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耐药机制

合集下载

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耐药性与控制对策

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耐药性与控制对策

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耐药性与控制对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尤其在水、土壤和人类体内。

它在医院中是一种重要的病原体,引起各种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血流感染和创伤感染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是其致病能力和传染性加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1.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耐药机制,这使得它对抗一般的治疗手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耐药机制:a.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产生: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降低这些抗生素的效力。

b. 药物外排泵: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外排泵机制,这些泵能将抗生素从菌体内排出,减少药物的浓度,降低了抗生素的疗效。

c. 生物膜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种膜能够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的侵害,使得细菌更难被杀灭。

2. 控制对策为了控制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耐药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a.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医生应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根据细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

b. 加强医疗设施的感染控制: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合理的手卫生、严格的消毒措施和单独隔离感染者,以减少传播风险。

此外,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c. 发展新型抗菌药物:由于传统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疗效下降,我们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尤其是对多重耐药菌株具有活性的药物。

此外,应鼓励研究开发新型抗菌剂,如噬菌体治疗和抗菌多肽等。

d. 促进多学科合作:耐药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

医生、微生物学家、药剂师、护士和病人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制定更有效的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策略。

e.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公众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对感染预防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机制

3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 T2008N O .26CH I NA FOR EI G N M EDI CAL TREATM ENT综述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具有广谱耐药性的菌株日益增,其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羧苄青霉素和氧哌嗪青霉素的耐药率在30%~60%之间,且不断上升。

1994年报道对氨曲南和泰能的耐药率分别为43.7%和35%。

目前对其耐药机制研究也越来越多。

目前认为耐药机制包括β——内酰胺酶的水解、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系统的排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使细菌产生了高度耐药。

1β-内酰胺酶的水解铜绿假单胞菌通过酶对抗生素的水解作用,可以使产酶菌在有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下仍能够生存[1]。

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机制主要有:(1)铜绿假单胞菌产碳青霉烯酶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所有的铜绿假单胞菌都能够表达由染色体介导的A m pC 酶,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诱导剂可增加表达水平。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A m pC 酶微弱水解碳青霉烯,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膜通透性下降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产生低水平耐药的主要机制。

2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是产生纯化酶,催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或羧基的共价修饰,导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结合减少,促进药物摄取的E D P-l I 阻断而产生耐药性[2]。

国内从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4种A A C 基因和2种A N T 基因以及1种A PH 基因,一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可修饰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使之失活[3]。

3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细菌在抗生素作用下产生诱导酶对菌体成分进行化学修饰,使其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变异,使药物不敏感而细菌本身的生物功能正常。

对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PBP5的β-内酰胺酶活性具有重要作用,PB P5缺失的铜绿假单胞菌可显示高敏特性[4]。

铜绿耐药机制

铜绿耐药机制

铜绿耐药机制
铜绿耐药是指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抗生素的抗药性。

具体的耐药机制可以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 基因变异: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传递获得耐药相关基因,从而导致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些基因可以编码产生药物降解酶(如β-内酰胺酶)、药物排出蛋白
(如外膜孔道蛋白)、药物的修饰酶(如磷酸转移酶)等。

2. 外膜通道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由脂多糖组成,可以起到阻挡抗生素的作用。

耐药菌株可能通过改变外膜通道结构或降低通透性来减少抗生素的进入。

3. 药物靶标改变: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通过改变药物的靶标结构,使其失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例如,可能发生药物靶标的突变,导致抗生素无法与其结合或结合力降低。

4. 药物外排泵:铜绿假单胞菌含有多种药物外排泵,这些泵能够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减少药物在菌体内的积累,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效果。

综上所述,铜绿耐药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机制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增加了其治疗的难度。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人体环境中。

由于其多重耐药性,它是医院感染和严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因此,深入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度变异的基因组,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压力和抗菌药物治疗,从而产生耐药基因突变。

2. 药物外排泵:铜绿假单胞菌拥有多种药物外排泵,这些泵能够将抗生素主动排泄出细胞,减少药物在细胞内的积累,从而降低抗生素的疗效。

3. β-内酰胺酶的产生: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这些酶能够降解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从而导致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性。

4. 生物膜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可以保护菌体免受外界环境和抗生素的伤害,降低抗生素的渗透和效果。

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治疗策略:1. 多重联合治疗: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单一抗生素治疗的效果较差。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重联合治疗,即同时使用不同机制的抗生素,以增加治疗的疗效。

2. 抗生素轮换:由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常常会发生变异,治疗方案很快就会变得无效。

