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光学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光学
光具有粒子的性质,可被物质吸收、 反射和散射。
光学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古典光学时期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 主要研究光的本性和传播 规律。
近代光学时期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主要 研究光的干涉、衍射和偏 振现象。
现代光学时期
从20世纪至今,主要研究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子 学和光学信息处理等领域。
激光武器
利用高能激光束摧毁或损伤目标,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抗干扰能 力强等优点。
光学制导
利用光学原理对导弹或炸弹进行精确制导,提高命中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如全息照相、电子显微镜等光学仪器都是 利用光的衍射原理制成的。
06 光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光学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光纤通信
利用光导纤维传输信号,具有传输容量大、保密 性好、损耗低等优点。
可见光通信
利用可见光波段进行信息传输,具有传输速度快、 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
自由空间光通信
利用大气激光传输信息,适用于短距离高速通信。
焦距
透镜对平行光的折射汇聚 点称为焦点,透镜中心到 焦点的距离称为焦距。
光路图
透镜光路图是描述光线 通过透镜的折射和反射
过程的示意图。
应用
放大镜、眼镜、相机镜 头等。
反射镜
种类
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
反射定律
光线在反射镜上的反射遵循入 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定律。
光路图
反射镜光路图是描述光线通过 反射镜的反射过程的示意图。
05 光学实验与现象
折射实验
折射现象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速度 的改变而发生方向的改变,这就是折射现象。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7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7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7篇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

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

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

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

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

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

七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七年级物理下册教材通常涵盖了力学、光学、热学等多个基础物理领域的知识。

内容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直觉,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材特点分析本教材特点明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验探究和物理直观。

同时,教材内容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图文并茂的设计使得抽象物理概念更加形象易懂。

三、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涵盖了力学基础、光学初步、热学基础等多个方面。

每个章节都围绕核心概念展开,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物理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析教材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

通过问题导入、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资源,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五、评价方式分析教材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同时,教材还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质量总结总体而言,本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质量。

通过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优点与不足教材的优点在于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直觉和实验能力。

然而,教材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足,如部分实验难度较大,可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部分知识点讲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额外补充。

八、教学建议与展望针对教材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二是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任务;三是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学习,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024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

2024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

2024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初中物理说课稿1(约2601字)一、说教材《动能和势能》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渡句)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

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

二、说学情本年级的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

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大,本班学生在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比较容易。

(过渡句)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验探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过渡句)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难点是: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过渡句)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图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并指出: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

初中物理教材解读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平面镜成像

初中物理教材解读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教案【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作为光现象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它是前两节知识的延续。

另外,本节课中学生将首次较为系统地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其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学到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节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本节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也为今后的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电脑一台、多媒体放映机一部、课件、平面镜、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光具座、光屏、白纸板、量角器、刻度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课前展示镜面找茬的小游戏,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游戏,让同学对“镜面”、“对称”这两个概念有所了解。

2.通过两道题目,复习前两节学过的内容,为引入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定义做准备。

1.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C.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同样增大D.入射角大于反射角2.什么是实像?答: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使底片感光。

拿起手中的镜子,提问:什么是平面镜?物理学中的平面镜指的是什么?(二)新课教学1.认识平面镜和像通过实例:家中的镜子(图片)、平静的水面(图片)、光滑的金属表面(图片)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类似物体的思考。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简介
本文旨在分析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以帮助教师和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教材。

内容概述
高中物理教材是中学物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力学、
光学、电磁学、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该教材以系统性和渐进性
为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教材内容广泛,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问题解答等方面,贴近学生的实际
生活和研究需求。

特点分析
以下是高中物理教材的主要特点:
1. 系统性:教材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保证研究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

2. 渐进性:教材难度逐渐增加,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

3. 实践性:除了理论知识,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问题解答等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创新精神。

4. 应用性:教材将物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结
高中物理教材是一份系统性、渐进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教材。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以上为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

