘛!
就说书中的方鸿渐吧,他在感情世界里那叫一个纠结啊!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又觉得那个好。
这不就跟咱有时候一样嘛,面对选择的时候摇摆不定。
像他和苏文纨的那一段,哎呀呀,那复杂的关系,真让人看得着急!“方鸿渐啊方鸿渐,你咋就不能果断点呢!”咱一边看一边忍不住吐槽。
还有他和唐晓芙的爱情,哇,那真的是美好又遗憾。
两个人明明互相喜欢,可就是因为各种误会和阴差阳错,最后没能在一起。
这多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错过啊,让人叹息,“为啥就不能好好沟通一下呢!”
再看看他进入职场后的那些遭遇,真是到处碰壁,被人算计。
这不就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嘛,到处都是勾心斗角。
“哎呀,这工作可真难啊!”咱也会感同身受。
《围城》这本书啊,就像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
它让我们看到了婚姻的无奈,感情的纠葛,职场的艰辛。
它不是在给我们讲大道理,而是通过那些生动的人物和故事,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思考。
它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有欢喜,有悲哀,有得到,有失去。
我们不能逃避,只能勇敢面对。
这就是《围城》的魅力所在啊,你难道不想去好好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吗?
我的观点就是:《围城》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围城》一句话评语
《围城》一句话评语对围城的评价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作者钱钟书1910—,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
《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
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
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
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
《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
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门手法别具一格。
《围城》的叙述并不完全贴紧人物性格与情节线索,作者常常旁逸斜出,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层出迭见,使小说语言的知识容量大为增加,但有时枝蔓过多,略有炫耀知识之嫌。
语文围城必考知识点总结
语文围城必考知识点总结《围城》描绘了一位年轻的知识分子方鸿渐的成长故事。
在小说中,方鸿渐在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同时,小说也通过对方鸿渐身边的人和社会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境遇和困惑。
小说情节丰富多样,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幽默风趣,揭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尴尬和无奈。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在阅读《围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必考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理解小说的内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钱钟书的创作意图和世界观。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围城》必考知识点。
一、小说的背景《围城》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时期。
抗日战争正在进行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同时,知识分子阶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压力。
小说的背景为作者创作了一个真实而有力的社会背景,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背景的塑造上,《围城》不仅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风貌,还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使小说的背景显得更加饱满和立体。
这样的背景铺垫恰如其分,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有力。
二、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围城》的一大亮点。
方鸿渐、马小姐、孙少爷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各自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背景,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方鸿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性格复杂,内心矛盾。
他既渴望拥有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又无法摆脱社会对他的束缚和压力。
他的形象既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写照,又是作者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
马小姐则是方鸿渐的另一半,她性格开朗、活泼,个性鲜明。
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活力,为周围的人带来阳光和温暖。
马小姐的形象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是方鸿渐内心的一块砝码,也是他情感生活的最大支撑。
孙少爷则是方鸿渐的好友,他性格豪放、乐观,处世机敏。
孙少爷对方鸿渐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他经常给方鸿渐出谋划策,给他以鼓励和支持。
读书交流-《围城》共19页
从左往右依次为杨绛,钱瑗,钱钟书
内容概述
方鸿渐海外“游学”数年,回国前花了几十块美金到一个爱尔兰人处 弄得一纸假文凭骗过父亲与“岳父”。真才实学的苏文纨喜欢他,而 他喜欢美丽纯真的唐晓芙(苏文纨的表妹),最后由于他与这对表 姐妹之间的种种误会,暂且离开了上海,前往内地三闾大学教书, 后来稀里糊涂地与同在三闾大学教书的孙柔嘉结了婚。最后方孙二 人的婚姻因种种原因濒临破裂。
赵辛楣
最初以苏文纨追求者的身份登场,在苏家与方鸿渐争风吃醋。在苏文纨也嫁 给了曹元朗之后,便与方鸿渐同赴三闾大学任教,二人化敌为友,慷慨资助方鸿 渐并建议其在香港登记结婚,而后在重庆的召唤让方鸿渐决心出走。 从某些方面上说,赵新楣俨然控制着方鸿渐的进和退。他家世好,活得挺潇 洒,“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再不济还能教书,而且是个系主任。他学政治,颇有 政治家的见地和风度,他为人热情大方,对朋友真心帮助,而且相对于方的窘状, 赵辛楣显得更有主动性。总归一句,赵新楣有混社会的本钱!
