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合集下载

《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 说课稿

《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 说课稿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国民党发动内战,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节课主要涵盖了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进攻阶段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以及最终的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了解解放战争的发展脉络,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强大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解放战争这段历史,他们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和全面。

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最终胜利的过程。

(2)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经过和意义。

(3)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述法、讨论法、图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2)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2)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3)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

2、教学难点(1)理解解放战争中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01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案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01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案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校:岢岚三中科目:历史备课教师:八年级全体教师主备人:刘成贵【课标要求】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学习难点】1.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诗是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它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教材通过描述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冲突,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中具体的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难点: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历史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人教初中历史八上《17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word教案 (1)

人教初中历史八上《17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word教案 (1)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全面内战爆发史实,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

以新课标制定复习重点:
1、重庆谈判
2、三大战役
以新课标制定复习难点:
1、挺进大别山
2、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
复习方法:导学
复习内容:
一、背景 1945.8——10 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积极备战
2、目的:(1)蒋介石: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2)中共:争取和平、戳穿阴谋
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
西北人民解放军(彭德怀、贺龙)青化砭战役(“蘑菇战术”)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孟良崮战役
2、战略进攻阶段 1947.7——1948.9
晋冀鲁豫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挺进大别山,威胁武汉、南京
3、战略决战阶段 1948.9——1949.1
役、解放全国奠四、结果。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学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圣地西柏坡)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

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毛泽东在此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提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中国土地法大纲》3.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4.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5.问题思考: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提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共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提示: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4.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5.教师归纳: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赛课教案_2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赛课教案_2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四环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使学生了解、掌握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和斗争,重庆谈判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相关情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透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资料,认识美蒋勾结的实质、中共的正确对策,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通过学习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实,认识中共分析时局的准确性和作战方针方法的正确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国民党反动派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

(2)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感知和平来之不易。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内战的胜利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和“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挺进大别山——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八年抗战,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

当时放眼我们整个中华大地,除了胜利的狂欢,更多的是衰败的经济,凋敝的民生,停滞的教育,流离失所的人民。

多媒体展示图片:全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战争造成的衰败景象。

这时政府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休养生息,进行国家建设。

但是蒋介石却发动了内战,再一次将中国人民推入了战争的深渊!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学习第17课《内战烽火》。

二、研读教材共同探究第一篇“山雨欲来风满楼”——重庆谈判教师:八年的抗日战争,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中华大地充满了希望,各党各派和人民大众都对中国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请同学们谈一谈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以及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国,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有哪些设想?展示材料:材料一、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人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材料二、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外部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在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蒋介石1945年在国民党六大上的讲话国民党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材料三、我们这次大会是关系全中国4.5亿人民命运的一次大会,我们的任务就是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一种黑暗的前途和命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三大战役
2.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一)启
1.回顾旧知
(1)重庆谈判的时间、蒋介石的目的、谈判 的结果?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三、三大战役
1.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的时机来到..
2.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指挥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1948.11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五)练
达标检测: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C)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 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3.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 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B)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涉及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等细节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

2.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资料:收集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4.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解放战争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概括总结战役特点和政策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内容,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2017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

2017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❷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何时我军转入反扑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咱们一路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窗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转变?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安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通过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线路,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人分得了土地、衡宇、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扑,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端”。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人从亲人参军按照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激发了农人革命和生产的踊跃性。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对国共两党的矛盾冲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战役和胜利意义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与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

提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包括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通过课件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地图、战役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发展态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9——11 1948.11——1949.1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粟裕聂荣臻、林彪、罗荣桓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野战军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歼敌人数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意义解放东北全境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以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2.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导入新课】人民解放战争相关视频展示,创设问题情境,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讲授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背景:史料展示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一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的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竞争学习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材料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学习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开展合作竞争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相关史实。

2、教学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策略】用知识竞赛和史料教学法突出重点;用合作探究法、开放性教学法突破难点。

四.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知识竞赛、史料教学、问题探究等。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析归纳等。

五.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知识的我校八年级学生,大部分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知之甚少,平时也几乎不读文史类课外书,所以我在课堂上给他们史料和问题,让他们或思考或讨论或参加活动,之后得到问题答案,他们在可以表现自己,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满足了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视频导入,呈现目标。

步骤1 视频播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

导入语: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的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上的表现可谓威武壮观气势磅礴,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更是在战场上打出了自己的精彩,他们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优势转为为胜势,最终夺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的原因。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结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战役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战役过程入手,深入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并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战役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精神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难点: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结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战役过程,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3.讨论法: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民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资料:准备与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5分钟)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战役过程中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战争胜利原因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课标内容】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了解解放战争三大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的过程,以及人民解放军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伟大进程,感知我党领袖毛泽东等人在战略决策上的英明、胆识气魄上的宏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认识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党我军及时抓住了有利得战略决战时机发动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维护了国家统一,领土的完整。

从中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渡江战役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攻占长春、
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4.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
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

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5.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
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
争在全国的胜利。

7.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
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结论: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是“内线作战”,战略上敌人
进攻,我方防御。

我军的目的是收复失地,巩固解放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
治区,我军由守转攻,属“外线作战”。

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后,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
镇武汉,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

因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
山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开始。

【探究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了国民党?(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
结论:①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而发动的内战是非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中国走上民主、和平、
统一的道路而进行的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

②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③中国共产党指挥正确,决策英明;国民党指挥不当,决策失误。

④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士气高昂;
国民党军队无心作战,士气低落。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内容及作用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三大战役概况及作用
强渡长江,解放南京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重庆谈判中,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

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

这段话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C )
A.发生背景 B.发展历程中学历
C.胜利原因 D.历史意义
2.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其中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是( A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

请问这座城市是指( B )
A.北平 B.南京 C.武汉 D.台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