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1(银河系)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银河系的自转曲线得知,银晕中的不可见物 质质量远远超过银河系可见物质质量。 暗物质的特征:在所有波段都不产生辐射,仅 有引力作用。 暗物质的可能成分 : ①MACHOs (Massive Compact Halo Objects) 如褐矮星、行星、致密星、电离气体等。 ②WIMPs (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 如质量非零的中微子或其他未知亚原子粒子。
更令人兴奋的是,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看到距离黑洞中心如此 近的区域。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超大质量黑洞的强引 力场会致使经过其边缘的光线发生弯曲,使其中央出现一个相 对于周围亮环状辐射显著变暗的阴影。对红外波段观测到的 Sgr A*周围的年轻大质量恒星的轨道运动的研究表明,Sgr A* 的质量约相当于400万个太阳的质量。这样的话,Sgr A*黑洞 的阴影直径是其在3.5毫米的辐射区域大小的一半。因此,未 来在1毫米或更短波长上的观测将很有希望触及与阴影直径可 比拟的区域,这为检验广义相对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问题:
银河系的旋涡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旋涡结构为什么能维持很长时间?
(在银河系和其他盘星系中发现旋臂存在说明 旋臂的维持时间相当长)
3. 旋臂的理论解释
(1)旋臂不是物质臂 如果旋臂始终由同样的物质构成:
• 太阳公转周期 ~2×108 yr,太阳年龄 ~5×109 yr → 太阳绕银心至少转了20圈 较差转动 → 旋臂缠绕(或放松) →旋臂消失 表征旋臂的主要是年轻天体
683天区,11万颗恒星
1922年卡普坦J. Kapteyn(荷)利用照相底片 测量不同天区的恒星密度,用统计视差求得恒 星距离,首次估计银河系直径为50,000 ly,厚 度为10,000 ly,假设太阳位于银河系中心附近。
1920年沙普利H. Shapley(美)发现球状星团 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的两侧,并且有向人马座聚 集的倾向。 Shapley利用球状星团内的天琴RR型变星测量 星团距离,并给出球状星团的空间分布。
利用引力透镜导致的光变现象搜寻银晕中的暗物质
来自百度文库 §4 银河系的起源
1. 观测线索 银河系物质的化学组 成和动力学特征:金 属元素丰度越低的天 体离银道面越远(星 族I—星族II)。
基本假设
恒星诞生于星际气体云中,它们的元素丰度反映了气 体云的元素丰度。 恒星(球状星团)继承了气体云的转动。 大质量恒星演化得快,将核合成产生的重元素抛射到 周围的星际介质中。随着银河系的演化,新形成的恒 星的金属丰度逐渐增加。
(2) 射电观测 示踪天体 HI区、分子云。 方法 测量HI区21 cm谱线和分子 云的毫米波谱线Doppler谱 线位移 → 视向速度 → 转动速度 比较银河系自转曲线 → 距离 限制 气体云的转动是非圆的,在 圆运动的同时还有无规运动。
(3) 观测结果
银河系存在旋臂结构 : 英仙 (Perseus) 臂、 人马 (Sagittarius) 臂、猎户 (Orion) 臂、 天鹅 (Cygnus) 臂. 太阳位于猎户臂上
(3) 银盘形成 气体收缩的同时旋转加快,形 状变扁,银盘出现。 银盘密度不断增加,第一代星 族I恒星形成,恒星以圆轨道绕 银心转动。 随着恒星的演化和超新星爆发, 新生恒星金属元素丰度逐渐增
加。 银河系的外晕可能形成于银河
系和其他小星系间的相互作用。
我国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 洞的最新证据
密度波的形成 在无扰动势f 的情况下,引力势是轴对称的,银 盘上的恒星与气体云的运动为匀速圆轨道运动。
f = 0
加入扰动引力势 f =A(r)cos(mφ) 同轴椭圆轨道 (m=2) 由于引力势随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天体的运 动速度不再是均匀的。
加入扰动引力势 f =A(r)cos[mφ-Ψ(r)] 非同轴椭圆轨道
