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及应急预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了解原发病治疗情况。
2、出血部位,皮肤、粘膜、伤口、颅内等。
3、生命体征变化。
4、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等。
5、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如肝素。
二、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变化;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皮肤粘膜和重要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2、体位: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3、出血护理: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肝素剂量,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关注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4、输血制品的护理:维持静脉通路通畅,严格无菌操作。
同时输注几种血制品时,先输血小板和冷沉淀,再输全血,最后输血浆。
冰冻血制品应在常温下复温后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滴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5、药物护理:用药过程中掌握药物的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如使用肝素必须尽量减少注射及各种穿刺操作,以免局部血肿,出现自发性出血。
使用抗纤溶药物时,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
6、口腔护理: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出血。
7、皮肤护理:保持衣物及床铺清洁干燥,避免身体损伤和外伤发生。
8、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战胜恐惧。
三、健康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休息。
2、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做好疾病的自我监测。
四、注意事项1、观察皮肤的颜色及温湿度。
2、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3、发生液体外渗时,要给予冰敷。
4、注意有无内脏出血的表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一、定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以微血管体系损伤为病理基础,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性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二、治疗原则DIC的治疗原则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及动态性。
(一)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是有效救治 DIC的前提和基础。
(二)抗凝疗法是终止 DIC、减轻器官功能损伤、重建凝血-抗凝血功能平衡的重要措施。
1.肝素应用:是 DIC首选的抗凝疗法。
急性或爆发型 DIC通常选用肝素钠10000-30000U/d,一般为 15000U/d左右,静滴,每 6小时用量不超过 4000-6000U,根据病情可连用 3-5天。
另一种剂型为低分子肝素(如速碧凝、克赛),与肝素钠相比较少引起出血及血小板减少,且半衰期较长,用药方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其他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抗凝血酶(AT)、双嘧达莫、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噻氯匹定等药物3.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适用于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明显减少,且已进行基础病变及抗凝治疗,但 DIC仍未能有效控制。
4.抗纤溶治疗适用于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的 DIC晚期5.其他尿激酶溶栓、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组人活化蛋白 C(APC)三、护理(一)评估要点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评估:(1)病因许多疾病可导致 DIC的发生,其中以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医源性因素、手术与创伤所致者最为常见。
(2)发生发展过程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3)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1)出血严重或多发性的出血倾向。
2)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障碍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常规DIC 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严重病理状态,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其特点为微循环内弥漫性微血栓形成,表现为一组出血的综合征。
最常见于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内毒素血症、病毒感染,以及休克、缺氧、大面积烧伤、羊水栓塞、急性白血病、严重创伤、广泛性手术等。
临床表现为广泛性出血、休克、发绀、尿少、呼吸及循环衰竭等症状。
急性 DIC 病情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危及生命,应提高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按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3、绝对卧床休息,勿搬动患者,如有休克按休克患者护理常规,并注意保暖。
4、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给予药物治疗,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平稳。
5、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困难及发绀者,应保持空气新鲜和通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安静,防止患者因烦躁而加重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如昏迷及抽搐患者应由专人护理,及时清除患者鼻、口腔内异物或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寒战、发绀等应立即吸氧。
特别注意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及早抢救,并做好记录。
注意观察尿量、尿色变化,血尿者应留取尿标本送检,并记 24 小时出入量。
若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时应做相应的护理,详细记录。
