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大伴旅人《赞酒歌十三首》的比较
_同而不同_辨_陶渊明_饮酒_与苏轼_和饮酒_之比较_于东新

古典今读
!
“ 同而不同”辨
—— — 陶渊明 《 饮酒》与苏轼 《 和饮酒》之比较
" 于东新 ! 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在中国诗歌史上,陶渊明是写饮酒诗数量 最多的诗人,在其现存的一百四十余首诗中, 有关饮酒的诗达五十六首之多。其中的 《 饮酒 二十首》、 《 止酒》、 《 述酒》等,皆为名 篇。南朝萧统在 《 陶渊明集序》中即说: “ 有 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渊明之后,宋代的 苏轼亦酷爱诗酒,尤其步入晚年后,他特别推 许陶渊明,在 《 和渊明归田园六首》诗序中 说: “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而独好渊明之诗, 前后和其诗凡百九首,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 渊明。”宋人如黄庭坚、王直方等皆称许苏轼 和陶诗,以为风格韵味两相似: “ 彭泽千载 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 似。”其实,大千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之中,正 如古希腊的哲人所说,人不能将脚两次踏进同 一河流里一样,苏轼追和陶诗,虽自认无愧渊 明,并被目之以 “ 相似”,但实际上却似中含 异,同而不同。尤其是他们的饮酒诗,在跨越 时空的同声相和中,我们可窥见出文学创作的 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 羲农去我久,举世 少复真”的现实,感觉到尘世已面临着真和美 的劫难,尽管诗人为东晋宰辅陶侃之后,但并 未对司马氏之东晋王室怀抱愚忠,他所深恶的 是世道的腐败与人心的堕落,他内心所追求的 是一种本真的生存,于是他退隐于乡间大地, 回归自然。这正如哲人海德格尔所云: “ 大地 上所有的事物以及作为整体的大地本身,一起 进入相互和谐之中……大地本质上是自行退隐 的。确立大地,意指把大地带入自行退隐的敞 开中。”只有在这种退隐与敞开中,在自然与 大地的怀抱里,陶渊明才找到了自己的 “ 诗意 的安居”。渊明此时的心态,正如他诗中所 云: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归园田 居五首》),大有挣脱尘网、鸟翔蓝天、鱼归 大海之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写出了著 名的组诗 《 饮酒二十首》。 组诗 《 饮酒二十首》内容非常丰富,概括 起来大体如下: %2 写归隐饮酒之怡乐,反射尘 世道丧之苦难。渊明说: “ 忽与一觞酒,日夕 欢相持” ( 其一)、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 ( 其五); ’2 写自然、乡民之纯朴,反射 人心之伪诈。诗人说: “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 其英” ( 其七)、 “ 田父有好怀” “ 壶浆远见 候” ( 其九);/2 写历史上的衰荣无定、善恶 无应,反射现实的是非不分。诗人说: “ 衰荣 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 其一)、 “ 积善云有 报,夷叔在西山” ( 其二); ,2 写早年误入尘 网,如今心仪安贫守道之士。诗人云: “ 少年 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 其十六)、 “ 颜生称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陶渊明《饮酒》诗的赏析《饮酒》诗共20首,非一时之作。
诗人在这一组诗的原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铨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可知,这组诗多为诗人饮酒之后所作,内容多寓感慨,与“饮酒”之事无关。
本篇为陶诗之代表。
在陶渊明之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在人生认识上,似乎还是屈原所树立的那种忠君爱民,以死报国的人生道路占据着统治地位,而陶渊明却把出仕从政看作是为了生存或某种虚幻的名利而使自己的心神(精神)为形体所役使:“既自以心为役使,奚惆怅而独悲?”发出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断喝,并且身体力行地归耕于田园。
这样,陶渊明就为屈原之后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另辟新径,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追求,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屈、陶一进一退,一仕一隐,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观的两种基本模式。
以后,无论是王维、白居易式的亦官亦隐,还是苏东坡那种仕隐矛盾,进退合一的双重心理,都是从屈、陶的两种基本模式中变化而来的,这一点,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
陶诗的意义则与这种思想密切相关。
首先,田园生活为他提供了新的审美客体:“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以上均引自《归去来兮辞》)。
从而开创了田园诗派;其次,与田园题材及其人生的追求相契合,平淡自然成为了他的美学追求,这一点,使他在“俪采于百句之偶,争价于一字之奇”的“采俪竞繁”的六朝时代,卓然独立,开启了唐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先河,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此诗典型地反映了上述特点。
试看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
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
“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

