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51e7d2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4.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和艺术,也包括人们的习惯、
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对话,揭示了文化相对
性的重要性,让我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文化差异不仅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必要的能力。
《何谓文化》启发了我去探索和了解不同文化,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多元文化的世界。
正如作者
所说,文化不应该成为一个隔阂,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架桥的工具,让不同的文化相互
理解与交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也更加有信心去拥抱多元文化,与
他人建立更好的沟通与交流。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只有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我们才
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与共同发展。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dc99d851ed9ad51f11df2e6.png)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读后感此书刚买不久,因诸事繁多且杂,没能在书到手第一时间即看。
又因我现居农村,买东西极为不便,此书还是托友人在重庆书展时买下寄予我的。
书价不菲,还好包装不错,书也厚重。
打开书页一看,的确,内容也很厚重。
余老惜言如金,开篇即奔主题——何为文化。
没想到如此厚重的一本书一日光境便被我收入腹中。
我于是又开始起了漫长的消化吸收这何为文化之路。
说实话,活这多年,我还从未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
或者说,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想过文化到底为何物这一话题。
虽然我本来就不算“文化界”里的人。
当然了,以我的资质,也许根本就没有资格把这个话题经深思熟虑后再发上几句无关痛痒的蹩言。
但我还是想说说,也算是一个生活于人类生活最低层的人的个人对文化的感悟和看法。
2、对于何为文化这个话题,用余老自己的话说他“决定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来试着回答”。
从内容上看,他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还很认真、也很仔细和耐性。
接着,他从四个方面全面的阐释了他内心的“文化”之所有内涵与范畴。
这四个部分如下:一、学理的回答;二、生命的回答;三、大地的回答;四、古典的回答。
至此,我突然发现,要系统的解释出“文化”这两个字的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
余老对“文化”的定义据他自己说“可能是全世界最简短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这就是他所拟定的文化涵义。
马上,他又通过一桩跨国婚姻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引出了“文化差异”。
而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他却因草草收笔而使我未见诸端。
那么,什么叫“精神价值”呢?可惜,余老他没明说。
于是我只能自己猜测。
我猜,这个“精神价值”应该是囊括了人类除物质外所有的人类活动中在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具体可以指向为:个人修养和个人品格。
个人修养又可细分为个人习性、个人学识和个人技艺,个人品格也可细分为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人道德和个人人格。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40f242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c.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文化读后感。
《文化》是一部由顾随所著的文化类书籍,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作者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阅读《文化》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觉得它过于古老和陈旧,与现代社会已经脱节。
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逐渐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和深刻,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书中对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文学、建筑等方面,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是独具特色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中国传统文学更是博大精深,其中的经典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文化》,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更多的滋养和启迪。
通过阅读《文化》,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珍视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传承,我们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重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16ac64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e.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浪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浪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冲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拟有争议的一位大家。
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阳纸贵之势。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性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
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答复、生命的答复、大地的答复、古典的答复四个局部,带着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
先生用他的答复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蔼良。
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阴变成清冷的流水。
变成细微的尘埃。
变成温存的呼吸。
变成温暖的文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精选阅读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一篇拜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不下一次了,这次又品读了他的著作,令我这个所谓的文化人貌似没什么文化。
