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要求规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1.目的和分类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类:敏感信号线缆 B类:低压信号线缆 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 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 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
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倍。
[T]同轴电缆的抗干扰性能较好,传输距离长,可用作视频、射频信号的电缆。
电气工程中的线缆布线规范要求

电气工程中的线缆布线规范要求电气工程中的线缆布线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关乎到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性能稳定性。
为了确保电气设备的可靠运行,线缆布线必须符合一系列规范要求。
本文将介绍电气工程中线缆布线的规范要求。
1. 线缆选择在电气工程中,线缆的选择是一项关键任务。
线缆应根据电气设备的功率和电流负载来确定。
根据布线环境的特殊要求,包括温度、湿度、耐腐蚀性等方面的考虑,选择适合的线缆类型。
2. 引入线和回路线的分离在线缆布线中,引入线和回路线的分离是一项重要的要求。
引入线是连接电源和电气设备的线缆,回路线是连接电气设备和开关设备的线缆。
引入线和回路线应分别布设,避免交叉干扰。
3. 线缆通道的设置线缆通道是线缆的敷设空间,用于保护线缆并提高布线的美观性。
通道应符合以下规范要求:- 通道宽度应满足线缆的敷设和维修要求;- 通道底部应平整,不得有锐利物品,以保护线缆外皮;- 通道顶部应设置遮阳板,以防止阳光暴晒和降低线缆温度。
4. 线缆敷设线缆的敷设是整个布线工程的核心步骤,应遵循以下规范要求:- 线缆敷设应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线缆应平行敷设,并保持一定的间距,避免相互干扰;- 线缆应尽量避免与其他设备或导线交叉,以减少干扰;- 线缆敷设时,应保持线缆的弯曲半径,避免损坏线缆绝缘层。
5. 线缆固定线缆固定的目的是确保线缆的安全稳定敷设,并防止在设备运行时发生晃动。
线缆固定应符合以下规范要求:- 线缆应使用专用固定夹具进行固定,避免使用钉子或其他物品损坏线缆;- 线缆应固定在相应的固定台架上,固定夹具的选用应符合线缆的尺寸和规格;- 固定点应均匀分布,固定间距应符合规范要求。
6. 接地要求在线缆布线中,接地是确保电气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
线缆的接地应符合以下规范要求:- 线缆应接地牢固可靠,接地电阻应符合规范要求;- 线缆的接地点应设置在安全可靠的位置,不得与其他金属接触,避免漏电等安全隐患;- 接地线缆应使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铜线,并通过专用接地夹固定。
电气设备工程师的电缆布线规范要求

电气设备工程师的电缆布线规范要求在电力工程、建筑工程和工业制造等领域,电气设备工程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设计、安装和维护电气系统,其中电缆布线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电气设备工程师在电缆布线方面的规范要求,以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 选材与尺寸要求在进行电缆布线前,电气设备工程师应仔细选择合适的电缆材料。
电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能承受设计电流和电压的要求。
此外,电缆尺寸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需要根据电流负载和设计距离来选择合适的电缆尺寸,以确保传输效率和电缆的负载能力。
2. 布线路径的规划布线路径的规划对于电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布线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气设备工程师需要根据场地情况、设备分布和安全要求来规划电缆的布线路径。
在规划过程中,应避免与其他设备或管道的干扰,并确保电缆路径逻辑清晰、方便维护。
3. 电缆的固定与保护电缆的固定和保护是电缆布线中一项重要的规范要求。
电气设备工程师应根据使用环境选择适当的电缆固定方法,例如槽式固定、走廊固定和吊挂固定等。
此外,电缆应根据需要进行保护,例如采用护套、护管或护板等措施,以防止电缆在使用过程中被损坏。
4. 接地和绝缘要求在电缆布线中,接地和绝缘是确保电气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
电气设备工程师应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对电缆系统进行正确的接地和绝缘处理。
同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接地线与电缆发生干扰,并确保绝缘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
5. 标识和文档记录良好的标识和文档记录可以提高电缆布线系统的管理效率和故障排除能力。
电气设备工程师应对电缆系统进行充分的标识,例如为每根电缆标注唯一的标识码,并编制详细的文档记录,包括布线图、接线图和设备清单等,以便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6. 安全与可靠性测试为确保电缆布线符合要求,电气设备工程师应对其进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测试。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电阻测试、绝缘测试和回路测试等。
这些测试可帮助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调整。
自动化设备电气布线规范

自动化设备电气布线规范一、布线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电气布线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熟悉设备的电气原理图和接线图,了解各个电气元件的功能和连接方式。
其次,根据设备的布局和工作环境,选择合适的电线电缆类型和规格。
一般来说,电线电缆的选择应考虑电流大小、电压等级、工作温度、防护等级等因素。
同时,还要准备好所需的布线工具和材料,如线槽、线管、接线端子、螺丝刀、剥线钳等。
