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自承重墙的稳定性设计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标准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11ea76dec3a87c24028c4f9.png)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合理选用结构方案和建筑材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的下列砌依的结构设计,特殊条件下或有特殊要求的应按专门规定进行设计。
1砖砌体,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无筋和配筋砌体;2砌块砌体,包括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砌块无筋和配筋砌体;3石砌体,包括各种料石和毛石砌依。
第1. 0.3条本规范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规定的原则制订。
设计术语和符号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 50083 的规定采用。
第1.0.4条按本规范设计时,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执行;材料和施工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要求;结构抗震设计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
第1.0.5条砌依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2章术语和符号2.1主要术语第2. 1・1条砌体结构masonry structure由块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
是砖砌体、砌块砌体和石砌体结构的统称。
第2. 1. 2 条配筋砌体结构reinforced masonry structure由配置钢筋的砌体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
是网状配筋砌体柱、水平配筋砌体墙、砖砌依和钢筋混凝土面层或钢筋砂浆面层组合砌体柱(墙)、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组合墙和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统称。
第2. 1. 3条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reinforced concrete masonry shear wall structure 由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和混凝土楼、屋盖所组成的房屋建筑结构。
砌体房屋抗震结构设计
![砌体房屋抗震结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acbee3f8c75fbfc77db2bb.png)
浅谈砌体房屋抗震结构设计摘要:在我国的县城、村镇上有着随处可见的砌体房屋,因为砌体结构曾经是我国民用建筑最广泛采纳的结构形式。
但是砌体材料抗拉、抗弯、抗剪的能力较低,导致砌体结构房屋承受地震作用的效果较差。
因此,在进行砌体结构设计时结构布置得当,抗震构造措施设计合理,计算要点准确明了,从这些方面来提高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
我们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越高,那么抗震设计要求就越严谨。
关键词:砌体房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近年来,全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我国也频发地震。
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地面建筑物倒塌与破坏,其中当属砌体结构房屋受破坏程度最严重,比例最高,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
此后国家连续多次修订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规范中对砌体房屋明确了规则性的要求:加强房屋底部的质量要求;加强楼盖的整体性;缩小最大横墙间距等要求,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原则,也使得我国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
一、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建筑平面与立面布置、结构选型、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施工质量都是影响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
所以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建筑平面与立面布置房屋平面布置对称、规则:避免墙体局部突出或凹进;尽量避免开间尺寸较大的房间布置在整体的两端;建筑物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应该尽量接近。
房屋立面布置规则:由于建筑物墙体破坏主要是剪力破坏且下层破坏比上层破坏严重,因此,建筑物的刚度和质量分布应沿着竖直方向由下至上依次变小,且均匀变化;避免局部突出;楼层不宜错层。
楼梯间布置规则:不宜布置在房屋端部的第一开间和转角处;不宜突出和开设大窗口,以免切断楼层圈梁;特别注意顶层墙体的稳定性。
(二)结构选型1、承重方案的选择砌体房屋设计时应优先选择横墙承重或者纵横墙承重。
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沿平面对齐、沿竖向连续。
窗间墙在同一轴线上应均匀。
在建筑物的同一独立单元内宜使用相同的结构材料。
关于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
![关于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https://img.taocdn.com/s3/m/b7040ee26c175f0e7dd13779.png)
关于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摘要:砌体结构根据就地取材的原则,有蒸压和烧结的实心砖和多孔砖。
砌体结构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小,抗震性能差。
为满足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要求,需要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砌体结构抗震砌体结构抗震砌体结构房屋在设计上,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