因此,及时进行抗生素轮换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3. 推广使用新型抗菌药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抗菌药物不断涌现。

推广使用这些新型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对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

4. 细菌疫苗研发:研发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降低耐药性的发展。

除了上述策略外,合理运用抗菌药物、强化感染控制措施、改善医疗设施卫生条件等也是有效的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手段。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可以指导我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并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以减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抗菌治疗的影响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抗菌治疗的影响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抗菌治疗的影响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耐药性细菌,它具有多种耐药机制,严重影响了抗菌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并分析该耐药性对抗菌治疗的影响。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1. 药物外排泵系统: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药物外排泵系统,如MexAB-OprM、MexCD-OprJ和MexEF-OprN等。

这些药物外排泵系统能有效地将抗生素从细胞内外排出,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从而减少细胞所受到的药物压力。

2. 胞内酶的产生: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这种酶能够有效地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

这种酶的产生使得抗生素在细胞内无法发挥其抗菌作用,导致细菌耐药。

3. 创建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生物膜形成的能力,生物膜提供了一种保护层,阻碍抗生素的进入,使得细菌在生物膜内相对于抗生素更加耐受。

此外,生物膜还能够促进细菌间的基因传递,进一步增加耐药性。

4. 固定多样的耐药基因: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丰富的基因库,其中包括多种耐药基因。

这些耐药基因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在菌群内传递,使得菌群中的细菌获得了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在适应抗生素选择压力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耐药基因,进一步增加了其耐药性。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对抗菌治疗的影响1. 临床治疗效果下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导致了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治疗效果下降。

当患者感染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时,抗菌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杀灭菌株,从而延长感染时间,增加治疗难度和费用。

2. 增加治疗失败风险: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治疗失败的风险增加。

耐药性细菌在抗菌药物的压力下存活,可能发展出新的耐药基因,使其逐渐耐药多种抗菌药物。

这使得以往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案无法应用于与该菌株感染的患者,导致治疗失败。

3. 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在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传播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传播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传播机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生物体表面。

它是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尤其是对免疫系统较为薄弱的人群。

然而,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逐渐增加,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以及对公共卫生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抗生素耐药性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机制所致:1. 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突变:细菌的基因突变会导致其产生抗生素的目标位点发生改变,从而使抗生素失去作用。

2. 抗生素水解酶的产生:铜绿假单胞菌可以产生一些特殊的酶,例如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这些酶可以水解多种抗生素,使其失去活性。

3. 药物外排泵的表达:细菌能够表达一些称为药物外排泵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将抗生素从菌体内泵出,从而降低了抗生素对菌体的杀伤作用。

4. 外源性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获得外源性抗生素耐药基因,这些基因可以编码抗生素的靶位点的突变或者产生抗生素水解酶等。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具有其他一些传播机制,使得其在人与人之间以及在医院环境中传播起来:1. 手传播: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附着在人的手部表面,通过接触传播给其他人或者物体。

2. 水源传播:铜绿假单胞菌在水中能够存活并繁殖,当人们接触到受污染的水源时,容易感染细菌。

3. 医院环境传播: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对一般的消毒方法相对较为耐受,因此在医院环境中容易传播。

尤其是在插管、创伤和手术等操作过程中,细菌易于进入人体,引发各种感染。

为了解决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传播机制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和临床应该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指南进行处方,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

2. 发展新的抗生素: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对目前常用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我们需要加大对新抗生素的研发力度,以增加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选择。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征与生物学特性探究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中的一员。

它的正式学名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同时也可以在动物和人体内引起感染。

本文将详细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是革兰阴性菌,呈杆状或短绒毛状,单个或成对存在。

菌体具有髭毛,可产生多种色素,其中以铜绿色素为主要特征,因此得名。

其菌落呈圆形,具有金属光泽,有时散发葡萄酒般的异味。

2. 营养要求: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但更适应于氧气充足的环境。

它是一种非发酵菌,可以利用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盐作为碳源和能源。

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合成和分解多种复杂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

同时,它还可以利用硫酸和硝酸等无机盐,进行硫酸还原和硝酸酸化反应。

3. 耐受性与适应性: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在广泛的环境条件中存活和繁殖。

它能够忍受高浓度的盐、酸、碱和温度等逆境条件。

铜绿假单胞菌还具有抗多种抗生素的能力,这使得它在临床感染中成为一个常见的致病菌。

4. 生长特性: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通常在温度范围为25-37摄氏度下最适宜生长。