二、布线原则1、安全性原则电气布线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规范,确保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电线电缆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避免漏电和短路现象的发生。
布线过程中,应避免电线电缆受到机械损伤、化学腐蚀和高温烘烤等影响。
2、可靠性原则布线应保证电气连接的可靠性,减少接触电阻和松动现象。
接线端子应紧固可靠,电线电缆的接头应采用合适的连接方式,如压接、焊接或螺接等,并做好绝缘处理。
3、合理性原则布线应遵循合理的路径,避免交叉、缠绕和过长的走线。
电线电缆应尽量走直线,减少弯曲和转折,以降低线路损耗和信号干扰。
同时,要考虑设备的维护和检修方便,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
4、美观性原则布线应整齐、美观,符合工艺要求。
线槽、线管的安装应牢固、整齐,电线电缆的排列应有序,标识应清晰、准确。
三、电线电缆的敷设1、线槽敷设线槽是一种常用的电线电缆敷设方式,适用于线路较多、较为复杂的场合。
线槽的安装应牢固、平整,与设备的外壳和支架应连接可靠。
电线电缆应整齐地排列在线槽内,每隔一定距离应进行固定,避免松动和脱出。
2、线管敷设线管适用于线路较少、较为分散的场合。
线管的选择应根据电线电缆的数量和直径确定,管径应略大于电线电缆的外径。
线管的弯曲半径应符合要求,避免过度弯曲导致电线电缆受损。
线管的连接应采用专用的接头,并做好密封处理,防止灰尘和水汽进入。
3、架空敷设在一些特殊场合,如高温、高湿度或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可以采用架空敷设的方式。
架空敷设的电线电缆应采用专用的支架和绝缘子进行固定,间距应符合要求,避免下垂和摆动。
高压电缆接线规范

高压电缆接线规范篇一: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1.目的和分类1.1 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1.2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类:敏感信号线缆 B类:低压信号线缆 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 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1.3 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1.4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1.5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1.6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1.7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 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2.1 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2.2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
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2.3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2.4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1.5倍。
2.6 [T]同轴电缆的抗干扰性能较好,传输距离长,可用作视频、射频信号的电缆。
电气布线规范

电气布线规范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电气布线的规范和要求,以确保安全性和性能的最佳表现。
它适用于住宅、商业和工业建筑的电气系统。
电路设计
- 在开始电路设计前,必须对所需负载和功率进行准确测量和计算。
- 确定每个电路的合适额定电流和功率。
- 使用合适的线缆和电线进行布线,以适应电路的负载需求。
- 合理规划电路的布局,避免过度拥挤和交叉布线。
电缆选择
- 根据电缆所需的电压等级和负载要求选择适当的电缆类型。
- 注意电缆的耐火性能和耐久性,确保其符合安全要求。
- 在选择电缆时,考虑电缆的长度、电流和环境条件。
电线颜色
- 电气系统中不同功能的电线应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
- 常用的电线颜色编码:红色表示火线(Live),蓝色表示零线(Neutral),黄绿色表示地线(Ground)。
- 对于特定功能的电线,例如开关控制线和数据通信线,还可以使用其他颜色进行标识。
安装和维护
- 所有的电气工作必须由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进行安装和维护。
- 在进行电气布线时,必须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操作。
- 定期检查和维护电气系统,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请注意:本文档仅提供一般性的电气布线规范,具体要求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规进行调整和遵循。
以上是电气布线规范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咨询专业电气工程师。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1.目的和分类1.1 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1.2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类:敏感信号线缆B类:低压信号线缆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1.3 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1.4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1.5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1.6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1.7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2.1 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2.2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