砌体结构要使地震作用的影响降到最低,必须在结构上刚度分布要均匀。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采取技术措施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1 抗震设计1.1 砌体结构的高度多层砌体房屋的高度和层数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取值。
在具体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砌体房屋的层数越高,高度相应越大,地震时的破坏也就越大,所以控制层数的方法来控制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方法。
1.2 结构体系结构要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
多层结构房屋纵横墙布置宜均匀,竖向上下连续,平面对齐。
窗间墙宽度设置尽量均匀。
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
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因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要采用纵墙贯通布置的平面布置方法。
适当控制横墙间距,因为砌体结构中横墙间距过大时,纵向砖墙会因过大的层间变形而产生出平面的弯曲破坏,使楼盖失去传递水平地震力的能力,从而导致地震力还未传到横墙,纵墙就已先破坏。
提高墙体面积、砂浆强度也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1.3 平立面布置建筑平面尽量对称规则,房屋的端头和转角处不设楼梯间,结构的侧向刚度均匀变化,墙体沿竖向布置应连续,避免刚度突变。
当不可避免采用不规则方案时,将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成几个相对规则的单元,设置防震缝,缝宽可以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采用50-100mm。
当局部尺寸不满足要求时,可用增设构造柱来满足。
砌体结构中也不宜过多配置混凝土构件,因为砖砌体和混凝土的变形模量不同。
2 结构抗震要求结构抗震要求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计算采用底部剪力法。
抗震能力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
自承重墙
![自承重墙](https://img.taocdn.com/s3/m/66ac69f87c1cfad6195fa756.png)
自承重墙承自重墙多指砖、石等砌块墙,解释为下部墙体承受了上部墙体的重量,容易和“承重墙”混淆。
“承重墙”是指在建筑结构中承受上部楼层荷载的墙体,承重墙的设计需经过计算,如果拆除承重墙会破坏整个建筑结构。
“非承重墙”或“承自重墙”起分隔空间的作用,不承受上部楼层的荷载,拆除它不会影响结构安全。
1自承重墙的稳定设计问题编辑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采用自承重墙是常见的事,除去彩钢板、石膏板等用钢龙骨做骨架的轻质隔墙外,还大量采用由砌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自承重墙,包括外围护墙与内隔墙。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的第6.1节通过允许高厚比的方式来规范各类墙的稳定设计问题。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只是因为规范的用词比较简洁,当设计人不注意时,会将不同的词义误解为词义相同,在错误引用规范公式的情况下,会将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自承重墙设计,误认为是已经满足了规范的要求。
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有时能见到一些自承重墙设计,要到快出图的阶段才发现并不满足规范要求。
而且加构造柱、加圈梁也不能满足要求,最后只有加壁柱才能解决问题。
最终影响与各专业间的配合条件,各专业修改涉及的图纸较多,造成被动。
上述问题与结构、建筑专业均有关系。
从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来看,肯定属于结构专业的职责范围。
从能早期发现哪一部分自承重墙需要认真复核这个角度来看,建筑专业的机会更大一些。
本文试图从概念设计入手,探讨在常见的设计中哪些比较容易处理,哪些比较难处理。
然后再进一步探讨解决方案。
期望能够减少最后阶段修改时造成的被动。
有些概念对结构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可能很简单,但为了使建筑专业设计人员也能有轮廓的概念,还是适当的提了一下。
2自承重墙的构造编辑第一部分1.不考虑构造柱、壁柱及圈梁作用时的自承重墙1.1高厚比计算中计算高度H0的取值规范第6.1.1指出,计算高度H0的取值,应按第5.1.3条采用。
按规范第5.1.3条确定自承重墙的计算高度时,可表达成下面几个基本规则。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的构造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的构造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85f0316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3.png)
① 搁栅、檩条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支承面下,高度不应
小于200mm的砌体。
② 屋架、梁等构件的支承面下,高度不应小于600mm,
长度不应小于600mm的砌体。
③ 挑梁支承面下,距墙中心线每边不应小于300mm,
高度不应小于 600mm的砌体。
6
砌块砌体的构造要求 (1)砌块砌体应分皮错缝搭砌;上下皮搭砌长度不得小于 90mm;当搭砌长度不满足这个要求时,应在水平灰缝内设 置不少于2φ4的焊接钢筋网片(横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 200mm),网片每端均应超过该垂直缝,其长度不得小于 300mm。 (2)砌块墙与后砌隔墙交接外,应沿墙高每400mm 在水平 灰缝内设置不少于2φ4,横筋间距不大于200mm 的焊接钢 筋网片。
1
墙、柱的最小截面尺寸的要求
墙、柱的截面尺寸过小,会造成构件稳定性差和局部缺陷 而影响构件的承载力。所以对于承重的独立砖柱截面尺寸不 应小于240mm×370mm 毛石墙的厚度不宜小于350mm;毛料石柱较小边长不宜小 于400mm。当存在振动荷载时,墙、柱不宜采用毛石砌体。
2
3
4
墙、柱中设混凝土垫块和壁柱的构造要求
(1) 跨度大6m的屋架和跨度大于下列数值的梁,应在支承处 砌体上设置混凝土或按构造要求配置双层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 垫块。当墙中设有圈梁时,垫块与圈梁宜浇成整体。
① 对砖砌体为4.8m。 ② 对砌块和料石砌体为4.2m。 ③ 对毛石砌体为3.9m。 (2)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 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 ① 对240mm厚的砖墙为6m。 ② 对180mm厚的砖墙为4.8m。 ③ 对砌块、料石墙为4.8m。
