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八大曲目

合集下载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无忧PPT整理发布
2021/5/23
21
伴奏乐器:
早期的合奏, “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 琶或扬琴。
20年代以后,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性 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
广东音乐
二弦、 提琴(类似板胡)、 2021/5/23 三弦、月琴、
曲调。《紫竹调》轻松活泼,婉
转流畅,不仅悦耳动听,而且歌
唱性强,所以一直是上海人不同 时期的“流行音乐”。从街头巷
闾传唱的“一根紫竹直苗苗,送 与哥哥做管箫”的情歌,到东方
歌舞团演员朱明瑛唱红大江南北 的沪剧《无罗忧P汉PT钱整理》发里布 著名的《紫
竹调》,该曲一直在上海这个1城7 市的上空飘荡。
2021/5/23
14
2021/5/23
无忧PPT整理发布
15
2021/5/23
无忧PPT整理发布
16
作品赏析:《紫竹调》
•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 (苏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 等)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头可 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
2021/5/23
• 《紫竹调》是江南地区的民歌小 曲、爱情小调,也是上海地方戏 沪剧与滑稽戏的基本曲牌、常用
• 2、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 现了吕文成、何柳堂等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原来的“硬 弓”乐队也发展成“软弓”。
• 3、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
乐工作者对广东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广东音乐的和
声、配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的乐谱,创作
并演出了大量优秀曲目。
7
江南丝竹伴奏乐器:
江南丝竹
丝:二胡、中胡、 琵琶

丝竹

丝竹

1、标题:长宁江南丝竹——丝竹清雅,彩头绚丽2、小档案:●“江南丝竹”在上海市长宁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长宁区就成立了第一个民间国乐社“南朱巷国乐社”。

●长宁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3~5人。

另外,也有由两人演奏的形式,如用二胡和箫。

●常用乐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子、箫、笙、鼓、板、木鱼、铃等。

演奏的曲目多为丝竹八大曲,其中演奏《四合如意》时,间或采用“双桥”形式,即使用加倍的乐器编制。

●长宁丝竹班还创作整理了150多首丝竹曲目,为江南丝竹的传承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长宁丝竹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乐器彩头制作精良,每一种乐器对应的彩头极其考究,现在新泾国乐队还保存使用着彩头共有17套。

●长宁江南丝竹的传承人是张徵明、姚振平3、所属区县单位上海市长宁区长宁民俗文化中心4、关键词民间音乐江南丝竹长宁乐器彩头张徵明、姚振平5、项目简介江南丝竹泛指流行于江、浙、沪三地区域内的民乐,近百年来,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演奏活动从未间断,演奏的班社遍布市区和郊县。

江南丝竹在长宁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陈永禄、金祖礼、吴国良等前辈承建了上海著名的“云和国乐会”会员多达四、五十人,加上相继成立的“程桥国乐社”、“震声国乐会”等丝竹音乐爱好者的队伍庞大,他们经常在固定的场所进行演奏活动,长宁江南丝竹传承人张徵明、姚振平所在的团队甚至在“文革”中也依然坚持悄悄活动至今未有间断。

从那时起到现在先后有10个江南丝竹本土社团遍布各个街道、镇。

全上海市更是有二十多个社团经常与长宁区的社团相互交流,切磋技艺。

长宁区江南丝竹团队除了演奏“八大曲”外,还有《絮花落》、《怀古》、《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昭君怒》等等,同时试验创作和改编的曲目有《渔歌》、《江南之春》、《花丛粉蝶》等,特别是《锣鼓四合》、《皮影调》等在海内外丝竹汇演和各种赛会上多次获得荣誉。

长宁区仅张徵明、姚振平等人整理的丝竹曲谱就有150首。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ppt课件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ppt课件
用于喜庆庙会等热闹场合,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 日中的欢乐情绪。
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
乐歌》发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为末段
,构成了A—1A—2A的变奏体无忧结PPT构整理。发布此曲原系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 (苏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 等)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头可 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 丝竹
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
带• , 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
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 乐种之一,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 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现在则专指丝竹音乐。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丝:二胡、中胡、 琵琶
三弦、扬琴、 秦琴等
竹:笛子、箫 笙
其它:板、板鼓 碰铃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中胡
二胡
三弦
扬琴
琵琶
秦琴
无忧PPT整理发布 板
板鼓
碰铃
笛子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 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 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 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 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 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 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 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无、忧P细PT整、理发轻布 、雅" 的风格特色。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一、流行地区: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

