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858a891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f.png)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范围2.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体系2.1 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定义和目标2.2 急诊科质量控制指标的分类2.3 急诊科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原则3.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及解释3.1 人员指标3.1.1 急诊科医师人数及比例3.1.2 护士人员配置比例3.1.3 医师和护士的学历和资格要求 3.2 设备设施指标3.2.1 急诊科的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 3.2.2 急诊科设备设施维护和定期检查 3.2.3 急诊科病房和手术室的条件3.3 诊疗指标3.3.1 急诊科患者就诊时间3.3.2 呼叫急诊医师响应时间3.3.3 急诊科患者等候时间3.3.4 急诊科的诊断准确率和错误率 3.3.5 急诊科治疗效果评估3.4 质量评估指标3.4.1 急诊科患者满意度调查3.4.2 安全护理指标评估3.4.3 急诊科的应急响应能力评估3.4.4 急诊科的医疗差错发生率4.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监测与评估4.1 监测方法与频率4.2 评估方式与周期4.3 数据录入与分析4.4 质量改进措施的制定与执行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医疗事故5.2 医疗纠纷5.3 医疗差错5.4 医疗责任及追责5.5 医疗安全管理6.附件6.2 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数据记录表格附件:----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参考标准 ---- 监测周期 ---- 负责人 ---------------------------------------------------------------------------- ---- ---- ---- ---- ----6.2 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数据记录表格---- 指标名称 ---- 监测日期 ---- 监测结果 ---- ---- --------------------------------------------------------- ---- ---- ---- ----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医疗事故:指因医务人员的错误、疏忽或不当操作,导致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受到损害或致死的不良后果。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dd6e418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d.png)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1.门诊候诊时间和急诊候诊时间:衡量患者从到达急诊部门到看诊的时间,可以分别评估门诊患者和急诊患者的等待时间。
较短的候诊时间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并减少医院拥塞和延误。
2.急诊护理时效性:衡量患者从急诊入口接受关键诊疗程序(如心电图、X光等)到结果报告或诊断的时间。
较短的护理时效性可以提高急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滞留时间。
3.急诊复修率:衡量患者在接受急诊治疗后需要再次就诊的比例。
较低的复修率意味着急诊治疗效果较好,患者获得了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4.急诊入院率:衡量患者在急诊部门接受诊疗后需要住院治疗的比例。
较低的入院率可能说明急诊医生的初步诊断和治疗决策较为准确,减少了不必要的住院费用和风险。
5.急诊再入院率:衡量患者在出院后一段时间内再次因相关疾病或并发症需要住院的比例。
较低的再入院率可以说明患者在急诊出院后得到了适当的追踪和管理。
6.急诊患者满意度: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等方式,评估患者对急诊服务和护理的满意度。
高满意度值得表扬的同时,也可能发现不足之处,指导医院改进服务质量。
7.急诊医疗误诊率:衡量急诊医生对患者的初步诊断是否准确的比例。
较低的误诊率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延误,提高诊疗效果。
8.急诊医疗费用:评估急诊服务的经济效益,包括候诊时间、诊疗费用、住院费用等。
合理的费用控制可以保证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不同医疗机构和地区的质量指标可能有所不同。
医疗机构和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制定适合自己的指标,全面评估和监测急诊医疗服务的质量,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bc0959c1b7360b4c2f3f64de.png)
附件3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急诊科医患比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100%急诊科医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急诊科护患比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100%急诊科护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各级患者比例定义:急诊患者病情分级:Ⅰ级是濒危患者,Ⅱ级是危重患者,Ⅲ级是急症患者,Ⅳ级是非急症患者。
急诊各级患者比例,是指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占同期急诊科就诊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急诊各级患者比例= 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100%同期急诊科就诊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四、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定义:抢救室滞留时间是指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n+1)/2, n 为奇数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 n/2+X n/2+1)/2,n为偶数注:n为急诊抢救室患者数,X为抢救室滞留时间。
意义:反映急诊抢救室工作量、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
五、急性心肌梗死(STEMI )患者平均门药时间及门药时间达标率定义:急性心肌梗死(STEMI )患者平均门药时间是指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 )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到开始溶栓药物治疗的平均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STEMI )患者门药时间达标是指在溶栓药物时间窗(发病12小时)内,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 )患者门药时间在30分钟内。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30d7f830a8956bec0975e3a4.png)
