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学的动向(一)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当代演变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当代演变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当代演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它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美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追求,传统美学思想深受各个时期不同领域人士的推崇与传承。

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电影、音乐等媒介渠道随时随地接触到美学思想,这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内涵。

例如,网络上的手绘教程、化妆教程、美食教程等不断涌现,通过这些教程,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美学思想,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体验到传统美学思想的独特魅力。

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人们对美学追求的层次和内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直将人类心灵追求的美与自然、艺术作为焦点。

但是,在当代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社会、政治等更为丰富和复杂的领域中。

因此,当代人们对美学的追求早已不是简单的审美过程,更多体现在人们思想层面如何品味、如何欣赏、如何理解和如何传承。

例如,环保、公益等社会活动,它们对我们的某些人、事、物发生的影响,给予我们新的思想启发和感受,让我们领悟到了更高层次的美。

最后,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断被新的美学思想所借鉴和吸收。

艺术不仅是美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创意,同时也是人文和时代背景等因素所叠加。

在这种背景下,外来文化的交流和深入,为我们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当代美学思想不再局限于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得到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从而衍生出多元化的美学思想。

总之,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当代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

与时俱进,掌握传统思想的精髓,并与新时代、新事物融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共鸣和碰撞下,让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延续和发扬光大。

中国美学研究之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美学研究之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美学研究之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的美学研究如何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就要到了。

我提出以下五点看法。

第一点,要重新审视五十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讨论。

五十年代那场美学大讨论有它的积极作用,最大的积极作用是在社会上普及了美学,引起了社会大众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大学生对美学的兴趣,这对美学的发展很有利。

但是我认为那场讨论也有它消极的方面,而随著历史的发展,消极的方面越来越暴露出来,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就是在那次讨论中,大家普遍把美学问题归结为认识论的问题。

审美活动其实不是一种认识活动。

例如,这里有一株梅花,我欣赏这株梅花是一种体验,用中国人的话讲是一种“感兴”。

“感兴”这个词我觉得非常好,就是西方讲的“体验”。

用“感兴”这个词比用“美感”来得好,“美感”容易被人误解,因为美感的情感色彩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我们看一朵花得到的美感,和看一出悲剧得到的美感是不一样的。

我们念李煜的词,得到一种惆怅感,它也是美感,和看一朵花的美感也不一样。

用“美感”这个词就容易被人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和谐感,愉悦感,而那种惆怅感、悲剧感就不被包括在里头。

其实这些应该包括在里头,而用“感兴”这个词就可以。

所以,“感兴”这个概念非常好,应该把它引到美学里头来。

我们欣赏一株梅花,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兴,感受它的美;而不是去认识这株梅花,掌握它的规律,不是像植物学家所做的那样。

五十年代的美学讨论就是把审美活动归结为认识活动,而把哲学上心和物的关简单地搬到美学里面,讨论美在物还是在心。

当时,批判朱光潜就说他是唯心论,批评他不承认美的客观性,不承认美在物。

蔡仪倒没有人批评他是唯心论,因为他主张美就是在物,但是有人批评他是机械唯物论。

实际上这种讨论在理论上的意义并不大。

再一个问题是在那场讨论中形成了一种理论模式,就是把审美活动归结为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就是在大陆学界影响很大的“自然人化”的观点。

美学的趋势

美学的趋势

美学的趋势美学是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理论和研究,并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趋势和发展。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美学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

首先,科技的进步对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的出现,使得艺术表达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艺术家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创造出以前无法想象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这种数字化的美学趋势在当代艺术中尤为明显,例如数字艺术和互动艺术。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使得艺术在感官上更具有冲击力和真实感。

其次,多元文化主义和跨文化艺术的兴起也在美学中产生了重要的趋势。

全球化使得人们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接触更加频繁,艺术家开始从不同文化中汲取灵感,并进行跨文化的创作。

跨文化艺术不仅表达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也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这种多元文化的美学趋势在现代艺术中已经成为常态,例如前卫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

此外,环境艺术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在当代美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艺术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中。

环境艺术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通过艺术介入解决环境问题。

这种以环境为中心的美学趋势体现了对可持续性和生态平衡的追求,并呼唤人们保护地球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最后,个人化和参与式艺术也是当前美学的重要趋势之一。

传统上,艺术主要由艺术家创作,而观众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现代美学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将他们从被动观众转变为参与者,甚至是创作者。

这种个人化和参与式艺术既满足了观众对参与的愿望,也实现了艺术与观众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

例如,街头艺术和互动装置艺术鼓励观众主动参与,并赋予他们创造的自由。

综上所述,美学的趋势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科技的进步、多元文化主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以及个人化和参与式艺术的兴起,都对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未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创新的出现,美学趋势将会继续演变,使我们对艺术和审美的理解和欣赏不断深化。

