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一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实验一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实验一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一、实验背景
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的基础,也是电力系统优化设计的前提。

它是一种求解受非线性条件制约的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方法,能够求解电力系统的稳态潮流,即电力系统在其中一种操作或运行状态下的电压、电流大小和方向。

潮流计算可以为电力系统的综合分析、可靠性分析、功率调度、故障分析、电压控制、电源接入分析、调节器诊断、可调装置分析等提供重要的输入参数。

二、实验步骤
(1)系统参数设置:确定潮流计算模型中的系统参数,包括拓扑结构、主变参数以及节点馈电和负荷数据。

(2)特性参数选择:确定潮流计算模型中特性参数,包括电抗器、变压器的损耗参数、电容器的补偿方式以及可调节装置参数等。

(3)潮流程序的编制:根据模型结构,以及确定的参数,编制潮流计算程序。

(4)潮流计算的运行:运行潮流计算程序,得到电力系统中的线路电流、电压、有功、无功等参数。

(5)潮流计算结果分析:分析潮流计算结果,验证潮流计算模型和输入参数的准确性,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和优化设计。

三、实验过程
此次实验采用PSCAD/EMTDC软件。

电力仿真算法实验报告

电力仿真算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对电力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验证电力系统仿真算法的有效性,并进一步了解电力系统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性能。

实验内容包括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暂态稳定分析、短路电流计算等。

二、实验内容1.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1)实验背景:以某地区110kV电网为例,分析该电网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潮流分布。

(2)实验步骤:① 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建立110kV电网模型;② 设置电网参数,包括各节点电压、线路参数等;③ 运行潮流计算程序,得到潮流分布结果;④ 分析潮流分布结果,判断电网的稳定性。

2.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1)实验背景:以某地区110kV电网为例,分析该电网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暂态稳定性。

(2)实验步骤:① 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建立110kV电网模型;② 设置电网参数,包括各节点电压、线路参数等;③ 设置故障参数,包括故障类型、故障位置等;④ 运行暂态稳定分析程序,得到暂态稳定结果;⑤ 分析暂态稳定结果,判断电网的稳定性。

3. 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1)实验背景:以某地区110kV电网为例,计算电网在发生短路故障时的短路电流。

(2)实验步骤:① 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建立110kV电网模型;② 设置电网参数,包括各节点电压、线路参数等;③ 设置故障参数,包括故障类型、故障位置等;④ 运行短路电流计算程序,得到短路电流结果;⑤ 分析短路电流结果,判断电网的短路容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结果通过潮流计算,得到110kV电网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潮流分布。

结果表明,在正常运行方式下,电网的潮流分布合理,节点电压满足要求。

在故障运行方式下,电网的潮流分布发生较大变化,部分节点电压超出了允许范围。

2.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结果通过暂态稳定分析,得到110kV电网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暂态稳定结果。

结果表明,在故障发生初期,电网暂态稳定,但故障持续一段时间后,电网发生暂态失稳。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报告目录一.配电网概述 (3)1.1 配电网的分类 (3)1.2 配电网运行的特点及要求 (3)1.3 配电网潮流计算的意义 (4)二.计算原理及计算流程 (4)2.1 前推回代法计算原理 (4)2.2 前推回代法计算流程 (7)2.3主程序清单: (9)2.4 输入文件清单: (11)2.5计算结果清单: (12)三.前推回代法计算流程图 (13)参考文献 (14)一.配电网概述1.1 配电网的分类在电力网中重要起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就称为配电网;配电网按电压等级来分类,可分为高压配电网(35—110KV),中压配电网(6—10KV,苏州有20KV的),低压配电网(220/380V);在负载率较大的特大型城市,220KV电网也有配电功能。

按供电区的功能来分类,可分为城市配电网,农村配电网和工厂配电网等。

在城市电网系统中,主网是指110KV及其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主要起连接区域高压(220KV及以上)电网的作用。

配电网是指35KV及其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网,作用是给城市里各个配电站和各类用电负荷供给电源。

从投资角度看,我国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发电、输电、配电投资比率差异很大,国外基本上是电网投资大于电厂投资,输电投资小于配电投资。

