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合集下载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1418)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着螽斯振羽整理说明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

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

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2011年春节于福建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

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

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

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

临床重医术,讲医德。

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

、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着作。

副主编或合着《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部着作。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郝万山是中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他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这部书详细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一些观点的总结和讨论。

1. 伤寒病的病因与病机伤寒病是一种由外邪入侵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根据郝万山的观点,伤寒病主要由外邪(如风寒、风热等)侵袭人体引起,同时还与人体的正气、卫气、营气、气血等方面的功能失调有关。

他强调了外邪与内因的相互作用,认为只有在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外邪才能入侵体内引发疾病。

2. 伤寒病的诊断方法郝万山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他强调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方面的变化,通过闻诊患者的声音、嗅觉等感觉来判断病情,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了解病情,最后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变化。

3. 伤寒病的治疗方法郝万山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法。

他主张用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他还提出了温病辨治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此外,他还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4. 伤寒病的预防措施郝万山提出了一些预防伤寒病的方法。

他强调了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包括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手、避免与患者接触等。

他还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兴奋。

郝万山的《伤寒论》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通过详细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的论述,为中医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他的观点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治疗伤寒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讨论,能够增加对于中医学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二)千金本《伤寒论》
唐代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时,仅引证了《伤寒论》的少量内容,尚未将全貌收入。但从他“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说法来看,《伤寒论》的确在民间广为流传,是“诸师”所有,而不是个别人所收,而且大家都将其视为秘典珍藏,不轻示人。孙氏晚年撰《千金翼方》时,收载了《伤寒论》全部内容,载于卷九、卷十之中,今人称之为千金本《伤寒论》,也有人称其为唐本《伤寒论》。
(六)成注本《注解伤寒论》
金·成无己在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全面作注,著成《注解伤寒论》,金皇统四年(公元1144年)刊行,这是第一个系统注解《伤寒论》的版本,人称“成注本”或“成本”。该版本经明代汪济川校刊,又几经翻印,因其既有原文,又有注文,便于学习,流传颇广,以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只知有成本,而不知有宋本。成注本在注解时,删去了宋本《伤寒论》的子目,对后8篇的原文也进行了删削,使人们已经看不到宋本《伤寒论》的原貌,但它对《伤寒论》主要内容的流传,有着不可磨灭韵贡献。
公元1065年,宋臣《伤寒论序》云:“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这里是说仲景的工作是祖述大圣人之意,也就是秉承古代大圣人的精神或思想,显然不是说仲景本人就是圣人。
1144年,成无己刊印《注解伤寒论》。1156年成无己已经90岁,出版了《伤寒明理论》,在这两本书里,也只是说张仲景所做的工作是类似圣人所做的工作,这和宋臣的《伤寒论序》口径基本一致,还是没有直称仲景为“医圣”或“圣人”。
(八)张仲景的学生
宋·张杲《医说》有如下记载:“杜度,不知何许人也,仲景弟子,识见宏敏,器宇冲深,淡于骄矜,尚于救济,事仲景,多获禁方,遂为名医。”“卫汛,不知何郡人也,仲景弟子,知书疏,有小才,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脏经》、《小儿颅囟经方》三卷,皆其所制,知名当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12子部,在《注解伤寒论》书名下案云:“以余考之,王叔和似是仲景亲授业弟子,故编定其师之书。”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

郝万⼭讲伤寒(精粹版)郝万⼭讲伤寒(精粹版)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换算⼗个杏仁=4克;⼀合=20毫升,⼀升=200毫升;⼀钱⼔=1克;⼀⽅⼨⼔=2.3 平⽅厘⽶(⼀⽅⼨⼔五苓散,⼤约是 5-6 克)1 ⽄(汉代)=250 克,1⽄=16两,1 两= 15.625 克,1两=24铢, 1 铢= 0.65 克,1分=6铢=3.9 克⼩柴胡汤,柴胡半⽄=⼋两,是三次治疗量,⼀次治疗量=40 克柴胡桂枝汤,桂枝⼀两半,是三次治疗量,⼀次是= 8 克,黄芩⽤了 8 克,⼈参⼀次⽤了 8 克,⽢草⼀次⽤了 5 克,半夏在⼀次⽤了 8 克,芍药⼀次⽤了 8 克,⼤枣⼀次⽤两枚,⽣姜⼀次⽤8 克,柴胡⼀次⽤了20 克。

