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doc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532cbf5727a5e9856a619a.png)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简述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除了教材上介绍的之外,还有哪些?为什么?)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全球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经济活动主题的区位与空间格局、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分析原因,从具体到抽象,如:可持续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公平和效率,目前环境问题较为严重balabala)4.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指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5.交通网密度: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6.区位因子:即工业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是在某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7.区位条件:指属性所具有的属性或性质。
原料指数:等于局地原料8.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原料指数(M)=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或消费地9.中心地及中心地等级中心地是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等级:10.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区域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中心性可用下式来表示:C=B1-B2,式中,C为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为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B2为中心地为自身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
从上式可知,中心性是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8. 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征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经济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e85617e1711cc7931b7169f.png)
四、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心地三原则: (一)市场原则(是基础)与中心地系统 (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三) 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五、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存在局限: (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2)K 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3)把消费者看作 “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 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4)忽视了集聚利益。(5)没有研究需求增 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一、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 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 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一、需求收入弹性:指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 入的增加率之比。 二、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三、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 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四、瓶颈产业:指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产业结构体系中已出现和可 能出现的短线产业。 五、区域产业分类方法:(一)两大部类分类法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 产业功能分类法 (四)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五)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一)科学技术进步:(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业内外的 交易方式。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关键性的 作用,是当代国际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 (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国家边界对经济发展影响减小。 (四)国际经济协调:包括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等。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 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泛:地域范围、产业范围 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制造业、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FDI) 全球经济形成多极格局:“三足鼎立”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 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 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 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640850be1e650e52ea9973.png)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word文档物超所值)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word文档物超所值)](https://img.taocdn.com/s3/m/b8aba1040912a2161579290c.png)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36de64b4b73f242336c5f71.png)
第一章1、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区域性、综合性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1、区位概念2、区位理论概念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有两层基本含义:–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3、区位因子及分类4、劳动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5、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内部规模经济(发生在单一企业)(1)降低生产初始成本;(2)提高劳动力经济2. 外部规模经济(不同企业在特定区位集中)(1)工业专门化经济(区位化经济)(2)地方专门化经济(城市化经济)6、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基础设施–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紫铜、通信系统等•产业集聚–产业间紧密合作–“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7、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交通网:由点与线组成(线的长与宽)交通流:人和物的移动(流量、流向)地域:区域有关交通产生的原因、结果以及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第三章1、杜能古典农业区位理论(一)背景及中心思想1.背景及目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低于配置原则➢对泰尔()合理主义农业论的补充2.中心思想:农作物的分布或布局是由距离市场远近决定的,由生产地到销售地(市场)所需运费决定的。
4.假设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运输费用同运输的重量和距离成一定比例,运费由农业生产者承担。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f25568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d.png)
第一章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p2、3页)(1)史志描述(2)商业地理研究(3)经济地理学研究2、经济地理学的概念(p10页)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是什么?(p19——21页)(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1、区位、区位条件、区位因子的概念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2、生产的三要素是什么?------- ①自然投入②劳动力③资本3、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有哪些方面?(p41页)①劳动力移动②劳动力成本③劳动力特色④劳动力素质4、对经济活动区位重大影响的市场因素有几个方面?⑴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其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⑵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包括:市场意识、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5、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有哪些?(p45页)6、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体现在哪儿?(p46——47页)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7、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在哪儿?①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②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③通过指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
