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 古诗9《浣溪沙》苏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苏轼《浣溪沙》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词。
二、注释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
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三、古诗大意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四、古诗赏析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
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译文|赏析《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宋代:苏轼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译文及注释译文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
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注释①:此词作于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任徐州知州时。
②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③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④泼——泼水。
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⑤蒿(hāo)艾(ài)——两种草名。
⑥薰——香草名。
⑦元是——原是。
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赏析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寿县寿春中学江明星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一【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yú)跌宕(dàng),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黄米蔡”;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浣溪沙》,词牌名。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二【全解与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簌簌:花飘落的样子。
“簌簌衣巾落枣花”,倒装句式,意思是“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
村南村北:泛指整个村庄。
缲(sᾱo)车:“缲”同“缫”。
缫(sᾱo)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
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穿牛衣的人,即穿蓑衣的人。
上阕:上片写景,写的是春天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古柳下卖黄瓜的村民,共同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
枣花纷纷落下,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枣花盛开的繁茂,展示了春天万物的勃勃生机。
村子里到处都能听到缲车的响声,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农民们生产劳动的繁忙。
“牛衣古柳卖黄瓜”,这真是哪位画家的佳作啊!一位村民,穿着蓑衣,在一棵古柳树下叫卖黄瓜。
“牛衣”一词,可见是雨后不久,黄瓜上似乎还带有雨水,显得多么鲜嫩。
浣溪沙宋苏轼译文
浣溪沙宋苏轼译文1.《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1.原文: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注释:1.蕲(qí)水:县名,今湖北省浠水县。
2.浸:泡在水中。
3.萧萧:形容雨声。
也可写作“潇潇”。
4.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5.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6.白发:老年。
7.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因黄鸡可以报晓,代表时光的流逝。
3.译文:游览蕲水的清泉寺。
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兰草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
傍晚,下起了小雨,松林中传出杜鹃鸟的叫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淌呢!所以,不要在年老时感叹时光的流逝。
2.《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1.原文: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2.注释:1.晓寒:早晨的寒冷。
2.媚:这里是使动用法,使…… 妩媚、动人。
3.洛:洛河,源出陕西,流经河南入黄河。
这里是指洛河的水流入淮河。
4.漫漫:水势浩大的样子。
5.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6.午盏:午茶。
7.蓼(liǎo)茸:蓼菜的嫩芽。
8.蒿笋:蒿茎与笋。
9.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3.译文: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跟泗州刘倩叔一起游览南山。
冬天早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似在向放晴的沙滩献媚。
洛涧入淮后逐渐变得广远无际。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如翡翠般的春蔬,这野餐的味道着实十分爽口。
而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9:《浣溪沙》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他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 符合题意即可)
从哲理方面:即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 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 从作者的情感方面:则要考虑词的写 作背景,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 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 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3.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 (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 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 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浣溪沙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 溪,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林间清沙小路干净无 泥, 松间沙路净无泥。 叫。 萧萧暮雨子规啼②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
谁说人老了没法再回到青 谁道人生无再少? 少年时代?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地向西 门前流水尚能西! 奔流! 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 自伤衰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和 性格?
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诗人虽处困境, 仍力求振作精神的这种执著的生活态 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请用自己的话, 概括这首词表达 的主旨.