这本书从理论,生命,文明和古典四个方面逐一分析,解答文化是什么再展开表达。
同时回忆著名的作家例如:巴金、导演谢晋等文化巨匠与他的交往经历,谈古论今。
我相信如果读者身在此中必定乐淘淘。
因为众多的文人把丰富的见识传授、交流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虽然还没细细研究完这本书但我还是会抽出时间再此阅读,希望能帮助自己这个所谓的“文化人”!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二篇说起文化,首先应该是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借余先生的话: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27e1fd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d.png)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
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文化的新作——《何谓文化》,便随性翻阅起来。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
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
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
渴的魂灵。
对于“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
一直认为,
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
而现实中耳闻目睹
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企业文化、饭桌文化、酒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
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
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
拿到《何谓文化》之后,略略翻一下目
录和序言: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
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
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上没有
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仔细,获益匪浅。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许多不同的视野。
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深入
浅出,又发人深省。
可以说,这本书已经让我对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2ebf6da89eb172ded63b7db.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导语:读了余秋雨的《何谓文化》,各位来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何谓文化》读后感,供各位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何谓文化》读后感1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
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
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
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
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
开朗后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
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
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何谓文化 读后感
![何谓文化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553db7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d.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一切精神与物质的事物的总和,是人类群体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共同形成并传承的精神财富。
文化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科学知识等等,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阅读了关于文化的相关内容后,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首先,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为人们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为社会秩序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让人们明白什么是善良和正义,引导人们积极做善事,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其次,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言人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和传播,可以将经验和知识传递给后代,并且不断创造和积累新的知识。
艺术是文化的高级形式,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得到心灵的满足和启发。
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人类不断拓宽视野,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和秘密。
最后,文化是多元的,每个族群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文化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社会,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不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可以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和创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而忽视和歧视其他文化,则可能导致冲突和分裂,给社会和谐带来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认识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个体,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参与活动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拓宽自己的视野。
而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会理解和接受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进步的社会。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6bf144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2.png)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何谓文化》是2012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
