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一、前言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少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总结,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介绍,促进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反思。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当时,国内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再加上战争的摧残和封闭政策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然而,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号召全民参与的社会主义建设。
2. 长征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人民面对艰难险阻,把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建设摆在了各级政府和解放军的中心工作中。
1952年内蒙古建设了第一家大型钢铁厂,实现了从工业落后省份到一流制造业的转变。
长征开始后,毛泽东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实现了农村的初步社会主义改造。
3.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在196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首先,在大跃进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点放在了工业方面,农业和轻工业建设受到了忽略,导致了粮食短缺和生产能力下降。
其次,文化大革命使得全国思想文化受到了冲击,出现了许多危机和混乱。
最终,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断和停滞。
4. 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层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个新时期,我国逐渐恢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头,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教材: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讨论与互动:通过让学生自我组织、自我表达等方式,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专题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 采取整风的办法来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
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2. 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
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1957年10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这一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给中国造成了长时期的严重后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T1—多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其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不一样的。
下列关于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近代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B.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C.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T2—多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不少人对新的社会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加上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
出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农民退社的情况。
同时,国际上出现波兰、匈牙利事件,也在国内引起一些人的思想波动。
各级领导干部缺乏思想准备,习惯把一些闹事问题当成敌我矛盾来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指出必须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指( )。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这样,以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2、影响:“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但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
(一)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及其扩大化:1、背景:在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于是党中央发动了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在当时是必要的。2、▲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原因: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3、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影响:一是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二是被错划为“右派”的人,长期受委屈和压抑,使国家的建设事业蒙受损失。
历史论文 简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经过
简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经过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的历史阶段。
中共中央认识到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
中国共产党决定走自己的道路,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集中数百名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1957-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许多尖端科技项目的集体攻关从这时起步,并开始了向世界科学先进水平的进军。
由于不少人对新的社会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加上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国务会议上强调,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
毛泽东还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做了科学分析。
他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向前发展。
同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由于极少数右派分子进攻党内指示,中共中央展开了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右派运动。
到1958年夏季结束时,全国规定的右派分子达5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错划。
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的压抑和打击。
这是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严重损失。
大跃进由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功,使得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
15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它严重地脱离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致使“一平二调”(“平”,指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调”,指县社两级无偿调拨生产队和社员的个人财务和劳动力)之风泛滥,损害了广大社员和小集体的利益。
文化大革命由于彭德怀给毛泽东的信着重指出“大跃进”存在的严重问题和突出矛盾,毛泽东错误的对彭德怀的信提出尖锐批评。
3.1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修改)
4、文革的影响 (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 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的混乱。 (2)由于“文革”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 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距离, 从而失去了一次及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革”期间经济建设的成就并不是 注意:“文革”的成就,而是广大干部、群 众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周、邓主 持工作时积极努力的结果
过渡时期总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五计划 (1949-1956) 三大改造 《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 召开八大——一次成功探索 曲折发展的十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曲折和失误 (1956-1966)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时间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4、三大改造 (1)内容: A.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1975年,全年工农业总产值4504亿元,比 上年增长11.9%。工业总产值3219亿元,比上 年增长15.1%;农业总产值1285亿元,比上年 增长4.6%。粮食增产6900万吨,钢增产278万 吨,原煤增产6900万吨,原油增产1221万吨, 铁路货运量增加10183万吨。这是继周恩来主 持中央日常工作以后出现的又一次转机。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 全曲 面折 建发 设展 十十 年年 )
1956 1966
转折
过 渡 时 期
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曲折中发展
目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世纪仍闪耀着理想的光芒 (3)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低潮和逆境中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并取得辉煌成就。
表明社会主义仍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4)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社会主义走出低谷展现了一条光明之路 (5)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 (5)参考文献 (6)附录 (7)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曲折中发展[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充满生机和活力,为社会主义走出低潮展现了一条光明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低潮和逆境中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并取得辉煌成就,表明社会主义仍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全党深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世纪仍闪耀着理想的光芒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但囿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只是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现在看来,他们的设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当时资本主义状况进行的分析批判,因而难免带有局限性。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探索在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拓者。
他虽然根据当时俄国国情,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如关于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采取“新经济政策”等符合经济规律的措施,但由于他去世过早,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论述不是很多。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摘要: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至今,已经有了66年的历程。
这六十多年以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回顾这些年的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为新中国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经过挫折与磨难的洗礼,社会主义在挫折中发展才会走的更安稳,更扎实。
因此,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探索曲折发展一.良好的开局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相对而言新生的事物,没有前路可遵循,没有历史可借鉴,因此,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能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经过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我国初步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因此,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