7、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如患者有消化道出血应禁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8、对于意识障碍者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加用护栏、约束带等。
9、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病室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0、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药物剂量,严密观察治疗效果,正确采集血标本,监测出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剂量,预防不良反应。
11、进行肌肉、静脉注射后应压迫针刺部位至少5分钟,以防出血或血肿。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流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流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是个很凶险的情况呢,那咱们就来说说它的抢救流程。
一、发现与初步判断。
要是发现患者有一些可疑的症状啊,像是突然出现的多部位出血,皮肤瘀斑瘀点越来越多,或者是伤口流血止不住,再加上可能有休克的表现,像血压低啦,意识不太清楚啦。
这时候就得高度怀疑是不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啦。
这时候可不能慌哦,咱们医护人员得冷静下来。
二、紧急处理。
一旦怀疑是这个情况,就得赶紧建立多条静脉通路。
这就好比给患者多开几条“生命的通道”呀。
大量快速地补充液体,先把血压维持住,让身体的血液循环能正常运转。
要是患者呼吸困难,那可不能耽搁,马上给氧,就像给患者的身体注入新鲜的活力一样。
三、实验室检查。
这时候肯定得抽血做各种检查啦。
像血常规,看看血小板是不是减少得很厉害,凝血功能的检查也超级重要,像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这些指标是不是异常。
虽然等检查结果的过程很煎熬,但是这些结果就像“指南针”一样,能告诉咱们到底病情严重到啥程度,该怎么去精准地治疗。
四、针对病因治疗。
这可是关键的一步呢。
如果是因为感染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那就得像勇士一样和感染作斗争,用强力的抗生素把那些病菌都消灭掉。
要是因为产科的问题,像羊水栓塞之类的,那得赶紧处理产科的紧急情况。
就像拆炸弹一样,得先找到引发危机的源头,然后把它解决掉。
五、抗凝治疗。
抗凝就像是在给身体内部那些混乱的凝血因子“立规矩”。
一般会用到肝素,不过用肝素的时候得小心翼翼的,就像走钢丝一样,剂量要严格控制。
既要能阻止那些不该有的凝血,又不能让出血的情况变得更糟。
六、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当患者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少得可怜的时候,咱们就得给他们“补充兵力”啦。
输新鲜的冰冻血浆,这就像给身体送来了一群凝血因子的小战士。
血小板低的时候就输血小板,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去止血。
七、后续观察与护理。
患者可不是被治疗完就万事大吉了哦。
dic抢救的应急处理预案与程序
dic抢救的应急处理预案与程序DIC 抢救的应急处理预案与程序一、前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全身微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从而出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DIC 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常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 DIC 抢救应急处理预案与程序至关重要。
二、DIC 的病因与临床表现(一)病因DIC 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肝癌等)、病理产科(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手术及创伤(如大面积烧伤、严重挤压伤等)、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胰腺炎等)。
(二)临床表现1、出血倾向:是 DIC 最常见的表现,多为自发性、多发性出血,常见于皮肤瘀斑、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
2、休克或微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少尿或无尿等。
3、微血管栓塞:可累及不同器官,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难、胸痛,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等。
4、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
三、DIC 抢救的应急处理预案(一)组织与人员准备成立 DIC 抢救小组,包括医生、护士、检验人员等。
小组成员应熟悉 DIC 的诊断标准和抢救流程,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二)物资与设备准备1、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如肝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小板等。
2、准备好抢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输液泵、输血器、吸氧装置等。
(三)病情监测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2、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如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
3、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D二聚体等),及时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
(四)治疗原则1、治疗基础疾病及消除诱因:这是治疗 DIC 的关键,如控制感染、治疗肿瘤、处理产科并发症等。
dic急救的应急处置预案及程序
dic急救的应急处置预案及程序DIC 急救的应急处置预案及程序一、引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发生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微循环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和微循环衰竭。
DIC 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常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 DIC 急救应急处置预案及程序至关重要。
二、DIC 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一)病因DIC 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转移性癌等)、产科并发症(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创伤及手术(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等)以及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胰腺炎等)。
(二)临床表现1、出血倾向是 DIC 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自发性、多发性出血,常见于皮肤、黏膜(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也可表现为深部器官出血(如颅内出血、咯血等)。
