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名称沿革及其由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翔实资料收集研究,按照历史顺序(沙俄统治时期、日本侵占时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等)详细考证了大连地名的变迁及特点,对深入了解大连地名发展过程有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地名考证变迁特点

一、大连名称沿革及其由来

据史料记载,汉初(约公元190年),大连是一个小渔村,名叫“三山”,指大连湾外的三山岛:唐初称“三山浦”;唐中期改称“青泥浦”;明朝和清朝前期称“青泥洼”;清朝中期,开始称“大连湾”;1898年3月沙俄强租旅大后,称之为“达里尼”(意“遥远的”地方);1905年2月始称“大连市”。大连市名称来源于大连湾。为什么叫大连,说法较多。

1、俄汉对音说:1899年,沙俄入侵后,把青泥洼一带命名为“达里尼”。其俄语读音与大连谐音。

2、联小澳为大澳说:《南金乡土志》有“聚数澳于大澳,故以大连名”的说法。

3、因牡蛎得名说:因大连湾盛产牡蛎,称“大蛎湾”,因其称谓不雅,改称大连湾。

4、满语音译说:满语称大海为“达连”以讹传讹,读作大连。

5、褡裢化说等等:因大连湾形似褡裢,故称褡裢湾,谐音称大连湾。

二、青泥洼的地名及其特点清代的“青泥洼”是指东青泥洼村、西青泥洼村及黑嘴子等今鱼湾南岸村落。

“青泥洼”一名是中国居民对它的称谓,根据青泥洼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自然情况来称呼,岸上低洼,河水带着泥沙流向大海,近岸陆地潮湿泥泞,滩涂又呈乌色,中国居民根据习俗、习惯,称之为“青泥洼”的名称。

“青泥洼”平面图中出现的一些地名体现了当时“青泥洼”地形地貌的特征,沟洼多,起伏大。“大日沟”、“二日沟”、“大张沟”、“小张沟”等名称,体现了当时地形地貌的特征,“东青泥洼村”、“西青泥洼村”、“东河”、“西河”等地名表示地理方位的含义,一些地名体现了中国汉族的风俗文化气息,如“大拉子头”、“小拉子头”、“范家茔地”、“于家茔地”、“山神庙”、“龙王庙”等。总之,上述这些地名体现了中国传统风俗及文化的内涵。

三、沙俄统治时期达里尼市街道的名称及特点

沙俄占领时期大连的街路分为大街、林荫街道、广场、街、小路五种,街路总延长50余公里。主要有:

大街:

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及中山路胜利广场以东

基辅大街今长江路东端

英国大街今港湾街

弗拉基米尔大街今五五路

萨姆逊斯基林荫街今七一街、民意街

医院大街今上海路北端

技师街今团结街

乌伊茨泰大街今鲁迅路西端

布劳斯别库街今友好路

圣彼得堡海岸街今海港内

广场:

尼古拉广场今中山广场

东广场今港湾广场

西广场今友好广场

南广场今胜利桥南广场

北广场今胜利桥北广场

公园:

北公园今北海公园

市公园现已改为城市建设用地

市大公园今劳动公园

沙俄统治时期“达里尼”市城市规划的特征之一,是将居住者的阶级,人种及地区,明确地划分开来。“达里尼”市的市街呈线性道路,在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中心地点布置圆形式半圆形广场,广场之间以直线平道相联系,每个中心点向外辐射若干干道,围绕广场形成多层环型道路。市街的中心点是,位于欧罗巴市区的直径213米的尼古拉广场(今中山广场),这座圆形广场向四周辐射出10条道路为放射状。道路名称的特点是:

1、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性

沙俄当局将市区划分“行政市街、”“欧罗巴市街”、“支那市街”(中国市街)。用“支那”这类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词汇形容“东亚病夫”的中国人。

2、借用沙俄城市名命名(殖民性)

“达里尼”市街的名称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道路的名称基本上都是从沙俄移植过来的,以沙俄一些城市的名称命名街名,如:“莫斯科大街”、“圣彼得堡海岸大街”、

3、以俄国人的人名命名

如:“尼古拉广场”、“萨姆索诺夫大街”等“基辅大街”等。

4、用欧洲国家的名称命名

如:“英国大街”、“英国公园”等;

