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与原理:溶液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溶液配置教案及反思

高中化学溶液配置教案及反思

高中化学溶液配置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高中化学溶液配置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理解溶液的概念以及溶解、溶质、溶剂的定义。

2. 掌握溶液配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能够根据给定的实验要求和条件,正确配置不同浓度的溶液。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包括称量、稀释、搅拌等。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基本定义。

2. 溶液配置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 不同浓度溶液的配置计算。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设备: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搅拌棒等。

2. 实验试剂:NaCl、CuSO4等。

3. 实验材料:实验报告模板、实验步骤说明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例如:将糖溶解在水中的现象。

2. 引导学生回顾溶质、溶剂和溶解的定义。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板书,向学生介绍溶液配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液的稀释计算公式等。

2. 强调配置溶液时需注意的实验操作技巧,如准确称量试剂、使用容量瓶稀释等。

三、实验操作演示(20分钟)1.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溶液配置操作的演示,例如:配置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

2. 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如容量瓶的用法、试剂的称量精度等。

四、实验操作实践(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实践,根据提供的实验要求和条件,配置指定浓度的溶液。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五、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操作结果,填写实验报告模板,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配置溶液时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六、反思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及实验操作的改进方向。

教学延伸:1. 针对不同浓度溶液的配置计算进行更多练习。

溶液配制学生实验报告(3篇)

溶液配制学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溶液配制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等仪器进行溶液配制。

3. 了解溶液浓度的计算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溶液配制是将溶质溶解于溶剂中,形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

本实验以配制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为例,介绍溶液配制的原理和方法。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烧杯、玻璃棒、洗瓶、滤纸等。

2. 试剂:盐酸(分析纯)、蒸馏水、标准溶液(如0.1mol/L NaOH溶液)。

四、实验步骤1. 计算所需盐酸的物质的量:根据实验要求,计算所需盐酸的物质的量,即n (HCl)=C×V,其中C为溶液浓度,V为溶液体积。

2. 称量盐酸:使用托盘天平准确称量所需盐酸的质量,注意称量过程中避免污染。

3. 溶解盐酸:将称量好的盐酸加入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 定容:将溶解后的盐酸转移至量筒中,加入蒸馏水至刻度线,用滴定管调整液面,使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5. 混匀:将量筒中的溶液摇匀,确保溶液浓度均匀。

6. 标准溶液的配制:按照相同的方法配制标准溶液,用于滴定实验。

五、实验数据记录1. 称量盐酸的质量:m(HCl)=X g2. 溶液体积:V(溶液)=Y mL3. 溶液浓度:C(溶液)=Z mol/L六、实验结果分析1. 计算溶液浓度:C(溶液)=m(HCl)/M(HCl)×1000/V(溶液),其中M (HCl)为盐酸的摩尔质量。

2. 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将实验测得的溶液浓度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通过溶液配制,掌握了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称量准确、溶解充分、定容精确,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存在一定误差,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仪器精度等因素造成的。

溶液的配置及误差分析

溶液的配置及误差分析

04 实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方法
数据记录与整理规范
原始数据记录
01
详细、准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包括溶液配制过
程中的各组分质量、体积等。
数据整理与分类
02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按照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分类,便于后
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有效数字保留
03
根据实验精度要求,合理保留有效数字,避免数据处理过程中
改进措施和建议
优化实验条件
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使用高精度仪器和设备,减少人为 操作误差。
标准化操作流程
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过程的可重复性 和准确性。
质量控制与校准
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使用标准物质进行质量控制,确保 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新型技术在溶液配置中应用前景
1 2
组成要素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被分 散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 物质。
配置方法与步骤
计算
根据所需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计算出所需溶质的质量和溶剂
的体积。
称量
使用天平准确称量所需溶质的 质量,量取所需溶剂的体积。
溶解
将溶质加入溶剂中,用玻璃棒 搅拌至完全溶解。
转移
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至试剂瓶 中,贴上标签,注明名称、浓
免污染溶液。
搅拌均匀
在溶解过程中,应用玻 璃棒不断搅拌,使溶质
充分溶解。
标签明确
配制好的溶液应贴上标 签,注明名称、浓度和 配制日期,避免混淆。
02 误差来源及分类
系统误差
仪器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够精确或未经校准所引起的 误差。
试剂误差
由于试剂不纯或不符合要求所引起的误差。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设备,培养学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熟悉化工生产的基本过程和设备;(3)掌握化工计算方法和技能。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化工过程设计和优化能力;(3)学会使用化工设备和仪器进行实验和调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2)增强学生对化工行业的认识和兴趣;(3)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溶液、蒸馏、吸收、萃取、离子交换等基本操作原理和方法。

