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 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 辩证唯物主义-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二、政治经济学1.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与表现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 经济危机理论- 危机的根源与周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 过剩生产危机三、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必然性2.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与任务 - 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3. 共产主义社会- 消灭阶级和国家- 全体成员的自由发展-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1.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2. 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矛盾论与实践论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世界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世界的永恒发展2. 方法论- 辩证法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实践的方法以上是考研马原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考生应根据具体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复习和理解。
马原重点__复习背诵版
1.物质观的体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核心)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述,物质是世界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质量度,质变量变及其相互转化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将化为他物.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
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对立统一律(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具体内容。
2.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及唯心主义的不同形式3.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2.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矛盾的定义及其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8.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内容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4.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定义及本性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别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的实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的本质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及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辩证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二重性4.货币的职能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6.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局限性。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一、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中蕴含的矛盾和内部矛盾斗争的动力。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着否定、肯定、超越的过程,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强调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提出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他们自身维持生存所需价值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有的资本-劳动关系密切相关。
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基本概念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将剩余价值再投资扩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和生产商品的过程。
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积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也在产生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
第二,剥削程度的增加和人口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剥削程度的加深,同时也会引发人口问题。
第三,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会逐渐集中和垄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分配的结合;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共产主义制度的理想社会。
马原重点总结
A类:1、马克思一生最伟大发现(7页)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哲学的基本问题(22页)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①存在和思维就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与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我们能不能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与概念中正确反映现实(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唯物辩证法(46页)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①它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②它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4、物质概念特征(24页)、意识概念特征(28页)及其辩证关系(29页)物质: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特征:客观实在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意识可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5、运动、静止及其辩证关系(25页)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以及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的两种特殊运动状态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34-37页)、实质与核心(40页)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④条件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①新事物的新要素结构和功能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7、对立统一规律(同一性、斗争性(40页);普遍性、特殊性(42页))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的作用:①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使得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因素,在相互作用下发展③规定了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的作用:①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反映论、发展论、矛盾论和对立统一规律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关系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所决定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3.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三、阶级斗争和革命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2. 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决定了它必然的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2.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变革,是为了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3.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社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和规律性,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实践的结果2. 社会历史观中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自由的关键2.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以改造世界的实践为基础,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奋斗目标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帮助。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著作,《马原》总结了马克思的政治理论,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马原》的知识点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进步的原因与动力;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3.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以及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4.社会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和目标;5.阶级斗争理论:阶级的基础和形成,阶级斗争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二、经济学基本原理1.价值论:价值的本质、决定因素和表现形式;2.商品经济:商品的属性和交换原则;3.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4.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5.劳动力价值论: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因素和价值实现方式。
三、哲学基本原理2.历史观: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3.唯物辩证法: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4.空间和时间观: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相对性;5.意识形态: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和作用。
四、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的条件和基础: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和危机;2.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3.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和方向;4.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任务;5.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和途径。
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问题;2.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战略任务;3.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目标和策略;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组织。
六、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建设1.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2.党和群众关系的原则和方法;3.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民主;4.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工作方法;5.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马原部分知识点整理(重点)
1、资本主义萌芽途径: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竞争发生两极分化)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主要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罪恶的掠夺史)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并且实现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产生发展起来: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列、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体力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理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在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的两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所反映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6、价值规律与价值量:价值的质规定回答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商品的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造成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7、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商品交换一货币为媒介、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马原重点大题总结
一、联系的观点:循环、环环相扣、中介、桥梁、全面原理: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之一。
定义:事物之间和内部要素之间会相互制约、作用、影响。
性质:2.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3.联系是客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4.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性质不拆开: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二、发展的观点创新、过程、事物的运动变化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之一。
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做法: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将事物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三、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对子,转化1.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事物发展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反而成。
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促进事物的转化。
(二)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问题一定会有,不可避免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我们要正视矛盾,承认矛盾,全面看待和解决矛盾。
(三)矛盾具有特殊性:1.简版:矛盾是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所以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详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表现为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原理必背要点(大题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包括:①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不同回答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②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只有在认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通过自觉活动认识规律并按照规律改造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世界统一于物质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③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本质上,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作用上,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5.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6.三大规律p43(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②是贯穿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认识和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②量变质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发展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联系起来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批判又继承,克服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
《马原》必背知识点
《马原》必背知识点
1.马列主义的世界观:马原强调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世界观,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普遍性
等基本原理。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原中强调了中国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和
资产阶级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独特性。
4.战略防御:马原认为,在敌强我弱条件下,应采取战略防御的方针,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积蓄力量,以待一个有利机会。
5.十大战略原则:马原总结了十大战略原则,包括:以军事原则推动
政治,以军事原则指导外交,以军事原则改造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全心全意拥护党的政策,做到虚心学习实事求是,做到人人都是
军事家,做到以战养战,发展壮大人民战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根据地战争的光辉战例:马原通过总结根据地战争的经验,指出了
根据地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根据地战争中保持根据地和军队的生机
与活力。