中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与感想

中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与感想

中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与感想中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与感想随着科技和经济方面的快速发展,中国当代设计美学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步骤地阐述中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与感想。

一、多元化的风格在设计美学方面,中国当代设计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设计师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意性。

通过运用各种颜色、材质和图案等元素,来表现各自独特的设计风格。

这种多元化的风格,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也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

二、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在设计美学的内容方面,中国当代设计越来越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来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充分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刻意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三、强调环保与可持续性在设计美学的实践方面,中国当代设计越来越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也更加重视。

通过运用环保材料和设计理念,来创造出不仅美观而且可持续的设计作品。

这种强调环保与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有利于推动中国的环保事业。

四、国际化的设计视野在设计思维方面,中国当代设计越来越注重国际化的设计视野。

通过学习和吸取外来文化和设计理念,来丰富自己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这种国际化的设计视野,不仅能够促进中国的设计美学发展,也能够推动中国设计师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中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设计师们的不断探索和尝试。

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中国的设计美学相信会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认可和尊重,成为更具有影响力的存在。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王国维提出一个论断:艺术美高于生活 美(∵艺术美使人易忘物我利害的关系) 5、王国维的“境界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 有名词。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 其深浅而已。 境非独景物也,喜弄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界。







(1)差别:(a)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境界 包括意境) (b)“意境”只能用于艺术作品;“境界” 不仅用于艺术作品 (2)王国维“境界”(或“意境”)的涵 义 a、“境界”或“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 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shū己,而其外足以感 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混,其 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则不足以 言文学。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 全出。







6、王国维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 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 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 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 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相矛盾





著名的“美育代宗教说”提出。 1)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2)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3)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蔡元培认为纯粹的美感可以破人我之见, 去利害得失之心,因此可以陶冶人的性灵, 使之日进行高尚的境地 。

美学的现代转变与当代艺术创作探析

美学的现代转变与当代艺术创作探析

美学的现代转变与当代艺术创作探析在现代社会中,美学的观念和理念发生了转变,这也对当代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探析了美学的现代转变,并结合当代艺术创作,剖析了其与美学的关系。

美学是对美的研究和审美经验的学科,传统上强调审美的客观标准和普遍规律,但在现代,美学逐渐转变为强调个体主观体验和多样性。

现代美学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美的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过程,而不是一种客观存在。

在这个背景下,当代艺术创作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

艺术家们倾向于表达个体的情感、主观感受和思想,而不仅仅追求传统美学标准下的客观表现。

艺术家们将自己的经历、观点和思考融入到作品中,以表达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和感知。

当代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也不再囿于传统的艺术材料和技巧。

数字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出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和媒介。

艺术家们通过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术,创造出独特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使观者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艺术。

除了形式的多样性,当代艺术创作还体现了主题的多样性。

艺术家们关注当代社会、政治、环境等各个层面的问题,并试图通过艺术创作向观者传递信息和思考。

他们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社会现象和问题,引发观者的思考和共鸣,以期唤起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当代艺术创作也强调观者的参与和互动。

观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艺术家们通过与观者的互动,创造出更加丰富和有层次的艺术体验。

观者成为了艺术创作的参与者和共同创造者,在他们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中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然而,美学的现代转变和当代艺术创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传统的美学标准和价值观被主观的审美经验和多样化的观点所取代,导致艺术的商业化和娱乐化。

他们认为,当代艺术创作对审美质量的要求不高,过度追求新颖和独特性,缺乏美的内在价值和共同审美基础。

针对这些争议,我们可以从美学的角度予以解答。

中国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中国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在50年代之前,在介绍西方美学方面、在探索中西美学的融合方面、在美学基本 理论的建设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有积极的贡献。但是这些积极的方面 在批判中都基本上被否定了。更重要的是在批判朱光潜美学观点的同时,对西方 近现代美学也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这就使得中国美学和世界美学的潮流脱节。 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并不少什么,但是蛤蟆并没有黄莺和蝴
பைடு நூலகம்
蝶所具有的那种“美”,是人觉得它不
美。
青衣2011.08.29
不管是日夜星辰、山川河流、天鹅、蛤蟆, 还是卢浮宫,他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状态,这种存在 的状态可并不添加上天的主观色彩,只是感觉这种 存在状态的人,才自作主张地认为是美是丑,对于 这种美与丑,人们在某些方面取得一致,就毫不犹 豫地认为这种一致是事物的固有特性。蝴蝶鲜艳, 又能翩翩起舞,所以人们就认为它美;而蛤蟆皮肤 色暗,粗糙,而且有毒,所以就是丑。人类是自私 的,竟忘了从蛤蟆的角度去审定它是否为美,如果 是这样,蛤蟆的肤色及毒腺对它来说是再美不过了。
青衣2011.08.29
换句话说,卢浮宫的存在与卢浮宫是否为美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卢浮宫的存在是客观实在,它的形状 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然而它形状的美丑则是人类 的主观感觉。由此可见,卢浮宫的存在与人感觉到的 美没有必然的联系,狄得罗说过, “在有的人眼中, 卢浮宫不美也不丑,或者是丑的”。存在是存在了, 是美是丑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的人说美感是客观美的 主观反映,这里的“客观美”应理解为感觉客观的美, 因为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美感属于意识,也 应该是“美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所以美与客 观性沾不上边。由此还可以说明,哲学上的唯物主义 与美学上的主观论是完全可以统一的。
青衣2011.08.29

