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运用文本分析、情感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文学魅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寒风吹彻》是我国著名作家刘心武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爱情和人生奋斗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我国农村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困境。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3)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北方冬季的风景视频,让学生感受寒冷的气氛。
(2)引导学生回顾冬季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的亲情、爱情和人生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等形式,表达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5. 拓展延伸:(1)介绍作者刘心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珍惜生活、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4. 课文主题的探讨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2)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主题。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共同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案例分析: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1.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1.1.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3.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坚韧和勇气。
1.3.3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寒风吹彻》的内容简介2.1.1 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2.1.2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2.2.1 分析并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2.2 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复述来巩固对这些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3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3.1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3.2 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来模仿和运用这些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1.2 引导学生思考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3.2 阅读与理解3.2.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2.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3.3.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3.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4.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深入解读课文主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讨论话题。
4.2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寒风吹彻》,激发学习兴趣。
4.3 课堂讲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4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主题。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分享个人见解。
4. 批判性思维训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如贫困、孤独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寒风吹彻”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人物命运、环境描写等。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3)学生的写作练习和表达能力提高。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学生对寒风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寒冷天气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寒风吹彻》,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3.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小组合作。
2. 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理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技巧的使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阅读: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课文寻找答案,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2. 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如朗读、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导入课程背景介绍:《寒风吹彻》是一篇描绘冬季风雪的散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严寒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章节二: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解读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对寒冷环境的感受和思考。
章节三:词汇学习教授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举例说明词汇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章节四:阅读理解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细节,找出答案并解释原因。
章节五: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次亲身经历的寒冷天气。
指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掌握文章中的新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通过实例和实际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寒风吹彻》词汇表:包含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阅读理解题目:针对文章内容设计的题目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技巧和思路指导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阅读理解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写作练习:学生写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练习资源。
六、深入探讨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加深读者对寒冷环境感受的作用。
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在寒冷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七、文化关联联系文章中所展现的冬季风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冬季的习俗和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

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峻的思!2、 口口【教学重难点】 1、深刻体悟作者同情自己、关心他人的悲悯情 怀。
2、体悟本文隽永、富有哲理的语言内涵【教学过程】【教学步骤】课时一.导入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 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 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 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 天我们学习青年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 语言。
【教学方法】 提冋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课时】 三课时刀-4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
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三.朗读感知,解题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
(寒冷, 悲凉)2、解题。
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
“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明确:简要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
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1.1.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1.3.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1.1 《寒风吹彻》是一篇描写冬季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
2.1.2 故事发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面对寒冷天气和生活的艰辛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2.2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2.3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引导学生观察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对冬季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1.2 提问学生对冬季生活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2.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学习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3.2 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互相启发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问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4.2 作业完成情况4.2.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2.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作文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思考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寒风吹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思考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
二、教学准备教材:《寒风吹彻》原文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PPT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内容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如作品中的“寒风吹彻”象征人生的苦难和挫折,etc.4.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
教师总结并引导深入讨论。
