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备课参考 气温和降水 (2)
4.2气温和降水课件地理七年级上册【02】
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探究二 如何正确判读气温变化曲线
气温/°C
33 31 29 27 25 23 21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
某地气温曲线图
①读图名 ②读横坐标——时间 ③读纵坐标——气温值 ④读极值——最高值与最低值 ⑤读变化——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7月陆地气温高于海洋;1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大陆升温比海洋快,降温也比海洋快。
(2)7月最热的地方不是赤道,而是北回归线 附近地区。你知道主要原因吗?
7月赤道没有阳光直射,而且降水较 多,多雨天;北回归线此时阳光接近 直射,而且晴天多。
课堂小练
1、 一年中,北半球大陆( B)月份气温达到最高 A.6月 B.7月 C. 8月 D. 9月
探究五 世界气温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结合地形图观察: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的气温相比,发现什么了?
0℃
101℃0℃
20℃
影响因素:地形地势
20℃
10℃ 0℃
同纬度陆地,海拔 越高,气温越低。海拔 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 摄氏度。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陆地与海洋 温度差异大
夏季
T陆 > T海
海陆性质差异: 陆地热容量小,升 温快,降温也快。 海洋热容量大,升 温慢,降温也慢
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滞后一个月
7月平均气温分布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月平均气温分布
北半球陆地 最热月|7月 |夏季 南半球陆地 最热月|1月 |夏季
最冷月| 1月 |冬季 最冷月|7月|冬季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和户外观察,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及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气温和降水图表、地图。
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工具。
户外观察所需的雨具、防晒用品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气象资料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天气预报网站、气象科普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实例或生活现象引出气温和降水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该地区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 户外观察: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4.2.2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降水)
发生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 区
一.降水的形成
3.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将降水分为3种类型
对流雨
受热膨胀上升
赤道附近、 夏季午后
地形雨
遇地形阻挡“爬升”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被冷空气顶上去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二.降水的测量
雨量器
指一段时间内,雨水(或融 化后的固体降水)未经蒸发、渗 透和流失所积聚起来的水层深度, 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
降水柱状图的判读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 5~10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11月~次年4月
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大约740毫米
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三.降水的分布
北极地区
赤道地区
南极地区 ①赤道附近降水 多 ,两极地区降水 少 。——纬度因素
导致两地景观差异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
气候的要素:降水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一.降水的形成
1.从大气中降落的 雨、雪、冰雹 等,统称为降水(降水≠降雨)
冰天雪地
椰风海韵
一.降水的形成
2.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
水汽 凝结核
物质条件
(空气上升)
气温 下降
热量条件
一.降水的形成
3.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将降水分为3种类型
连续无雨记载:91年
①对流雨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水汽冷凝形成降水。
发生地区:赤道附近、 夏季午后
一.降水的形成
3.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将降水分为3种类型
②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03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设计说明等值线图的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因此,本节课设置“温故知新”环节,调动学生的旧知,迁移协助理解核心概念、读图方法。
借助“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引导学生分别描述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进而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学习目标1.知道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区域认知)2.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地理实践力)3.说出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4.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
2.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间、、、。
③阅读教材第87页图5-8“百叶箱与某天4次气温观测记录”是。
学生:(1)空气摄氏度(2)①温度计②2时8时14时20时③9.5℃教师:思考当地气温在一天中、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判断一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我们通常依据平均气温。
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1)气温日变化人们最关注的是一天之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新疆今日最高气温是22℃,大约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是8℃,大约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是14℃。
气温日较差大,所以新疆会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
(2)气温年变化观测时间(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气温(℃) -1-6 0 5 12 18 20 17 15 95 -3上表是新疆某地12个月的气温数据,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是30℃。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2 中图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德育目标: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2学情分析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
