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800字范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文,学到了一个新词,并获得了新知。
辜鸿铭先生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这个“晚清怪才”,不同于鲁迅先生那样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样充满着悲悯的情怀;他更像是一个指路人,给混乱中缺乏自信的中国、深陷文明危机的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条明路。
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阐述中华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传统下的中华文明仍具魅力与价值。
辜鸿铭先生在此文中写到:“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
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温良”这个词,很好的概括了中国人的品性,确实也是中华民族的品性。
文中写到:“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温良来源于同情,却高于同情。
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
在我看来,温良不是软弱,而是消磨了粗鲁和蛮狠的力量。
温良充溢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无处不在。
与西方的利己主义不同,我们中国更加强调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这种温良的力量延续到现在成为了我们在困难来临之际的众志成城的力量。
在河南的暴雨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站出来,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筑起了一道道堤,只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护。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整个社会的劲儿都往一处使。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击败暴雨,它冲刷了我们的身体乃至性命,却冲刷不了我们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
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
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
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
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
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
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
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
中国人的精神观后感范文800字5篇
中国人的精神观后感范文800字5篇《中国人的精神》是2012年8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辜鸿铭。
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人的精神观后感,欢迎阅读。
中国人的精神观后感1辜鸿铭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常在班上提起他,一脸的扼腕,常惊呼世人不理解如此爱国天才。
当时的我很不能理解老师的崇拜,常在想,不就是一个迂腐固执的怪老头吗?不就是抱着残旧思想的“封建余孽”吗?用得着推崇吗?直到应党的要求,拜读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后才发现,他的爱国是纯粹的爱国没有任何杂质,这种精神远远覆盖了他的怪诞他的封建他的守旧他的迂腐。
他大概是那个年代里最神奇的学者了,辜鸿铭一生拿过13个博士学位,按说身受西方教育多年,应该是一脑袋西洋思想。
然而他给后人留下的形象,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式”风格。
然而他的《中国人的精神》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
在这本书里面他还谈到了民主、中国语言、战争等等,虽然我们现在看来不免有局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笔锋和独到的见解依然让你感到佩服无比。
当然,整文也不是说全都赞同只是他写此书维护中国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已经很值得我们敬佩了。
看罢此书,感叹到何谓是“中国人的精神”?当年抗日,积贫积弱之中国危在旦夕,无论华夏大地的国人,还是海外的华人华侨,纷纷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同心御辱。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大家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衷共济,终于完成了我们的“建国大业”,中华睡狮从此才站立起来。
当年在海外生活时,钱学森先生就立下铭誓:“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这就是一个海外赤子的“中国人的精神”。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你的根本在中国,你总会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从而落叶归根。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
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
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
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
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操作过程,眼见一堆知识和观点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初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设想,对于很多东西全都开始有可以选择选择接受了,一般来说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自觉性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沦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归根结底的智商,一全然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才华横溢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