苏文纨
作为大龄剩女,旅欧博士,苏文纨有种“孤芳自赏,落落难舍”的神情,有副 大家闺秀的外貌与做派,发现自己年纪见长,这时候找对象就不得不放低了点 标准。她追求方鸿渐却欲擒故纵,对青梅竹马挖空心思献殷情的赵新楣不屑一 顾。最后追求方鸿渐失败,她迅速收拾身心,一边答应被方鸿渐称作“四喜丸 子”的曹元朗的求婚,一边跑去唐晓芙那边嚼舌根挑拨离间。篇末在苏小姐与 曹元朗结合以后,身上凭添一股市井习气,故人异地重逢她故意对方鸿渐表现 出不屑,对孙柔嘉冷嘲热讽,由于有求于赵辛楣就对其加以亲近,这种种表现 都毁了她那种清高的傲气。
孙柔嘉
她一开始出现时是一个怯生生、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实际上这个小鸟依人 地把自己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人如其名,既柔又嘉、 却柔能克刚。 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中国道家文化中的所谓“阴柔”,中国政 治文化中的所谓“权谋”,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她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人, 当她掌控一切后,婚姻、生活和命运,却又似乎全都失控了,这个转折表达了另一 个层面的“围城”困境。
《围城》,围城(1000字).docx
《围城》,围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这句话是我拾起《围城》这本书的因。
在钱钟书的笔下,爱情是围城,婚姻是围城,人生也是围城。
城外的人向往城中的光鲜亮丽,城中的人却后悔不迭怀念着城外的自由自在。
具体点来说,方鸿渐和孙嘉柔的婚姻便是一座“围城”,一个一见倾心,一个半推半就,就这样糊涂草率地成了夫妻,进了围城。
而情人间的柔情蜜意又怎经得起这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的磨碾,往来几番,便也只剩下相看两厌,悔不当初了。
婚前的方鸿渐遇见过如鲍小姐般开放艳丽的女子,也拒绝过冷艳的苏小姐,还曾倾心于过天真活泼的唐小姐,可最后却还是顺应命运的指点,自认为娶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孙小姐。
这也许就是那一代人的婚姻现状吧。
这座围城作为中国千年来腐朽文化习俗的产物,不知埋葬了多少曾意气风发、伉俪情深的神仙眷侣,也不知留下了多少麻木的灵魂继续将这座围城经营幻化得绘声绘色,等待着下一对所谓的痴男怨女。
可就是诸如此类的“围城”,却又在我们的一生中比比皆是。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开始建立形形色色的围城,我们越过一座便有另一座崛地而起,挣不脱逃不开,每个人似乎都不能例外。
彷徨、失落、怯懦的呼告让我们质疑,即使拼尽全力越过这围墙,去到另一座围城,风景就一定会比原来的更好吗?于是那些看不见的风景,矛盾交织的感情,牵绊住了我们的步伐,让我们固步自封,身陷囹圄。
在书中所处的那个封建社会,留学生的不学无术、孤高自傲,事业上的明争暗斗,朋友间的有所求受人托的迂腐至极的恭维,在现在的社会中又何尝消亡过呢?学历、友情、亲情、甚至于是爱情所给予我们的种种压力,被我们裹挟着带到复杂险恶的社会竞争中去,在社会这个最大的围城中,充斥着虚荣、丑陋、庸俗、就好比钱钟书先生笔下的猴子的尾巴般,令人难以抽离其中。
“一个人的缺点就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且地位爬高了新标识。
围城背景资料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图。
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笔风,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
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的想进去,在克尔恺郭尔《非此即彼》中的一段话,恰如其分的反映《围城》中方鸿渐的婚姻,乃至当今社会人类的婚姻,这话是这样的:如果你结婚,你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
嘲笑世人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无论嘲笑还是痛哭,你都会后悔。
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
吊死自己,你会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会后悔。
先生们,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质。
《围城》的确是本好书,每一次读它我都会有新的感受,好书也的确能让我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有一片闲暇的时光,让自己缓解一下疲劳,使人在心灵上得到解放。
伟大的人为什么伟大?因为,你是跪着看他们的,你跪着,别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为你只想当一个汲取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着人生,毫不掩饰地揭露出人性的弱点、生活的真实性,并入木三分地撕开来并加以展示,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
《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
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说的这些少儿不宜,我说了,我也只是一个学生,我只是在说这部书,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