当代中国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一)

当代中国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一)

当代中国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一)走过三十年历程的当代中国美学,拥有过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也经历了徘徊与困顿。

显然,回顾中国美学的当代历程,不是为了满足于一种怀旧的记忆,更不是为了举行一个纪念性的文化仪式。

因为,与其说回顾是一种记忆,不如说回顾是一种反思,而反思总是当下自己的反思,总是立足于现实的反思。

对于当代中国美学来说,三十年历程,既漫长又短暂,它既是已经逝去的过去,又是正在进行的现在。

如果离开当下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回顾反思的意义就只能消散于缅怀的岁月之中。

毫无疑问,新时期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重大社会转型构成了三十年当代中国美学的社会历史语境。

社会转型给中国文化思想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危机。

中国美学在这一震荡转型中,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

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学可以概括为转型期的美学。

这里的问题是,从回顾反思的意义上说,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美学,我们应在何种层面上来加以理解和表述?不同的视域将影响和决定我们的理解和表述,同时也将影响和决定我们回顾反思的广度和深度。

立足于当代学术语境,从现代性视域出发,对当代中国美学加以理解和表述,应该是一个较为恰当的立场和视角。

从现代性视域看,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以市场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急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当代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难以分割的纠缠在一起。

因此,从现代性视域出发,对中国当代美学加以理解和表述,不仅有助于回顾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更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沉淀中反思急速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从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层面上看,美学与现代性的关系亦可概括为“审美现代性”的问题,历经三十年的当代中国美学探索亦可以被表述为一种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诉求。

回顾中国美学的当代历程,我们看到,美学问题与现代性问题之间的关系,伴随激剧的社会转型变革而交错缠绕在一起,时而互动共谋,时而相互分离,时而冲突紧张,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样态。

中国美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一)

中国美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一)

中国美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一)中国现代美学是在西方美学思想影响下产生、发展的。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它是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既是中国现代美学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又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

中国现代美学的特征及其价值、意义,不仅要从社会的政治经济里寻找原因和根据,也要从文化那里寻求答案。

文化兼有客观与主观二重性,它的外形式是客观的物质存在,而其内形式却是主观心理(文化心理结构),它的本质是精神性的,因而它的作用只有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才能发挥出来。

文化与一切学术活动、艺术活动、审美活动的关系最为直接、密切。

中国现代美学已有百年历史,先贤们对美学学科建设和美学理论建构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讨,留下了丰富遗产。

但是,由于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特征、价值取向、生命活力及长处、短处缺乏真正的认识,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常常陷于盲目状态。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走在我们前头,因而其文学艺术也先进于我们。

正是出于这种认识,五四“文学革命”诸君用西方文学艺术的悲剧精神和写实主义方法为标准,批判、否定中国文学、戏剧、小说、绘画及其大团圆精神。

这种认识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但50年代以后又出现照搬前苏联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状况。

进入90年代,人们一方面反省由于搬用前苏联的弊端,另一方面却又搬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东西,以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创造,并且仍以否定传统为代价。

这是值得深思的。

中西文学艺术分属于两种很不相同的文化体系,各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不能从西方科学技术先进的事实中推断出西方文学艺术也同样先进的结论。

模仿、照搬外来的文化模式、观念、方法,而不与自己的传统文化结合、融化而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国从20世纪初开始传播西方美学,至20年代开始在高等学校开设美学课,并陆续出版了各种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发表了各种各样的美学文章,但在质上却又是照搬西方(包括前苏联)模式,范畴、命题、体系都是西方的或模仿西方的,我们祖先所创造的范畴、命题和重要思想观点却长期搁置、无人问津。

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新转向

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新转向

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新转向邱乙桓 3109007994序号:147中国审美文化在进入当代形态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在理论的探求上,主要关注的是审美价值,努力追问审美文化的价值存在。

美学热时,关于美学的大讨论是关注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

那场讨论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李泽厚、刘纲纪的实践论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概括。

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础,探讨审美价值问题,把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在人的社会性的创造性的物质活动中去探求审美活动的价值,把美的本质定义为“美是自由的形式”,也就是说,美的价值,在于体现人的自由本质。

