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作业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主要涉及第二章“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第三章“中国饮食文化”。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以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代表菜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代表菜肴,培养对中国美食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 教学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代表菜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教材、《中国旅游文化》学习指导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运用PPT讲解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同时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庆习俗的了解和体验。
4.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代表菜肴,同时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美食的魅力。
5.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餐厅或家庭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中国传统节庆习俗:起源、发展、文化内涵。
2.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分类、代表菜肴。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介绍你最喜欢的传统节庆习俗,并说明原因。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传统节庆习俗是春节。
因为春节期间,我可以和家人团聚,品尝美食,还能收到压岁钱。
2. 请列举三种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代表菜肴,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答案示例:红烧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
这些菜肴具有鲜美的口感、独特的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观博物馆、品尝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等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学课后作业
旅游文化学课后作业绪论1.试析旅游文化学的含义与理论体系?答: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系统的学问。
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研究的学问。
旅游文化学不应混同于相关学科,它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应该是旅游,而应该是旅游文化系统,及旅游文化研究。
2.试析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答:对象:旅游文化自身和旅游文化环境。
旅游文化自身包括旅游文化本体及其要素。
前者如:旅游文化的内涵、结构、类型、特点、特点、功能。
后者如旅游文化心理、;旅游文化行为、旅游文化产品等。
内容:旅游文化研究的过程与成果。
3.试析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法、哲法、逻辑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
4.试析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意义?第一,有助于完整认识旅游文化,科学建设旅游文化。
第二,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活动,提高旅游质量。
第三,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旅游业发展规律,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四,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人类文化,促进文化繁荣。
第五,有助于推动旅游学的发展,丰富文化学的内容。
5.试析旅游文化学的特点?综合性、理论抽象性和经验具体性的统一、高屋建瓴,极具启发意义。
第一,以旅游文化系统及旅游文化系统及旅游文化研究为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
第二,以旅游学和文化学为自己的首要研究方法第三,具有揭示旅游文化的发展规律。
第四,具有揭示旅游文化的发展规律,构建旅游文化学的科学体系等特殊研究意义。
最后,以旅游文化研究、旅游文化系统、旅游文化等概念为自己独特的核心概念。
6.为什么说旅游学和文化学是旅游文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文化学:构建旅游文化学的框架体系,无一不需要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没有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做指导,旅游文化学应有的文化学特征将不复存在。
旅游文化学将不成其为旅游文化学。
旅游学:没有旅游学都基本理论做指导,旅游文化学将不成其为旅游文化学。
第一章:1.试析中西旅游文化研究的特点?答:西方:第一,旅游文化研究正成为旅游研究的主导方向。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主要涵盖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和第二章“各地区旅游文化”两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二章分别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旅游文化特色,包括著名的旅游景点、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2. 使学生熟悉各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提高对旅游文化的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的理解和把握;2. 教学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例,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2. 讲解:分别讲解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重点突出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各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分享给其他小组;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国旅游文化一、基本概念1. 定义2. 分类二、发展历程1. 古代旅游2. 近现代旅游3. 当代旅游三、特点1. 地域性2. 多样性3.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举例说明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作业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本地旅游景点,深入了解旅游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需要对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三章“旅游资源与文化”,详细内容为:3.1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3.2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3.3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资源的特点。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分类,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引出本节课主题。
教学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思考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2. 新课导入1)讲解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2)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地图,学生标注我国旅游资源分布。
3. 例题讲解以长城为例,分析其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
