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捏脊,腹泻)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一.腹泻治疗(1)寒湿泻: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另】肠鸣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警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糠: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搓中枢、搓龟尾。

(3)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4)脾虚糠:迁调脾经、迁调大肠、发推三关、摩腹、搓脐、推向七节骨、搓龟尾、揉脊。

【另】肾阳虚者提滋阴经、搓外劳。

消化不良加运内八卦;长糠远不止者提按搓百会。

二.痢疾治疗(1)湿热痢: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清天河水、发推下七节骨、分后阴阳、运内八卦、清肺经、搓天枢。

【另】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2)寒湿痢: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分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

三.咳嗽化疗(1)寒吐: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2)冷调侃:清脾胃、清大肠、脱六腑、运内八卦、横位推至板门、发推天柱骨、发推下七节骨。

(3)伤食吐: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四.腹痛化疗(1)寒痛: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2)伤食苦:迁调脾经、清大肠、搓板门、运内八卦、搓中脘、搓天枢、分腹阴阳、拎肚角。

【另】呕吐者提发推天柱骨、横纹推至板门;咳嗽者加退六腑、清天河水。

(3)虫痛: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揉脐。

【另】腹痛甚者加按揉脾俞或背俞部压痛点。

(4)阴虚腹痛:迁调脾经、滋阴经、发推三关、搓外劳、搓中脘、搓脐、按搓足三里。

五.疳积治疗(1)积滞受伤脾:迁调脾经、搓板门、发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搓中脘、分腹阴阳、搓天枢、按搓足三里。

(2)气血两亏: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小儿捏脊疗法调理脏腑增强体质

小儿捏脊疗法调理脏腑增强体质

小儿捏脊可调理脏腑增强体质在小儿推拿门诊,捏脊是最常见的一种。

小儿捏脊疗法主要是通过捏提等按摩手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总督一身阳气,膀胱经为脏腑背俞穴所在,通过捏脊刺激督脉和膀胱经之气,可达到调理脏腑、增强体质的目的。

该疗法比较适合应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疳积、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腹泻、呕吐、便秘,或者肺气虚引起的慢性咳嗽、哮喘缓解期等慢性疾病。

对于健康的孩子,捏脊可使其五脏六腑功能更快地趋于完善,并可通过提升其脏腑功能和加强全身气血运行间接达到增智的效果。

此外,捏脊对于小儿的胆小、爱哭、咬指甲、脾气暴躁等症也有明显改善。

捏脊操作简单方便,效果良好,无副作用,越来越多年轻妈妈们爱在家里自行给小儿捏脊。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推拿科张士荣副主任中医师提醒:正确的操作手法非常重要。

小儿脏腑娇嫩,容易损伤,需经过专科医生辨证及培训、指导后才可在家中给小儿捏脊。

张主任介绍,捏脊操作的位置在背脊正中,尾骨末端长强穴至大椎穴处。

具体操作手法: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手心朝下,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

从小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由于长强不易取穴,实际操作时可从尾骨下开始),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小儿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上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这叫捏1遍,如此捏6~7遍,在第4遍或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自下而上,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捏捻3下后提拉一下,直至大椎穴处,以加强刺激的疗效。

捏拿第6~7遍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

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张主任指出在小儿捏脊时应注意:婴儿必须在会翻身自行俯卧时才可以给予捏脊疗法,若婴儿太小,就强行将其行俯卧位,可能造成婴儿不必要的扭伤,甚至在捏脊过程中出现窒息。