附件3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急诊科医患比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急诊科医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100%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急诊科护患比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100% 急诊科护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各级患者比例定义:急诊患者病情分级:Ⅰ级是濒危患者,Ⅱ级是危重患者,Ⅲ级是急症患者,Ⅳ级是非急症患者。
急诊各级患者比例,是指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占同期急诊科就诊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100%急诊各级患者比例= 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同期急诊科就诊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四、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定义:抢救室滞留时间是指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n+1)/2, n 为奇数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 n/2+X n/2+1)/2,n为偶数注:n为急诊抢救室患者数,X为抢救室滞留时间。
意义:反映急诊抢救室工作量、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
五、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及门药时间达标率定义: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是指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到开始溶栓药物治疗的平均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药时间达标是指在溶栓药物时间窗(发病12小时)内,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 )患者门药时间在30分钟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急诊医学等6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急诊医学等6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42ea04a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2.png)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急诊医学等6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4.30•【文号】国卫办医政函〔2024〕150号•【施行日期】2024.04.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质量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急诊医学等6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2024〕1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我委组织制修定了急诊医学等6个专业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现印发给你们,供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相关专业质控组织和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中使用。
2015年印发的《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同时废止。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相关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相关专业质控中心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指导,推动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附件:1.急诊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2.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3.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4.放射影像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5.门诊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6.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4年4月30日。
急诊质量控制十大指标
![急诊质量控制十大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cf9ae2b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6.png)
急诊质量控制十大指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急诊医疗服务作为医院的重要门户之一,其质量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
急诊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急诊质量控制的十大指标,以便医院和医护人员更好地进行急诊质量控制工作。
一、急诊科门诊等候时间急诊科门诊等候时间是患者就医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长时间的等待会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甚至会导致患者的情绪波动。
因此,急诊科门诊等候时间是急诊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医院应该加强对急诊科门诊等候时间的监测和控制,优化就医流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二、急诊科门诊复诊率急诊科门诊复诊率是指患者在急诊科门诊就医后,因病情复发或治疗效果不佳而再次就医的比例。
急诊科门诊复诊率是衡量急诊科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医院应该加强对急诊科门诊患者的随访和管理,降低复诊率,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三、急诊科门诊病情评估准确率急诊科门诊病情评估准确率是指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性。
急诊科门诊病情评估准确率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医院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病情评估的准确率,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四、急诊科门诊抢救成功率急诊科门诊抢救成功率是指急诊科门诊对患者进行抢救的成功率。
急诊科门诊抢救成功率是衡量急诊科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医院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抢救技能和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五、急诊科门诊不良事件发生率急诊科门诊不良事件发生率是指在急诊科门诊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的比例。