2.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包括反应器、换热器、蒸发器、膜分离设备等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化工计算方法:包括物料平衡、热量平衡、质量平衡等计算方法。

具体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2周: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第3-4周:化工生产过程和设备;第5-6周:化工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化工原理》;2.参考书:相关化工原理的教材和学术著作;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动画等;4.实验设备:反应器、换热器、蒸发器、膜分离设备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溶液的基本定理

溶液的基本定理
• 康诺瓦罗夫定律是精馏原理的基础,因为如果溶液摩尔分数和气相 摩尔分数完全相同,两组分根本不能用精馏法分离
例4-1 把空气当作二元混合物,已知空气中氧-氮的 摩尔分数分别为0.21和0.79,如果将空气温度降至100K 并使其液化,问按拉乌尔定律计算处于气、液相平衡条 件下的液态空气中,氧和氮的摩尔分数各为多少?
4.2 溶液的基本定律
4.2.1理想溶液及拉乌尔定律
(1)理想溶液: 各组分的性质相近,分子作用力基本接近纯物 质,无溶解热(qt=0),无容积变化
实际溶液 溶质浓度很小时的溶液,接近理想溶液的性质
(2)拉乌尔定律
• 在给定温度下,蒸气混合物中每一组分的分压,等于该组 分呈纯净状态,并在同一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与该组分在 溶液p中i 的摩xi 尔 p成i0 分的乘积。
(3)实际溶液液面上的总压力和拉乌尔溶液的偏差
4.2.2 亨利定律(稀溶液定律) • P=H x • p—气体溶质在液面上的分压力 • X---气体溶质在溶液里的摩尔成分 • H---亨利常数,由实验确定
• 亨利定律与拉乌尔定律均描述理想溶液 • 拉乌尔定律内容更全面,更深入 • 拉乌尔定律是理论模型,亨利定律是室验模型
➢ 沸腾时气相与液相组成完全相同 ,气相与液相不能分离;
➢ 改变压力可以改变共沸点,大气 压下不能分离的共沸溶液,在高压 下或真空下使其分离。
(1)正偏差溶液
溶液的两个组分的平衡蒸汽压 都比拉乌尔定律所预计的高, 如右图所示。
蒸汽压
pB0
0
pA pB
pA
x
pA0 pB
1.0
正偏差严重时形成具有最低恒沸点的溶液,下面两张分别为苯 -乙醇溶液的t-x(y)图及y-x图。
4.2.3 康诺瓦罗夫定律

药剂学实验指导

药剂学实验指导

药剂学实验指导药剂学实验规则药剂学是一门应用性技术学科,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印证、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各类剂型的特点和制法,通过典型剂型的制备,掌握各类剂型的基本操作和技能,为创造新品种、新工艺、新剂型打下一定基础,因此实验时就必须做到以下要求: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明确目的、要求,了解实验步骤、方法、和基本原理,并认真考虑每个思考题所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迟到。

不得在实验进行中擅自离开。

实验未完成时,不得提前退出。

3、进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除所用的笔记本、实验讲义及参考书外,其它物品不宜带入,以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4、实验室须保持安静、严肃,不得喧哗、嬉笑、打手机和吸烟。

5、学生自药架上取药品时,要在拿取、称量和放回时仔细核对,以免发生误差,称量完毕时应盖好瓶塞,放回原处。

6、实验过程要严格按着操作规程,细致观察,认真记录,注意节约,保证安全,并要求实事求是,养成良好的科学作风,学生因故请假缺实验者可以补做,无故缺席者不予补做,试验失败要求重做时,须征得老师同意。

7、实验室的药物、用具不得携带出室外,要爱护实验仪器及设备,如有损坏应立即报告老师,并作报损记录。

8、实验结束后,须将所用仪器洗涤清洁,妥善保管,并整理好药品和实验台,经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同学轮流值日,负责实验室的清洁及安全检查工作。

1实验一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基本制备方法。

2.掌握制备液体药剂常用称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溶液型液体药剂是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质子小于1nm)分散在分散媒(溶剂)中的真溶液,供内服或外用。