降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对于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降水,课本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判读两方面的知识。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4教学过程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德育目标: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4.1.2学时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4.1.3学时难点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4.1.4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有关地图、视频文件等4.1.5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点击鼠标,展示片1、2的内容)气温的时间变化分为两种:1、日变化——一般来说,在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气温的空间变化为:冬季自南向北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教学目标:1. 阅读世界年平均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 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测量仪器和读法、测定方法、单位5. 掌握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和示意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教学难点: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能通过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像】播放天气预报录像。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学生思考、回答略【小结】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深刻,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展示】展示东北、海南景观图片,学生观察景观图片内容,谈自己的生活感受。
【板书】一、气温【阅读、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1——72页相关文字,自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气温指,单位是。
2.气温的测量:测量仪器是,测量时间是。
3.日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是,同时推导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某地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
【交流展示】1.小组内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认证答案,并请优秀小组展示。
2.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强调气温单位的正确书写和如何准确的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数。
【过度】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气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那么气温在分布上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板书】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展示】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问题:1.A、C气温比较可知,纬度越高,气温越;由A、B气温比较可知,同纬度海陆气温,夏季A、B相比,气温高;D、E两地的比较可知,地势越高,气温越。
2.根据观察,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读图、思考】学生读图思考,自主解决以上问题,对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小组讨论或请教师释疑。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讲授新课:一、气温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符号——℃。
二、测定气温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
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
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4.阅读作业:阅读与气候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观察作业: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气温、降水相关的现象,如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与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理解气候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气象图表,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气温与降水的特点,培养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情况,为期一周。要求记录每天的气温范围、降水量,并尝试分析气候现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完成课后练习题:根据气象图表,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特点,并撰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对当地生-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实地测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气温与降水数据分析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拓展,提升素养
-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气候资源,了解气候变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国情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青藏高原的雪山、江南水乡的烟雨、西北地区的沙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运用图表、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直观展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对气温和降水资料的解读、分析以及绘图技巧的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教学难点。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效果。
4.教学拓展:
(1)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2)开展气候变化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气温和降水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气温和降水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产生浓厚兴趣,但可能对气温和降水的具体概念、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活实例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探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世界干极 阿塔卡玛沙漠
总结:
3、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2、三种降水类型 1、降水的两个条件
1、根据空气上升的方式,降水可分为__对__流___雨__、 _地___形__雨___和__锋__面__雨____。
2、我市某日的天气预报:今天下午2点到3点,本市 局部地区会出现强对流天气,并伴有强雷电现象。这 次天气预报中出现的降雨是哪一种类型?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3.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大陆东岸降水
多,西岸降水少
世界雨极
——乞拉朋齐
地球上最湿润的地方, 1860年8月—1861年7月, 创下了20447毫米的雨量, 5—9月雨季中月平均降雨 日数为25—28天,均居世 界首位。这一年比北京42年
冷空气
暖空气
强范 度围 较大 小, ,持 阴续 雨时 连间 绵较
长 ,
动动手吧:
根据空气上升的原因,降水可以分为三 种类型,你能用简单的图画表示三种降水类 型吗?
1、对流雨 2、地形雨 3、锋面雨
小雨滴找朋友
世我界 们那 该么怎大么,帮小雨滴哪找里到的朋朋友友呢最?多?
降水量的测量: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小雨滴的性格
让空气上升的方式有很多……
空 气 受 热 上 升来自脾气火爆的小雨滴 —对流雨
地面空气受热
常
伴
有历
雷 电
时 短
降 水
强
度
大
动动脑吧:
太棒 了
1、世界上什么地区最容易出现对流雨?
赤道地区
2、我们安阳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对流雨?