该书从理论,生命,文明,古典四个方面,全面诠释文化究竟是什么。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篇一“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
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
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
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
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
开朗后(自认为)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
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a76e75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0.png)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第一篇:余秋雨何谓化读后感余秋雨何谓化读后感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化的新作——《何谓化》,便随性翻阅起来。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对于“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
一直认为,所谓“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财富。
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化:企业化、饭桌化、酒化,甚至是厕所化等等,这些动辄以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
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
拿到《何谓化》之后,略略翻一下和序言: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章、碑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的翻译。
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上没有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仔细,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
这一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化官员、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
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发现都是作者对化的叙述,足见他对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我一直觉得,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明和埃及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
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化,当然,这种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化的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化中的不足。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5b75b1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3.png)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文化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记录、整理、总结读书体验和所掌握的知识内容,以备后续查阅和应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对所读图书的理解和领悟,系统归纳知识内容,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化读书笔记的作用与意义:1、加深理解和领悟阅读的过程是一种视觉与思维的过程,通过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图书内涵的理解和领悟,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书中所传达的知识和思想。
2、防止遗忘和深度沉淀读书后经常会遗忘,而读书笔记可以让我们将书中知识和思想系统地记录下来,避免记忆的流失,使读书的收获更持久,更深刻地沉淀在我们的内心中。
3、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读书笔记可以让我们将一些新的概念、知识点和思想体系记录下来,我们可以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将所得的内容和其他相关的书籍联系起来,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库,推动自己知识的丰富和拓展。
4、提高写作能力阅读的过程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书中记下一些感动自己、催人深思的言论,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帮助我们训练出清晰、感性、有逻辑性的写作能力。
如何撰写文化读书笔记:1、定期总结掌握读书笔记的诀窍是定期总结。
在读完一本书后,不要着急开始写读书笔记,而是先花费一些时间去梳理阅读记录,整理归纳出印象最深刻、对自己影响最大、最有价值的内容,例如概念、观点、思想等。
2、细心观察在阅读过程中,细心地观察书籍所传达的信息和感受,当然,也可以在观察过程中深度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这有助于构成一个完整的思考系统,并且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书中的知识内容。
3、遵循主题读书笔记的编写方向一定要和书籍的主题一致,这可以通过在前面写下书籍的主旨,来帮助你的笔记内容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避免散乱无章。
4、识别重点为了让读书笔记更有效地处理书籍内容,要识别书籍中的关键信息和重要观点,有助于构建一个有条理、有序排列的阅读内容,并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读内容和发现一些深刻的思想。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1d4ea3014791711cc7917e9.png)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篇一:何谓文化读后感】《何谓文化》读后感余秋雨的《何谓文化》是我的阅读风格的一种新的尝试,初次读及文化类型的刊物,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有多透彻,但是,有些文字却着实让我心有感触。
由于自己的理解尚浅,我也只能对一部分的文字有一点感悟。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这部分也是我自己认为最值得反复阅读的地方;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已经离世的文化巨匠的追忆,这些巨匠,用余秋雨的话说,“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散布各处的文化遗址;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学理的回答的第一部分“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对文化的概念做了新的诠释,“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所有经过人创造出来的作品,都有特定的文化环境,正如文章当中列举的鲁迅,并不是鲁迅创造出来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而是正因为了有了中华文化的沉淀,才能够造就出像鲁迅这样的作家。