溶液型药剂外观均匀、澄明。

常用溶媒为水、乙醇、丙二醇、甘油及脂肪油等。

属于溶液型液体药剂的有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和糖浆剂等。

溶液剂的制备方法有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以下是化学溶液形成的一些知识点:
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介质。

2. 溶解过程: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或等于溶质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质会被溶剂分散,形成溶液。

3. 溶解过程的特征: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解离或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解体。

4. 溶解体的稳定性:溶解体的稳定性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解体就会稳定存在。

如果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解体就会分解。

5.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质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溶剂性质的影响。

6.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速度和析出速度处于动态平衡。

7. 浓度: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浓度与溶剂的体积或质量的比值。

常见的浓度单位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等。

8. 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包括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和溶液中溶质浓度等。

总而言之,溶液的形成是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结果,溶解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溶液的形成与各种化学实验、工业制造和生物过程等都有密切关系。

《药剂学》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掌握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方法和制备过程的各项基本操作。

2. 掌握如下基本操作技能:上皿天平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玻璃量器的的洗涤及其使用方法、固体药物的称量、溶解、过滤;液体药剂的量取;搅拌等规范化操作。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概念:溶液型液体制剂是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相直径小于1nm)溶解于适当溶剂中制成的澄明的(均匀、透明、无可见微粒、纤维等异物)液体制剂。

可供内服与外用。

配制环境要求:口服及外用溶液制剂属于非无菌药品,其配制过程须在D级环境下完成常用溶剂:纯化水、乙醇、甘油、丙二醇、液状石蜡、植物油等。

常见剂型: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糖浆剂特性:分散相为分子或离子状态,直径小于1nm,无界面,均相液体,形成真溶液,属热力学稳定体系,扩散快,能通过滤纸和某些半透膜。

制法:溶解法、稀释法、化学反应法工艺流程:药物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过滤----质量检验---分装(必要时灭菌)---贴标签---贮存剂型质量要求:应为澄明液体,即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外观应均匀、透明,无可见微粒、纤维等。

三、实验药品与器材药品:纯化水、薄荷油、精制滑石粉、碘、碘化钾、蔗糖、乙醇、樟脑、硼酸、甘油器材:上皿天平、乳钵、具盖玻璃瓶、滤纸、量杯、量筒、漏斗、玻璃棒、烧杯、投药瓶、瓶签、瓶塞、蒸发皿、沙浴、电炉、铁三角架、温度计。

四、实验内容1.薄荷水【处方】薄荷油 0.2ml纯化水 q.s共制成 100ml【制法】取薄荷油置乳钵中,加精制滑石粉1.5g,研匀,加少量纯化水,移至具盖玻璃瓶中,加纯化水100ml,振摇10min,用水湿润的滤纸滤过,初滤液如浑浊,应重新滤至滤液澄清,再自滤器上加纯化水使成100ml,搅匀,即得。

【性状】本品应为无色澄明或几乎澄明的液体,有薄荷清香气味。

【作用与用途】本品为芳香调味药,驱风药。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15ml。

化学七年级教案:了解溶液与过滤的原理

化学七年级教案:了解溶液与过滤的原理

化学七年级教案:了解溶液与过滤的原理一、溶液与过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溶液与过滤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遇到的概念和操作。

溶液是由溶质(通常为固体)溶解在溶剂(通常为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而过滤是将固体颗粒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1. 溶液的形成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之间发生的物质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物。

通常情况下,溶质的颗粒要比溶剂的颗粒小得多,这样才能发生溶解。

当溶质的颗粒与溶剂的颗粒发生相互作用时,溶质的颗粒会与溶剂的颗粒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相抵消,从而使溶质在溶剂中分散均匀,形成稳定的溶液。

2. 过滤的原理过滤是一种分离固体颗粒与液体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过滤纸或过滤器等材料的孔隙大小限制固体颗粒通过的能力。

当溶液通过过滤纸时,溶剂分子可以通过孔隙,溶质的颗粒则因尺寸较大而被过滤纸阻挡,从而分离出固体颗粒。

二、实验教学设计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溶液与过滤的基本原理,并学会应用过滤操作。