陶渊明《饮酒》赏析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虽冠以“饮酒”之名,却纳入了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这类诗篇在《饮酒》诗中约占半数。
这个事实雄辩地说明,陶渊明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忘情于现实。
《饮酒》诗的第一首,就抒发了他对动荡不安、变幻莫测的政局的无限感慨。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共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从表面工看,诗人是在感叹时序的变迁推移、人事的荣枯浮沉,骨子里却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和隐忧,梁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说“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这是很有见地的。
陶渊明生活在乱世。
他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
在他生活的那段时间里,东京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此起彼伏,从来没有停息过。
这时,以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内乱起家的新军阀刘裕,独揽东晋的军政大权,正虎耽耽地欲代晋自立。
在晋宋易代前夕,陶渊明思绪万千,感慨极多,但又无力改变这充满刀光剑影的局势,于是,只好以酒消愁了,“忽与一筋酒,日夕欢相持”。
在《饮酒》诗中,陶渊明不仅对时局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和关切,社会现实的昏暗、道德风气的败坏,也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安这些也就成了他在诗中一再遣责的对象。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第二首“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报,何事空立言。
”他埋怨社会的善恶不报、赏罚不明。
第六首的“雷共同誉毁”、第七首的“众草没其姿”,他指责社会的是非不分、贤愚倒置此外,像第三首的“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第十二首的“世俗之相欺”、第十七首的“鸟尽废良弓”等等,也都是针贬时弊的。
他的这种愤世疾俗、猖介不阿的品格是超乎流俗之上的,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疾恶如仇、修身洁行,其思想感情、斗争精神是有共同之处的。
陶渊明《饮酒》组诗探析

陶渊明《饮酒》组诗探析作者:杨红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8年第4期自古文人爱喝酒,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叙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诗人嗜酒如命,随意纵放的洒脱性情。
他有许多饮酒趣话,“葛巾漉酒”成为后人常用的咏酒典故。
重要的是,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他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饮酒诗创作最多的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现存作品142首,涉及酒的就有56篇,约占总数的400/0。
其中《饮酒》二十首就是陶渊明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组以“饮酒”命名的诗。
这组饮酒诗,虽都题为《饮酒》,但20篇中只有10首跟饮酒直接有关,那为什么把其他跟饮酒无关的诗也放在组诗里呢?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经提过这样的疑问:“不知陶公方饮酒中,何缘记得此许多事?”这其中缘由,陶渊明从未明白地说过,但从序文和其中的少数几首诗里,我们可以窥见陶渊明写作这组诗的思想背景和真正动机。
其诗序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
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中的“偶有名酒”,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也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陶渊明喜欢喝酒,却没钱买酒,他的传记故事里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
他虽没钱买酒,但还是经常有酒喝的,这酒似乎大有来头了。
与序文相互印证的还有组诗第九首和第十八首提到有人给他送酒的事,而这送酒的人都是有目的而来。
一个劝他改变所选的道路,一个要他回答各种难题。
由此可见,陶渊明喝着这些来头不小的酒时,他怎能不想到那些送酒人的忠告与要求呢?这就是为什么陶渊明这二十首诗题为“饮酒”,而实为探索思考人生的原因所在。
难怪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渊明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萧统的“寄酒为迹”一语道破了陶渊明诗酒中的深心,即借诗酒寄意造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比较

第31卷第3期2018年5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1 No.3May.2018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比较张晗(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均为五言古体诗,风格平淡自然,都表现出自然任真的情怀。
但《饮 酒二十首》是陶渊明已经辞官归隐的情况下创作的,大多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而《和陶饮酒二十首》则创作前后,苏轼仍在朝为官,处于“半仕半隐”的外任生涯,因此其诗主要表现的是苏轼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关键词:陶渊明;苏轼;《饮酒二十首》;《和陶饮酒二十首》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 (2018)03-0067-03晋代陶渊明曾创作一组五言古诗《饮酒二十首》,到了宋代,苏轼创作《和陶饮酒二十首》。
苏轼在《和 渊明归田园六首》序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而独 好渊明之诗,前后和其诗凡百九首,至其得意,自谓 不甚愧渊明。
”®2103)黄庭坚也在自己的诗中称赞道:“澎 泽千人,+,。
,’[2] (135)本文将通过对比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和苏轼 的《和陶饮酒二十首》,探讨者的异同。
H'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主要内容创作《饮酒二十首》时,陶渊明已“归园田居”。
他 辞官归 于晋宋代之,|。
之秋,,一 ,;晋自许,隐居田园。
陶渊明 了后者。
之后,T《园田五首》中道'a久在 ,复得返自。
”自然与大地的 ,陶渊明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组诗《饮酒二十首》的内容'(一)针砭现实,韬光养晦《饮酒二十首》其六: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綺。
[a,面对 不/的黑暗现实,诗人在诗中 了批判,,的,在的四隐士一样,不问世事,隐居山林。
陶渊明饮酒诗代表作

