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土诗性文化为依托的高职院校诗性艺术教育模式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本土诗性文化为依托的高职院校诗性艺术教育模式初探【内容摘要】美育是我国教育领域重要的基础性环节,而诗教作为传统美育的基本形态,对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已取得的诗教美育实践成果,从理论解析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入手,对诗教美育的资源依托、基本理念、当代形态及其持续完善、有效推广的可能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诗性文化本土资源诗教美育浙经院模式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诗性文化既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甚至可以说,中华文明是充满了诗意的文明,中国的文化首先就是一种诗性文化。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特点也就决定了教育必须充分发掘、利用丰富的本土诗性文化资源。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引下,诗教美育的理念得以建立起来,并运用到学校的教育实践当中,而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模式也在实践中逐步显现其成效与优势。

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基础性环节,美育不仅是德育、智育、体育的重要补充,更独立地对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思想以及行为发生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诗教美育作为当代大学生美育的一种创新形式,既是对我国悠久历史与丰厚传统的一种回应,也是着眼于当前大学美育有过度依赖于课堂理论教学的缺陷,主张回归诗教这一优良文化传统。而依托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诗教美育,更是将审美教育、景观美育与传统诗教有力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一般的审美教

育所不具备的实践特性与深入大学生心灵的人文化育功能。

一、本土诗性文化资源的时空架构

无论是诗教还是美育,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现实环境而独立运行。对于两者结合而成的诗教美育,因其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与发扬,更受到历史文化资源条件的限制。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指本土诗性文化资源。就本土诗性文化资源而言,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其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的独特架构。

从时间的维度来说,本土诗性文化资源具有一种深刻的历史品质。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资源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创作、传播、品鉴、淘汰、积淀这一系列前后相继的过程,诗性文化资源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在诗性文化资源方面有着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深厚积累,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古诗、歌行、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仅就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作品而言,我国诗性文化资源的历史也已有3000余年,这是一个基本的时间上的追溯,因此可以说,开展诗教美育,我国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如果从空间维度加以分析,诗性文化资源不仅仅是诗歌作品意义上的历史积累,而进一步转化或辐射到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诗性文化资源具体到自然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景观,而具体到社会环境就是人文景观。通常来说,人文景观都是人类通过自己带有创造性的劳动,对自然景观加以改变、重塑、提升的结果。当前,无论是美学界还是地理学界,一般只把人文景观视为文化资源的映射,但在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

意境中,自然景观无疑也是一种重要的诗性文化资源。

诗性文化资源的时间维度展开了一幅幅绚丽无比的历史画卷,而空间维度上的诗性文化资源则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织而成,但这两个维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架构。我们知道,许多自然景观经过诗人的吟诵后,实际上已变成人文景观;而人文景观则由于历代诗人的反复赞叹、吟咏而与作品一起融入到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刻板地对待本土诗性文化资源,而应将历史上众多优秀诗人的作品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视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利用全国各地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诗性文化资源。二、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和美育理念

诗教美育所必不可少的诗性文化资源既已得到清晰的呈现,下面笔者再对诗教美育的理念进行阐发和解析。首先,对我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进程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当代中国美学主要可分为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论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美学、以李泽厚和蒋孔阳等人为代表的实践论美学以及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兴起的存在论美学。在这众多的美学思想派别当中,与诗教美育最相契合的是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和美育理念。

存在论美学和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主义哲学有着至为密切的关联。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一种“在世中的存在”;人的世界是与他人分享的世界;人的三种基本特征是事实性(已经卷入这个世

界)、存在性(是一种设计和可能性,即一种所及又可能的存在),以及沉沦?(倾向于成为在世上仅仅当前的存在,由于闲聊、好奇和两可,不能实现其大部分的可能性)。相应地,存在论的美学也承认人的存在特性是人审美生活和美感得以发生和延续的前提。由于人是一种“在世中的存在”,就不可能逃离其所依存的环境,人只能在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获得美感;由于人的世界是与他人分享的世界,审美生活也就应当在分享即交流的情境中进行;由于人倾向于成为在世上仅仅当前的存在,这导致了美育虽有一定的超越性,但这种超越性不可能无限拔高,必须考虑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相对存在论而言,实践论的美学和美育理念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我国美学和美育领域基本上是以实践论为主流。实践论的美学和美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础,致力于突破机械的反映论原则和非社会性的主客统一观念,而到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到向人生成、自然到人诞生的历史进程中“审察”美与美感的发生、建构和流变,从而在人类学本体论层面对美与美感做了相当深刻的阐释和概括。可以说,物质生产劳动作为实践的第一要义,由此成为了美和美感的起源及其本质实现的依据和手段。从这一理念出发,审美过程和美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并且完全可以融入到物质生产劳动中去,这为职业院校的美育实践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确证和强有力的指导。

从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与美育理念出发,我们可以把审美活动

的具体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审美感受、审美表达、审美体知、审美创造、审美交流以及审美再创造。审美感受,是指审美主体在依托于具体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初步感性的认识;在这种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审美主体将其用日常的言语表达出来,试图获得更深刻的感知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这其实是人对自身存在可能性的一种摸索和探求;在审美的日常言语表达过程中,审美体知和审美创造的活动得以展开,而审美交流也同时得以发生和不断深入进行;在审美活动的这五个环节顺利地完成以后,审美再创造以鉴赏、批评以及更高层次创造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获得了审美活动的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作品和成果。

对审美活动过程的细分是诗教美育的重要特点,这六个环节在诗教美育中缺一不可,它们紧密衔接在一起,构成了诗教美育和一般的审美教育、景观美育相比独具一格的特色和魅力。从审美感受到审美创造最后到审美再创造,实际上遵循着实践论美学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本步骤,而实践通过审美活动的六个环节贯穿到了审美主体的全部思想和行为当中,因此诗教美育也就具有了其他形式的美育所不能比拟的深入人心的特定动能。

三、诗教美育:以本土诗性文化资源为载体的美育实践

诗教美育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本土诗性文化资源为载体的美育实践活动,这也是论者不厌其烦地对本土诗性文化资源和存在论、实践论的美学与美育理念进行阐说的原因所在。我国有关诗教的描述,最早见于《论语》的记载。《论语·先进第十一》篇曾点申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