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名师导学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红楼梦》前八十回共61万字,对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其虽然已经在必修上册接触过一次整本书阅读,但《乡土中国》属于学术型文章且字数仅7万字左右,61万字的阅读对于学业紧张的高中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也考验着教师对于《红楼梦》阅读的组织能力。同时,部分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的经历较少,耐心较差,阅读意愿较低。而且,当下快餐文化盛行,短视频、短咨询和言情,玄幻等网络小说充斥着同学们的生活,《红楼梦》作为一部长篇巨制就意味着其阅读难度较高,学生对于《红楼梦》的印象可能是一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老古董。
教材分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首先其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十分细致,包括对古代贵族的奢华家庭生活的描写,对于古代经典颜色美、服装美的刻画。其次,《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具有深厚意蕴。《红楼梦》人物数量、关系复杂。几乎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遵循了圆形人物的塑造方法,红楼梦中人既没有单纯的好、也没有单纯的坏。最后,《红楼梦》的故事构造和精神意蕴非凡。《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如血。《红楼梦》通过前五回制造了独特的倒装结局,且其创造了神话和现实两个世界。《红楼梦》具有深刻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悲剧意蕴。因此学生阅读《红楼梦》对于学习古代社会风俗、学习小说人物塑造及结构,陶冶欣赏悲剧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授课题目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材版本
1.《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书配套教材即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2.教师和学生研读的读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原因:高中阶段对于《红楼梦》的学习以欣赏人物形象,感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为主要目标,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对《红楼梦》得出自己的感受,故不采用红学家版本或脂评版本,且仅研读其前八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至今已畅销26年(1 996年12月出版),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其书对文化常识等注释详尽,对于学生更好地进入红楼世界,理解其深厚的思想意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云课堂: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学习任务单(第4课时)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四课时导学案一、学习任务:1.学习文中判词,理解其内涵2.了解人物命运及其原因,提升人生体验3.感知并掌握多角度理解文意的方法二、学习准备:1.教材2.笔记本3.老师提供的阅读材料三、学习方式1. 自主学习四、学习环节:许多研究者从思想观念、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风格等角度比较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因个人见解不同,结论各异。
普遍的说法是高鹗续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较前八十回存在不少差异。
最明显的差异是主要人物的结局。
比如金陵十二钗的结局。
高鹗续本与作者原计划无争议: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
无太大争议:巧姐、妙玉、史湘云、林黛玉。
有较大争议:王熙凤、薛宝钗(一)无争议人物1.贾迎春(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贾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
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
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
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
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忘恩负义的孙绍祖虐待而死。
2.贾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
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
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3.贾惜春(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惜春是贾珍的妹妹。
因她母亲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
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
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鬟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
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学案
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就中学阶段中国古代小说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受课程体制、教学时间、师生精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短篇小说更适合中学语文的教学需要,而长篇小说只能以短篇小说的形式进入语文教学。
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区别并不仅仅体现在篇幅上,两类体裁的作品对人物、情节、时空、结构等方面的安排处理乃至创作手法都有明显的不同。
