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真正做到转变传统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使学生乐学、好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此,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课堂教学中自己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语文科的教学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它具有基础性与工具性的双重特点,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却往往不尽人意,一节课教师辛辛苦苦、口干舌燥、疲惫不堪,而学生往往兴趣索然,缺乏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有一定自觉性的学生尚能控制自己,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而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无动于衷,甚至无精打采、恹恹欲睡。这样的课堂效率不言而喻,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淡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质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个性发展被压抑,何谈培养创新型人才?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没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学生很大程度上是靠兴趣学习的,一旦他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音乐带进课堂,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极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巧借音乐进课堂,能大大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兴趣。

1课前音乐作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音乐作为课前开场白,能很好的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经过课间活动,一上课注意力往往难以很快集中,此时如能根据课堂内容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则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习的情绪。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课前我播放了郑雅志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选段,乐曲宛转悠扬,逼真的再现了群鸟朝贺的场景。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整个课堂兴趣盎然,我趁势说道:“一支小小的唢呐,竟如此神奇,把群鸟争鸣摹拟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是天籁之音,但有一种艺术更为神奇,仅凭一张嘴,就能摹拟出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而且能“一时俱发”。同学们知道这是一种什么艺术吗?这就是‘口技’”。随即切入课题《口技》,此时,全班已群情雀跃,情绪饱满的进入了课堂学习中。

一堂好课,莫过于让学生入情入境,境随文生,情随境动,喜怒哀乐,跌宕起伏,就需要用音乐来创设氛围,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之目的。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光未然的《黄河颂》一诗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的意境,我首先播放了《黄河大合唱》中的《保

卫黄河》和《黄河颂》选节,那雄壮的乐曲,深情的唱白,真切而强烈的表现出了抗日军民不屈不饶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同学们很快被曲中那澎湃的激情所感染,仿佛跨越了年代,正身处于抗日烽火之中,经历那血与火的洗礼。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之中,此时,我顺势导入课文的学习中。

2课中音乐助理解

音乐,它不仅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它直观、形象的特点,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能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通过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就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了“词”原是通过配乐演唱的这一特点,并且音乐易记易唱,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首词,真可谓一箭双雕。又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人所表达的那种思乡之情,我特地播放了张明敏的《梦驼铃》视频,通过视听双重感官的作用,真切的感受到了游子飘零在外,渴望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思乡之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主题。

3课尾音乐强主题

一堂课,如能巧借音乐煞尾,则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余音绕梁之功效。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通过全文的学习,学生被文中那“四次背影”、“四次流泪”,

以及惨淡境况中仍然“决定还是自己送我”,“蹒跚”地“穿铁道”,“买橘子”的深情所感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父爱的无私与伟大,培养感恩之心,在课尾时,我特点播放了崔京浩演唱的《父亲》,当唱到“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山高水远它乡流;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时,许多同学眼中早已噙满感动的泪花。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借音乐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点探索与体会,但使用一定要得当,突出“巧”字,防止滥用,否则喧宾夺主,那语文课则就成了音乐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