2. 实验器材:试管、小玻璃棒、玻璃棉、纸杯、过滤纸、固体颗粒(如砂糖、食盐等)、溶剂(如水等)。

3. 实验步骤:(1)将纸杯放在试管架上,将过滤纸放入纸杯中,使其底部与纸杯底部紧密贴合。

(2)用小玻璃棒将固体颗粒(如砂糖)慢慢加入溶剂(如水)中,搅拌均匀。

(3)将溶液缓慢倒入纸杯中,在溶液渗透过滤纸的同时,固体颗粒被阻挡在过滤纸上,溶剂则流下纸杯。

(4)观察纸杯底部和过滤纸上的固体物质,分析溶液与过滤的结果。

4. 实验讨论:(1)固体颗粒为什么没有通过过滤纸?固体颗粒的尺寸较大,在过滤纸的孔隙中被阻挡住,而溶剂分子的尺寸相对较小,在过滤纸的孔隙中可以通过,从而实现了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2)为什么需要搅拌溶液?搅拌溶液可以使溶质分散均匀,加快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加速溶质溶解过程。

(3)如果不使用过滤纸进行过滤,可以选择其他材料吗?是的,除了过滤纸,还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如过滤器等进行过滤。

化学实验报告溶液稀释(3篇)

化学实验报告溶液稀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溶液稀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移液管、容量瓶等仪器进行溶液的准确稀释。

3. 培养实验操作规范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溶液稀释是指将一定浓度的溶液按照一定比例加水或其他溶剂稀释至所需浓度的过程。

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即 C1V1 = C2V2,其中C1、V1分别为稀释前溶液的浓度和体积,C2、V2分别为稀释后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移液管、容量瓶、烧杯、玻璃棒、滴定管、洗耳球、洗瓶等。

2. 试剂: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去离子水、酸碱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2. 使用移液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标准溶液。

3. 将标准溶液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去离子水。

4. 使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5. 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线。

6. 再次使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7. 记录稀释后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五、数据处理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稀释后溶液的浓度。

2. 将实验数据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来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稀释前溶液浓度:C1 = 0.1 mol/L- 稀释后溶液浓度:C2 = 0.01 mol/L- 稀释后溶液体积:V2 = 100 mL2. 数据处理:- 根据稀释公式 C1V1 = C2V2,计算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n = C1V1 = 0.1 mol/L × 10 mL = 0.01 mol- 计算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2 = n/V2 = 0.01 mol/100 mL = 0.1 mol/L3. 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稀释后溶液的浓度为0.01 mol/L,与理论值相符。

- 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来源:- 移液管和容量瓶的误差:由于仪器精度限制,可能导致体积测量误差。

- 溶液混合不均匀:稀释过程中,溶液可能未充分混合,导致浓度不均匀。

- 环境因素: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溶液问题的解题技巧

溶液问题的解题技巧

溶液问题的解题技巧
溶液问题是化学中的重要问题,涉及化学平衡、浓度计算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解决溶液问题的一些技巧:
1.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将溶质溶解的物质。

2.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

常见的浓度计算方法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3.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在溶液中,溶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其他物质。

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4.注意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溶液中常见的化学反应之一,需要掌握酸碱的定义、酸碱中和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5.注意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量,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解决溶液问题,需要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浓度的计算方法、化学平衡的原理、酸碱反应和溶解度的影响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练习大量的实例,才能在实践中掌握解决溶液问题的技巧。

- 1 -。

溶液的配置课程设计

溶液的配置课程设计

溶液的配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掌握溶液的配制原理;2. 学生能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3. 学生能了解实验室常用的溶液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2. 学生能正确使用实验室仪器,如天平、量筒、烧杯等,进行溶液配制操作;3.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并解决配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增强实验操作的自信心;2. 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细节,遵循实验规范;3. 学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共享实验成果。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操作课程,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感兴趣,但操作能力参差不齐。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具体安排如下:1. 溶液配制基本原理:- 溶液的概念及其组成;- 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操作步骤:- 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溶质;- 使用天平、量筒等仪器进行准确称量;- 溶解过程中的搅拌方法及注意事项;- 溶液稀释的方法及操作要点。

3. 注意事项:- 实验室安全及个人防护;- 仪器使用方法及清洗保养;- 溶液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及控制。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三章《溶液和浓度》,第1节《溶液的概念和组成》、第2节《溶液的配制及其计算》。

教学进度安排:1. 课前预习:学生预习教材相关章节,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及配制原理;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溶液配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4. 课后总结: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化学溶液浓度计算与溶解度平衡