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组织。

二、曲目: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8首,号称“八大名曲”。

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鸽飞》、《高山》、《流水》、《叠层楼》等乐曲也较流行。

三、乐队编制: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3~5人。

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

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

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

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

“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四、音乐结构:江南丝竹的音乐结构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联缀两种类型,以板式变化手法最有特点。

它往往以1个曲牌为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减字的手法发展为几首独立乐曲。

例如: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演变为5支乐曲,习称“五代同堂”。

它演变的程序是由快到慢,由简到繁。

第1曲《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简朴;第2曲《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动明快;第3曲《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轻快,较为平稳;第4曲《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流畅,速度适中,在5曲中为最著名者;第5曲《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缓。

这5支乐曲既可分别独立演奏,亦可按演奏程序相反的方向,如从第5曲《慢六板》开始,由慢到快,由繁到简地依次联缀演奏。

五、乐器:江南丝竹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其中有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鼓、板等。

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运用,高音悠扬清远,低音含蓄婉转,音色醇厚圆润,常用打音、倚音、赠音、震音、颤音等技巧润饰旋律。

二胡弓法饱满柔和,力度变化细腻,左手惯用透音、带音、左侧音和勾音,尤以各种滑音技法,构成江南丝竹细腻清秀、明快健朗的个性。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一般指流行于江浙两省和上海市地区的 民间丝竹乐。风格清新优雅,细致活泼;曲 调悠扬柔美,婉转流畅。 据研究,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 竹就已经在民间流行。1911年成立的“文明 雅集”是一个早期演奏丝竹乐的集社组织。 上海丝竹乐队组合通常是:“丝”:二 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 “竹”:笛、箫、笙;其他:板、板鼓。碰 铃。
根据速度、情绪的变化,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子(散板)和第一部分(快板)取材于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描绘 了沂河两岸的明媚春光。 第二部分(慢板)旋律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的音调为基础,通过调式 调性的变化,以及演奏上推、挽、吟、揉的技巧润饰,与前后两段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富有韵味。
第三部分(快板)是一个变化再现段,快速强烈,渲染了异常强烈的气氛。
彝族舞曲王惠然作曲,以抒情优美的旋律,
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同寨迷人的 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
《渔舟唱晚》是娄树华在20世纪三十年代
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 而成。《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 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 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 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 四起的动人画面。
江南好
• 乐队轻快而甜美的旋律如江南的暖风拂面 而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好一幅江南的美丽画卷。
春到沂河
王惠然作于1975年。乐曲通过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描 绘了沂河两岸的优美风光,歌颂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柳琴——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
器之一种,其外形、构造、奏法均与琵琶相似。最早 的柳琴,构造非常简单,由于柳琴的外形土里土气, 非常民间化,老百姓亲切地称它“土琵琶”。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民族经典旋律《江南丝竹》专辑(一)01 行街(江南丝竹八大曲) 05:5202 欢乐歌(江南丝竹八大曲) 04:3603 慢三六(江南丝竹八大曲) 11:5704 慢六板(江南丝竹八大曲) 11:0505 三六(江南丝竹八大曲) 06:5206 中花六板(江南丝竹八大曲) 05:1507 云庆(江南丝竹八大曲) 04:3008 四合如意(江南丝竹八大曲) 19:0109 霓裳曲 06:1410 灯月交辉 04:1511 青莲乐府 07:3312 浔阳夜月 12:4513 汉宫秋月 06:1914 凡忘工(梵王宫) 06:5615 熏风曲 04:1916 朝元歌 04:33民族经典旋律《江南丝竹专辑(二)》(小合奏、重奏协奏专辑)01 苏堤漫步(顾冠仁曲) 03:5402 丝长竹青(傅沛华曲) 05:4703 春晖曲(顾冠仁曲) 06:0504 一枝梅(民间乐曲周成龙改编) 05:3105 玉芙蓉(民间乐曲周成龙改编) 06:1706 绿野(顾冠仁曲) 05:2407 春思(周成龙曲) 04:5508 湖光月色(周成龙曲) 06:4309 慢三六(民间乐曲周成龙编配) 06:4410 慢六板(民间乐曲周成龙编配) 06:3111 水乡春早(周成龙编曲) 04:5712 杨柳青青(周成龙编曲) 02:4313 拔根芦柴花(周成龙编曲) 03:2414 碧荷香韵(周成龙编曲) 06:0315 丝雨(周成龙编曲) 05:1816 月是故乡明(周成龙编曲) 06:2817 喜庆江南(周成龙编曲) 03:2418 荷塘月色(周成龙编曲) 07:1619 弹词韵(弹拨乐小合奏周成龙编配) 04:5620 里下河田歌(丝弦乐三重奏周成龙编配) 06:2821 小河淌水清悠悠(弹拨乐合奏周成龙编配) 09:1522 西海红柳(周成龙编曲) 09:09民族经典旋律《江南丝竹》专辑(三)01 紫竹调(合奏)02 丝竹新韵(杨春林曲)03 江南印象(潘磊明曲)(2011.11.“江南丝竹之韵音乐会”上海财大民乐团现场演奏)04 月儿高(大合奏)05 姑苏行(丝竹乐俞逊发笛子演奏)06 桃花过渡(丝竹乐朱昌耀二胡演奏)07 佛上殿(丝竹乐戴树红洞箫演奏)08 阳春白雪(丝竹乐琵琶独奏)09 春绿江南(丝竹乐琵琶独奏)。