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方法

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方法

• 二、督脉升阳(捏脊):温阳活络。消化不良性腹泻 为寒凉性兼加体征,所以推拿前先温阳升阳,让腹腔 随着身体温暖起来,增强推拿的功效。捏脊时自尾骨 的凹陷处(也就是长强穴)起,一直向上捏至颈部, 一般是从下往上捏。小儿捏脊绝对要避开晚上,应在 早上或者中午前。
• 三、上推三关:温阳散寒,培补元气。三关穴位于小 儿前臂前臂桡侧端,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形成一条直线 型穴位。推三关可以补虚扶弱,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 节,有利小儿消化功能的恢复。进行推拿是将掌心向 内用左将小儿前臂固定后,再将右手的食指、中指并 拢,沿着小儿的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新生 儿30次,婴儿50~100次。
• 十一、补肝经:肝木穴,在食指指端(掌 面),旋推为补,直推为清。视情况决定清 与补,用拇指指尖端旋推100次。
• 十二、提高消化系统功能锻炼:肝主筋,锻 炼以抻拉推按肝经上的筋为主
• 1、提起宝宝双腿,尽量绷直,向两外侧分压, 宝宝腿部成V字形。新生儿20次,婴儿50次
• 2、一手提宝宝的一侧腿,一手由大腿内侧腿 根部揉向腘窝。新生儿20次,婴儿50次
• 第一步:让宝宝把小拳头松松的握住,注意先找到 中指握住的点,这个就是内劳宫穴,这个穴位在手 背位置相对的就是外劳宫。
• 第二步:定八卦中的离位,在内劳宫和中指根画一 条直线,在这条直线的2/3处,注意,是靠近指根处 就是离位,找到离位后我们要用左手大拇指按住宝 宝的离位,因为在运内八卦的时候,一般都不会让 离位受到按摩,主要是避免扰动心火,往往是另外 一只手的大拇指从这个手的大拇指的指甲盖上运过 去。
• 3、吐奶黏而黄:宝宝吐奶往往在吃完奶一段时间后,甚至睡着超过半个小时, 一阵身体扭动之后大口吐奶,奶水黏而黄,有很重的酸腐味道,是消化能力弱的 表现。

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50例

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50例
20 0 9年 1 2月 收治 的腹泻 病人 1 0 , 外 营养不 良、 5例 除 佝 偻 病 等 基 础 病 , 机 分 为 治 疗组 8 随 O例 , 照 组 7 对 0 例, 8 例, 6 男 5 女 5例 , 年龄 4 6 。 ~3 月 诊 断标 准 ①秋 冬 季多 见 , 多发 生 于 6 2 ~ 4个 月
陕西 中医 2 1 0 0年第 3 卷 第 7 1 期
89 8
推拿 治 疗小 儿 秋季 腹 泻 1 0例 5
高世 悦 陕 西省佳 县 中医院 医院儿科 ( 县 7 9 0 ) 佳 1 2 0 摘 要 目的 : 观察 小儿推 拿 法治疗 小儿秋 季腹 泻的 临床 疗 效 。方法 : 将例 秋 季腹 泻患儿 随机 分为
制, 使细 胞发 生 空泡 变形 和坏 死 , 微 绒 毛肿 胀 , 列 其 排
部, 以拇指 自患儿 拇指 指端 至指 根来 回直推 2 0 3 0 O ~ 0
次。
清补 大肠 医者 一 手持 患 儿食 指 以 固定 , 另一 用
手拇 指指 端 由患儿 食指 尖推 向虎 口 2 O 0 0 ~3 0次 。
侧 , 指 置于其 背侧 , 拇 以右 手食 、 中二 指夹 持 固定其 腕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P< o O .l
讨 论 病 原学 研究 证 实 , 寒冷 季 节 的婴 幼儿 腹
泻 8 由病毒感 染 , 中 4 %~6 以上是 轮状病 毒 o 其 0 0 引 起 的 l , 次 有肠 道病 毒 ( 括柯 萨奇 病毒 、 克 病 2其 ] 包 埃 毒、 肠道腺 病 毒) 诺 沃克 病毒 、 , 冠状 病毒 。其 发病机 制 为病 毒侵 入 肠道 后 , 在小 肠 绒毛 顶 端 的柱状 上 皮复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技术PPT课件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技术PPT课件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阴阳平 衡,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小儿推拿可以扶助正气,祛除病邪, 提高小儿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康 复。
疏通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通畅 则气血调和。小儿推拿可以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泄泻的目的。
泄泻的病因和病机
病因
泄泻的病因有多种,如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
06 小结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具有安全、无 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点,能够 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 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局限性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需要专业的推 拿医师进行操作,且对于急性腹 泻等严重病情可能效果不明显, 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深入研究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机理和 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 的依据。
捏脊
自尾椎两旁(即长强穴)开始, 自下而上连续捏拿至颈部大椎 穴两旁(即脑户穴)。
推拿手法
推法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 指腹沿同一方向推动。
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 的指腹作旋转揉动。
摩法
用掌心或食、中、无 名指的指腹在一定部 位进行轻柔的抚摩。
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 的指腹相对用力,捏 拿肌肤。
拿法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 的指腹相对用力,捏 拿肌肤后进行提拉。
分析结果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且多为轻微、短暂的。
03
注意事项
在小儿推拿治疗泄泻过程中,需注意手法轻柔、准确,避免过度刺激和
损伤。同时,需根据患儿病情和体质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5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注意 事项和禁忌症

