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地辩证法生活中地矛盾及处理方法马原
生活中的辩证法生活中的矛盾及处理方法马原
生活中的辩证法生活中的矛盾及处理方法马原辩证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斗争引起的。
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工作与休息、学习与娱乐、自我需求与他人需求等。
处理这些矛盾,需要运用辩证法的原则,使各种矛盾得以合理化解。
首先,生活中的辩证法体现在工作与休息的矛盾上。
工作是我们实现生活价值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过度追求工作,会导致身心健康的问题。
与此同时,适当休息和放松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沉迷于休息,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工作与休息的度,既要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又要在休息中得到充分的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其次,学习与娱乐的矛盾是另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学习是我们不断提升自我,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但是单纯追求学习可能导致生活过于枯燥和单调。
而娱乐则是为了消遣和放松,但是如果沉迷于娱乐,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娱乐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学习的劲头,又要有适当的娱乐来调剂,这样才能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自我需求和他人需求的矛盾也很常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但是如果只考虑自己,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就会破坏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相反,如果只顾及他人的需求,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也会损害自身的利益。
因此,我们应该在自我需求和他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关心和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要尊重他人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总之,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我们需要运用辩证法的原则来处理这些矛盾。
通过合理的安排工作与休息、学习与娱乐,以及自我需求和他人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在处理矛盾时,要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和必然性,正确认识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积极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措施,并不断总结和反思,提高处理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便于记忆,可以将马原的核心知识点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决定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是马原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客观的存在。
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的发展是连续的、循环的和递进的。
辩证法是指认识世界的方法,强调对矛盾、变化和发展的全面把握。
辩证关系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量变质变三个方面。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核心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驱动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原的重要内容。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相互依存的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还强调,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意识只有在与物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
四、实践的决定地位是马原的重要原则。
实践是人们对世界的改造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
马原认为,实践是辩证的、历史的和社会的,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改变自然和社会。
实践不仅决定着人的认识,更决定着人的存在。
五、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原的基本观点。
马原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阶级斗争的激化和消亡、社会形态的更替等方面的规律。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对马原的简答记忆口诀的1200字以上的回答。
马原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误,离开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
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离不开真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
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渗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
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马原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马原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好啦,今天咱们聊聊“马原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不过别担心,我会让它变得简单又有趣。
这辩证法可不是看起来那么复杂,它就像生活中的小道理,特别有意思,就像“冰箱里放个苹果,谁知道会不会变成苹果派”。
咱们从“对立统一规律”说起,这个听起来就很牛气。
它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的东西组成的。
你想啊,黑暗和光明、好和坏、胜利和失败,都是相对的。
就像人吃饭,能吃出各种滋味,苦辣酸甜都有,那生活才叫丰富。
对立的东西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没对立就没精彩。
这就好比一部电影,没了反派,哪来的英雄出场,都是为了让你大喊“好样的!”。
所以呀,咱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这些对立的统一,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生嘛,有高兴有低谷,才能让你回过头来,觉得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其实也挺美好。
咱们聊聊“量变质变规律”。
这个规律可有趣了,简单说就是“小变化能引起大变化”。
生活中真是这样,很多时候,咱们都觉得一小步没什么,但积少成多,这就变成了一大步。
你看孩子,刚学走路,先是摇摇晃晃的几步,谁能想到以后他能飞奔着去踢足球?这不就是典型的量变质变嘛!就像种树,你今天种下一个小苗,浇水施肥,慢慢长大,几年后可能就是一片树林。
想想看,很多发明创造也是这样,最初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最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人生也是,积累一点点知识,突然有一天,就像被电击了一样,灵光一现,悟出了什么道理。
那些日复一日的努力,都是在为某一天的“质变”做准备。
最后咱们得提提“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个规律说的是,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就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最后又回到新的起点。
就像咱们的小朋友,刚开始学走路,摔倒了,哭了,没多久又站起来继续走。
这就是生命的轮回,一次次的否定,最终带来了更高的成长。
想想看,人生的每一次低谷,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坚强,能像涅槃重生一样,迎接新的挑战。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跌倒了再爬起来,才是最真实的状态。