在文化的最终目标方面,余秋雨把它定义为“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在这部分里面,他列举了美国企业家贝林的例子,奋斗了一生,成功了一生,到人生的花甲之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让他感悟到了人一生真正的追求。
“我一直以为有钱才能做慈善。
他(一个津巴布韦青年)让我明白,我这一生把梯子搭错了墙,爬到顶上才发现搁错了。
”正如贝林所说,做慈善并不需要等,也并不必须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行动,只要我们心里有爱和善良,那我们就已经在做慈善,已经具有普及文化的力量,也就有与历史共存的机会。
正如余秋雨所言,“就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存在,也必定是无数前人善良的结果。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还有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中一篇名叫《let them say》的文章,是写作者的忘年之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去骂!后来在余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后来成为余秋雨先生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d1b63104028915f804dc2f1.png)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文化的新作——《何谓文化》,便随性翻阅起来。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对于“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
一直认为,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
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企业文化、饭桌文化、酒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
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
拿到《何谓文化》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上没有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仔细,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
这一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
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发现都是作者对文化的叙述,足见他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我一直觉得,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
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fe7f75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0.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文化读后感。
《文化》是一本由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所著的著作,书中探讨了文化的概念、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也对自己的文化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雷蒙德·威廉斯首先对文化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文学或音乐,更是人类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
文化是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包括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习俗、语言、艺术和文学等。
这种定义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更是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深层次根源。
书中还探讨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雷蒙德·威廉斯认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科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除此之外,书中还探讨了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文化不仅塑造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也影响了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结构和个人行为,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会带来社会的变革和个人的成长。
通过这部分内容,我意识到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社会的基础和个人的内心世界,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文化》,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根源。
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我相信,通过对文化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深刻理解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74db77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b.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第一篇:《何谓化》读后感《何谓化》读后感什么是化,虽然时时提及,但一下子要说出来,还真的觉得无从说起,像题目太大,下不了手,开不了口。
但化这东西却无处不在,遍布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不是经常说吗,某某人挺有化的。
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何谓化》一书,虽然似懂非懂,但总体感觉来说,他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释,例举了大量的例子,让化这东西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
至少我个人认为,通过举例子让别人知道,什么是化,这,就是化。
这样下来,让人对原本模糊的东西一下子比较容易接受,有说服力。
在书中,我对“学理的回答”一节比较有感触。
其中提到,“身上的化”要有“必要风”,即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慈爱相。
“书卷气”是一种气质,是基于内在的东西而散发出来的,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外在体现,不必隐蔽,也不必掩盖。
它讲究的是自然而然,一切水到渠成的境界。
当然,“书卷气”不等同于“书生气”,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硬是要摆弄出“书卷气”的话,无异于东施效颦,自取其辱罢了。