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护理观察

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护理观察

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护理观察作者:胡旭辉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02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8.2.85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护理。

方法:收治婴幼儿腹泻患者359例,行小儿推拿分型治疗。

结果:治愈297例(82.7%),好转62例(17.7%),无效0,总有效率100%。

结论:小儿推拿法能够有效治疗小儿腹泻。

关键词:小儿;腹泻;推拿手法在儿科中,小儿腹泻为一种常见且多发病,常伴随着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发热症状。

病初会出现腹泻、呕吐和胃口差,慢慢地会出现哭闹,粪便中会出现奶块且酸臭等。

该疾病经常出现在夏秋季节,且多为资料与方法收治腹泻患儿359例,男175例,184例;年龄4~ 32个月。

患儿均出现腹泻、腹痛、便秘、咳嗽以及发热症状等。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大便的次数增加,3~5次,病情严重的甚至可超过10次/d,大便为淡黄色,有少量的黏液,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呕吐、恶心、发热、腹痛、口渴、呼吸深长、腹胀、啼哭无泪和皮肤干瘪等症状、严重的腹泻会导致患儿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平衡失调。

②通过大便镜检,发现有脂肪细胞以及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③大便病原体检查可见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者是分离轮状病菌等。

方法:将上述患儿临床分为寒湿泻、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4型。

①寒湿泻:主要的症状为大便稀,有酸臭味,四肢较为冰凉、舌苔发白、指纹色红。

治疗方法:清大、小肠,运土入水,补脾经。

掐其十指节,分腹阴阳,按摩腹部,揉其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

②伤食泻:主要的症状是恶心、呕吐且口带酸臭味、无食欲、腹胀、腹泻、大便有酸臭味,且大便中间混有一些消化不良的食物残渣,舌苔厚腻。

治疗方法:揉其板门,运内八卦,清大肠。

揉中脘,分腹阴阳,拿肚角,按弦走搓摩。

③湿热泻:主要的症状为发热、口渴、烦躁、小便短赤、啼哭、大便次数增加、泻急、舌质红、苔黄腻且指纹呈色紫。

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150例临床探讨

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150例临床探讨

第 8 总 14 ) 期( 6 期
2 5
C iee Maiuai & Q og teay A g 2 0 , o.4, o 8 hns nplt n o iG n hrp . u 0 8 V 12 N .
推拿治疗小儿 泄泻 之心得
蝴 家柏
辽宁省丹东市盲人按摩 中心
关键词 泄泻 , 小儿 推拿 治疗
笔者2多年来 , 0 收治了数百名此种患儿 , 收到 了满意
治疗 1 次者3 例 ;~ 次者5 例 ;~ 0 7 25 9 6 l次者3例 ; 6 1~5 1 1次者1例。 次以上者5 每 日 3 1 6 例。 治疗 1 , 次 每次
治疗2分钟左右。 0
4 疗效 标 准
痊愈 : 泄泻停止 , 饮食正常 ; 好转 : 泄泻次数明显 减少 , 其它症状明显减轻 ; 无效 : 大便次数未见减少, 其它症状无改变。
7 病案举例
者俯卧 : 医者立于其左侧 , 揉腹部 , 推脊柱 , 推七节
骨, 倒龟尾 , 捏脊 ; ) ( 患者仰 卧 , 4 医者立于其右侧 , 按 足三里 , 揉三阴交 , 推涌泉。 随证加减 、 、 寒 湿泻 : 重用补脾 胃经 , 推三关 , 补 大肠 , 揉脐 、 推上七节骨 、 揉鱼尾 、 按足三里 , 加揉外 劳宫。湿热泻 : 重用退六腑 , 清脾 胃经、 清大小肠 、 揉
横纹 、 胃经 、 推 运板门、 内八 卦、 运 运土入水 、 分大横 者1例 ; 2 大便有少许水样者3 , 比治疗前 , 例 但都 症状 纹、 推三关 、 推六腑 ; ) ( 患者抑卧 , 2 医者立于其右侧 , 明显减轻 。
揉中脘 , 分腹阴阳、 摩腹 、 揉脐 、 按天枢 、 搓丹 田; ) ( 患 3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捏脊法