浅谈“江南丝竹”中扬琴的演奏技法

浅谈“江南丝竹”中扬琴的演奏技法

浅谈“江南丝竹”中扬琴的演奏技法作者:颜子雄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03期摘要:扬琴是我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乐器,它是在16世纪末从波斯传入到我国的广东沿海一带,并在那里得到了发展。

到了清代后期,民间音乐逐渐兴起,扬琴也随之被引进到许多民间器乐的演奏当中,成为了一件具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

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积累,扬琴也衍生出许多流派的演奏技巧与演奏风格。

其中江南丝竹是对扬琴的演奏影响较大的流派。

本文将以扬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江南丝竹的历史渊源,简述一下扬琴演奏的技巧,以及它往后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江南丝竹扬琴演奏技法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3-0075-03一、江南丝竹的简述(一)江南丝竹的历史与发展在江南丝竹的发展历史中,主要经历了从古代的“丝竹”到“丝竹乐”,再发展成为现代的“江南丝竹”。

它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变化与创新所形成的。

“丝竹”这一名词的出现,早在秦汉时期的《礼记乐记第九》中记载道:“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这里的“金石”与“丝竹”都是当时乐器的基本制作材料,与先秦时代出现的“八音分类法”有关,所以称为“乐之器也”。

“丝竹”类的乐器,其材质主要以“丝”与“竹”为主,代表乐器有箫、竽、笙、竹笛等。

到了汉代,相和歌的出现,其一开始为无伴奏的“弹歌”形式,然后发展到由人声伴唱的“徒歌”形式,再后来慢慢发展成为“相和歌”,其主要形式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文中提到的“丝竹”是指一种乐器的组合演奏类型,后来慢慢发展为现在所说的“丝竹乐”。

元明时期,中国传统乐器合奏类型有了一个大的方向分类,一种是由金石之乐发展成的“锣鼓乐”与“鼓吹乐”;而“丝竹”乐则发展成了“弦索乐”与“丝竹乐”。

明清以来“丝竹乐”在中国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程度的流传,演奏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由于受到当地环境与人文习俗的影响,各地的“丝竹乐”样式也层出不穷。

【音乐百科】江南丝竹十大名曲

【音乐百科】江南丝竹十大名曲

【音乐百科】江南丝竹十大名曲1、《春江花月夜》江南丝竹合奏曲。

原来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会员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

并拟了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北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濑、矣乃归舟、尾声。

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鼓钟楼”,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

接着乐队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

到第五段“水深云际”时,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

然后箫在琵琶和木鱼伴奏下,吹出一段如歌的旋律,转而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

第七段“回澜拍岸”,琵琶轮弹,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澜拍岸的动态。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矣乃归舟”,在古筝琶音的衬托下的乐队合奏,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矣乃”,由远而近的意境。