比如辜鸿铭。
于是,他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
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有价值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出庭作证罢了。
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
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兴趣爱好,一生仍旧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
黄易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即便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闲来无聊还是努力比肩超越,这实际上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
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论战参予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
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论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
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周边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诚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如前所述对方的技术性错误。
关于名著《中国人的精神》的阅读感悟范文多篇
关于名著《中国人的精神》的阅读感悟范文多篇中国人的精神阅读感悟1 读完了辜老先生的两册《中国人的精神》以后深有感受。
读到精彩之处可以拍案而起可以大叫畅快。
读到晦涩之处会反复揣摩,反复掂量,读到精髓之处会理清思路、比较我的想法与他有何异同,有时候,会有所保留的接受他的看法,有时候,我理解,但是不接受。
很久没有这么仔细的读一本书了,感谢党校培训推举的书目。
虽然前前后后用零碎的时间读了很久才读完,但是真的很有启发,也学到了很多宏大的思想跟一位师兄说我想沉下心来读书了。
用我剩下的高校时间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或许这也是辜老先生带给我的吧。
今日看到有同学拿着书从图书馆出来一副沉醉其中的样子,突然觉得这样做学问,才是我憧憬的。
不过,谁又能知道呢,年轻又肤浅的我,想法时时会变吧。
但是最近经常想起小时候读书时那如饥似渴的.感觉,长大后被各种世俗的事情冲昏了头脑,都遗忘要好好读书了。
下面想以摘录书中的句子为开场白开头我的读后感看这本书看到现在,有一段话始终是我的最爱,每每读到心中都非常感动:"真正的中国人或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
真正的中国人或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
真正的中国人或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
真正的中国人或许愚蠢,但愚蠢中并无荒谬。
真正的中国人或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
'我不知道辜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番话的,在有人看来是自欺欺人的劝慰,在有人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在有人看来是为了激励国民宣扬我国,在我看来,是老先生自身一种骨气的写照。
从旁人对他的描述中可以发觉,辜老先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怪人,他在中国的牛津运动中摇旗呐喊,爱护中国千年的文化不被康有为等人毁掉,而与他一起的那些翰林院的学士们则被现在的历史书称为迂腐的保守派保皇派,尽管他们的目光的确有所狭隘,但是我们谁又能准确地说康有为等人是成熟又真心的呢?长期的处于一种说辞中的我们,殊不知辜老先生为了真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消逝痛心疾首,为世人,尤其是他所说的暴民,对君主的误会和反对是多么的生气。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面对这次灾难,所有的中华儿女诠释了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中国;诠释了一个最伟大的名词——生命;诠释了一个最深邃的名词——中国精神。
——题记在拿到读本时,我将目光停留在封面硕大的标题“中国精神”许久。
作为一位极重灾区的孩子,一幕幕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看到了,捐款箱前那只颤巍巍的,有点脏的手——“他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我听到了天府广场上,此起彼伏的呼喊——“汶川不哭!四川雄起!”我感受到了警笛长鸣时,默默致哀的人群的鼻息。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用生命保卫我们安全的老师;慷慨解囊的普通人,企业家;远赴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工;亲身于群众之中,驱散阴霾的心理专家;始终与生命赛跑,日夜奋斗的白衣天使...... 太多太多。
是的,我们已经证明:小英雄林浩,马晓凤,王波,宋雪,郎铮......一个个鲜亮的名字!或许我们是饱受诟病的80后,90后,但我们不是跨掉的一代。
我们活跃在志愿者的群体中,我们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是的,我们应该铭记: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祖国以他强有力的臂弯保护着我们;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那句让人振奋的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让人如此振奋;在我们重建的时候,援建方与灾区人民的心手相联;还有,那些宁可自己淋雨挨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那些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再救一个人,还能救一个人”的军队。
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庞,还是那些熟悉的声音……读着《中国精神》,我的内心时而悲痛,时而感动,时而沉重,时而振奋,但最多的是热血沸腾,为伟大的祖国而心奋,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我们的祖国,正以自己的“中国速度”“中国态度”创造了“中国形象”,这些不都是我们的“中国精神”吗?那种被五千年中国文化浸润的,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心心相连的伟大精神。