急诊科门诊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影响医院声誉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医院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六、急诊科门诊病历书写质量急诊科门诊病历书写质量是指医护人员书写病历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83a6a2d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8.png)
附件3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急诊科医患比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急诊科医患比= ×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二、急诊科护患比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计算公式:急诊科护患比= ×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各级患者比例定义:急诊患者病情分级:Ⅰ级是濒危患者,Ⅱ级是危重患者,Ⅲ级是急症患者,Ⅳ级是非急症患者.急诊各级患者比例,是指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占同期急诊科就诊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急诊各级患者比例= ×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四、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定义:抢救室滞留时间是指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n+1)/2, n 为奇数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 n/2+X n/2+1)/2,n为偶数注:n为急诊抢救室患者数,X为抢救室滞留时间。
意义:反映急诊抢救室工作量、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五、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及门药时间达标率定义: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是指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到开始溶栓药物治疗的平均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药时间达标是指在溶栓药物时间窗(发病12小时)内,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药时间在30分钟内.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药时间达标率是指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药时间达标的患者数占同期就诊时在溶栓药物时间窗内应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总数的比例.计算公式:= ×100%= ×100%意义:反映急诊绿色通道的效率。
版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版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495f166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9.png)
版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是评估急诊科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方法。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院评估急诊科的运营效率、患者满意度、医疗质量等方面,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1.门诊等候时间急诊科门诊等候时间是一个衡量急诊服务效率的重要指标。
患者等候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患者不满和医疗服务延误。
医院可以通过评估平均等候时间、最长等候时间和提高就诊速度等措施来改善这一指标。
2.急诊入院率急诊入院率是指通过急诊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需要住院治疗的比例。
较高的入院率可能意味着急诊科未能提供足够的门诊治疗,或者急诊科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能力不足。
因此,医院可以通过提供更全面的急诊科门诊治疗和改进急诊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技能来控制急诊入院率。
3.平均就诊时间平均就诊时间是指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所花费的平均时间。
较短的就诊时间意味着医院能够快速响应患者的需求并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
对于急诊科而言,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至关重要。
4.重返急诊率重返急诊率是指排除计划内复查和住院后再次就诊的急诊患者中新发病情就诊的比例。
较高的重返急诊率可能意味着早期的诊断或治疗有误,或者患者的病情进展较快。
医院可以评估重返急诊率,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提升医生的诊断能力和完善签出制度等,从而减少重返急诊的比例。
5.急诊科医生临床操作规范遵循率急诊科医生临床操作规范遵循率是指急诊科医生在临床操作中遵循的规范比例。
规范化的操作可以提高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准确性,减少错误操作的发生。
医院可以对医生进行培训和教育,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并进行评估和反馈,以提高医生的规范操作水平。
6.医疗安全事故发生率医疗安全事故发生率是指在急诊科就诊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失误或意外的比例。
减少和预防医疗安全事故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
急诊科可以通过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强化流程管理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提高医疗安全事故发生率。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38c364df49649b6648d74753.png)
附件3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急诊科医患比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急诊科医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急诊科护患比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急诊科护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急诊各级患者比例定义:急诊患者病情分级:Ⅰ级是濒危患者,Ⅱ级是危重患者,Ⅲ级是急症患者,Ⅳ级是非急症患者。