2、微循环障碍表现为低血压或休克,肢体末端发绀、缺氧、酸中毒等。
3、微血管栓塞可累及不同器官,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肾栓塞可导致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可引起呼吸困难、胸痛、咯血;脑栓塞可导致头痛、昏迷等。
4、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
三、DIC 的诊断标准临床上诊断 DIC 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D二聚体等。
一般符合以下几点可诊断为 DIC:1、存在易引起 DIC 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倾向。
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
3、实验室检查符合以下条件: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100×10⁹/L 或呈进行性下降。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 或进行性下降。
3P 试验阳性或血浆 FDP>20mg/L,或 D二聚体水平升高。
dic急救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
dic急救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DIC 急救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DIC 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如不及时诊治,常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制定完善的 DIC 急救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至关重要。
一、DIC 急救应急预案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1、早期识别 DIC 高危患者,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 DIC 的发生率。
2、对已发生的 DIC 患者,迅速做出诊断,启动急救流程,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救治成功率。
3、最大程度地减少 DIC 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二)原则1、快速反应:一旦怀疑或确诊 DIC,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
2、多学科协作:DIC 的救治需要血液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3、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DIC 的识别与诊断(一)临床表现1、出血倾向:多部位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且出血程度与原发病病情不符。
2、微循环障碍:低血压、休克、微血管栓塞症状,如皮肤发绀、肢端坏死、肾皮质坏死等。
3、微血管病性溶血: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
(二)实验室检查1、血小板计数减少。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
3、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4、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D二聚体阳性。
(三)诊断标准目前常用的DIC 诊断标准包括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标准、日本卫生福利部标准等。
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三、DIC 急救应急预案的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一)组织架构成立 DIC 急救领导小组,由医院相关科室的负责人组成,负责指挥和协调 DIC 的急救工作。
dic抢救的应急方案与操作程序
dic抢救的应急方案与操作程序DIC 抢救的应急方案与操作程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特征是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在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同时或相继出现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临床表现。
DIC 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危及生命。
以下是 DIC 抢救的应急方案与操作程序。
一、应急方案(一)快速评估病情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基础疾病、发病诱因、症状出现的时间和进展情况等。
2、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休克症状(如低血压、少尿、意识障碍等)、微血管栓塞表现(如皮肤发绀、指端坏疽、肾皮质坏死等)以及微血管病性溶血症状(如黄疸、贫血等)。
3、尽快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D二聚体等,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二)立即采取急救措施1、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以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
根据中心静脉压、血压、尿量等指标调整输液速度和量,避免肺水肿和心功能衰竭的发生。
2、纠正酸中毒DIC 患者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应及时给予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改善血管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维护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3、改善微循环应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等)解除微血管痉挛,增加组织灌注。
同时,可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4、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 DIC 治疗的关键措施。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调整肝素的剂量和用法。
在使用肝素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PT、APTT 等指标,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5、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当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症状,且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显著减少时,应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血液制品,以改善凝血功能。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护理