在李泽厚那里,“自由”是审美的核心概念,实践是自由的社会物质活动,他认为:美的本质,从根本上看是“自由的形式”(注: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64页。

刘纲纪教授在这方面有比较系统的阐述。

),而美感是自由价值的心里体现,是一种心灵境界,是“人类(历史总体)的积淀为个体的,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社会的积淀为自然的”,是人类精神诸要素实现了充分和谐、协调的自由境界(注:李泽厚:《美学四讲 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10-511页。

)。

其实,当时的美学大讨论明显的带有西方古典美学思想的印记。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康德、黑格尔,乃至早期马克思,西方古典哲学的美学话语,基本上都是从本体论、认识论的角度来追问审美的价值存在的,以“理式”、现实的“模仿”、理念、自由实践等来解释人的审美本质。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美学家努力吸引西方的美学思想,王国维、梁启超、鲁迅、蔡元培、宗白华、朱光潜等,引进、吸取、转换和改造西方的美学美学基本理论,初步建立起中国近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构架,而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形成了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三种关于美学的本质的基本看法,八十年代的美学讨论,李泽厚、刘纲纪的实践美学成了当时美学最优秀的理论成果。

达到了从古典哲学的思路上对审美价值探索的最高成就。

中国现代美学历程与模式

中国现代美学历程与模式

中国现代美学:历程与模式中国现代美学从王国维始,于古今转换的大变关头,受西方与日本的双重影响,得学术与文化的相互激荡,产生了一花(美学)开四叶(四种基本模式)的景观:一是梁启超的社会学模式,要求美学为政治服务,服务于中国现代性的国民性转换,让中国人民由臣民变成新民。

二是蔡元培的教育学模式,把美育作为现代性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美育代宗教,让美成为中国现代性的人生境界。

三是朱光潜的现象学模式,朱光潜摘取西方心理学美学诸流派的思想,融距离说、直觉说、内摹仿说,移情说为一完整体系,向人们指明了,在现实中如何才能获得美。

审美现象学在这里得到了明晰的说明。

四是宗白华的文化学模式,把中国古代的各门艺术(诗、书、画、乐)与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体会其中的文化统一性,并在这种统一性中突显出中国文化的特质,进而把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差异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比较,并在更高境界上达到一致。

宗白华模式其实内蕴了两种向度:美学史和比较美学。

严格地说,以上四种美学模式还称不上理论意义上的模式,但却可以够得上成为中国美学的四大基点,这是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的四大基点。

以后的美学可以说都是在某一基点上,或以某一基点为主兼容他点而变异、高扬、展开。

这四大基点,哪一点得到发展,是与中国现代性的整体演进相关联的。

中国现代性的革命性高扬,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模式漫进中国,提高了社会学模式的政治性一方面,以文学艺术为主体的美感形式成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美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美学化成了从延安到北京、从建国到文革的主要美学形式。

当这样一种在政治中心推动下的美学形势于1950年代起从文化整体推进到学理的时候,美学的复杂性又使之产生了新的一花四叶的效果。

在新的历史-文化条件下,美学的学理研究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马列主义使美学的学理原点成了美的本质问题,美学对马列原理的运思框架进行了最大的穷尽,形成了美的本质的四派:美是客观的,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自由的思想空间。

在此期间,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多次转型,深受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逐渐走向独立而多元的发展道路。

以下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简况:第一,西方启蒙思潮的引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潮,其中包括认知美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美学等。

这些西方哲学思潮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美学开始关注知觉与感觉、符号与意义、艺术与社会等问题,思考艺术真理和美的本质。

第二,美学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当代美学在80年代以后开始多元化发展,有学者主张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思考艺术,有学者倡导注重艺术史和文化传统的研究,也有学者致力于审美现象和审美体验的研究。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

中国当代美学开始关注个体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注重个体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同时,中国当代美学也注重对艺术群体的研究,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创作的社会影响力。

这种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的并行发展为中国美学注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理念。

中国当代美学开始关注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理念,倡导艺术与社会互动,关注艺术对社会变革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社会艺术和公共艺术,通过艺术活动和艺术项目促进社会的美化和文化的涵养。

第五,中国传统美学的再思考。

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也包括重新思考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和概念。

一方面,学者们重新解读古代经典文献,深化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学者们还试图通过对传统美学思想与当代问题的关联,呈现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和现代性。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经历了西方启蒙思潮的引入、美学的多元化发展、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理念以及中国传统美学的再思考等阶段。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摘要:1.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背景与起源2.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与演变3.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主要流派与观点4.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意义与影响正文:一、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背景与起源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思想启蒙,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这一时期,以王国维、朱光潜等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开始将西方美学思想引入中国,并尝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新篇章。