马原简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09年真题)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
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
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
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
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
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含蕴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6分)(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参考答案】(1)①材料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即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的对立表现在:现象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本质必须借助人的思维才能认识。
二者的同一表现在他们互相依存,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在本题中,两个病患的症状表现的基本相似为现象,但是病因不同才是事物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②材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在本题中华佗看到了病症和病因的联系,成功地寻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
③材料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因是不同的,华佗正确认识到了病原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
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问题。
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原生活中的辩证法
谈谈生活中的辩法哲学源自生活,反过来哲学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用哲学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会发现很多乐趣。
运用哲学指导生活,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情绪上都会异常轻松。
认识世界就会少很多困惑和烦恼。
哲学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容多种多样,其中唯物辩证法对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下面我浅谈一下我们生活中的辩证法。
对立统一的矛盾论在生活中用的最多。
众所周知,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即对立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用对立统一的矛盾论去看待生活,我们可能就可以减少很多烦恼。
大学生活里充满了社团协会,很多同学都会积极参加。
通过这些社团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积累各种经验,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很多的学习时间,可能影响正常的学习。
所有人都知道大学不仅是读书的地方。
除了学习之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
哪里的社团比较多样,哪里的活动比较丰富。
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
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
但从每年这么多优秀的毕业生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大学生是可以处理这方面的问题的。
学习工作两手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处理现实所存在矛盾最好方法。
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二大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
马原中的矛盾
矛盾论这是一篇毛主席在1937年8月写的文章,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今天,对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帮助。
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与统一法则。
要想深刻的理解矛盾论,就要理解矛盾论的诸多特性,包括: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下面将这边文章的要点抽出来,供大家研究。
一两种宇宙观两种宇宙观,历史上人们对宇宙发展法则有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
形而上学是指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
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
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
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
就是说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二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强调所有的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决定的;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每个事物生命周期内都包含着矛盾,例如:人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人年轻的时候没有钱,等岁数大了,有了钱,却没有了青春。
马原—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
马原—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
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其中,唯物辩证法被视为科学思维的方法之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对事物和现象的全面、全局和全过程的认识。
它认为,世界是由各种事物和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而且这种联系和作用是永恒存在的。
因此,唯物辩证法提出了辩证的观点,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而实现的。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发展的非线性和不平衡性,以及转化和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唯物辩证法提供了一种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要求我们去分析和认识问题背后的矛盾,并通过矛盾斗争引起的变化来寻求新的解决方法。
同时,马原要求我们从全面和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片面和局部地看待事物和现象。
在实际应用中,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现实世界。
例如,在经济领域,我们可以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矛盾,并通过调整经济政策来解决这些矛盾。
同样,在社会领域,唯物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改革方案。
总之,马原—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现实世界。
马原的基本原理
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原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学科。
马原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来获得的。
2. 辩证法: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统一与斗争。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的、必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4. 阶级斗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体现为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
5. 剩余价值: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规律。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除去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部分之外的那一部分。