(2)大型手术及其他医疗操作
(3)肿瘤治疗 (4)医疗过程中的意外,如溶血性输血反应; 革 兰阴性菌等污染性输入;某些中药及在大量非 等渗性液体输注所致的严重溶 血反应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表现
• 出血倾向 • 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 微血管栓塞 • 微血管病性溶血 • 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Pre DIC时TF显著升高,但TFPI水平变化不大,故
TF/TFPI值增大。
DIC诊断常用分子标志
• 凝血酶抗凝血复合物(TAT):是凝血酶 按1:1比例与抗凝血酶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是凝血酶生成的早期分子标志。
• 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 产物。 • 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PIC)
DIC分型
血栓形成为主型
病因 多见于感染型DIC 发病时期 DIC早、中期 临床特征 皮肤、黏膜坏死、脱落 休克、脏器功能衰竭为 主 治疗原则 抗凝、血小板及凝血因 子补充
纤溶过程为主型
多见于肿瘤型DIC DIC后期 多发或迟发性出 血为主
抗纤溶治疗
DIC分型
急性型 慢性型
基础疾病
临床表现 病程 实验检查 治疗及疗效 转归
ٱ 4.总记分 如≥5为显性DIC,每日重复记分1次,如 ٱ >2<5 提示为非显性DIC(非肯定性),每1-2日重复记 分 1次 * Fib水平(>1.0g/L=0,<1.0g/L=1)
表2
非显性DIC记分系统的样板
ٱ 1.危险估算:有无导致DIC的基础疾病, 是=2 否=0 + 升高=-1 稳定=0 下降=1 ٱ ٱ ٱ ٱ ٱ ٱ
慢性DIC实验室诊断
dic紧急救治的应急预案及步骤
dic紧急救治的应急预案及步骤DIC 紧急救治的应急预案及步骤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特征是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在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同时,由于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以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DIC 病情凶险,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救治,病死率极高。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 DIC 紧急救治应急预案及步骤至关重要。
一、应急预案(一)组建应急救治团队成立由急诊科医生、血液科医生、重症医学科医生、护士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 DIC 应急救治小组。
小组成员应熟悉 DIC 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急救流程,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地开展救治工作。
(二)物资准备1、药品准备:储备足量的肝素、低分子肝素、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止血、抗凝和补充凝血因子的药物。
2、设备准备:配备血液净化设备、输血输液装置、心电监护仪、血压计、血糖仪等急救设备,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三)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救治小组成员进行 DIC 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 DIC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法等。
同时,开展模拟演练,提高小组成员在实际操作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
(四)患者监测对高危患者(如败血症、严重创伤、恶性肿瘤等)进行密切监测,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以便早期发现DIC 的迹象。
二、救治步骤(一)诊断评估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基础疾病、发病诱因、症状出现的时间和进展情况等。
2、临床表现: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等)、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微血管栓塞症状(如皮肤发绀、肢端坏死、肾功能衰竭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及应急预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及应急预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其特点是全身微循环系统中出现普遍性的血管内凝血现象,引起全身性出血、循环障碍和内脏损伤。
DIC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如感染、恶性肿瘤、创伤、妊娠等。
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DIC患者,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护理和应急预案。
一、DIC的护理措施1. 观察病情变化。
DIC患者常伴有全身感染等疾病,因此要密切观察病人的体征和状况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做出相应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2. 保持患者安静。
DIC患者出现出血现象,需要保持患者安静,以减少身体活动对出血的刺激。
同时,避免患者长时间保持一个体位,防止血液凝固。
3. 必要情况下使用止血剂。
DIC患者出现出血现象需要注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血剂,防止出血加重。
但要特别注意剂量,以免引起过度止血和新的并发症。
4. 补充营养和水分。
DIC患者出现出血现象,身体消耗大量营养和水分。
因此,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以保持体力和代谢的平衡。
5. 抗菌药物的使用。
DIC患者常伴有全身感染等疾病,因此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预防有细菌感染的并发症。
二、DIC的应急预案1. 急救措施。
若DIC患者出现严重出血,应首先进行急救。
急救措施包括密切观察、输血、使用止血剂,以促进血液凝固,防止血液代谢的失衡。
2. 及时治疗病因。
DIC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现象,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对于感染性DIC,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以消除感染源;对于肿瘤性DIC,需要使用化疗、放疗等进行治疗。
3. 补充凝血因子。
DIC患者的凝血机制失调,需要补充凝血因子来促进血液凝固。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凝血因子进行补充。
4. 应用中药。
一些中药对DIC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桂枝茯苓丸、玉屏风散等。
但应谨慎使用,确保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5. 远程医疗。
对于DIC患者在地区医院无法得到良好治疗的情况,可以采用远程医疗技术进行诊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及应急预案
.