它以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形成黏性的、浑浊的生长状态。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过程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指数增殖期、对数生长期和平稳期。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它可以迅速扩增并占据优势地位。

5. 引起感染的能力: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强大的致病能力,是医院感染和疾病传播的常见致病菌之一。

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呼吸道、泌尿道和伤口感染等。

铜绿假单胞菌在潜伏期内能够黏附在宿主组织上,并释放多种外毒素,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6. 耐药性机制: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多重耐药菌株,其耐药性机制非常复杂。

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获得耐药性,如产生具有降解活性的酶、改变外膜通透性、产生耐药蛋白等。

这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常用的抗生素表现出抗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高度耐药性。

在医疗机构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已成为严重的问题,对于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耐药性的了解至关重要。

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基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以下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进行分析。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的内源性抗性机制是其耐药性的基础。

该菌种具有外膜结构以及多种封闭性的药物外排泵,这些结构可以拦截或排出抗生素,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胞或使其失效。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自由基清除系统和外泌体的产生,这些机制有助于保护菌体免受抗生素的影响。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还可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的耐药性相关基因来实现。

研究发现,菌体中的多个基因(如mexAB-oprM、mexXY-oprM、nfxB和ampR)在抗生素耐药性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药物外排泵系统或抗生素降解酶的表达,从而使菌体对抗生素的作用降低。

此外,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也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耐药性基因以质粒或整合子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通过转染、共同耐药岛(Resistance Island)或转座子的介导而传递给铜绿假单胞菌。

这种方式使菌体获得多样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从而增加了其对不同类别抗生素的耐药性。

在临床实践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对治疗选择带来了挑战。

然而,通过深入了解其耐药机制,可以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当前,一些新型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类)在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是一种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

它在免疫力低下及医疗设施常见感染中起着重要的致病作用。

本文将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耐药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致病因子,使其能够侵入宿主细胞并引发感染。

其中,外膜结构和多糖胶囊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外膜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保护菌体免受药物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多糖胶囊则可以掩盖菌体表面的抗原,使其对免疫系统的攻击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分泌多种外毒素,包括细菌溶解素和外毒素A。

细菌溶解素能够溶解宿主细胞膜,破坏细胞结构。

而外毒素A则是一种强烈的致病因子,具有细胞毒性、促进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等作用。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形成生物膜,使其能够附着在医疗设备表面,形成难以清洁的生物膜感染。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广泛的抗药性,使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

这主要归因于其细胞外膜结构和宿主抗菌物质的排出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外膜结构能够限制抗生素的进入,从而降低其对药物的敏感性。

同时,宿主细胞内的抗菌物质,如多黏菌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被菌体通过外膜泵机制排出,从而减少其对菌体的杀菌效果。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通过基因突变和外源性基因水平传播来获得耐药性基因。

基因突变会导致菌体内的药物靶点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抗生素对菌体的作用。

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播可以使菌体获得抗生素的降解酶和外膜泵等耐药性基因,从而提高其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

面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和抗菌耐药性,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感染。

首先,注意个人卫生和医疗环境的清洁,减少细菌的传播。

其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以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发展。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耐药机制铜绿假单胞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它对健康的机体几乎不会引起感染,但是对免疫受损的机体可以引起严重的感染,免疫受损的机体包括囊性纤维化患者,癌症病人,艾滋病毒感染者,严重烧伤病人[1] 。

由于传统的抗生素治疗,使铜绿假单胞菌对许多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它可以产生各种灭活酶或修饰酶, 如内酰胺酶等; 菌体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逃避抗菌药物作用; 膜屏障与主动排外; 形成生物保护膜等[4] ,来抵制抗生素的作用。

这也是在临床上很棘手的问题,使铜绿假单胞菌不仅成为难以治疗的病原菌,也使其成为众多研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对象。

首先来了解一下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常见的感染和疾病。

1、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常见的感染和疾病在临床上发现呼吸科和烧伤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和检出率较高。

1.1 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性肺炎它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医院获得性肺炎(C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气管镜相关性肺炎,囊性纤维变性(CF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以感染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由于其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 支气管清除能力减弱, 故能引起多种细菌的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COPD病人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

铜绿假单胞菌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重要的致病菌[10] , Laura的研究证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COP爾人的慢性感染[11]。

医院获得性肺炎( CAP) 铜绿假单胞菌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不常见,但在医院获得性肺炎(CAP中较常见的病原菌之一[2]。

CAP是COPD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关于COPD患者合并CAP 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