4.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著名旅游景点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5. 小结教学活动: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旅游资源与文化1.1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1.2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1.3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家乡的一个旅游景点,阐述其特点及文化价值。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2. 课后拓展:搜集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信息,了解其文化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提高了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课后反思: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第二节“传统节日民俗”,第三节“民间艺术与旅游”,第四节“民俗旅游的发展与现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认识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及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及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图片,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1)讲解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2)介绍传统节日民俗,分析其地域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3. 例题讲解:(1)以端午节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分析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以丽江古城为例,探讨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民俗,并分析其地域特点。
(2)让学生谈谈对民俗旅游的看法,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保护民俗文化。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2. 板书内容:(1)民俗文化概述(2)传统节日民俗(3)民间艺术与旅游(4)民俗旅游的发展与现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其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2)以一个传统节日为例,分析其民俗活动及地域特点。
(3)谈谈你对民俗旅游的认识,如何实现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平衡?2. 答案:(1)民俗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民间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化现象。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1.导入阶段的图片展示与学生的分享。
2.知识讲解中实际案例的结合。
3.实践情景引入中家乡旅游文化的讨论与分析。
4.例题讲解中长城的开发与保护措施的探讨。
5.随堂练习中宣传册的设计指导。
6.作业设计中主题短文的撰写与旅游资源分析。
一、导入阶段的图片展示与学生的分享
图片展示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发他们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学生分享游览经历时,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答案要求:围绕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意义、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展开,不少于500字。
2.作业题目:分析家乡的一处旅游资源,提出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答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旅游活动,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关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家乡的旅游事业贡献力量。
2.使学生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重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实践情景引入:以“家乡的旅游文化”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家乡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
过程细节: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补充。
4.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开发与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以长城为例,分析其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措施。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旅游民俗文化”,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
3.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
难点: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民俗活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2. 讲解新课(1)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通过讲解民俗文化的定义,使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结合实例讲解民俗文化的特点,如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
(2)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分析民俗文化对旅游的吸引力,以及民俗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3)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介绍我国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如北京的四合院、广东的舞龙、四川的变脸等。
(4)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
3.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并分析其地域特色。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关于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的一道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2. 内容:(1)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3)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4)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2)举例说明我国两个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并分析其地域特色。
(3)谈谈你对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的认识。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2. 使学生认识到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及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旅游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①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深厚底蕴;②分析中国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观念。
(2)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①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现象;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进行旅游活动时更好地传播和交流文化。
(3)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①介绍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的关系;②分析如何通过旅游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旅游文化交流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点与魅力2. 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交流3. 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个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谈谈其文化特点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旅游文化的特点;(2)开展跨学科研究,探讨旅游活动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涉及第一节“江南水乡概述”和第二节“苏州园林赏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历史背景,以及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旅游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江南水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特点,理解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旅游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2.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特点,以及苏州园林的赏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苏州园林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江南水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特点。