星族I恒星 年轻的、富金属恒星(金属丰度为太阳值的0.1-2.5倍) 主要位于银盘中 ,绕银心作圆轨道运动 。如疏散星团。 (天文上常用铁与氢的原子数之比Fe/H表示金属丰度 ) 星族II恒星 年老的、贫金属恒星(金属丰度为太阳值的0.001-0.03 倍),主要位于银晕和核球中,以银心作为中心球对称分 布绕银心作无规则的椭圆轨道运动。如球状星团。
§2 银河系的旋涡结构
1. 银盘 构成:星族I恒星、气体和尘埃 直径:D ~ 30 kpc 厚度:h ~70-300 pc
D >> h
2. 银河系旋臂的证认
(1) 光学观测 示踪天体 O, B型星、年轻的疏散星团、发射星云和一次电离氢 (HII)区、经典造父变星。 方法 视星等 绝对星等(标准烛光) 距离模数 m-M→ 距离 造父变星周光关系 → 距离 限制 星际尘埃消光。 太阳附近恒星的分布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沈志强研究员领导的一个国际天文研 究小组,通过对位于我们银河系中心被称为人马座A*(Sgr A*)的神秘射电发射源的高空间分辨率观测,发现了支持 “我们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的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观点 的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该研究成果刊登在2005年11 月3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周刊上。 沈志强及其合作者,包括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台长鲁国鏞,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梁茂昌,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 心的贺曾樸(现任中国台湾天文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所长)和 赵军辉,利用国际先进的甚长基线干涉阵(VLBA)于2002年 11月3日成功获得了Sgr A*在3.5毫米波长上的首个图像,并 进而确定该源的真实直径与地球轨道半径相当。也就是说, 这个至少400万倍于太阳质量的Sgr A*所占区域的直径只有 1.5亿公里,由此推断出的最小质量密度比任何目前已知的黑 洞候选者的密度都要大了一万亿倍以上,强烈地支持Sgr A* 是超大质量黑洞的物理解释。
黑线代表极小引力势位臵
在引力势波谷处,物质速度减慢、密度增大。 椭圆轨道相互耦合 → 密度波
生活中的密度波
旋臂的运动 密度波旋涡图样绕银心刚体转动,ω= 13.5 kms-1kpc-1 在银河系内区,恒星的运动速度超过旋涡图样速度(ω0= 25 kms-1kpc-1);在外区恒星比旋涡图样运动得更慢。 旋臂上年轻天体的形成 气体云运动→接近旋臂 →压缩、碰撞→尘埃带 →气体云坍缩 →恒星和HII区形成
大质量恒星的寿命≤107 yr→ 旋臂消失

(2) 密度波理论
由林家翘和徐瑕生1963年在林德布拉德Lindblad 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旋臂是密度波的表现。 星系引力势扰动 →银盘内的天体以椭圆轨道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 轨道取向相互耦合 →物质密度的规则变化 →密度波 密度波在银盘内传播,导致物质压缩和恒星形成
第四篇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1) — 银河系
本讲内容
§1 银河系的整体结构 §2 银河系的旋涡结构 §3 核球和银晕 §4 银河系的演化
§1 银河系的整体结构
1. 银河系全貌 银河是天空中的一个环带,在人马 座附近最亮、最宽,它的中心线近 似为天球上的一个大圆。西方称
为“Milky Way galaxy”,中国古 人称为“天河”
2. 银晕
(1) 球状星团 年老的星族II恒星、以银心为中心球状分布, 在椭圆轨道上绕银心旋转(V ~ 100 kms-1),离银心最 远距离达100 kpc。
(2)热气体
Chandra卫星的观测 表明在银晕中存在 大量的热气体。
热气体晕(X射线) 银盘内恒星(光学)
(3) 暗物质 (dark matter)
由银心附近恒星的运动推测在银 心集中了~3×106 M⊙的质量。 人马座A的尺度 < 10 AU 大质量的黑洞?
