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解构与建构_文本的解构与结构
解构,更需建构
解构,更需建构天津市实验中学刘晓婷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常见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一篇美文经过老师的讲解之后就变成了一堆知识的碎片,它们的名字分别叫做生字词、文学常识、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近来,也听了不少公开课、创优课,发现这种现象不仅没有改观,而且愈演愈烈。
不少教师把教学作为一种纯技术化、程序化的手段,总是要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乱,惨目忍睹,于是“文本”变成了“标本”,“活体”变为了“尸首”。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被训练为做题和拆解文章的机器,写作文时也就自然成为了“套中人”。
难怪我们的学生在走出学校的时候,成为的不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成为了在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上制作出来的规格统一的“产品”。
可悲!可叹!现象值得研究,问题更需反思。
为什么这种只管拆迁,不管重建,解构有余,建构不足的语文教学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观念的缺失和偏差。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扭转以“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育局面,确立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的教学观,使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探索、理解与建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科的教材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生的建构知识”这样的知识观。
语文教育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包括学生的学、问、思、议。
局限于现成结论的抄写、背诵,是绝不可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
从静态维度看,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动态的维度看,知识更是认知的过程,是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
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的教学已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而是知识生成与生长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建构究竟应建构什么呢?首先,要建构科学的语文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有知识的人。
一段时期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曾经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语法,其目的是削弱语文的工具性,大力提倡人文性。
于是教材的语法内容删掉了,学生对母语的语法特点淡漠了,不知道什么是主、谓、宾,什么是定、状、补。
现代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思潮
现代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思潮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现代哲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思潮。
它对传统的哲学观念进行了质疑和解构,旨在揭示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的限制。
本文将介绍解构主义的概念、核心理论和重要代表人物,并探讨它对哲学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概念解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思想,它与结构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立。
解构主义意味着去除传统哲学理论的固定结构和含义,通过分析和批判来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
它强调意义的多义性和悖论性,并认为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解构主义的核心理论1. 德里达的批判性修辞学:德里达认为语言是不稳定、欠缺确定性的。
他提出了“差异原理”,即意义的产生依赖于符号之间的差异。
他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揭示了语言的内在结构和隐含的潜意识。
2. 文本解构:解构主义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开放性。
它拒绝固定的解释,并主张对文本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解构,从而揭示出其中隐藏的意义和矛盾。
3. 主体的颠倒:解构主义否定主体的存在和稳定性。
它认为主体是由语言和符号建构的,并随着不同的语境和解读而不断变化。
相较于结构主义的主体观念,解构主义将主体视为一个不断被建构和颠倒的概念。
三、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1.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作为解构主义的奠基人,德里达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批判性修辞学和对二元对立关系的质疑,推动了解构主义的发展。
2.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福柯关注权力、知识和身体的相互关系,他通过“考古学”方法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权力机制和话语体系,并对传统观念进行了解构性的批判。
3.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利奥塔在其著作《后现代条件》中提出了“元敘事”的概念,强调对大敘事的批判和对小敘事的关注,从而解构了现代主义信仰。
建构
建筑学术语
01 简介
03 的内容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02 介绍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有美化,建立,建全的意思。
简介
名词解释
缘由
建构主要应用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的分析上,有建立的意思 。
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
介绍