二、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与演变自20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美学研究经历了从传统美学到现代美学的转变。

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美学研究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美学家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讨美学问题。

8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美学研究开始多元化发展,吸收了西方美学、东方美学等多种理论资源,美学家们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美学问题,推动了中国美学研究的繁荣。

三、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主要流派与观点在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中,出现了诸多具有影响力的美学流派和观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马克思主义美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美学的阶级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2.西方美学中国化:将西方美学理论引入中国,并尝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

3.中国传统美学研究: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探讨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价值。

4.人类美学:强调美学研究的人类性、普遍性和跨文化性,试图构建一种适应全人类需求的美学理论。

四、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意义与影响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也为世界美学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

其意义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了中国美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使美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

2.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

3.为解决现实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促进了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

中国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中国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无可否认,美的载体是客观的,就是说这种 人类的感觉是以卢浮宫的存在为物质基础,是它的 存在刺激了人的大脑做出美与丑的判断。
青衣2011.08.29
也许人们会认为卢浮宫的修建有人为的主 观色彩,是人类追求美的杰作。这话不错,对于 人类,确实能把自己认为是美的形状、色彩、通 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人们把卢浮宫按自己认 为是美的形状修建,这种形状的存在只是一种状 态,它不能说明卢浮宫的美就是它的自然属性。 上天是公平的,在上天眼里,这种人类劳动创造 与乌鸦搭巢可毫无二分,都是一种存在的状态, 那种美是人类的自我陶醉。无可否认,美的载体 是客观的,就是说这种人类的感觉是以卢浮宫的 存在为物质基础,是它的存在刺激了人的大脑做 出美与丑的判断。
青衣2011.08.29
第一次美学热潮:
消极影响:
❷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了认识论的
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 于认识活动, 从主 客体之间认识论的关系来考察审美活动。在那场 讨论中,不论是哪一派的美学家,他们有一点是 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把美学纳入了认识论的框 架,他们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他们都是 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考 察审美活动。整个这场讨论都是在主客二分这样 一种思维模式的范围内展开的。那么这样一种思 维模式既没有反映西方美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的大趋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中国传统 美学的基本精神。这种思维模式在以后很长时间 内一直在中国美学界起了一种支配的作用。这个 对于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青衣2011.08.29
青衣2011.08.29
我国儒家经典之一《礼记》里说:
“美恶皆在 心中。”柳宗元说:“夫
美不美,因人而彰。”18世纪英国唯心
主义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美并不

美术-关于美学的当代取向

美术-关于美学的当代取向

美术-关于美学的当代取向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断变革,美学理论也在不断地转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美学在当代的取向和发展,尤其是在美术领域中的应用。

当代美学的基本特征当代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主体性当代美学强调美学经验个体的主体性,强调美的主体性、个体性和多元性。

传统的理性主义美学的思想,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美学领域开始注重美学的主体性和存在性。

历史性当代美学强调美学现象的历史性和特殊性。

强调美学具有时间性、历史性和观念性。

美学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追求,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实在性当代美学强调美学经验的实在性,以及美学事物的物质性。

美学经验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而是一种实在存在的物质现象。

当代美学在美术中的应用美术领域中,当代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美学原则的变化当今的美术界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受传统物质手段所束缚,不再局限于传统色彩和线条,极大地释放了美学艺术的创造力。

在当代美学的指导下,美术作品已经不再追求单纯的美感,而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表达。

同样的,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也更突出一种唯心主义的理念,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文化自觉性不断得到强化。

美学经验的丰富当代美学已经不再追求单一的审美经验,美好与否的判断不再局限于视觉体验,而更注重跨越多个层面的美学价值的体验。

艺术品的创作主题也得到了更完整的考虑,不仅仅是造型、结构和美感的表达,更包含了作者的思考与反思,在其中标注了对社会、文化与生活的理解与诠释。

艺术技法的创新当代美学的发展印证了艺术技法上的创新和短暂性。

艺术品的材料和技法不再局限于单一材料或技法,而是更多的采用多样性的组合,要求极高的操作技术和大量的实践探索。

同时,艺术技法上也寻求着更高程度的客观性,例如数字技术和语言学的运用,使艺术作品进一步发展为一种更高级的多维度的文化交流工具。

结语当代美学在美术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为艺术家和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经验,而且为美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和新方向。

美术-关于美学的当代取向

美术-关于美学的当代取向

美术-关于美学的当代取向前言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古至今一直是艺术爱好者、美术教育者甚至是哲学家所研究的课题。

作为一种审美的感受,美学被普遍认为是个人主观体验。

但是,美学并不只是个人的感人子口吐故纳,它也以一种系统化和头脑化的方式被理解。

在当代美术中,美学的概念扩展了它的面积,不再局限于传统艺术的赏析,它也涉及到当下社会、文化和政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一下美术的当代美学取向。