我国刚从重发电轻供电状态中转变过来,而在供电投资中,输电投资大于配电投资。

从我国城网改造之后,将逐渐从输电投资转入配电建设为主。

本文是基于前推回代法的配电网潮流分析计算的研究,研究是是以根节点为10kV的电压等级的配电网。

1.2 配电网运行的特点及要求配电系统相对于输电系统来说,由于电压等级低、供电范围小,但与用户直接相连,是供电部门对用户服务的窗口,因而决定了配电网运行有如下特点和基本要求:(1) 10kV中压配电网在运行中,负荷节点数多,一般无表计实时记录负荷,无法应用现在传统潮流程序进行配电网的计算分析,要求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2)随着铁道电气化和用户电子设备的大量使用,配电网运行中有大量的谐波源、三相电压不平衡、电压闪变等污染,要求准确测量与计算配电网中的谐波分布,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配电网运行中的谐波危害。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数字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PASAP软件的使用)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数字仿真实验实验报告 (PASAP软件的使用)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数字仿真实验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五节点潮流计算(原图) (3)不同负荷水平时刻的潮流计算——负荷加倍 (6)各节点负荷减半作为谷时 (8)两种不同运行方式的潮流计算 (10)两种不同调度结果的潮流计算 (12)2一、五节点潮流计算(原图)结果导出:①物理母线单位:kA\kV\MW\Mvar区域分区厂站全网全网全网母线名称电压幅值电压相角-------- -------- --------* b 103.48250 -8.0217g 217.28740 -5.1551x 106.31940 -10.2418Ⅰ 242.00000 0Ⅱ 116.39210 -2.35793②发电机单位:kA\kV\MW\Mvar区域分区厂站全网全网全网发电机名称母线名类型有功发电无功发电功率因数---------- ------ ---- -------- -------- -------- Gen_1 Ⅰ Vθ 202.4800 155.9800 0.79220 Gen_2 Ⅱ PQ 40.0000 30.0000 0.80000 Gen_3 g PQ 0.0000 10.0000 0.00000③负荷结果报表单位:kA\kV\MW\Mvar区域分区厂站全网全网全网负荷名称母线名类型有功负荷无功负荷功率因数-------- ------ ---- -------- -------- -------- Load_1 b PQ 50.0000 30.0000 0.85749 Load_3 x PQ 180.0000 100.0000 0.87416④交流线结果报表单位:kA\kV\MW\Mvar区域分区全网全网交流线名称 I侧母线 J侧母线 I侧电压 I侧有功 I侧无功---------- ------- -------- ------- ------- ------- AC_1 Ⅰ g 242.00000 180.4800 162.8100 AC_3 Ⅱ b 116.39210 61.9700 22.1800 AC_9 b x 103.48250 6.7700 -15.8100 J侧电压 J侧有功 J侧无功------- ------- -------217.28740 174.5300 131.0300103.48250 56.7700 14.1900106.31940 6.3200 -16.50004⑤两绕组变压器结果报表单位:kA\kV\MW\Mvar区域分区厂站全网全网全网两绕组变压器名称 I侧母线 J侧母线 I侧有功---------------- ------- ------- -------T2w_1 ⅠⅡ 21.9900 T2w_2 g x 174.5300I侧无功 J侧有功 J侧无功------- ------- --------6.8200 21.9600 -7.8200141.0300 173.6800 116.50005二、不同负荷水平时刻的潮流计算——负荷加倍问题:如果不增加无功功率,负荷在正常运行基础上加倍时潮流计算不成功,因为根据电压损耗公式,负荷加倍后电压损耗变大,部分母线电压过低,所以潮流计算不成功。

潮流计算实训报告

潮流计算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步骤和常用算法,提高解决实际电力系统运行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内容1. 实训背景实训选取我国某地区典型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该系统包含若干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和负荷,采用双绕组变压器和单相交流系统。

2. 实训步骤(1)建立电力系统模型根据实训提供的系统参数,建立电力系统节点、支路和设备模型,包括节点电压、支路阻抗、变压器变比、负荷等。

(2)选择潮流计算方法本实训采用牛顿-拉夫逊法进行潮流计算,该方法适用于大型电力系统计算,收敛速度快,精度高。

(3)编写潮流计算程序利用编程语言(如MATLAB、Python等)编写潮流计算程序,实现牛顿-拉夫逊法的基本步骤,包括计算雅可比矩阵、求解修正方程等。

(4)进行潮流计算运行潮流计算程序,对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得到各节点电压、支路电流、功率损耗等数据。

(5)分析计算结果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包括节点电压是否满足要求、支路电流是否越限、功率损耗是否合理等。

3. 实训结果(1)节点电压通过潮流计算,得到各节点电压值,并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大部分节点电压满足要求,但部分节点电压略低于设计值,需进一步分析原因。

(2)支路电流计算各支路电流,并与额定电流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大部分支路电流未超过额定电流,但部分支路电流接近额定值,需注意运行安全。

(3)功率损耗计算系统总功率损耗,并与设计值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系统功率损耗略高于设计值,需优化运行方式,降低损耗。

三、实训总结1. 实训收获通过本次实训,我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牛顿-拉夫逊法的基本原理和编程实现方法。

同时,提高了分析电力系统运行问题的能力。

2. 实训体会(1)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运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重要基础,掌握潮流计算方法对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2)编程能力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熟练掌握编程语言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潮流计算--实验报告(DOC)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潮流计算--实验报告(DOC)