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念,掌握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探究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理解“探索中曲折”的含义,意识到科学实验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提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建设中的曲折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因,理解“探索中曲折”的内涵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1.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包括土地改革和工业化;3.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包括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4.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存在的问题1.社会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与应用;2.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3.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3. 科学实验精神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1.什么是科学实验精神?2.科学实验精神在历史中的应用和作用。
四、课堂教学1. 教师引导•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引导学生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探索中曲折”和科学实验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2.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学生查找资料,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因。
3. 教师组织讨论•教师组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原因,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就科学实验精神在历史中的作用展开讨论。
五、评价与反思1. 评价指标•学生是否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学生是否能够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生是否理解“探索中曲折”的内涵和意义,并具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9单元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微思考1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 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 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 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我国各领域的成就
领域 成就
工业 国防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诸 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 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 业布局
科学 技术
农业 发展
文教 卫生 骨干 培养
核心归纳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史实、 特点及启示 (1)重要史实。 ①开辟了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全国 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③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析我国进行三线建设的历史影响。 提示:历史影响: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 了国家的国防能力;改善了中国的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史实、特点及启示
2.建设成就的历史意义 这些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 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提 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③修改了“八大”经济建设的方针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原因: 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曲解 特征:
大跃进: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 影响: 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其积极性 ③“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4.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5.“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 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
(2)经济建设方针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
三、探索中的曲折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 1.表现:
2.;
②中苏关系的恶化
3.克服措施: (1)1960年冬,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
具创造性,是一次成功探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春)
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国内阶级矛盾基本解决, 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 ①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 内容: 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诊断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②国内政治生活主题:
③方法:
团结——批评——团结
目的: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3.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诊断是正确 的,因为这一诊断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引导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主义观念,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是崇高的、值得尊敬的,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贡献力量的热情。
3.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主义观念,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总结归纳
1.课堂总结:教师对本次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复杂性和优越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主义观念。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让学生回顾历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42年与1957年的整风运动
年代 名目
1942年
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
1957年
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 主义 为了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改进党的作风
内容 原因
在思想上彻底清除“左”和右的错误
作用
使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 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 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 基础
1956年举行的苏共二十大,批判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 及对他的个人崇拜。这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思 想混乱,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中国共产党不同意全盘否定斯大林;但是也由此破除 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注意总结本国建设的 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由此, 中苏关系破裂。 (国际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由于缺乏经验, 又急于求成,加之后来“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 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 (失误和挫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曲折前进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在 探 索 中 曲 折 发 展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但党尚未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党开始了艰苦 的探索。 (国内背景)
1956年举行的苏共二十大,批判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 及对他的个人崇拜。这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思 想混乱,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中国共产党不同意全盘否定斯大林;但是也由此破除 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注意总结本国建设的 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由此, 中苏关系破裂。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由于缺乏经验, 又急于求成,加之后来“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 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横批
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 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建设东北
这是一五计划期间一副对联:它反映了哪两座城 市的工业成就 ①长春 ②鞍山 ③武汉 ④大 庆 A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一五计划为什么重点发展重工业呢?
1重工业地位重要; 2加强国防需要; 3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 4近代重工业极端落后
2)内容 提出整顿企业的措施,恢复规章制度 在农村,重申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3)结果 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家的经济工作表现出色
3、经济复苏
1)背景: 1975年周恩来病情加重,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和国务 院工作
2)内容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了大 刀阔斧的整顿
【 让历史“活’起来】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 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 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 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 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同学们,你能根据所学知识将此材料的历史信 息还原吗? 上述材料中的“我”是什么身份? 三大改造过程中的民族资本家
材料4:“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 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 渡的最好组织形式。”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横批
人民公社好
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社会 主义 过渡 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 探索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49年 1956年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6年)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1992年)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至今)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画“ 大 跃 进 ” 时 的 宣 传
错误: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经济规律 危害: 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产,影响了人民生活。
【感悟历史】
1959年各地报道水稻 亩产情况----你信吗?
6月30日报道5103斤 1月9日报道2000斤
7月25日报道9195斤
9月25日报道130434斤 “大跃进”中各地报道的农产量纪录: 一颗白菜500斤,小麦亩产12万斤, 水稻亩产13万斤,土豆亩产120万斤
第三阶段:“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时间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1953年)
“过渡时期”的含义
1、内容: 2、特点:
一 化 三 改
建设 和 改造 同时并举
工业化建设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力发展 3、两者关系: 工业化是主体(核心),三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服务 生产关系变革
过渡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840
1949 1956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
2006.12
4
(三)、一五计划(1953—1957)
基本任务: 大力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旧人教版
195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此后 的十年探索中,主要面临哪两大问题?中共八大对解决这两大问 题的决策是什么?中共八大的决策为何未得以贯彻实行?