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更显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2、《花好月圆》江南丝竹合奏曲。

《花好月圆》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作品。

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

A的主题柔和、轻盈,先由管子以明亮的音色呈示,然后转化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

B的主题在扬琴和秦琴上出现、轻快活泼;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舞蹈性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中尽情欢乐、忘情舞蹈的欢乐场面。

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变奏,变化再现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

3、《欢乐歌》江南丝竹合奏曲。

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创新。

丝竹相合

丝竹相合

中国古代八音(制作材料)





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丝竹相和
一曲丝竹心已醉, 梦听余音夜不寐。 内中奥妙谁得知? 仙乐霓裳人间回。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流传地域: 形成简况:
上海市、江苏南部、浙江西部。
前身,道光年间的“吴越佳音”。19世纪中叶,江南地区 的民间音乐对江南丝竹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五四运 动前夕,得到迅速发展。 从广义上说,江南丝竹应该包括长江 以南所有的丝竹乐.如福建的“南音”,云南的“洞经”等。 1958年,江南丝竹有了特定的含义:即指流传在上海、江苏、 浙江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曲。
曲,20世纪初,发展为独立的乐种。
乐队组成: 乐队组合从“硬弓” 组合“五架
头”(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转化为“软 弓”组合“三架头”(二胡、秦琴、扬琴),后在三架
头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等。主奏乐器为高胡、
扬风琴格。特征:
由于广东音乐的乐曲一部分源于古曲或民间乐曲的改 编,加上后来有一部分是作曲家的创作,其音乐风格多清 脆明亮、轻快活泼、艳郁华丽,旋律流畅华美动听、 富有南国情调。
娱乐升平
问题思考: 1、这首音乐都使用了那些乐器? 哪些是广东音乐的特色乐器? 2、音乐情绪是怎样的?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感受?
欣赏《娱乐升平》
《娱乐升平》既保持、发扬了广东音乐的 传统特色,又借鉴了一些欧洲专业音乐创作的作 曲技巧,从而在风格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乐曲表 现了一种清新活泼、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
秦 琴
结构组成:由琴头、琴杆、琴码、琴 筒、琴弦和琴弓八大部分构成。
使用材质:大部分结构为红木或楠木 所制,琴弦多为金属弦或金属缠弦, 琴弓为马尾所制。

江南丝竹 (1)

江南丝竹 (1)
江南丝竹
一般指流行于江浙两省和上海市地区的 民间丝竹乐。风格清新优雅,细致活泼;曲 调悠扬柔美,婉转流畅。 据研究,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 竹就已经在民间流行。1911年成立的“文明 雅集”是一个早期演奏丝竹乐的集社组织。 上海丝竹乐队组合通常是:“丝”:二 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 “竹”:笛、箫、笙;其他:板、板鼓。碰 铃。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
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这里是著名的 红色旅游胜地。沂蒙山名人辈出、灿若群星,是齐文 化的代表和翘楚,就名人产出量而言,沂蒙地区稳坐 头把交椅。
姑苏,就是苏州。苏州古称平江,又称姑
苏,位于江苏省东南太湖之滨,长江三角 洲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 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 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的美称。
彝族舞曲王惠然作曲,以抒情优美的旋律,
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同寨迷人的 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

江南丝竹《欢乐歌》

江南丝竹《欢乐歌》

江南丝竹《欢乐歌》
江南丝竹《欢乐歌》
二胡:高扬笛子:唐俊乔
扬琴:李玲玲琵琶:吴玉霞
《欢乐歌》是“江南丝竹”的名曲之一。

乐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风活泼,因此,这首乐曲通常都是在民间喜庆场合中演奏。

乐曲编配者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乐歌》发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为本段,构成了变奏体的结构,也就是说据以发展的主题在后,因此有人称它为“倒装变奏式”。

“放慢”是将母曲的音调节奏,逐层成倍加以扩充,如将一拍放慢为两拍或四拍,用以扩大结构。

“加花”是在放慢的节奏上,围绕母曲的骨干音,增添几个相邻的音,以装饰和丰富旋律。

这样就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

这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木可南山。

江南丝竹音乐教案

江南丝竹音乐教案

《江南丝竹》音乐教案教学内容: 1、欣赏江南丝竹名曲《欢乐歌》和《紫竹调》。

教学目标: 1、欣赏江南丝竹名曲《欢乐歌》和《紫竹调》,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风格,并认识丝竹类乐器以及乐曲的创作特点。