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上的使用,建构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 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后的因由和意识形态。
因此,建构既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亦不是阅读文本的唯一定案,而是一种从文本间找到的系统。 与建构相对的是解构,解构着重在对各文本间的剖析、阅读,建构着重在系统的建立。 建构一词是对英文“tectonic”的中文翻译。在西方如德国、意大利、希腊和美国等国,“tectonic”一词 历经产生和发展变化,它强调建造的过程,注重技术、结构、材料和表现形式等。 建构是对结构(力的传递关系)和建造(构件的相应布置)逻辑的表现形式。
的内容
从建筑设计到建成过程中,既符合力学规律,又遵循结构特征;同时也符合从艺术审美角度去审视其自身所 应具有的美学法则;加之能在建造实施过程中保持其以上特征的过程。
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建造等内容,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集合,是一个全过程的综合反映。
谢谢观看
文学作品的解构与重构分析
文学作品的解构与重构分析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通过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构建,传达着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共鸣。
然而,在深入了解一个文学作品时,有时候简单地阅读和解析并不能完全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这就需要运用解构和重构的方法,通过对作品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针对文学作品的解构与重构进行探讨。
一、解构分析解构分析即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剖析,从多个角度逐层递进地分解作品,以揭示其中的各个组成要素、主题和意义。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解构分析方法。
1.情节解构情节是一个文学作品的骨架和线索,通过解析情节的构建,可以揭示出作品中的高潮、转折点和人物关系等重要细节。
在情节解构中,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设置、事件的先后顺序、人物的行动和冲突等方面入手,逐步分析其中的脉络和逻辑。
2.人物解构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和形象代表,通过对人物的解构,可以了解到作品中的个体和群体形象以及他们的性格、动机和变化。
在人物解构中,可以从外貌、语言、行为、思想等方面入手,逐层剖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揭示其扮演的角色和象征意义。
3.语言解构语言是文学创作中最直接的表达手段,通过对语言的解构,可以了解到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意象、音乐美和语言风格。
在语言解构中,可以以段落、句子、词汇等为单位,逐层分析语言的运用和效果,从而揭示出作者通过语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重构分析重构分析即在解构分析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重新构建和整合,以达到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重构分析方法。
1.主题重构主题是一个文学作品中最核心和基础的因素,通过对主题的重构,可以把握到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现实的思考。
在主题重构中,可以将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语言等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故事框架,以凝练出作品的主旨和核心。
2.结构重构结构是一个文学作品的骨架和脉络,通过对结构的重构,可以揭示出作品的组成和组织方式,理解其整体性和内在逻辑。
结构、解构、后结构
怎么样用结构主解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分析电影或文本?电影是镜头、情节、声音这三个形式的组合,把他拆开来看,问自己这样的问题:1.这是个什么样的镜头/情节/声音?2.为什么创作者要把这个镜头/情节/声音这样处理?这(对现实)表达了什么?3.他是不是想要观众产生某种他预设的感觉?4.这是不是说明了某种我们共有的意识形态(神话)?以上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即用基于语言学的观点拆解电影元素后,对能指和所指进行关联分析,前提是承认电影语言是有结构的。
然后再反过来问另几个问题:1.为什么观众会从这个镜头里得出这个理解?2.这和他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佛教徒会这么理解吗?存在主义者呢?3.这个背景为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理解,那个背景又导致了那样的理解,怎么能说谁对谁错呢?你可以简单地把这个理解成解构主义,是在结构主义框架内的、对“能指能带来所指”的反对意见,认为世界上没有所指,即只有可以任意理解的文本,而没有固定的意义,解构主义者认为结构主义把一切万物锁进一个不会扩张和变化的符号系统是不科学的,因为一方面结构主义与神话/符号学没有考虑到书面语言的情况(德里达的观点),另一方面每一个主体基于自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经验也会对符号做出不同于其他人的理解。
说白了,就是把主体接受的观点以及符号的变动因素纳入了结构主义符号学,可以用传播学里的二级传播和编码解码理论来理解。
再深入一点,再问自己(真的要这么问吗):1.这移动的画面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2.他的表达和我的感受,这两者有联系吗?3.电影语言是什么?我就爱觉得特写是不重要,全景集中我的注意力,难道我错了吗?可以看到,不同于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则认为结构主义完全扯淡,你要用后结构主义分析电影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反正不要同意结构主义的观点,不要承认确定性,不要承认经验论和二元论(即理论能解释现实/事物有真相),甚至不要承认语言存在,意义先于语言,举个例子:sanity和insanity,这两个词真的是指正常和不正常吗?为什么以前中国大陆做个体生意不正常现在又正常了?为什么同性恋以前不正常现在又正常了?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这里社会意义先于语言,语言实际上只是被社会权力交替所被操控的能指。
解构、建构、重构、再构——基于文本利用视角的对话课教学“四部曲”
解构、建构、重构、再构——基于文本利用视角的对话课教学“四部曲”□唐雅雅【摘要】在Let’s talk对话教学中,教师需深入解读教材和分析文本,紧扣文本语篇内容,关注核心语言,通过文本解构、建构、重构、再构,让学生明晰教材内涵,提高语言技能,丰富语言输出,提升对话意识与能力。