化学溶液浓度计算与溶解度平衡

化学溶液浓度计算与溶解度平衡溶液是由溶剂中溶质溶解而成的混合物,浓度是衡量溶液中溶质含量的重要指标。

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准确计算和调整溶液浓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学溶液浓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讨论与溶解度平衡相关的概念。

一、溶液浓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溶液浓度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量相对于溶剂质量或体积的比例。

常见的溶液浓度计量单位有质量百分比、摩尔浓度、体积百分比等。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计算方法:1. 质量百分比(mass percentage):质量百分比表示溶质的质量占整个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质量百分比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100%。

例如,如果溶液中含有10克的溶质,总质量为100克,则质量百分比为10%。

2. 摩尔浓度(molar concentration):摩尔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

计算公式为:摩尔浓度 = 溶质物质的摩尔数 / 溶液的体积。

例如,如果一升溶液中含有0.5摩尔的溶质,则摩尔浓度为0.5mol/L。

3. 体积百分比(volume percentage):体积百分比表示溶质体积占整个溶液体积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体积百分比 = (溶质体积 / 溶液体积) × 100%。

例如,如果溶液中含有20毫升的溶质,总体积为100毫升,则体积百分比为20%。

二、溶解度平衡的概念与影响因素溶解度平衡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与反溶解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这种平衡状态下,溶解度保持不变,溶液中溶质的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溶解度平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解度通常较低;反之,如果相互作用力较弱,则溶解度较高。

2. 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对溶解度产生重要影响。

在很多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原理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原理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原理概念解释和基本原理在化学实验中,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是非常常见的实验操作。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也称为摩尔浓度)溶液是指在一升溶液中含有该物质的摩尔数与所含溶剂某种量的比值。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通常会通过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摩尔质量等参数来计算所需的分量,从而配制出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

实验步骤和操作1. 确定溶液质量我们需要明确所需配制的溶液的质量,即所含溶质的质量。

根据实验要求和反应方程式,确定所需溶质的摩尔质量。

2. 计算溶质的质量接下来,根据所需溶质的摩尔质量,通过摩尔质量和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所需的溶质质量。

3. 配制溶液将计算得出的溶质质量称取,并加入适量的溶剂,通常是去离子水。

搅拌溶解,直至完全溶解,即可得到所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操作精确:在称取溶质质量和加入溶剂时要尽量精确,以确保配制出的溶液浓度准确。

- 搅拌均匀:在加入溶剂后,要充分搅拌溶解,确保溶质充分溶解在溶液中。

- 温度控制:在配制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避免溶解热带来的误差。

- 记录详细:在整个配制过程中,要做好详细记录,以备后续实验和使用。

我的个人理解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实验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溶液的配制原理和操作技巧,对溶液的浓度和摩尔浓度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这项实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意义,可以为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提供基础支持和保障。

总结回顾通过上述实验步骤和操作,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原理和实验操作。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确定溶质质量、计算溶质质量、进行溶液配制,并且要注意操作精确、搅拌均匀和温度控制等要点。

通过这项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配制溶液的技巧,提升化学实验的质量和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操作也是非常常见和必要的。

化学必修1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化学必修1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转移的反 应,其中氧化剂获得电子并还原 其他物质,而还原剂则失去电子
并被氧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是元素化合 价的升降。
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应用于化学合 成、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05
实验:溶液的配制与分析
实验目的与要求
01
02
03
04
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和方 法。
溶解误差
如果溶解不完全或不充分,会 影响溶液的浓度。
转移和定容误差
如果转移或定容不准确,会影 响溶液的浓度。
03
溶液的分析方法
酸碱滴定法
80%
原理
通过滴定实验,利用酸碱指示剂 颜色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从 而计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100%
操作步骤
选择适当的指示剂,用标准溶液 滴定待测溶液,观察指示剂颜色 的变化,记录滴定终点时消耗的 标准溶液的体积。
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相对而言的,通常把被溶解 的物质称为溶质,而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 溶剂。
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 剂也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 溶剂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当 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和溶剂 将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和方 法。
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和方 法。
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和方 法。
实验操作步骤
01
02
03
04
05
1. 准备实验仪器 2. 称量与溶解 和试剂
3. 转移与定容
4. 测量与记录 5. 误差分析
容量瓶、天平、烧杯、量 筒、胶头滴管、蒸馏水、 待测物质等。

普通溶液配置实验报告(3篇)