5. 作业布置(5分钟)四、教学反思(课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出调整。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寒风吹彻》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如贫困、孤独、助人为乐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 分享与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随时补充发言。
七、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文学作品,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加深对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深入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寒风吹彻》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人运用意象、修辞等手法表现的主题和情感;(3)能够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欣赏诗人的表现手法;(3)通过写作、分享等环节,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2)诗歌的意象、修辞等手法的分析;(3)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歌表现手法的欣赏;(3)个人情感体验的抒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寒风吹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查找诗歌中的生词、注释,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修辞等手法;(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如诗歌背诵、课后习题等;(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等方面,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研究《寒风吹彻》诗歌,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2)收集与诗人及其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教学PPT或黑板,包括诗歌全文、重点诗句、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寒风吹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2)查找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3)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感悟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 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作品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你们经历过严寒的冬天吗?寒冷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2)引导学生思考:寒冷的冬天,人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温暖,珍惜生活。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体验。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寒冷中的温暖”的作文。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冬季生活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寒风吹彻》教案5

学习目标1.体会文题中“寒风”的深层含义及理解“吹彻”的意蕴。
2.把握文章的结构特色;3.培养体验“生命的苦难”的精神;(一)感知走进故事1.根据课前的预习,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作者在干什么?明:“我”在这样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2.作者从所想的人和事中,体味到了“冬的寒冷”“冬的寒风吹彻”。
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事?明确:寒夜冻坏了一条腿的十四岁的我,冻死在雪地里的路人,在冬天死去的姑妈,冬天已经来临的年迈母亲(二)研析品味寒冷用十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1.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十四岁的我?概括作者对寒风的最直观地感受。
明确: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T6文中那些句子表明作者对寒冷有了认识?T6—16中找出这样的语句仔细体会一下。
明确:十四岁的我在那个冬天体会到了来自寒风的最直观地感受“气候寒冷”,并为此冻坏了一条腿。
2.在这样的寒风下,被吹彻的不只是“十四岁的我”,还有路人、姑妈、母亲。
请找出文中表明这三人被寒风吹“彻”的段落和语句,体会这里的“寒风”具体指什么。
明确:生活贫寒、内心孤独、情感冷漠,衰老死亡这三个人在年龄上都属于老人。
刘亮程在他的作品《冯四》中说:“一个人一出世,,他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
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显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有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
”由此,这些老人实际上暗示了作者的未来。
此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文章的叙述结构: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
作者以三十岁的“我”展开叙述,叙述自己受到寒风的吹彻,作者回顾了十四岁的我,看到了被寒风吹彻的我的过去;从路人、姑妈、母亲身上,作者又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被寒风吹彻。
而此刻,它是在大雪纷飞中怀想,寒冷就在身边,在当下,可见,从时间上看,人的一生都会经受寒风的吹彻,无法逃避。
3. “寒风吹彻”中的“彻”字如何理解?明确: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处境的人——我、路人、姑妈、爷爷奶奶、母亲,无论自己、亲人还是陌生人,每个人都有被寒风吹彻的经历,并付出惨重的代价,我失去了一条腿,路人和姑妈都在冬天死去,母亲一天天地衰老下去。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寒风吹彻》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夜,作者在雪地中行走的经历,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内心感受,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美好。
1.2.2 相关背景:介绍作者刘亮程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1.2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2 教学难点2.2.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和内涵,感悟生活的真谛。
2.2.2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新课3.1.1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寒冷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3.1.2 简要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感知文本。
3.2.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技巧。
3.3.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生活的艰辛和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4 课堂小结3.4.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2 课后作业评价4.2.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看是否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欣赏水平。
3.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散文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认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将课文中的启示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练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寒风吹彻》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寒风吹彻》的解析、评论及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投影屏幕等。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教师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3. 内容解析:分析课文情节,讲解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5. 深入探讨: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6. 现实意义: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7.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
八、课堂练习1. 请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1.1.2 掌握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1.1.3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寒风吹彻》的作者、背景及作品主题。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2.2.2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作者运用的一些特殊修辞手法。
2.3.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生活的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寒风吹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课后作业4.2 拓展作业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加深对作者及作品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朗读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课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概述文章主题。
1.3 教学步骤:1.3.1 简要介绍作者刘亮程及其作品《寒风吹彻》。
1.3.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1.3.3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们对“寒风吹彻”这一主题的理解。
章节二:文学鉴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理解并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形象描写和思想内涵。
2.3 教学步骤:2.3.1 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2.3.2 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如寒冷的气候、孤独的景象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
2.3.3 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章节三:文本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3.2 教学内容:解读文章的关键句子和段落,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
3.3 教学步骤:3.3.1 让学生重点阅读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3.3.2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和段落的意义,解释其与文章主题的联系。
章节四: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2 教学内容:以“寒风吹彻”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4.3 教学步骤:4.3.1 给学生发放写作素材,如寒冷的景象、人物形象等。
4.3.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寒风吹彻”为主题进行写作。