读着《中国精神》,我将用我的生命反复吟诵【篇二】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中国人的精神》的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的读后感10篇- 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本由辜鸿铭著作,译林xx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2xx.4.10 第一次读辜鸿铭的作品,感觉像在群山之中换了一座山来看这群山,角度完全不一样,对错我是评论不了的,水平差太远,有些说法我倒是比较倾向的。
想写写读后感,可无从梳理,无力梳理。
全书四成的篇幅是《中国人的精神》,也作《春秋大义》,是主要内容,至于后面的《中国的妇女》、《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以及《中国学》,后两篇比较学术向,看看就过了,女人篇的观念还可以理解,求同存异吧。
《中国人的精神》写得还是不错的,青年人总是会想到“做人”的话题,那么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我感觉辜鸿铭的说法我可以较大程度接受,“君子”,这种儒雅的、温顺的、精神充盈的状态,令人神往。
另,辜鸿铭对孔子的解读也是我以前没接触过的类型版本,当然我才疏学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勾起我对四书五经的好奇和欲望,看看别人是怎么解读的吧,前提最好是读过原著有一定理解。
读书治学,不因声名而先入为主,不因立场而偏颇评价,吾心往之,时刻自省。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缺少精确”的中国人距离本书出版的时间,应该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
一百年后,中国人仍然“缺少精确”(P7)。
这点感受,主要来自对本人从事的汽车行业的体会。
这本书买了三年多,因为标题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一直没有掀开读一页。
偶然翻着看了看,瞬间被吸引了。
作者的许多观点有失偏颇,甚至在今天看来有点迂腐、守旧,不过作者的博学和严谨,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这本书的翻译确实有些糟糕,因为本书是辜鸿铭先生用英文写作,再由后人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所以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比如P17中“对中国人说:“离开一切很随我,随我到群山,到群山中隐士的小屋,在那儿过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生活,一种不朽的生活。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8篇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1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
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此书,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
字里行间透露的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确是我们国人所拥有的。
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说也有偏颇,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说,辜老先生对东方文明的宣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无可厚非的。
此书中表达的和描述的中国人是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
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当然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还需要我们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精神的读后感篇2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网搜了有关他的资料。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这句话是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最想阐明的一个观点,也便是这本书里论述的主题。
选择一本书就犹如选择去了解一种思想,选择这本书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想知道要从什么方面来谈这个何其广泛的“精神”二字。
其次的原因也便是这位伟大的学者—辜鸿铭给我的影响,他精通九个国家的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很多的古文经典到国外,在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笔下会说出哪些不一样的话语呢?或许是看的书太少,思想很浅薄,不得不说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语言理解都有点问题的感觉,所以看的有点吃力。
看这本书应该要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品的那个年代里,否则会很有意见分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称为“老怪物”的辜鸿铭先生就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知道这个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把中国人描绘的过于美好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说明,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些过于美好在今天看来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这样美好吗,我有点怀疑。
辜老先生还认为孔子为中国人民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他赋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而且借此,他使这一观念形成了一种信仰—国家宗教。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
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6篇】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1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书中,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
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他认为中国人是特别讲礼貌的人。
真正的礼貌的本质是考虑别人的感受。
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