当代美术美学的概述在当代美术领域中,美学原则一直是备受重视的。

当代美学逐渐扩大了其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审美,在理论和实践上也不再对美的概念产生固定的定义。

当代美术的美学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多元化和自由的。

它可以是一种观念性艺术,也可以是一种抽象表现主义。

当代美术的理论和实践也涉及到形式、空间、时间、声音和其他各种媒体。

当代美术美学的主题在当代美术中,艺术主题就是对人类和社会的现实感知和认识的表达。

有一些主题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它们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身份、种族和性别身份、种族和性别是当代美术中非常重要的主题。

艺术家们通过画作、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多媒体来表达种族、文化、历史和政治议题。

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艺术家们希望创造一个了解不同文化和群体的平台。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一直是当代美术的一个重要主题。

艺术家们试图通过环境艺术和地球艺术来表达对环境的担忧和对气候变化的反思。

这些作品可以是描绘自然景观的作品,也可以是创造出对环境物种、栖息地和食物链等的概念表达。

技术和科学技术和科学的进步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很多机会,同时也对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挑战。

当代艺术家们通过作品和表演反映了这些问题。

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与技术和科学在当代社会的关系。

当代美术美学的审美价值当代美术的美学价值往往是因其实验性和挑战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和批评的。

美学的审美价值往往基于艺术的创新和试验,艺术家们在不断探索各种技术和材料的同时探索美的概念。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在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20世纪初至
20世纪中叶,中国美学学术主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传统美
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美学
学术开始与国际接轨,吸收西方美学理论,探讨中国传统美学与西
方美学的融合与创新。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积
极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论,如文化批评、符号学、后现代主义
等理论对美学研究的影响。

在学术研究方面,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的
特点。

不仅有传统的美学理论研究,还涉及到文化、艺术、哲学、
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研究,拓展了美学学术的视野和深度。

同时,当代中国美学学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在全球化背景
下保持本土特色,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关系等
问题,这些都需要学者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领域,学者们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不断探索,努力推动中国美
学学术的发展和繁荣。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学者对当代中国美学学
术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美学在西方文化发展中的基础和认识并不统一。

一个主要是从各种美的现象来抽象出美的本质;一个是逐渐将关注点转移到主体的美感;还有一个是基于艺术统一前提下的艺术哲学。

如果说美学在西方文化中的成长存在分歧,那么在中国文化中的生长则更加复杂。

1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中国美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美学界由于早期受到前苏联学术界和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一直受到一种简单的主客二元对立思想和僵化庸俗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的影响。

在美学的实际研究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二元对立和认识论的怪圈而不能自拔。

譬如:在唯物/唯心、内容/形式、主体/客体、表现/再现、情/理、理性/非理性、思想/形象、审美性/意识形态性、自律/他律、虚构/真实、艺术真实/生活(历史)真实、个性/共性等一系列二元对立中摇摆、徘徊,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不是“好”就是“坏”。

人们总是在一种二元对立的僵化模式和认识论的框架中研究美学现象,这就使我们的美学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取得突破性成就。

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变,如我国一些有影响的学者提出了有关文学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蒋孔阳先生提出的“多层积累的突创”的美学思想,都为最终打破这种二元对立、庸俗唯物主义和认识论的思维格局作出了贡献。

但是,从中国当前美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简单二元对立和僵化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仍然是美学发展和突破的最大障碍。

因此,新世纪的美学学科建设如果想要取得大的突破和进展,笔者认为关键还是要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僵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2现代美学的价值2.1以美启迪思想美和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现实生活和社会风尚的,所以艺术也是时代生活的历史。

我们可以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了解各时代、各地区的生活状况,提高我们对社会的洞察力。

【推荐下载】谈谈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

【推荐下载】谈谈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

[键入文字]
谈谈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美学的发展方向,如果说美学在西方文化中的成长存在分歧,那么在中国文化中的生长则更加复杂。

 美学在西方文化发展中的基础和认识并不统一。

一个主要是从各种美的现象来抽象出美的本质;一个是逐渐将关注点转移到主体的美感;还有一个是基于艺术统一前提下的艺术哲学。

如果说美学在西方文化中的成长存在分歧,那么在中国文化中的生长则更加复杂。

 1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
 中国美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美学界由于早期受到前苏联学术界和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一直受到一种简单的主客二元对立思想和僵化庸俗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的影响。

 在美学的实际研究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二元对立和认论的怪圈而不能自拔。

譬如:在唯物/唯心、内容/形式、主体/客体、表现/再现、情/理、理性/非理性、思想/形象、审美性/意识形态性、自律/他律、虚构/真实、艺术真实/生活(历史)真实、个性/共性等一系列二元对立中摇摆、徘徊,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不是好就是坏。