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2.3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2.4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1.5倍。
自动化设备电气布线规范

自动化设备电气布线规范一、引言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自动化设备应运而生。
自动化设备电气布线是自动化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合理化的设计,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安全性和维护便利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制订一份自动化设备电气布线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二、基本原则1. 安全性原则安全是第一位的,电气系统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安全规定和标准,特别是保证电气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耐久性。
2. 可靠性原则电气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其每个组成部分均应进行能力验证。
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应防止因人为原因或设备失效造成的电气事故或火灾。
3. 经济性原则电气系统必须考虑到经济性,应合理选用设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并尽可能减少电气系统的能耗。
4. 布线紧凑原则设备的电气布线应做到紧凑,各元器件之间的连线应短、精,尽量避免线路交叉,减少电气干扰和安全隐患。
三、设备电气布线的五大原则1. 布线应考虑维修保养方便在电气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设备维护保养的问题,对于设备主要的电气元器件选用应保证其易拆装、更换和维修。
2. 布线应考虑到设备的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在寻找电气元器件的合适位置时,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到不同人员的操作高度和维护要求,同时应该保证这些电气元器件的布局合理,这样可以保证设备的操作容易、维护保养方便,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 精简电气连接件在电气布线设计时,应使用尽可能少的电气连接件,从而增强设备的可靠性,减少电气故障的机率,降低故障排查和维修的难度。
4. 安全防护措施在设备电气设备布置时,应注意设备的防护措施,减少对人和财产造成的危害。
电气设备上应配备必要的控制开关、断路器、熔断器等设备,以便在异常情况下能够快速切断电源,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5. 电气设备接地在电气设计方案中,应注意设备的接地问题,如设备的保护接地、信号接地、操作面板接地等方面,具体应符合下列标准:(1)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及接地端子必须可靠接地。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标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1.目的和分类1.1 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1.2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类:敏感信号线缆 B类:低压信号线缆 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 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1.3 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1.4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1.5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1.6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1.7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2.1 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2.2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
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2.3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2.4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1.5倍。
电气布线规范

电气布线规范
1. 引言
电气布线规范旨在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并提供一些基本
的准则和标准以指导电气布线的设计和安装。
本文档将介绍电气布
线规范中的一些重要要点。
2. 布线设计
2.1 安全距离:在进行电气布线设计时,应确保电线与其他设备、材料和结构之间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以避免电气事故的发生。
2.2 电缆选择:根据具体的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电缆
类型和规格。
电缆的质量和性能对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2.3 电缆走向:在进行电气布线设计时,应选择合适的电缆走向,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电缆的弯曲和扭曲,并确保电缆布线的整齐
和美观。
3. 安装要求
3.1 接地系统:在进行电气布线安装时,应确保良好的接地系统,以减少电气故障和电气冲击的风险。
3.2 绝缘保护:所有电缆和电气设备应使用适当的绝缘材料进行保护,以防止电气漏电和火灾的发生。
3.3 标识和标注:在进行电气布线安装时,应为电缆和设备进行清晰可见的标识和标注,以方便维护和故障排除。
4. 检测和维护
4.1 定期检测:定期对电气布线进行检测和维护,以确保其安全运行。
发现任何问题或异常情况应及时修复。
4.2 文件记录:对电气布线的设计、安装和维护过程进行详细的文件记录,以备日后查阅和维护。