2000年10月26日Chandra卫星观测到银心X射线源的爆 发现象。在几分钟内,亮度增大约45倍。约3小时后, 亮度快速回落到爆发前的水平。 造成光变的原因被认为是大质量黑洞的物质吸积。
——in The Starry Messenger
1750年 赖特T. Wright (英) :
太阳是球壳状分布的无数 恒星中的一颗。
1755年 康德I. Kant(德):
银河系是恒星组成的旋转扁盘,是 “宇宙岛”之一。
1785年赫歇尔W. Herschel (英)通过计量不同方向 的恒星密度,得到第一幅 银河系整体图像。银河系 为扁盘状,太阳位于中心 附近。
(3) 红外与射电观测
观测表明银心区域的恒星分布高度密集(~ 5×104 pc-3 ), 比太阳附近恒星密度高107倍。
对银心区域的近红外(2.2μm)观 测(辐射主要来自年老的星族I 恒星)
强射电源——人马座(Sagittarius) A
(4) X, γ射线观测
强X,γ射线辐射源
2. 银河系的起源
(1)初始状态 约100-140亿年前,原初气体云 (~100 kpc) 在引力作用下坍缩。 原初气体云只由H和He构成,没有重元素。 在坍缩过程中形成致密的核心和云块。
(2) 银晕形成 云块在坍缩过程中不断碎裂成为 更小的团块。 大约100亿年前,团块形成第一 代(星族II)恒星(球状星团)。 球状星团保持坍缩气体云的特征: 球对称分布,以无规则轨道绕银 心旋转。 第一代恒星中的超新星爆发过程 使气体云中重元素丰度逐渐增大。 迄今球状星团中的恒星只剩下低 质量恒星。
Chandra卫星的X射线观测
CGRO卫星对银心区域的γ射线观 测表明每秒109吨正反物质湮灭。
Chandra X-ray Survey of the Galactic Center
Red: 1-3 keV Green: 3-5 keV Blue: 5-8 keV
银心附近红巨星的运动
(5) 银心 (nucleus)
Shapley认为球状星团是银河 系的子系统,并以银心为分布 中心。 Shapley估计太阳系到银心的 距离为16 kpc. 在Shapley的模型中,银河系 的结构是扁盘状的,直径为 100 kpc.
3. 银河系结构
银河系是一个具有旋涡结构的盘状星系。 质量~ 1012M⊙,直径 ~ 105 ly (30 kpc)
§3 核球和银晕
1. 核球 (bulge) (1) 特点 银心在人马座方向, 椭球形,大小~6×4 kpc, 恒星分布十分密集, 数密度~1,600 ly-3, 是银河 系平均恒星密度的105倍。
(2) 光学观测 在光学波段,核球附近区域受星际气体和尘埃 的遮挡。 辐射主要来自年老的星族Ⅱ天体(如红巨星)。
银河系广角图像
光学波段的银河系
射电波段的银河系
红外波段的银河系
X射线波段的银河系
γ射线波段的银河系
2. 银河系研究简史
1610年伽利略 Galilei(意)首先 用望远镜发现银河 由无数恒星组成。
"For the Galaxy is nothing else than a congeries of innumerable stars distributed in clusters."
主要成分
(1) 银盘 (disk)、(2) 核球 (bulge)、(3) 银晕(halo)
银河系结构
球状星团
我们在这
核球 银盘:直径~30 kpc, 厚度~300 pc
银晕
4. 星族 (population)
1944年由巴德(Baade)首先提出。 发现星系晕与核球中的恒星明显比盘中的恒星颜色偏红。 银河系中的恒星分属两个星族:星族I和星族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