四、 抗血小板凝集剂药物应用:双嘧达莫400— 600mg口服。 五、 抗纤溶药物:氨基乙酸4—6mg加5GS1000ml 15—30min清洗维持量每小时1g氨甲苯酸0.1—0.5g 加入20ml液体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六、 保暖,预防并发症,抗感染。 七、 做好抢救记录。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 护理及应急预案
2016年8月任游
一、概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lk Coagulation,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 在微小血管内凝固,形成以纤维蛋白和血小板为 主要成分的微血栓,从而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 和血小板,并继发地激活了纤溶系统。由此而产 生的临床以出血、溶血、、栓塞和溶血的一组综 合征。
应作相关护理,详细记录。
失血性休克的护理
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 建立3路静脉通路,以保证快速用药及补充血容量 及补充凝血因子,争取在1-4h内改善微循环障碍, 注意观察尿量,如每小时少于30ml,则表示组织 灌注不足,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吸氧2-4l/min,以 改善缺氧,并做好动脉血压监测。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出血,病情危重而出现恐惧心理,护 士应给予心理疏导,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慰工作, 消除焦虑和恐惧,告知其抢救的成功率高,取得 配合。
应急预案
一、 报告医生,配合医师抢救病人,随时抽取血 样检测凝血功能。 二、 去除诱因:原则上应在休克控制和凝血障碍 纠正后再做分娩处理,但应以患者病情而定,必 要时即行结束分娩和剖宫产。 三、 肝素钠:①易早勿迟,发病后10min内使用 效果更佳;②肝素钠25—5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 脉缓滴,24h肝素钠总量控制在150mg以内为宜; ③试管测定凝血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意识状态。
2、出血情况。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体位: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置患者于休克体位、以利回心血量及呼吸功能的改善,严重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位。
2、饮食:给予高营养、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易消化半流质或流质饮食,有消化道出血者应酌情进冷流质饮食或暂禁食,避免粗硬食物刺激胃黏膜,昏迷者给予鼻饲。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休克和重要器官衰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准确记录 24 小时出入液量,尤其是记录每小时尿量的变化,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皮肤粘膜和重要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5、遵医嘱给药,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6、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7、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三、健康指导要点
1、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碰撞。
2、保持鼻腔湿润,防止鼻出血。
四、注意事项
1、尽量减少创伤性检查和治疗。
2、静脉注射时,止血带不宜扎得过紧,力争一针见血,操作后用干棉球压迫穿刺部位 5 分钟以上。
尽量避免肌内注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护理
[一般护理]
1.按原发性疾病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 3.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应根据原 发疾病调整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品种。 4.正确采集血标本,协助实验室检查以 判断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出血和红细胞破坏,DIC病人可伴有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这种贫血除具 备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在外周血 涂片中还可见到一些形态特异的红细胞 碎片,称为裂体细胞。这是因为循环中 的红细胞流过由纤维蛋白丝构成的网孔 时,常会粘着或挂在在纤维蛋白丝上, 加上特点 表现
高凝期 凝血系统被激活,血 中凝血酶量增多,导 致微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 消耗而减少,继发纤 维蛋白原减少,纤溶 过程逐渐加强 纤溶系统异常活跃,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 成且具有很强的抗凝 作用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消耗性低凝 期
出血
继发性纤溶 亢进期
出血十分明显
临床表现
DIC 主要临床症状可归纳为出血、多 器官功能障碍、微循环障碍(休克) 和贫血。急性 DIC 时以前三种症状较 为多见。
1、出血
DIC患者约有70%-80%以程度不同的出 血为初发症状,如紫癜、血泡、皮下血 肿、采血部位出血、手术创面出血、外 伤性出血和内脏出血等。出血的机制与 下述四方面因素有关。 (1) 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2) 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 (3)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形成 (4) 血管损伤
DIC的病因分类
类型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血液性疾病 妇产科疾病 创伤及手术 主要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 热、病毒性心肌炎等 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常蛋白血症等 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症、羊水栓塞、胎盘 早剥等 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 术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有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大量消耗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引起的全身性出血,导致微循环功能乃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 病因①感染:最多见,占DIC发病数的31%~43%,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感染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肝炎病毒、麻疹病毒等;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钩端螺旋体等,均可引起DIC。