2、演绎乐曲《欢乐歌》、《紫竹调》。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

教学对象分析:高年级的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与理解能力,在这节课的音乐欣赏中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听辩能力与模仿能力。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可以很好的感受和体验两首乐曲的音乐特点。

教材简析: 1、音乐知识:江南丝竹----是指流行于江浙和上海地区的丝竹乐。

乐队以“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竹”(笛、萧、笙)为主,还有板、板鼓、碰钟等打击乐器。

乐队的编制相当的灵活。

江南丝竹的音乐具有抒情优美、清新流畅、典雅细腻的风格特点。

2、《欢乐歌》是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之一。

乐曲的旋律流畅明快、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

表达了人们在节日里无比欢乐的心情。

乐曲采用将“母曲”放慢加花变奏的手法发展而成。

乐曲采用“倒装变奏曲式”,结构为a1 a2a 。

a1 乐段给人以优美抒情、典雅明朗的形象。

a2 乐段加入了欢快活泼的因素。

母曲乐段是全曲的高潮,其情绪喜庆热烈。

3、《紫竹调》的音乐结构比较明显,学生很容易听懂。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演示法、情感教学法、类比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手段、器乐表演手段。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各类民族乐器、多种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1、师生问好。

2、复习歌曲《忆江南》,引入介绍《江南丝竹》。

3、先听《紫竹调》感受乐曲的特点。

然后说说听到了什么乐器的声音。

4、介绍《江南丝竹》。

5、分别介绍其中乐器的音色、特点。

(二胡、中胡、笛子、萧、小三弦、扬琴、琵琶)6、通过老师介绍,学生答题,初步了解乐队的构成。

7、复听乐曲《紫竹调》,聆听各个乐器的音色和音乐的结构。

8、唱唱《紫竹调》的旋律,然后听听乐曲的器乐分布。

《中花六板》江南丝竹欣赏

《中花六板》江南丝竹欣赏

《中花六板》江南丝⽵欣赏演奏:上海阳刚民间⾳乐馆瀛洲丝⽵乐团⼆胡:朱和平扬琴:周伟明⼤笛:郁志家⿎板:钱卫平《中花六板》是江南丝⽵⼋⼤曲之⼀,旋律清新流畅,细腻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是江南丝⽵的代表曲⽬。

亦可⽤箫、⼆胡、琵琶、扬琴等少量乐器演奏,取名《熏风曲》,亦名《虞舜熏风曲》,格调则更为雅致。

该曲是民间聚会时演奏频次最⾼的曲⽬,⼏乎没有不会演奏此曲的江南丝⽵活动团体。

乐曲是最典型的由传统⽼六板经不断加花扩展⽽来的范例,也是不同的民间演奏者加花变化最多的典范之⼀。

乐曲⾛势蜿蜒起伏,时繁时简,神秘莫测,变幻⽆穷。

馆长感⾔上海阳刚民间⾳乐馆作为⾮遗国家级项⽬.江南丝⽵市级保护责任单位,⼗多来年不断加⼤投⼊⼒度,先后创建了江南丝⽵与琵琶艺术博物馆、瀛洲丝⽵乐团、杨⽒⽂化楼传承基地、《江南雅韵》⽹站、雅韵⼩剧场、古籍资料保护研究部和资料厍、数据库等机构,并建⽴⾮遗代表性传承⼈值班制,积极地推动各项⼯作的有序开展。