小儿捏脊法

小儿捏脊法方法及手法:1、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让宝宝趴在床上或是平坦地垫子上。

2、捏脊前搓热自己的手掌,以免让冰凉的手按摩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3、手法:捏脊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孩子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 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操作时,父母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最下方的长强穴,同时双手大拇指交替在脊柱上作按、捏、捻等动作,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共捏6遍。

4、第5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捏提起一下,大概在整条脊柱上1/3的两侧处.(尾巴爸爸在操作时基本上每遍都提,捏3提1)。

5、6遍结束后,用两手大拇指在孩子的肾俞穴轻抹3下即可,肾俞在整条脊柱下1/3的两侧.捏脊疗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小儿捏脊疗法【概述】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

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基本内容】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

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

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风府穴。

捏拿完毕,再按肾俞穴。

2、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

3、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

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

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4、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

如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肾俞、照明俞、肺俞;尿频提膀肮俞、肾俞、肺俞;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

小儿捏脊,怎么捏才正确?

小儿捏脊,怎么捏才正确?

小儿捏脊,怎么捏才正确?发布时间:2022-11-23T06:45:13.70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7月13期作者:何关义[导读]小儿捏脊,怎么捏才正确?何关义(德阳市罗江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四川德阳618500)捏脊疗法是临床常见的小儿推拿法之一,主要通过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预防和改善各类后天不足引起的虚弱病症,例如小儿积滞、疳证、厌食、腹泻、呕吐、便秘、惊风、夜啼等。

由于捏脊疗法操作较为简单,因此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尤其适合家中有小儿的家长学习,可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开展捏脊疗法,有助增强幼儿的基础体质,锻炼与提高其抗病能力,积极预防各类小儿疾病的发生。

那么小儿捏脊,到底该怎么捏呢?具体报道如下:一、捏脊疗法的原理晋朝的葛洪最早在《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提出捏脊的手法,书中提及:“拈取其脊骨皮……未愈更为之。

”指的就是以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从尾椎骨捏到颈椎骨。

脊背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从生理解剖上来看,脊柱中有脊髓,这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延伸,神经系统从脊髓延展出来,散布到全身各处,而大脑则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指挥全身活动。

从经络来说,脊背正中间为督脉,督脉乃是总督全身阳气的重要经脉,而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阳气同样十分旺盛,且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又总管着全身水液代谢。

总而言之,脊背就是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枢纽,而捏脊疗法可通过刺激督脉和五脏背俞穴等,实现调整阴阳、中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作用。

以现代医学的理论来解释,便是捏脊疗法通过刺激脊柱两侧的神经节和神经干,借助神经和体液因素调整内脏功能,实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作用。

二、捏脊疗法的注意事项及操作手法(一)捏脊疗法的注意事项(1)每晚睡前施治,患儿最好保持空腹状态。

(2)先用双手拇指及食指夹起尾椎两旁的皮下组织,食指和中指在前导引,拇指下压向前推,保持一紧一松,由腰部开始向肩颈部有规律地揉捏,尽可能地避免操作中断,便于经气流通。