陶渊明饮酒诗代表作《饮酒二十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饮酒其一》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
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
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
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
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
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
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
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
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饮酒其三》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
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
陶渊明诗词最佳十首

陶渊明诗词最佳十首陶渊明诗词最佳十首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词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在众多作品中,我认为以下十首诗词最能展现陶渊明的才华和情感,它们承载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真实地描绘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美与哀。
一、《归园田居》身无归根的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思念。
他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和秩序的美。
二、《饮酒》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与友人饮酒的情景,以及陶渊明得到的心灵慰藉。
他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酒的甘醇和友情的真诚,以及在繁杂的尘世中寻求灵魂栖息的渴望。
三、《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丛林幻想之作。
陶渊明以幻想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乡,其中农民和渔夫生活安乐,没有疾病和战争的困扰。
这篇作品体现了陶渊明对社会乱象的无奈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四、《过零丁洋》这首诗通过描述一次海上航行的经历,展现了陶渊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他在狂风暴雨中的求生斗争中,对世俗名利和人世间的痛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歌颂大自然的力量,表达了对生命的坚持和追求。
五、《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早出发的情景,以及他对家乡的眷恋。
他以平淡的文字写出了盛夏的早晨和白帝城的景色,透过景色的变换,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
六、《归去来兮辞》这首辞道出了陶渊明厌世的心境,他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变换,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陶渊明将自己的心灵寄托于大自然,通过形象的对比,传递了对世界的独特感悟。
七、《归去来兮辞二》这篇诗缅怀了当时已经逝去的友人,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死离别的思考。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鸟儿的飞翔,传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哀叹。
八、《饮酒二十首》这组诗以酒为主题,写出了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悟。
他的诗句朴实而质朴,以诗酒情混合,表达了挚友欢聚的快乐,以及对生活乐事的珍视。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陶渊明饮酒诗研究宋丹丹[内容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尤其是他的《饮酒》诗二十首,集中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些诗有的以“醉人”的语态指责是非颠倒,黑暗腐朽的上流社会;有的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争权夺利,平庸昏聩的上层统治;有的表现诗人退居官场后怡然自得的心情;有的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饮酒的表面现象,我们可以体悟到其饮酒诗中所蕴涵的诗人的真情实感,我们可以体悟到诗人追求自然和本真,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其人其诗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自然本真刚正不阿目录一、陶渊明饮酒诗的时代背景二、陶渊明与酒的不解之缘三、陶渊明饮酒诗的内容1、揭露社会黑暗的诗2、总结自己“仕”“隐”经历的诗3、表明自己不屈从流俗,拒绝再仕的诗4、藉酒表现“自然之趣”的诗5、表明自己傲视世俗,不愿同流合污的诗6、思考人生、名利的诗总结全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陶渊明人品高洁,文学成就卓越,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与屈原、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文豪对陶渊明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们仰慕其人,推崇其诗。
如李白写有“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1]的诗句,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也有“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2]的诗句。
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3]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宋元时期,陶渊明仍然是人们喜爱与崇敬的诗人。
许多文豪都对陶渊明作过评论,其中以苏轼对陶渊明评价最高。
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陶渊明诗词作品

陶渊明诗词作品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
《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
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
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
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二十三首酒诗品古人酒文化