仅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限于篇幅,短篇小说只能从特定角度截取其人生的一个片段,突出其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而长篇小说则可以较为完整详细地描写其人生的各个时期、多个方面。
同样,短篇小说只能展现人物性格中的某一个方面,而长篇小说则可以充分展示其性格的各个层面,展现其性格的形成过程,写出人物形象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短篇小说中的人物通常是扁平的,而长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则多为立体的。
将长篇小说剪裁为短篇小说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往好处说,是尝鼎一脔,通过精彩片段的学习领略全书之一斑,但其缺憾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挂一漏万,只能领略作品的部分佳处,把握作品的部分特点。
人们过去经常将以偏概全的方法说成是盲人摸象,但实际上这种裁长篇为短篇的方式正是盲人摸象。
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这是刘姥姥第二次去贾府,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曹雪芹整整用了三回多的篇幅,在作品中能占到如此多篇幅的故事并不多,只有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和尤二姐、尤三姐之死等。
但教材并没有完整收录这个故事,而是节选了第四十回中的部分内容,即刘姥姥吃饭逗众人发笑的这个片段,连一回的篇幅都不到,就《红楼梦》全书来看,不到作品的八十分之一。
教材所选刘姥姥吃饭的这个片段固然写得非常精彩,但无论如何不能替代对《红楼梦》全书的阅读,即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刘姥姥,在这个选段里也只能展示其部分特点,根据这个片段产生的刘姥姥印象,与读过全书之后对刘姥姥的印象会有较大的差别。
毫无疑问,必须将全书有关刘姥姥的描写汇总起来,才能完整、准确理解这个人物形象。
解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
一、通读《红楼梦》
(必读,主要利用课外时间阅读) 二、阅读“红学”资料(必读,资料印发 )
1.《曹雪芹与<红楼梦>》 2.《<红楼梦>诗词鉴赏》 3.《<红楼梦>人物情态》 4.《豪兴·隽才·厄运》
三、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参考书目(选读)
1.周汝昌 《红楼小讲》 《红楼十二层》 《红楼夺目红》
附:解味《红楼梦》随笔集
第二、说学情
学生对《红楼梦》既熟悉又陌生, 中考时泛泛地了解,但了解得也不多, 谈不上深入阅读更谈不上鉴赏了。“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兴致 盎然地阅读鉴赏,深入了解并写出自己 的阅读见解。
第三、说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阅读鉴赏经典名著, 写出个性化解读随笔。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个性解读,鉴赏写作。
1.黛玉性格纵横谈 2.让我如何不爱你
3.令人佩服的女才子 4.黛玉不哭
5.黛玉之泪
6.林黛玉真的尖酸苛刻
(二)宝玉篇
1.英俊多情说宝玉 2.真的不愿读书吗?
3.从宝玉挨打说起 4.宝玉的愁与恨
5.宝玉之痴
6.心疼宝玉众人相
7. 也说宝玉论人论物之奇处
个性解读探究参考题目:(完全可以自己拟题)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凤姐篇 1.女中豪杰数熙凤 2.才干与心机 堪称女强人 3.随机应变看凤姐 4.我是这样看凤姐的 5.话说凤姐
作者曹雪芹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 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今天,我们就斗胆一回,来阅读欣赏《红楼梦》,来解 味《红楼梦》。
2.内容 (1)了解《红楼梦》,激发兴趣。
请告诉大家你所知道的《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导读课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导读课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导读课教材分析:本单元位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设置的“整本书阅读与探讨"学习任务群。
旨在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学习目标:1.品味《红楼梦》雅俗共赏的语言,品读《红楼梦》语言的隐喻性;2.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 学习过程-一、导入及情境创设1.播放视频《街头采访:的别名叫什么》,揭示国人对《红楼梦》知之甚少的现状,由此推及我班现状。
展示我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调查问卷》,归纳学生阅读难点:“谜”和“迷"(“迷”于下一课时另行探讨)。
2.解谜——试解红楼表达之谜。
二、学习活动任务一:红楼人物猜猜猜一猜1.猜真正的谜语——灯谜。
展示元宵节四春姐妹所做灯谜(见学案)。
谜底是什么?谁人所做?对应的判词是哪首?小组交流,上台展示。
2.师生共同归纳四春姐妹名字的隐喻意味并列举更多谐音隐喻。
3.小结:书中常以人名、茶名、酒名、诗词歌赋、绘画灯谜甚至一出戏曲,来隐喻人物性格和后文的情节。
巧妙到让人叹为观止。
二猜1.以下三首诗(见学案)的作者是谁,黛玉还是宝钗?小组讨论,学生上台展示其理解和疑难点。
教师点拨。
2.小结:一个空灵飘逸,一个雍容典雅。
我们说黛玉有才,宝钗有才,其实都是曹公有才。
书中的灯谜判词诗词,无一不紧贴人物性格;像谜语一般的隐喻性,无一不暗示人物的命运走向。
奇哉妙哉!3.朗诵。
如此佳句,怎能不读呢?下面通过我们的诵读来致敬曹公。
教师配乐朗诵《咏菊》。
学生自选诗歌,配乐朗诵。
4.过渡:书面语言雅致,充满隐喻色彩。
那日常口语呢?三猜1.说话者何人?作者在打什么哑谜?(见学案)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分析字面之下的隐语和人物性格。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导学(1-30回)
『本回考点』
思考题2:写宝黛初见时的似曾相识感,在全书中有何作用? 答: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 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 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本回考点』
思考题3:以下是红楼梦中人物出场的描写,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 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 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 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第三回)