普通溶液配置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配制方法。

2.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范。

3. 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溶液的浓度表示溶质在溶液中的含量。

本实验通过准确称量溶质和量取溶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烧杯、玻璃棒、洗瓶、滴定管等。

2. 试剂:待配制溶液的固体试剂、去离子水、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清洁实验台面,准备好实验试剂。

2. 称量溶质: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固体试剂,准确至0.01g。

3. 溶解溶质:将称量好的固体试剂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去离子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4. 定容:将溶解好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冲洗烧杯和玻璃棒,将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

5. 加水定容:继续向容量瓶中加入去离子水,接近刻度线时改用滴定管滴加,使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6. 混匀:盖好容量瓶塞,倒转容量瓶多次,使溶液充分混匀。

7. 装瓶: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清洁的试剂瓶中,贴上标签,注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日期等信息。

五、实验数据记录1. 溶质质量:m(g)2. 溶剂体积:V(mL)3. 溶液浓度:C(mol/L)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计算溶液浓度:C = m / (V × M),其中M为溶质的摩尔质量。

2. 分析误差来源:实验误差可能来源于称量误差、量取误差、操作误差等。

3. 优化实验方案:针对误差来源,提出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精度。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配制了一定浓度的溶液,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配制方法,熟悉了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范。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了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八、注意事项1. 称量溶质时,注意天平的平衡和称量准确性。

2. 定容时,注意液面与刻度线相切,避免过量加水。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2.2.1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2.2.1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假设,通过实验和计算来验证假设,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教师应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溶液配制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2.2.1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的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在现实化学实验或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
③引入相关的趣味性例子或案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
教学评价与反馈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来评估学生对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他们能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计算来验证假设,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4.合作与交流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与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他们能够有效地沟通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能够综合各方的观点得出共识。
答案:首先计算稀释后的溶液体积,然后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的原则,计算稀释后的物质的量浓度。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蒸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利用各组分挥发度不同将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而使混合物得到分离的单元操作称为蒸馏。

这种分离操作是通过液相和气相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来实现的。

对于均相物系,必须造成一个两相物系才能将均相混合物分离。

蒸馏操作采用改变状态参数的办法(如加热和冷却)使混合物系内部产生出第二个物相(气相);吸收操作中则采用从外界引入另一相物质(吸收剂)的办法形成两相系统。

一、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1.拉乌尔定律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遵循拉乌尔定律:p A=p A0x A p B=p B0x B=p B0(1—x A)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p A=Py A而P=p A+p B则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关系:x A=(P—p B0)/(p A0—p B0)———泡点方程y A=p A0x A/P———露点方程对于任一理想溶液,利用一定温度下纯组分饱和蒸汽压数据可求得平衡的气液相组成;反之,已知一相组成,可求得与之平衡的另一相组成和温度(试差法)。

2.用相对挥发度表示气液平衡关系溶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v可用它在蒸汽中的分压和与之平衡的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来表示,即v A=p A/x A v B=p B/x B溶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对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为相对挥发度。

其表达式有:α=v A/v B=(p A/x A)/(p B/x B)=y A x B/y B x A对于理想溶液:α=p A0/p B0气液平衡方程:y=αx/[1+(α—1)x]Α值的大小可用来判断蒸馏分离的难易程度。

α愈大,挥发度差异愈大,分离愈易;α=1时不能用普通精馏方法分离。

3.气液平衡相图(1)温度—组成(t-x-y)图该图由饱和蒸汽线(露点线)、饱和液体线(泡点线)组成,饱和液体线以下区域为液相区,饱和蒸汽线上方区域为过热蒸汽区,两曲线之间区域为气液共存区。

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气液两相温度相同,但气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若气液两相组成相同,则气相露点温度大于液相泡点温度。