(2)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当无法避免 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的承载力。
浅谈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的方案优化
![浅谈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的方案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ff3bb6e1ed9ad51f01df2cb.png)
力, 从而保 障人 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 。在我 国不 满足 现在抗震要 求 4 砌 体 结构抗 震加 固的 方法
的建筑大多是 由于当时未 进行抗 震设 计或 不满 足现行 抗震规 范
1 对抗震 承载力不 足的墙体可采用 面层加 固 , ) 面层材料 可采
的砌体结构 , 且大部分地处欠发达地 区或乡镇 。对 此类既有 建筑 用 水泥砂浆 面层 、 筋 网砂 浆面层 、 绞线 网一聚合 物砂 浆 面层 钢 钢 进行抗震加 固时 , 由于不同砌体结构体 系的差异性 和不 同地 区地 或现浇钢筋混凝 土板墙 。对 已开裂 的墙体可采 用压力灌 浆修 补 ,
关 键 词 : 体 结 构 , 震 鉴 定 , 震 加 固设 计 , 案 优 化 砌 抗 抗 方
中图分类号 :U 6 T 34
文献标识码 : A
1 概 述
对抗震构造措施和结构整体性能作 出评价 ; ) 3 通过 汶川地震对 房
对 我 国是多地震 国家 , 尤其是 汶川 地震和玉树 地震造 成重大 的 屋震害 的分析 , 不同结构类 型的重点破坏部 位和一般 破坏部 位 作 出判断 。在鉴定 中对不 同部位做 到重 点检查和一 般检查 ; ) 4 对 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 。地震 造成 的人 员伤亡 大部分 是 由于建 筑 一 物倒塌所致 , 根据 国 内外成 功经验 , 地震 前对 无抗震 设 防和不 满 于建筑场地和基础 , 般只要不 是地基存在缺 陷或者处 于不利 地 段 的场地 , 可不进行抗震鉴定。 足抗震设防 的房屋 进行抗 震加 固可 以提高其 使 用寿命 和抗震 能
浅谈砌体 结构抗震加 固的方案优 化
张泽平 张辉敏
摘
孙伟 苹
要: 结合 2 1 山西省 中小学校舍加 固的案例 , 0 0年 对其抗震鉴定结果和抗震加 固方法进行 了描 述 , 总结 了在鉴定和加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aace5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2.png)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砌体结构房屋是指以砖块或石块为主要材料,通过砌筑形成的建筑结构。
砌体结构房屋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就被广泛应用,并且在现代建筑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然而,由于砌体结构房屋的特点,其抗震性能较差,容易受到地震的摧毁,因此在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介绍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点和常见方法,以提高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
首先,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是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基础。
稳定性主要包括建筑物的纵向稳定性和横向稳定性。
纵向稳定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主要采取加固墙体、设置结构柱和墙柱联结等措施来提高。
横向稳定性是指建筑物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的能力,主要采取设置结构梁、设置剪力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框架等措施来提高。
此外,还可以采取设置承重墙和槽钢、角钢等材料的加固方法来提高整体稳定性。
其次,加强结构的抗震能力是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关键。
加强结构的抗震能力包括提高砌筑质量、增加墙体厚度和设置抗震支撑等措施。
提高砌筑质量是通过提高砌筑技术水平,保证砌体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少砌体结构的裂缝和开裂。
增加墙体厚度是通过增加墙体的截面面积,提高墙体的抗震承载能力。
设置抗震支撑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设置抗震支撑,增加结构的抗震稳定性。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地基的抗震能力。
地基的抗震设计包括选择合适的地基类型、加固基础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等措施。
选择合适的地基类型是在建筑物选址时就需要考虑的问题,合理选择地基类型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加固基础是通过增加基础的尺寸、加固基础的钢筋等措施来提高地基的抗震能力。
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是通过加固地基土壤,提高土壤的抗震能力。
综上所述,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需要从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加强结构的抗震能力两个方面来考虑。
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使其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
砌体结构自承重墙的稳定性设计
![砌体结构自承重墙的稳定性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543747312b3169a451a49f.png)
砌体结构自承重墙稳定性设计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地区建筑水平不发达,砌体结构仍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砌体结构设计成熟且较容易满足规范设计要求,但一些较小的问题却容易引起结构设计师的忽视,比如自承重墙的稳定性计算。
本文结合现行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对自承重墙的稳定性计算进行深入剖析,并阐述其合理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砌体自承重墙稳定性高厚比砌体结构自承重墙稳定性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6.1节有明确的计算要求,但是因为规范表达的简单凝练,设计者经常在不经意间,错误的引用了规范公式,将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自承重墙稳定情况,误认为已经满足了规范要求。