7.三个阶段的战略:马原提出了三个阶段的战略,即战略决战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8.革命军队建设:马原中提出了革命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重点包括
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地位,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军队的传统和纪律,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等。
以上仅是《马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问题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原知识点总结大点
马原知识点总结大点一、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核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尼古拉·布哈林曾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精辟的论述:“这个观点毕竟是简单易懂,一诏破千愚”。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哲学的历史进程上的一大飞越,它使历史的科学性大大加强,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可以预见的。
人们在实践中探索,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可以指导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而无需盲目地按照偶然的、非必然的方式行事。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的规律法则无从掩盖。
”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为人们认识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历史唯物主义同时指出,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的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马克思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因此,俄国革命家列宁在分析俄国社会矛盾时,认为“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源泉”,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发展的矛盾性,为社会的变革提出了理论依据。
4、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还引起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
它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们的观念是由物质领域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引起的。
这就反驳了那种认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是由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的唯心主义观点,促使人们正视社会的实际情况,去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变革。
5、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社会的规定性和意识的规定性。
马克思曾指出:“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也就是说,社会的变革要靠人们的行动去推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准确把握社会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去推进社会的发展。
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
二、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
马原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整理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原理,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是反对唯心论的一种哲学思想。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本质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则主张意识或思维是世界的第一性质,世界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实践认识才能达到真理。
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性和斗争性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
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出,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定的性质和特殊性。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通过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
四、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变革的驱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社会才能逐渐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五、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历史唯心主义则主张人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决定社会的发展。
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发展。
③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④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简答题中不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问到物质是如何决定意识,就需要具体分析。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①这种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先进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落后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事物具有内在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开放的思想。
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认识事物。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绝对对立起来,双方相辅相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的含义与意义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义:第一:它从世界的总现象中区别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高度概括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
第二:它既不是直观地把握存在于某处的某个具体东西,也不是指世界的某个要素,而是从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中高度概括出最一般、最根本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及其结构、属性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第三:它肯定物质是能够为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2.联系的含义与其客观性和条件性联系是指物质、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与条件性。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联系都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没有客观存在的一定条件,或者条件不充分,就构不成联系。
分析任何事物的联系,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撇开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主观的随意将联系,就会陷入主观主义和诡辩论。
3.世界的运动与发展(见P27)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
★4.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范畴:(1)内容与形式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事物要素的结构与表现形式。
第一:内容与形式相互关联。
一定的内容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的形式总是表现着一定的内容。
第二:内容与形式相互制约。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第三:内容于形式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同一形式往往也能体现不同的内容。
(2)结构与功能结构是指事物内部各个要素的组合方式、结合方式。
功能是一事物在对他事物的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与能力。
第一:事物的结构决定功能。
第二:事物的功能会制约和影响其结构。
(3)可能性与现实性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一要区分不可能性与可能性。
二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三要把我可能性的程度。
5.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具有斗争性与同一性。
★论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原理。
(从矛盾的同一性着手。
)6.否定之否定(P35)简答或辨析。
★7.意识的定义、本质与发展阶段定义: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本质: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发展阶段:一是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二是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三是由动物的心理到人的意识。
8.规律能不能为意识所左右?(见P42倒数第二段)第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的客观需要是认识产生的动力。
其次,实践使认识成为可能。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活动提供各种必要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2.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P46-48)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辨析:真知与熟知★4.真理的客观性:一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它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二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不因人而异,也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态度,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5.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见P56)6.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见P58倒数第二段)★7.论述:结合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谈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路线的意义。
(见P59-64)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三大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各自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生产力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非实体性要素)生产关系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社会形态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见P84)★5.阶级斗争的根源——经济问题。
★6.人名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7.普通个人必须形成合力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
★8.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第一:利益是社会生活中普遍起作用的内驱力第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趋向体现历史发展的方向第三: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取向决定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资本的原始积累的含义与途径含义: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是生产资料和货币财产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暴力迫使小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二是殖民主义扩张和掠夺。
★2.商品及其二因素矛盾关系的把握: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工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少一个要素就不能成为商品。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又不同于价值。
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别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
(见P106第二段)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辨析:商品的价格偏离由供求关系决定。
(见P109第二,三段)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的分配。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5.剩余价值在剥削阶级集团之间的分割: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凭出租土地获得收入的土地所有者阶级。
6. 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商品的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7.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就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保持一定比例的规律。
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往往只能通过经济危机这一特殊表现形式得以实现。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垄断的定义,形式与实质(垄断有私人垄断与国家垄断。
)定义: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通过协议,联盟和联合,控制或独占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
形式:(1)卡特尔(2)辛迪加(3)托拉斯(4)康采恩(财团)实质:垄断组织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来获取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通过垄断价格所创造的利润,归根结底来源于雇用工人以及其他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具体来源见P134第一段。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从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全面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发展,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3.经济全球化及其特点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表现在生产,贸易,金融和企业经营全球化。
特点:第一: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各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市场提供了可能。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一:在社会生产力领域,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
第二:在生产关系领域,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使资本主义占有关系,劳资关系,分配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三:在上层建筑领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注意西方民主制度自身的完善,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化,程序化,规范化方面有所进步。
第四:在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方面,无论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还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以及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5.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原因:第一:科技革命的不断促进。
第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推动。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显著增强。
第四: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
第五: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
★6.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第一: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
第二:福利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与雇用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第三:雇员持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股份制的私有性质。
第四:经济全球化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来源: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3.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在降级文化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条件)第一:这些国家在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下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第二: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变性第三: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民虽然相对较少,但由于他们所受到的压迫最深,因此革命性最强,同时又有广大农民阶级作为同盟军,只要有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和群众运动,革命就能取得胜利。
5.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是因为: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
第二: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
第三: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
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主要受制于三方面的差异性因素:各国国情的差异,国际环境的差异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