6. 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代替资本主义的先进社会制度,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手段,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7.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追求人类社会的全面自由、平等和幸福。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高度发达,消除阶级差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发展。
以上是马原的一些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马原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原-辩证法与实际生活
辩证法与实际生活摘要:辩证思维,是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视角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思维。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得意的、失意的或者其他,我们会因为这些事情影响到自己和周围的人,常常会造成许多误解和矛盾。
凡事都有两面性,所以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每一个问题,只有辩证的看待每一个问题,我们才能把握事物的两面性。
同时只有把马克思注意唯物辩证法应用到生活中,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出它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辩证;联系;发展;对立;统一正文: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
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
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
”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
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
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
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
”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哲学与生活(马原期中作业)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的社会发展是一个伟大的过程 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 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和质变的辩 论关系源自量变是质变的 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 相互渗透的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中,存在与一切事 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 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小组人员:尚利伟,赵辉,宋爽,宁雨霞 郭紫薇,项欣,李新颖,陈阳,郝洋洋, 马啸天,刘录维,刘雪姣
生 活 中 的 哲 学
----走进课堂
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 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 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 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 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 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
方法论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 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事变辩证 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开展,二者的结合体 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 的发展。
下列选项中的观点全部属于方法论的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要总结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④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③④ 要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方法论吗? •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 • 而③只是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已 并不能称为方法论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相对静止是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任何物质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无一例外。
这就表明,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物质及其运动的绝对性决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的条件性和可变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马原有哪些原理
马原有哪些原理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研究而形成的一系列原理和理论体系。
马原旨在揭示社会存在和社会认识之间的关系,并指导人民在实践中解决社会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马原的三个基本原理: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马原的第一个基本原理是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历史上和社会上的首要存在,是社会生活和意识的基础。
根据唯物论的观点,物质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包括我们自身的身体和大自然中的物体。
唯物论不否认精神和意识的存在,但强调它们来自于物质的生产和发展。
唯物论还强调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性,即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和主观愿望的。
马原认为,唯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基于真实的物质条件去认识世界,才能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辩证法马原的第二个基本原理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方法论。
它强调事物矛盾的存在和矛盾的斗争是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的两个侧面。
2.矛盾的斗争:矛盾的两个侧面通过斗争互相作用和对抗。
3.矛盾的转化:矛盾的斗争会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4.对立的统一:矛盾的两个侧面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互为转化和统一。
辩证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内部的矛盾,并通过解决矛盾实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马原的第三个基本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认识,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受到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推动的,而阶级斗争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社会发展是不断前进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
马原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
马原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包括:
1.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而且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种联系和发展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 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 质量互变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积累和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前进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这些观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考研政 治马原部分重点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点解析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马原)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来对马原部分的重点进行一番解析。
首先,要明确马原的整体框架。
马原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是重中之重。
唯物论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核心。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辩证法是马原中的难点也是重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这一规律的重要应用。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的飞跃创造条件。
否定之否定规律则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相信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认识论部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至关重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并将认识运用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重点内容。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一理论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增殖。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让我们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马原基本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马原基本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简称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包含了唯物论、辩证法等基本思想,对于理解和改造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马原所提出的基本原理也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马原基本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1. 辩证法的应用辩证法是马原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变化性。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常常遇到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我们也需要时间来休息和享受生活。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能简单地把事物看作是非对立的。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来解决这个矛盾。
另外,辩证法还提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性。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而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问题的矛盾性和发展变化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劳动价值论是马原中关于价值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来认识和评价物品的价值。
例如,我们购买一件服装时,可以通过分析其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和生产工艺来判断它的价值。
如果这件服装由名牌设计师设计,采用高品质的面料,并经过精细的手工制作,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偏高。
相反,如果这件服装由普通工人制作,并采用普通面料,那么它的价值就会相对较低。
运用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物品的价值,避免被虚假的宣传误导。
3. 社会历史发展论的应用社会历史发展论是马原中关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社会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历史发展论来理解和分析社会的发展过程。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出现了很多变化。
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运用社会历史发展论的思想,我们可以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并且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生活中的辩证法
生活中的辩证法
生活中的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统一性。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对立的现象,而辩证法则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这些矛盾,以求得统一和和谐。
生活中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统一。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立,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双方。
比如,生活中的喜与忧、爱与恨、成功与失败等等,这些对立的现象都是不可分割的。
辩证法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些对立,不要一味地偏向于其中一方,而是要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生活中的辩证法也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渐进的。
任何事物都是通过矛盾的
斗争和对立的统一来发展的。
比如,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各种挑战和困难,只有通过不断的斗争和克服,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而这种发展也是不断地渐进的,从而实现事物的统一和和谐。
生活中的辩证法还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事物的矛盾和对立。
不要被矛盾所迷惑,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矛盾。
只有通过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才能实现事物的统一和和谐。
总之,生活中的辩证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教导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处
理事物的矛盾和对立,以求得事物的统一和和谐。
只有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马原基本原理 辩证法
马原基本原理辩证法辩证法,这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东西,其实就像生活里的魔法秘籍一样,特别有趣。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嘿呀,这就像咱们生活里的人际关系网似的。
你看啊,你在大街上随便遇到一个人,说不定就和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比如说你去买个早点,卖早点的阿姨可能认识你的邻居,然后这个邻居又和你朋友的亲戚有点交情。
这就像一张大网,每个点都不是孤立的。
而且这种联系还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
就像环境和我们人类,那联系可紧密啦。
我们要是天天乱丢垃圾,环境变差了,反过来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这就像是一种因果循环的联系,你对环境不好,环境就会给你点“颜色”看看。
再说说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这就好比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