同时由于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菌变迁和抗菌药物耐药率上升等原因, 其致病菌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6] 。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探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探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具有多样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成为医院感染和耐药菌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机制进行探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非发酵菌。

其形态呈杆状,并且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2. 营养要求: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通性呼吸菌,对氧气有较强的依赖性,无需额外营养因子,可以利用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

3. 色素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绿色蓝色的芽孢杆菌素素(pyocyanin)、黄绿色的荧光素(pyoverdine)和棕黄色的草黄素(pyorubin)。

这些色素的产生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4. 生境适应能力: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可以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存,包括生物膜形成、耐酸碱、耐高温和耐抗生素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1. 黏附和侵入: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黏附蛋白和表面腺苷酰化酶等分子,使其能够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并通过胞吞作用侵入细胞内部。

2. 分泌毒性分子: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分泌多种毒性因子来对宿主细胞和组织产生伤害。

其中,外毒素(exotoxin)包括A-B型外毒素、外膜囊泡等,能够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内毒素(endotoxin)是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结构组分,能够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

3. 生物膜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种薄膜结构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宿主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并提供一种良好的条件,使得细菌能够持久定植。

生物膜中的细菌可以相互通信,形成集体行为,增加其耐药性和致病性。

4. 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极强,主要表现为多药耐药和广谱β-内酰胺类药物的产生酶。

铜绿假单胞菌的产生酶包括广谱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氨基糖甙磷酸化酶等,能够破坏多种抗生素的活性,使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产生抗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机制与耐药性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机制与耐药性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机制与耐药性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是医院感染和慢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伤口感染等,并且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往往具有高度的致病力和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机制是引起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具有众多致病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使得该菌能够定植在宿主组织、破坏宿主正常的生理功能并导致疾病。

其中,胞外聚集素(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的产生被认为是铜绿假单胞菌在宿主内稳定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胞外聚集素可以形成一种称为生物胶(biofilm)的结构,它能够保护菌体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在宿主内长期存活,并且对抗宿主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其基因组的多样性、菌体的多重防御机制和灵活的遗传适应能力,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和消毒剂表现出卓越的耐药性。

特别是在医院环境中,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促使了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快速发展,严重制约了临床治疗的效果。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和机制,如β内酰胺酶-Ⅱ、ECTS(Efflux pump correlated with multidrug resistance)、CRISPR系统等。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机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机制和耐药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通过分泌外毒素、附着于宿主细胞、激活宿主免疫系统等方式引起感染。

通过挖掘其蛋白质组和基因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系列与病原性密切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如Elastase、LecA、T3SS (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等。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多重抗药性机制解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多重抗药性机制解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多重抗药性机制解析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具有广泛的耐药性和多重抗药性。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抗药机制对于防治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多重抗药性机制进行详细解析。

1.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内流、药物靶标突变、药物排出通道改变以及药物降解等多种方式。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药物内流通道的改变能力。

细菌通过改变药物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来限制药物进入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有效浓度。

比如,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调节外膜蛋白的表达量和构象来限制药物进入细胞。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发生药物靶标的突变,从而降低药物对其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突变可能导致药物分子无法与目标蛋白结合,从而失去药物的作用。

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的GyrA蛋白具有突变位点,可导致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失效。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改变药物排出通道,从而增加药物外流的速率。

这主要通过调节药物外排泵的表达量和功能来实现。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外排泵,如MexAB-OprM和MexXY-OprM等,这些泵能有效地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从而使得细菌对药物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最后,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药物的降解来降低药物的有效浓度。

菌体表面的酶可以降解一些抗生素,从而使得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等药物降解酶,从而使得广谱抗生素失去活性。

2.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抗药性机制多重抗药性是指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能力。

铜绿假单胞菌往往具有复杂的多重抗药性机制,其主要包括快速突变、基因水平的水平转移和基因调控的变化等。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度的突变率,导致其对不同抗生素产生快速适应和耐药。

这种快速突变能力使得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在长期的抗生素选择压力下迅速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产生多重抗药性。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基因水平的耐药基因转移能力。

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菌株,从而扩大耐药菌株的范围。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它是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尤其是对免疫系统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等,其感染程度常为严重。

然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性,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菌膜代谢障碍、外源性抗性基因的传递和生物膜的形成等。

首先,基因突变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产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菌体内的基因可以发生突变,从而改变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例如,有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某些突变体可以产生类似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使其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而耐药。

其次,菌膜代谢障碍也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菌膜是细菌的外层保护层,可以阻止抗生素的进入。

铜绿假单胞菌可以改变菌膜的脂质组成,使其更为不透水和紧密,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渗透性,增加耐药性。