中国人的礼貌,虽然没有日本人的礼貌那样周全,却让人舒服,因为它是,正如法国人完美表达的那样,是心灵的礼貌。
相反,日本人的礼貌虽然周全,却不那么让人舒服,它可以说是一种排练过的礼貌——类似于戏剧作品中用心学习的礼貌。
这与直接来自心灵的、自发的礼貌不同。
事实上,日本的礼貌好像没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礼貌的中国人的礼貌有一种芳香,来自心灵的名贵油膏的香味。
他还论述了中文的问题。
汉语口语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语言。
它是一种没有语格,没有时态,没有规则与不规则动词的语言。
事实上,也不存在语法或其他任何规则。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口语本身并不是一种很难的语言。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书中,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
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他认为中国人是特别讲礼貌的人。
真正的礼貌的本质是考虑别人的感受。
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
中国人的礼貌,虽然没有日本人的礼貌那样周全,却让人舒服,因为它是,正如法国人完美表达的那样,是心灵的礼貌。
相反,日本人的礼貌虽然周全,却不那么让人舒服,它可以说是一种排练过的礼貌--类似于戏剧作品中用心学习的礼貌。
这与直接来自心灵的、自发的礼貌不同。
事实上,日本的礼貌好像没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礼貌的中国人的礼貌有一种芳香,来自心灵的名贵油膏的香味。
他还论述了中文的问题。
汉语口语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语言。
它是一种没有语格,没有时态,没有规则与不规则动词的语言。
事实上,也不存在语法或其他任何规则。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口语本身并不是一种很难的语言。
但是对于那些来到中国的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来说,即使是汉语口语也是一种很难的语言。
2022《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四篇范文
2022《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四篇范文《中国人的精神》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它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时中国人精神上的软弱与苟且,展示了中国人苦难中的勇敢与坚韧。
这本书读后,让我深受触动,明白了中国人精神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第一篇:中国人的韧性与坚持《中国人的精神》中的《阿Q正传》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人民的韧性与坚持。
小说中的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生活困顿,被人欺负,但他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阿Q总是不屈不挠地寻找生活的希望和出路。
他虽然在物质上一直贫穷,但他的精神却是坚韧的。
这种韧性和坚持,是中国人民在困苦中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第二篇:中国人的自尊与保命本能在《中国人的精神》的《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篇独白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精神颓废的中国社会。
这篇小说以“我”为视角,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的奴性和自卑。
小说中的“我”面对现实的压迫和不公正对待,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
他却没有放弃对自尊与尊严的追求。
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在世俗的压迫下,保持了对自我尊严的认同,才有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篇:中国人的悲观与乐观《中国人的精神》中的《孔乙己》展现了中国人民悲观与乐观并存的精神状态。
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贫穷、落魄的酒保,生活无望,被环境所打败。
在他的悲观情绪下,却隐藏着对人生乐观的态度。
“酒色是人生的两大欢娱,哪个能没有呢?”这句话表达了孔乙己对生活的看法,他仍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乐趣和慰藉。
中国人民在悲观的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这是中国人精神的独特性。
第四篇:中国人的勇敢与胆怯《中国人的精神》中的《食人回忆》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的勇敢与胆怯。
小说中的主人公沈小说是一个贫困的农民,他生活在一片纷乱的社会环境中。
尽管面对种种的艰难险阻,沈小说却没有退缩。
他勇敢地面对困苦,寻找生活的希望和改变。
他的胆怯不仅体现在外界的恐惧和威胁下,更体现在他内心的对未来的焦虑和忧虑中。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0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
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
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
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
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
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
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
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
正如雨果反语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东方“野蛮人”的圆明园。