初中物理_第二十章 第一节 磁现象 磁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二十章 第一节  磁现象 磁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了解简单的磁现象。

2.通过实验认识磁极,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通过实验认识磁场。

4.知道地磁场。

(二)过程与方法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磁场分布状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我国古代对地磁场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状况。

难点:认识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三、教学资源准备各种形状的磁体(条形磁体、U形磁体、小磁针)、小磁针若干、铁钉、回形针、铁粉、玻璃板、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实物投影等。

四、教学过程这两个磁极极性相同吗?观察:悬挂条型磁体静止时的指向。

我们规定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任何一个磁体,不管形状如何都有两个磁极。

比如一个磁体被摔成若干部分,每一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1.用条形磁体的N极靠近小磁针的N极,看到什么现象?2.用条形磁体的N极靠近小磁针的S极,看到什么现象?3.得出什么结论?磁极间有相互作用,那么被磁体吸引的硬币为什么也能吸引正面的硬币呢?(如图)5.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磁化。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磁录当小磁针静止时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得出结论:小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南北方向,而且指南的一端总是指南,学生进行实验得出:4.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拓展: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

学生讨论:被吸引的硬币也成了一个小磁体,它具有磁性,所以能吸引其他硬币。

如磁带的录音;钢针磁化后,可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会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断物体是否有磁性,你有哪些方法?拓展: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其中的一根有磁性,另一根无磁性。

没有别的器材,你如何把它们区别开来。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

初二物理说课稿10篇初二物理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__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
▪ 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 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等。
(三) 细读每一部分教材,进行整体分析
▪ 所谓细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对物理教 材中的某一部分(通常指一篇教材或联系比 较密切的二三章教材)进行深人研究,从整 体上对该部分教材进行分析。
▪ 通过分析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①该部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结构; ▪ ②该部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 ③该部分教材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社
▪ 通过知识分析,明确编者意图,教材所选 内容的特点,作用与地位;了解教材的体 系及逻辑结构,进而明确教材的重点、难 点;同时挖掘思想教育、科学方法以及能 力培养等因素。
▪ 具体分析时,要从整体到局部依次进行, 具体内容:
▪ 1.知识的逻辑结构
▪ 知识的逻辑结构指教材整体或教材某章节 的重点知识和方法之间的主要内在联系方 式。
▪ 精读做到以下几点:
▪ ①透彻理解该节教材中的全部知识;
▪ ②弄清本节教材在整篇教材或整个物理教材中的 地位,课程标准对与其相关内容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 ③找出本节教材中所蕴涵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 学习时易犯的错误及其原因、难点的成因及突破方 法;
▪ ④分析本节教材的教学特点和讲清知识的关键,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考虑 如何通过知识教学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和方法以及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
瞬时速度、光速) ▪ 知识点应用时。(向心加速度,车辆转弯
时的路面为什么里低外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的重要性:长期的教 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 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是提高教育效率 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而且可以充分体 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初中物理优秀说课稿

初中物理优秀说课稿

初中物理优秀说课稿初中物理优秀说课稿初中物理优秀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压强”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

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

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这节课综合采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学法:把学生置身于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1、秋天树叶散落在马路边上,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驶过路面时,树叶将()(从路边飞向路两旁/从路旁飞向汽车)2、为什么我国海军舰艇赴亚丁湾护航时,护航编队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3、几十吨甚至上百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空中飞行呢?(二)展示学习目标(三)新课教学1.流体概念的教学直接引出流体的概念──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物理说课稿(优秀12篇)

物理说课稿(优秀12篇)

物理说课稿(优秀12篇)高中物理说课稿篇一一、分析教材(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学情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

初中物理_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密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换算关系。

3.能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换算及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概念【评价设计】1、通过板块一的交流展示,检查学生目标一的达成情况。

