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风情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俗风情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安全1001
1028XXXX XXXX
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凉山彝族为例
中英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保护、利用彝族文化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对推进凉山彝族旅游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凉山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保护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饮食、婚俗、葬俗、节庆、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极具彝族特色的漆器、银器、彝族“达体舞”、民歌、毕摩文化等。这些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物质上:主要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手工制品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一般物化表现,具有普遍存在性。
(2)精神上:包括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本质和源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其他:有彝族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等。
一、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吸引了众多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措施:
1.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艺展演;在大型活动中推介彝族民
俗风情。
2.收集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节目,并使之商业化,如成立多个彝人演唱组合、教群众跳“达体舞”等。
3.在电视节目中详细介绍了凉山的自然风光和彝族民俗风情。
4.开发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服饰、漆器、银器等,并推向市场。
二.彝族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1.自然消失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凉山彝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化观念,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废弃了彝民族自有的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2.缺乏人才
人才的流失和缺乏,是凉山彝民族文化研究和保护利用面临的需要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保护、利用、开发凉山彝族文化资源需要一支复合型人才,才能使民族文化资源真正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发展的良性循环。但是,目前,
凉山彝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缺乏一批具有自主创新型的复合型专家人才,多数地区从事凉山彝民族文化工作的人没有真正接受系统的凉山民族文化培训。
3.彝族民俗文化的开发过于“商品开发”
彝族民俗风情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化开发,而是带有浓重商业色彩和获利心态的开发,其目的也就不再单纯。因为,如果是“文化开发”当然要以保存彝族民俗文化的传统面貌为主,其目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但现实的旅游开发中,民俗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已经悄然改变,很多时候表演的内容也不是当地独有而是泛滥的歌舞表演。传承和传播的目的逐渐淹没在了获取经济利益的现实目标中。
4.彝族文化生存空间受到多重挤压
彝族文化生存的主要空间是在彝族地区,一些优秀的彝族文化经过改造、挖掘与创新后,也能获得更大的空间。比如民间传统绘画、工艺美术、雕塑等,也可以进入旅游文化市场。许多彝族歌舞可以到海外表演的。但是,从总体上看,彝族文化生存空间正受到现代文化,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地区传统的文化艺术也正受到各种现代文化形式的挤压,其生存空间与领域越来越受到限制。一些传统的彝族文化形式,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小,面临着生存危机。
三.凉山彝族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对策和意见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彝区彝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
资金投入是抢救、保存、挖掘、维护、整理和利用彝区彝族文化资源的基础和保障。要结合民族文化资源现存的情况和开发的实际,加大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工作人员从事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加强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
彝族文化的独特性来源于彝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建设、发展旅游文化的基础。但是,目前,彝区彝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旅游产业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彝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没有真正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还有较大的发掘、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因此,有计划地合理开发,保留彝民族本土文化的延续性,加上旅游名胜和旅游产品文化化,弥补一直相对落后的旅游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不足,使旅游产业更富有彝族文化的内涵。这样,不仅能改变旅游环境,充实游览内容,增强文化氛围,而且又能增加效益,更能吸引旅游者提高对旅游景点和彝族文化资源价值、内涵的总体认识。在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同时,可以挖掘本地彝族民俗文化资源,增加民俗民艺的旅游内容和项目,让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体验到彝族文化浓郁的文化气氛,充分享受到独特的彝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保护彝民族文化特有的文化因素,让旅游者能亲身感受到他们对自然风景和彝族文化艺术的内涵,并让他们参与到一些人文的民俗文化活动,参与到有代表性的手工艺的制作和艺术审美的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的品位.
3.尊重民俗,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因地制宜
开发彝族民俗旅游资源,不能盲目跟风模仿,否则不仅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且
最终会损害凉山当地的利益。尊重民俗是指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该尊重民俗自身演化规律,尊重民俗本身的形式、内容和特征等,就地取材,充分发掘当地的民俗。在挖掘的基础上,应突出凉山彝区最有特点的民俗事象,使之发展成为展现凉山彝族社会生活的历史与现实窗口。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凉山彝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民间歌舞等人文旅游资源,确保凉山民俗旅游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
4.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彝族文化发展的创意人才
1.把彝族传统民间文化引入中小学,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的课堂内容。开设的课程可以是彝族文化历史概论、彝族民居、民俗礼仪、民族服饰、歌舞、工艺美术等,改变目前单一的课程教育结构模式,丰富提高学生和干部彝族文化知识。
2.要组织力量编写彝族文化乡土教材,突出彝族语言及其文化遗产,因材施教,帮助其增强保护、利用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发展彝族文化个性,为多层次的保护、开发民族文化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王立纲,刘世杰《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经济原则》;税务与经济;
孙宝存《旅游业的层次及其开发》河北学刊;
张践《旅游理论界面临的新挑战》旅游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