自承重墙稳定性影响因素包含计算高度、墙体厚度等,提高稳定性措施包含增设构造柱、壁柱、圈梁等。
从满足规范的要求来看,高厚比限值属于结构专业范畴,从调整高厚比的措施来看,采用壁柱、圈梁等,对建筑专业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本文从规范条文入手,介绍砌体墙稳定性设计的方法,并深入探讨解决方案。
1.自承重墙不考虑构造柱、壁柱及圈梁作用时情况1.1自承重墙计算高度H的确定规范第5.1.3条指出,构件需根据相应部位采用相应的构件高度H,进而根据表5.1.3的房屋类别和构件支撑条件来确定计算高度H的取值。
自承重墙计算高度H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基本规则:1.1.1自承重墙砌至楼盖或屋顶:H= H式中,H —自承重墙的构件高度。
1.1.2自承重墙上端为自由端:H= 2H1.1.3自承重墙两侧有横向支撑,且自承重墙上端为非自由端时,设自承重墙两侧的横向支撑间距为S ,当S>2H时,认为横向支撑无作用,仍按上述1.1.1规则确定计算高度H= H ;当S≤H时,可以认为是横向支撑起控制作用,规定H 0 = 0.6S ;当2H≥S>H时,高度方向与横向支撑共同起作用,规定H=0.4S+0.2H 。
1.1.4自承重墙两侧有横向支撑且自承重墙上端是自由端时,规范对此没有明确规定,笔者建议可以将H定义为墙高的2倍,再用前面所述规则确定自承重墙计算高度。
房屋建筑砌体结构消能减振抗震加固设计
![房屋建筑砌体结构消能减振抗震加固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b4691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7.png)
房屋建筑砌体结构消能减振抗震加固设计摘要:砌体结构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单等优点,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
砌体结构承重墙体由砌块通过砂浆粘结砌筑而成,相比于其他结构材料,砌体强度低,砂浆与砌块粘结力弱,因此砌体结构的抗拉、抗剪和抗弯强度较低,抗震性能差,在地震作用下更容易出现破坏。
砌体房屋震害调查分析及相关振动台试验研究表明,砌体结构底层易发生严重破坏,可能引起底层倒塌或结构整体倒塌,其中窗间墙、墙角区域、墙体开洞处、纵横墙及其连接处等部位均有可能成为底层抗震薄弱部位。
针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较差的特点,我国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出发,在结构平面布置、墙体截面承载力验算、圈梁构造柱设置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以满足砌体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关键词:砌体结构;建筑抗震加固;建筑消能减振;稳定性;抗震加固设计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也在迅速变革与更新,建筑与土地资源的饱和,使建筑工程进入了重建、改建工程与新建工程并行的阶段。
在我国,现行的房屋建筑建设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并对房屋建筑的高度、层数、整体结构也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在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中,砌体结构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连续施工性以及便捷性,应用非常广泛,大量的建筑都是由砌体结构砌筑建成,基础的砌体结构有非常优良的竖向静载性能。
但是,由于我国近些年来受地震自然灾害的影响,发现许多砌体结构需要增设消能减振抗震加固设计,以更好地抵抗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建筑工程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有效提高了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建设质量,让人们可以在地震来临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经济的损失。
1砌体结构震害分析我国是多地震国家,近几十年间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大地震,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在历次大地震中,砌体结构的破坏率相当高。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J3-88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J3-88](https://img.taocdn.com/s3/m/9456311ab7360b4c2e3f64ac.png)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J3-88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89年9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通知(88)建标字第383号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要求,由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对《砖石结构设计规范》GBJ3—73进行了修订,改名为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并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为国家标准,自一九八九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砖石结构设计规范》GBJ3-73于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修订说明《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系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通知,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会同国内有关单位,对《砖石结构设计规范》GBJ3-73修订而成的。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组织了国内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有关单位,按统一计划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砌体结构可靠度、房屋空间工作、偏心受压、局部受压、墙梁、挑梁和配筋砌体等专题科学研究工作;调查和总结了国内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有关设计规范的部分内容,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经反复修改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修订后的规范共分七章和七个附录。