另外,外源性抗性基因的传递也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度的基因可塑性和遗传转移性,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获得其他菌株的耐药基因。

这些耐药基因可以使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也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

生物膜是一种由菌体分泌的胶样物质组成的黏附层,可以在附着于生物表面的过程中提供额外的保护。

生物膜内的细菌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和物理隔离来保护自己,使其更难被抗生素杀灭。

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可以使其更难被抗生素杀灭,从而增加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治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它对多种抗生素展现出耐药性,临床上对其感染的治疗是非常困难的。

尽管有一些抗生素在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但在临床上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

此外,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常与其他细菌形成混合感染,临床上的治疗策略也更加复杂。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性机制的调查与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性机制的调查与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性机制的调查与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常见于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体内。

它不仅是一种自由生活细菌,还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病原菌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见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如免疫抑制剂使用者、重症患者等,其耐药性和多重抗药性机制日益受到关注。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外源性基因水平传递、表观遗传和进化压力等方面。

基因突变是细菌耐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突变主要发生在其基因组中与抗生素靶标以及药物转运和代谢相关的基因上。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抗生素的靶标变化,从而使得抗生素无法与其结合,或是影响药物转运和代谢系统,导致药物无法进入细胞或被迅速排出。

外源性基因水平传递也是铜绿假单胞菌获得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质粒、转座子等外源性遗传元件的水平传递,细菌可以获得来自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种耐药基因的水平传递可以发生在不同细菌之间,甚至跨物种传递,加速了耐药性的传播。

此外,表观遗传和进化压力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表观遗传包括DNA甲基化和染色质重塑等改变基因表达的现象,这些改变可以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使得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性。

而进化压力则是指环境的选择压力,当环境中存在抗生素时,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菌株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生存的优势,从而逐渐形成更强的耐药性。

除了耐药性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存在着多重抗药性,即对多种不同类型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

多重抗药性的机制主要包括表达沟通分子的quorum sensing系统、产生耐药性蛋白质泵和生物膜的形成等。

quorum sensing系统是细菌用于感应密度和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种方式。

通过分泌和感应沟通分子,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调控一系列与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因表达,使得菌株在高密度状态下更容易形成生物膜、产生耐受抗生素的蛋白质泵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性及感染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性及感染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性及感染机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尿道感染、创伤感染等。

本文将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性及感染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性是其引起感染的能力。

该菌具有许多特征,使其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和引发感染。

其中一项重要特征是其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如脂多糖(LPS)、磷脂酰肌醇(PI)-特异性磷酸酶A(Phosphatidylinositol-specific phospholipase C,PLC)等。

这些外毒素和酶可以破坏宿主细胞膜、干扰信号转导通路和诱导炎症反应,进一步导致细胞死亡和宿主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机制主要包括黏附、侵袭和抗菌剂耐药性。

黏附是感染过程中的第一步,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其表面上的鞭毛或微有机体结构与宿主细胞表面分子相互作用,使其能够稳定地附着在表面。

侵袭是指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刺破宿主细胞膜并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引发细胞内感染。

这一过程中,细菌通过特定的侵入系统(例如型III分泌系统)向宿主细胞释放外毒素和酶,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产生生物胶(biofilm),形成多细胞聚集体,增加菌体的耐受性和侵袭能力。

最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剂的耐药性是当前感染控制的重要问题。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抗药性机制,如能产生β-内酰胺酶等促进抗菌剂降解的酶类,使其能够对广谱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外排泵等机制来降低抗菌剂的内部浓度,增强抗菌剂的效力。

这种多重耐药性使得铜绿假单胞菌更难以被药物控制,使感染的治疗变得困难。

总结起来,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性及感染机制主要通过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黏附、侵袭和抗菌剂耐药性来实现。

深入了解其病原性及感染机制对我们预防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人类与动植物的常规共生菌之一。

然而,铜绿假单胞菌也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引发了许多医院获得性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除此之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具有很高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使得其治疗变得困难。

为了更好地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及耐药机制,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基因组分析方面,科学家们采用了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测序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获得了该菌株的完整基因组序列。

同时,通过进行基因组比对和功能注释,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

首先,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基因。

这些基因编码了一系列的药物转运蛋白,能够将抗生素从菌体内外排除,从而减少了抗生素的作用。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编码抗生素降解酶的基因,这些酶能够将抗生素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降低抗生素的疗效。