二十三首酒诗品古人酒文化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直至现在,不管是职场上谈业务还是亲朋好友聚会,都离不开'喝酒'两个字!今儿个咱们不论当下,忆下往昔!论一论古代酒文化,提到古酒必离不开古诗里的酒句!中国古代酒文化是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酒催诗兴',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酒文化在古代诗词中酝酿充分,品醇味久。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的咏酒诗词,小七哥从中选取精华23首以供赏读。
先秦两汉1、诗经·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享之。
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灸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
君子有酒,酌言酬(酉寿)之2、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佳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佳宾,德音孔韶。
视民不祧,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佳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佳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佳宾之心。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总集,收集了初年至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华黍》《由庚》《崇丘》),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古之经典能被称之为经的皆会被传颂起来,诗经既是诗又是歌,又是被诸子百家引经据典的依据,可谓后史文化的开创之基石。
而《诗经》本身其实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描述!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魏晋南北朝1、曹操诗善哉行(其三)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
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古风藏书·诗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其一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诗二十首》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
旧说多认为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416)、三年间,王瑶定为义熙十三年(见所编注《陶渊明集》),可从。
按据原诗第十九首说:“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终死归田”指渊明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隐,再经一纪(即十二年),正好是义熙十三年,时作者五十三岁。
或据第十六首“行行向不惑(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淹留遂无成”,并将第十九首的“终死归田”解为渊明二十九岁辞去州祭酒职归家,当时他行将而立之年(三十岁),再加一纪为作诗之年,因而认为此诗当是义熙元、二年作者四十一、二岁时作。
实则“行行”句系回忆过去情事,并非写作此诗之年,而渊明辞去州祭酒职以后,又曾几次出仕,也与“终死归田”不合,也就是说,“是时向立年”同“终死归田里”讲的不是一回事。
此诗写作时,正是晋宋易代之际,故前人称这一组诗为“感遇诗”(见明钟惺、谭元春评选《古诗归》载谭元春语),充满了对时势和作者身世的感慨。
序文说明作诗缘起,旷达中透出悲凉,文笔绝佳。
“比”,近来。
“比夜”一作“秋夜”。
“顾影”,望着自己的身影。
“顾影独尽”即作者《杂诗》“挥杯对孤影”之意。
“辞无诠次”是说言辞没有选择、次序,意谓率意成篇,是不经意之作。
据诗序“比夜已长”,“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一组诗当是同一年秋夜陆续所作。
各首在写作的当时,虽然只是根据彼时的感触,直书胸臆,并无预先的规划,但在最后编排时,却照顾到了前后的联系,全组的结构,相当谨严。
从《和饮酒二十首》看陶渊明对苏轼的影响

从《和饮酒》看陶渊明对苏轼的影响(2)从《和饮酒二十首》看陶渊明对苏轼的影响如前所述,《和饮酒二十首》作于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正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被重新起用知扬州时。
此时的苏轼,一方面因诗难仍心有余悸,贬居黄州时孤独寂寞的生活仍历历在目,使他对陶渊明有种认同感,“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一方面,其积极用世之心仍相当强烈,只是笔锋收敛了许多,“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
”当然,这其中也有他欲隐不得隐,欲归无处归的矛盾,既厌倦喧世俗,官场争夺,又怀抱“兼济天下”之志不忍舍弃。
所以,《和饮酒二十首》不同于他在惠州、州所做的其他和陶诗,彼时的苏轼已是“一念失垢净,身心洞清静。
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
”(《过大岭》)而走进陶渊明“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二首》其一)的恬淡世界里“晨与乌鹊朝,暮与牛羊夕”了(《和移居二首》其一)。
苏轼《和饮酒二十首》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一脉相承的是他简淡笔墨下深蕴的'忧愤和无奈之情。
如其八:我坐华常上,不改糜鹿姿。
时来蜀冈头,喜见霜松枝。
心知百尺底,已结千岁奇。
煌煌凌花,缠绕复何为。
举觞其根,无事莫相。
王洪先生认为,“我坐华堂上,不改鹿姿”似乎可以括苏轼元佑时期野性的反思。
(《苏轼诗歌研究》京华出版社第43页)作者以狂荡不的“鹿姿”及“霜松枝”(颇似渊明)自喻,认为自己可堪称“千岁奇”,且以无事相的“煌煌凌霜花”喻世俗绊,群小之猜,心情是激愤的,否定现实是因为心中有理想的范本,所名他仍不能忘情于世俗绊,不能达到自然恬适的境界。
其四:蠢食叶虫,仰空慕高飞。
一朝传两翅,乃得粘网悲。
啾厌巢雀,沮泽疑可依。
赴水在两壳,遭闭何时归。
二虫竟谁是,一笑百念衰。
幸此未化间,有酒君莫违。
把宦官生涯比喻为“蠢食叶”的蚕,仰慕高飞化而为蝶,但有了高飞的两翅却又有了粘网的悲哀。
这正是诗人此时此刻之感——既有“奋历有当世志”(仰空慕高飞)而得以再次进入仕宦生涯(“一朝傅两翅”),却徒增“乃得粘网悲”之忧惧。
有关饮酒陶渊明诗句赏析