8、可进入性包括哪些方面?9、交通三要素是什么?①交通网②交通流③地域10、如何计算交通网的连结度和通达度指标?(p51、52页)第三章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定条件?同心圆结构如何配置?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34d58e6bb68a98270fefa9b.png)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概念辨析(6X6'=36’)⑴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P209)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⑵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P219)产业集聚:众多同类产业的企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与聚合。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
⑶区位与区位因子(P34、P37)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⑷需求门槛与门槛人口(P45)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⑸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P241、P245)区域分工: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 , 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 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
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而产生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需要,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等寻求的合作.⑹中心地与中心性(P93)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⑺区域经济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P173—174)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doc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e8f2b51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4d.png)
第一章:1、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出版了《商业地理手册》。
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但并为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和要领做具体说明。
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
2、我们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特点)三方面对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加以梳理。
3、研究对象: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经济地理学集中研究生产、批发和消费活动的分布。
惠勒和马勒,《经济地理学》第二版(1986)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1、名词解释: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论: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条件:不同的商业活动队区位条件的要求不同;同类的商业活动随经济条件的发展,对区位条件的要求不同。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即经济活动产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2、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的代表人物:韦伯、廖什等。
现代区位论的代表人物:艾萨德、贝克曼等。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586887526fff705cd170a4d.png)
第一章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学科。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学,多以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某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空间关系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等。
在我国的实践中,国土资源调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1.经理地理学可以分析经济增长的区域来源,并提供解释区域发展先后格局的理论2.经济地理学可以独到的解释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3.经理地理学提供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解释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意义1.经济地理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2.指导经济活动区位合理选择3.提供区域政策发展咨询4.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提供建议5.区域差距诊断建议第二章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 自然经济技术交通政策。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1.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话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其中讨论经济话动的区位理论就构成了经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农、工、商业区位论等。
3. 区位条件是指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人类对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优劣。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二、自然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1)1. 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16—2017忻州师范学院《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2016—2017忻州师范学院《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631db36453610661ed9f429.png)
1.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经济地理学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区域尺度从最初的微观,转换到中观、宏观。
①20世纪上半叶,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加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③20世纪50年代以后,与区域科学相比,该类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④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区域尺度的研究日益升温。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从单体企业区位,到多分部企业区位,再到跨国企业、全国企业区位,企业组织的尺度在不断变化着。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从规范分析到实证主义,到行为主义分析,再到结构主义、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的思维方法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研究。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5.区位: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人类活动所占区域的理论6.在选择工业区位时的主要的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7.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为运费、劳动力和集聚、分散因子。
8.区位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2.市场环境3.产业环境4.政策环境(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要素)9.定价制度a.距离比例运价:距离增加一倍,则运费增加一倍,一般现实中不采用这种定价制度;b.区段运价:目前很多交通部门采用的定价制度,区段内运价相同,公车地铁,经济活动在各运价区段的端点最为有利;c.远距离递减运价:为许多卡车、铁路、船舶、航空交通采用的定价制度。
《经济地理学》课程复习提纲.doc
![《经济地理学》课程复习提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d04e3ab2eefdc8d376ee32f7.png)
《经济地理学》课程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宄对象。
2、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宂重点。
5、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进展。
6、经济地理学可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哪些现实问题。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1、区位的含义。