学习《伤寒论》的⽅法和要求1.理、法、⽅、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1.1鉴别诊断的思路: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桂枝汤,汗出⽽喘,⽆⼤热者,可与⿇黄杏仁⽢草⽯膏汤”。

第162条呢“下后,不可更⾏桂枝汤,汗出⽽喘,⽆⼤热者,可与⿇黄杏仁⽢草⽯膏汤”主证:“有汗、喘、⽆⼤热”鉴别:(1)”发汗后,不可更⾏桂枝汤”表证汗后不解可仍以桂枝汤再汗⽽解,此云“不可更⾏桂枝汤”,说明症候已变,“汗出⽽喘,⽆⼤热”既排除有“微喘”桂枝加厚朴杏⼦汤证,⼜排除⽆汗⽽喘之⿇黄汤、⼩青龙汤证,有汗有喘但⽆⼤热则⾮阳明腑实承⽓汤证(“喘冒不得卧”,有“微喘直视”“阳明病,法多汗”),以⽅测证⿇黄宣肺杏仁肃降,⽯膏倍⿇黄清热兼制其热。

,汗出⽽喘系肺热(热在⽓分),必兼⾆红脉数尿⾚⼝⼲喜冷饮等热像。

⽽⿇黄杏仁⽢草⽯膏汤从何⽽来?由汗下可知,表证循经⼊⾥,⾥证循经出表皆可会与肺脏成热。

既有肺热,不单喘,咯脓⾎之肺痈,等⼀理也。

1.2抓病机的思路:例1:⼩建中汤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建中汤”。

在102条⾥头说“伤寒⼆、三⽇,⼼中悸⽽烦者,⼩建中汤主之。

”这两个证候症状表现不⼀样,但它们的病机都是⽓⾎两虚。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上一页到目录?? ?? 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籍贯。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 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quot古涅阳县quot。