小时候我们可能就知道傻玩,啥也不懂。
慢慢长大了,开始上学,学知识,思想也变得越来越成熟。
这就是发展呀。
就像一颗小种子,慢慢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而且这种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充满曲折的。
就像创业的人,刚开始可能充满了干劲,觉得自己的想法棒极了。
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呢,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资金不足啦,市场不好啦。
但是只要坚持下去,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这就像爬山一样,路上有坑坑洼洼,有陡峭的山坡,但只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总能到达山顶。
还有矛盾的对立统一呢。
这就像是两个人吵架,表面上看是互相敌对的,但实际上呢,可能是因为彼此太在乎对方的某些观点了。
比如说一对好朋友,一个人想出去玩,一个人想在家里休息。
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正是因为他们关系好,才会有这样的分歧。
而且这种矛盾还能互相转化呢。
可能一开始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但是最后商量出一个折中的办法,既出去玩了一会儿,又有时间休息了,矛盾就变成了促进友谊的一个契机。
在社会上也是这样,贫富差距是个矛盾,但如果处理得好,富的人带动穷的人一起发展,那这个矛盾就会向着好的方向转化。
辩证法还让我们明白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这就像我们减肥一样,你不可能一下子就从一个大胖子变成身材超棒的人。
马原矛盾论实践课题报告
马原矛盾论实践课题报告0. 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辩证法,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实践中的矛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学习与实践研究,探索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总结了一些相关的经验和教训。
1. 研究背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我们深入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2. 矛盾的概念与辩证性质矛盾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事物发展中的动力。
而矛盾的辩证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表现形式。
•矛盾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中,有一个方面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起着次要的、从属的作用。
3.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与矛盾的消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矛盾的发展规律。
在矛盾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斗争和转化而得到解决。
在实践中,我们要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积极促进矛盾的解决,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消解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冲突解决,这是矛盾的主要解决方式;二是通过矛盾的转化和发展解决,这是矛盾的进一步解决方式。
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方式,解决和化解各种矛盾。
4. 马原矛盾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马原矛盾论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经济发展中,面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在社会发展中,面对不同阶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壮大生产力,逐步减小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矛盾有哪些●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作为一个能考进大学的学生来说,高中的他绝对不是完全属于那种只知道玩而讨厌学习的类型,除了非常勤奋刻苦之外,就是很有学习方法。
所以,高中的生活是非常枯燥无味的。
当时的我们就梦想着大学的天堂生活,梦想着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梦想着大学……总之,那时的我们经过高考的洗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充满幻想。
以为在大学里也没有很多课,没有很多作业,没有……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现实中的大学与我们所想的完全不同。
这里与高中相比是有很多不同,因为在这里上课前要急急地跑去占位子,唯一没变的就是食堂。
面对自己神往已久但又似曾相识、相距太远的大学,心里不平衡了,麻木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迷失自己。
对于这种矛盾,有两种选择,一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新生活,确定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踏上自己所要走的路。
二是看不清自我,想当然认为大学是绝对的自由天堂,依然迷失。
●学习知识与工作锻炼的矛盾大学并不只是一个只读书的地方,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
这也是一个事实,除了学习知识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
于是,大学里的学生联合会就比较正式,这里的社团就比较多样,这里的活动就比较丰富。
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
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
作为学生,理所当然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但我们会发现,书本上很多东西并不是马上学就能马上用得上的,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锻炼与提高,可是学习搞不好,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小啊。
这样,两者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应该怎么样处理呢。
从矛盾的“两点论”来说,我们在分析任何事物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双主的对立,也要看到双方的统一。
学习与工作之间有冲突,但是也有统一,我们为什么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
思想素质与个人勇气的矛盾以前大学生在人们的眼光都是天之骄子,现在却很不一样了。
并不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降低了,只是人多了而已。
不过,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差距不是指文化知识。
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都是吃苦吃出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全部的一切都靠自己打拼。
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而且家庭条件都是大大地得到了提高,这些大学生们在家里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头。
当他们遇到一些非正义的事情时,他们会有见义勇为的思想,甚至会种跑出去与之斗争的冲动。
但是,毕竟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是见义勇为地与坏人作斗争,还是坐着装着没看见呢?这种矛盾会让他们的思想经过严厉的斗争。
作为大学生,他们有这个素质和觉悟去,但是毕竟是没经历过世面的孩子,在家里也没吃过多大的苦,哪有这种勇气呢?第三部分矛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自我认知因素分析1.对自我或对他人的认知偏差。
在自我认知方面,过度拔高或贬低自己。
如孤傲的人往往会产生敌视和人际偏离;妄自菲薄使自己的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行事畏缩言辞甚少羞于表达。
在对待他人时,缺乏相对性和客观性,要么一好百好,要么一丑百丑,将个人喜好强加他人身上,缺少尊重和包容。
另外,难于坚守本心,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弱化做事原则,认为金钱、权利、利益是社会人际交往的最终目的。
这样的认知偏离都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陷于孤立。
2.对自身个性人格因素了解不够。