就是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反对意见。
对于别人的批评,要抱着谦虚的心态认真对待,有责改之,无则加勉。
对于别人的误会或是不理解,要学会一笑而过。
对待群众的反映,要耐得住性子,俯得下身子,学会用心用情地倾听。
当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不能把“长者风”混为“家长式作风”,不分青红皂白,不论对错,不许别人解释、申辩,一巴掌拍断。
“裁断力”体现的是一种分辨能力,一种决断能力,一种态度和立场。
我个人理解,这应该是化的底线所在。
在面对错综复杂变幻无常的局面时,不保持沉默、不随波逐流。
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能够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即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都无所畏惧。
“慈爱相”是化的根本。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慈爱相,是化的终极之相。
所有的风,皆以此为轴。
”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化,要看他是否有爱心、有同情心和公益心。
初中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初中何谓文化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84afd0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e.png)
初中何谓文化读书笔记一本好书陪我们度过假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阅读书籍也需要动一动眼睛和动一动手。
下面为大家精心了一些关于何谓文化,欢迎阅读。
夏季暴雨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嚣被一时浇灭,在黯淡的灯光下,见到这般滋润蕴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围中默默端坐。
夜雨的诗意中,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
轻轻地触摸这泛黄的纸张,我踏上别样的旅程,有着文字这般安静的旅伴。
第一篇便是直白的开头,简单有序的描写,却没有任何苍白无力的表现。
一步一步走近,满载敦煌文化的车队留下深深的车辙,道士塔旁凄艳的晚霞印入我的眼帘。
刹那间,原本乏力瘫软的身躯随着灵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台上找到了我专属的味道。
这是我耳熟能详的交响乐,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鸣。
这无尽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了我那颗即将热血沸腾的心。
随心所欲地慢慢翻阅,与耳边的喧嚣隔绝,留下一片心灵净土,啜饮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记忆。
只要顺从他的牵引,脑中便是紊然不乱的条理;只需跟随他的脚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绝伦的风景---枝干虬曲苍劲的腊梅、飘渺冷艳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庐山瀑布……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画着一幅苍健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哼唱着一支轻柔婉转的小夜曲。
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锲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
这如同一块天然的璞玉,把瑕疵与光泽一并展现,一切都未经雕琢,一切都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我领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创造的神话般的都江堰,三峡那翻滚咆哮的长江水;见识了中国华丽的文化瑰宝之地莫高窟与天一阁;拜访了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精致幽深的苏州园林。
山重水复,无言的大地上,总有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
走走止止,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回忆渗入了笔墨之中。
听着花鸟虫鱼的歌声小憩一会,心中却泛起一阵不可名状的惆怅。
或许我也感受到了历史气压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诱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
每每读到发人深省的句子,思绪就不经意间地游离开去,整个人便瘫软下来,脑中一片空白,无力再读。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c48603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a.png)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1漫步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之中,我被那字里行间的文化深度深深打动。
然而我远没有那样深厚的文化功底,不足以谈“何谓文化“,所以只想就其中的一小部分,谈谈我读后的感想。
爱与善良。
这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受到的教育,然而却少有人把它与文化联系起来。
然而这个最终目标,却让我们突然觉得亲切,觉得就像是我们从小一起唱过的歌谣,从没有那么疏远不可亲近。
那么,源远流长、群星璀璨的文化大河中,又是如何体现着爱与善良的呢?从那兵戈纷乱的战国时期,中华思想的先行者就在说,“仁者爱人“,就在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就在说“止于至善”……他们把爱看做是最终的原则,最高的追求,并在中国的文化血脉中流淌了数千年。
几千年来中华的文明从没有中断过,爱与善良也不曾停止过。
那么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也应该是一种爱的积淀吧。
如余秋雨先生所写,“我们区区五尺之躯,不知沉淀着多少善良因子。
文化是一种感恩,懂得把它们全部唤醒。
”对啊,我们身后的文化典籍不论多么烟波浩渺,都只是为了把最初的,也是最终的、最重要的爱与善良普及。
在时间的步伐中,从不曾丢失的爱与善良的影子,也足够让我们珍视吧。
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部分,带领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
先生用他的.回答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阴变成清冷的流水。
变成细微的尘埃。
变成温存的呼吸。
变成温暖的文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一本《何谓文化》前前后后看了有4-5个月,每周只能消化一个章节。
首先还是不习惯借书看,首先不能在书上随意写写画画,也导致了最终看完并不知道用时多久。
曾经每次买书都会入手后马上在第一页(一般是序言那里)写上“于某某年某月某日-Mr.Song”,感觉只有写下这几句话这本书才算真真切切买到而且是自己独享。
2021年初中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2021年初中何谓文化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54fe35402d276a201292e54.png)
初中何谓文化读书笔记一本好书陪我们度过假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阅读书籍也需要动一动眼睛和动一动手。
下面为大家精心了一些关于何谓文化,欢迎阅读。
夏季暴雨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嚣被一时浇灭,在黯淡的灯光下,见到这般滋润蕴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围中默默端坐。