这首词抒写了作者 面对清新春景的愉悦心 情,作者由西流的溪水联 想到人生也可老当益壮. 全词充满积极乐观的情 绪。
说说你读了着首词的感受。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 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 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 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 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 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 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 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 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 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词牌知识
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 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 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 画。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霜日明霄水蘸空。
鸣鞘声里绣旗红。
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宋代·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译文及注释译文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
远处淡烟笼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
万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
酒后挥泪洒向悲凉的秋风中。
注释题解:此词原无题,乾道本题作“荆州约马奉先登城楼观塞”。
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观塞”即观望边塞。
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霜日:指秋天。
一说秋天的太阳。
明霄:明净的天空;晴朗的天空。
蘸(zhàn):沾染,沾取液体。
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
鞘(shāo):装刀剑的套子,一说鞭鞘,这里指马鞭。
鸣鞘声:刀剑出鞘声。
一说指行军时用力挥动马鞭发出的声音。
绣旗:绣有图案的军旗。
有无中:若有若无。
烽火北:当时荆州已成南宋边界,谓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已在火线的北面。
尊:同“樽”,酒杯。
酒器。
戍楼:有军队驻防的城楼。
酒阑:饮酒将尽。
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赏析一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此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
“观塞”即观望边塞。
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
坐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苏轼
翻译:
《浣溪沙》
坐在危楼上,靠着柱子,微风轻拂。
远望春色悲凉,昏黄的天际上一片茫茫。
草色和烟光因日落而混杂,孤独无言,谁能懂我的心情。
想要将放荡不羁借助酒趁热打铁,对着酒杯唱出自己的心声,但乐趣却是苦涩的。
身上的衣带渐渐宽松,但从不后悔,因为我为爱而消瘦。
浣溪沙苏轼古诗全文意思解释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全词的意思解释如下: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
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这首词的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下阕却笔锋一转,开始感叹人生易老,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全词在布局上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一气呵成,表达出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课文原文、知识点、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课文原文、知识点、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课文原文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宋] 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________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蕲水]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
③[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④[潇潇]形容雨声。
⑤[子规]杜鹃鸟。
⑥[无再少]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⑦[休]不要。
⑧[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借以表示时光流逝。
知识点讲解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合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主要作品:《江城子》《水调歌头》《念奴娇》《水龙吟》《赤壁赋》等。
诗词理解: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1)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2)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3)萧萧:这里形容雨声。
(4)子规:杜鹃鸟。
又叫杜宇、催归。
据说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5)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6)休:不要(7)白发:老年。
(8)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9)浣溪沙:词牌名。
六年级语文下《浣溪沙》笔记
《浣溪沙》笔记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这首词是他在任徐州太守时所作,通过对农村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二、词意解析
上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
这三句描绘了初夏时节农村的自然景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中,“簌簌”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初夏的景象。
“村南村北响缫车”则描绘了农村中繁忙的景象,人们正在忙碌地工作。
“牛衣古柳卖黄瓜”则以“牛衣”和“古柳”等意象,表现出农村的古老和朴素。
下片: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
这三句描绘了词人旅途中的困倦和口渴之感。
“酒困路长惟欲睡”中,“酒困”表示词人喝了酒,“路长”表示旅途遥远,“惟欲睡”表示词人已经非常疲倦。
“日高人渴漫思茶”中,“日高”表示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人渴”表示词人口渴,“漫思茶”则表示词人非常想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中,“敲门”表示词人去敲农民的门,“试问野人家”则表示词人向农民询问是否有茶可以饮用。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通过描绘农村的自然景象和农民的繁忙生活,以及自己旅途中的困倦和口渴之感,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农民的关心和同情。
《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
《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字词解释:簌(sù)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缫(sāo)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野人:农夫。
作品翻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作品赏析:此词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苏轼词《浣溪沙》宋词原文及注释
苏轼词《浣溪沙》宋词原文及注释苏轼词《浣溪沙》宋词原文及注释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呵手镊霜须。
苏轼词作鉴赏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
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苏州,只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
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联系前一首写的“半夜银山上积苏”与“涛江烟渚一时无”的景象来看,又知徐君猷离去的当天夜晚,即由白天的“微雪”转为大雪。
这样,“万顷风涛不记苏”,应为实写十二月二日夜酒醉后依稀听见风雪大作及苏醒时的情景,“苏”,似宜作苏醒解。
依此可知,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
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
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
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
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值得一提的是,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