围城介绍章节
围城介绍章节围城章节介绍全文共分九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讲述的是在回国的法国邮船上发生的事情。
首先出场的是苏小姐,然后是孙太太,再就是方鸿渐,再就是鲍小姐。
方鸿渐这个小说中的主人公出场是与不检点的鲍小姐紧密相关联的。
这一章中,介绍了方鸿渐的家事及留洋的原由和经历。
同时也描述了方鸿渐和鲍小姐间,一段短暂的,为消除旅途寂寞,同时满足彼此肉欲的非恋爱关系。
读这一章节,觉得方鸿渐这个人很单纯,也是冤大头,活生生的被人引诱了。
第二章主要讲述的是鸿渐回国省亲的经历。
先是在香港,苏小姐对方鸿渐的殷勤,令方鸿渐惶恐不安;然后是拜见岳父母和回家看望父母的过程,其间描述了鸿渐在家乡中学关于“鸦片与梅毒”的高论;后因战时原因鸿渐重回上海,在岳父的银行中就职,期间还有方鸿渐与“我你他”小姐的一次相亲的经历。
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鸿渐与赵辛楣、苏文纨和唐晓芙交往。
鸿渐为图眼前的舒服,看望苏小姐,让苏小姐产生了错觉,造成了不少误会。
在苏家鸿渐认识了唐晓芙——一个真正的女孩子(他的梦中情人),遂堕入情网;同时也认识了苏小姐的追随者——赵辛楣,期间辛楣把鸿渐当作自己的情敌,闹出不少笑话。
文中在辛楣请客灌鸿渐期间,从苏小姐的口中说出了,后来传世的名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书中的原文——褚慎明说:“关于罗素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
他引用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后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
不过,不是说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后鸿渐向苏小姐表明他们间只是友谊,苏小姐恼羞成怒;唐小姐由于过于信表姐的原因,对鸿渐产生了误会,并且因为一系列的阴错阳差,鸿渐及晓芙这对有情人,终归还是分道扬镳了。
这段情,让鸿渐痛不欲生。
第四章讲述的是鸿渐失恋后,离开前老丈人周家,接受三闾大学邀请苏小姐跟曹元朗结婚了。
鸿渐跟辛楣也从“同情者”变为好朋友了。
杨绛为钱钟书的围城写的序文的一部分
杨绛为钱钟书的围城写的序文的一部分一钱钟书写《围城》钱钟书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
我是“锱铢积累” 读完的。
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
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
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
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
然后他就告诉我下一段打算写什么,我就急切地等着看他怎么写。
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
他给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
后来他对这部小说以及其它“少作”都不满意,恨不得大改特改,不过这是后话了。
钟书选注宋诗,我曾自告奋勇,愿充白居易的“老妪”——也就是最低标准;如果我读不懂,他得补充注释。
可是在《围城》的读者里,我却成了最高标准。
好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词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
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
钟书和我一九三二年春在清华初识,一九三三年订婚,一九三五年结婚,同船到英国(我是自费留学),一九三七年秋同到法国,一九三八年秋同船回国。
我母亲一年前去世,我苏州的家已被日寇抢劫一空,父亲避难上海,寄居我姐夫家。
我急要省视老父,钟书在香港下船到昆明,我乘原船直接到上海。
当时我中学母校的校长留我在“孤岛” 的上海建立“分校”。
二年后上海沦陷,“分校”停办,我暂当家庭教师,又在小学代课,业余创作话剧。
钟书陷落上海没有工作,我父亲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他,我们就在上海艰苦度日。
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非常高兴,催他快写。
那时他正偷空写短篇小说,怕没有时间写长篇。
我说不要紧,他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很省俭,还可以更省俭。
恰好我们的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
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
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
“闻喜则过”说《围城》
“闻喜则过”说《围城》正月里无事,看《围城》消遣。
看书是眼的事,手也不能叫闲着,带便做些札记,不觉已是厚厚一本,多是赏析,不吝辞费。
总是品德有亏,心术不正,赏析之余,也偶有腹非之念,竟也记了下来。
钱先生此书,初版于1947年5月,上海晨光出版社印行。
1980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大量发行。
重印之前,钱先生“顺手有节制地修改了一些字句”(《围城·重印前记》)。
以常理推之,自己的小说三十年后重见天日,其欣喜自不待言。
钱先生也曾对人言,饱经风霜,处变不惊,“誉不喜而悔不怒”做不到,至少可以做到“誉不狂喜而毁不暴怒”。