该策略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助推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文本“四部曲”;对话意识PEP教材中的对话板块,语言真实、流畅,贴近话题情境。
该板块“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它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融合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其中,高年级的对话语量增加、话轮增多、篇幅增长,发散性语言和联想性语句出现,对话语境更丰富,话题更真实。
教师通过不断尝试和修正,对对话教学进行了文本解读和教学重构,整理出对话课教学的四部曲:文本解构—文本建构—文本重构—文本再构。
该模式紧扣对话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从文本和插图中寻找内在逻辑关系,通过设计挖空、排序、辨析等方式产生信息差,引发学生感知、观察、分析、预测、判断、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发展其语言运用能力,助推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本文以新版PEP五年级下册Unit3My School Calendar B Let’s try&Let’s talk板块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基于文本“四部曲”进行对话教学,以提高对话教学的实效性。
一、文本解构——围绕话题,解读文本,明晰教材内涵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教师只有深入分析和研读教材,才能依托教材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教师须多元解读文本,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读出他们的逻辑关系、内在思想,突出文本的内涵,并在各板块的教学中加以体现,从而引领学生理解、体验和感受文本,赋予文本以生命,赋予课堂以活力,使教学变得立体和综合,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小说的“解构”与“建构”
的感情世界 7 等。 自己的背景知识 积 等 以
是 对 人 性 的 冷 思 索 。 追 问 的 过 程 也 就 是 “ 构 ” 本 的过 程 。 解 文 文 学 鉴 赏 是 一 种 个 人 色 彩 浓 厚 的 审 美 活 动 ,阅 读 者 只 有 真 正 走 进 作 品 的 内 能实现 “ 以想 象 为 方式 填 补 作 品 的 空 白 , 以 全 部 的 人 生 经 验 作 品 中 的 一 切 ” 所 。 以 , 读 时 可 以 思 考 如 下 问题 : 与 人 物 阅 我
素 解 析 的 基 础 上 获 得 对 小 说 的 宏 观 把 握
习, 现在小 说的阅读鉴 赏上 , 想应 解 部 与作者 真正沟通 , 生感情 的共 鸣, 体 我 产 才
与 微 观 认 读 :建 构 ” 则 属 于 开 放 式 或 多 “
元 性 解 读 , 一种 更 高 层 次 、 自我 化 的 是 更
作 者 笔 下 也 缺 少 了春 天 。 ”
去 接 近 文 本 ,用 自 己 的 发 现 去 点 燃 学 生 阅读 的 火 花 。 师 提 出 的 “ 教 问题 ” 能 够 使 ,
学 生产生 阅读兴趣 并迫切 希望得 到答案
的 效 果 : 师提 出 的 “ 教 问题 ” 能 够 把 学 生 , 的 注 意 力 、 维 力 、 忆 力 、 象 力 等 各 思 记 想
通 过 师 生 的 共 同 探 讨 , 作 者 追 求 生 命 的 意 志 慢 慢 显 露 出 来 ,隐 藏 在 文 字 之 中 的作 者 “ 中 的 春 天 ” 也 渐 渐 映 现 出 心
分析文学文本的构成机制
分析文学文本的构成机制文本(即文学文本)是文学的一种物态化存在形式,文本的语言构成了文学世界的存在现实。
一个文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有机的语言构造系统。
作为阅读的对象,它与读者相互依存、相互生成。
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赛尔指出:文本与读者两极,以及发生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文学交流理论的根基。
“文学文本作为一种交流形式,它冲击着世界,冲击着流行的社会结构和现存的文学。
这种冲击是一种由文本的各种功能发动的、对思想体系与社会体系的重新组合。
而这种重新组合揭示了交流的意旨,其过程一直受到文本宽泛的特定指令的导引。
”[1]同时,伊赛尔还强调之所以将文本阅读活动中文本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称之为“审美反应”,是因为这种反应是“由文本造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与感知能力,促使读者调节甚至改变自己的倾向”[2]。
很显然,伊赛尔的这种阅读反应理论将文本视为一种“接受前提”,认为它具有发挥效应的潜能,其结构不仅调动了读者,促使读者对文本进行加工和建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驾驭着这一过程。
因此,探讨文学文本的指令机制,揭示文本在读者头脑中引发的基本运演程序,是文本阅读的出发点。
如果说文本阅读是发自我们对文学文本的关注,那么,就不可忽视阅读活动中文本的重要意义。
文学的天空,星辰闪烁,璀璨绚烂,应该说这是文本构出的美丽天空。
如果没有奇颖的文本营构和文本形式的存在,文学的天国将黯然失色,读者阅读便失去依据;而对文本不能作切入的透视和开放性的动态建构,也难以深入领略文本世界的瑰丽风光,更不可能探知文学星空的真正奥秘。
所以,文本阅读就是以文本的探索为基点,根据艺术创造规律,对文本的生成与构成的特征、文本的营造系统和内制机制作创造性诠释。
1文本概念及反拨意义文本阅读是以“文本世界的探索”作为基本目标的。
那么,什么是文本?应该如何解释文本这一概念?从运用文本概念来进行艺术理论建构和文本阅读与批评研究的情况来看,对它持有多种不同的认识:有的把文本作为独立自主的存在物,而阅读就是自足地对文本内涵的诠释。
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目录分析
1
导言
2
一什么是经典
3 二经典化、去
经典化和再经 典化
4 三文化研究与
文学经典
5 四中国文学的
经典化问题
所有的经典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比其他更平等 经典——彼时和此时 文学经典的存在和认定 当代经典问题与多元视角 试论文学经典的永恒性 互文性与文学经典——一个视角主义的研究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经典在对话中生成 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 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 经典的由来与命运 经典再生产与“本事迁移理论” 文化交流视野中的文学经典——关于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化问题