本回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 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
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宝黛初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两人一见如故,心灵相通。黛玉见了 宝玉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等情况,因着她“眉间若蹙”,便送她“颦颦”二 字。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闻知神仙似的妹妹无玉,他便摔玉于地,吓得众人 一拥去抢,直到贾母哄骗他黛玉原来有玉,只是被其母带走,宝玉方作罢。这令 黛玉感到十分不安。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名著精要泛读』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神瑛侍 者曾灌溉绛珠草,使其久延岁月,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 者携带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下凡造历,绛珠仙草为报答灌溉之恩,随之而 去。决定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甘露之恩。故有“木石前盟”之说。
『经典复述』
『本回考点』
思考题1:(2009年高考)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 府”的主要内容。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读回目等方法了解故事内容。
2.尝试运用导图的形式,理清人物关系。
3.阅读时尝试运用批注、猜测、结合影视剧等方法,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制定阅读计划。
教学重点:1.通过读回目等方法了解故事内容。
2.尝试运用导图的形式,理清人物关系。
教学难点:阅读时尝试运用批注、猜测、结合影视剧等方法,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制定阅读计划。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走进红楼“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前些天我们就读了《红楼梦》中的一则名篇--《红楼春趣》,大家还想了解这部名著中更多的人和事吗?今天就让我们开启《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之旅,一起去感受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粹结晶的无穷魅力吧!【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然后再引出主题。
这个环节中紧扣单元课文导入本次要阅读的《红楼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二、看评价知背景,了解红楼1.学生谈谈对《红楼梦》的了解。
2.教师课件出示《红楼梦》的价值、影响,作者简介。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被举世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大英百科》评价:《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
清《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鲁迅:“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3.了解作者及写书经历。
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清代小说家、诗人、画家。
他出生在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皇家世仆家庭,从小过着钟鸣鼎食的富贵生活,但是后因家族获罪抄家,家道中落,生活非常困苦。
他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红楼梦》的创作,历经十载,完成前八十回,取名《石头记》,去世时,还未完成创作。
后四十回是谁续写现已无从考证,因此署名“无名氏续。
”清朝学者,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全本,定名为《红楼梦》。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活动准备】1.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和参考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10年4版);《重校八家评批<</span>红楼梦>》(冯其庸纂校订定,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版);87版和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
2.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自行阅读教师推荐书籍,观看《红楼梦》电视剧。
做出简单的阅读摘记和阅读报告。
【教学内容确定】《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历代文人学者都对其赞誉有加。
但是初读或未读《红楼梦》的青年学生会有所质疑:《红楼梦》真的如此了不起吗?他的优秀体现在哪里?你能不能用最简单、平易的语言揭示它的伟大之处?老师能不能通过几堂课的时间让没有阅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也初步领略到《红楼梦》的不凡?针对这样的质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应该确定为让学生领会作品的佳妙。
《红楼梦》的佳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简单事实见其一斑。
一,红楼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所有中国人,包括文盲老太,都会利用《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来评析、阐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二,《红楼梦》“文备众体”(诗、词、歌、曲、赋、骈文、古文等),并且每体都有传世之作。
其语言表达精致、雅洁、优美程度已臻绝境。
三,《红楼梦》的创作和研究(最突出的是脂砚斋的评批)几乎同步进行。
现在已形成了显学“红学”。
它具有独特的文艺和思想研究价值。
鉴于此,同时因应教学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学的主要范畴确定为小说的“人物”、“语言”和“评价”。