2、通过板块二的自学提问、课堂小测,检查学生目标二的达成情况。

3、通过板块二的5、课堂小测,检查学生目标三的达成情况。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铝块、橡皮快若干,水、糖水、啤酒、酒精各一杯。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导入 1.考考学生的鉴别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盛水、糖水、啤酒、酒精的四个杯子,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鉴别区分它们?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人们可以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2.老师在集市上花了100元买了一个金戒指,我想鉴别一下它是不是纯金的,用刚才的物质的这些特性进行鉴别,能行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物质新的特性,利用这种特性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目标通过探究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教学内容1、提出问题:(1)(大屏幕出示)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和铁块,它们的1.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同种物质,在一定的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的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________。

2. 一块冰全化成水后,水的质量,体积密度。

3、一杯盐水,用掉一半,剩下的半杯盐水()A.其密度减半,质量减半 B.其质量减半,密度不变C.其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 D.其质量、体积、密度均减半4、由密度公式ρ= m/v可知 ( )A、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B、物质的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C、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D、以上都不对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C.铜的密度是8.9×103kg/m3,表示1m3铜的质量为8.9×103kgD.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课堂小结】学生自主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初中物理_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过程设计《升华和凝华》学情分析物态变化这⼀章主要是让学⽣知道常见物质有三种状态,两两之间可以发⽣六种物态变化。

学⽣通过对前⾯知识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可以在固态和液态之间发⽣熔化和凝固;可以在液态和⽓态之间发⽣汽化和液化。

但是对于物质能否从固态直接变成⽓态或物质从⽓态能否直接变成固态⼼存疑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通过实验真实的看到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存在。

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了多个升华和凝华的实验,⽽且通过制霜实验让学⽣亲⾃经历观察凝华现象,加深学⽣的印象和兴趣。

在前⾯学习中学⽣对发⽣物态变化时的吸、放热情况有所了解所以学⽣对于升华、凝华的吸、放热情况可以有初步预测。

但对于凝华放热只是经过推理得到,说服⼒并不是很强,所以本节课利⽤温度传感器,将碘升华后凝华的温度真实地测量并显⽰出来。

⽣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容易被⼈们忽视,所以学⽣平时也不太关注,通过本节课展⽰的⼤量图⽚,让学⽣对物理世界充满好奇,让这种好奇化作细⼼观察的动⼒。

初中学⽣的独⽴意识很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思维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初⼆学⽣刚开始学习物理不久,抽象逻辑思维⽔平较低,还需要经验的⽀持。

因此,在教学中,最好以学⽣⾝边的现象引⼊组织教学,开展以学⽣为中⼼、教师为引导、⼩组合作为主要⽅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升华和凝华》效果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基本达到,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有了全⾯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判断出⽇常⽣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可以解释升华、凝华现象的形成,并且可以⾃⼰设计实验证明升华、凝华现象。

对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通过实验展现给学⽣,帮助学⽣加深了对此知识的认识。

本节课开始设计的⼩灯泡实验很成功,能清楚的看到灯泡壁变⿊。

学⽣碘锤实验效果很好,学⽣能近距离的观察到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印象很深刻。

后⾯的制霜实验将本节课的⽓氛推向⾼潮,学⽣亲眼所见霜的形成,有种很神奇的感觉,充分体会到物理的有趣,使学⽣们再次燃起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初中物理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学科代码:070201学号:080805010050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初中物理新旧教材比较—以人教版为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专业:科学教育(物理学方向)年级:2008级姓名:杨仪祥指导教师:xxxx(副教授)完成时间:2012年4月20日初中物理新旧教材比较—以人教版为例杨仪祥摘要:简述了初中物理新旧教材比较的意义,论述了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产生的不同背景及其对教材编写的不同要求,重点分析比较初中物理新旧教材在内容,编排结构,呈现方式等多方面的不同,分析新教材的优点,并简单讨论新课改下教师课堂教学的改变和反思关键词: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新教材、旧教材、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比较研究Abstract: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new textbook comparative significance, discusses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syllabus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have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compiling teaching materials, a detai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new textbook in the content, layou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ifferent presentation modes, analysis of new teaching materia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and discus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change of reflectionKey words: Physics Teach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person teaches printing plate,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ld presentation mode, comparative study0.引言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依据,担任着传递知识的重要角色。

