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春晚
2010年虎年春晚结束后,据某门户网站的调查,认为本次春晚不好的约占40%,认为好的占22%。而很多多年守候春晚的忠实观众也表示,自己虽然年年看春晚,但春晚年年感觉平淡。对春晚已经没有什么太高的希望了,只是每年和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春晚能年年保持百分之九十多的高收视率,却骂声渐涨的局面了。从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天,春晚伴随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在不断发展,也见证了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友们把春晚的发展分成几个时期:1起步期:虽然看着比较简朴,但是演员表演都很真情,让人打心眼里高兴。2巅峰期:经典的上世纪90年代后,春晚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大,场面也一年比一年绚丽,但是却一年比一年没看头。
3式微期:现在的春晚,虽然华丽但显空洞,一个人能唱的歌要分成五六个人,大家你拼我凑一人一句,混个脸熟。小品脱离实际,很少有以前发自肺腑的快乐笑声,大多都是台下的那些“托儿”在起哄。
为何春晚会从以前的视听美宴变成如今的鸡肋,我将从一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春晚存在在问题
1受众需求变化
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的物质文化水平都处在起步阶段,人民的精神文化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程度,处于“饥渴”状态的大众对央视新推出的春晚这个全国性的年度大型综艺娱乐晚会自然是“饥不择食”,三十年后的今天,人民的文化素质有了巨大提升,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更高层次,标准也更高。精神食量“富足”的广大受众,面对春晚这道吃了近三十年的年夜饭不再是囫囵吞枣式的充饥,而是对色香味俱全的追求。以前的小孩讨厌吃药,因为药在他们眼里就是“苦”的代名词,现在的儿科医院里,同一种药还可以按小孩的需要生产出草莓味,水蜜桃味,苹果味等供选择。但春晚却没能作出适合受众喜欢的口味,所以,批评越来越多,致使骂春晚也成为一种潮流。春晚已经被仪式化,
人们大多数是为了看春晚而看春晚,只是把它看做过年喜庆团圆的一个部分,对它的节目并没有寄予过去那么多的期待。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春晚的忠实观众大多是一些受习惯牵引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则不受传统习惯的束缚,乐于去寻找新的过年方式娱乐。常此以往,春晚的寿命还能延续多久呢?
2媒介环境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媒介环境也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如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与光、电子、互联网传播手段,如图文传真、卫星通讯、电子邮件、电子出版物等共同构筑了立体的传播网。新技术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一个多媒体数字化的时代。
1.媒介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数字化发展。80年代初,人们接触的最多的还是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还没有充分普及。而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技术的提高,除了传统的纸质报纸外,还有数之不尽的网络报纸,手机报也纷纷崭露头角。数字电视数字广播让人们不再限于时间段的拘束,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点播自己需要的节目。互联网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时事,网络化办公,远距离交流再次验证了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理论。
2.媒介专业化,分众化发展。广播电视在节目制作上迅速发展,围绕"频率(道)专业化、节目对象化",培育专业化特色,打造名牌节目栏目。各个频道都在凸显自己的特色,湖南卫视的娱乐化年轻化,安徽卫视剧行天下,凤凰卫视的“全球化视野,大中华概念”的理念追求,重庆卫视的麻辣也能满足重口味观众的需求。
各媒体之间的竞争随着新的媒介出现愈演愈烈,受众不断被细分。在争夺受众的战争中春晚如何定位如何改变才能挽回流失的受众信赖?