大约是受到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多元论等等批评时尚的影响,有些人倾向于建构主义、 历史主义、特殊主义乃至相对主义的视角,他们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在经典建构过程中起的作用更感兴趣,经 典与权力之间的纠葛,强调经典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以及性别取向等等,认为经典是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 的人或机构出于自身的特殊利益而建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在对经典的界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经典观念明显体现出文化研究的影响。诗歌和声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被当做光荣的“圣象”和“永 不衰老的智慧丰碑”来进行思考。然而大众文化产品的流行破坏了精英分子建立的那种经典化进程,终止了经典 化的美梦,传统的经典也现出了原形:经典的下面掩饰着宰制关系,经典意味着阅读的强制。
精彩摘录
这是《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建构,解构,再构
建构,解构,再构作者:王进花来源:《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08期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外研版《新标准英语》教材Listen and Read 都是为阅读教学专门设置的板块,然而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偏重于阅读环节对阅读文本的内容和语言点进行解读,而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环节对文本的利用和挖掘还不够。
一、预测文本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elen Keller激活阅读期待,从背景走向故事。
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问题意识,从回答走向提问。
不同学生理解文本有独特视角和个性体验,能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读前环节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环节,该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尽可能短时间内了解与所要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
这种预测过程实质就是构建“我的文本”的过程。
二、读中环节——深度探究,解构文本解构文本是指还原文本本身,通过多种方式接触文本、了解文本,深度探究文本的过程。
Task1:Let’s l isten the text together. Then answer these queations.小组合作读课文,找出不会的单词,学习新单词。
设计目的:引出新词、词组,以强化知识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对重、难点知识的敲打。
Task2:Listen,read then tick.1)Helen Keller was born in_____.()A.1880 ()B.1888 ()C.18902)She cou ldn’t see.She was____.()A.deaf ()B.blind ()C.sad3)She was deaf.She couldn’t_____.()A.read ()B.see ()C.hear4) She could read and write because she was very____()A.difficult ()B.blind ()C.clever5)She traveld round____()A the US ()B.the world ()C.the UK6)She was famous for helping____.()A.animal ()B.pupils()C.blind people设计目的:学生听音模仿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培养。
文本结构名词解释
文本结构知识解读文本结构是指作者在文本中组织信息的方式。
文本的结构可以分为外结构和内结构。
外结构是文本所呈现的直观上可把握的形态特征,而内结构则包括托多洛夫句法层面的三类结构关系。
此外,文本结构还可以分为有机统一说、多样统一说、层次系统说和语法结构说。
有机统一说强调文本各要素和各部分的整体和谐关系,多样统一说突出了文本由多种不同的因素或部分构成的这一事实,层次系统说认为文本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完整系统,而语法结构说则把语言系统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参照系统,从语言结构的基本特征来推导文学文本的结构关系。
在文学文本中,主导因素决定了结构和功能,形成了文本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文本的结构是一个完整体,所有要素或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
虽然各个要素或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起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各要素和各部分同样重要。
因此,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应特别注意那些重要的元素和部分。
文本结构是文本分析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还可以揭示文本背后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
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组织方式、信息分布、逻辑关系和情感表达,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在文本结构中,不同的结构和元素组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意义。
例如,有些文本采用直线式结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或事件的发展过程组织信息,这种结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而有些文本则采用螺旋式结构,通过反复、对比、暗示等手法来表达信息的深层含义,这种结构较为复杂,需要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此外,文本结构还可以反映作者的风格和特点。
不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结构和手法,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特点,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个性和魅力。
在分析文本结构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篇章结构分析、语句结构分析、词汇结构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文本的结构特点,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解构·重构·建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三构”策略