看书的过程中,我觉得老先生的喜,较他的自许还是多了些,其表现为喜不自胜,心有旁骛,好些地方走了神,从了俗,明说了便是:好些不该改的字句给改了。
古人有言,闻过则喜,钱先生在修订中的这些失误,是不是可以颠倒过来,称作“闻喜则过”?我看的是1991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的《〈围城〉汇校本》,等于看了1947年晨光出版社的本子,以下称“初版本”;下文中的例句,均见于此书。
对照着看的是1980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第一版,以下称“重印本”;偶尔也会提到此后的版本,称“修订本”。
1、(方鸿渐)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
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的旧历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
在中国热的比往年厉害,后大家都说是兵戈之象,因为这是民国二十六年。
重印本中,“民国二十六年”后加“[一九三七年]”。
写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春夏秋冬,往往含糊不清,写上年月日,什么都有了。
而写个年月日,是最无文学意味的。
钱先生的这个办法,可说是将年月日揉和在情景描述中。
无意中说了个“一天”,趁便说是七月;因为热,便有了“兵戈之象”;何以如此?因为这是民国二十六年。
这样一来,说出年份,不是累赘,而是必须。
重印本加上“[一九三七年]”,想来是进入新社会几十年,怕年轻人不知“今夕是何年”,还是怕外国人不知“东方之既白”?虑事是周到了,行文上则是多了一个“趔趄”,以为看的不是小说而是学术论著,遇上个“随文注”。
《围城》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围城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1. 引言
《围城》是中国当代作家钱钟书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探讨《围城》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
2. 时代背景
2.1 政治背景
•内战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到新中国建设的时期。
•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整个社会面临巨大变革与动荡。
2.2 社会背景
•经济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思潮交汇,社会经济结构呈现多样性。
•思想解放使得人们开始追求自我价值和个体权利。
3. 小说主题与时代背景
3.1 反应社会现实
《围城》通过对婚姻、生活、亲情等多层面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问题在当时社会转型阶段尤为突出。
3.2 口语化风格和大众文化影响
《围城》采用了丰富的口语表达,体现出作品对于大众文化的熟悉和借鉴。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社会也开始关注大众生活和传媒文化。
3.3 对权利与自由的思考
小说中人物对于个体权利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既定社会规范的质疑,符合当时社会改革洪流中人们内心真实的声音。
4. 结论
《围城》作为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当时时代背景下普遍存在问题的描写和反思,展示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下人们所面临的困境。
同时,它也是时代变迁中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变革的某些特征。
总之,《围城》与时代背景之间紧密相联,它不仅仅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种种问题进行准确观察与深入探讨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景迁序言《围城》英文版
--------------------------
文/朱伟一译 来源:新京报
我们时常听到这种说法,说是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远胜于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
我想我们怕是过于自信了。
请看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先生为《围城》英文版所写的前言。
史景迁先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以说是已经入木三分。
相比之下,我们对美国的了解,常常似乎还是停留在好莱坞大片?
-----------------------------
1937年,是中国处于水深火热的一年。
多恐吓、蚕食中国领土之后,日本终于全面开战,先是在平津地区,紧接着是在上海发动进攻。
日本在华北扶植亲日政府,迅速巩固其对该地区的占领。
国民党炸开黄河堤坝,力图延缓日的进攻。
但日军仍然进逼西南,意在夺取铁路中枢和水路要武汉。
中国在淞沪一带进行了更加强的抵抗。
双方死伤惨重。
但到1937年秋末,中国军队开始溃败,防线失守,而且大多是不战而退。
日军直取国民党首都南京。
1937年12月,日军犯下了震惊中外的“南京暴行”,十万中国男女老幼死于非命,幸存者痛不欲生。
1938年,日本在南京扶植亲日政权,与华北的亲日政权遥相呼。
武汉失守之后,国民党军队继续溯江而上,撤三峡之后在四川重庆设立陪都。