急诊各级患者比例,是指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占同期急诊科就诊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急诊各级患者比例= 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同期急诊科就诊患者总数×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四、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定义:抢救室滞留时间是指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n+1)/2, n 为奇数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 n/2+X n/2+1)/2,n为偶数注:n为急诊抢救室患者数,X为抢救室滞留时间。
意义:反映急诊抢救室工作量、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
五、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及门药时间达标率定义: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是指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到开始溶栓药物治疗的平均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药时间达标是指在溶栓药物时间窗(发病12小时)内,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门药时间在30分钟内。
急诊质量控制十大指标
![急诊质量控制十大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0502b31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0.png)
急诊质量控制十大指标1.急诊等候时间:等候时间是评估急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等候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延误治疗等情况发生。
因此,急诊等候时间应尽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规定在30分钟内完成初步诊疗。
2.急诊复诊率:急诊科的复诊率是衡量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如果患者在短时间内反复来急诊,说明初次就诊未能解决问题,可能存在诊疗不当、沟通不畅等质量问题,需进行改进。
3.急诊留院率:急诊留院率是指急诊患者中需要住院治疗的比例。
合理的急诊留院率能够体现急诊科对患者的正确分诊和处理能力。
留院率过高可能说明急诊科的分诊不准确或处理不当,需要加强评估和培训。
4.急诊转诊率:急诊转诊率是指急诊科患者中需要转诊到其他科室的比例。
合理的转诊率能够反映急诊科辨别疾病性质和处理能力。
转诊率过高可能说明急诊科在疾病鉴别和处理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加强培训和协作。
5.急诊患者满意度:急诊患者满意度是反映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可以了解患者对急诊服务的评价,为急诊科改进提供参考意见。
6.急诊科医生回访率:急诊科医生回访率是指对急诊出院患者进行随访的比例。
通过回访患者可以了解他们的康复情况、复诊情况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医疗质量。
7.急诊科医生培训和考核:急诊科医生培训和考核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
急诊科医生应接受持续的培训,并进行有效的考核,确保他们具备良好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8.急诊科医疗设备维护和更新:急诊科医疗设备维护和更新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医疗设备的正常运作和及时更换能够保证医疗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9.急诊科医疗纪录质量:急诊科医疗纪录质量是评估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
完整、准确、规范的医疗记录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处理和治疗依据,确保患者获得恰当的医疗服务。
10.急诊科医患沟通质量:急诊科医患沟通质量是直接影响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医生应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顾虑,提供正确的信息,并主动解答他们的疑问。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abd533c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d.png)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1. 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和范围2. 急诊医疗质量控制框架2.1 质量控制概述2.2 质量控制目标2.3 质量控制策略2.4 质量控制流程3. 急诊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分类3.1 安全性指标3.1.1 医疗事故发生率3.1.2 治疗错误率3.2 效果性指标3.2.1 抢救成功率3.2.2 重症患者存活率3.3 可访问性指标3.3.1 急诊科平均等待时间3.3.2 急诊就诊人次3.4 可接受性指标3.4.1 急诊评分满意度3.4.2 急诊医生临床技能4. 急诊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具体内容4.1 安全性指标详细说明及计算方法4.1.1 医疗事故发生率统计方法4.1.2 治疗错误率计算方法4.2 效果性指标详细说明及计算方法4.2.1 抢救成功率计算方法4.2.2 重症患者存活率计算方法4.3 可访问性指标详细说明及计算方法 4.3.1 急诊科平均等待时间计算方法 4.3.2 急诊就诊人次统计方法4.4 可接受性指标详细说明及计算方法4.4.1 急诊评分满意度统计方法4.4.2 急诊医生临床技能评估方法5. 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医疗事故:指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遭受到的意外伤害或者其他不良事件。
5.2 治疗错误:指医疗人员在治疗过程中犯下的技术操作错误。
5.3 抢救成功率:指急诊科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成功的比例。
5.4 重症患者存活率:指急诊科对重症患者进行治疗后存活的比例。
5.5 急诊科平均等待时间:指患者在到达急诊科后等待就诊的平均时间。
5.6 急诊评分满意度:指患者对急诊科服务满意程度的评分。
5.7 急诊医生临床技能:指急诊科医生在临床操作和护理技能方面的水平。
附件:1. 医疗事故统计表格2. 抢救成功率计算表格3. 急诊评分满意度调查问卷。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e8c5cb95102de2bd9705886f.png)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急诊科医患比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急诊科医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急诊科护患比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急诊科护患比= 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同期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三、抢救床位病患比(新加)定义:急诊科每年固定急诊抢救室及监护病房的床位总数和年接诊患者的比例。
计算公式:抢救床位病患比=急诊科固定监护床位数(人)/年接诊患者数(万人)×100%备注:急诊科固定监护床位数包括急诊抢救室床位及监护病房床位总数。