浅谈四步推拿疗法在治疗小儿腹泻中的应用

浅谈四步推拿疗法在治疗小儿腹泻中的应用

浅谈 四步推拿疗法在治疗小儿腹泻中的应用
葛卫国 山西省寿阳县人 民院按摩室
关键词 小儿腹 泻 推 拿治疗 四步推
(44 0 05 0 )
小儿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症 。 本病以夏 剑突至章门分推 7次 。 再用右手小鱼际 由中脘至曲 季为多 , 如不及时治疗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 甚至造 骨下推 4 次 。 O 如此反复 3 遍。 成脱水及酸中毒等严重后果。笔者在三世祖传小儿 第 四步 , : 捏脊 患儿俯卧 , 由尾椎 至大椎捏 术者 遍 推拿王天文老先生的启发下 。 结合现代小儿生理、 病 脊 7 。 理 , 四步小儿推拿手法 , 采用 在临床中疗效满意。现 3 讨论 简介如下。 以供同道参考。 传统dJ推拿都 以左手为准 . ,r , 对穴位的方向补 1 一般资料 泻要求 比较严格。如三关只能向上推 。 六腑只能向 该组患者共 8 例 , 6 男性 5 例 , 6 女性 3 例 ; O 年龄 下推 。而笔者采用手法均为向上 。 只对穴位的手法 最小的 3 个月 。最大的 l 周岁半 。其中脾虚性腹泻 轻重根据不同病情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伤食泻对脾 4 例, 3 伤食泻2 例 , O 湿热泻 1 例, 2 寒湿泻 1 例。 1 土、 大肠、 八卦等穴位则用较重手法。 而脾虚泻却用

共振片上骶髂关节病变部位都没有 明显显示。所以 笔者更倾 向于骶髂关节错缝 的诊断 . 以此为依据 并 采取治疗措施 ,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骶髂关节有骶、 髂两骨的耳状面构成 。 有完整的 关节结构 , 属滑膜关节 , 被坚强的韧带所包 围保护 , 活动范围极小 。 承受 的重力和通过下肢传导向 脊柱 上的的反冲力都通过骶髂关节 。 是人体应力较集中 的部位 。临床上骶髂关节错缝女性多于男性 。 可能 是由于男女生理上骨盆结构的差异。 本病跟外伤、 孕 产往往都有一定关联。以前治疗本病多采用脚蹬手 拉法复位[, 引髂骨矫正法 [ , 良斜扳法充分理解 , 改 】 等