在丑陋贪婪中,西方人摒弃了他们所谓的道德约束,丧失了他们的信仰,宗教,法律。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800字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800字《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800字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8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坦白说,看完大名鼎鼎的晚清大学者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之后,我很有些失望,我失望于这位享誉世界的文人学者,并没有多么高深和高明的见解,不可否认辜鸿铭先生的学识是渊博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也算是出色的,但对于一位学者而言,最最重要的是思想,看了他1915年所写的.《中国人的精神》,我深感失望,因为辜鸿铭先生的思想依然是两千年前儒家文化的那套思想,我觉得有些悲凉。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本杂文合集,或者准确一点说算是论文合集,包括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的女人》、《中国的语言》、《约翰·史密斯在中国》、《大汉学家》、《论汉学一》、《论汉学二》、《暴民崇拜及战争的出路》共八篇文章,在辜鸿铭先生的眼中,中国人的精神可以用温文尔雅来形容、也可以用利他精神来形容、还可以用良民宗教来概括。
但其核心就是两条,忠君和孝亲。
仁、义、礼都是围绕着“忠”和“孝”来展开的。
也许在百年前之世界,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看到了辜鸿铭先生的文章,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集体主义或者说家国文化,但如果用现代的阳光和进步的思想,可以说辜鸿铭先生完全被儒学给毒害了。
如果论中国人的精神,我以为不能用“忠”和“孝”来诠释,或者换一种说法,“忠”、“孝”是不能够完整准确的界定中国人之精神的。
如果论中国人之精神,我认为“重集体而轻个人”可以算是比较准确概况表述。
历史学已经告诉我们,中国历代王朝更迭,绝对不是“忠”、“孝”两字形成的。
同时还有更深入的一点,虽然统治阶级一直用儒学来传播中国文化,但老庄的道家文化、墨子和管子等人的思想从来都没有在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中消失。
“兼容并包”可谓之中国文化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800字范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辜鸿铭的思想主要是捍卫君主制与纳妾制,其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详细阐述了其主要观点。
然而对于书中毒害女性,维护封建社会摧残妇女身体的“ 三寸金莲”思想,否定女性自身的独立能力与价值,将女性置于一个“无我”地位的论述,其内在逻辑推理过程明显存在不足之处。
下面就我个人看法提出以下观点。
一丈夫纳妾等于爱妻子?辜鸿铭说:丈夫允许纳妾所含有的对妻子的保护,是丈夫对妻子的爱。
辜氏的纳妾观令我十分费解。
丈夫纳妾怎么就成了一种保护,一种对妻子的爱了呢?让我们来整理一下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1辜氏认为,要检验一个男人是否深爱着他的妻子,并不是一生只专情于一个人,而是懂得如何合理地保护她,保护她的情感不受到伤害与践踏。
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男人同时喜欢几个甚至更多女人,那每个女人能够分到的爱便大大打了折扣,那又怎么能说这个男人是深爱这个女人的呢?既然这个男人对每个女人都不够深爱,那面对周遭的女人们,这个男人又怎么去给予她们足够并且“合理”的保护呢?2正是中国妇女的无私,才使丈夫在纳妾时避免妻子不受到伤害?我想,这一点不用我多说了,历朝历代宫廷中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便足以推翻辜氏的论调。
后宫佳丽三千。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便是对宫里女人们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每天充满希望地翘首等待,在等待中渐渐磨去了棱角和耐心。
接踵而来的是失望、痛恨、绝望,是容颜难再,青丝变白发。
而那个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君王此时又在哪里?面对万千粉黛的新人们,男人早已将那些旧人们遗忘在了冷风里,一刻不曾提起。
于是女人们谨记只有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用尽一切手段,才能保住君王对自己的怜爱。
后宫争斗的结果向来都是残忍的。
不论谁赢,到最后都只是一场空虚的胜利。
即使坐在了皇后,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的宝座上又如何?她们失去的是昔日的友谊,是曾经关于爱情的幻想。
试问有哪一个女人可以无私到与别人分享丈夫的爱,却没有一丝丝的妒意?嫉妒是人的本性,面对丈夫怀里别的女人,妻子们也只能强颜欢笑,忍气吞声。
表满上的无私,只是为了保住现有的位置,讨丈夫的欢心,内心却早已翻江倒海,痛苦挣扎。
原来所谓的丈夫对妻子的保护,只是保护了妻子们表面上的安然淡定,妻妾和睦啊。
二中国绅士比欧洲骑士对待女性更道德?在辜氏看来,拥有妻妾的中国达官贵人,比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勾搭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与其调情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重又把她抛回到大街上的欧洲人相比,更少自私、更少不道德。
辜氏这样说的原因是,中国绅士为他们的妻妾提供了一个栖息之所,一个避风港,显然欧洲人的行为更加不负责任。
但是不知道辜氏有没有仔细考虑过造成二者行为之间的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真的如他所说是中国人更加忠诚与无私吗?我看不是。
我认为是欧洲人更加了解拥有妻子之外的女人是件不光彩,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事。
所以他们希望在满足了自己的私欲之后尽早将麻烦脱手,以免日后再生事端,有损自己名誉。
而中国人显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将自己的妾带回家,给妻子造成难堪与痛楚。
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妻子的痛苦之上,全然不顾妻子的感受。
这种堂而皇之地给新妾带来满足与安逸,给妻子带来伤心与挣扎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更加负责任吗?退一步讲,即使按照辜氏的论调,欧洲骑士的这种行为更加有违社会伦理道德,那是不是中国人就不存在这种行为了呢?“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这首诗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娼妓制度的强烈控诉。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男人们除了允许纳妾之外,还可以在花花世界里鬼混,并且将这种行为合理化,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有序的管理体系与机构,也就是古代社会的青楼。
同样是事后拍拍屁股走人,不用给予承诺,这和欧洲人的行为又有何二异?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民国怪杰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提出中国的家族等同于教会。