【教学流程设计】(一)人物:离恨天中,有你有我1.从各种媒体及著作中收集利用《红楼梦》中人物评析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的语言资料。
教师示例如下:怎样和林黛玉一样的女孩相处?(网络文题)在现代社会,做一个王熙凤一样的女人,你一定会幸福。
(宣传广告)某某,就是真实版的呆霸王薛蟠。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红楼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了解《红楼梦》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阅读品味,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获得审美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指导学生合作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品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品质,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教学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情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枉凝眉》导入。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作者以怎样的“言”,抒发了什么样的“味”?要读懂《红楼梦》我们就先要读读前五回,前五回是全书的“序幕”,也是全书的总纲。
我们今天先看看前五回,梳理小说情节。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胡适先生考证,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高中语文必修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1:导读指导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1:导读指导教学设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描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众多人物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多变。
因此,本导读将在教师的引领下,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习效果。
一、导读目标通过导读,学生应能:1.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 熟悉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 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悲喜;4. 掌握小说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二、导读过程1. 导读前准备在导读前,教师应事先阅读并精读全书,熟悉小说的整体结构和核心内容。
同时准备一份主题导读的PPT,包含必要的图文资料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导读第一课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简要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创作的目的。
接下来,教师介绍全书的基本情节,可以使用PPT展示人物关系图和故事梗概,使学生对小说的整体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介绍人物时,教师可以选取几个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通过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导读第二课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的前几回,帮助他们熟悉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提供的注释和译文理解难点词语和句子,同时注意整体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绘。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发展有何特点?- 你认为林黛玉性格中有哪些矛盾之处?- 薛宝钗和林黛玉之间存在怎样的争执?4. 导读第三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例如,通过讨论以下问题:- 《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怎样的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是否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同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学者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赏鉴诗词》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学习任务二:深入探究,赏鉴诗词》名师单元教学设计《红楼梦》是文学殿堂的瑰宝,大量诗词歌赋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成为故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思弄明白,甚至会影响到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特别是那些隐寓人物命运的诗词(判词)以及书中人物创作的诗词,既切合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又巧妙地关合他们的身世、经历、命运和结局。
《红楼梦》中有各种形式的诗文文体,如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
这些个性化的诗文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与刻画小说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物的形象之中,以致于割舍某些诗词,就会有损于某个形象的表现完整。
因此对这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全书的理解和评价。
课时安排:共3课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红楼梦》中的楹联联句、诗词、酒令、灯谜、曲赋等,有利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红楼梦》整本书。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红楼梦》中楹联、联句、酒令、灯谜的意蕴。