所以由此可以证实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quot 桂枝不中与之也quotquot柴胡不中与之也quot这个quot中quot和quot不中quot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quot中quot就是quot可quot的意思quot不中quot就是不可quot不中与之quot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quot熬quot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quot小火慢慢煮就是熬quot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中有quot巴豆熬去油quotquot虻虫熬去翅足quotquot白粉熬香quotquot杏仁熬黑quot。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quot小火慢慢煮quot来解释这个quot熬quot的话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据《太平御览》卷722引《何颙别传》曰:“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意思是说,仲景在年少时向他的同乡“心理学家”或“预测学家”何颙咨询,看看他将来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何颙说,您的性格内向,善于深思熟虑而不张扬,以后(如果为医)将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然就像何颙所预测的那样。
不过我们评价仲景其人,并不在于他是否真的做过长沙太守,而在于他对医学的贡献。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创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医学家,是辨证论治诊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奠基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开拓者。自宋代以后,医家常以“长沙”指代仲景或仲景著作。如黄元御著《长沙药解》,陈修园等著《长沙方歌括》,吕履著《长沙用药十释》,日本人著《长沙证汇》等等,其中的“长沙”,皆代仲景或仲景著作。而在其他中医学的著作中,以“长沙”作为仲景代称,则是很常见的事情。
公元1065年,宋臣《伤寒论序》云:“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这里是说仲景的工作是祖述大圣人之意,也就是秉承古代大圣人的精神或思想,显然不是说仲景本人就是圣人。
1144年,成无己刊印《注解伤寒论》。1156年成无己已经90岁,出版了《伤寒明理论》,在这两本书里,也只是说张仲景所做的工作是类似圣人所做的工作,这和宋臣的《伤寒论序》口径基本一致,还是没有直称仲景为“医圣”或“圣人”。
郝万山
伤寒论讲稿
绪论
一、《伤寒论》的作者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一部著作。《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一)张仲景生卒年代
张仲景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219年,与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曹操(155-220)、刘备(161-223)、华佗(?-208)是同时代的人,了解其生卒年代,有利于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社会背景。张仲景的生平事迹,范晔《后汉书》和陈寿《三国志》皆未记述。《伤寒卒病论集》(汉·张仲景)、《针灸甲乙经序》(晋·皇甫谧)、《史通·人物志》(唐·刘知己)、《伤寒论序》(宋·林亿等)、《医说》(宋·张杲)虽涉其人其事,也只是只言片语。至明·李濂《医史》才有《张仲景宋臣《伤寒论序》引《名医录》云:“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但此事无正史可考,因《名医录》已佚,宋臣序就成了这件事情的最早记录。明代崇祯五年(1632年)在南阳城东,有园丁在菜园掘井,挖得一块石碑,上书“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11字。此碑现存南阳医圣祠,石刻风格每见于晋末至南北朝间,碑框花纹、配画,和晋末至南北朝间的石窟造像相仿,其图式也像是该时期的格调。1981年在修整祠墓的过程中,发现深埋积土中的碑座后面,有“咸和五年”4字,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即公元330年,距仲景逝世仅一百多年。碑座4字与大量东晋碑的署年字体相仿,但是偏于一旁,当是石工试刀时所刻。碑座所刻纹路和与汉晋时期琢石的方法也相仿,似是晋代物品。但碑座为汉白玉,碑身为青石,字体又和碑座年号的字体不同。显然碑身比碑座要晚。此碑如果出自晋代,这对考证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应当有重要参考价值。不过此碑对仲景的称谓,除“长沙太守”外,还有“医圣”一词,那么医学界是在何时把仲景称为“医圣”的呢?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三、辨表里先后治则44
四、热证45
五、虚证49
六、结胸证60
七、脏结证64
八、痞证65
九、痞证类证69
十、欲愈候70
十一、火逆证71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73
一、阳明病的性质和特点73
二、阳明病的病位73
三、阳明病成因阳明73
四、阳明生理73
五、阳明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73
六、明邪气的传经和阳明病的预后74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与治法13
五、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14
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14
一、太阳病提纲14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15
三、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17
四、辨太阳病传经与否19
第二节太阳病证20
一、太阳经证20
二、太阳腑证38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43
一、变证治则43
二、辨寒热真假44
一、太阴脏虚寒证108
二、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108
三、太阴中风证110
四、太阴发黄证110
五、太阴腐浊不化证及其预后111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112
概说112
一、少阴病的性质和特点112
二、少阴病的病位112
三、少阴病的成因112
四、少阴的生理112
五、少阴病证候分类与治疗112
六、少阴病的治疗禁忌113
七、少阴病的预后113
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113
一、少阴病提纲113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114
三、少阴病的治疗禁忌115
第二节少阴病证115证121
四、少阴咽痛证122
第三节少阴病兼证124
一、少阴兼太阳证124
二、少阴兼燥实证125
第四节少阴病预后126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换算十个杏仁=4克;一合=20毫升,一升=200毫升;一钱匕=1克;一方寸匕=2.3 平方厘米(一方寸匕五苓散,大约是 5-6 克)1 斤(汉代)=250 克,1斤=16两,1 两= 15.625 克,1两=24铢, 1 铢= 0.65 克,1分=6铢=3.9 克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八两,是三次治疗量,一次治疗量=40 克柴胡桂枝汤,桂枝一两半,是三次治疗量,一次是= 8 克,黄芩用了 8 克,人参一次用了 8 克,甘草一次用了 5 克,半夏在一次用了 8 克,芍药一次用了 8 克,大枣一次用两枚,生姜一次用8 克,柴胡一次用了20 克。