(电力系统计算机辅助潮流计算实验报告学 号: 2007学生姓名: 学 院:电力学院 系 别:电力系 专 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二〇一一年十二月(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1、实验目的:了解计算机潮流分析的基本原理、主要步骤;掌握节点导纳矩阵形成和修改的方法,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熟悉Matlab运行环境,了解Matlab基本编程语句和语法;运用潮流分析程序对给定网络的运行方式做潮流分析,并初步分析计算结果2、实验要求:通过预习,对计算机潮流分析基本理论有深入了解;为程序准备必要的、准确的原始数据;熟悉Matlab运行环境,输入潮流程序,上机独立完成程序的调试,给出潮流分析的结果并按要求绘制潮流分布图3、实验内容:输入网络参数,包括节点号、节点导纳矩阵、节点功率等;输入潮流程序、调试并输出结果,绘制潮流分布图4、实验步骤:1、熟悉原始资料:根据计算要求,整理数据,包括:计算网络中线路、变压器的参数、形成节点导纳矩阵;表示各节点的注入功率。

(以上数据均采用有名值计算)2、读通潮流程序:完成程序的解释和说明,必要时附加对应的公式和程序语言的说明3、上机调试:熟悉Matlab的运行环境,准确输入原始数据、节点编号、节点注入功率等信息4、整理计算结果:根据计算结果作电网潮流分布图原始网络:5、实验数据及处理:一、实验程序:clearG(1,1)=;B(1,1)=;G(1,2)=;B(1,2)=;G(1,3)=0;B(1,3)=0;G(1,4)=;B(1,4)=;G(1,5)=0;B(1,5)=0;G(2,1)=;B(2,1)=;G(2,2)=;B(2,2)=;G(2,3)=;B(2,3)=5;G(2,4)=;B(2,4)=5;G(2,5)=-5;B(2,5)=15;G(3,1)=0;B(3,1)=0;G(3,2)=;B(3,2)=5;G(3,3)=;B(3,3)=;G(3,4)=-10;B(3,4)=30;G(3,5)=;B(3,5)=;G(4,1)=;B(4,1)=;G(4,2)=;B(4,2)=5;G(4,3)=-10;B(4,3)=30;G(4,4)=;B(4,4)=;G(4,5)=0;B(4,5)=0;G(5,1)=0;B(5,1)=0;G(5,2)=-5;B(5,2)=15;G(5,3)=;B(5,3)=;G(5,4)=0;B(5,4)=0;G(5,5)=;B(5,5)=;Y=G+j*B %形成节点导纳矩阵delt(1)=0;delt(2)=0;delt(3)=0; delt(4)=0;u(1)=;u(2)=;u(3)=;u(4)=; ps(1)=;qs(1)=;ps(2)=;qs(2)=;ps(3)=;qs(3)=; ps(4)=;qs(4)=; %设迭代初值k=1;precision=1 %设迭代次数和精度N1=4; %PQ节点数while precision> %判断是否满足精度要求delt(5)=0;u(5)=; %给定平衡节点编号for m=1:N1for n=1:N1+1pt(n)=u(m)*u(n)*(G(m,n)*cos(delt(m)-delt(n))+B(m,n)*sin(delt(m) -delt(n)));qt(n)=u(m)*u(n)*(G(m,n)*sin(delt(m)-delt(n))-B(m,n)*cos(delt(m) -delt(n)));endpi(m)=sum(pt);qi(m)=sum(qt); %计算PQ节点的注入功率dp(m)=ps(m)-pi(m);dq(m)=qs(m)-qi(m); %计算PQ节点的功率不平衡量endfor m=1:N1for n=1:N1if m==nH(m,m)=-qi(m)-u(m)^2*B(m,m); N(m,m)=pi(m)+u(m)^2*G(m,m);J(m,m)=pi(m)-u(m)^2*G(m,m); L(m,m)=qi(m)-u(m)^2*B(m,m);JJ(2*m-1,2*m-1)=H(m,m); JJ(2*m-1,2*m)=N(m,m);JJ(2*m,2*m-1)=J(m,m); JJ(2*m,2*m)=L(m,m);elseH(m,n)=u(m)*u(n)*(G(m,n)*sin(delt(m)-delt(n))-B(m,n)*cos(delt(m )-delt(n)));J(m,n)=-u(m)*u(n)*(G(m,n)*cos(delt(m)-delt(n))+B(m,n)*sin(delt( m)-delt(n)));N(m,n)=-J(m,n);L(m,n)=H(m,n);JJ(2*m-1,2*n-1)=H(m,n);JJ(2*m-1,2*n)=N(m,n);JJ(2*m,2*n-1)=J(m,n); JJ(2*m,2*n)=L(m,n);Endendend %计算jocbi各项,并放入统一矩阵JJ中,对JJ下标统一编号JJfor m=1:N1PP(2*m-1)=dp(m);PP(2*m)=dq(m);End %按统一矩阵形成功率不平衡uu=inv(JJ)*PP';precision=max(abs(uu)); %判断是否收敛for n=1:N1delt(n)=delt(n)+uu(2*n-1);u(n)=u(n)+uu(2*n)*u(n); %将结果分解为电压幅值和角度end %求解修正方程,得电压幅值变化量(标幺值)和角度变化量k=k+1;endfor n=1:N1+1U(n)=u(n)*(cos(delt(n))+j*sin(delt(n)));endfor m=1:N1+1I(m)=Y(5,m)*U(m); %求平衡节点的注入电流5551j j i I Y U ==∑endS5=U(5)*sum(conj(I)) %求平衡节点的注入功率*555S V I =for m=1:N1+1for n=1:N1+1S(m,n)=U(m)*(conj(U(m))-conj(U(n)))*conj(-Y(m,n));% endendend %求节点i,j 节点之间的功率,方向为由i 指向j, *ij ij i S V I S %显示支路功率二、实验结果:1、节点导纳矩阵Y =+ 0 + 0+ + + +0 + + ++ + + 00 + + 0节点导纳矩阵特点:1.节点导纳矩阵的对角元就等于各该节点所连接导纳的总和2.节点导纳矩阵是稀疏矩阵3.节点导纳矩阵一般是对称矩阵4.节点导纳矩阵的非对角元Yij等于连接节点i、j支路导纳的负值5. 节点导纳矩阵是方阵2、迭代过程数据:电压变化量du = - - - -du = - - - -du = - - - -du = - + - -功率不平衡量dS = - + + -dS = - - - -dS= * - - - -dS = * - - - -雅可比矩阵JJ =0 0 0 00 00 0JJ =0 0 0 00 00 0JJ =0 00 00 00 0JJ =0 0 0 00 0 0 03、收敛后数据:支路功率S =0 - 0 - 0 + 0 + + -0 - 0 - - + - + 0 00 + + 0 0平衡节点功率 S5 = +潮流分布图GG++++++++++++++++。