腹泻小儿推拿处方1-4

腹泻小儿推拿处方1-4

腹泻⼩⼉推拿处⽅1-4腹泻⼩⼉推拿处⽅1寒湿腹泻处⽅1:寒湿泻:温中散寒化湿⽌泻取⽳:补脾经300次推三关300次补⼤肠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脐100次按揉⾜三⾥100次推上七节⾻100次揉龟尾100次腹痛加按揉⼀窝蜂100次拿肚⾓50次体虚加捏脊5遍烦躁不安加清肝经100次掐五指⾻10次揉五指⾻100次(⽅义: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补脾经揉脐按揉⾜三⾥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肠推上七节⾻揉龟尾温中⽌泻)寒湿泻特点:⼝不渴⾯⾊淡⽩肠鸣腹痛⼤便清稀多沫⾊淡不臭⼩便清长苔⽩腻指纹⾊红脉濡(浮细⽆⼒的脉轻按所得重按反不明显的脉)腹泻⼩⼉推拿处⽅2湿热腹泻处⽅2:湿热泻:清热利湿调中⽌泻取⽳:清脾胃300次清⼤肠300次清⼩肠100次退六腑100次揉天枢100次揉龟尾100次(⽅义:清脾胃以清中焦湿热;清⼤肠、揉天枢清利肠腑湿热积滞;退六腑清⼩肠清热利尿除湿;揉龟尾100次理肠⽌泻)湿热泻特点: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有微热⼝渴尿少⾊黄苔黄腻指纹⾊紫脉滑数腹泻⼩⼉推拿处⽅3伤⾷腹泻处⽅3:伤⾷泻:消⾷导滞和中助运取⽳:补脾经300次清⼤肠100次揉板门100次运内⼋卦100次揉中脘100次顺时针摩腹3分钟揉天枢100次揉龟尾100次(⽅义: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卦揉中脘摩腹健胃和脾⾏滞消⾷;清⼤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揉龟尾理肠⽌泻)伤⾷泻特点: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便量多酸臭⼝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厚腻脉滑腹泻⼩⼉推拿处⽅4脾虚腹泻处⽅4:脾虚泻:健脾益⽓温阳⽌泻取⽳:补脾经300次补⼤肠100次推三关100次逆时针摩腹3分钟揉脐100次推上七节⾻100次揉龟尾100次捏脊5遍(⽅义:补脾经补⼤肠健脾益⽓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温阳补中推上七节⾻揉龟尾温阳⽌泻)肾阳虚加补肾经揉外劳宫;腹胀加运内⼋卦;久泻不⽌加揉百会升阳⽌泻;脾虚泻特点:久泻不愈或伴反复发作⾯⾊苍⽩⾷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物残渣或⾷后即泻⾆淡苔薄脉濡(浮细⽆⼒的脉)腹泻总结腹泻⼩⼉推拿处⽅共4张处⽅1:寒湿泻寒湿泻特点:⼝不渴⾯⾊淡⽩肠鸣腹痛⼤便清稀多沫⾊淡不臭⼩便清长苔⽩腻指纹⾊红脉濡(浮细⽆⼒的脉轻按所得重按反不明显的脉)处⽅2:湿热泻湿热泻特点: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有微热⼝渴尿少⾊黄苔黄腻指纹⾊紫脉滑数处⽅3:伤⾷泻伤⾷泻特点: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便量多酸臭⼝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厚腻脉滑处⽅4:脾虚泻脾虚泻特点:久泻不愈或伴反复发作⾯⾊苍⽩⾷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物残渣或⾷后即泻⾆淡苔薄脉濡(浮细⽆⼒的脉)。

小儿推拿图版咳嗽 腹泻

小儿推拿图版咳嗽 腹泻

小儿推拿Chinese pediatric massage小儿咳嗽小儿咳嗽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是由于外感风寒、风热、内伤诸因引起肺部呼吸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多见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小儿咳嗽常用的推拿手法:1.清肺经:无名指指端螺纹位置从指纹推向指尖100次00:43-00:582.运内八卦:从掌心到中指根2/3长为半径,画一个圆周,这个圆周叫内八卦。

用拇指顺时针运100次00:58-01:173.揉膻中穴:两乳头连续中点用中指或者拇指揉100次01:17-01:344.推天柱骨:后发际到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用食指和中指从上往下推成一条直线100次01:34-01:525.揉肺俞:第三胸椎旁开一指半(左右各一),用两拇指或食指中指揉100次01:53-02:236.咳嗽并且感冒:加上头面部四大手法6.1开天门: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两手固定孩子的头,两拇指从眉推向发际30次02:23-03:016.2推坎宫: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两手固定孩子的头,两拇指从眉头向眉尾分推30次03:01-03:196.3揉太阳穴:眉梢和外眼角的中点向后的凹陷处用两手拇指揉30次03:19-03:346.4 按揉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处用两手拇指或者中指按揉30次03:34-03:59每天一次,每5天为一疗程案例2:腹泻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并且带有不消化食物的婴幼儿常见消化道疾病。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3岁一下婴幼儿多见。

治疗腹泻的常用手法:1.补脾经:大拇掌面中线指尖到指根方向100次00:43-00:562.补大肠:食指掌面中线指尖到指根方向100次00:57-01:073.按摩腹部:沿着肚脐顺时针50次,逆时针50次01:08-01:204.揉脐:逆时针按揉30-50次01:20-01:275.推龟尾100次01:27-01:366.推上七节骨自下向上直推100次01:36—01:487.体质虚弱的加上:揉足三里两边同时100次+捏脊从下往上01:48-02:188.肠鸣音强加上:推三关100次按揉一窝风(手背关节处)02:46-03:129.积食、不消化食物、大便恶臭加:揉板门100次+中皖(肚脐上2寸)按揉3-5min 03:20-03:45每日1-2次,3-5天为一个疗程。