修订的主要内容有: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并以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补充了近年来我国广泛采用的中型、小型砌块房屋的设计和考虑空间工作的多层房屋静力计算方案;增加了墙梁和挑梁的设计和构造;修改了砌体的基本强度表达式和偏心受压长柱的计算以及局部受压和配筋砌体的计算公式等。
本规范必须与按1984年国家批准发布的《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制订、修订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等各种建筑结构设计标准、规范配套使用,不得与未按《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制订、修订的国家各种建筑结构设计标准、规范混用。
砌体房屋的墙体设计
![砌体房屋的墙体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ea193b43323968011c9222.png)
无 吊车
的 单 层
和 多 层 房 屋
注 : ) 中 H. 1表 为变截 面柱的上段 高度 , 为变截 面柱的 下段 高;
2 对 于上 端 为 自 由端 的 构件 , = H; ) Ho2
3 独立砖柱 , ) 当无柱间支撑 时, 柱在垂直排架方 向的 H 应按表 中数值乘 以 1 5后采用 ; . 2
建 筑 l工 l程
科
砌 体 房屋 的墙 体设 计
张 际光
( 龙 江 省伊 春 林 业勘 察 设 计 院 , 龙 江 伊 春 13 0 ) 黑 黑 5 0 0
摘
定性 。
要: 砌体结构的墙 、 柱一般 可以进行承载力极限状 态的计 算, 主要 包括 承栽力和稳定性验算 。规 范采 用验算 高厚 比的方法来保证墙 、 柱稳
=
— —
1 .无 吊 车房 屋 .1 1
墙 、 的允 许 高 厚 比f】 值 , 表 2 柱 p限 见 。
一
2 一 5l
1 h , +bl J 式 中:
— —
() 4
系数( 细料石 、 细料石砌 体 , 对 半 = 0; 混 凝 土 砌 块 、 料 石 、 料 石 及 毛 石 砌 体 , 对 粗 毛 对于表 中的构件 高度 H, 当按下列规定 应 13 、 的高厚 比验算 .墙 柱 采片 : j 《 砌体结构 设计规 范》 G 5 0 3 2 0 ) ( B 0 0 — 0 1 中 1 ; 他砌体 , 1 ; .其 0 = . 5) ( ) 房屋底 层 , 1在 为楼 板 顶 面 到 构 件 下 端 规 定 了墙 、 高厚 比 的验 算 公 式 为 : 柱 b — 构 造 柱 沿 墙 长方 向 的宽 度 ; . — 支 点 的距 离 。下 端 支 点 的 位置 可 以取 在 基 础 顶 B H ≤ , [ = 刚 () 2 l — 构 造 柱 的间 距 。 — 当 b 1 02 J > .5时 , b 102 ; b 1 00 取 = . 当 2< . / 5 5 面。 当埋置较深且有刚性地 坪时 。 可取 室外地面 式 中 :。 H——墙 、 柱的计算高度 , 应按相关 下 50 0 mm处 。 规定确定 ; 时, b l 0 取 # = 。但是 , 施工阶段的高厚 比验算不 h —墙厚或矩形柱与, — / 。相 对 应 的边 长 ; 考 虑 构 造 柱 的 有 利 作 用 。 ( ) 房屋其 他层次 , 2在 为楼板 或其 他水平 厚 度 A小 于 2 0 4 mm 自承 重 墙 允 许 对有带壁柱或构造柱 的墙体 , 了要验算 除 支点间的距离。 整片墙体的高厚 比外 ,还需验算壁柱 间墙或构 ( ) 于 无 壁 柱 的 山墙 , 以 取 层 高 加 山 高厚 比的修正系数 , 以按下列规定采用 : 3对 可 可 h 4 mm , l . h 0 =2 0 =12; =9 mm , l . 2 0 =15; 4 mm 造柱 问墙 的高厚 比。验算仍按式( ) 墙 尖 高度 的 12 对 于 带 壁 柱 的 山墙 , 以 取 壁 /; 可 2 计算 , 在计 > > 0 可按插入 法取值 。上端 为 自由端 算 时 , 应 当取相邻壁柱 问或相邻 构造柱 间 h 9 mm, s 柱处 的山墙高度。 墙 的允 许 高厚 比 , 按 上 述 规 定 提 高 外 , 可 提 的距离 。对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带壁柱墙或 除 还 1 .有 吊 车 的房 屋 .2 1 对于有 吊车 的房屋 , 当荷载组 合不考虑 吊 高 3 %; 0 对厚度小于 9 r 0 m的墙 , a 当双面用不低 带构 造柱墙 , bs /0时 , 当 /≥13 圈梁可 视作壁柱 0的水 泥砂浆抹面 , 包括抹 面层 的墙厚不 问墙或构造柱 间墙 的不动铰支点 ( b为圈梁宽 车作用时 ,变截 面柱上段 的计算高度按表 1 采 于 Ml 用 : 段 的计 算 高度 按 下 列 规 定 采 用 : 下 小 于 9 mm时 ,可按墙厚等于 9 m 0 0 m来 验算高 度 ) 。如果不允许增 加圈梁宽度 , 可按墙体平面 ( ) H H≤ 1 1当 d / , 无 吊车 房 屋 的 H。 3时 取 厚 比: 外等刚度原则增加圈粱 高度 ,以满足壁柱间墙 厂 有 门窗 洞 口的墙允 许 高厚 比的修 或构造柱间墙不动铰支点 的要求。 ( ) l < H< 1 , 无 吊车 房 屋 的 2 当 / H< 1 3 2时 取 责 任 编辑 : 莉 王 正 系数 , 按 式 ( ) 算 : 应 3计 H 乘 以修正系数 /: 。 , z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bdb7d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9.png)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摘要:砌体结构是一种传统的结构形式,在我国的各类建筑中仍占82%以上的比例。
本文结合砌体结构抗震新规范,探讨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关键词:新规范;砌体结构;抗震设计1.引言传统的砌体结构是一种由脆性材料砌筑,屋面一般采用装配式结构或装配整体式组成的结构,经过破坏性大地震(邢台、唐山大地震),表明砌体结构在经受大地震的考验时抗震性能较差。
因此,国外抗震规范一般只允许建造3层及以下的砌体建筑。
考虑中国有丰富的黄土和砂石资源,有传统的生产和施工工艺,再者在城镇建设中,由于受人口集中,土地和经济的有限,砌体结构有其较好的适用性。
为了提高砌体结构的延性和抗震性能,在研究和总结地震震害的基础上抗震规范进行了多次修订。
汶川地震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又进行了修订,此次规范修订,总结了震害经验,对设防烈度进行了调整,就砌体部分也做了修订,从抗震构造和抗震设计对砌体结构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2.砌体结构概念设计砌体结构的墙体布置,直接涉及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要求建筑和结构专业设计人员密切配合,确定建筑方案有较好的结构体系,结构工程师熟悉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在确定建筑方案时给出合理的建议对于多层砌体结构,新规范延续了01规范在墙体布置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包括:(l)控制房屋总高度、层高、层数和高宽比等,避免整体弯曲变形。