2.体会《红楼梦》中楹联、联句、酒令、灯谜在作品中的妙用。
教学重难点赏析《红楼梦》中楹联、联句、酒令、灯谜,进一步理解原著。
教学过程1.导入。
楹联、联句、酒令、灯谜是《红楼梦》中绚烂的瑰宝,展现着人物的才华,体现了作品的深刻。
读懂相关内容,能更加准确地了解曹雪芹的良苦用心,更加真切地理解作品耐人寻味的深意。
2.学习活动一:体味《红楼梦》中楹联、联句的意蕴。
(1)本节课重点赏析楹联、联句,请学生找出《红楼梦》中意蕴深厚的楹联、联句,并加以赏析,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
《红楼梦》里的楹联、联句,大体可分为四类:全书的一百二十回回目,虽然有雅有俗,但都对仗工整;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所见的对联,有长有短,字数不同:“广大观园”建成,贾政带领众人入园验收时,宝玉为各处的轩馆景观试题的对联和匾额;贾府过年祭宗祠时,薛宝琴眼中看到的字数很多的长联。
高中语文必修下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1:导读指导(教学设计)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导读指导(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了解《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及其基本思想;了解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初步了解《红楼梦》中反映的社会生活之广、之深。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了解《红楼梦》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课题神话故事“木石前盟”导入: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
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即来源于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本学期将要阅读《红楼梦》,欣赏中国古典名著的精美故事,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二、说作者1.虽然钱钟书先生认为“吃了鸡蛋感觉良好,却不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但了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小说中处处有曹雪芹及其所处时代的影子。
为了避免猜忌,同时使小说具有跨时空的永恒意义,曹雪芹故意模糊了小说所反映的朝代纪年、地域邦国,但其实写的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地域。
在阅读小说之前,应该对曹雪芹及其家世做一番了解。
2.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约生于公元1715年,卒于1763年左右,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皇家世仆家庭,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曹家本是汉人,后被努尔哈赤俘虏,曹家就在皇家做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曹家祖上有战功,高祖曹振彦跟随多尔滚出生入死,是清朝的开国功臣。
到康熙年间,曹家已发迹。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读前引导:交流阅读经验,探索阅读方法1.读回目,理清结构及主线《红楼梦》是章回体作品,其回目犹如小说的“眼睛”,简练工整,精要地概括了各回的主要内容。
在整本书阅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初读回目以梳理整本书内容及主线的方法。
让学生品读关键词,从而把握小说的网状结构,理清其主线。
2.扣文体,贴住文本细读教师可以结合自己阅读《红楼梦》的经验,把自己编写的回目提纲、圈点批注的文字和撰写的阅读心得进行了展示,引导学生真正感知“贴着文本”阅读的具体方法。
《红楼梦》是文学作品,是长篇小说,可以着重从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手法运用、主题探究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圈点批注,并将自己细读的结果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埋首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乐趣。
3.知学情,变着法儿阅读初读《红楼梦》,会有人产生读不下去的感觉,老师要适当地在尊重学生原生态阅读的自由上,“变着法儿地”带着学生读。
可以向学生推荐了以下阅读方法:通读全书。
“通读”,形象地说,即学生“连滚带爬”地读。
《红楼梦》篇幅之长,章回之多,情节之密,人物之众,常常让初读者摸不着头绪,老师可带着学生编写章回提纲,以初知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感知书中人物。
略读章回。
“略读”也称为浏览或跳读。
迅速阅读相关章回,以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整合内容。
例如表现贾府“日常生活”时,可以让学生迅速跳读第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筛选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情节中呈现的贾府吃、穿、住、行、娱乐等细节画面。
精读细节。
“精读”,即品读文本细节,圈点批注,品味鉴赏。
例如“黛玉含酸”“静日生香”“共读西厢”“宝玉挨打”等经典细节,都可陪着学生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心涵泳。
共读分享。
“共读”实际上是在阅读中互相感发,交流体会,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主题写作阅读心得。
《红楼梦》是小说,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开展、艺术手法赏鉴、主题探讨等多方面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通过优秀习作心得交流、印发和推公众号等方式激发学生踊跃分享。
基于主题深度学习的任务群教学——《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对于主题的阐释与概括,则是经典小说阅读绕不过去的存在。
因此,可以围绕“主题阐释”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以下四种见解为多数人所认同:1.女性赞歌:借青年女子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来赞美女性的智慧品性。
2.爱情悲歌:借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歌颂反抗封建礼教的自然真挚的爱情。