答案: 1、两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规模和速度)。
2、决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 之间的矛盾;提出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1956~1966年探索中正确和错误的表现分别是什么?有何经验教训? (2)出现的失误: ①.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改变了八大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 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②.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发动大 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生 活遭到严重破坏,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不良倾向在党内发展; 经验教训: 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⑵.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 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⑶.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 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 ⑷.必须正确认识阶级斗争问题,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⑸.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1959~1961年的困难: 1、原因: 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左倾错误。 ⑵.自然灾害严重 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2、中共措施: ⑴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⑵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 ⑶.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3、措施的特点: 从具体措施和政策进行调整,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方针没有 改变,左倾错误没有得到根本的纠正,后来又继续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1. 引言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将从改革开放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行回顾,并分析探索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2. 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转折点,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着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发展滞后、经济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等。
因此,中国共产党决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便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3. 探索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着重在经济领域进行探索。
首先,推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逐步解放农业生产力。
同时,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资金,发展了国内的城市经济。
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减少干部的数量和权力下放等。
4. 延续与突破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第一个突破是在农村进行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鼓励农民自主经营和发展农村经济。
其次,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空前的动力。
此外,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例如,高等教育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然而,与此同时,曲折发展也开始显现。
一些政治和社会问题开始出现,例如腐败问题和社会不公平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
5. 深化改革与探索深化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21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以解决日益增加的社会问题。
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
这些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并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6. 结论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良好的开局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得照抄苏联。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时,毛泽东指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他说。
与此同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又指出,苏联革命和建设中的教训必须认真汲取,但对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经验则必须坚持。
对这方面的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概括为五条:(1)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织成为共产主义的政党。
这个政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
(2)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联合劳动人民,经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里取得政权。
(3)在革命胜利以后,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工业的国有化,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从而消灭剥削制度,消灭阶级。
(4)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领导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承认各民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努力取得各国劳动人民的援助,并且努力援助各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
文章指出,我们必须“保卫十月革命所开辟的这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这“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3.法制建设
专题十二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 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 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 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 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 年,周恩来提出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问题探讨
【问题探究】 材料一 阅读下列材料:
专题十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 是这个民族不能
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 “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 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 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 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 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 建专制政治、 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 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现代化从此进 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专题十二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 年) (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 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 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 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 年代初, 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三、选修内容 1.(选修四)毛泽东。 2.(选修四)李四光。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本 专 题 栏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49~1956 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 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依据材料一、二,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 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的重大创新。 解题思路 第(1)问列举出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即可。
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 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创新:颁布《村民 委员会组织法》 ,扩大基层民主。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主题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革命性 (1)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 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2)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 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 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
材料二
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 中 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 “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 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 年 2 月 7 日德国《新德意志 报》上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 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 洲 ‘ 社会主义民主 ’ 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 ‘孔 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2.经济上:1956 年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 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 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 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 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 教训深刻; 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4.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 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 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 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 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专题十二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 年) 1.1952 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 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 社会主义改造: 从 1953 年起, 国家进行三大改造。 到 1956 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 基本建立起来。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6 年)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专题十二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 社会秩序混 乱。 2.外交突破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 国大会通过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 联合公报》 ;1978 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79 年 1 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专题十二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成功 探索 和主要任务; ②1960 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③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 ①1958 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 失误 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 坏,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受劫难
主题一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时段特征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年)是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 成了该时期的主题。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就,也有挫折、 失误,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 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 大大提高。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发展。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 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 制改革, 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 民主形式日益丰富, 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 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 活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问题探讨
请回答:
专题十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 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 化进入新纪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解题思路 第(1)问中国近代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一定要联系 明清时期阻碍中国向近代转变的经济、政治和思想三方面的 因素来回答。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主题二
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 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利,又有利于国家政 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 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 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 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二中获取关键信息,将中国民 主政治建设与西方对比分析,归纳其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新 时期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回答。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答案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
第(2)问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回答即可。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问题探讨
专题十二
答案
(1)原因: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
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传统思想文化的制 约和禁锢。 (2)表现:政治上,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 的民主政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经济上, 实施“一五”计划, 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
本 专 题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专题十二
(1)《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 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 民主专政》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 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 《论十大关系》 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 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 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