4.3.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文的主题和思想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3 教学步骤:5.3.1 教师简要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5.3.2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文学习中的感悟和收获。
5.3.3 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六:拓展阅读6.1 教学目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入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二、作者简介(一)走进刘亮程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
他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虚土》《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等。
《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三、文本讲解(一)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问题:1、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哪些人和事?在文中找出相关的描写并简要概括。
(1)“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
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
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
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2)“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
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我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第二天下午,他彻底地冻僵了。
“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
姑妈年老多病。
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
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
多少年过去了,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2、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深刻体悟作者同情自己、关心他人的悲悯情怀。
2、体悟本文隽永、富有哲理的语言内涵【教学方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
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三.朗读感知,解题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
(寒冷,悲凉)2、解题。
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
“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明确:简要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
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②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
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逼向生命的极致即死亡。
④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处境窘困的人。
3、分析内容:“我”在成长历程中时间上:人的一生人生磨难“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空间上:所有地点脆弱无奈“姑妈”在等待春天中程度上:痛彻骨髓心寒体验“母亲”在年迈衰老中广度上:所有的人生老规律四、分析文章的主旨:文章先是陈述了一个是路人,其他的是我和姑妈,还有母亲,即亲人这个安排很有匠心,路人、姑妈、母亲,既是按照关系的亲疏;从寒风吹彻上,又是按照程度递进从自然贫穷到亲情淡薄,再到生命的严冬。
在生命的冬季到来之时,每个人都孤独的在路上,至亲的人也无法帮助我,我们只能独自面对棉袄再厚,也不能御寒;炉火再旺,也显得苍白;热茶再热,也无法持久;春天来了,照样会走;就算儿孙满堂,子女孝敬,生命该衰老的还是要衰老,该飘零的还是要飘零自己生命的冬天,还是要自己一个人面对。
每个人都被抛在这个路上,所有的痛苦都需要我们一个人承担,所以我们需要积攒温暖,不仅是为了资助爱人,也是为了资助自己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人的自私与冷漠,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
五、作业布置:请同学找出文中含义隽永的句子并分析。
第二课时一、鉴赏语言学生找出文中含义隽永的句子并分析交流。
(1)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提示:这几句写出了我的生活境况是如此的贫穷与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2)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
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3)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
提示: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
(4)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哲理,总结一生切肤的经验教训。
(5)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提示: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巨大,总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困难与挫折,我已变得成熟,我知道储藏温暖来面对寒风吹彻。
(6)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
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提示:从我被冻坏一条腿以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去盲目地对付巨大的困难与挫折,其实是作无谓牺牲。
一个人要懂得积蓄自己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对于与自己的终身伴侣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爱去温暖他人。
(7)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
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提示:自然之冬,再严寒,还是可以抗拒的,如多加棉衣保暖,多吃脂类储存能量,多烤火或用气取暖,随着条件的改善,寒冷越来越不可怕了,它是可以对付的。
可做为人自身,的确也像大自然一样,存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8)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提示:寒冷与贫穷可怕,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
可是,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自私与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缺少关怀,缺少鼓励,缺少信任……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
父亲因生活所迫,根本不顾我十分年幼,根本不顾天气恶劣,根本不顾我独自一人去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柴禾,不顾我已经冻坏一条腿,还要责备我拉的柴禾太少,不够两天烧火之用。
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之际,即使是父与子之间,温情也荡然无存。
(9)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提示: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残,而后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二、作业布置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划出值得品味的句子的赏析。
第三课时一、鉴赏语言学生找出文中含义隽永的句子并分析交流。
(10)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
他的寒冷太巨大。
提示: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我们想帮助他人,可是,因为他人的困难巨大,我们想帮助他人的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显得是那样的无奈。
(11)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提示:姑妈从内心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希望人与人至少亲人之间能在精神是多一些关怀。
(12)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
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提示: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克服困难与挫折,精神永远是第一位,姑妈的失败首先失败在态度上。
(13)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
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
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
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提示:春天可象征着幸福、人生中的顺境,一种美好的企盼。
姑妈和母亲等临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样,虽然,他们眼前没有多少幸福时光,可是,他们却企盼其它的人少一些困难与挫折,多一些顺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14)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
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
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
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提示:可是,每年冬天,母亲因为自己要照顾一家老小,要照顾五六个未成年的儿女,虽然我多次提醒母亲去和姑妈聊聊天,母亲还是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姑妈,对于姑妈的死,母亲是不应负责任的。
也许母亲多去几次和姑妈聊天,也许姑妈能够度过这个冬天。
文章中,反复出现“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这一句,表明作者内心对姑妈的死,内心有些愧疚。
(15)她说:“你姑妈死掉了。
”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提示:人们在存在状态极差的情况下,已经习惯了孤独地生存,眼睁睁着亲人离去,似乎连痛苦也已经不存在了,表达了作者痛心之情。
(16)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七个儿女。
她老了。
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
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提示:儿女们不仅要给老人物质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给老人精神上的关怀,一句寒暄、一个礼物、一次家庭聚餐等都会给父母最大的安慰,不至于让老年人在生命的冬天来临之际,精神之冬比自然之冬更加严寒。
(17)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提示:无论如何,不管你的物质条件再优越,不管你的儿女再孝顺,生命之冬是走不过去的。
(18)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提示:我的亲人,他们的生存状态,现在还没有完全改变,他们还是孤独地生存,依然经历寒风吹彻,他们还需努力,他们还需帮助,他们还需反省,他们才能走过冬天。
二、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的第二题第四课时一、文本研习1、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文中写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看法?【理解】紧扣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看到作者不是仅仅在抒发人生的悲苦之叹,而是处处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追寻。
不管是围抱火炉取暖,还是给“路人”温暖的帮助;不管是经常看望姑妈,还是暗下决心经常回来看看母亲陪母亲说话都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