3.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和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进行案例分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苏州园林的旅游价值,准备进行课堂展示。
5. 课堂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江南水乡景点的旅游价值。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概述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历史背景2. 苏州园林赏析造园艺术特点旅游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杭州西湖的旅游价值。
2. 答案要点:自然景观:湖光山色、园林建筑、历史文化等;人文景观:诗词、传说、民俗等;旅游资源:观光、度假、文化体验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了学生对江南水乡和苏州园林的认知。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其他地区的旅游文化,提高对我国旅游资源的认识。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包括: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能够欣赏和评价江南水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江南水乡民俗风情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地方你们去过吗?有什么特色?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
(2)讲解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
(3)分析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江南水乡的典型景点,分析其旅游价值和开发策略。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6. 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江南水乡旅游文化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之旅2. 内容:(1)地理环境(2)民俗风情(3)旅游资源(4)旅游价值与开发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特点。
(2)列举江南水乡的三个民俗风情,并简要介绍。
(3)分析江南水乡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
2. 答案:(1)江南水乡地理环境特点:水网密布、气候湿润、土壤肥沃。
(2)示例:端午节赛龙舟、清明节扫墓、春节贴春联。
(3)江南水乡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江南水乡的旅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民俗风情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六章“旅游民俗文化”,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第二节“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以及第三节“旅游中的民俗体验”。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旅游中的作用,掌握我国各地区民俗文化的特色,学会在旅游中尊重并体验当地民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认识到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各地区民俗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在旅游中尊重并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地域特色。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际旅游活动中,提高旅游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旅游中的作用。
(2)介绍我国各地区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民俗活动为例,让学生分析该活动的背景、意义及如何在旅游中体验。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民俗文化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或亲身经历的民俗活动,增强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1. 民俗文化概述定义分类作用2.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3. 旅游中的民俗体验尊重当地民俗参与民俗活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民俗文化的定义及分类。
(2)举例说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民俗活动,并分析其地域特色。
(3)谈谈在旅游中如何尊重并体验当地民俗。
2. 答案(1)民俗文化:指在一定地域、民族、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共同性、传承性、变异性的民间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旅游文化》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展开,重点探讨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和福建土楼等代表性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及其在旅游中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 培养学生对旅游建筑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旅游建筑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重点: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和福建土楼等代表性旅游建筑的介绍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宫、长城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建筑文化。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第三章内容,分析各个旅游建筑的特色和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处古建筑,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筑文化的魅力。
4. 例题讲解:以苏州园林为例,分析其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绘制一幅旅游建筑简笔画。
六、板书设计1. 第三章旅游建筑文化2. 内容:旅游建筑的类型与特点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福建土楼等建筑介绍旅游建筑文化的价值与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种旅游建筑,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旅游建筑文化的兴趣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更多旅游建筑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古建筑,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理解和把握。
2.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处古建筑。
3. 作业设计:选择一种旅游建筑,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关注学生对旅游建筑文化的兴趣和掌握程度,以及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优质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山水风光旅游”展开,详细内容包括:1. 理论知识:介绍中国山水风光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景点。
2. 实践操作:学习如何鉴赏山水风光,制定旅游计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山水风光的成因、特点,提高审美素养。
2. 培养学生独立制定旅游计划的能力,激发旅游兴趣。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爱护自然风光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山水风光的成因及特点,旅游计划的制定。
重点:掌握中国山水风光的代表性景点,学会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材、地图、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山水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理论讲解:(1)介绍山水风光的成因、特点。