3.家族挽歌:借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展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剖析社会矛盾。
4.人生幻灭:借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以及最终理想世界的毁灭传达人文意识。
如何让学生深入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如果直接将上述主题分析“推送”给学生,固然能使学生迅速获得资讯,但由于缺乏体验与探索,就可能使得整本书阅读止于知识堆积这一浅学习的层面上。
为此,笔者确定了“理解《红楼梦》主题”这一核心目标,围绕上述四类主题设计学习任务,以此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本设计包含了四项主任务,分别指向上述四种主题阐释,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聚焦到与完成任务相关的文本,在任务的驱动下从这四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任务活动框架如下:【总体框架】【任务细目】主题一:借青年女子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赞美女性的智慧品性。
主任务:以“探春的微信记录”形式反映大观园中女子的生活,彰显她们的智慧品性。
子任务一:确定探春“微信朋友圈”的要素。
要求:1. 根据《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为探春设计微信头像、用户名称等个人信息。
2. 基于对《红楼梦》人物关系的理解,确定探春微信通讯录中会被她标注为“好友”的名单。
3. 根据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为探春好友名单中的人物设计备注名。
4.借助对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对探春居所的描绘,为探春设计微信聊天背景,并说明理由。
子任务二:阅读《红楼梦》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为探春拟一则朋友圈相册的记录。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同步作业设计+答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同步作业设计+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2.通过学习阅读方法:思维导图法、人物关系图法、人物特点分析图表法,学习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方法、技巧,增强阅读名著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学习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方法、技巧,增强阅读名著的信心。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教师讲解,操作实践
【学习过程】
一、走进《红楼梦》
1.主要内容介绍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2.作者简介
认真观看视频,说说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3.文学价值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百度百科对这本书的介绍,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如何把整本书读完,怎样读,如何分配任务,如何把整本书读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整体感悟、理清脉络:(一)整体把握,理清情节脉络和点评故事。
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安排合理时间,采用概括故事情节+点评的方式,一方面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另一方面通过梳理文本内容,培养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通过写点评文字,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避免流于一般的阅读,停留在浮光掠影的水平。
样例: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例:【梗概】这一回主要讲了三件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宝玉是石头下凡,林黛玉是绛珠仙草下凡;甄士隐白日做梦,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甄士隐与贾雨村结识,由于甄士隐的资助,贾雨村中举而做官。
不久,由于女儿英莲失踪,家又遭火灾,甄士隐因此悲观厌世而出家。
【评析】评析点一:《红楼梦》以“女蜗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开篇的作用: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宝黛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为情节的发展打下了铺垫。
“女蜗补天"中,“无材补天,幻形人世”的顽石,便是伴随宝玉一生的“通灵宝玉",对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木石前盟”暗含了宝黛的前世姻缘,同时也为下文张本。
顽石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仙草为报恩,也要同人世,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评析点二:“甄士隐”“贾雨村"是“真士隐”和“假儒存"的谐音,意指在那个腐败专制的时代,真正的有良知的正义人士,是受排斥的,只好隐居起来。
而能够生存下来只能是像贾雨村这样的贪官污吏。
本回甄士隐的生活道路,即是贾宝玉一生道路的缩影。
是全书之纲。
二、分版块专题研读,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根据自己的阅读,选取印象最设的人物,进行分析。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不朽的红楼”。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构建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整本书阅读的“整本”就是要打破碎片化、随意性的阅读壁垒,关注整体语境,将人物、情节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解读。
这里的阅读不是浅层的、单一的,而是深度的、立体的,是包含了多种阅读方式的综合阅读。
《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被誉为“艺术的绝大著作”,它内容深广,折射历史,反映社会,书写人生,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