其次,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相关的突变。

这些突变可能是导致菌株耐药性增加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些突变可能导致菌株产生特定蛋白质的点突变,从而改变了该蛋白的结构或功能,使得抗生素难以对其起效。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突变可能导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突变的调控基因的突变。

这些调控基因在细菌的基因表达调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突变会导致整个基因网络的改变,进而影响耐药性的形成。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还与其生物膜形成密切相关。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生物膜能够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从而增加了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了研究。

通过研究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基因,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找到新的药物靶点,从而提供新的耐药性干预策略。

综上所述,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该菌株的抗药性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机制与应对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机制与应对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机制与应对策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由于其耐药性强、易产生多重耐药和广泛感染人体各部位,已成为临床上引起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机制及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控制其感染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铜绿假单胞菌抗药机制1. β-内酰胺类酶产生: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够降解抗生素,并使抗生素失去活性,从而产生耐药性。

这种酶的产生主要通过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例如blaIMP、blaVIM、blaNDM)的水平转移传播而获得。

2. 外膜渗透障碍: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壁有细胞外膜和内膜,其外膜含有LPS (脂多糖),可通过改变LPS或产生孔道蛋白(如OprD、OprF)来减少或阻碍抗生素进入菌细胞,从而使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3. 活性泵系统:铜绿假单胞菌表面有多种泵系统,例如立克次体内膜外排泵(MexAB-OprM、MexCD-OprJ)和心力病药物外排泵(MexXY-OprM),这些泵能使抗生素迅速从细胞内外排出,从而减少细胞内药物浓度,产生耐药性。

4. 靶点突变:铜绿假单胞菌靶点酶的突变(如gyrA、gyrB、parC、parE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对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5. 外源耐药基因: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获得来自其他菌株或群体的外源耐药基因,从而产生耐药性。

二、应对策略1. 临床合理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首要措施。

应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尽量选择敏感性较高的药物,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调整剂量与疗程。

2. 组合治疗:针对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特点,可以采用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以增加疗效。

具体选择哪些抗生素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

3. 医院感染控制: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明确的手卫生制度、合理的隔离措施和规范的器械消毒操作等,能够有效减少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和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
陈宇;王林;秦上尚
【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24(40)12
【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多重耐药性病原体,其感染在临床上构成了重大挑战。

本文归纳综述了铜绿假单胞菌的固有性耐药、获得性耐药和适应性耐药机制,旨在
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之所以能够抵御多数抗生素攻击,主要是依赖其高水平的固有性和获得性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涉及多种药物外
排泵系统、低渗透性的外膜以及天然存在的抗生素降解酶等。

获得性耐药性则是通过基因突变、接合转移以及水平基因转移等途径实现。

适应性耐药性则与生物膜的形成和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紧密相关。

文章通过分析这些不同耐药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目前的治疗方法,指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是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致。

鉴于此,未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策略可能需要结合传
统治疗方法与新治疗方法相结合的联合治疗手段,研究为开发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
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陈宇;王林;秦上尚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9
【相关文献】
1.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耐药性的研究
2.某院348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检测
3.重症监护室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
4.胸外科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耐药机制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机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患者而言,其感染往往是严重且难以治疗的。

然而,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抵抗力。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主要是通过多重抗药机制来实现的,这些机制可以使细菌在接触到抗生素时不易被杀灭或抑制。

以下将详细介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机制的研究。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与其特殊的细菌结构和代谢特点密切相关。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外膜蛋白通道,这些通道可以限制抗生素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作用效果。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磷酸酶等酶类,这些酶能够破坏抗生素的结构并降低其活性。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菌细胞壁的结构来增强对抗生素的抵抗力。

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调节Lpx系列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变细菌的LPS(脂多糖)结构。

这种改变可以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难渗透性,使抗生素难以通过细菌膜进入细胞内部。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上调泵效应来增强对抗生素的抵抗性。

细菌泵是细胞膜上的蛋白通道,能够将抗生素从细菌内部泵出,从而减少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浓度,使其失去杀菌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

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表达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菌泵,这些泵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产生抗生素降解酶来抵抗外源性抗生素。

这些酶能够降解抗生素的结构,从而使抗生素失去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研究人员通过分离和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降解酶,并研究了这些酶的分子机制和调节方式,从而为设计新型抗生素或开发抑制酶活性的化合物提供了基础。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传递耐药基因,这进一步加剧了耐药问题的复杂性。