②恶性肿瘤:占DIC发病数的24%~34%,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癌、胰腺癌及肝癌、绒毛膜上皮癌、肾癌、肺癌及脑肿瘤等。
③产科疾病:占DIC发病数的4%~12%,常见于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
④手术创伤:占DIC发病数的1%~15%,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富含组织因子的器官手术及创伤,如脑、前列腺、子宫及胎盘等。
⑤医源性:占DIC发病数的4%~8%,常见于肿瘤手术、放疗、化疗等。
⑥其他:全身各系统多种疾病,如肺心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 发病机制组织和细胞破坏,促使组织因子释放或其类似物质直接作用,启动外源性或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机体凝血系统,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并可直接或间接激活纤溶系统,继发纤溶亢进。
DIC造成组织器官供血不足,进而导致一个甚至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微血栓形成是DIC的基本病理变化和特异性病理变化,主要为纤维蛋白血栓及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血容量减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心功能损害等因素造成的微循环障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急救护理
世 界最新 医学信 息文摘 2 0 1 4年第 1 4卷第 8 期
・
护理 ・
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 的急救 护理
荣维娜 , 李悦 , 王丹 , 杨洋 , 马书妍 , 韩爽
( 黑龙 江省 医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0 0 )
摘要 : 目的 探讨弥散 性血管 内凝血的预 防、治疗与急救 护理 , 以提 高抢救成功率 。方法 对 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患者予以 紧急处理 , 做 好心理护理 配合 治疗与护理。结论 及早发现并积极 采取 多种有效的护理措施 , 可降低 弥散性血 管 内凝 血
的发 生 率 和 病 死 率 。
关键 词 : 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 ;急救 ;护理 中 图 分 类 号 :R 4 7 3 文 献 标 识 码 :B
D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4 . 0 9 . 1 9 9
1 临床 表 现
1 . 1 出血 是 D I C最 常见 的早 期 症状 之 一 。 多突 然 发 生 ,少 数可 隐袭 出现 。 以皮 肤 和 黏膜 、伤 口 以及 注 射 部 位 渗 血 多 见 。 严 重 者 可有 胃肠道 、呼 吸道 、泌尿 道 乃 至颅 内出 血 。晚期
出血 可 长 时 间不 凝 。
2 - 3 . 1 肝 素 抗 凝 治 疗
0 引言
弥散 性血 管 内凝血 f D I C ) 不 是一 个独 立 的疾病 ,而 是一 种 在 多种 疾 病发 病 过程 中 的病 理 状 态 ,是 一组 因多种 疾 病 所 致人 体 内凝血 与 抗凝 血 机 制平 衡 失 调 ,而 主要 表 现 为 出 血 、休克 、栓塞 、溶血 的临床 综合征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了解原发病治疗情况。
2、出血部位,皮肤、粘膜、伤口、颅内等。
3、生命体征变化。
4、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等。
5、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如肝素。
二、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皮肤粘膜和重要器官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2、体位: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3、出血护理: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或抗纤溶药物治疗。
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肝素剂量,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等实验室各项指标,关注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4、输血制品的护理:维持静脉通路通畅,严格无菌操作。
同时输注几种血制品时,先输血小板和冷沉淀,再输全血,最后输血浆。
冰冻血制品应在常温下复温后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滴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5、药物护理:用药过程中掌握药物的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如使用肝素必须尽量减少注射及各种穿刺操作,以免局部血肿,出现自发性出血。
使用抗纤溶药物时,静脉给药速度不宜过快。
6、口腔护理: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出血。
7、皮肤护理:保持衣物及床铺清洁干燥,避免身体损伤和外伤发生。
8、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战胜恐惧。
三、健康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休息。
2、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做好疾病的自我监测。
四、注意事项1、观察皮肤的颜色及温湿度。
2、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3、发生液体外渗时,要给予冰敷。
4、注意有无内脏出血的表现。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