夜雨的诗意中,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
轻轻地触摸这泛黄的纸张,我踏上别样的旅程,有着文字这般安静的旅伴。
第一篇便是直白的开头,简单有序的描写,却没有任何苍白无力的表现。
一步一步走近,满载敦煌文化的车队留下深深的车辙,道士塔旁凄艳的晚霞印入我的眼帘。
刹那间,原本乏力瘫软的身躯随着灵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台上找到了我专属的味道。
这是我耳熟能详的交响乐,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鸣。
这无尽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俘获了我那颗即将热血沸腾的心。
随心所欲地慢慢翻阅,与耳边的喧嚣隔绝,留下一片心灵净土,啜饮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记忆。
只要顺从他的牵引,脑中便是紊然不乱的条理;只需跟随他的脚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绝伦的风景---枝干虬曲苍劲的腊梅、飘渺冷艳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庐山瀑布……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画着一幅苍健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哼唱着一支轻柔婉转的小夜曲。
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锲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
这如同一块天然的璞玉,把瑕疵与光泽一并展现,一切都未经雕琢,一切都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我领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创造的神话般的都江堰, ___那翻滚咆哮的长江水;见识了中国华丽的文化瑰宝之地莫高窟与天一阁;拜访了清新婉约的江南小镇,精致幽深的苏州园林。
山重水复,无言的大地上,总有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
走走止止,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回忆渗入了笔墨之中。
听着花鸟虫鱼的歌声小憩一会,心中却泛起一阵不可名状的惆怅。
或许我也 ___到了历史气压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诱人沉思的片段和___自身感慨。
每每读到发人深省的句子,思绪就不经意间地游离开去,整个人便瘫软下来,脑中一片空白,无力再读。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e226e4e8e9951e79b89278c.png)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何谓文化》是余秋雨笔下的一本大作,橙子为大家收集了《何谓文化》读书笔记,希望对你们有用。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一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浪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在不知第几回心潮浪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激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较有争议的一位大家。
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阳纸贵之势。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性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二漫步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之中,我被那字里行间的文化深度深深打动。
然而我远没有那样深厚的文化功底,不足以谈“何谓文化“,所以只想就其中的一小部分,谈谈我读后的感想。
爱与善良。
这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受到的教育,然而却少有人把它与文化联系起来。
然而这个最终目标,却让我们突然觉得亲切,觉得就像是我们从小一起唱过的歌谣,从没有那么疏远不可亲近。
那么,源远流长、群星璀璨的文化大河中,又是如何体现着爱与善良的呢?从那兵戈纷乱的战国时期,中华思想的先行者就在说,“仁者爱人“,就在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就在说“止于至善”……他们把爱看做是最终的原则,最高的追求,并在中国的文化血脉中流淌了数千年。
几千年来中华的文明从没有中断过,爱与善良也不曾停止过。
那么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也应该是一种爱的积淀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何谓文化》一书是余秋雨先生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较为全面和细致的解释。
全书从四个方面解答了文化究竟是什么。
分别是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一、学理的回答学理的回答中,作者将文化定义为——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作者将文化定义为集体人格引起我的深思,文化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性的特征,而文化又归结于集体人格。
这提示我们应该注重民族精神的建设和塑造,注重提升全民的素质,包括民族礼仪、生活方式、文学素养等等。
作者提到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这与儒家文化强调的大同社会及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社会主义社会不谋而合。
作者将中国文化的特性归纳为: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礼仪”就是一种便于固定、便于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
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
而中庸之道是基于农耕文明四季轮回、阴阳互生的一种整体思维方式,它放弃僵硬和狭窄寻求弹性和宽容。
中华文化这一特征也是中华文明这一古文明几千年从未中断和消亡的原因,同时也从本质上批驳了西方的“中国威胁论”。
中华文明大体上是一种非侵略性的内耗型文明,作者在利玛窦说一文中也提到,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防守型而不是进攻型的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文化的弊病总结为三点:第一疏于公共空间。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个人公德心的培养和提高自身公共意识,共同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公共环境。
第二疏于实证意识。
实证意识的缺乏也就是科学意识的缺乏,中国文化不具备发现虚假、抵制伪造、消除谣言的机制和程序。
因此造成民众对谣言没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和对虚假的逻辑敏感,而中国的媒体不但没有帮助搜寻证据克服谣言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谣言的传播。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这就提醒我们应该培养群众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善于思考充分发掘人民群众的智慧,培养大家的辩证意识,并付诸于行动。
第三疏于法制观念。
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的经典故事中处处充斥着“为民除害、劫富济贫”的侠客、好汉形象。