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1.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1.1鉴别诊断的思路: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162条呢“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证:“有汗、喘、无大热”鉴别:(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表证汗后不解可仍以桂枝汤再汗而解,此云“不可更行桂枝汤”,说明症候已变,“汗出而喘,无大热”既排除有“微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又排除无汗而喘之麻黄汤、小青龙汤证,有汗有喘但无大热则非阳明腑实承气汤证(“喘冒不得卧”,有“微喘直视”“阳明病,法多汗”),以方测证麻黄宣肺杏仁肃降,石膏倍麻黄清热兼制其热。

,汗出而喘系肺热(热在气分),必兼舌红脉数尿赤口干喜冷饮等热像。

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从何而来?由汗下可知,表证循经入里,里证循经出表皆可会与肺脏成热。

既有肺热,不单喘,咯脓血之肺痈,等一理也。

1.2抓病机的思路:例1:小建中汤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在102条里头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这两个证候症状表现不一样,但它们的病机都是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在平常情况下人体感觉不出来。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这里对伊尹才只是称“亚圣”,此时仲景在医学界,显然还没有和“圣”字沾边。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直呼“仲景”。王焘《外台秘要》直言“张仲景”方,也没有出现过直接和“圣”有关联的说法。
三、《伤寒杂病论》的沿革和《伤寒论》的版本
(一)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和《脉经》本
《伤寒杂病论》成书以后,由于战乱频繁,在仲景逝世不久,原书便散失不全。曾任魏、晋两朝太医令的壬叔和,搜集该书遗卷,并整理、重新编次。因已非原书全貌,且内容多为伤寒病的辨证论治,故更名为《伤寒论》,凡10卷22篇。据有人考证,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时间,距仲景去世也就是二三十年。王叔和还将《伤寒论》的内容收入其所著的《脉经》之中,近人则有称《脉经》所收入的《伤寒论》为脉经本《伤寒论》。
不过我们评价仲景其人,并不在于他是否真的做过长沙太守,而在于他对医学的贡献。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创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医学家,是辨证论治诊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奠基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开拓者。自宋代以后,医家常以“长沙”指代仲景或仲景著作。如黄元御著《长沙药解》,陈修园等著《长沙方歌括》,吕履著《长沙用药十释》,日本人著《长沙证汇》等等,其中的“长沙”,皆代仲景或仲景著作。而在其他中医学的著作中,以“长沙”作为仲景代称,则是很常见的事情。
据《太平御览》卷722引《何颙别传》曰:“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意思是说,仲景在年少时向他的同乡“心理学家”或“预测学家”何颙咨询,看看他将来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何颙说,您的性格内向,善于深思熟虑而不张扬,以后(如果为医)将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然就像何颙所预测的那样。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精彩摘录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 医学习的重要参考书籍。本书是郝万山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对《伤 寒论》的深入解读和体会。以下是本书的一些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句话是《伤寒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条文,也是中医诊断温病的重要依据。 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种,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咽干、咳嗽等,与感冒症状 相似,但比感冒症状更为严重。这条条文强调了温病发热和口渴的特点,提示我 们在临床实践中要注意区分感冒和温病。
目录分析
从特点方面来看,《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具有以下特 点:
系统全面:该书对《伤寒论》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和阐述,涵盖了六经辨证的 所有内容,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伤寒论》的理论和实践。
目录分析
深入浅出:郝万山教授在讲稿中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中医理论 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使得读者能够轻松掌握《伤寒论》的核心内容。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是一本深入浅出、系统全面的 中医经典著作。该书以郝万山教授的讲稿为基础,对《伤寒论》进行了详细的解 读和阐述。通过对其目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该书的结构、内容以及特点。
目录分析
从目录结构来看,《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采用了传统 中医经典著作的目录形式,按照六经辨证的思路,将《伤寒论》的内容进行了系 统的分类和整理。每一经都包含了若干病证,每个病证下面又分别列出了相关的 脉证、治法等内容。这种目录结构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 同时也便于系统学习和掌握《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目录分析
结合临床:该书不仅对《伤寒论》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阐述,还结合 临床实践,对一些经典方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将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