5. 结论
电气布线规范是确保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依据。
按照规范进行布线设计和安装,并定期检测和维护,可有效降低电气事故的发生风险,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关于电气布线规范的简要介绍,详情请参考相应的电气布线规范标准。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规范要求与电气布线要求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规范要求与电气布线要求电气设备工程是现代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与维护等方面。
在电气设备工程中,必须遵循一系列的规范要求与电气布线要求,以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本文将介绍电气设备工程中的规范要求以及电气布线要求。
1. 规范要求电气设备工程必须遵循一系列国家与地方的规范要求,以确保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其中,最重要的规范是《电气工程施工及竣工验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规范》内容包括了电气设备的选型、布线、安装、试运行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规范》对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接线方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另外,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用途,还有一些专用的规范要求,如医院、学校、商场等场所的电气设备需满足相应的行业标准。
2. 电气布线要求电气布线是电气设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电力的传输和分配。
电气布线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2.1 安全性要求电气设备的布线必须符合安全性要求,保证人员与设备的安全。
例如,低压电源、控制电源、照明电源等需要严格隔离,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此外,对于高压电源,则需要采取相应的封闭措施,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2.2 效率要求电气布线需要考虑电力的传输效率,避免能量的损耗。
为此,应尽量减少电缆的长度、电阻以及电位差。
此外,还需要根据电气负荷的大小,合理分配电缆的截面积与容量,以确保电流传输的稳定与平衡。
2.3 技术要求电气布线需要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例如,电缆的敷设应符合电气工程施工的标准,避免电缆弯曲过度或损坏。
此外,电缆的引入以及跨越地面或其他构筑物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防止机械伤害或电磁干扰。
2.4 维护要求电气布线还需要考虑维护的便捷性。
布线时应将电缆分为不同的线路,并进行明确的标识,方便以后的检修与维护工作。
此外,还需要合理安装感应器、保护装置等辅助设备,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总之,电气设备工程中的规范要求与电气布线要求是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保证。
电气工程中的设备布线规范要求

电气工程中的设备布线规范要求在电气工程中,设备布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
为了确保设备布线达到规范要求,下面将介绍电气工程中的设备布线规范要求。
1. 设备布线的基本原则设备布线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1 安全性:设备布线应符合国家电气安全标准和相关法规法规定,确保电气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
1.2 可靠性:设备布线应确保电气系统长时间无故障运行,减少电路故障和人为疏忽造成的事故风险。
1.3 经济性:设备布线应合理选用线缆规格和布线方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2. 设备布线的基本要求设备布线需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2.1 线缆规格:根据设备的功率、额定电流和线路长度等因素,合理选择线缆规格,保证线缆能够承载电流,并考虑到线缆的阻抗、温升和电压降等因素。
2.2 线缆敷设:线缆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敷设,避免与其他设备或金属结构相交叉,防止产生干扰,同时要注意线缆的保护,如采用沟槽、管道或梯级槽等方式。
2.3 接地系统:设备布线需要确保接地系统完整可靠,减小设备的绝缘电阻,提高安全性能。
接地线应按照要求连接到主接地体上,不得与其他线路共用。
2.4 过载保护:为了防止设备过载,设备布线需要根据设备的额定功率和电流选择适当的过载保护装置,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2.5 防雷保护:设备布线需要采取防雷措施,设置避雷器、接地网等装置,确保设备在雷击天气下不受影响,保护设备和系统的安全性。
2.6 标识:设备布线需要对设备进行清晰明确的标识,标示设备的名称、编号和功能等信息,方便运维和维修工作。
3. 设备布线的操作规范设备布线还需要遵守以下操作规范:3.1 线缆的连接:线缆的连接要牢固可靠,不得出现接触不良或产生高温现象。
接线点应采用压接或焊接方式连接,且应进行必要的绝缘处理。
3.2 线缆的弯曲半径:线缆的弯曲半径应符合规定要求,避免过小的弯曲半径导致线缆导体受损或绝缘层破损,造成短路故障。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1.目的和分类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类:敏感信号线缆 B类:低压信号线缆 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 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
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倍。
[T]同轴电缆的抗干扰性能较好,传输距离长,可用作视频、射频信号的电缆。
铜母线一般应根据GB 及,选择采用TBY、TBR型扁铜线及TMY、TMR型铜母线。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