2、区位理论的内涵。
3、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4、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含义。
5、影响生产活动区位的主要生产要素。
6、土地经济区位的含义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形成的影响。
7、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8、能源及能源革命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9、资木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0、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1、知识经济的含义。
12、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3、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IX位的影响。
15、规模经济的含义。
16、产业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7、政府如何通过制定政策来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18、区域可进入性的含义及类型。
19、区域如何通过改善可进入性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20、交通运输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21、交通网密度、连接度、通达度的含义。
22、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区位选择的特点。
23、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布局的主耍特征。
第三章传统区位理论1、经济区位理论的内涵。
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及其理论价值。
3、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4、原料指数的含义。
5、胡佛运输区位论的核心思想及对现代运输与贸易的启示。
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7、中心商品、中心地、补充区域的含义。
8、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所揭示的在市场、交通、行政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
9、屮心地理论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产业区位布局原理1、农业的涵义与特点。
2、现代农业的特征及类型。
3、影响农业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4、现代城郊农业园区区位布局因素。
5、工业的含义与特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4a68ded0912a21615792993.png)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概念:1. 城市区位型工业及其特点概念: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但收益回报很高的工 业,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
特点:其空间收益随着距 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
2连结度:表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B 越大,说明交 通网络越发达。
3■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A i i 点到其他点的距离的总和,越大,说明不同顶点间移动更难。
(比较的是网络内部的顶点)n A D (D j 为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j=1改为i=1)iijjm 4■分散指数: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 表示各顶点到其他顶 点的距离的总和,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比较的是不 同的网络间的通达性)5■供应园商: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指围绕某一使多种原材料的组装企业而形成的为该企业提供零部件供应商的聚集区。
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 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P406•能源的分类: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2、 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
3、 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4、 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5、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6、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7、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度) =E =边的数量/顶点的数量 V(B 表示交通网连结 城韦审右M 城市询感S12-;减十—立土丄乂貫广盘士空|可羊卡 V望—莊J 可再生罷源(如水能) (非再生能慷(如煤巔「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卿如太阳能.凤能,生物质能) (非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科・油页岩,油砂)'煤制話一冼煤」焦炭”煤气二我能源*石油制品一肓油,煤油■柴油F 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电力」氢能*余热」沼气 > 蒸气等L I7、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 交通网(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经济地理知识点.doc
![经济地理知识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45ba5e130066f5335a81219b.png)
第一章1. 何谓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3.全球化研究(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以及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2.实证主义分析3.行为主义分析4.结构主义分析3.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4.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
5.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一、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1.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2.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3.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经济地理学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洛蒙诺索夫首次提出的,1882年徳国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至发表》的《经济地理学得任务》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2.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相互关系的学科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人地关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金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冇的场所,但也含冇位置,布局,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2.区位的重要性:增大区位主体的收益,增强区位主体的竞争力,对经济活动空间行为产生强制性约束3•区位理论是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理论,他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是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包括农业、工业、商业、聚落区位理论等构成了人文地学的理论基石4•区位理论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5•区位理论解决的问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配置问题6•按照区位主体的分类: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商业区位论,交通区位论,居住区位论,服务区位论,城市区位论7.区位条件:某一地区的属性或资质8•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分原因(区位因子1经济因子A成本因子a运费因子b非运费因子B收入因子2非经济因子)9•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耍坏节10.企业人为因索:要素投入,交通运输,市场因素,区域环境□•土地的概念:地球表面固冇的部分,是人类基木的生存空间12:±地的特性:白然特性:白然性,差异性,耐久性,固定性经济特性:稀缺性,报酬递减性,增殖性13.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是作为劳动对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人的空间或者活动场所14.市场活动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规模肓•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所考察区位的市场影响力的地域范围,直接影响著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坏境,管理秩序等。