解构·重构·建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三构”策略发布时间:2023-07-18T08:09:35.626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4月总第442期作者:蔡晓康[导读]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第二小学322109摘要: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将教材中的每一个“单位”视为一个整体,将其中的每一个独立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加强调学习主动性的养成,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
在单元整体教学法的模式下,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锻炼个人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剖析关联:整体分析单元知识;向学重构:整体处理单元内容;有机整合:整体推进单元教学的策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核心素养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更集中,知识点范围更广,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让学生的眼界得以扩宽。
但也应当注意到,如果不能够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有所侧重,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毫无价值。
因此,教师在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一定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分清主次,进而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解构:整体分析单元知识在整体分析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剖析关联的策略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从而为单元统整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1.基于单元要素:把握知识体系。
针对单元整体教学教材而展开分析,不仅要深入挖掘知识内容的本质和核心,同时还应当关注单元内相关要素之间的形成关系,换言之,就是要体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通过联系,能够呈现学习内容的编排设计思路,也能够揭示潜藏于知识内容之下的核心思想以及观点。
文字的解构与重构
文字的解构与重构在我们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文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字能够传达信息、表达思想,甚至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观点。
然而,文字也需要经过一定的解构与重构过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目的。
本文将讨论文字的解构与重构的意义,并探讨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文字的解构文字的解构是指对已有的文字进行分析和归类的过程。
通过解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字的结构和含义,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1 分析段落结构首先,我们可以分析文字的段落结构。
一篇文章通常由引言、主体和结论组成。
通过分析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和支撑句,我们可以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观点发展。
1.2 辨析词语搭配其次,我们可以对文章中的词语搭配进行解构。
有些词语具有特定的搭配习惯,它们和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能够产生更准确、更具表达力的效果。
通过辨析这些搭配,我们可以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
1.3 解读修辞手法进一步地,我们可以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夸张等,它们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文采。
二、文字的重构文字的重构是指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构思和调整,以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意图和目的。
2.1 重塑逻辑顺序在重构文字时,我们可以重新调整段落的顺序和组织,使其更合理地递进和发展。
如果文章的逻辑顺序不够清晰,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
通过重塑逻辑顺序,我们可以使文章更易读,更具说服力。
2.2 删减和补充有时候,文章可能存在冗余或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删减和补充。
对于冗余的内容,我们可以删除一些重复或无关的部分,使文章更简洁明了。
而对于不足之处,我们可以补充一些具体的例子、数据或论据,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具体性。
2.3 优化表达方式最后,在文字的重构过程中,我们应该优化表达方式,使其更具凝练、生动的效果。
通过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倒装、排比和反问等,我们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吸引读者的注意。
综上所述,文字的解构与重构是提升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
解构与建构作文
解构与建构作文Decomposition and construction are two contrasting processes that are essential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解构与建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过程,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
Decomposition involves breaking down complex structures or systems into simpler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is process allows us to understand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s and interactions within a system. 解构涉及将复杂结构或系统分解为更简单的元素或组件。