(2)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体系并控制最大横墙间距,以减少楼盖平面内变形的不利影响。
(3) 砌体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制,避免因局部失效而导致整体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4)墙体宜均匀对称,对齐;竖向应上下连续,防止侧向刚度的突变。
较小房间的隔墙可改用非抗震墙。
(5)接梯间布置于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时,应采取加强墙体约束等措施,提高楼梯间的安全性。
(6) 对于竖向和平面严重不规则的房屋,如立面高差大丁6m、较大错层、或各部分结构刚度和质量截然不同,宜设置防震缝并符合最小缝宽的要求。
在遵循了以上基本规定之后,结合建筑方案,争取布置出合理的结构方案。
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
![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04493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6.png)
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混凝土砌体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抗震性能的设计和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混凝土砌体的特点、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一、混凝土砌体结构的特点混凝土砌体结构是指由砌块砌筑而成的建筑结构,其中砌块可采用混凝土砌块、空心砌块等。
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混凝土砌体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 重量大:混凝土砌块相对较重,使得整个结构具有较大的自重,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
2. 建筑节能:混凝土砌体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可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3. 施工方便:砌块制作简单,施工便利,适用于各种形状的建筑物。
二、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总体稳定性: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是抗震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通过增加墙体的数量和布置方式来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
2. 墙体抗震设计:墙体作为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承重墙,其抗震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应采用适当的强度等级和加固措施来增加墙体的抗震能力。
3. 基础设计:合理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应根据地基的不同条件,采取合适的基础形式和加固措施。
4. 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应加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确保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得到满足。
三、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墙体设计:墙体的设计应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通过适当的墙体组合和布置来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
可采用加筋砌体、加固墙体等措施来增加墙体的抗震能力。
2. 框架-剪力墙结合设计:结合框架和剪力墙的设计方法可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设置剪力墙和加强节点等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耗能能力。
3. 加固措施:对于已建成的混凝土砌体结构,可以通过加固措施提升其抗震能力。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简介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30500d73c1ec5da50e27095.png)
GB 50003-2001简介
唐岱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砌体结构可靠度调整
1-1 荷载效应组合模式
n
0 (1.2SGk 1.4SQ1k Qi ci SQik ) i2 n
0 (1.35SGk 1.4 S ci Qik ) i 1
0 (1.2SGK 1.4SQk )
3)托梁弯矩系数 M ;剪力系数 V ;
一级为1.1; 二级为1.05; 三级为1.0
4)框架柱反弯点距柱底为0.55H ; 5)墙体抗震承载力按静力计算乘以0.9
(规范10.5.8)
3. 墙体抗震构造要求 (见规范)
四、配筋砌块砌体中高层 配筋砌块剪力墙的实质
83年广西南宁10层、11层砌块中高层试点楼 87年辽宁本溪10层煤矸石混凝土砌块中高层; 97年辽宁省盘锦15层点式住宅楼; 98年上海住宅总公司18层配筋砌块点式综合楼; 2000年抚顺建成了12层板式配筋砌块商住楼; 2001年哈尔滨市阿继科技园修建了13层大开间板
剪跨比 = 1.2、1.38、1.64
I
竖向千斤顶压力
钢砼顶梁
水平加载
水平钢筋应变片 纵向钢筋应变片
水平钢筋应变片
吊钩
I
钢砼底梁
II
II II
图4-9 试件尺寸及配筋
图4-10 典型破坏形态
4-5 配筋砌块剪力墙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1.剪力墙在偏心受压时的受剪承载力
V
1 0.5
(0.6
f
vg
bh0
2 —洞口影响系数,无洞口取1.0,多层有洞口墙梁取0.9,单
层有洞口取0.6; 88规范 0.5+1.25a/l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_50003-2001简介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_50003-2001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d5677b9eefdc8d376ee32fa.png)
3. 墙体抗震构造要求 (见规范)
四、配筋砌块砌体中高层 配筋砌块剪力墙的实质
83年广西南宁10层、11层砌块中高层试点楼 87年辽宁本溪10层煤矸石混凝土砌块中高层; 97年辽宁省盘锦15层点式住宅楼; 98年上海住宅总公司18层配筋砌块点式综合楼; 2000年抚顺建成了12层板式配筋砌块商住楼; 2001年哈尔滨市阿继科技园修建了13层大开间板