(2)讲解代表性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代表性景点,分析其特点及旅游价值。
(2)制定旅游计划:根据所学知识,为学生设计一份旅游计划。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鉴赏山水风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评价一幅山水风光作品,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第五章——山水风光旅游2. 内容:(1)山水风光成因及特点(2)代表性景点(3)旅游计划制定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山水风光景点,为其设计一份旅游计划。
2. 答案要求:包括景点介绍、旅游路线、交通方式、住宿、餐饮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难点是否解决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山水风光景点,提高鉴赏能力。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山水风光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操作中分组讨论和旅游计划制定的过程。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
4. 作业设计的要求与答案的详细程度。
旅游文化学作业题
旅游文化学作业题一、单项选择题1、近代最早的旅游企业成立于( )。
A、1841年B、1845年C、1850年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开始于()。
A、19世纪初B、19世纪中叶C、20世纪初D、20世纪中叶3、以下的自然保护区中,属于生物型的是()。
A、长白山自然保护区B、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C、普陀山自然保护区D、亚龙湾自然保护区4、被称为白衣民族的是()。
A、回族B、壮族C、朝鲜族D、纳西族5、春秋战国时期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
A、楚国B、秦国C、赵国D、魏国6、造园艺术开始以现实生活为创造起点,是在()时期。
A、秦汉B、东汉C、魏晋南北朝D、唐宋7、()的面点小吃中有多种多样的月饼。
A、江苏菜B、广东菜C、浙江菜D、福建菜8、黄酒是以()为原料制成的。
A、糯米B、粳米C、玉米D、黍米9、被誉为真正的中国民族艺术的是()。
A、北京雕漆B、福州脱胎漆器C、扬州镶嵌漆器D、景秦蓝10、有木雕之乡的美誉是()。
A、东清B、东阳C、潮州D、曲阜11、我国第一大客源国是()。
A、日本B、韩国C、菲律宾D、美国12、被称为东方夏威夷的海滨风景区是( )。
A、厦门海滨B、青岛海滨C、海南三亚海滨D、北戴河海滨13、截止2001年1月,我国的世界遗产有()。
A、18项B、23项C、27项D、31项14、武夷岩茶属于()。
A、绿茶B、白茶C、花茶D、乌龙茶15、古诗《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王维D、苏轼16、泰山主峰天柱峰皇顶海拔()。
A、1548米B、2160米C、1800米D、708米17、《营造法式》作为宫室、坛庙、官署和府第等建筑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它颁行于( )。
A、明朝B、秦朝C、北宋D、元朝18、《创世纪》、《福乐智慧》、《洞天验方书》、《格萨尔王传》等著作的所属民族是( )。
A、纳西族、维吾尔族、白族、藏族B、彝族、苗族、壮族、朝鲜族C、藏族、景颇族、白族、傣族D、黎族、土家族、满族、白族19、当旅游者泛舟( )之上,纵目四望,“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湖光山色尽人眼底,美不胜收。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中国旅游文化中的著名景点及文化内涵。
教材章节为第一章“中国自然风光”,具体内容包括黄山的奇松怪石、张家界的砂岩峰林、九寨沟的瀑布湖泊、峨眉山的佛教文化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风光及旅游文化;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 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各个景点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重点: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景点的图片和视频;3. 学生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景点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4. 练习:学生根据PPT上的资料,完成相关练习题;六、板书设计:1. 中国自然风光;2. 黄山:奇松怪石;3. 张家界:砂岩峰林;4. 九寨沟:瀑布湖泊;5. 峨眉山:佛教文化。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写一篇介绍该景点的文章,包括自然风光、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等;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家长来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其他旅游景点,如故宫、长城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中国旅游文化》这节课中,难点在于理解各个景点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而重点则是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难点解析: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景点的形成过程和文化内涵可能会感到困难,因为这需要他们对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
例如,黄山的奇松怪石是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和地质变化形成的,而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部分。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江南水乡”与第七章“丝绸之路”的精彩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第五章的“江南水乡概览”、“水乡古镇的特色与文化”、“水乡风物与民俗”;第七章的“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与文化遗址”、“丝路旅游与文化体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
2. 掌握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特色,提高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激发他们对我国旅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与江南水乡的特色文化。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地图、挂图、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江南水乡概览:介绍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特点。
b. 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讲述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影响。
c. 水乡古镇特色与文化:分析古镇建筑、民俗、风物特点。
d. 丝路重要城市与文化遗址:介绍西安、敦煌等城市及莫高窟等文化遗址。
3. 实践情景引入:设定学生为旅游策划师,设计一条串联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线路。
4. 例题讲解:分析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特点,设计旅游宣传文案。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a. 概览b. 水乡古镇特色与文化c. 水乡风物与民俗2. 丝绸之路a. 历史背景b. 重要城市与文化遗址c. 丝路旅游与文化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比较分析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特点。
2. 答案:b. 学生设计的旅游线路需涵盖两地特色景点,旅游攻略要体现文化内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实地旅游资源。
b.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与感受。
校本作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提纲
校本作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提纲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校本作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提纲篇1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明长城总长度为.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说到长城,我想起一个故事:当初,修建嘉峪关长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人却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
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吁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地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时间。