山河破碎,凄风苦雨。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作为钱钟书笔下的主人公,失潦倒的方鸿渐开始狼狈登场。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一年有余,涉猎文学和哲学,经济上有亲戚资助,生活比较闲适,遗憾的是学分修得太少。
为了有个学位,出于无奈,方鸿渐与一家骗人的函授学校接洽,弄了一张假文凭。
1937方鸿渐乘坐一艘法国邮船,经新加坡回国。
留学期间,方鸿渐涉猎甚广对如何安身立命却一无所知,回国时可谓前途无望,身如飘萍。
此时方鸿渐家中二老举家逃难,从乡下到上海,住进了“租界”。
上海是座大都市,租界是英、法两国力控制的地方,日本避开租界,攻打中方控制的地区。
但方鸿渐文凭是假的,既无谋生的一技之长,又没有收入来源,只好在1938年离开海,去“三闾”教书。
三闾是所没有名气的小大学,地处湖南的僻壤。
此前方鸿渐从未听说过这所大学。
到大学后方鸿渐在这里订婚,却不料丢掉了工作。
方鸿渐心灰意冷,在香港完婚后又回到了上海,但婚姻又开始破裂。
《围城》是一部喜剧性传奇小说,构思非常奇巧。
但凡重要的艺术作品,同时有几层意思,《围城》也不例外。
从一个层面上说,《围城》有自传色彩。
钱钟书同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一样,出身于中国的一个书香门第,1930年代去牛津和巴黎留学,1938年初回国。
与方鸿渐不同的是,钱钟书是位成就斐然学者,中、英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得牛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内容是17、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的描写。
但同方鸿渐一样,抗战初期钱钟书在中国内地教过书,其同事是来自上海和北平的流亡学者,在西南的昆明市合力兴办一所大学。
在昆明和湖南的一所大学短期教书之后,钱钟书回到上海(1941年),在上海教书、写作,直到抗战结束。
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后,1941年12月占领上海租,关押了租界内的外国人。
这样一来,钱钟书生活和写作的地区由亲日的南京政权所控制。
但与《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钱钟书似乎得以独善其身。
钱钟书足不出户,埋头写作研究,与妻子杨绛相守度日。
杨绛是位翻译家和著名剧作家。
当时钱钟书夫妇交往甚少,朋友限于不多的几位受过很好教育的中国学者和艺术家。
1949年解放后,钱钟书夫妇决定留在中大陆,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小说的另一个层面是历史。
《围城》中钱钟书很少谈到战争,没有战斗场面,没有游击队和日本人的戏剧性冲突,但小说中战争无处不在。
方鸿渐和另外四人结伴,或坐公共汽车、或坐船、或步行,有时还坐轿,长途跋涉几个星期,投奔三闾大学那方净土。
相关几章写得很精彩,很微妙地介绍了战乱所造成的影响。
《围城》第三个层面说的是中国知识分子,说到当时因过推崇西方文学和美学而带来了恶果。
钱钟书认为,中国的正统因此而受到侵蚀,儒家道德体系分崩离析,本来已经面临困境的中国文化更是雪上加霜。
在这个问题上方鸿渐倒是过错可言,他的谦词是自己所知甚少,对文化事宜不好妄加评论。
但方鸿渐周围的朋友同事却毫无顾虑,都是些装腔作势、自命不凡的所谓学者。
《围城》的某些章节说的就是这些人自吹自擂,贻笑大方。
方鸿渐旅途中遇到不少人,他们很像当时文学界和学界的某些角色。
但钱钟书自己在小说前言中恳请读者不要把《围城》当作一部影射小说。
还有一个层面,说的是男女之间的关系,谈及性和婚姻。
方鸿渐有相思之苦,其罗曼史又总是阴错阳差。
这方面的描写非常精彩,虽然带有讽刺,读了还是让人很是惆怅。
小说最后五十页左右写了婚姻的失败,其表现水平之高,各种语言的文学作品中能够写到这样的不多。
有位文学评论家指出,钱钟书对婚姻如此悲观,应该是在牛津求学期间读了大量英国小说的缘故,尤其是伊夫利•沃(Evelyn Waugh)和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两位作家对他有很大影响。
这位评论家的观点不无道理。
另外,还有一点可能也有关系:钱钟书写《围城》时,在上海有位关系很近的朋友,是研究福楼的专家。
当时这位朋友正在翻译
《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
不过,我们同时也必须看到,恋爱关系有始无终,方鸿渐优柔寡断,受到家庭各种压力,这些方面的细节描写显然都绝对是中国特色的。
最后,或许也是最兴的,从第一页开始,《围城》总离不开令人作呕的形象。
人体——不光是方鸿渐的人体——通过口鼻而一再出错。
晕船、晕机、晕车、吐酒、婴儿流口水,还有鼻涕。
遇到这些描写,读者也奈何不得,只能往下读。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描写可能是受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影响。
也许确实如此,在现代文学和英国18世纪文学方面,钱钟书都是当之无愧的专家。
钱钟书的这些描写倒还不仅是为了讽刺,他似乎是执意提醒我们,人的纯洁可望而不可及,我们的诗情画意到头来总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围城》1947年第一次出版。
他完成了一部有创造力的小说,机智、富有灵性,而又不乏真善。
《围城》无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杰作,即便从全球范围来看,也是一部立于不败的作品。
《围城》的英文版已经很久没有面世了。
新方向出版公司做了件好事,帮助此书与新读者见面。
或许《围城》无法告诉我们今天的中国正往何处去,但《围城》肯定可以告诉我们中国所经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