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市场需求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需求偏好,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也直接彩响企业的区位选择15.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的需求才能都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16.交通要索:一是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二是人和物质的移动即交通流,三是地域17.运费的定价制度:距离比例低价,区段定价,远距离低价定价和均一定价18•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图p50笫三章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理论前提: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距城市20km Z 外都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人工产品供求只來源于小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另外,企业经营型农业即合理的农业,是最求利益最大化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p61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体现农业的空间分异,不存在对于所有区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距离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Z形成的农业生产布局凡是布局总体上收益最大经济学上的意义: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述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利用方式, 对于解释其它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冇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4•杜能农业理论的局限性首先考虑加入河流十扰耍素的情况;其次分别考虑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界时的彫响; 除此之外,现实中农业生产屮相当人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性经营;随着经营者年龄的变化,经营方针也可能随Z改变;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
5.逆杜能圈p676.区位因了 :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它地点所获得的优势7.区位因子:一般因子(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8-般成本包括:相关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费用,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动力成木,物品的运费,资木的利率,固定资产的折II」率9.韦们工业理论:运费指向论,劳动力成本指向论,集聚指向论10.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Z差点即利润最大化点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P8312.收益性空间界限的区位模型p85第四章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分布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二、基本概念1•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是貝-有中心职能的地方2.中心性: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3.货物的供给范围:由屮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人的范I韦I,即货物的供给范布I门槛人口:某种中心职能在屮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高级中心地: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即中心职能高低级中心地:相反4.屮心地的等级:屮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高低等级三、中心地三原则(1)1市场原则和中心地系统条件:a中心地分布分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和同、且均质分布分平原;人口也是均匀地分布,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b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c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屮心地,即就近购买d和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屮心地价格都一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亨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屮心地系统k=3 a中心地貝•有等级性,.「L其各级的中心地为中心职能相对应b低一级的屮心地应位于高-•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三角形重心,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范围为低一级中心地的三倍,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低级屮心地为高一级屮心地数量的三倍c各等级之间的屮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2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k=4次一级中心地分布位于联结两个高一级中心地交通线的中1-1八、、3在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7(2)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帀场原则适用于山市场及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晶供给,也适用于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现状分布区域;交通原则适用于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的区域; 行政原则适用于具有强人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四、影响零售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1消费市场状况:消费者的数竝,收入和人口构成及生活方式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购物空间的接近性3零售业间的竞争:即在市场区域中同行竟争者的数量及发展水平等4地价的作用:不同等级的零售业商业中心,能够支付低价的能力也不同笫五章一企业增长1.企业增长指企业规模扩人,经营范围扩人,内部结构的复杂化。
2.金业增长的动因:a实现规模效益最佳规模:在一定的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人,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即最佳规模。
规模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带來的效益增加。
B实现交易内部化范围经济:市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C 技术优势的发挥d来自竞争的压力。
3.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1)密集性战略:原冇生产范围内充分利用在产品和市场方面的潜力求得成长发展形式: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2) 一体化战略:沿着企业物质流动的纵向或水平方向发展的一种战略。
横向一体化:金业与处于相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相近产品的企业联合,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纵向一体化:利于实现交易内部化,前向一体化■下游部门;后向一体化■上游部门。
(3)多样化战略:在现冇产品和业务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与原有产品和业务同种也不存在上下有关系的产品和业务,是为了拓展企业经营边界,谋求广阔发展空间。
指不相观产品的多样化。
4企业由近及远扩张的原因。
随着企业增大,信二息获取虽增加,技术发展带来生产联系变化,管理发展带来组织结构变化,同时市场的逐渐向外扩张也引起企业向远距离扩展。
5.不同增长形式的空间扩张过程。
内部增长:常具规划特征,就近布局特点明显。
外部增长:兼并的距离衰减行为6.企业空间增长阶段一企,一厂,一地一-专业部门空间上多区位一生产活动多样化,组织上形成多分布结构,空间上多区位甚至跨国,跨大洲二.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企业扩张主要关注扩张风险和空间环境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接触扩散:由近及远,距离衰减等级扩散:沿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迁移扩散2屮国企业的通道扩张规律人际关系通道,机构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三.企业空间的演变模式的比较(1)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A.公司成长差异及原因由于工厂所在城镇人口规模不同,导致具具不同的生产规模。
规模差界进而乂引起生产成本差异。
较大规模的工厂纶产成本较低,因而具有初始竞争优势,得以更快地增氏。
B.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工厂发展竞争的结果,少数得以生存,其市场区也得以扩人,覆盖了原來众多小公司的市场区。
C.沃茨模式的缺陷基于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的假设,对规模经济不很突出的生产部门不一定适用。
该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结论的普遍性冇限。
假定市场区为理想化的连续向外扩张而在实际中还存在非连续性的市场区扩张。
(2)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变模式A.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公司从一个地方公司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
每跨越一次门槛,便引起一次组织的变形。
公司首先跨越活动空间,其次为信息空间,最示为决策空间。
B.公司组织变形为区域演化机制:公司从最初的活动空问,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均限丁•当地。
在活动空间变动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组织变形。
C.泰勒公司空间扩张模型:地方性公司扩张到具他区域,跨越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布区域性公司,跨越笫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