人们
1。

【推荐下载】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

【推荐下载】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

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 广大朋友们,关于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实践存在论美学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实践存在论美学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观点: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把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的观点;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观点。

下面从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历程,探讨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

 一、自然的人化:自然与人之间产生和谐统一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都是自在之物。

绚丽的朝霞、皎洁的月光、浩瀚的大海,作为物质属性早已存在,但并非审美对象,也就无所谓美丑。

那时,神秘的大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巨大的威胁。

人,还不能理解风云雷电、高山大海等自然现象的神秘。

在人类的早期,自然并不是作为人类审美的对象而存在,是作为人类诚惶诚恐的对象而存在的,为了生存,自然界成了人顶礼膜拜的对象。

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巫术活动,都是自然膜拜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不断研究、调整与大自然的关系。

在远古的时代,泛滥的洪水曾危及人类的生命和生活,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的悲惨景象时有发生。

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改变了人与水的关系,使原来对人有害的水,受到了人的支配、利用,成为为我之水。

水成了对人类衣食住行大为有益、不可缺少的对象。

在此基础上,也就出现了如同钱塘潮被人们欣赏这样的水与人的关系。

宋人潘阆的《酒泉子》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在这样的条件下,钱塘潮水势越大,就越能体现出人们驾驭海潮的本领,从而使壮观的钱塘潮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

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感受,正如马克思所说,完全是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美学的动向(一)一、什么是中国现代美学?中国现代美学指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美学家在借鉴西方美学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美学形态。

这种美学形态既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

从世界美学的范围来看,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学形态。

中国现代美学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基本上是在比较封闭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如果用西方美学的标准来看,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美学。

比如,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就曾经感慨中国无纯粹之美术。

王国维之所以得出“中国缺乏美学和美术(即艺术)”这个断言,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1)现代西方美学被公认为美学;2)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观念是“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和“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3)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种观念;因此,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和美术。

中国现代美学也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

尽管中国现代美学是在学习西方现代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古典美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强行推行从前苏联借鉴过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又非常不同于西方现代美学。

西方现代美学的核心观念,在中国现代美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现代美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相互排斥、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二、西方现代美学的传人: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起源于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接受。

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在跟西方的全面接触和较量中逐渐意识到西方力量的强大。

这种意识是分三个阶段逐渐觉醒的:最初只是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仍然比中国落后;但是在洋务运动(即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失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而且是社会制度的落后,即长期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所造成的社会惰性,中国要想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改造传统的社会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但是由知识分子发动的“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失败之后,人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是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的落后,而且是中国人思想意识的落后,中国要赶上西方强国,最根本的改革是改造人的思想意识,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再做奴隶。

美学就是在这时从西方全面引进中国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现代西方美学代表了最先进的思想意识,是自由思想、民主政治和强盛的生命力的思想基础。

在西方美学的传播中,王国维(1877—1927)起了重要的、开创性的作用,他的名作《红楼梦评论》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篇符合西方美学标准的论文,因而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

我们之所以将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不仅有时间上的考虑,而且有美学类型的考虑。

从时间上来说,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较早系统介绍西方美学的先驱之一,也是运用西方美学方法在美学领域中最早取得重要成果的美学家。

从美学类型上来说,王国维所理解的美学是典型的现代美学,并以此将中国传统美学划入“非美学”的范围。

尤其是在后者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真正奠基人。

我们之所以能够说王国维的美学从类型上来说属于典型的现代美学,原因在于他的美学思想符合现代美学的基本观念。

西方现代美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审美、艺术同现实生活的分离,从而有所谓“无利害性”、“游戏”、“形式”等独立自足的美学观念。

而王国维通过对康德(I.Kant)、席勒(F.Schiller)、叔本华(A.Schopenhauer)等西方现代美学家的继承,全面接受了这些具有典型的现代美学特征的观念。

虽然美学从19世纪末就由西方传到了中国,而且在20世纪初王国维等人在介绍西方美学和采用西方美学新的理论视野进行文艺批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真正对其做系统介绍和研究的要数蔡元培(1868-1940),特别在美学学科建设和美学教育的普及上,蔡元培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人能及的。

因此,蔡元培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教育史上提倡美学研究和美感教育的“唯一的中坚人物”。

1912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应将满清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改造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由于这个意见是蔡元培以教育总长的身份发表的,因此它表明中国教育史上,美育第一次被明确地列入国家教育方针。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期间,发表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这个演讲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美学在中国知识界和教育界取得特别重要地位的理论基础。

蔡元培不仅发表演讲,而且亲自投身于美学的研究和教学之中,成为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创始人。

1921年10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哲学门亲自讲授美学。

除了在北京大学开设美学课程之外,蔡元培还在北大成立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并帮助成立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批艺术专科学校。