剪跨比 = 1.2、1.38、1.64
I
竖向千斤顶压力
钢砼顶梁
水平加载
水平钢筋应变片 纵向钢筋应变片
水平钢筋应变片
吊钩
I
钢砼底梁
II
II II
图4-9 试件尺寸及配筋
图4-10 典型破坏
4-5 配筋砌块剪力墙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1.剪力墙在偏心受压时的受剪承载力
V
1 0.5
(0.6
f
vg
bh0
三、墙梁设计的扩充
3-1 墙梁研究概况
88规范前: 258个简支墙梁试验。 88规范后:21个连续墙梁;
28个框支墙梁试验; 40个框支墙梁拟静力; 8个框支墙梁模型震动 台和拟动力试验,
图3-1 框支墙梁的计算简图
托梁界面上txy分布 线
主应力轨迹
图7-13 偏开洞墙梁应力分布和主应力迹线示意图
六、砌体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6-1 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表6-1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和
最小墙层数(m)6度
7度
8度
厚
高度Hale Waihona Puke 层数高度层数
高度
层数
190mm
54
18
45
16
砌体房屋抗震加固方案
![砌体房屋抗震加固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99cf17f90f76c660371a35.png)
砌体房屋抗震加固方案1、墙体的破坏承受作用的主要抗侧力构件是与水平地震作用平行的墙体,其破坏主要是墙体的抗剪承载力不足,在地震作用下,若墙体的高宽比≈1,则墙体的破坏呈现X形交叉裂缝;若墙体的高宽比<1,则在墙体中部易出现水平剪切裂缝,对于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砖砌体墙房屋,其底层的裂缝往往比上层严重。
2、窗间墙和墙垛的破坏比较细高的窗间墙受剪弯双重作用,可能产生水平断裂。
门窗洞口开得多且大的墙面,破坏也较严重,如窗间墙布置不合理、墙段长度过大或过小,宽墙垛因吸收过多的能量先破坏,窄墙垛则因稳定性差也将随后失效。
竖向地震作用下,对于大洞口的上部过梁,有时在中部会发生断裂破坏。
3、纵横墙的连接破坏由于在施工时纵横墙往往不能同时咬槎砌筑,纵横墙间留有马牙槎,使墙体间缺乏拉结,或虽同时砌筑但砌筑质量不好,同样导致拉结强度较低。
墙体间连接薄弱,在地震作用下,表现为内外墙交接面产生竖向裂缝、拉脱、纵墙外闪,甚至是整片墙倒塌。
另外由于地震导致的地基不均匀沉降,也会引起纵横墙间的竖向裂缝。
4、墙体刚度变化和应力集中的部位如楼梯间、墙角和烟囱等削弱的墙体易破坏和倒塌楼梯横墙间距小,水平剪切刚度大,因而承担的地震剪力也较大,但由于楼梯间没有楼板,其空间刚度相对较小,且楼梯踏步板嵌入墙体,削弱了墙体,因此楼梯间的墙体容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斜裂缝和交叉裂缝。
墙角位于房屋端部,横纵两个方向的约束作用减弱,因此墙角处的抗震能力较低。
由于墙角处有较大的刚度,地震作用下房屋的扭转效应使得墙角部位的地震作用效应加大。
5、楼板与屋盖的破坏楼板和屋盖是地震时传递水平作用力的主要构件,其水平刚度对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影响很大。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构成的结构整体性好,抗震性能较好;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的整体性较差,若板缝偏小,混凝土灌缝不易密实,或端部的搁置长度过短且无可靠的拉结措施,地震时板缝容易拉裂,甚至板体掉落,在历次地震中破坏最重,损失也最大。
浅谈砌体房屋抗震结构设计
![浅谈砌体房屋抗震结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44590dcc175527072208c6.png)
—
l 2 9 9
网 四
施 的新 的抗 震规 范 , 从规 范 中可 以看 到 , 砌体 房屋 , 对 明
住宅 卫 生 间 的管 道 一般 都 是在 卫 生 间 下 的沉 箱 内
专业 。一 个 工程 项 目的给 水 排 水设 计 做 得好 与 坏 立足 敷设 , 就存 在一 个 问题 。卫 生间下 的沉 箱 时 间长 了会 这 点: 是否符 合 国家给 水排 水设 计规 范 以及 其他 相应 法律 有 积 水 , 间越 长 积 水会 越 多 , 可 能发 生 渗 水影 响 到 时 还 那住 宅卫 生 间下 的沉 箱 是否 需要排 水 以及 法规 ;一个 项 目工程 的给 水 排水 设 计 做得 好 与 坏标 准 下 层 的用户 。 是 : 否 能达到业 主 的使用 要 求 。给水 排水 设 计一 定要 要 怎样 排水 ?先 假设 需要排 水 , 沉 箱底 部 设置 一个地 是 在
2 建筑平立面布置 . 1
2 . 平立面布置 .1 1
房屋 的平面布 置 宜规则 、 对称 :
() 2防震缝 的设 置 , 求设 置防震 缝 的房屋 : 要
( 房 屋 的立面 高差在 6 1 ) m以上 ;
() 屋有错 层 , 2 房 且楼 板高 差较 大 ; () 部分 结构 刚度 、 量截 然不 同。 3 各 质
一
5 — 7
建筑设计与装饰
广东 建材 21 年第7 01 期
给水排水设计若干 问题
郑 州城 ( 东省工业 设备 安装 公司) 广
自承重墙的稳定设计问题
![自承重墙的稳定设计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9cfe7cfa1c7aa00b52acbb4.png)
自承重墙的稳定设计问题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采用自承重墙是常见的事,除去彩钢板、石膏板等用钢龙骨做骨架的轻质隔墙外,还大量采用由砌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自承重墙,包括外围护墙与内隔墙。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的第6.1节通过允许高厚比的方式来规范各类墙的稳定设计问题。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只是因为规范的用词比较简洁,当设计人不注意时,会将不同的词义误解为词义相同,在错误引用规范公式的情况下,会将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自承重墙设计,误认为是已经满足了规范的要求。
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有时能见到一些自承重墙设计,要到快出图的阶段才发现并不满足规范要求。
而且加构造柱、加圈梁也不能满足要求,最后只有加壁柱才能解决问题。
最终影响与各专业间的配合条件,各专业修改涉及的图纸较多,造成被动。
上述问题与结构、建筑专业均有关系。
从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来看,肯定属于结构专业的职责范围。
从能早期发现哪一部分自承重墙需要认真复核这个角度来看,建筑专业的机会更大一些。
本文试图从概念设计入手,探讨在常见的设计中哪些比较容易处理,哪些比较难处理。
然后再进一步探讨解决方案。
期望能够减少最后阶段修改时造成的被动。
有些概念对结构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可能很简单,但为了使建筑专业设计人员也能有轮廓的概念,还是适当的提了一下。