郝万山讲伤寒论(电子稿)

郝万山讲伤寒论(电子稿)

郝万山讲伤寒论(电子稿)第01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2 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第03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第04讲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第05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第06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第07讲太阳病提纲第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第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第10讲太阳中风证治第11讲桂枝汤的适应证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第13讲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第14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15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第16讲伤寒兼证(1)第17讲伤寒兼证(2)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第19讲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第20讲太阳蓄水证(2)第21讲太阳蓄血证(1)第22讲太阳蓄血证(2)第23讲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第24讲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第25讲心阳虚证第26讲水气病第27讲脾虚证第28讲肾阳虚证第29讲阴阳两虚证第30讲结胸证第31讲结胸证(2)第32讲结胸证(3)、脏结证第33讲心下痞证(1)第34讲心下痞证(2)第35讲痞证及其类证第36讲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第37讲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第38讲阳明病概说第39讲阳明病纲第40讲阳明热证第41讲阳明腑实证(1)第42讲阳明腑实证(2)第43讲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第44讲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第45讲阳明湿热发黄证第46讲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第47讲少阳病概说第48讲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第49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第50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第51讲少阳兼证(2)第52讲少阳兼证(3)第53讲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1)第55讲辨太阴病证并治(2)第56讲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第57讲少阴寒化证(1)第58讲少阴寒化证(2)第59讲少阴寒化证(3)第60讲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第63讲厥阴病第64讲厥阴上热下寒证(2)第65讲厥逆证第66讲辨下利、辨呕吐第67讲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第68讲辨霍乱病证并治第69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第70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剖析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剖析
四、少阳病的证候特点、分类、治法与治禁94
五、少阳病的预后94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95
一、少阳病提纲95
一、少阳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禁忌95
第二节少阳病证95
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95
二、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97
三、小柴胡汤使用禁忌100
第二节少阳病兼证101
一、柴胡桂枝汤证101
二、大柴胡汤的适应证102
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75
一、阳明病提纲75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75
三、阳明病脉证76
第二节阳明病证77
一、阳明热证77
二、阳明实证80
三、胃寒气逆证89
第三节阳明病变证89
一、阳明湿热发黄证89
二、阳明热入血室证91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93
概说93
一、少阳病的病位93
二、少阳病的成因93
三、少阳的生理93
(三)张仲景的学医经历
仲景师从同乡张伯祖,且医术超过他的老师。《伤寒论序》所说的“识用精微,过其师”,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写照。张仲景后来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著有《伤寒杂病论》传世,成为中医多学科的奠基和中医学术发展的源泉。可见师带徒的教育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出中医大家。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103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04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104
第四节少阳病及阳证的传经与预后105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07
概说107
一、太阴病病位107
二、太阴病成因107
三、太阴生理107
四、太阴病的证候分类和治疗107
五、太阴病预后107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107
第一节太阴病证108
七、少阴病的预后113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其中,郝万山伤寒论是伤寒论的一个重要版本,其作者郝万山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其学术成就在当时备受推崇。

本文将以郝万山伤寒论为主题,从其历史背景、学术特点、对中医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郝万山伤寒论的出现,是在清代中期,也就是18世纪末期。

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医学也在不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郝万山开始了他的学术探索之路。

郝万山自幼酷爱医学,曾经师从当时著名的医学家李时中学习,后来又拜师于张锡纯、张锡祖等医学大家门下。

在这些大师的指导下,郝万山不断深入研究医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在医学研究上的精力和努力,使得他在当时的医学界备受尊重。