瀛洲丝⽵乐团的团员来⾃民间,长期从事⾳乐教育传承⼯作,演奏基础扎实,对江南丝⽵和瀛洲古调都有⼗年以上的学习,并在海内外丝⽵⽐赛、展演上数度获佳绩。

为传承保护⾮遗⼯作,经多⽅准备,于今年3⽉26⽇⾸度开机录⾳、录像制作U盘来真实地记录⾳乐馆丝⽵乐团多年的努⼒成效。

本次录制曲⽬为传统江南丝⽵乐曲五⾸。

瀛洲古调六⾸(丝⽵乐)。

江南丝⽵新作品五⾸。

虽然我们录制的质量尚有许多不尽⼈意的地⽅,但这份敬业、奉献于传承保护⾮遗项⽬的精神值得可嘉!也恰恰正是我们要继续不断努⼒的⽬标。

正如这次参加录⾳的演奏员们说:为当代⼈做点啥,为后代留点什么!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去努⼒践⾏的!⽽保护传承⾮遗⽂化更是我们每个⼈的责任与义务!本次录制⼯作得到了著名作曲家顾冠仁先⽣、著名民族⾳乐学家乔建中先⽣、江南丝⽵名家代表性传承⼈周峰先⽣、刘耀华先⽣的⼤⼒⽀持与指导,资深摄录师尤耀东先⽣⽀持,崇明区⽂化和旅游局、上海市⾮遗中⼼、崇明区⾮遗中⼼、港西镇社区党群服务中⼼、长三⾓江南丝⽵⾳乐联谊会、以及所有⽀持关注该项⽬⼯程的朋友们。

江南丝竹文曲曲目探源

江南丝竹文曲曲目探源

江南丝竹音乐产生并流行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乐种。

20世纪初,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市区,节庆庙会时演奏的民间丝竹音乐在城市繁荣发展起来。

城市多元化、商业化和大众化的特点对传统音乐在近现代的转型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也正是在城市的发展中,以往乡村中那种锣鼓喧天的合奏形式,因不能适应近代城市居民欣赏要求和居住环境的氛围,摒弃了锣鼓响器和唢呐,运用只加少量击节性乐器的“清丝竹”形式。

在此过程中演化出一种新型的演奏形式,同时也拓展了江南丝竹的曲目,相对于传统八大曲,称其为“丝竹文曲”。

文曲以箫代笛,不用打击乐器,音调柔美流畅,旋律往往呈波浪式起伏,节奏较为舒展平稳,优美典雅。

文曲演奏是江南丝竹从农村到城市嬗变的一个重要体现。

通过立体化、多层次、多角度对丝竹文曲进行溯源,展现了江南丝竹在近现代城市发展的社会背景、生存空间和传承脉络。

由孙裕德、李廷松、俞樾亭、苏祖扬四人组合演奏的文曲,音调古雅,技艺精湛,在国乐界享有声誉。

后以孙裕德为会长的上海国乐研究会即以演奏文曲著称。

该会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怀古》《柳腰锦》《浔阳夜月》《平沙落雁》《霸王卸甲》《普庵咒》《秋思》《十面埋伏》《青莲乐府》《月儿高》等。

1944年7月14日《申报》周刊一(春秋)刊登了两篇关于国乐研究会第五次演奏会的文章,尤其引人注目。

其一标题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音乐——中国音乐的灵魂》,译自第80期俄文《时代》,作者H·斯维达诺夫,为该杂志总编辑,部分原文如下:中国音乐对于其来日的发展,目前亦未有明显的道路。

它或是停于原途,或是抛撇自己的国粹,埋没了它的真价值而反盲目去模仿欧洲的典型。

但是如今也应当提到中国音乐底现代史料,显然地有些中国音乐团体代表者已开始自觉了。

在最近些时,渐次有专门研究中国古典音乐的个人或团体出现,约六年之前在上海发起为“中国国乐研究会”。

它的领袖是中国最佳的箫手和琵琶名家孙裕德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三六
• 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又名《花三六》,系以《三六》的 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又名《花三六》 系以《三六》 音乐素材为基础,进行放慢加花变奏,独立成曲。 音乐素材为基础,进行放慢加花变奏,独立成曲。乐曲乐 观明朗,亲切动人。 观明朗,亲切动人。
欢乐歌
• 欢乐歌: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曲调明快热情,起伏多姿,富有歌唱 欢乐歌: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曲调明快热情,起伏多姿, 旋律流畅,由慢渐快,表示欢乐情绪逐渐高涨, 性,旋律流畅,由慢渐快,表示欢乐情绪逐渐高涨,常用于喜庆庙会 等热闹场合,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 等热闹场合,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 • 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乐歌》 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乐歌》发展成慢板和 中板段落,而以母曲为本段, A1A2A)的变奏体结构, 中板段落,而以母曲为本段,构成了 (A1A2A)的变奏体结构,也就 是说据以发展的主题在后,因此有人称它为“倒装变奏式” 是说据以发展的主题在后,因此有人称它为“倒装变奏式”。 • 放慢”是将母曲的音调节奏,逐层成倍加以扩充, “放慢”是将母曲的音调节奏,逐层成倍加以扩充,如将一拍放 慢为两拍或四拍,用以扩大结构。 加花”是在放慢的节奏上, 慢为两拍或四拍,用以扩大结构。“加花”是在放慢的节奏上,围绕 母曲的骨干音,增添几个相邻的音,以装饰和丰富旋律。 母曲的骨干音,增添几个相邻的音,以装饰和丰富旋律。这样就发展 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若不仔细分析, 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若不仔细分析,很难辨认其渊源 关系。这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 关系。这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 民族器乐小合奏《江南好》就是据此改编的。 民族器乐小合奏《江南好》就是据此改编的。
慢六板
流 畅 富 有 情 韵