电气接(配)线规范及标准•一、电气布管配线六步走•第一步:电气识图•“线路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识图顺序:看标题栏和图纸目录→看总说明→看系统图→看平面布置图→看安装接线头图→看安装大样图→看设备材料表•第二步:布管•作为穿线管有两类,一是钢管,二是PVC管。
在布管中要求横平竖直,转弯处有一定的转弯半径。
如果线路很长,中间要设计过度接线盒。
在布管中每隔1.5—2.5米要有一个固定装置。
•管中穿线余留空间不得少于60%•电气布管工艺流程:弹线定位→加工管弯→稳住盒箱→暗管敷设•第四步:对线•对线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两人对线法,高效的是单人对线法”•第五步:导线连接•(1)导线接头要紧密,牢固不能增加导线的电阻值。
•(2)导线接头受力时的机械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的机械强度。
•(3)导线接头包缠绝缘强度不能低于原导线绝缘强度,连接要牢固、紧密、包扎要良好。
•二、电气配线原则低压电器配线原则手工布线时,应符合平直,整齐,紧贴敷设面,走线合理及接点不得松动便于检修等要求。
1、走线通道应尽可能少,同一通道中的沉底导线,按主.控电路分类集中,单层平行密排或成束,应紧贴敷设面。
2、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不能交叉。
当必须交叉时,可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
3、布线应横平竖直,变换走向应垂直90度。
4、上下触电若不在同一垂直线下,不应采用斜线连接。
5、导线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应不压绝缘层。
不反圈及露铜不大于1mm。
并做到同一元件.同一回来的不同接点的导线间距离保持一致。
6、一个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超过两根。
7、布线时,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
8、导线截面不同时,应将截面大的放在下层,截面小的放在下层。
9、如果线路简单可不套编码套管。
元器件的安装1、组装前首先看明图纸及技术要求2、检查产品型号、元器件型号、规格、数量等与图纸是否相符3、检查元器件有无损坏4、必须按图安装(如果有图)5、元器件组装顺序应从板前视,由左至右,由上至下6、同一型号产品应保证组装一致性7、面板、门板上的元件中心线的高度应符合规定组装产品应符合以下条件:1、操作方便。
建筑中的电气系统设计与布线规范

建筑中的电气系统设计与布线规范电气系统是建筑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建筑中设计和布线电气系统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建筑中的电气系统设计与布线规范,并探讨如何满足这些规范以达到高质量的电气系统。
一、设计前准备在设计电气系统之前,需要对建筑的用电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
建筑物的功能、面积、使用情况等因素都会对电气系统的设计和布线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还需考虑建筑的承重结构和防火要求等因素,以确保电气系统与建筑的结构相协调。
二、电气系统设计1. 供电系统设计供电系统设计包括电源选择、变压器容量计算、供电线路规划等。
根据建筑的需求和负荷情况,确定合适的供电电源,并计算所需的变压器容量。
对供电线路进行规划和布置,以确保电能的正常传输和供应。
2. 照明系统设计照明系统是建筑中电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供舒适的光照环境至关重要。
在设计照明系统时,需要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功能合理选择照明灯具,并考虑到能源的节约和环保要求。
同时,还需注意照明电路的布置和开关的合理设置,以提高照明系统的可操作性和人性化。
3. 配电系统设计配电系统是将供电能量合理分配给建筑内各个用电设备的关键环节。
在设计配电系统时,需要按照用电设备的功率、电流和使用地点等因素进行合理划分电路和分配电能。
同时,还需考虑配电箱、断路器和保险丝等电气设施的选择和设置。
4. 接地系统设计接地系统是建筑中的电气安全保障措施之一。
通过良好的接地设计和布线,能够有效地避免电气设备和建筑本身对人体产生的电击伤害。
在设计接地系统时,需要合理选择接地电极和导体,并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要求,以提供可靠的电气安全保护。
三、布线规范1. 布线方法根据具体情况,有多种布线方法可供选择,包括明装、暗装和混装等。
在选择布线方法时,需要考虑装饰美观、安装方便和线缆保护等因素。
同时,还需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布线的质量和安全性。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标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1.目的和分类1.1 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1.2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类:敏感信号线缆 B类:低压信号线缆 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 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1.3 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1.4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1.5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1.6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1.7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2.1 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2.2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
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2.3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2.4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1.5倍。