蔡元培所讲的美学基本上是西方美学(尤其是德国美学),康德美学给他提供了主要的美学观念,心理实验美学给他提供了科学的实证方法。

由于蔡元培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曾经担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全国大学院院长等重要职务),他在传播西方美学上主要是起一种领导作用,而朱光潜(1897-1986)才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

朱光潜长期在英国和法国学习美学,对西方现代美学有非常全面的了解。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个将西方现代美学的基本观念综合为完整体系的美学家,他的名著《文艺心理学》(1933)实际上是一部自成系统的西方现代美学著作。

在这个美学系统中,朱光潜借用了克罗齐(B.Croce)的“直觉”(intuition)、康德的“无利害观赏”(disinterestedcontemplation)、布洛(E.Bullough)的“心理距离”(psychicaldistance)和立普斯(T.Lipps)的“移情作用”(empathy)等等,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现代性美学体系。

这个以“审美的无利害关系”和“为艺术而艺术”观念为核心的美学,长期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正统,朱光潜因此也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已经走完了向西方美学学习的阶段。

但是,就是在中国美学可以与西方美学平行发展的时候,中国美学却突然改变了发展方向,走上了一条与西方美学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兴盛;3)西方现代美学自身的局限。

三、宗白华: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换在学习西方美学的过程中,中国美学家并没有停留在全面照搬西方美学的水平上。

随着对西方美学了解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现中国传统美学有自己的独特魅力,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中国传统美学一点也不比西方现代美学逊色,中国传统美学可以弥补西方现代美学的不足,进而可以在建立真正的世界美学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宗白华(1897-1986)的美学就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发展起来的,他将中国传统美学带到了一个让西方现代美学家羡慕和赞叹的层次。

宗白华很早就开始学习康德、叔本华、柏格森(H.Bergson)等人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尤其受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Lebensphilosophie)的影响。

正是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启发下,宗白华发现了中国美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独特的生命精神。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曾经在西方世界极盛一时,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迅速衰落了。

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因为在世界大战的阴影下再宣扬乐观、盲目的生命冲动,似乎不再符合时宜。

2)柏格森哲学所赢得的广泛的社会声誉,反而使得他在有影响的哲学圈内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

但是,这并不构成柏格森在中国哲学界迅速衰落的原因。

首先,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就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迫切需要诸如柏格森之类的生命哲学来振奋民族精神。

其次,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哲学界对西方专业哲学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柏格森那种经过媒介通俗化的思想倒比较容易接受。

因此,在柏格森生命哲学迅速衰落的30-40年代,在中国却形成了一股受柏格森哲学启发的生命哲学思潮。

宗白华的美学就是这股生命哲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白华早期主要是受西方思想特别是柏格森、达尔文(C.R.Darwin)、罗丹(A.Rodin)和歌德(J.W.Geothe)等人的影响,把生命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处于理性下层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动”或者“运动”是它的基本特点。

30年代宗白华发掘了中国哲学特别是《周易》中的生命观,并将中国哲学生命观的特点总结为“生动”。

在经过将西洋式的“运动”和中国式的“生动”进行对比之后,宗白华肯定中国式的“生动”是宇宙生命本体的真实显现,肯定“生动”的价值要高于“运动”的价值。

由此宗白华得到了对生命精神的独特理解:宇宙生命是以最强烈的旋动显示最幽深的玄冥。

这种最幽深的玄冥处的最强烈的旋动,既不是西方文化中的向外扩张的生命冲动,也不是一般理解的中国文化中的消极退让。

它是一种向内或向纵深处的拓展。

这种生命力不是表现为对外部世界的征服,而是表现为对内在意蕴的昭示,表现为造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的境界。

宗白华对美学的贡献在于:他认为这种生命精神不能由任何逻辑语言加以表述,因此科学和哲学都不能成功地表现这种生命精神;这种生命精神的特点决定它只能在艺术和审美中才能得到完全的表达,从而赋予了艺术和审美一种特殊的本体论地位。

宗白华进而主张,整个中国文化在最高层次上都是这种生命精神的表现,因此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意的文化、审美的文化,而不是科学的文化。

宗白华所揭示的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生命精神,得到了徐复观(1902-1982)的继承和发展,后者在其名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1977)中,详细考察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蔡仪、李泽厚从20世纪30年代起,蔡仪(1906-1992)就自觉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并于40年代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新艺术论》(1942)、《新美学》(1947),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加以系统的论述。

蔡仪的美学观点可以总结为这样几个方面:1)美是客观的;2)审美是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反映;3)文艺的源泉在于人民大众的生活;4)文艺要为政治服务。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蔡仪就用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与朱光潜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美学展开论战。

这种论战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并终于在1956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美学论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