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家庭应急处理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家庭应急处理*导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指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血液在微小血管内凝固,导致播散性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引起严重的微循环机能障碍和止、凝血机能障碍的一类临床症候群。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血液在微小血管内凝固,导致播散性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引起严重的微循环机能障碍和止、凝血机能障碍的一类临床症候群。
临床以广泛出血、微血栓形成、休克及溶血为特点。
[病因]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依次为感染、恶性肿瘤、组织损伤及病理产科等。
[临床表现](1)广泛出血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伤口及注射部位渗血,严重者内脏甚至颅内出血。
(2)血栓形成累及多个脏器,肾栓塞时出现少尿、血尿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栓塞时出现肝大、肝痛、黄疸、腹水;肺栓塞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脑栓塞时出现昏迷、抽搐及脑水肿。
(3)休克。
(4)溶血突发高热、黄疸、腰背痛及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诊断要点](1)存在易发生DIC的原发疾病史。
(2)具有引起DIC原发疾病症状和体征。
(3)多发性出血倾向。
(4)不明原因顽固性低血压或休克。
(5)多发生微血管栓塞症状和体征。
(6)有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微血管病性溶血症状和体征。
(7)抗凝治疗有效。
上述3~7中有2项以上临床表现者应高度怀疑DIC存在。
(8)实验室检查可有:①血小板100×1000000000/L或进行性下降。
②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
③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
④3P试验阳性或FDP高于20mg/L。
⑤血片中破碎红细胞比例超过2%。
上述实验三项以上异常,结合临床,可诊断DI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8月 任游
一、概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lk Coagulation,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血液 在微小血管内凝固,形成以纤维蛋白和血小板为 主要成分的微血栓,从而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 和血小板,并继发地激活了纤溶系统。由此而产 生的临床以出血、溶血、、栓塞和溶血的一组综 合征。
微循环衰竭的护理
(1)意识障碍者要执行安全保护措施。 (2)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3)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尿量、 尿色变化。 (4)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药,纠正酸,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 (5)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时 应作相关护理,详细记录。
病情观察
1.观察出血症状 可有广泛自发性出血,皮肤粘膜 瘀斑,伤口、注射部位渗血,内脏出血如呕血、 便血、泌尿道出血、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 应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 2.观察有无微循环障碍症状 皮肤粘膜紫组缺氧、 尿少尿闭、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3.观察有无高凝和栓塞症状 如静脉采血血液迅速 凝固时应警惕高凝状态,内脏栓塞可引起相关症 状,如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肺栓塞引 起呼吸困难、紫绀,脑栓塞引起头痛、昏迷等。
.
四、 抗血小板凝集剂药物应用:双嘧达莫400— 600mg口服。 五、 抗纤溶药物:氨基乙酸4—6mg加5GS1000ml 15—30min清洗维持量每小时1g氨甲苯酸0.1—0.5g 加入20ml液体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六、 保暖,预防并发症,抗感染。 七、 做好抢救记录。
.
4.观察有无黄疽溶血症状。 5.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 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含量、3P试验等。 6.观察原发性疾病的病情。
一般护理
1.按原发性疾病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 3.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应根据原发疾病调 整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品种。 4.正确采集血标本,协助实验室检查以判断病情 变化和治疗效果。
失血性休克的护理
Hale Waihona Puke 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 建立3路静脉通路,以保证快速用药及补充血容量 及补充凝血因子,争取在1-4h内改善微循环障碍, 注意观察尿量,如每小时少于30ml,则表示组织 灌注不足,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吸氧2-4l/min,以 改善缺氧,并做好动脉血压监测。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大出血,病情危重而出现恐惧心理,护 士应给予心理疏导,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慰工作, 消除焦虑和恐惧,告知其抢救的成功率高,取得 配合。
应急预案
一、 报告医生,配合医师抢救病人,随时抽取血 样检测凝血功能。 二、 去除诱因:原则上应在休克控制和凝血障碍 纠正后再做分娩处理,但应以患者病情而定,必 要时即行结束分娩和剖宫产。 三、 肝素钠:①易早勿迟,发病后10min内使用 效果更佳;②肝素钠25—5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 脉缓滴,24h肝素钠总量控制在150mg以内为宜; ③试管测定凝血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
出血的护理
1、按医嘱给予抗凝剂、补充凝血因子、成分输血 或抗纤溶药物治疗。正确、按时给药,严格掌握 剂量如肝素,严密观察治疗效果,监测凝血时间 等实验室各项指标,随时按医嘱调整剂量,预防 不良反应。 2、尽量减少创伤性得检查和治疗,护理操作时动 作轻柔,减少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时止血带不宜 扎的过紧,拔针后穿刺点部位按压至少5min,保 持鼻腔湿润,防止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