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总体来看,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
《浣溪沙》苏轼注释
《浣溪沙》苏轼注释
《浣溪沙》苏轼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浣纱溪”“小庭花”等。
⑵徐公君猷:徐君猷,名大受,东海人,当时任黄州知州。
见过:来访。
⑶覆块:谓麦苗覆盖田垄。
块,土块。
⑷临皋:临皋亭,在黄冈南长江边,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居住在此。
烟景:云烟缭绕的景色。
⑸雪床:指霰粒。
⑹轣(lì)辘:车轮转动之声。
⑺扶头:一种酒,因易醉得名。
⑻圃:菜园。
翠羽:形容菜叶的鲜嫩。
⑼须:花蕊。
⑽“雪里”句:用苏武典故,不取守节不屈之意,意在比喻黄州生活的贫穷。
例姓苏,照例姓苏。
⑾为回车:为我调转车行的方向,指专程登门。
⑿飞:传送。
鹗表:代指荐表。
鹗,大雕。
⒀“报恩”句:用隋侯之珠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意谓自己不须用世俗的方式感谢徐君猷。
⒁苏:草。
⒂渚:小洲。
一时:片刻间。
⒃“湿薪”句: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谓“楚国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后以“米珠薪桂”表示物价昂贵,生活艰难。
⒄捻髭须:搓胡须,表示苦吟。
⒅苏:苏醒。
⒆翠袖:绿色的衣袖,这里代指舞女。
柳絮:柳树吐的花,这里代指雪。
⒇樽:酒杯。
镊:捋。
霜须:白须。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导语:这首词《浣溪沙》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抒发诗人苏轼对于田园生活的憧憬以及喜爱。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年代:宋;作者: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①.络丝娘:缫丝女。
②.垂白:须发将白的老翁。
杖藜:拄拐杖。
③.捋青:摘取将熟的麦子。
捣麨:将麦子炒干后捣成粉末。
软饥肠:充饥。
【简析】这首词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词尽其妙,非常具有特色。
这首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
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
试想,倘若不在夏季,那须发将白的老叟会摘取新麦吗?倘若不在白日,而在黑夜,那“麻叶层层苘叶光”,那老叟扶着拐杖“抬醉眼”的神态,能显得如此清晰吗?这首词不仅惟妙惟肖地摹写农村夏景,而且以巧笔写人。
描写其音容笑貌,勾勒其劳作情景,或反映其生活境遇,或刻画其心理状态。
苏词写人一目了然。
上片以一特写镜头写蚕妇,下片也以一特写镜头写老叟。
写蚕妇,仅“隔篱”一句,便使蚕妇煮茧缫丝时娇语谈笑的情态跃然纸上。
写老叟,既传神地刻画了其老态龙钟、醉眼朦胧的肖像:“垂白杖藜抬醉眼”,也逼真地描写了他贫困的生活境遇及其盼望秋熟的心境:“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首词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
苏词上片的“麻叶”句,诉诸视觉;“谁家”句,诉诸嗅觉;“隔篱”句,诉诸听觉。
下片3句也诉诸视觉、听觉等。
这样,便使词中蚕妇、老叟等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浮雕感;使苘麻等景物及村民劳作、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逼真可感。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13篇)
《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13篇)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是时,东坡被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1[宋]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2】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3】散花洲: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4】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5】庇:遮盖。
【6】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7】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作品赏析: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
“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
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
“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
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苏轼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 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 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山下兰芽短浸溪
浸:泡在水中。
山下那短短的兰芽浸泡在小溪 之中。
松间沙路净无泥
松林间的一条沙石小路干净得没 有一点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形容雨声。子规:布谷鸟。
暮色中细雨潇潇,远处传来布 谷鸟的啼叫声。
兰芽浸溪 路静无泥 暮雨潇潇 子规轻啼
自然的美景 和生机令人 心旷神怡。
下阕 抒情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徒发衰 老之叹。
C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 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 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 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 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 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 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 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 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谁道人生无再少?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谁说青春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门前流水尚能西 你看门前的流水也能向西奔流。
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的慨流时逝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牌名
浣溪沙 苏 轼
县名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
上阕 写景
兰芽浸溪 路静无泥 暮雨潇潇 子规轻啼
自然的美景 和生机令人 心旷神怡。
下阕 抒情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徒发衰 老之叹。
这首词描写了清泉寺 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词人即景抒怀,展现 了自己不服老、执着 生活、豁达乐观的性 情。
C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 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 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 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 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 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 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 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 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
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 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 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山下兰芽短浸溪
浸:泡在水中。
山下那短短的兰芽浸泡 在小溪之中。
松间沙路净无泥
松林间的一条沙石小 路干净得没有一点泥。
潇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雨子规啼
潇潇:形容雨 子规:布谷鸟。 声。
暮色中细雨潇潇,远 处传来布谷鸟的啼叫 声。
谁道人生无再少?
无再少: 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谁说青春不能回到少年 时代?
门前流水尚能西
还
你看门前的流水也 能向西奔流。
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发:老年。 唱黄鸡: 感慨时光的流
逝。
不要再感概白发暮年 时光流逝了。
指黄鸡报晓
“黄鸡”的本意是 代指时间,
诗中是指
时光流逝
词的上阕写景,依次描绘出那 四个画面。
兰芽浸溪,沙路无泥, 潇潇暮雨 , 子规暮啼
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 的雨后景色。 下阕:写作者虽身处闲 境,仍然力求振作的精 神。
“暮雨”和“子规”烘托了怎样的心情? 身为贬官,面对暮雨萧萧,子规哀啼,不 禁心生悲凉。
苏轼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少?又 何必自伤自怜,哀叹衰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