1. 不考虑构造柱、壁柱及圈梁作用时的自承重墙1.1. 高厚比计算中计算高度H0的取值规范第6.1.1指出,计算高度H0的取值,应按第5.1.3条采用。
按规范第 5.1.3条确定自承重墙的计算高度时,可表达成下面几个基本规则。
1.1.1. 自承重墙砌至楼盖或屋顶H0 = H 。
式中H为自承重墙的高度。
1.1.2. 自承重墙上端为自由端H0 = 2H 。
1.1.3. 自承重墙两侧与主体结构柱或横隔墙联系(自承重墙上端不是自由端)设自承重墙两侧与主体结构柱或横墙联系的间距为S 。
当S>2H时,认为横向的联系不起作用,仍按上述1.1.1.的规则确定计算高度H0 ;当S≤H时,可以认为是横向联系的距离起控制作用,规范规定H0 = 0.6S ;当2H≥S>H时,高度方向与横方向共同起作用,规范规定H0 = 0.4S+0.2H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砌体结构自承重墙稳定性设计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地区建筑水平不发达,砌体结构仍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砌体结构设计成熟且较容易满足规范设计要求,但一些较小
的问题却容易引起结构设计师的忽视,比如自承重墙的稳定性计算。
本文结合现行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对自承重墙的稳定性计算进行深入剖析,并阐述其合理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砌体自承重墙稳定性高厚比
砌体结构自承重墙稳定性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6.1节有明确的计算要求,但是因为规范表达的简单凝练,设计者经常在不经意间,错误的引用了规范公式,将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自承重墙稳定情况,误认为已经满足了规范要求。
自承重墙稳定性影响因素包含计算高度、墙体厚度等,提高稳定性措施包含增设构造柱、壁柱、圈梁等。
从满足规范的要求来看,高厚比限值属于结构专业范畴,从调整高厚比的措施来看,采用壁柱、圈梁等,对建筑专业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本文从规范条文入手,介绍砌体墙稳定性设计的方法,并深入探讨解决方案。
1.自承重墙不考虑构造柱、壁柱及圈梁作用时情况
1.1自承重墙计算高度H
的确定
规范第5.1.3条指出,构件需根据相应部位采用相应的构件高度H,进而根
据表5.1.3的房屋类别和构件支撑条件来确定计算高度H
的取值。
自承重墙计
算高度H
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基本规则:
1.1.1自承重墙砌至楼盖或屋顶:H
= H
式中,H —自承重墙的构件高度。
1.1.2自承重墙上端为自由端:H
= 2H
1.1.3自承重墙两侧有横向支撑,且自承重墙上端为非自由端时,设自承重墙两侧的横向支撑间距为S ,当S>2H时,认为横向支撑无作用,仍按上述1.1.1
规则确定计算高度H
= H ;当S≤H时,可以认为是横向支撑起控制作用,规定
H 0 = 0.6S ;当2H≥S>H时,高度方向与横向支撑共同起作用,规定H
=
0.4S+0.2H 。
1.1.4自承重墙两侧有横向支撑且自承重墙上端是自由端时,规范对此没有
明确规定,笔者建议可以将H定义为墙高的2倍,再用前面所述规则确定自承重墙计算高度。
1.2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
自承重墙验算最终允许的高厚比,由允许高厚比〔β〕乘以修正系数μ
1
与
μ
2
来确定。
1.2.1修正系数μ
1
与墙厚相关修正系数:当墙厚为240mm时,μ
1
= 1.2;当墙厚为90mm时,
μ
1 = 1.5;当墙厚小于240mm大于90mm时,μ
1
按插入法取值。
特别的,当上
端为自由端的自承重墙的允许高厚比,除按上述规定提高外,尚可再提高30% 。
1.2.2修正系数μ
2
与门窗洞口相关修正系数:设墙宽范围内门窗洞口的总宽度为b
S
,相邻横向
支撑间距为S,μ
2 = 1-0.4b
S
/S,μ
2
取值不小于0.7。
特别的,当洞口高度不
大于墙高的1 / 5时,取μ
2
等于1.0;当洞口高度不小于墙高的4/5时,按独立墙段验算高厚比。
2.自承重墙考虑构造柱、壁柱及圈梁作用时情况
2.1构造柱作用
构造柱可以提高墙体允许高度,但作用有限。
当墙体有构造柱时,允许高厚
比〔β〕乘以提高系数μ
C :μ
C
= l+γb
C
/l
式中,γ—系数;
b
C
—构造柱沿墙长方向的宽度;
l —构造柱的间距。
例如:当b
C = 500mm,l = 3米时,μ
C
= 1.25。
这种构造柱间距设置已经
是比较密的,因此采用构造柱的方法使墙允许高度提高基本不会大于25%。
2.2壁柱作用
壁柱对提高墙体允许高度有明显作用,壁柱尺寸越大作用越明显,验算带壁
柱墙高厚比时,采用带壁柱墙截面折算厚度h
T :h
T
= 3.5i
式中 i—截面回转半径。
例如:墙体厚度为240mm,每3米设一壁柱,壁柱宽为490mm,其折算厚度
为388mm,相当于墙体厚度为240mm时,提高系数为1.62,与构造柱μ
C
= 1.25相比,有明显的提高作用。
2.3构造柱与壁柱比较
构造柱与壁柱对提高墙体允许高度的作用是相似的,只是在规范中采用了不同的公式来表述。
构造柱采用的是提高系数的方法,壁柱采用的是增大折算厚度的方法。
壁柱较构造柱的提高作用更加明显,但缺点是对建筑专业使用空间会产生不利影响。
2.4圈梁作用
自承重墙的两侧没有横墙或仅一侧有横墙时,圈梁对墙体允许高度的提高没有作用。
3.自承重墙稳定性设计思路及举例
3.1讨论的范围
有横墙、构造柱或壁柱等横向支撑的自承重墙体。
本文以厚度为200mm及240mm的砌体墙为例讨论其稳定性设计方法。
3.2当层高可以满足规范高厚比要求时
符合规范6.1.1条款中的高厚比要求,可不做特别处理。
3.3当层高不能满足规范高厚比要求时
3.3.1横向支撑距离较近时,如柱距为6m墙厚为200mm的单层厂房,在不能满足高厚比要求时,可通过附加圈梁的方法解决。
根据规范 6.1.2-3规定,当b/S≥1/30时,圈梁可视为壁柱间墙或构造柱间墙的不动铰支点,因此,理论上可以得出,即使H很高,只要设置若干道圈梁,且任意两道相邻圈梁间的距离能够满足允许高厚比的要求,就可以解决墙体的稳定性问题。
3.3.2横向支撑距离较远时,如柱距为7.2m墙厚为200mm的单层厂房,按规范要求作为不动铰支点的圈梁宽度不应小于240mm,但此时圈梁宽度已经超出墙体厚度,势必对建筑专业产生不利影响。
当建筑专业对墙面有要求时,200mm宽圈梁已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对此,规范还有一个补充条款:当不满足上述条件且不允许增加圈梁宽度时,可按墙体平面外等刚度原则增加圈梁高度。
因此,可按
基准圈梁参数:宽度b
0 = 240mm,高度h
= 120mm 进行墙面外等刚度原则计算
增加圈梁高度,求解出圈梁高度为210mm方可满足墙体稳定性要求(设计中可取
250mm)。
3.3.3横向支撑距离很远时,不能通过无限制加高圈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当构造柱间距为15m墙厚为240mm的单层厂房的外围护山墙,此时,3.3.2的计算方法,圈梁应高达1085mm方可满足墙体稳定性要求,很显然,此截面圈梁已不符合结构专业的常规设计,合理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抗风柱来保持外围护墙的稳定性。
结束语
自承重墙的稳定性问题,在设计初期即应予以充分重视,避免因结构专业为满足规范高厚比要求而采用厚墙体、宽壁柱或宽圈梁等方法对建筑专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