自由基溶液聚合原理及生产工艺

自由基溶液聚合原理及生产工艺
高聚物合成工艺 12
醋酸乙烯溶液聚合有关旳聚合反应如下:
高聚物合成工艺 13
④链转移
(a) (b)
CH2 CH
(c)
OCOCH3
高聚物合成工艺 14
继续与单体反应,经终止后形成支化聚醋酸乙烯
高聚物合成工艺 15
支化旳聚醋酸乙烯经醇解后形成支化旳聚醋酸乙烯醇
(b)位置旳转移反应
高聚物合成工艺
16
二、溶液聚合旳优缺陷 1.溶液聚合旳优点 ①因为使用了溶剂,降低了体系旳黏度,推迟了自 动加速现象旳到来,假如控制合适旳转化率能够基本 上消除自动加速现象,聚合反应接近匀速反应,聚合 反应轻易控制,聚合物旳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
高聚物合成工艺 3
②假如选用Cs(链自由基向溶剂转移常数)较小旳溶剂, 控制低转化率结束反应,轻易建立正常聚合速率Rp与单 体浓度c(M)和引起剂浓度c(I)旳定量关系以及Xn与单体 浓度c(M)和引起剂浓度c(I)旳定量关系,这对试验室做 动力学研究有独到之处。
高聚物合成工艺 5
其中Kps代表新生旳自由基与单体加成旳增长反应速 率常数,SH代表溶剂。
3.溶剂对聚合物大分子旳形态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旳 影响
溶剂能控制生长着旳链自由基旳分散状态和形态。
如使用良溶剂,链自由基在其中处于伸展状态,将形 成直链型大分子。
如使用不良溶剂,因为链自由基在其中处于卷曲状态 或球型,在高转化率时会使链自由基沉淀,以溶胀状态 析出,形成无规线团。
芳香类 醇类 酚类 醚类 胺类
溶剂对偶氮类引起剂分解速率一般不产生影响,偶氮 类引起剂中只有偶氮二异丁酸甲酯可被溶剂诱导而加速 分解。 2.溶剂旳链转作用及其对聚合速率和聚合物相对分子 质量旳影响
若Kps≈Kp,则SH为链转移剂,不影响聚合速率, 但使聚合物旳相对分子质量降低。 若Kps<Kp ,则SH为缓聚剂,使聚合速率和聚合物 旳相对分子质量降低。 若Kps«Kp ,则SH为阻聚剂,使聚合反应终止并使 聚合物旳相对分子质量降低。

溶液配制的原理与应用

溶液配制的原理与应用

溶液配制的原理与应用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溶液中以分子、离子或原子的形式存在。

•溶剂通常是液体,可以是水、有机溶剂等。

溶液配制的原理•溶液配制的原理是通过加入溶质到溶剂中,使溶质的分子、离子或原子与溶剂的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均匀混合物。

•溶解的过程涉及到物质的离子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其中,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力包括电离力和水合力。

•溶液的配制还受到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例外。

溶液配制的应用1.化学实验中的溶液配制:–实验中需要一定浓度的溶液来进行化学反应或制备某种物质。

通过溶液配制,可以精确控制溶液的浓度,满足实验要求。

–例如,在酸碱滴定实验中,需要配制一定浓度的酸碱溶液来进行滴定反应,判断滴定终点。

2.生物科学中的溶液配制:–在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常常需要配制特定浓度的缓冲液、培养基等溶液,用于细胞培养、 PCR 反应等实验。

–例如,在细胞培养中,需要配制含有特定营养物质和 pH 值的培养基,以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环境。

3.医学领域中的溶液配制:–医学领域常常需要配制药物溶液,用于治疗和诊断目的。

–例如,配制药物注射液时需要精确计量溶质和溶剂,以确保药物浓度和使用剂量的准确性。

溶液配制的注意事项•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所需溶质和溶剂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溶解方法。

2.严格按照比例配制溶液,避免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3.在配制过程中要注意溶质的溶解速度和稳定性。

4.配制溶液时要控制好温度和压力,避免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压力导致溶液异常。

5.配制后的溶液要密封保存,避免污染和挥发。

结论溶液配制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实验操作,它在化学、生物科学和医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溶液配制,可以获得具有一定浓度的溶液,满足各种实验和应用的需要。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注意溶质和溶剂的性质、配制比例、溶解速度和稳定性等因素,以确保溶液的质量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与原理:溶液主要考点:1.常识: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① 一般固体物质....受压强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而绝大部分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逐渐升高(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降低的(如:氢氧化钙等)。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② 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过滤、蒸发、结晶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组成的混合物,可溶物形成滤液,不溶物形成滤渣而遗留在滤纸上;结晶法用于分离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差异的可溶物混合物,主要包括降温结晶法及蒸发结晶法降温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即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蒸发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即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2.了解: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 溶液的概念就是9个字: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 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

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 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只是说明在该温度下,不能够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比如说,在2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晶体,但还可以溶解硝酸钾固体。

判断: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继续投入该物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物质的质量减少,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当溶液中出现有固体时,则该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的饱和溶液。