郝万山伤寒论的创作,是在郝万山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他在伤寒论的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这样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他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术特点郝万山伤寒论的学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临床实践郝万山伤寒论的创作,是建立在他多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的。

他在治疗伤寒病时,不断总结经验,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因此,他的伤寒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当时的医学界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2.强调辨证论治郝万山伤寒论在治疗伤寒病时,非常注重辨证论治。

他认为,伤寒病的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因此,他提出了“辨证论治”这一重要的治疗原则,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病情进行细致的辨证施治。

3.重视药物治疗郝万山伤寒论在治疗伤寒病时,非常注重药物治疗。

他认为,药物是治疗伤寒病的主要手段,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程,选用具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他的药物治疗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疗效性,对于当时的医学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5)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2)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6)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20)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2)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5)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8)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32)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着螽斯振羽整理说明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

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 ,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

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 2011 年春节于福建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 年 11 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

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 40 年,主要讲授《伤寒论》。

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

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

临床重医术,讲医德。

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

、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 3 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 10 部着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第18篇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第19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第20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第21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第22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中十篇。

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一)学内容(二)学思路和方法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一、辨病识证用方太阳中风方:桂枝汤古病证结胸热实今胃痛寒凝气滞二、抓主症,对证用方。

注意:症非证例1: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不必辨其为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

例2:刘渡舟柴陷合剂治疗症见“呕而发热”,“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并见的某军工厂中毒事故伤员,其中许多为肺水肿,无特效西药。

三、识病机、扩大应用例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理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病机:少阳有邪,兼气血不足。

涩:气血虚弦:少阳气郁。

例2: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痢病机:寒热错杂例3:宋孝志应用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例4:白头翁汤:里急后重便脓血,渴欲饮水,腹中痛。

近年:结膜炎,暴发火眼,淋巴结炎,肝炎,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盆腔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

――肝经循行部位-抓病机四、抓主症,兼识病机例:真武汤证:心下悸……水邪凌心,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洋地黄中毒量和治疗量接近四肢沉重疼痛(水肿)咳……水邪犯肺吐、利……水邪浸渍胃肠头眩……水邪上冒清阳美尼尔综合征(内耳水肿)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小便清长)五、抓副症,兼求病本副症:或见症状例1: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口渴,消渴,渴而欲饮水、烦渴………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敷布五苓散主证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失司,废水排泄障碍少腹苦里急…………气化不利,气机不畅水邪上逆使胃气上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心下痞例2: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仅量少,有尿涩痛短赤)…………水热互结主症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津液不化,阴虚津液不足。

心烦不得眠…………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副症――咳、呕、利…………水邪变动不拘浸渍胃肠,上犯肺藏六、用合方,救治疑难例:五苓散+桃核承气汤治膀胱蓄水、蓄血共见症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一.方法a.查史书;b.看文物:千二百黍米重十二铢.两之为两,晋后:6铢=1分4分=1两文物:汉光和司农铜权,重12斤,汉1斤=250克1两=15.62克;容量:《汉书》千二百黍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文物:1合=20ml1升=200ml温取一升,本云黄耳杯(1黄耳杯=200ml)1斗=2000ml1斛=20000ml《汉书》(一黍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10尺为丈,10丈为引.文物:汉1寸=2.3cm1尺=23cm晋→宋:1斤由250克→600克;1升200ml→1000ml1尺23cm→33cm但医药人命关天,天文涉及国运,仅此二条未改,一律追随古制、汉制。

宋→清度量衡未变,清代实行库平制宋代煮散,连渣服.用量少.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用两、钱、分、厘。

台湾、东北仍循库平制1钱=5克。

宋代后开一次药即一次治疗量,以前为多次治疗量。

例:麻黄汤:麻黄3钱(45克)桂枝2钱(30克)甘草1钱(15克)杏仁70枚(28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

一次治疗量相当于1/3麻黄15g桂枝10g甘草5g杏仁9g煮药:一次提取生药药效45%;第二次提取生药药效30%~35%-仲景弃之所以,换算长沙方应:a.换算成今量b.看药吃几次,以了解一次治疗量。