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看辜鸿铭对教会功能的论述:“在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宗教里,教会的真正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教导信仰,这就是我曾向你们说明过的,不是呆板的、不偏不倚的如‘你不可撒谎’、‘你不可偷窃’之类的教条,而是灵感,一种让人们服从那些准则的强烈情感。
因此,教会真正的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激发灵感,激发人们成为有道德的人;事实上就是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
”(《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38页)以笔者个人在家族这个组织中的见闻来看,家族的所起作用确实了如同教会。
笔者姓林,笔者的家乡福建泉州是一个家族文化遗留较多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家谱。
笔者翻阅家谱时,发现家谱上记载了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比如记载的本支林姓(林姓不只一个支系)的来源是这样的:商朝时期的比干是纣王的叔叔,因忠谏被纣王杀害,当时比干的正妃陈氏已有身孕,害怕纣王伤害腹中婴孩,于是带着婢女四人去牧野躲避,后来在长林(今河南淇县西南)石室产一男,取名泉。
周武王得天下后,旌表比干忠烈,召比干夫人及遗孤,因泉生于长林石室,故赐姓林,改名坚。
此外,家谱中还详细列有从比干到当今的每一代林氏子孙的名字,其中有的人还有简要的介绍——一般是这个人有功名或者做了其它光宗耀祖的事情。
另外,本支林姓家族的祠堂里供奉着大量的祖先牌位和悬挂着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牌匾(少量牌匾为在世人立的),常见的比如有“进士”“举人”匾,这是表明这个家族曾经出过进士和举人。
对家谱和祠堂介绍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或许已经明白了家族为什么和教会是等同了:家谱里面记载的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和祠堂里悬挂的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匾额,正可以“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这种“强烈的情感”源于家谱和这些匾额告诉人们说:“你们的血统是高贵的,你们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你们的身份,你们不能让祖先蒙羞。
”——某个意义上说,家谱等同于宗教经典,而祠堂等同于教堂——人们会在祠堂里祭祀祖先,遇到困难时也会乞求祖先的帮助,因为人们相信祖先已经成了神一样的存在,这很像教类乞求上帝的庇佑。
到此,我想我已经把教会与家族在某种意义上的等同说清楚了。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三辜鸿铭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常在班上提起他,一脸的扼腕,常惊呼世人不理解如此爱国天才。
当时的我很不能理解老师的崇拜,常在想,不就是一个迂腐固执的怪老头吗?不就是抱着残旧思想的“封建余孽”吗?用得着推崇吗?直到应党的要求,拜读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后才发现,他的爱国是纯粹的爱国没有任何杂质,这种精神远远覆盖了他的怪诞他的封建他的守旧他的迂腐。
他大概是那个年代里最神奇的学者了,辜鸿铭一生拿过13个博士学位,按说身受西方教育多年,应该是一脑袋西洋思想。
然而他给后人留下的形象,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式”风格。
然而他的《中国人的精神》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
在这本书里面他还谈到了民主、中国语言、战争等等,虽然我们现在看来不免有局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笔锋和独到的见解依然让你感到佩服无比。
当然,整文也不是说全都赞同只是他写此书维护中国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已经很值得我们敬佩了。
看罢此书,感叹到何谓是“中国人的精神”?当年抗日,积贫积弱之中国危在旦夕,无论华夏大地的国人,还是海外的华人华侨,纷纷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同心御辱。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大家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衷共济,终于完成了我们的“建国大业”,中华睡狮从此才站立起来。
当年在海外生活时,钱学森先生就立下铭誓:“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这就是一个海外赤子的“中国人的精神”。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你的根本在中国,你总会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从而落叶归根。
在中国被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玉树地震等等天灾的袭击下,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为之撼动,为之悲伤。
然而无论是祖国大陆各族人民,还是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抑或海外的游子,纷纷伸出援手。
这些都是不分地域不分身份的,有的慷慨解囊相助,有的直接奔赴灾区参加抢险救灾。
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还有近期新鲜上映的《叶问2》,只要进了影院观看此片的人们,无不为叶问因国家尊严迎战世界拳王而热泪盈眶,无不为叶问在打赢拳王后说的那段中国式的尊严而起身拍手,激动不已。
这些都是中国人精神,华夏儿女们的精神。
然而,辜鸿铭也说过,中国精神何其多,而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莫过于此∶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四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 1914 年的《中国评论》, 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
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
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
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
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
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 中国人的精神” ,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
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
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