这个过程使我们能够理解系统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In the realm of literature, the deconstruction of a text involves analyzing its various layers of meaning and unraveling the underlying themes and symbols. Literary scholars often engage in deconstruction to uncover the deeper implications of a work. 在文学领域,对文本的解构涉及分析其各种意义层面,并揭示其中的主题和象征。
文学学者经常从事解构,以揭示作品的更深层含义。
On the other hand, construction is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something new or building upon existing foundations. It requires creativity,vision, and skilled craftsmanship to bring an idea to life. 另一方面,建构是创造新事物或在现有基础上建立的过程。
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结构主义是一种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它强调文本或作品中的结构和系统性,而不是个体元素或主题。
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主要涉及解构、语言符号学和符号学等方面。
下面将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1.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批评方法是通过揭示文本中的二义性和矛盾来破坏或颠覆传统的意义和结构。
例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论语言的起源》中,他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解构,揭示了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从而批评了结构主义的意义和真理观。
2. 路易斯·阿尔图塔的符号学路易斯·阿尔图塔是一位法国文化理论家,他的符号学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体现在对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分析上。
他认为,符号不仅仅是一个代表事物的标志,而是具有自身的结构和规则。
通过对符号系统的批评,他揭示了文本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3.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批判米歇尔·福柯是一位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权力批判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关注权力的运作和效应。
他认为,结构主义忽视了权力对主体的规训和控制,而权力则是文本产生和解读的关键因素。
福柯的权力批判揭示了结构主义对权力的忽视和缺陷。
4.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罗兰·巴特是一位法国文化理论家,他的符号学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涉及符号的多义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符号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多重意义和语境依赖性。
通过对符号的批评,巴特揭示了结构主义对符号的过度简化和抽象。
5. 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研究斯图尔特·霍尔是一位英国文化理论家,他的文化研究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关注文化的历史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结构主义过于强调结构和系统,忽视了文化的变化和差异。
霍尔的文化研究揭示了结构主义对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忽视和缺失。
6. 爱德华·萨义德的批判理论爱德华·萨义德是一位美国文化理论家,他的批判理论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和权力。
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建构主义开放分类:文化、哲学、教育、心理、国际政治认知发展领域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棽黄胶鈼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课文文本结构与篇章逻辑解析
关于课文文本结构与篇章逻辑解析课文文本结构与篇章逻辑解析课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解析课文的文本结构和篇章逻辑,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从文本结构和篇章逻辑两个方面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
一、文本结构分析文本结构是指一篇文章的组织形式,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等部分。
通过分析文本结构,可以找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文章的整体框架。
在课文中,通常可以分为引子、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引子是文章的开头部分,通过引入背景信息或者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正文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包括故事情节、时间顺序、逻辑关系等内容。
结尾是文章的结束部分,通过总结或者得出结论来结束文章。
二、篇章逻辑分析篇章逻辑是指文章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通过分析篇章逻辑可以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在课文中,篇章逻辑通常可以分为三种形式:顺承、转折和递进。
顺承是指文章中的观点呈现连贯的逻辑关系,前后内容之间没有明显的冲突或者转变。
转折是指文章中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从一个观点转变为另一个观点,可能存在对比、矛盾或者补充等关系。
递进是指文章中的观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具体等逐步发展的关系,通过展开说明或者列举例证等方式来展示观点。
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以上的理论,下面以一篇课文为例进行文本结构与篇章逻辑的分析。
例文:《小学早读课》【引子】在苏州工业园区附近的一所小学,每天早上7:30,都会播放一段音乐,这是小学早读课的开始。
这段音乐温馨而激励人心,所有的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教室。