有关饮酒陶渊明诗句赏析有关饮酒陶渊明诗句赏析《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诗,共有二十首。
下面是着组诗的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饮酒陶渊明诗句赏析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倐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其九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其十一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其十二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22.《饮酒》的比较阅读

《饮酒》的比较阅读(答卷)(《饮酒》与《桃花源记》《爱莲说》《野望》等的比较阅读,共五个阅读语段)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练习题(12分)【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桃花源记(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B )。
(3分)A.甲诗乙文的作者均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B.陶渊明,一名侃,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C.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派鼻祖。
D.甲诗乙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源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3分)。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A)。
(3分)A.甲诗中的“心远”“悠然”等词语表现出诗人心境高远、超凡脱俗的恬淡心境。
B.甲诗结句言尽而意无穷,隐约流露出作者归隐后淡淡的怅惘与迷茫,令人回味。
C.乙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谦虚低调、不希望外人打扰的心理。
D.乙文末段刘子骥探寻未果的描述,更显桃花源亦真亦幻,文章主旨也朦胧隐晦。
4.作者借甲诗表达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借乙文表达对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的憧憬,两诗文都含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分)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练习题(12分)(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1],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3]。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4]。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5]。
聊命故人书之[6],以为欢笑尔[7]。
【其一】[8]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11]。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2]。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13]。
【注释】[1] 兼:加之,并且。
比:近来。
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 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
独尽:独自干杯。
[3] 忽焉:很快地。
[4] 辄:就,总是。
[5] 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 聊:姑且。
故人:老朋友。
书:抄写。
[7] 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 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 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
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
更:更替,交替。
共之:都是如此。
[10] 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
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 代谢:更替变化。
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
每:每每,即常常。
兹:此。
[12]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
会:指理之所在。
《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
”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
”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 忽:尽快。
筋:指酒杯。
持:拿着。
【其三】[1]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2]。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3]。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5]。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6]!【注释】[1] 这首诗通过对那种只顾自身而追逐名利之人的否定。
饮酒陶渊明赏析

饮酒陶渊明赏析饮酒陶渊明赏析引导语:陶渊明《饮酒》组诗共有20首,下文是有关其中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陶渊明《饮酒》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赏析: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饮酒》《行路难》赏析

[赏析]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
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
古代喝酒的诗人

古代喝酒的诗人以下是为你提供的古代喝酒的诗人及其赏析:1. 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诗人,他的饮酒诗以其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饮酒》组诗共有二十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2. 李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饮酒诗以其豪放洒脱、意境奇妙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将进酒》是其饮酒诗的代表作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豪迈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3. 杜甫: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饮酒诗以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赠卫八处士》中有这样的诗句:“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的深刻认识。
4. 白居易: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饮酒诗以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问刘十九》是其饮酒诗的代表作之一:“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短暂和美好时光的珍惜。
5. 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饮酒诗以其豁达洒脱、意境深远的风格而著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与大伴旅人《赞酒歌十三首》的比较陶渊明与大伴旅人是中日文学史上两位具有代表性的爱酒诗人。
由于两者的作品中体现的思想和主张有不少共通之处,因此两者的影响关系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本论文重点对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与大伴旅人的《赞酒歌十三首》进行比较分析,以考察两者的关联。
首先,陈述迄今为止的前辈研究者们对此所持的不同观点。
接下来,通过对两位诗人所处时代的饮酒诗的整理和考察,了解两位诗人饮酒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分析两者作品一致的特殊性。
然后对搜集与整理的中日双方客观史料进行分析,从奈良时代陶渊明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大伴旅人及同时代知识分子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两个角度考察两位诗人的关系。
最后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补充《饮酒二十首》与《赞酒歌十三首》中诗人寄于酒中的共同情感,深入接近两位诗人精神世界的同时,更进一步证明两者的影响关系,并说明是如何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