他们虽在行侠仗义却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但中国传统文化却对这些侠义行为大为称赞颂扬。
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人情高于法律的现象从古至今比比皆是,这就导致今天的中国,法制仍不能深入人心,群众的法制意识依旧比较薄弱。
中国文化近三十年取得很大的进步,民生文化和多元文化被广泛接受,及生命文化的普及体现了文化的进步。
但这些进步还存在不少的被动性和脆弱性,有待大力加固和提高。
而当前的文化隐忧更值得我们重视,作者列举了三个较为迫切的问题。
第一,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
相信大家都能切身感受到这一点,举一个很简单却常见的例子,中国的电视剧大都是武侠剧、宫斗剧和抗战剧等这些怀古的题材。
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而不是怀古。
第二,民粹文化正在冲击着理性文化。
民粹主义表现在文化艺术上,就是放弃应有的等级和标准,把底层观众的现场快感当作第一坐标。
快感不是美感,美是对人的提升。
文化艺术一旦受控于民粹主义,很快就会从惊人的热闹走向惊人的低俗然后走向惊人的荒凉。
这就提醒我们应保持理性的思维,学会辨别民主和民粹,时刻地方民粹暴力以“民意”的名义大行其道。
第三,文化的耗损机制仍然强于建设机制。
耗损机制分为两个类型,惰性耗损和恶性耗损。
惰性耗损主要耗损在官场化、行政化的体制之中,所以我国政府应加强政治体制的改革。
恶性耗损是一些不断整人的投机文人假借大众之名,通过捕风捉影、断章取义、上纲上线、鼓噪起哄,给文化环境带来巨大不安全。
这种耗损危及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命脉,而传媒在这中间起到了极为关键的负面作用。
这值得我们思考当今的文化传媒,它们顶着“政府喉舌”的光环,不存在体制上的对立面,更没有法律上的担忧。
因此,我认为政府应在体制和法律上加到对媒体的约束力,给文化额创造者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作者在对话博科娃一文中明确的反驳了亨延顿为代表的“文明冲突论”即二十一世纪的冲突以“文明”为坐标。
同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文化的多样性,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文明冲突论”。
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相互之间一定有共同的前提、共同默契、共同的底线、共同的防范等等。
这些共同是是人类存活至今的基本保证,在这些共同下,文化的差异就必须被保护、被欣赏了,并由此产生文化的多样性。
“文明冲突论”实际上是西方本位论面对新世界的一种新的表述。
因此我们应该支持文化的多样性学会融会贯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断丰富自身。
作者在身上的文化一文中提出:一个人身上要拥有真正的文化须做到四点。
第一,不再扮演;真正有了文化,就不会再“扮演文化”,从事文化,从诚实开始。
第二,不再黏着;黏着,使人有所依靠但也是一种限制,一旦摆脱就会发现,我们有可能看的更深、更广、更远。
只要摆脱黏着,摆脱定位,摆脱局限,让文化回归到宏观的本性,我们就能天马行空。
第三,必要贮存;即那些已被漫长的历史接受,被庞大的人群接受,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普遍尊敬的。
首先我们应该从母语开始完成一些必要的阅读,如《诗经》、《论语》、《史记》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涉猎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如敦煌莫高窟之类石窟艺术和以关汉卿等为代表的戏曲艺术。
而国际间的可以先从文学艺术方面的一些名人经典开始。
第四,必要风范;即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慈爱相。
书卷气和长着风大家一读即懂,值得一提的是裁断力和慈爱相。
文化裁断力的最高表现,是在谣诼成势、众口起哄、铺天盖地的时候,不怕成为“独醒者”。
大爱无须争,大慈无须辩,但一旦出现,哪怕是闪烁朦胧、随风明灭,也能立即在最远的地方得到感应,这就是文化横贯于天地间的终极仪式。
文化就是要让这种终极性的慈爱生命化、人格化,变成风范。
作者在向市长建言中提到很多市长把城市文化建设集中到发觉本地古人,重建文化遗址,大话地方特色等几个方面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提升城市文化反而让人产生反感。
例如一个城市满街都是古人雕像,但城市破败,处处肮脏,这反而是对古人的讽刺。
所以在建设城市文化时市长们应注重公众审美和集体礼仪的建设。
公众审美要遵循“免惊扰”原则,这必然会使一个城市在图像上删除繁荣,走向简约、朴素、本真。
公众审美的最后标准是融入自然。
一个城市的文化也就是一个城市的集体人格,优化一个城市的集体人格,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
集体人格需要一套行为规范以半强制的方式在社会推行,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
我们一直被称之为“礼仪之邦”但近代以来很多礼仪走向消失,所以我们在建设城市文化时应注重一个城市的集体礼仪建设。
二、生命的回答在这一章节,作者用《谢家门孔》、《let them say》、《巴金百年》、《四十年前》、《寻石之路》、《欠君三拜》、《仰望云门》这几篇故事来阐释生命中的文化。
《谢家门孔》写的是大导演谢晋,他用他的坚持在封建的大门上找到一个门孔,而大家通过他的门孔看到了光亮看到了人性。
文革后的他,以人性的标准来拷问时代,由于他整个民族进入一个艰难而美丽的苏醒过程。
《let them say》写的是戏剧大家黄佐临先生,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选择离开英国远赴国难,他说我不是将军,但也算士兵。
他的这句话震撼着我的心灵,他的气节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文化尊严,在战争中在苦难中他连续创作了一个个艺术奇迹,因为他中国文化多了一份骄傲的理由。
《巴金百年》巴金的目光省察着百年,他成功地在“深刻”和“普及”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巴金的前半生,以小说的方式参与了两件事“反封建、争人道”,后半生,以非小说的方式呼喊了两件事“斥棍子、讲真话”。
忧郁,是他一辈子的精神基调,他在忧郁过程中享受着生命。
一座普通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一座高贵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天上有几抹孤独的云霞。
热闹的镜头中你只需要平视和俯视,而对于孤独的云霞,你必须抬头仰望。
而巴金无疑是上海这座城市中孤独的云霞。
《四十年前》、《寻石之路》写的周恩来总理在文革中后期领导的文化重建。
作者在文革时期深刻的感受到的“文化不灭,中华不死”让我明白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有着怎样的意义,也让我深刻认识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化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
《欠君三拜》写了一位与作者素不相识却多次在他受到诬陷攻击时挺身而出维护他的人,而在作者还没来得及重谢时溘然长逝的学者章培恒。
章培恒先生就像是一头远行的骆驼,把倒下前的最后一口热气,也吐给了寒风中的另一头他不认识的骆驼。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它能让两个互不相识的人惺惺相惜。
《仰望云门》写的是台湾的三位文化巨匠林怀民、白先勇、余光中。
他们以文化为第一生命,用慈善的眼神、平稳的语调、谦恭的动作诉说这文化。
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摆脱名位,摆脱实用,摆脱功利,走向仪式。
只有仪式,才能让人拔离世俗,上升到千山肃穆,万籁俱静的高台。
三、大地的回答遗迹是文化留在大地上最坚实的印记,这些遗迹是沉默的山,是孤寂的塔,是肃穆的庙,是嶙峋的岸,而碑则能阐释、说明这些遗迹。
这一章里作者收录了十几篇碑文来阐释大地上的文化。
四、古典的回答作者在这一章选取了几个有关精神文化的经典文本,把他们翻译成了当代散文,进而从古典的方面回答了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