阅读这样一部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构建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学习和思考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读完整本书之后,要理清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整体把握小说的主题和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构建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红楼梦》的版本众多,在推荐阅读版本时,应考虑高中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为底,后四十回以程乙本为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书页中对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都详细注释,对于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有很大帮助,所以选择这一版本让学生阅读。
二、学情分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虽然他们在高一上学期已经进行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但对于《红楼梦》这类长篇小说的整本书阅读经验不足。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繁忙,加上《红楼梦》的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阅读起来会比较吃力,在完成阅读任务时容易流于敷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检测。
基于此,将安排学生在寒假假期及高一第二学期的前两个月集中阅读,每周阅读十个章回,以周为单位写读书笔记,并概括每章回的主要内容,教师每周进行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名师导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2.品味《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在文学层面鉴赏人物形象提升欣赏水平。
3.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学术资料,完成专题研究成果加强思想深度,提高写作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积累语言基础知识,理小说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欣赏人物形象及塑造形象的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探究小说人物和主题,理解《红楼梦》是一部反映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理小说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2、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探究小说人物和主题。
【作者与版本】 1.虽然钱钟书先生认为“吃了鸡蛋感觉良好,却不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但了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小说中处处有曹雪芹及其所处时代的影子。
为了避免猜忌,同时使小说具有跨时空的永恒意义,曹雪芹故意模糊了小说所反映的朝代纪年、地舆邦国,但其实写的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地域。
在阅读小说之前,你应该对曹雪芹及其家世做一番了解。
2.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曾属“簪缨之族,诗礼之家”。
曾祖曹玺之妻孙氏,做过康熙乳母;祖父曹寅是康熙亲信;父辈曹顒、曹頫袭父职,一家三代任江宁织造达58年之久。
康熙南巡时4次住在曹家,曹家地位可见一斑。
雍正时曹家受冷遇,雍正五年被抄家,曹家从此败落。
曹雪芹主要生活在家道中衰之后,从而写下这部带着幻灭悲剧的小说。
3.《红楼梦》有4个别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衩》。
《红楼梦》有两个版本系统:脂砚斋评点本(80回)和程伟元活字印本(120回),程本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补写。
【整体把握】 4.《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1-5回是序幕,为全书定下骨架。
6-18回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元春省亲、秦可卿之死,写出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繁盛景象。
19-54回写贾府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这部分有宝黛钗情感发展,有贾府的奢侈生活(凤姐宝钗过生日、清虚观打醮、两宴大观园),有繁华中的矛盾(叔嫂遇鬼、凤姐泼醋、宝玉挨打),也有丫鬟们的情感世界(晴雯不受屈辱、鸳鸯誓死不嫁)等情节。
55-78回写贾府由盛转衰,有探春理家、大观园“承包”、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事件、尤二姐之死、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等情节,第55回是全书转折处。
79-120回写贾府败亡,高鹗续写部分减弱了小说的悲剧性,按雪芹愿意,应是贾家“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5.要整体把握《红楼梦》,要先做到两点:熟读前五回,记住两张表(贾府人物关系表、贾府平面地图)。
其中前五回是全书的序幕。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第一回是楔子。
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宝黛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同时通过甄士隐一家由盛转衰的经历,暗示贾家的结局。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二回交代小说人物。
通过古董商人冷子兴的讲述,为读者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使读者未读全书,心中已隐隐有座贾府在。
(“人物关系图”附后)【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第三回介绍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对贾府做第一次直接描写,同时让重点人物亮相。