电气设备布线的规范要求

电气设备布线的规范要求电气设备布线是指在建筑、工业、商业等领域中,将电气设备连接起来并布置在合适位置的过程。
为了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和性能,电气设备布线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
本文将介绍电气设备布线的规范要求,并探讨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点。
一、布线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电气设备布线之前,必须先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进行布线方案的设计,确定电源位置、配电箱位置以及电气设备的摆放位置。
其次,要评估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确保电气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最后,要进行材料清单的编制,明确所需的电缆、插座、开关等配件。
二、布线的原则和要求1. 安全性:布线必须符合国家电气安全法规和标准,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防止发生火灾和其他安全事故。
2. 效率:布线要考虑电源位置与电气设备的距离,尽量减少电缆的长度,降低线路中的电阻和功率损耗。
3. 可靠性:布线要保证电缆的连接紧固可靠,避免接触不良、漏电等问题。
同时,要留有充足的余量,以应对未来可能的扩展或改造需求。
4. 维护性:布线应便于设备的维护和检修,方便对电缆和连接器进行更换或修复。
三、电缆布线规范要求1. 布线路径:电缆布线应尽量走直线,在穿越隔墙和楼板时应采用保护管或槽道进行保护。
2. 间距要求:电缆间应保持适当的间距,避免相互干扰或电磁干扰。
不同类型的电缆应分开布线。
3. 固定和支撑:电缆应牢固地固定在支架或桥架上,以防止电缆的晃动和损坏。
4. 标识要求:电缆的两端应做好明确的标识,以便于日后的维护和检修。
四、插座和开关布置要求1. 插座布置:插座的位置应便于使用,并满足不同电器设备的需求。
插座应避免与水源、易燃物接触,并且高度要适中,方便人们插拔电器。
2. 开关布置:开关应安装在进入房间的门边,方便人们进出时开关照明。
同时,开关应与插座分开布置,避免混乱。
五、接地和保护要求1. 接地要求:布线过程中应考虑接地的问题,确保电气设备能够正常接地,提高用电安全性。
电气布线规范要求

电气布线规范要求电气布线是建筑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负责将电力信号传输到不同的设备和电器中。
为了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和可靠运行,电气布线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
本文将探讨电气布线的规范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重要性。
1. 电气布线的材料选择在进行电气布线时,选择合适的材料至关重要。
首先,电线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导线,如铜导线。
铜导线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够有效减少电阻和电压损耗。
其次,绝缘材料也应符合国家标准,以确保电线与其他物体之间有足够的绝缘距离,避免电击和短路的发生。
2. 电气布线的布置方式电气布线的布置方式应符合安全和实用原则。
首先,电线应远离易燃材料,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其次,电线应避免与水管、暖气管等金属管道接触,以防止电线受潮或受热而损坏。
此外,电线应按照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合理布置,以便维修和更换。
3. 电气布线的导线截面选择电气布线中,导线截面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电流的传输和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
根据不同的负载和距离,应选择合适的导线截面。
一般情况下,较大的负载和较长的距离需要较大的导线截面,以减少电阻和电压损耗。
而对于较小的负载和较短的距离,可以选择较小的导线截面,以节省材料和成本。
4. 电气布线的接线方式电气布线的接线方式应符合国家标准和安全要求。
在进行接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接线应牢固可靠,以防止松动和接触不良。
其次,接线应使用合适的接线端子或连接器,以确保导线与设备之间的良好接触。
此外,接线时应注意导线的颜色标识,以便正确连接。
5. 电气布线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电气布线免受外界环境和意外损害,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首先,应在电气布线中设置过流保护器和漏电保护器,以防止电流过载和漏电导致的火灾和触电事故。
其次,应设置合适的防护罩和防护管,以防止机械损坏和灰尘等杂物的侵入。
总结起来,电气布线规范要求对于建筑物的安全和可靠运行至关重要。
合理选择材料、布置方式和导线截面,正确接线和采取保护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电阻和电压损耗,预防火灾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自动化设备电气布线规范

自动化设备电气布线规范自动化设备电气布线规范一、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自动化设备的电气布线安装,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电气系统的稳定性。
电气布线是自动化设备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的布线方案可以提高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同时减少故障和危险的发生。
二、基本要求1.1 电气布线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的要求,如《电气安全规范》等。
1.2 布线材料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产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绝缘性和耐火性能。
1.3 布线材料的规格和截面积应根据设备的功率需求和电流负载进行合理选择,确保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
1.4 电气布线应避免与其他设备或结构物发生接触,防止因挤压、摩擦等造成漏电、短路等故障。