事实上,多重抗药机制往往通过不同的基因表达来实现,这些基因可以位于细菌核心基因组或可移动的质粒和整合质粒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耐药机制[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它可导致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铜绿假单胞菌容易出现耐药性,并且容易表达多种毒性因素,这一切使得现在临床上所用的治疗方法常常无效,本文针对这种状况,首先介绍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上引起的常见的感染和疾病,其次介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最后提出对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药物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毒性因素药物铜绿假单胞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它对健康的机体几乎不会引起感染,但是对免疫受损的机体可以引起严重的感染,免疫受损的机体包括囊性纤维化患者,癌症病人,艾滋病毒感染者,严重烧伤病人[1]。

由于传统的抗生素治疗,使铜绿假单胞菌对许多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它可以产生各种灭活酶或修饰酶, 如内酰胺酶等; 菌体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逃避抗菌药物作用; 膜屏障与主动排外;形成生物保护膜等[4],来抵制抗生素的作用。

这也是在临床上很棘手的问题,使铜绿假单胞菌不仅成为难以治疗的病原菌,也使其成为众多研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对象。

首先来了解一下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常见的感染和疾病。

1、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常见的感染和疾病在临床上发现呼吸科和烧伤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和检出率较高。

1.1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性肺炎它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医院获得性肺炎(C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 AP),气管镜相关性肺炎,囊性纤维变性(CF)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以感染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由于其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 支气管清除能力减弱, 故能引起多种细菌的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COPD 病人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

铜绿假单胞菌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重要的致病菌[10],Laura 的研究证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COPD病人的慢性感染[11]。

医院获得性肺炎(CAP)铜绿假单胞菌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不常见,但在医院获得性肺炎(CAP)中较常见的病原菌之一[2]。

CAP 是COPD 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近年来国内关于COPD 患者合并CAP 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

同时由于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菌变迁和抗菌药物耐药率上升等原因, 其致病菌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 AP)机械通气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 ICU ) 救治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 随之而来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 AP) 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V AP 的主要致病菌, 其具有多药耐药性, 治疗难度大, 病死率高。

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环境中广泛分布, 常见于医务人员的手、病床、桌面、呼吸机管路、各种医用导管及医疗用品的表面等, 使得机械通气患者成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易感人群。

该菌所致的感染大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且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 如高龄、COPD 患者、脑外伤或脑血管意外患者, 较大创伤对自身免疫力的削弱以及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留置导尿等侵入性操作, 均使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5]。

1.2烧烫伤后感染烧烫伤患者严重感染已成为影响其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0年来感染一直占据死亡原因的首位[12],烧伤后的感染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一旦感染上医院获得性的多重耐药性细菌,将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

在烧伤感染细菌菌种多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最高。

各地报道显示, 该菌的检出率牢牢占据革兰阴性杆菌的首位[13-14] , 成为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适应性很强,它对不少抗生素有天然耐药性,这使得它可以定植在烧伤部位并可以快速增殖,而这种局部的增殖可以导致全身的脓毒血症,而脓毒血症又可导致高的死亡率。

[15]这些疾病在临床上一旦出现非常棘手,因为铜绿假单胞菌适应性很强,它对不少抗生素有天然耐药性和后天获得的多重高度耐药性,临床治疗十分困难,一旦感染,病死率很高。

2.耐药机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相当复杂, 已知的主要有: (1) 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与抗菌药物亲和力的下降。

(2) 外膜通透性降低。

(3) β-内酰胺酶的产生。

(4)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的产生。

(5) 细胞外膜主动外排系统的表达。

另外(6)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也使其对抗菌药物不敏感[6]。

2.1细胞外膜主动外排系统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是由相同的操纵子所编码的内膜转运体( 如MexB、MexD、MexF、MexY、MexI 和MexW)和MFP 以及由相同的操纵子或染色体其他区域的基因所编码的OM 蛋白共同形成的一种贯穿内外膜的通道,该通道能够直接将靶物质从细胞质泵至细胞外环境。

铜绿假单胞菌外排系统包括MexAB-OprM 型和MexCD-OprJ 型,主导致菌株获得性的对多种药物耐药的原因是MexAB-OprM 的过度表达。

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 的高表达对美罗培南的耐药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与调控基因mexR变异有关,MexAB-OprM 高表达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泵调节基因MexR 的突变以及其他突变型有关[17],MexAB-OprM 主动外排系统表达水平的增高与PA多药耐药的形成密切相关[18-19]。

2.2β-内酰胺酶的产生,铜绿假单胞菌产生三种β-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诱导酶(AmpC 酶), 金属β-内酰胺酶。