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长城,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我为你骄傲、自豪!校本作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提纲篇2标题:神奇的世界文化遗产一、开头引言1.我们中国有很多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哦!2.世界遗产就是对全世界都很重要的古迹、名胜等等。
3.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中国世界遗产的作文,我可高兴了!二、正文部分1.首先说说紫禁城吧!a.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b.里面有很多宫殿、花园,风景秀丽c.珍贵的文物无数,反映了古代的奢华生活2.接下来是万里长城a.长城是古人用力气筑起来的b.它蜿蜒似一条巨龙,彪悍壮观c.沿途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景点3.再说说四大佛教名刹吧a.莫高窟壁画精美绝伦b.大足石刻雄伟磅礴c.云冈石窟雕塑栩栩如生d.龙门石窟历史源远流长4.最后是泰山和黄山a.泰山气势恢宏,有"天下第一山"之称b.黄山云海缭绕,峰峦奇特c.都是风景名胜,吸引着无数游客三、结尾部分1.我们真是拥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2.欣赏和珍惜这些遗产是我们应尽的责任3.让我们一起爱护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吧!以上就是我为您准备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提纲,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江南水乡的定义与特点、江南水乡的主要景区介绍、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定义、特点以及主要景区,掌握相关旅游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旅游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江南水乡的定义、特点以及主要景区的介绍。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江南水乡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地图、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江南水乡的定义、特点,让学生对江南水乡有整体的认识。
3. 情境体验:带领学生参观江南水乡的实景模型,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
4. 例题讲解:以乌镇为例,详细介绍江南水乡的景区特点和民俗文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江南水乡景区的特点。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江南水乡》2. 板书内容:a. 定义与特点b. 主要景区c. 民俗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苏州拙政园的园林特色及其所体现的江南水乡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了解江南水乡的其他景区,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情境体验和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
对于本节课,重点为江南水乡的定义、特点以及主要景区的介绍,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江南水乡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四、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
作业设计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以及需要深化的内容。作业题目应清晰明确,答案要详尽完整,不仅要给出正确答案,还要解释答案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例如,在关于江南水乡特色建筑的作业中,除了列举建筑名称,还应要求学生分析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时要语言清晰、语调亲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适当提高音量,加强语气,以突出重要性。
3.避免平铺直叙,适当运用停顿、疑问、感叹等语气,增加讲解的趣味性。
二、时间分配
1.确保导入、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6.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完整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
7.课后反思是否及时,是否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8.拓展延伸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
1.实践情景引入的教学设计。
2.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深度和广度。
3.板书设计的条理性和信息量。
4.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
5.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的教学设计
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关键环节。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应确保情景的真实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选择一段富有代表性的江南水乡视频,如苏州园林的四季变化、乌镇的古街道生活等,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此外,情景引入后,应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对其建筑风格有何影响?”、“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会如何向游客介绍这个景点?”通过这些问题,促进学生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中职旅游:项目四课后作业(多选、判断专题)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职考《旅游文化》项目四课后作业多选、判断专题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___一、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壶口瀑布的说法,正确的有。
A.是我国水流量最大的瀑布B.被誉为“中华第一瀑”C.位于陕西省吉县以西的九曲黄河中D.“旱地行船”和“水里冒烟”是壶口瀑布罕见的奇景E.冬日随气温的降低,瀑布两岸会出现长短不齐、形状各异的冰挂和冰柱,形成神奇的“冰瀑”景观2.下列有关五岳的描述正确的有。
A.泰山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华山最高峰(南峰)海拔2154.9米,以险峻著称C.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向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之誉D.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北魏嵩岳寺塔E.祝融峰之高、藏经楼之奇、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秀合称衡山四绝3.下列属于丹霞地貌的有。
A.泰山B.黄山C.武夷山D.龙虎山E.漓江山水4.下列对长江的描述,正确的有。
A.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全长6300多米B.长江水量充沛,两岸景点星罗棋布,素有旅游“黄金水道”之称C.长江三峡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40佳旅游景观之首D.长江上的虎跳峡和三峡是最著名的峡谷景观E.白帝城、古栈道遗迹、巴人悬棺等是三峡景区著名的历史名胜古迹5.长江流经的省份有________。
A.青海B.云南C.重庆D.湖北E.江苏6.下列关于水域风光的说法,错误的有________。
A.明朝王洪度所著《黄山领要录》中记载:“天下泉不借硫而温者有三:骊山以矾石,安宁以碧玉,黄山以朱砂。
”B.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可观赏到无数色彩斑斓的蝴蝶,首尾相衔,从蝴蝶树上直垂到泉水水面,阳光之下,五彩焕然,壮观奇丽C.北戴河海滨夏季气候凉爽,全年适于海水浴的天数110~120天D.三亚海滨自东到西有亚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三大海滨浴场,四季可浴E.日光岩又名晃岩,是厦门最知名的旅游景点,有“不登日光岩,枉费厦门行”之说7.下列关于生物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旅游文化在当代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2、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如何解决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
3、请面向社会介绍一下你的家乡的旅游资源。
4、制定一份你最想去的国内某旅游地的旅游计划。
5、举例说明旅游文献对于支撑地区旅游业开发的重要作用。
家乡的旅游资源介绍
我的家乡是浙江温州,所以我介绍温州的小吃和景点
温州风味小吃很多,有矮人松糕、长人馄饨、八字桥松糕、米面、炒粉干、马蹄桦、陡门头灯盏糕、猪油糕、马蹄松、白蛇烧饼、五味香糕、山楂糕、芝脚糖、荷花酥、福寿糕、双炊糕、麻巧、温州松糖、象生雪梨、薄饼、胶冻、温州牛肉焙片、温州高粱肉、县前头汤圆、强能鱼丸、麻糍、楠溪江麦饼等,约有四五十个品种.