常见病的小儿推拿手法培训

常见病的小儿推拿手法培训

第三步:温肺,搓前胸后背
适应症:一些体质较弱的孩子,容易反复咳嗽,其实是 因为肺功能比较弱,容易受凉引起。 方法:坐在孩子的侧面,一手放在胸前,一手放在后背, 两手相对沿着前胸和后背来回反复搓,搓到他感觉到发 热为止 。 搓热前胸后背手法:晚上:睡觉前,坐在孩子的侧而,一手 放在前胸,一手放在后背,两手相对沿着前胸和后背来 回地反复地搓,搓到他感觉到发热为止。
常见病的小儿推 拿手法培训
目 录
退烧 咳嗽 流鼻涕 便秘和腹泻 保健:摩腹和捏脊 睡眠
退烧
基本手法
医生建议时长: 1.速度每分钟要达到两百次以上,手法多 练习,熟能生巧。 2.坚持10分钟以上,可以看到宝贝出汗。 温度没有降下来,可以反复做,不会损伤 机体
位置:前臂内侧的中间,从手腕到肘关节,中间成一条直线,是天河水 穴。可用食指和中指直推这个穴位。
手法:从手腕到肘关节的方向,单方向直推。推得时候可以用一些介质, 如矿泉水,沾上水后在皮肤表面推,有散热作用。
频率:速度每分钟要达到200次以上。坚持10分钟以上,可以看到宝贝 出汗。温度没降下来可以反复做,不损伤机体。
注意事项:一般建议38.5度以下,孩子精神状况还好,可以在家做这个 手法。高烧39度以上,也可以作为退烧的方法之一,但不能作为唯一,要及 时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
流鼻涕
具体手法:
按揉迎香穴在鼻翼靠近脸庞,凹陷的地方,按下去有酸胀感,是迎香穴。
位置
在鼻翼靠近脸庞,凹陷的地方, 按下去有酸胀感,即为迎香穴。
频次
50—100次最佳 也可用“黄蜂入洞”的方法。
便秘和 腹泻
推大肠穴
食指上的大肠穴,同一手法不同方向, 一个穴位可以管腹泻,又管便秘。 食指桡侧的线状穴即是大肠穴。

小儿推拿课件:腹泻

小儿推拿课件:腹泻

1
急性小于(<2周)



2
迁延性2周~2月


3
慢性大于2月
(4) 西 医 的 病 因 及致病机制
轻型


情 分
大便次数小
类 于10次,
无脱水、无
中毒症状。
中型
有轻度至中 度脱水或有 轻度中毒症 状。
重型
10到数十 次,可有中 重度脱水及 电解质紊乱。
几种常见类型
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
生 理
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病理因素为湿滞
• 泄泻发病,与湿浊内阻有密切关联。外感泄泻, 不论暑热或风寒,皆夹湿;乳食停积酿生湿浊; 脾胃虚弱湿自内生。脾性喜燥而恶湿,湿困中焦, 运化失司,下泄作泻。
• 脾病与湿盛之间互为因果,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所 在
• 小儿泄泻,湿积与食滞常同时存在,它们的产生, 既与外来致病因素有关,也是脾胃病变后形成的 病理产物,即水湿、水谷不能正常输化,水反为 湿,谷反为滞,湿滞相合,泻下大量水液及未化 之乳食。
• 久泻、虚泻多因脾不化湿、阳失温煦,须 以健脾化湿、温阳化湿为法,使脾运复健、 阳气振奋,则水湿自化,不可过用淡渗利 湿之品。正虚泄泻还多有乳食不化,常需 在健脾助运之中参入消乳化食之品,不可 予通导积滞之法。重证患儿常见气液耗伤 或阴竭阳脱,应予益气生津,挽阴救阳, 一旦危象初现,即当以扶正救脱为急,莫 待诸症毕现而贻误时机.
鉴别诊断
与痢疾 相鉴别
两者都有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以脓 血便多见,多伴有腹痛、里急后重。
主要鉴别为大便培养痢疾杆菌生长。
3 辨证要点
01辨证源自要02点03
辨病因 辨轻重 辨虚实