教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模板

教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模板

教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模板一、教材背景及意义初中物理教材是依据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编写,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理解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本教材分析旨在深入了解教材的结构、内容、特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教材分析1. 结构特点初中物理教材分为四个部分: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

教材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规律。

相较于传统教材,新增了声、光、电等内容,强调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内容特点(1)声现象: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光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几何光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

(3)物态变化:涉及温度计的使用和六种常见的物态变化。

(4)电流和电路:介绍电流的概念、简单电路的组成、连接方式、电流特点及家庭电路中的安全用电知识。

3. 教学特点(1)强调实验:教材实验丰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联系实际:教材举例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

(3)培养思维: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情感教育:教材融入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科技意识、爱国主义教育等情感目标。

三、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兴趣。

2. 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 结合实际: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4. 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目标的达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价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规律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解决、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评价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科技意识、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情感态度。

4. 教学反馈: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一、分析教材对教学的意义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

有的人可能会说,课本对教学内容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教师按课本讲就是了,对教材还有什么可分析的呢?我们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贮存状态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把这种贮存状态的知识首先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再把传输状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

而这两种知识形式的转化过程与方法,由于受多种形式的制约,课本上是很难把它们全都写出来的。

因此,不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就难于把握和完成知识形式的这两次转化。

教材中所讲的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

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有些青年教师,讲课只照本宣科,书本上怎么写的,就原原本本的怎么讲,对教材缺乏分析,因而把握不住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间的联系,抓不住教材的重点。

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

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知识的能力价值。

而知识的能力价值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

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确定不是随意的,它既受教学思想的指导,又受教学内容的制约。

进行教材分析,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

因而教材分析的深广程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材分析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一坏节,并要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掌握分析教材的一般方法。

二、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物理学的知识体系所谓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即学科体系,就是物理学按其自身发展所形成的知识内容和逻辑程序。

从整个物理学的知识体系来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经典物理,它由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部分所组成的知识系统。

另一部分是近代物理,它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知识系统。

认识这个知识体系,在分析教材时,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能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

认识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作到深入浅出;才能从发展的观点掌握好知识,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落实在学生学习的效果上。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规律。

只有充分把握住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才能使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身上。

因而分析学生学习物理的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是分析教材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的范围大大扩展了,这为我们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和可能,但学生这时的兴趣一般还限于直接兴趣的水平上。

初二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对物理只有直接兴趣,他们只满足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而未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原因的需要。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开始表现有操作性的兴趣,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物理现象施加影响,但往往忽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物理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注意联系生活现象,使课本上的物理能变成生活中的物理,这对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学生思维认识过程的特点是,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转化的阶段,初中后期还开始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模仿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

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充分重视由形象思维开始,教学需要形象、具体材料的支持,重视展现物理图景,重视表象的作用。

同时,又要不失时机的、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渡,重视进行因果逻辑思维的训练。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觉得物理难学的情况,其原因除物理学科自身特点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思维上的障碍和某种心理倾向的干扰。

物理学以概念、规律为基础而形成完整的体系,物理学的思考要严格以概念和逻辑关系作依据来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这种逻辑思维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接触到大量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也很容易养成一种从现象出发,想当然地看问题的习惯。

他们常常用事物的现象代替本质,用外部联系代替内在联系,在现象和本质发生矛盾的时候,相信现象而怀疑物理理论的正确。

此外,心理倾向和思维习惯的干扰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障碍的重要原因。

如隐蔽因素的忽视或干扰,由于改变问题的方式造成思维的混乱,习惯思维的定势影响,不善于寻找替换方案,抓不住关键的中间环节,用数学方法代替物理概念等,都是造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不重视这些因素的分析,就难于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析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因素和思维规律,也是分析教材特别是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所制定的对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大纲是根据教育目标,考虑到学科结构、学生情况而制定的。