夏季
不畏艰险的小雨滴 ——地形雨
初中地理备课参考 气温和降水 (2)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1.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2.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1.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低纬度气温高)2. (1)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2)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3. 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亚洲。
4. (1)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2)等温线在北半球比较弯曲,在南半球比较平直。
(3)①1月份等温线:陆地上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②7月份等温线:陆地上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三、气温曲线图七月八月2825四、主要降水类型1.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雾、露不是降水。
2.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气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主要降水类型: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
③锋面雨: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五、世界降水的分布1.世界降水的分布: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中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③中纬度地区陆地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2.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例1】关于世界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多雨B.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各月湿润C.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岸冬季多雨D.赤道附近各月降水都较少【答案】B【解析】世界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各月湿润。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4. 降水的概念、形式及测量方法。
5.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6. 降水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能够阅读和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气温和降水的分析方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故事、案例、视频等。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掌握分析方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1.3 实验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实验,如制作气温计、模拟降水过程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
2. 教学手段:
2.1 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动态变化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频率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通过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提出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来评估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测试题目应涵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版)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等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降水的形式和分布,包括降水的类型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但对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入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学生共同回顾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老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知道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气温和降水这两个与气候密切相关的因素。
2. 提问:你们知道气温和降水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老师:请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地方气温很高,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一个地方降水很多,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第二环节:知识讲解与讨论1. 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老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首先,纬度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没错!赤道附近的地方气温较高,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逐渐降低。
那么,海陆分布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海洋温度变化较缓慢,而陆地温度变化较快。
七年级地理4.2《气温和降水》教案2
子长县齐家湾中学讲堂教课方案表学科地理主备人景中奇讲课班级讲课教师课题气平和降水讲课时间课型新讲课自读课复习课试卷评析其余第2课时知识与能力1、认识降水的种类、降水量的观察方法2、认识等降水量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降水量线散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出总学习结降水地域散布的规律。
目标过程与方法经过阅读降水量散布图,可以说出生界降水量的散布规律,增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来领会降水的意义和与生活的关系。
Z学习世界降水的散布规律要点学习降水的形成条件难点1、教师准备教课精心设计活动,供给充分的地图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准备依据教材的活动题自学课文,课前收集资料,认识和认识世界降水的散布规律教法读图、启迪、小组合作、多媒体协助学法知识链接学习活动学法指导备注一、情境导入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
(打一自然现象)(学生猜谜语:雨)发问:降雨就是降水吗?(学生回答)展现图片,教师增补:降雨不过降水的主要形式,除此以外,还有降雪和冰雹等。
下边我们来学习降水。
二、新课学习(一)降水种类发问:你知道吗?夏季,从冰箱里取出冰冻的学饮料后,容器表面会形成大批的水珠,这是为何教呢?(学生议论回答)明确:冰箱里取出来的饮料是冷冻过的,空气过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凝固成水珠。
程播放视频:降水的形成说一说:降水的形成条件(学生观看视频后总结,回答下列问题)明确: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固核;空气温度降落到水汽可以凝固出来,并形成降水。
发问:你知道降水的主要种类有几种吗?(学生回答)明确:降水的主要种类有三种: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展现:对流雨的形成过程动画解说:对流雨的形成:润湿空气受热膨胀上涨,变冷凝固而形成的降水。
其特色为:一般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雷电。
展现:地形雨的形成动画解说:地形雨的形成:润湿空气水平运动时,碰到山地,沿山坡“爬升” ,温度降落,水汽凝固,形成降水;其特色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地理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2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2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过程】
描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教学反思: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气温和降水又是气候的两个要素,所以,了解中国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是本节课必须完成的内容,本节课理论联系实际,使课堂的学习更实用化。
学生的参入性挺高。
【七年级】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内容目标(一)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认知温度拎的分割依据,能在图上找到我国主要的温度拎。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介绍我国主要的和暖地区,认知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写作各种图表,进一步稳固读图方法,能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学气温和降水的原产,介绍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迷人风光,唤起对伟大祖国的爱好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原产规律和主要的和暖地区。
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新课引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
展现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鼓励学生分析探讨(二)学习目标展示写作自学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回去自学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原产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到最低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排序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南北温差非常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1.展现《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页面相同部分增进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边线印象。
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3.特别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边线(四)夏季气温的分布1.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到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算一个具体内容的温度值,写下在题板上展现给全班。
七年级地理气温与降水2
大家论坛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 因是什么? 纬度位置不同导致 接受太阳热量的差 异.
3edu
aaaxk
2.等温线和纬 线是平行的吗
3.世界年平均 气温最高和最 低在什么地方
4.1月同纬度 的陆地和海洋 的气温一样吗? 南.北半球一
样吗?