其中金属β-内酰胺酶可以水解亚胺培南,导致其耐药,而亚胺培南被认为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的重要武器,目前发现的获得性金属β-内酰胺酶包括: IMP、VIM、GIM、SPM4 种, 其中以IMP 和VIM 常见, IMP-7 ( GenBank AF318077)其产生菌对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高度耐药[24]。

产ESBLs 不易被忽视, 国外报道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的检出类型已达150 余种, 其中, 以OXA 型增长最快, OXA-50 在铜绿假单胞菌的表达可降低氨苄西林、替卡西林、拉氧头孢和美洛培南的敏感性[20]。

国内徐卫等报道在铜绿假单胞菌中, ESBLs 的检出率已高达38-23% [21-23]。

有文献报道,铜绿假单胞菌染色体固有携带ampC基因,但基因的表达受诱导剂(抗生素)调节,促使AmpC酶的产生,一旦去除抗生素,大多数情况下产酶水平水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28]。

但当ampC基因自发突变可致稳定的去阻遏表达而产生持续性的高水平酶[29]。

2.3外膜通透性降低OprD2 蛋白形成的特异性孔道, 可以促使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进入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内部, oprD2 基因的缺少或者不表达会导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除美罗培南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不起作用[25]。

衣美英等[16]测定该院SICU 分离的49 株PA,其结果显示: 对碳青霉烯耐药主要是由外膜蛋白OprD 表达降低或缺失引起,与IMP、VIM 金属酶无关。

邹德胜等[26]通过对26 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oprD2 基因的PCR 扩增, 显示其中有20 株为膜孔蛋白oprD2 基因缺失。

这一结果说明oprD2 基因的缺失应该是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不起作用的主要原因[27] 。

2.3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与16SrRNA 甲基化酶的产生酶修饰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最常见的耐药机制,经酶修饰的抗生素与细菌16SrRNA 上的A 位点的结合力下降,从而导致药物抗菌活性的丧失[31]。

依据其修饰功能的不同可分为 3 类,即氨基糖苷磷酸转移酶( aminoglycoside phosphotransferases,APH) 、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 Aminoglycoside acetyltransferases,AAC) 和氨基糖苷类核苷转移酶( aminoglycoside nucleotidyltransferases,ANT) [32]。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编码这3类修饰酶的基因[33]。

16SrRNA 甲基化酶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由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与临床上常见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不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具有底物特异性,因此,细菌同时对多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持续耐药比较少见,而甲基化酶修饰的是所有氨基糖苷类共同的作用位点,一旦修饰发生,目前使用的一切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将失去作用,并且耐药菌的MIC 往往高达512 ~1024 mg /L。

这种新的耐药机制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认识,微生物学家们惊呼“前所未有的”危险的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株不久将在全球播散,必须引起临床高度关注。

2002 年,日本学者Yokoyama 等对1 株分离自1997 年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中,发现其对阿贝卡星(卡那霉素的衍生物)高度耐药,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贝卡星高度耐药的是这种新的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16SrRNA 甲基化酶,( RmtA),并且该酶的编码基因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CTX-M-3 编码基因位于同一接合性质粒上[30]。

2.4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生物被膜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系指细菌吸附于生物材料或机体腔道表面,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蛋白等,将其自身包绕其中形成的膜样物[36]。

铜绿假单胞菌为临床产生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内粘膜、各种插管、病房物表等上形成的生物膜,这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 特别是肺部感染,很难被清除, 常常导致感染的反复发作有很大的关系。

铜绿假单胞菌在湿润环境下, 浮游细菌可吸附于固体的表面, 形成微菌落, 并合成分泌大量胞外多糖基质, 进而微菌落分化为由胞外多糖包裹的成熟生物膜[34]。

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其主要成份藻酸盐是形成生物被膜的重要基础,藻酸盐使细菌牢固粘附于肺上皮表面形成生物被膜,一方面可抵御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另一方面可抵制抗菌药物的杀灭作用[37]。

而非粘液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在渗透压高、氯化钠较多、磷酸盐少的条件下,容易转化为粘液型[38]。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难治性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死后肺组织的电镜分析亦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在患者的肺部形成微菌落[39]。

3.药物研究3.1抑制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铜绿假单胞菌广泛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主动外排系统,而解决其广泛耐药的重要措施是抑制主动外排.但是许多在体外活性良好的外排泵抑制剂由于安全性、特异性、机制明确性等诸多问题并未能像β-内酰胺酶抑制剂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我们相信通过对各种抑制外排方法的研究,尤其是对基因靶向干预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较好地解决多药外排介导的抗菌药物耐药问题,并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