【正文】正文部分主要介绍了小学早读课的内容和孩子们的体验。
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认真朗读课文,展示他们的朗读才华。
有的孩子读得声情并茂,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有的孩子读得稚嫩却真挚,让人感动不已。
他们一边朗读,一边用眼神和微笑传递着课文的内涵。
【结尾】结尾部分总结了小学早读课的好处和意义。
通过早读课,孩子们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还培养了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从《非诚勿扰》看女性文本的建构和解构
在 内容形式上不对等性 在 这 个 舞 台 上 ,我 们 不难 发现
种 充 满 着 政 治 意 味 的 视 觉 乐 趣 ,女
原 发 性 矛 盾 和混 乱 也 由此 得 以 扩 张 和 本是 在对男权社会 解构的过程 中建 构 性可 以通过 行使公共赋 予的权力来进 发 展 。 因此 ,本 文 则 从 性 别 身 份 的 视 起来 的。而建构一个 理论 的基础是 主 行 自由选择 。而更重要 的是节 目通过 角 出 发 。试 以话 语 分 析 的 方 法 来 阐 释 体 的 利 益 ,即 女 性 的 公 众 利 益 。波 伏 形式结构 的不对等确保 了对女性 的授
断 。 每位 出现 的 男 嘉 宾 都 不 知 道 他 对 主 线 。不 同 的 主 线 又 可 以 引 出不 同 的 比较 分 散 ,这 种 去 中 心 化 的 文 本 更 容 自我 的叙 述 和 展 示 可 以 去 到 哪 。 更 重 主题 ,还 可 以从 不 同 的 观 看 地 位 对 其 易 让 她 们 跟 上 节 目内 容也 更容 易 投 要 的 是 ,被 灭 灯 的 原 因 往 往 只 是 流 于 进 行探讨 。而如此 快的节 奏 ,使观 众 入 , 因此 电视 对 于 女 性 有 一 种 天 然 的
视
g
忌 彗
衡 。我 们可 以从 《我 们 约会 吧 》的 患哥等等 ,这些 符号标签 都是社会 现 视 媒介 的收看模式 ( 特别 是女性观众 叙事找 到例证 。女嘉宾通 过V } CR B自
实的小缩 影 ,而这 些话题 的真正展 开 的收看模式 )有 关。本人从 网络上获
( ) 二 女性主义文本特点
女 性 主 义 文 本 是 一 种 理论 假设
批 评 意 味 的词 语 ,如 “ 马 女 ” “ 宝 富 女 性的意识和特 点都被淹没 了 ,只成 的 建 构 ,但 是 这 种 假 设 并 不 是 脱 离现
初中语文教材的解构和建构
初中语文教材的解构和建构:解读教材是设计教学的前提。
教材,是为达到特定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材料。
语文教材不仅具有工具意义,还具有文化意义,是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载体,还是学生系统、高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师生集中对话的场域。
而大多数老师解读教材只停留在文本表层或盲信教学参考书,匆匆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课堂难免不会让学生诟病,对于个人专业成长极为不利。
经典文本是一头牛,我们则需要庖丁的智慧。
一、解构文本,支离文本要素解构,或译为“结构分解”,是后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
是解构主义者德里达的一个术语。
解构不是理论,不是方法,更不是概念。
它仅仅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实践活动,重在显示它的自我创造精神解构阅读呈现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读成单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讯息,而应该被解读为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冲突的体现。
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许多同时存在的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会彼此冲突。
将一个文本的解构阅读与其传统阅读来相比较的话,也会显示出这当中的许多观点是被压抑与忽视的。
(一)解构视角,局外身份深介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总抱着教参为“圣经”,这种抱残守缺的做法往往束缚教师的思路和手脚。
教师在文本面前应该是一个陌生人,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照文本,以“局外人”的视角深入到文本,遵循从文章的主旨结构到字词标点的顺序发掘文本潜藏的重要信息。
以这样的视角就可以对文本的价值进行重估,更体现教学上的民主,有利于课堂生成。
深度介入就是还原作者、文本、可能的读者三者存在的大环境,探究作者性格,写作背景,主旨表达,阅读影响,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性,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起到积极作用。
(二)解构内容,庖丁解牛巧用刀文本就好像一头肥牛,聪明的厨师知道怎样操刀才既不伤害到刀又能骨肉分离。
文章题目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起到线索的作用。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题目语义双关,由题目延伸到主要内容。
“爸爸的花儿落了”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爸爸的离世。
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
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本,包括书籍、电影、新闻、广告等,并从中获取到各种不同的意义。
然而,这些意义并非是天然存在于文本之中的,而是基于读者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文本的阐释与建构结果。
一、传统阐释传统阐释主要源自于西方文本学派的相关理论,例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的意义来源于文本内部的符号系统和规则。
因此,为了揭示文本意义,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分析,找到其中的符号,然后进行分类和组合,以揭示其中的规则和模式。
后现代主义则认为,文本是流动的、多义的,并不存在一个恒定不变的意义。
因此,文本的意义是多重的,可以根据不同的阐释方式得出不同的解释。
后现代主义重视读者在文本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读者的阐释是文本意义建构的核心。
二、深度阐释深度阐释是对传统阐释的一种补充和扩展。
深度阐释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文本本身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建构的。
因此,深度阐释强调了文本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深度阐释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文化编码”,即文本意义建构是基于某种文化规则和价值观的。
这些规则和价值观可以通过文化、政治背景和历史传统等因素来解释。