1.5 布线通道应保持干净、整洁,防止杂物堆积和灰尘堵塞,影响电气设备的散热和通风。
三、布线设计与安装2.1 布线前应进行详细的设计,确定每个电气设备所需的电源接线盒、控制盘、信号灯、按钮等位置,并制定详细的布线方案。
2.2 布线时应根据设备间的功能关联、电流负载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分组,并采用相应的接线方式,如星型接线、串联接线等。
2.3 布线应根据设备的功率需求和电流负载,选择合适的导线规格和截面积,避免过载和短路等安全隐患。
2.4 布线过程中,应注意导线的安装固定,避免晃动和受挤压,保证电气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5 布线过程中,应使用绝缘套管、绝缘胶带等材料进行绝缘处理,防止漏电和短路的发生。
四、接地系统3.1 设备的接地系统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3.2 接地电阻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通常不大于4Ω。
3.3 接地电阻应定期检测,确保接地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电气布线图、设备接线图、设备清单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电气安全规范:电气安全方面的法规和标准,包括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等要求。
2.接地系统:用于保护设备和人员安全的电气系统,通过将设备与地面相连,将电流引入地下,以减少电击危险。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气线路布置规范要求

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气线路布置规范要求一、引言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电气线路布置规范是为了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简化维护和管理工作。
本文将介绍电气线路布置规范的要求和相关内容。
二、总体布置原则1. 规划合理性:电气线路布置应符合工艺、使用功能和综合布线方案等条件要求,满足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
2. 安全性:电气线路应设置过载、短路及接地保护装置,保证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3. 经济性:布置合理、简洁,减少材料和人工成本,提高效率。
4. 可靠性:通过减少连接头和设备的数量,降低故障概率,增强电气系统的可靠性。
三、线路布置规范要求1. 导线选用:根据电气负荷和用途选择导线规格,并确保导线负载能力足够,但不得超过其额定值。
2. 线路保护:各线路应根据负荷情况选用适当的熔断器或断路器进行过载和短路保护。
3. 线路标识:每条线路应有清晰的标识,标明线路功能、电压等级、相别和编号等信息。
4. 线缆敷设:电气线缆应整齐、平行敷设,与其他线缆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干扰。
5. 接地保护:根据相关标准,确保设备和线路的接地良好,减少漏电和触电的风险。
6. 电缆架线和槽道:在需要保护导线的地方,应采用电缆架线或槽道进行布置,保护导线免受损坏。
7. 照明线路:照明线路应采用单独的回路,以避免灯光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8. 高低压电气设备布置:高低压设备应合理布置,以满足其安全运行和维护要求。
四、线路布置的案例分析以某电气设备工程中的线路布置为例,根据工艺要求和相关标准,采取以下措施:1. 设备分类:根据设备功能和电流负荷,将设备分为高压电器、制动电气和照明电器等几大类。
2. 线缆选择:根据负荷情况和线路长度,选择适当的导线和电缆规格,确保线路安全运行。
3. 线路保护:根据负荷和设备特点,合理设置断路器和熔断器,保护线路不受过载和短路的影响。
4. 线路标识:为每条线路设立独立编号和标识,清晰明了,方便维护和管理。
5. 接地保护:根据相关标准,确保设备和线路的良好接地,减少漏电和触电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1.目的和分类1.1 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1.2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类:敏感信号线缆B类:低压信号线缆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1.3 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1.4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1.5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1.6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1.7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2.1 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2.2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
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2.3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2.4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1.5倍。
2.6 [T]同轴电缆的抗干扰性能较好,传输距离长,可用作视频、射频信号的电缆。
2.7 铜母线一般应根据GB 5584.2及GB5585.2,选择采用TBY、TBR型扁铜线及TMY、TMR 型铜母线。
2.8 对于A类和B类应采用双绞屏蔽电缆,A类中的通信线必要时可采用光纤。
2.9 [T]配电电缆宜用屏蔽电缆,以防止对外部的辐射干扰。
3.布线的基本要求3.1 电气设备的布线应符合设计规定的电路图及装置布线图要求。
4.电子装置的布线4.1 布线原则4.1.1机车电子装置内两接线端子间电线不允许剪接。
4.1.2导线穿过金属板(管)孔时,应在板(管)孔上装有绝缘护套(出线环或出线套)。
4.1.3导线弯曲时,过渡半径应为导线直径的3倍以上,导线束弯曲时也应符合该要求,并圆滑过渡。
4.1.4电线和各接线端子、电气设备及插头插座连接时,要留一定的弧度,以利于解连和重新连接。
4.1.5 导线连接原则上应通过接头,视具体情况采用压接、焊接、插接、绕接等方式。
4.1.6除绕接线外,每根导线两端必须有清晰牢固的线号,线号套管在导线上不易移动,视看方便,至少要保持一个大修期。