3春晚组织创作模式,央视的垄断地位与竞争
多年来春晚一直由央视独家垄断,且带有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选导演,选演员,评审节目都是由少数人决策,根据少数人的喜好选
节目。即使是招选导演,也是在央视圈内部范围内选定。在封闭,缺少透明化操作模式和竞争的体制下的组织和选拔必然带有无法突破的瓶颈。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中,现有的封闭垄断模式显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春晚必须投身激烈的竞争中,即使它现在拥有垄断性的资源,拥有无数习惯性忠实受众和广告商的青睐。但是,如果不改变模式,适应和投入竞争,提高自身质量,那么它将在不久的将来流失观众和广告资金的支持。
4政治与人民需求和艺术表达,
春晚它更像一篇社论而非联欢,它急于像人们表达什么,向观众告诉什么,却不是通过艺术作品的魅力与号召力,没有通过人们的内心产生共鸣与激荡。只有奢华的场面,高昂的声调,主持人依旧的煽情。春晚是给老百姓看的,而不是给少数领导看的,更不是少数领导自我宣传,为领导唱诵歌的平台,广大百姓才是春晚的最终评委和上帝。现在的春晚就像一个大杂烩,春晚导演在制作时既想讨好领导,歌功诵德,维护主旋律,也想搞得高雅,搞得文艺,就弄些阳春白雪。最后还得想着要贴近老百姓,索性挤牙膏似的加入一些小品,魔术,杂技逗人笑笑。反正就是一锅端,谁也不得罪。这样就热热闹闹,团团圆圆了,看似啥都有,但吃过以后,回味回味,却说不出到底是啥滋味儿。
很多原本挺不错的节目,因为节目编排时间过程等硬性原因,在审核时期被“枪毙”。还有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为了迎合春晚的口味被改造的面目全非。更有一些因为不符合主旋律的表达而被春晚拒之门外。
5外表与内涵
主持人的服饰装扮越来越华丽,演出会场的布置投入了大量物资打造得金碧辉煌,荧屏上的俊男美女如云,绚丽华美的舞步让人眩晕眼迷离。但是却少了一种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原汁原味的东西——朴实的美。小时侯,每年寒暑假电视里都会播放西游记,而我都是逢播必看,就算那些耳熟能详的台词,每一个情节都能让人看的津津有味,猪八戒的憨态可掬,孙悟空的机智敏捷,小妖怪的闹喳喳都被刻画的生动灵透。我也纳闷,为啥这取经路无论走过多少会,都能给人新的快乐与收获。直到新版西游记拍出放上萤幕时,我终于明白了此
中奥妙,新版西游记的投入可是不少,女妖精们一个比一个漂亮,就连唐僧的袈裟也是闪闪发光,每一集里孙悟空和妖怪的打斗场面加入了电脑特技并且延长比武时间,还增加了很多女妖精跳舞,甚至是洗澡的场面。这不禁让人猜想,导演是打算把西游记拍成武侠片还是爱情片呢。导演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演员的外表服饰,场面布置,电脑特技投入,但却掩盖了西游记中朴实的美,忽视了人物性情的真,表面的浮华只能让人吸引一时,而要真正让人们永远喜爱,需要的是能打动观众内心的质朴。
回顾80年代春晚起步初期,当时的春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姜昆,刘晓庆等演员构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春晚的服饰尽显浓重的时代气息,主持人之一的刘晓庆身着红色连衣裙,乌黑的披肩长发,凸显出年轻,朝气,还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特有的质朴笑脸。而男主持人大多身穿中山装,还有卡其布的工装,偶尔也会见到西装,但不打领带。初期的春晚虽然稚嫩,但是真诚。它们动情的表演感动了所以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前不久的一次网络上关于历届春晚的评选活动中,1983年版春晚成为得票最多的最受观众喜爱和留恋的春晚。朴实的欢乐,通常是小百姓的欢乐,是反映居家过日子真真切切的生活之美与乐,它们汇聚到一起,便成为中国13亿人民的欢乐,是中国之乐。
6创新
春晚的基本模式和程式化环节固定:开场歌舞,喜庆节目,各界百年,回顾展望,零点倒时,结束歌曲难忘今宵。模式不能够一层不变,也必须与时具进,展现时代发展与受众需求的变化。几十年保持一种模式不变,只能让人对它慢慢产生审美疲倦。
春晚的节目形式和种类比较固定,相声,小品,唱歌,跳舞,最后再加点戏曲。人民坐在电视机前基本上只发挥了视听感官,被动接受电视机里红火热闹的过年气氛。
主持人,演员重复。例如朱军,周涛自1996年主持春晚后,至今主持了十一二届,是每年春晚必然会看见的熟悉面孔,不免让人视觉疲劳。的确,老演员的丰富经验和艺术修养是现在很多年轻一代演员所缺乏的,春晚举足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