在深度阐释的观点中,重要的是在文本中发现和分析文化编码。
例如,在分析电视节目中的性别角色时,我们可以关注到在文本中呈现的女性形象与直接和间接的性别歧视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电视节目中的文化编码进行探究。
三、多模式阐释多模式阐释是指在文本意义建构中使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模式。
这个概念的重点在于社会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识别,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分析。
例如,不仅应该用语言文字来建构文本意义,还可以使用视觉文本、语音、空间和图像等多种形式。
通过这种多样性阐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文本的意义,同时增强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总之,文本意义的阐释和建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传统阐释和深度阐释在分析文本意义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多模式阐释更加着重于文本中多样的语言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搞反叛与颠覆》恶搞文化的另外一个走向是粗俗化,越粗俗越容易吸引注意力。
但问题在于,对粗俗的围观并不等于人们会认同这个粗俗。
因“红十字会事件”而成为网络名人的郭美美,最近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了一段无论是文法还是词法都破绽百出的中式英语。
这引发了网友的围观,好事者还把这段英语翻译成中文。
没过多少时间,微博上掀起了各种翻译郭美美微博的狂潮,仅仅一个晚上,就冒出了包括诗经版、唐诗宋词版乃至元曲版的数十种翻译方法,郭美美那条微博被转发20 万次以上。
如果要说那天晚上是微博用户的一场小小的狂欢,我倒以为殊无夸张之处。
我昔日的一位同学对这个现象表示了不满。
她这样写道“我只是觉得,深深的难过。
尤其当女人们也加入进来,一起调笑男人们对一个女性的语言性攻击,这‘被伤害感'蔓延到我身上来了。
”——这段话里已经将女性置入,颇有一丝女权的色彩了。
但郭美美这条微博的事,其实在我看来和性别关系非常之弱。
“郭美美” 三个字其实代表着一份对红十字会的不满和疑云。
红十字会官方微博至今还保持这样一个记录被呸最多的微博(号称10 万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不满和疑云并没有被消解掉。
似乎人们不再关注此事,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遗忘了这件事。
稍有风吹草动,立刻就会翻卷出来。
这起小小的翻译事件倒是和“恶搞”非常有关联,或者这么说,这是典型的恶搞。
读一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曾一果副教授的《恶搞反叛与颠覆》,相信对
这类恶搞会有更好的理解。
文本的恶搞
一个文本(包括文字、图片乃至视频)一旦存在于网络上,它就是一个开放性文本,因为网络赋予了大众书写的权利,从而使得恶搞和互联网几乎是同时诞生并一起成长的。
开放性文本,在媒体研究学者费斯克的笔下,就是所谓“生产者式文本”。
曾一果这样写道
“(它)是一种自由、松散型的文本,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和介入到这些大众文本中去,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重新拼贴、组合,创造出无数新的大众文本,大众不断参与、介入,深入到这些文本内部,任意肢解文本,也可以将文本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生产出新的意义来。
”
当我们把这段文字投射到郭美美中式英语被恶搞翻译之上,就会发现是多么的契合和富有解释性。
在互联网上,任何一段文本都有被解构恶搞的可能——试想一下小胖头像恶搞,连这么一张平常的照片都可以被恶搞成互联网上的知名事件,如果被恶搞对象本身足够知名、足够具有象征性,那么在短期内引发恶搞狂潮,真的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毕竟,中国到今天,已经拥有了约五亿网民。
整体而言,中国网络人口的年龄层相对于整个中国人口是年轻的,30 岁以下网民占据了一半。
年轻人对恶搞的热衷丝毫不奇怪,于是在网络上随处皆可见到恶搞。
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又为恶搞推波助澜。
在互联网上,亚文化几乎成了主流文化,便是这样的原因。
问题在于,作为互联网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恶搞,我们该如何评价
它的意义。
在费斯克笔下不乏赞颂的大众文化中,同样有着“粗俗文化”、“消费文化”的阴暗面。
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阴暗面并非是虚妄的。
比如说,所谓网络营销策划,就带有为商业目的故意恶搞的痕迹,这一点,一些知名的网络营销策划人士也不否认,甚至出于招揽生意的目的冒认。
微博上知名的“杜甫很忙”是一起非常典型的恶搞,但它带有炒作目的。
新浪微博运营人员在一个网上承认是他们策划出来的事件,而策划这种事件的目的很清楚保持微博的热度。
恶搞文化的走向
恶搞文化非常受年轻人的喜欢,而同时现代社会又是一个消费社会。
曾一果
说,“在今天的消费文化语境中,大部分恶搞文化不可避免地贴上了商业标签,是消费时代的一种商业文化”。
这个判断不无道理。
但再往下一步,这样的商业文化又是好是坏呢?曾教授很谨慎地并没有下这个判断。
我愿意大胆地往前一步。
我注意到,今天大众的媒介素养事实上已经很高了,特别是一批拥有较多听众的意见领袖们,他们并不会很轻易地被一个营销策划所
“欺骗”而参与到恶搞中。
事实上,商业策划的恶搞案所需要的技巧越来越高,
以至于新浪微博搞运营策划直至今日,也就是一个“杜甫很忙”值得一书。
网众
(这个概念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威老师,指的是社交网络节点上频繁活动的
网络用户)喜欢恶搞,但未必会很轻易地就被卷入到商业目的的恶搞中。
有一个例子是对此很好的注解,那就是恶搞过《无极》的胡戈。
当年一部恶
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席卷整个中文网络,胡戈由此也一夜成名。
但是,
当胡戈后续一些所谓恶搞片植入了商业元素后,这些片子就再也达不到《馒头》
的知名高度。
今天还有几个人能记得胡戈后来的那部《大杀器》呢?
恶搞文化的另外一个走向是粗俗化,越粗俗越容易吸引注意力,凤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但问题在于,对粗俗的围观并不等于人们会认同这个粗俗。
有人在街上裸奔引起人们停留观看评头论足,并不等于人们都会去裸奔。
从凤姐的后续境遇来看,主流价值观至今尚未接受这种粗俗。
大多数成功的恶搞,都是非策划性质的,也缺少有组织的预谋,这一点倒非
常像法兰克福代表人物之一一一本雅明笔下的“灵光”,虽然他的名著的标题是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这些恶搞当然不能和本雅明的艺术相提并论,但它闪烁出来的人类的智慧,却足可媲美。
而这种智慧,恰恰是对某些现实的“反叛与颠
要提及一下,《恶搞》这本书是一套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面向的领域都是新媒体上的亚文化。
对互联网亚文化有兴趣的人,都或可觅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