4.1.7电线槽安装应牢固,导线要用扎线带、线卡等以适当间隔可靠固定,防止振动造成损伤。
4.1.8电线电缆出入线槽、线管时必须加以保护,管口应加绝缘套(有油处应耐油)或用绝缘物包扎。
4.1.9对外有一定干扰或自身需防止干扰的信号,在对外布线及装置内部布线时需采用屏蔽线,屏蔽层应接至机箱外部的专用接地母排或通过连接器外壳接至机箱箱体上。
4.1.10 [T]插体箱内部各电路板间的连接宜采用绕接或插接布线。
在布线密度过高时宜采用背板工艺方式。
4.1.11所有绕接布线起码应符合IEC 60352-1规定的改进型。
同一位置不能既有焊接又有绕接。
绕接线应适合于选定的绕接工序,且至少应紧绕3匝以上。
4.1.12设计绕接布线时应考虑同一针上最多绕接3根导线。
4.1.13在插件箱布线时,对A、B、C三类信号要分区走线,尽量减少C类对A、B类的干扰。
C类中的电源线宜用双绞线插接布线,脉冲信号线应用双绞线绕接。
A类应用双绞线最后绕接并避开C类导线。
4.1.14多芯电缆应留有10%或至少2根备用绝缘线芯。
连接器中应留有相应数量的备用接点。
4.1.15 [T]蓄电池供电电缆的分支应尽可能地靠近蓄电池。
4.2电子装置中使用的接头应符合TB/T 1507-93中第7章的要求。
插头及插座应符合TB/T1508-2005中5.6条的规定。
4.3 线槽的出口边缘必须光滑,不得有尖角和毛刺。
4.4电线绑扎及固定4.4.1在金属扎线杆、板的所有长度上,应用绝缘带半叠绕一层后再扎线。
叠绕方向由下至上(水平方向叠绕除外)。
4.4.2电子装置中的电线和线束,在扎线杆、板端部、分岔线束根部及线束拐弯处均应有束带紧固。
其它区段视情况可以连续包扎,也可以分段绑扎,但分段间隔不超过200mm。
4.4.3 线卡或绑扎带应有足够的电气强度和机械强度。
4.4.4 [T]电源滤波器的进线宜单独走线,不宜与出线绑扎在一束中。
4.5线号4.5.1 线号标记可采用下列形式之一:·线号的数字;·连接处的电气设备项目代号与端子代号的组合。
4.5.2 线号的标注为机械制图标注法,具体见TB/T 1508—2005第5.4.8款。
4.5.3 线号应固定在线适当位置,不得因振动而丢失。
5.E类、D类的布线5.1安全措施5.1.1 电气设备外壳必须有良好的接地。
5.1.2 电气设备应具有GB 4208规定的IP 32级以上的防护等级。
5.1.3 带有插座输出的电路应有防止相关人员接近的安全保护措施。
5.1.4 对有大电容器的设备必须有在电容放完电后才允许接近的措施。
5.2铜母线及其连接5.2.1 母线落料、钻孔和冲孔后,应去毛刺。
5.2.2铜母线、扁铜线平弯时,弯曲内半径不小于窄边宽度;扁弯时弯曲内半径不小于母线宽边宽度。
5.2.3 母线焊接处的焊缝必须牢固、均匀、无虚焊、裂纹、气泡和夹渣等现象。
5.2.4 母线应平整、调直,表面不得有高于1mm的折皱。
母线弯制后不应有裂纹或裂口。
5.2.5母线和母线连接处,母线与电器端子连接处的连接长度不小于铜排的宽度,并应采用镀(搪)锡、镀银等防电化腐蚀措施。
对铜母线的其余部分可以采用镀(搪)锡、刷油漆、包扎绝缘等防护措施。
5.2.6 母线和母线、母线和电器端子连接处应平整、密贴。
必要时可采用接合电阻等方法检查。
5.2.7 母线和母线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TB/T 1508的规定。
5.2.8 连接应做到安全和接触可靠,在容易接触到雾滴的连接处,要有可靠的防水措施。
5.3 电线电缆的弯曲半径应满足以下要求且应圆滑过渡:·当电缆直径小于或等于10mm时,不小于电缆外径的2倍;·当电缆直径大于10mm而小于20mm时,不小于电缆外径的4倍;·当电缆直径大于20mm时,不小于电缆外径的6倍。
5.4 电缆接头应按照TB/T 1507中7.1~7.4条的规定,根据电缆的截面选用。
5.5布线原则5.5.1 E类电缆应远离A、B类电缆至少0.5m,离C类电缆0.4m,离D类电缆0.3m。
各类电缆应分束、分槽布线。
5.5.2 [T]如果不同类的电缆发生交叉,电缆与电缆之间宜成直角。
5.5.3应注意使电缆尽量远离发热器件。
发热温度在100℃以内的发热器件,电线与之距离需>20mm;发热温度在100~300℃的发热器件,电线与之距离需>30mm;发热在300℃以上,如无隔热、防火措施者,电线与之距离需>80mm;如有隔热、防火措施,则以实际可能的温度考虑。
达不到此距离时,允许穿瓷套来解决。
5.5.4电缆可以采用线槽、线管,也可以裸露布线。
线槽管的端部以及电线引出口不得浸漏油、水。
裸露布置的电线必须充分注意不得浸入油、水。
5.5.5 电缆布线经过设备柜体上金属隔板的孔应不影响柜体的强度。
5.5.6 穿入线管的高压电缆,外径面积之和不应超过线管内孔截面积的60%(一根电线的可以例外)5.5.7 高压电缆两端接线应采用接头压接(与接插件相连者除外),符合TB/T 1507中7.5条的规定。
5.5.8 [T]干线与支线连接宜采用接线座,4mm2以下电线电缆可采用焊接形式。
5.5.9 每个螺栓接线座(端子)上接线数:用于供电连接时,不应超过2根;用于控制和接地连接时,不应超过4根。
5.5.10导体标称截面积≤16mm2的单芯或多芯电缆敷设在机车车辆上时,备用长度不宜太长,但在每一端留有的备用长度应允许进行至少3次的重新端接。
5.6布线工艺5.6.1 两接线端子间电缆不允许剪接,电缆应在接线端子或电器接线处连接。
5.6.2 与接线端子相连的电线电缆,剥线长度按TB/T 1507—1993的规定,剥线时线芯不应有损伤、断股现象。
5.6.3 电线管、槽安装应牢固、电缆要用扎线带、线卡等以适当间隔可靠固定,防止振动造成损伤。
5.6.4电线电缆出入线槽、线管及穿过金属隔板的孔、口时,必须加以防护。
所有各孔、管口应加绝缘套(有油处应耐油)或用绝缘物包扎。
5.6.5在金属扎线杆的所有长度上,应用塑料带或绝缘带叠绕,叠绕方向应由下至上(水平方向叠绕除外)5.6.6 电缆绑扎应紧固整齐、横平竖直、外形美观。
5.6.7电缆束中,各电缆应平整,电缆(束)在扎线杆(板)端部、分岔电缆束根部、电缆束拐弯处均应有束带紧固。
其它区段可用束带进行连续或分段绑扎,但分段间隔不超过200mm。
5.6.8电缆与接线端采用螺纹式接线座连接时,接线柱对电线电缆的最低保持力应符合工艺文件的规定。
5.7线号标记5.7.1每根电缆两端必须有牢固的线号,每个插头、座,每个接线座(端子)上或安装装置处必须有清晰牢固的代号标记;铜母线要打钢印号码。
导线标记至少要保持一个大修期。
5.7.2线号套管或线号标牌在电缆上应不易移动、视看方便,线号标注方法为机械制图标注法,详见TB/T 1508—2005第5.4.8款。
6.A、B类的布线6.1 A、B类布线除下面特殊要求外,其余可参照第4章电子装置的布线。
6.2 A类中通信线的选择6.2.1各种专用于通信的通信线,如总线RS485、RS422、CAN 、RS232C等,应符合TB/T 1484.3通信网络用电缆的规定。
2×0.75mm2双绞屏蔽电缆(带护套)1×2×0.5mm2+1×0.5mm2三芯屏蔽电缆(带护套)其它通信线可根据频率来选择各种双绞屏蔽电缆或同轴电缆。
6.2布线原则6.2.1 A、B类电缆至少离C类0.1m、离D类0.2m、离E类0.5m。
对于个别确有困难达到上述要求时,必须用普列卡钢质软管、金属管、线槽或其它措施加强屏蔽,隔离体要单独接地,接地线长度应小于1m。
6.2.2 [T]如果不同类的电缆发生交叉,电缆与电缆之间宜成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