大纲既是指导教学和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和精神进行教学,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教学大纲包括两大部分:说明部分;内容纲要部分。

说明部分主要反映大纲的基本精神,它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提出了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说明了教学中应注意的原则问题以及教学方法的要点。

内容纲要部分具体地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课题、教学时数、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等项目,并对某些课题的要求作了说明或限定。

钻研教学大纲首先要吃透大纲的精神,并能联系教学实际来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

如大纲中明确地提出了物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必须十分明确认识这些目的要求,并以此来分析教材,处理教材,进行教学。

离开总的目的要求,每节课的教学就失去了依据。

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既是我国多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映了教学中的规律性的认识,也是针对当前教学提出的,对开展教学改革有实际指导意义。

分析教材和进行教学不能就事论事,只看到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囿于个人经验,抓不住大问题,这就不能从根本上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大纲所要求达到的程度,教师应当很熟悉。

特别是在几年后做到一个大纲多种教材的情况下,准确掌握大纲的知识内容更为重要。

掌握大纲才能对不同教材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在使用中做到删选取舍,达到物理教学目的的要求。

三、分析教材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分析教材一般可按全书、各部分教材、章节等层次进行,通常采取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的方法。

分析中要注意整体和局部之间的联系,具体地把教学大纲中的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一)按照大纲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分析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物理现象,初步掌握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并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

初中学生开始学习物理,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我们要把握住这些前提。

这样,我们才能够对教材分析得全面深入,在教学处理中才能够符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要求。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是按照大纲的要求编写的,使用现行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优点,克服教材的缺点和不足,有助于我们以整体为背景来分析和处理各部分教材。

有些教师只重视教材中个别讲法如何,不重视了解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结果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路不开阔,教起课来照本宣科,教材的优点不能发挥,教材的缺点不能弥补,因而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教材体系或教材的知识结构与物理学科体系有所不同,它不仅受学科体系所制约,而且要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来安排。

同一内容和程度的知识,可以有不同的安排,即不同的教材体系。

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必须清楚地认识教材的体系或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明确教材是怎样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排的,教材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来展开的。

把握住教材的知识结构,才可能更好地分析各部分教材,才可能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体系,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现行初高中教材是按照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的次序来安排的,但这并不是中学物理教材唯一可行的体系。

特别是初中,由于内容浅显,较少受学科体系制约,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可以考虑不同的安排。

在教材的结构上,通常有两种组织方法。

一种是直线式,即把整个初高中教材组织成为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教材基本上不重复。

另一种是螺旋式,即教材内容在初高中不同教学阶段逐步扩大范围,加深程度。

现行中学物理教材是按照螺旋式结构编写的,因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初高中有个反复过程。

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这样做有一定的优越性。

但同时要注意初高中教材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考虑到学生初中毕业后并不都升入高中,有一部分人要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因而现行初、高中教材各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分析初中教材,既要分析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又要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联系,以及小学自然的知识准备,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初中教材,在教学中给予正确的处理。

初中物理教材主要是对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作定性的研究。

只对某些基本的重要的物理定律如阿基米德定律、液体的压强、热平衡方程、欧姆定律等作适当的定量计算。

分析教材,一定要注意分析和掌握教材的深广度。

讲深讲透是有条件的,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因而任意加深教材。

这样做,学生不能很好消化,加重了负担,不利于学好知识。

(三)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教材是一节一节编的,课是一堂一堂讲的,因此在分析教材的时候,往往易于把着眼点放在对局部、具体问题的分析上,而忽视对教材整体的把握,这样就难于看到知识的背景和发展变化,难于看到各部分知识的联系。

所以在分析教材时要特别强调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使其互为背景,真正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各部分教材的特点、地位、作用。

如初中力学教材中力的概念,它是整个教材的重点。

但若不是把力放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这个大的背景下去分析,而只限于一章一节的范围里,孤立地进行分析,就不可能很好认识这部分教材的重要,恰当地掌握这部分教材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