但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薯粉。
薯粉是温州洞头的特产,下次去温州可以去尝尝哦!直至今日,我还没有吃到过有比洞头的带鱼番薯粉这样把海鲜和山土货结合的如此美妙的小吃。
山蛋蛋和带鱼是如此差异,却又如此美妙的融合在一起,山番薯的纯朴和海带鱼的生猛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就如同冰与火的奇异约会,使普通的东西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景点咯!温州虽然比较商业化,但是好玩的地方也不少呢!温州有雁荡山,江心屿公园,乌岩岭,渔寮、炎亭、玉苍山,燕窝洞,楠溪江,铜岭,洞头,大若岩,还有很多很多说不完呢!
去年暑假我去过燕窝洞,挺不错的,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玩哦!
燕窝洞处在温州苍南县望里镇大蜥山西南半坡。
入口处为龙泉寺,即下洞。
传说此山古时为岛屿,称荪湖山,曾有五只白燕在此筑窠而得名,窝穴在寺院大殿中的石壁上。
有壁下进洞,曲折盘迴,要经七个石室,呈现洞中套洞、洞里有天,洞外有洞,参差错落的奇特景观。
由石门出洞,即玉虚道观,殿阁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黄墙黛瓦,宏伟壮丽。
这里集山、水、树、石、洞、寺、观为一体,茂林修竹,山峦叠翠,洞穴幽深,奇岩耸立,唐塔宋桥,古迹颇多。
境内水库碧水盈盈,适于泛舟垂钓、游泳。
总之,该景区是人们理想的观光、度假胜地。
说到这里,让我这个呆在杭州下沙的温州人都忍不住想回家了呢,想去吃吃街边的小吃,去旅游胜地散散心。
温州,真的是个好地方,在我看来,人这一辈子,没有去过温州,就是一个遗憾,我很高兴我是个温州人!
国内最想去的地方旅游计划
我国内最想去的地方是西藏。
一、首先要说,这个问题,缺乏两个重要前提,一个是进藏时间,二是准备在藏多久。
二、如果这两个问题均不明确,只是本着“最经济”这个原则的话,正如大家所说,一定要避开7-8月,进藏月份以4-5月为最佳,那个时候去林芝,根据海拔的不同,有的地方花开遍野,有的地方花刚吐苞,气候温润少雨,天蓝云白,吃、住、行的价格处于上调边缘,还很便宜,空气中的氧含量也较冬季明显增加了。
其次就是9-10月,是最适合观赏大美西藏的月份,那个时候的西藏比较“原形毕露”,看到珠峰、南迦巴瓦峰等大雪山的机会明显增加,并且秋色迷人,但是和4-5月相反,是处于吃、住、行价格从旺季开始下调的边缘,旅行成本相对偏高,黄金周过后会好很多。
三、明确时间以后就是路线,西藏现在常规旅行路线就是拉萨、林芝、山南、珠峰、阿里、纳木措等,每条路线需时不同,最短的1天,最长的20天,要按照在藏时间和大概预算来决定,一般第一次进藏的人多会选择拉萨3天、林芝2-4天、日喀则加纳木措3天、山南2天这样一个路线。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说多也多,说少也少,完全还看进藏时间与路线,简单说就是做好防晒防高反准备,在高海拔区住宿最好带上睡袋,到边境地区(如珠峰)办好边防证。
五、关于省钱,大部分自助进藏者都是包车游,想省钱,又比较有穷游经验的话,可以选择合理的班车路线,半班车、半包车,甚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加一部分徒步,这样又有深度又省钱,但是如果经验不足,临时抱佛脚的话,恐怕不光不省钱还会浪费钱了,这个一定要量力而行。
仅按常规算,一次在藏10天(一般我想就是至少也要10天)、旺季的西藏旅行,一个人最低也要准备6000元左右的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