5、以方位命名

根据所处的方位确定了公园名称,如:“北公园”、“上公园”、“下公园”。

还有“煤炭大街”、“技师大街”等。“达里尼”市的地名浸透了沙俄殖民文化的内涵。

四、日本侵占时期的大连地名名称及特点日本占领达里尼后,1905年1月27日,辽东守备军司令部下达第三号令,从同年2月11日以后,达里尼改称大连。大连作为城市名称的称谓由此开始。同时对沙俄时期“街”、“路”的名称做了修改,按照他们的政治需要和文化习俗对市街道路予以新的命名。有的以当时出征的海陆军司令官的姓氏命名,如乃木町(日本第三军司令官乃木希典)、山县通(日本大本营总参谋长山县有朋大将)、东乡町(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大将);有的以参战舰艇的名称命名,如浪速町、吉野町、敷岛町等;有的以日本的一些地名命名,如武藏町、伊势町、加贺町等。由于市区区域不断地扩大,路、街的增加,为了加强对街道名称命名的管理,方法:将朝向铁道线的路街以及斜向街道称作“通”,将与铁道线并行的路街称为“町”。在较长的“通”或“町”附设“丁目”。地区编号奇偶数交替使用。从市街图上看,“通”是线状的道路名称,相当于现在的路;“町”是片状道路名称的概念,是一些矩形状的几何图形,含现在路、街的一部分。

由于市区的扩大,“町”“通”的增加和“町”“通”的名称地号的整理与改正,到1924年大连民政署将大连市街名称整理公布共207个。其中“町”141个,“通”7个,街30个,台17个,屯3个,山8个,码头1个。

经过40年的建设,大连城市的主要道路、广场都已建成。东部地区的市街是以大广场为首的几个广场采取以放射状道路组合起来的多核放射状图案,而西部市街的图案与东部不同,

采用中国人习惯的格网式,按地区划分方形或矩形。到1945年时,大连的市街建设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市街名称和其他地名经过修改整理已经达到260个。其中“町”148个,“通”13个,“台”18个,街32个,屯7个,广场14个,公园8个,桥10座,山10座(附件6,附图5、6、7、8)。

此时大连市街道路名称具有以下特点:

1、通名可明显反映出聚居分布特征。日本人集中居地,一般用“通”、“町”、“台”等做通名。

2、一些地名沿用中国人的原有地名。如:寺儿沟、转山屯、老虎滩、傅家庄、香炉礁、侯家沟、车家村等。

3、中国人集中居地,主要用中国人习惯称谓“街”做通名。如:不老街、万岁街、长生街、平顺街、同仁街等。这类地名做专名也多使用吉祥词汇,反映出中国人命名选词习惯。

4、以日本天皇和有影响的著名人物或日俄战争中日本著名将军姓氏命名。如:明治町(今鲁迅路)、神明町(今解放街)、大正通(今西安路)、乃木町(今兆麟街)、东乡町(今修竹街)、儿玉町(今团结街)、大山通(今上海路)等。

5、以日本战舰名称命名。如:吉野町(今吉庆街)、朝日町(今朝阳街)、三笠町(今宝贵街)、浅间町(今北斗街)、浪速町(今天津街)等。

6、以日本古代诸侯国国名命名。如:武藏町(现文林街)、骏河町(今兴隆街)、摄津町(今松云街)、纪伊町(今世纪街)等。

7、以树木名称命名。如:楠町(今望海街)、桂町(今桂林街)、枫町(今枫林街)、樱町(今七七街)、芙蓉町(今芙蓉街)等。

8、以花草名称命名。如:水仙町(今水仙街)、桔梗町(今建业街)、千草街(今民运街)等。

9、在平缓的丘陵地带上的街道和高岗地(日语中的“台”有高地的意思),所以道路的名字带有“台”字。如:春阳台(今春阳街)、樱花台(今智仁街)、秀月台(今秀月街)等。主要集中在今解放路两侧。

10、迁用日本国内部分“町”名。如:日出町(今七星街)、惠比须町(今英华街)、弥生町(今福寿街)等。

11、以片状地名为主,此时所用的“通”、“町”、“台”等是个片的概念,一般含一至三条道路或更多条道路,如:“霞町”界线内的线状道路有42条之多。

12、以“通”、“町”为通名的地名主要分布在现西安路以东,胜利路、南山以北的市中心地带,以“台”为通名的地名多为当时市郊、开发较晚的地带。

13、日本侵占时期的街名是有明显的殖民性、歧视性特征,具有日本风俗文化内涵的“町”、“通”的名称达190个,占据了所有地名的7/8,具有中国文化风俗内涵的街名只有27个,仅占所有地名的1/8。

五、1946年大连市街道路名称及特点1946年2月,大连市政府决定更改日本侵占时期的街名。1946年4月1日,发出《为本市街名变更事的布告》。为做好街名改正工作,4月22日成立了“大连市街名改正委员会,由24个机关团体58名委员组成,负责修改街、巷的名称(附件7)。同时决定街名改正的目标和要点。其目标是,大连是国际重要城市,为自由贸易港,故新街名应阐扬自由民主的风味,表现活泼、明朗的近代化。要点是:

1、利用国内省、县名称;

2、利用我国伟人名;

3、利用花草树木名称;

4、利用世界各国名胜地的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