三、急诊各级患者比例定义:急诊患者病情分级:Ⅰ级是濒危患者,Ⅱ级是危重患者,Ⅲ级是急症患者,Ⅳ级是非急症患者。
急诊各级患者比例,是指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占同期急诊科就诊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急诊各级患者比例= 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同期急诊科就诊患者总数×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四、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定义:抢救室滞留时间是指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n+1)/2, n 为奇数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n/2+Xn/2+1)/2,n为偶数注:n为急诊抢救室患者数,X为抢救室滞留时间。
意义:反映急诊抢救室工作量、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
五、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及门药时间达标率定义: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是指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到开始溶栓药物治疗的平均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
一、急诊科医患比
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急诊科 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
急诊科固定在崗〔本院)医师总数
急诊科医患比二■...X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
。
二、急诊科护患比
定义:急诊科固定在岗(本院)护士(师)总数占同期 急诊科接诊患者总数(万人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
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总数
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 x100%
意义:反映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
八、急诊手术患者死亡率
定义:急诊手术患者死亡是指急诊患者接受急诊手术, 术后1周内死亡,除外与手术无关的原发疾病引起的死亡。 急诊手术患者死亡率是指急诊手术患者死亡总数占同期急 诊手术患者总数的比例。
意义:反映急诊绿色通道的效率。
六、急性心肌梗死(STEM)患者平均门球时间及门球
时间达标率
定义:急性心肌梗死(STEM)患者平均门球时间是指 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患者,从进入急诊科 到开始PCI的平均时间。急性心肌梗死(STEM)患者门球 时间达标是指在PCI时间窗(发病12小时)内,就诊的急 性心肌梗死(STEM)患者门球时间在90分钟内。急性心肌 梗死(STEM)患者门球时间达标率是指急性心肌梗死(STEM)
计算公式:
常诊科固宦在岗(本院)护士(师)想数
急诊科护患比二• •■-'X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
三、急诊各级患者比例
定义:急诊患者病情分级:1级是濒危患者,□级是危 重患者,川级是急症患者,W级是非急症患者。急诊各级患 者比例,是指急诊科就诊的各级患者总数占同期急诊科就诊 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二Xn+1)/2,n为奇数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Xn/2+X/2+1)/2,n为偶数
注:n为急诊抢救室患者数,X为抢救室滞留时间
意义:反映急诊抢救室工作量、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
五、急性心肌梗死(STEM)患者平均门药时间及门药
时间达标率
定义:急性心肌梗死(STEM)患者平均门药时间是指 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患者从进入急诊
(STEM)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
(STEMI)患者的门药时间总和
急性心肌梗死(STEMI)
黒者平均门药时间:
同期行溶栓药物治疗的
=x100%
急性心肌梗死(STEMI)
患者门药时间达标的患者数
同期就诊时在溶栓药物时间窗內应行溶栓药物
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耆总数x100%
患者门球时间达标的患者数占同期就诊时在PCI时间窗内应
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行急诊卩口的急性心肌梗死
(STL:M])患者的门球时间总和
急性心肌梗死(STEM1)同阴行巩:|的
记疔讣玮 曲糾巴=X 100%
急性心肌梗死(STEMI)
灶"、“ “卄患者门球时问达标的患者数
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急軫科就修的各级患者是数
急诊各级患者比例二x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急诊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
。
四、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
定义:抢救室滞留时间是指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 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 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急诊抢救室患者从进入抢救 室到离开抢救室(不包括死亡患者)的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 取其中位数。
科到开始溶栓药物治疗的平均时间。急性心肌梗死(STEM)
患者门药时间达标是指在溶栓药物时间窗(发病12小时)
内,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患者门药时间在30分钟 内。急性心肌梗死(STEM)患者门药时间达标率是指急性 心肌梗死(STEM)患者门药时间达标的患者数占同期就诊 时在溶栓药物时间窗内应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
计算公式:
急诊手术患者死亡总数
急诊手术患者死亡率二■ x100%
意义:反映急诊手术救治成功率。
九、ROSC成功率
定义:ROS(心肺复苏术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成功是 指急诊呼吸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CPR后自主呼吸
循环恢复超过24小时。ROSC成功率是指ROSC成功总例次数 占同期急诊呼吸心脏骤停患者行心肺复苏术总例次数的比 例。同一患者24小时内行多次心肺复苏术, 记为“一例次”。
急蛍?老燃至4里理P—于求时间达彳小率=PC1的急性心肌梗死(STLUD患者总数X100%
意义:反映急诊绿色通道的效率。
七、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
定义: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是指患者从进入急诊抢救室
开始72小时内死亡(包括因不可逆疾病而自动出院的患者)。
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是指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总数占同 期急诊抢救室抢救患者总数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