例如:干姜附子汤(救急)干姜1两(15g)附子一枚(20g)且顿服临床用应记住经方剂量比例,并因时因地因人变化剂量。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共七个方子,伤寒论方中应用最广一、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一)少阳病的特点:1.病位:手足少阳经脉2.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厥阴→少阴无阳明传少阳。

∵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3.生理(三个角度)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里气调和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全身气机的调畅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

焦:燔之近炭也。

《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

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4.少阳病的证候特点: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二)小柴胡汤的方义1.组成针对针对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大枣/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

如:麻黄升麻汤作分。

铢(分)两钱厘。

6铢=1分,4分=1两。

但在散中,如四逆散、三物白散,用分=份,作为剂量比例,非衡重单位。

熬:火干也,《方言》凡以火而干五谷类,自山而东,齐楚1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谓之火备,秦晋2之间或谓之炒。

不同字词一意义。

如:杏仁熬黑,巴豆熬去油(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

)。

猪肤汤:白粉熬香。

稻曰白。

《伤寒论》龙牡都写熬,故龙牡均为生品,非煅制。

渍:浸泡。

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取大黄苦泻,防止直下肠胃,非煮泡5~10分钟,10~15分钟优。

烊:把胶质药物在热药液中熔化的过程。

(一般可压碎,放入热水中,不化者应为伪品。

)考《伤寒论》煮后再煎者七方,均为和解剂。

调整半表半里之枢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桂干姜汤三方。

调整中焦半上半下之枢: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四方。

煮后再煎有利于方剂寒热并行、攻补同施。

傅延龄实验:小柴胡汤中柴胡去滓再煎,提高解热作用。

(三)仲景用小柴胡汤:1.少阳受邪,经腑不和(第96、97、263、264、265、266、379条)a.经邪:目赤,耳聋(两耳无所闻),头痛(侧),胸中满而烦。

满:水满谓之满(mǎn);气满谓之懑(mèn)《史记》1河南南中-古楚国北部2秦:陕西。

晋:山西。

通用“满”。

汉后作懑,再后悶,简化为闷烦:胆火扰心,足少阳胆经经别贯心→烦;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下焦蓄血见其人如狂举例:协和医院,部分心脏病兼见肝胆系统病,治愈肝胆病,则心脏病缓解。

名之“胆心病”。

胁下硬满(自觉),往来寒热(自觉)--寒邪在经,少阳阳气抗邪之力差,正邪交争互有进退,邪胜则寒,正胜则热∴重点是解经邪。

柴胡半斤(125g)黄芩三两(45g)生姜三两(45g)半夏半升(45g)人参三两(45g)甘草三两(45g)大枣十二枚三服1/3为一次量:如下:柴40g芩15g姜15g夏15g参15g草15g枣4枚对于“柴胡伤肝阴”:从临床看病人无肺肾,肝阴不足又得少阳病,必用柴胡大量。

柴胡解热用20~30g解郁10g升阳3~5g(例:补中益气汤);如病人伴有肝阴不足:如一贯煎解郁疏肝用川楝子代之;林黛玉肺肝肾阴虚(肺结核,盆腔结核),王太医用鳖血拌柴胡――因人而异。

黑龙江解热用上量开;北京,柴胡20~30g余10g――因地而异。

b.腑热:口苦(干苦):少阳郁火上炎,清晨重主症咽干:少阳郁火伤津(轻于阳明热症)目眩:少阳风火循经上扰。

(目赤是经症,而目眩是自觉头晕目眩的腑症)嘿嘿不欲饮食(心中不爽快的感觉):胆气内郁,胃气失和。

精神抑郁症。

心烦喜呕: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少阳病指标)呕而发热: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

邪入胆腑,少阳内寄相火,故为持续发热,伴呕吐,在经时为寒热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