(“贾府平面图”附后)【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薛蟠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第五回是全书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别的小说就怕读者早知道结局,《红楼梦》却故意先说出结局,但却让读者更加着迷。
【人物形象】 5.《红楼梦》到底写了多少人物?至今尚无定论。
清人姜祺统计有448人,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统计721人,近年徐恭时统计为945人。
读者首先应将贾府的人物关系理清。
贾府人物看似复杂,实则有规律,书中共提到贾家五代人(名字偏旁代表辈分,分别为“水-人-文-玉-草”)。
下面是贾府人物关系图: 6.小说最主要的三个人物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宝玉是个不想长大的少年,对成人的世俗世界有着本能的排斥;他心思细腻,善于感知人世间一切温情;他对所有年轻女性都心怀敬意,是自觉的女权主义者,潜意识中有着对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追求。
黛玉是“一个诗人气质的少女,一个少女气质的诗人”(蒋和森语),她多愁善感而又坚强不屈,孤标傲世而又温柔体贴,天真聪慧而又心直口快。
宝钗容貌丰美,举止娴雅,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7.第五回写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游历,读到“金陵十二钗”画册。
其中正册有(必须熟记):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副册书中只提到香菱1人,红学界认为另外还应有: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娇杏等又副册只提到晴雯、袭人2人,红学界认为另外还应有:平儿、鸳鸯、金莺儿、紫鹃、玉钏、金钏、司棋、麝月、小红等8.《红楼梦》写人物不再平面化,不再是好人好到底,坏人坏到底,作者总是如实下来,不做褒贬,每个人物形象都活生生地有血有肉。
9.《红楼梦》处处有妙趣,比如人物命名,曹雪芹就常利用谐音起一些有深意的名字。
如贾家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应探惜"谐音"原应叹息";在贾府混饭吃的清客相公,则叫詹光、单聘仁、卜固修,就是"沾光""善骗人""不顾羞"的谐音。
【典型环境】10.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在贾府(重点是荣国府)与大观园中,读者应对这两处的地理平面图略作了解。
贾府(荣宁二府)与大观园:荣国府平面图:大观园平面图:【内容主题】11.小说是更真实的历史,《红楼梦》真实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生活场景,其中有礼仪、习俗、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琐事细节,具有比史书还重要的研究价值。
读《红楼梦》,如果忽视了细节,就无法品味到其中的妙趣。
12.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表现在网状结构方式、精妙人物描写、精美小说语言三个方面。
她采用网状结构,使小说情节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浑然天成;小说的每一个情节以至细节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部分而存在的,如惜春出场的第一句话“剃了头作姑子去”,遥遥照应着她最终“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归宿,可谓“伏线千里”。
其语言既平淡朴素,又文采斐然,有含蓄蕴藉之美,在白话叙述中又插有诗词曲赋、对联灯谜等,可谓“文备众体”,而这些又是小说有机组成部分,各种文体水乳交融。
14.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200多年来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她是封建制度的挽歌,有人认为她是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有人认为她是对女性的颂扬以及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不知你又会看出什么?【阅读活动】1 1.简述“木石前盟”的由来。
2.《红楼梦》前几回中,"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都具有总纲性质,试就其一作出说明。
3.认真阅读前五回,结合全书内容,以“我的红楼猜想”为主题,续写一篇在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后人物关系结局的文章,以《高鹗那些错》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阅读活动】2 1.仔细阅读"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章,结合对整部小说的了解,尝试画出比上面的图示更为详细的贾府人物关系图。
2.《红楼梦》中有些人物形象的姓名借助谐音特点表示了作者的某些暗示,试举例两例说明。
3.“金陵十二钗”正册包括哪些人?为什么?副册、又副册可能包括哪些人?你最喜欢哪一位?能解释一下她的判词吗?请完成下面的“金陵十二衩”身世表。
【阅读活动】3 1.阅读第3回,在“荣国府平面图”中画出林黛玉的行动轨迹,分析她为什么要这样走这样的路线。
2.阅读第17-18回,在“大观园平面图”中画出宝玉、元春所走路线。
3.阅读第39-41回,在“大观园平面图”中画出刘姥姥所走路线,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借刘姥姥的视角再次描写大观园。
4.写出大观园中宝玉、黛玉、宝钗、探春、妙玉居所的名字,在“大观园平面图”中找到相应位置,概括每个人的居住环境。
【阅读活动】4 1.《红楼梦》中,有许多通过梦境或幻觉来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暗示情节主题的场面描写,请以《红楼梦中“梦”》为题目,阅读全书,探究全书中究竟描写了多少梦境或幻觉?举几个例子,简要说明这些梦境或幻觉在在小说中的作用。
2.从以下两个辩题中任选一个,在班级组织一次辩论会:①在现代社会中,黛玉和宝钗谁更受欢迎? ②薛宝钗是温柔敦厚、豁达大度,还是工于心计、冷酷自私?备注:答案思路在【学习过程】中一、以下各题用正确的字句填充:(每空1分,共25分)(1)贾府姐妹中,迎春的父亲是(),探春的父亲是(),惜春的父亲是()。
(2)冷子兴演说中曾谈到贾赦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次子则是()。
(3)探春最初并不引人注目,但在()中显露志趣抱负,又在()中表现出精明才干,使凤姐对她刮目相看。
(请在空中填写《红楼梦》回目中的相关文字)(4)《红楼梦》中表明贾府收入主要书回的情节在第()回的()一事上,表明贾府“排场费用,又不肯将就省俭”的主要情节是()和()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