小儿推拿大全

小儿推拿大全

小儿推拿大全【龟尾】[位置]在尾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肺俞】[位置]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脊柱】[位置]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天枢】[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

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腹阴阳】[别名]腹。

[位置]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

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膻中】[位置]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操作]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功用]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天柱骨】[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小儿推拿手法
(一)捏脊法
【概述】用拇指挠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 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挠侧顶住 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三指捏
二指捏
【动作要领】 操作时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不可 拧转。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捏少了则不易提起 皮肤,捻动向前时,需作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腹泻的小儿取穴!
3、 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相当于长强穴)。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 临床运用: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的功能。揉龟 尾,揉脐,推上七节骨合用:腹泻便秘。“龟尾七节,摩腹 揉 脐”乃小儿腹泻之通法。
临床运用: • 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瞳面 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重蒸,皮肤发 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 但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一般多用补法,体壮 邪实者方能用清法。 • 小儿体虚或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 陷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小儿推拿的适应症(与本次上课相关) 1.腹泻 2.提高小儿免疫力
(三)腰背部穴位
1、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 称推脊,一般100—300次。用捏法自下 而上作捏法称捏脊,一般3—5遍。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 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临床运用: • 捏脊法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 有强身健体的功能。 • 与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配合,可疗小儿疳 积,脾虚泄泻,便秘,四肢无力面黄肌瘦及先后天发育不足 的慢性病症。 • 推脊法从上至下,配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穴合用可起 清热的作用。
小儿腹泻——伤食泻
(二)伤食泻
1、伤食泻 主要症状:腹泻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 ,伴纳呆,口臭,腹痛,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处方:揉中脘,摩腹,揉天枢,运内八卦,清大肠,揉板门 。状: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口不渴, 小便清长,面色淡白。舌苔白腻或薄白,脉濡,指纹色红。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推三关,揉外劳宫,清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寒湿泻手法
湿热泻
3、湿热泻: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伴身热,口 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指纹色紫。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处方: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下推七节骨,揉龟尾。
湿热泻的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脾虚泻的常用手法!
2、脾胃虚弱: 主要症状:面色萎黄或恍白,毛发枯黄稀疏,骨瘦如柴,寐 差,精神萎靡,啼声低弱,腹部凹陷,便溏。舌质淡红,苔 薄白,脉象沉细无力,指纹色淡。 治疗原则:温中脾健,补益气血。 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 ,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应用】
本法主要沿夹脊“线”状部位,因为能在脊背部治疗溶 积 等,故称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积滞、溶积、厌食、腹 泻 、呕吐等症有特效。操作时,可捏三下提拿一下,称之为“ 捏 三提一法”。本法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行 气 活血作用。根据病情需要,在捏脊过程中,可以一一提拿膀 胱经的有关腧穴,则可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2、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而下推, 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下七节。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运用: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 推上节,按揉百会,揉丹田合用: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用于肠热便秘证、痢疾等症。
小儿推拿
程洪色
推拿的作用原理
推拿的作用原理
1.疏通经络。《黄帝内经》里说:“经 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 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2.调和气血。 3.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如小儿痢疾,经 推拿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小儿肺部 有干湿性罗音时,按揉小横纹。掌心横 纹有效。
推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推拿的总论) 推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禁忌症 各种关节炎,肩周炎 急性传染病患者 颈椎病 急性疾病病情危重者 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骨折未愈合者 腰椎间盘突出 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 头晕,头痛,失眠 治疗部位严重皮肤病 坐骨神经痛 年老体弱,血压高 神经衰弱 结核,恶性肿瘤患者 肠胃功能紊乱 脏器有损害者 妇女妊娠期,月经期 饭后半小时,久饿 酗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