转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改变溶解度,实际一般就是指改变温度,但具体是升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与具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有 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增加溶解度 减少溶剂,增加溶质,减少溶解度(1)表示某物质在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2)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3)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4)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⑤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 判断某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2)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3) 判断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趋势(4) 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5) 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⑥ 溶液中有关的计算公式:(1)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解度=g 100⨯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中)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100g⨯+溶解度溶解度 典型习题: 1. 以下是一些关于溶液的说法: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的,⑤稳定的,⑥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④⑤B. ②④⑤⑥C. ①②④⑤D. ①③⑤⑥2. 在25℃时,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钙.恢复到25℃时,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质的质量不变B. 溶质的质量减少C. 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D. 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3.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

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1:10B.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21C.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11:10D.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21:104.饱和食盐水在室温下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的氯化钠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A. 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B. 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C. 溶剂质量变小D.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5.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A. 往食盐水中加入食盐B. 往食盐水中加入水C. 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D. 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6.在一定温度下,在下列物质足量混合并充分振荡,其中肯定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A. 氯化钠与水 B. 硫酸钡与水 C. 氢氧化钙与水 D. 酒精与水7.在一个南瓜上挖一个大孔,向其中注入饱和的硫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将硫酸钠溶液倒出,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硫酸钠,这说明( )A. 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B.倒出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C. 硫酸钠的溶解度增加D. 硫酸钠的溶解度减小8.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不发生变化的是( )A. 硝酸钾的溶解度B.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C. 溶液中的溶剂质量D.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 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D. 凡是均一的、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10.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不含结晶水)。

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 )A. 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B. 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C. 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D. 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大11.有关溶液(溶质为固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 只要温度不变,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C. 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D. 不饱和溶液中转换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12.下列各组物质分别溶于足量的水后,只能形成澄清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 FeCl 3、KOH 、NaClB. HCl 、BaCl 2、CaCO 3C. KCl 、CuSO 4、ZnCl 2D. KNO 3、MgCl 2、Na 2CO 313.向盛有Fe 、Cu 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H 2SO 4,所得溶液的溶质有( )A. 1种B. 2种C. 3种D. 4种14.一定温度下,将某硝酸钾溶液蒸发掉100g 水,无晶体析出,再蒸发掉100g 水后,析出20g 硝酸钾固体。

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A. 一定等于20gB. 一定不等于20gC. 小于或等于20gD. 大于或等于20g15.相同温度下,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S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 A >S B >S C ,在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其溶剂的质量(m )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m A > m B > m CB. m B > m C > m AC. m A > m C > m BD. m C > m B > m A16.在相同的温度下,有甲、乙两份某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为Ag 和Bg (A>B ),现恒温分别蒸发掉a 克水后,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析出的晶体甲中多,乙中少B. 剩下的溶液的质量,甲少乙多C.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样多D. 剩下的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17.一定温度下,将200g 硝酸钠溶液蒸发掉10g 水后,析出晶体6g ,再蒸发掉5g 后,又析出晶体4g ,则该温度下,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A. 40gB. 80gC. 60gD. 20g18.t ℃时,将ag 物质(不含结晶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放入b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①等于%100ba a②小于%100b a a + ③大于%100ba a +( ) A. ①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②③19.下列有关石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饱和石灰水是浓溶液B.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 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D. 加热饱和石灰水有沉淀生成,溶液变浑浊20.在25℃时,向100g 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g 氯化钠固体,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氯化钠固体不能溶解B. 硝酸钾的溶解度将变小C. 氯化钠固体能溶解D. 硝酸钾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不变21.一份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蒸发掉40g 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则原溶液的质量为( )A. 50gB. 100gC. 150gD. 200g22.60℃时,将36g 硝酸钾溶于204水中,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现将此溶液均分为三等份:(1) 取第一份溶液A ,将温度升高到9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2) 取第二份溶液B ,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需加入______g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3) 取第三份溶液C ,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少一半,需加入______g_________。

23.碘酒是一种常用的外科消毒剂,其溶剂是________。

欲把60℃的KNO 3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24.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1) 在________℃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 在t 2℃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3) 将t 2℃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t 1℃,不能析出晶体的是___________;(4) 图中M 点所代表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如图所示,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t 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__(填序号);(2) t 2℃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3) 要从B 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B 物质的晶体,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_方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t 1℃时的C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可以使其转变为饱和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