气温那里高 ? 那里低?
7月同纬度的
陆地和海洋的 气温那里高 ? 气温一样吗? 那里低?
小结
1 气温和等温线的概念
2 气温的分布规律 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降低 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的气温不同 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较周围低 3 影响气温的因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地势 4 1月和7月海陆气温不一样 5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3edu
66.50N 23.50N
00 23.50S
66.50S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1、概念 :指空气的温度
2、单位 :摄氏度( ℃) 3、气温的测定 4、极端气温
最高温:午后2点
最低温:日出前后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什么叫 等温线
把气温相 同的点连 结而成的 线叫等温
线
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1、气温 分布有何 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 气温逐渐降低
公转周期? 3、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
三、五带的划分
思考
1、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 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
2、哪里有阳光直射现象?
哪里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的运动
检测
1、太阳直射的最北界限是 北回归线 ,直 射的最南界限是 南回归线 。
2、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之间来 回移动。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气温的概念,能结合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结合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
2.通过阅读地图,提高读图分析图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法,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3.能够运用关于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难点】用关于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2018年10月1日的天气预报,让学生注意仔细观看聆听天气预报员的话。
其中涉及到了这样一句“明天天气转凉,最高气温是16℃”,提问学生“气温是什么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气温的概念【教师活动】让学生自主观看教材,找到气温的概念。
【学生活动】归纳回答。
【教师总结】气温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时间变化教师过渡:回顾课前所观看的天气预报,里面提到了“最高气温”,有最高气温必然会涉及到对应的最低气温,说明一天当中的气温是在变化的。
教师出示地图:北京某年10月1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问题】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自主归纳、回答。
【教师总结】气温日变化图分布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
教师补充:生活中还会听到“平均气温”这样描述气温的词语,补充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的相关知识。
【过渡】气温除了一天当中有变化外,在一年当中有变化吗?【师生共同总结总结】气温在一年当中的变化就是气温的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过渡语】秋天,天气会渐渐转凉,为什么候鸟这个时候会向南飞。
继而引出空间变化。
3.气温的空间变化教师活动:首先让学生阅读课中阅读“等温线的基本知识”,之后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结合图例进行分析)。
【问题】(1)0℃等温线大致经过哪些地方?(2)气温的分布规律?【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中纬度地区陆地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2.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典型例题
【 例 1】 关 于 世 界 各 地 降 水 量 季 节 分 配 的 叙 述 , 正 确 的 是 :
() A.南北纬 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多雨 B.南北纬 40°~60°的大陆西岸各月湿润
1.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低纬度气温高) 2. (1)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2)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3. 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
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 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亚洲。 4. (1)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2)等温线在北半球比较弯曲,在南半球比较平直。 (3)①1 月份等温线:陆地上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②7 月份等温线:陆地上向北凸, 海洋上向南凸。
三、气温曲线图 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方法:月平均温度—最高、最低月均温—气温年较差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
气温℃ -5 -3 6
13 19 25 28 25 16 11 4
十二 -2
四、主要降水类型 1.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雾、露不是降水。 2.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气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主要降水类型: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 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
③锋面雨:当冷空气与暖空பைடு நூலகம்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 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五、世界降水的分布 1.世界降水的分布: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中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要点精讲
一、气温 1.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2.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点(14 时)左右,最低 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 7 月最高,1 月最低;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 7 月最低, 1 月最高。一年中,北半球气温,海洋上 8 月最高,2 月最低。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C.南北纬 30°~40°的大陆东岸冬季多雨 D.赤道附近各月降水都较少
【答案】B
【解析】世界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南北纬 40°~60°的大陆西岸各月湿润。
【 例 2】 降 水 受 纬 度 因 素 影 响 最 明 显 的 地 区 是 :
() A.赤道和中纬地区
B.赤道和两极地区 C.两极
和大陆内部地区 D.中纬度的大陆东、西岸地区
【答案】B
【解析】赤道和两极地区降水受纬度因素影响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