自卑是制约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无论是因为自己的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而自卑,还是因为自己的容貌、健康和学习状况而自卑, 具有强烈自卑感的大学生,常常过分在意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害怕丢面子。
个性内化外化,性格内倾外倾,都会对自身造成一定的人际困扰。
交往恐惧倾向,一般发现于个性偏内向且胆小怕事者,可能与其成长经历有关。
有些新入校大学生因为离家求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也离开了长久的依赖,在新的友谊和归属感尚未建立之前,会具有较高的孤独感,时常感到身陷孤零,倍受冷落和缺乏关爱。
时间长了产生不信任和疏离感,进而变得孤僻和自我封闭。
3.把部分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
因为外界环境中拜金主义的驱使,高校制度的缺陷,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腐蚀等,会使大学生产生嫉妒等心理。
在社会转型期,利益重新分配给人带来更多压力,并造成心理认同上的偏差。
动力因素分析1.躲避工作、逃离社会的心态有些人害怕人际交往,害怕复杂的社会关系。
长时间呆在学校里,不排除有的人会产生逃避、遁世的消极心理。
如果不是很严重,考研或就业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一切都听天由命。
但对于那些有严重逃避心理的人来说,考研未必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因为考研之后还是得去面对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要生存就得参与融入社会,从中获取所需的资源。
如果明知这一点还选择去考研,无非是给自己平添更多的烦恼。
因此持这种心态的人容易在考研与就业问题上摇摆不定不知如何是好。
2.家庭环境方面原因第一,家庭不完整、不和谐,家庭关系不融洽。
破碎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交往,甚至有些孤僻,对事情非常敏感,生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疑心较大,一旦碰到挫折,情绪就更加低落、不稳定、还有的家庭曾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其实棍棒教育一方面会造成孩子唯唯诺诺,当外界压力超过其能所承受的临界线时,他们就往往以轻生等极端方式予以解脱;另一方面会培养出“小暴君”,他会用比父母更暴力的手段对待他人,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多喜怒无常,心神不定,看似“风光”,实则性格孤僻,心灵在苦恼中挣扎。
第二,家长期望值过高,给大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一旦孩子的表现没有实现父母的愿望就会遭到责备甚至羞辱,有的大学生就产生了负疚心里,自卑感强,有困难不敢讲,和家长保持距离。
有的家长管教过严,希望孩子向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动不动就强迫、命令,而忽视了孩子的个人意愿,很多大学生都是表面顺从,内心压抑,处于苦恼中。
第三,家庭贫困。
随着高校改革并轨招生,缴费上大学已全面实行,对大批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学费和生活费都成为沉重的压力,经济上的窘迫深深困扰着贫困学生,使之感到苦恼。
3.盲目的从众心理看身边很多人都去考研了,当上研究生似乎可以抬升自己的身价和地位,所以也想去试一试。
这类想法有一个破绽,那就是对自身没有一个准确的就业定位,对自己有一些迷茫,无法知道潜意识里的内在欲望,不清楚确切的行动方向,因此会去寻找能够代替和转移的目标。
4.人生观、价值观缺失,失去目标和方向这点是造成大学生内因动力不足的根源,那些目前没有然而很有必要马上树立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的大学生,想要在在短期内实现建构这些体系似乎不大可能,他们所能做的是加紧了解和认识自我内心的欲望,应及早定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部分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第一,从主观因素出发正确把握自身内在条件和内心需要。
在考研就业选择上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自我SWOT分析,把握主客观条件的优劣,同时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原理自我调节不适心理;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其次是尊重他人,以真诚对待友谊,坚守本心,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情感方面,明确自己对爱情的需要,正确认识爱情的责任和意义,提高大学生对爱情的内涵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依据自身实力,结合考研发展前景和专业的就业形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作出最佳选择;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理性地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在枯燥的学习中,适时抽出一定的时间多参加校园社团活动,积极与人交流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做户外运动;合理分配时间,制定长、短期目标以避免出现时间真空时不知所措。
第三,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良性互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比如相关的社会研究机构可就此在高校展开一些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些心理变化,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实践的方向和依据。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进入学校招募小组成员并采用互惠模式的封闭式小组展开小组干预与引导,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沟通、社会工作者阶段性的活动治疗,促进成员自我认知提高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达到缓解或解决他们郁闷心理的目的。
另外,学校方面要根据新的婚姻法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恋爱的引导,引导他们把握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加强大学生的心里辅导和心里治疗,避免心理问题的严重化。
相信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校正确的心理引导,社会工作机构适当的沟通和干预及社会舆论传媒的监督,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处理好这一问题,促进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会自我调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
●音乐调节。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是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听那些曲调和节奏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除了听以外,还可以自己唱,尤其高声歌唱,是排除紧张、发泄情绪的有效手段。
当不满情绪积压在心中时,不妨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来唱唱,歌的旋律,词的激励,唱歌时有节律的呼吸与运动,都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学会倾诉。
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二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朋友就是你的良师益友,而你的倾诉就像你为对方泡的那杯清茶,啖之有味而且甘之如饴。
倾诉的过程同时也是交流的过程,把自己在恋爱或人际交往中的困惑说与他人体听,也许别人会给你一些中肯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可能就是你花了很长时间也没能看透没能找到的,如此你就可以有幸绕开类似问题而避免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在一些无意义的困扰上。
●适度痛哭。
哭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本能,是悲欢喜乐情绪的最真切反应。
当考试失利了或爱情受挫时,找个可靠的朋友或寻个僻静的地方,低声抽泣也好高声狼嚎也好尽管以你的方式去哭一场,把你压抑的不满或悲伤通过泪水和声音发泄出去。
●户外运动。
运动是田径场上抑郁和无聊的天敌,锻炼则是强悍人格中健康心理和豁达心性的好友。
对抗躯体疲劳和内心无聊的最好方法就是到户外做运动,比如去登山、游泳,结伴去篮球、排球羽毛球台球等。
遇上郁闷的心情无法排解时,去做些运动无疑可以通过体力消耗和转移注意力使你得到解脱。
无聊的时候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打发时间,同时还可以发展自己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