技 法 更 加 趋 于 缓 , 秀 雅 和
较 《 中 花 六 板 》 节 奏 速 度
之 一 , 源 出 于 《 老 六 板 》 ,
慢 六 板 : 江 南 丝 竹 八 大 曲

云庆
• 云庆: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系从《锣鼓四合》套中的 云庆: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系从《锣鼓四合》 云庆光》一节发展而来,又名《景星云庆》 《云庆光》一节发展而来,又名《景星云庆》、《庆云 曲调轻松优美,常在节日和喜庆堂会中演出。 板》。曲调轻松优美,常在节日和喜庆堂会中演出。 • 全曲共分三段,首段悠扬抒情;中段明朗活泼; 全曲共分三段,首段悠扬抒情;中段明朗活泼;尾段 热烈兴奋,节奏顿挫有力。 热烈兴奋,节奏顿挫有力。 • 乐曲主要采用齐奏,更好地表现了人们喜庆的情绪。 乐曲主要采用齐奏,更好地表现了人们喜庆的情绪。
四合如意
• 四合如意: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四合是曲牌名,包含由 四合如意: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四合是曲牌名, 多首曲牌联合成套之意。此曲又名《 多首曲牌联合成套之意。此曲又名《桥》,为丝竹素材汇 聚而成的综合大曲。 聚而成的综合大曲。 • 四合如意》因流传地区不同, 苏合》 《四合如意》因流传地区不同,有《苏合》、《杭 扬合》等不同版本,其中以上海地区流行最广, 合》、《扬合》等不同版本,其中以上海地区流行最广, 是一首由八首曲牌联缀而成的大型套曲。包括《小拜堂》 是一首由八首曲牌联缀而成的大型套曲。包括《小拜堂》、 玉娥郎》 巧连环》 云阳板》 紧急风》 《玉娥郎》、《巧连环》、《云阳板》、《紧急风》、 头卖》 二卖》 三卖》 《头卖》、《二卖》、《三卖》。 • 乐曲以散板开始,接下的慢板是《三六》的放慢加花, 乐曲以散板开始,接下的慢板是《三六》的放慢加花, 此曲最大的特色是在后半部分的“ 此曲最大的特色是在后半部分的“卖”,由多种丝竹乐器 轮流独立演奏,演奏者可即兴发挥,争相献技, 轮流独立演奏,演奏者可即兴发挥,争相献技,有相互传 接和竞赛的意义,故又称为“ 接和竞赛的意义,故又称为“赛”,演奏者彼此间的过渡 自然流畅,并与合奏穿插进行,相逐成趣,变化自如。 自然流畅,并与合奏穿插进行,相逐成趣,变化自如。最 后丝竹齐鸣,渲染出一种热闹欢腾的气氛。 后丝竹齐鸣,渲染出一种热闹欢腾的气氛。
江南丝竹八大曲目
• • • • 行街 三六 慢三六 欢乐歌 • • • • 四合如意 中花六板 慢六板 云庆
行街
所谓行街,就是在街上行走,是一种边走边演奏的形式。 所谓行街,就是在街上行走,是一种边走边演奏的形式。 • 这首乐曲又叫《行街四合》 这首乐曲又叫《行街四合》,因为经常用于婚嫁迎娶和节日庙会 巡演而得名。有两个版本并存。一是由《小拜门》 玉娥郎》 巡演而得名。有两个版本并存。一是由《小拜门》、《玉娥郎》、 行街》及其变化重复部分组成。二是由《行街》 快六板》 《行街》及其变化重复部分组成。二是由《行街》、《快六板》、 柳青娘》 快六板》 行街》尾声组成。 《柳青娘》、《快六板》、《行街》尾声组成。二者不论其组合的曲 牌有所同异和多少不一,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行街》 牌有所同异和多少不一,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行街》及其变奏为 主体,所以它们都属变奏性的联缀体。 主体,所以它们都属变奏性的联缀体。 • 全曲分为慢板和快板两部分,慢板轻盈优美;快板则热烈欢快, 全曲分为慢板和快板两部分,慢板轻盈优美;快板则热烈欢快, 且层层加快,把喜庆推上高潮,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且层层加快,把喜庆推上高潮,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 此曲运用支声复调织体写法, 此曲运用支声复调织体写法,各个乐器声部既充分发挥个人演奏 特长和乐器性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合之则相互协调融合, 特长和乐器性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合之则相互协调融合,从而构成 了多样与统一的合奏整体。这也是江南丝竹支声性复调织体的特点。 了多样与统一的合奏整体。这也是江南丝竹支》,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它的原始 三六:又名《三落》 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 谱是流水板,在李芳园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谱是流水板,在李芳园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里收录有此曲,改名为《梅花三弄》 里收录有此曲,改名为《梅花三弄》,并在各段加有小标 分段方式也与老谱有出入。在江南丝竹中, 题,分段方式也与老谱有出入。在江南丝竹中,本曲在原 始谱的基础上,根据加花的程度,分为《老三六》 始谱的基础上,根据加花的程度,分为《老三六》(即 原板三六》)、《中板三六》 花板三六》 《原板三六》)、《中板三六》、《花板三六》三首独立 的乐曲。 的乐曲。 • 此曲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主体由多个曲调组成, 此曲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主体由多个曲调组成,各 个曲调间采用一个相同乐段的“合头”串连。 个曲调间采用一个相同乐段的“合头”串连。不尽相同的 曲调形成调式、速度上的对比,构成分散、聚合的效果, 曲调形成调式、速度上的对比,构成分散、聚合的效果, 使旋律更加活泼流畅,欢快而具有弹性。 使旋律更加活泼流畅,欢快而具有弹性。 • 合头”连接若干曲调,形成一个完整的乐曲, 用“合头”连接若干曲调,形成一个完整的乐曲,是 我国民间音乐中流传很久的一种曲体结构形式, 我国民间音乐中流传很久的一种曲体结构形式,它在江南 锣鼓曲牌中也谱遍使用。 锣鼓曲牌中也谱遍使用。
丝竹乐曲欣赏
• 三六 • 欢乐歌 • 春节序曲
郭翠雪0830308111 郭翠雪
中花六板
• 中花六板:民间艺人以《老六板》为母曲发展出《 中花六板:民间艺人以《老六板》为母曲发展出《快花 六板》 花六板》 中花六板》 慢六板》 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并将 其组合成套, 五代同堂》 五代同堂” 其组合成套,称《五代同堂》。“五代同堂”这一名称是 取其吉利之意,子孙五代同堂,福高寿长。 取其吉利之意,子孙五代同堂,福高寿长。另外也示意五 曲同出一宗。 曲同出一宗。 • 中花六板》 老六板》的放慢加花, 《中花六板》是《老六板》的放慢加花,即将节拍逐 层成倍扩充,而速度逐层放慢,旋律一次又一次地加花, 层成倍扩充,而速度逐层放慢,旋律一次又一次地加花, 清新流畅,细腻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韵味。 清新流畅,细腻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是江南丝竹 文曲的代表。 文曲的代表。 • 亦可用箫、二胡、琵琶、扬琴等少量乐器演奏, 亦可用箫、二胡、琵琶、扬琴等少量乐器演奏,拟 舜弹五弦,以歌《南风》 之古意,取名《熏风曲》 “舜弹五弦,以歌《南风》” 之古意,取名《熏风曲》, 亦名《虞舜熏风曲》 格调则更为雅致。 亦名《虞舜熏风曲》,格调则更为雅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