电力系统直潮流计算标准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直潮流计算标准实验报告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一、实验项目名称直流潮流计算实验二、实验目的与要求:目的:电力系统分析的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通过对电力系统潮流分布的分析和计算,可进一步对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进行分析、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电力系统潮流的计算和分析是电力系统运行和规划工作的基础。

潮流计算是指对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状况的分析和计算。

通常需要已知系统参数和条件,给定一些初始条件,从而计算出系统运行的电压和功率等;潮流计算方法很多:高斯-塞德尔法、牛顿-拉夫逊法、P-Q分解法、直流潮流法,以及由高斯-塞德尔法、牛顿-拉夫逊法演变的各种潮流计算方法。

本实验采用直流潮流算法进行电力系统分析的潮流计算程序的编制与调试,获得电力系统中各个支路的有功分布,为进一步进行电力系统分析作准备。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原理的理解和计算,初步学会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电力系统的问题,掌握潮流计算的过程及其特点。

熟悉各种常用应用软件,熟悉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加强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提高工程计算的能力,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

要求:编制调试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程序。

程序要求根据已知的电力网的数学模型(节点导纳矩阵)及各节点参数,完成该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要求计算出节点电压、功率等参数。

三、实验基本原理(一)、直流潮流的介绍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高斯-塞德尔和牛顿-拉夫逊等潮流计算方法,它们所面对的是个非线性方程组求解问题。

虽然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精度,但计算量较大,这显然不适应形成电网规划方案时多次而反复的潮流计算要求。

直流潮流模型是把非线性电力潮流问题简化为线形电路问题,从而使分析计算非常方便,直流潮流专门用于研究电网中有功潮流的分布。

(二)、直流潮流算法的形成过程对下图所示等值电路图,对于之路(i,j ),如果忽略其并联支路,例如忽略线路的充电电容。

潮流计算实验

潮流计算实验

PSASP 潮流计算一、实验目的理解电力系统分析中潮流计算的相关概念,掌握用PSASP 软件对系统潮流进行计算的过程。

学会在文本方式下和图形方式下的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二、预习要求复习《电力系统分析》中有关潮流计算的内容,了解有关潮流计算的功能,理解常用潮流计算方法,了解PQ、PV和Vθ(平衡节点,在PSASP中称为Slack节点)的设置。

三、实验内容(一) PSASP 潮流计算概述潮流计算是根据给定的电网结构、参数和发电机、负荷等元件的运行条件,确定电力系统各部分稳态运行状态参数的计算。

通常给定的运行条件有系统中各电源和负荷点的功率、枢纽点电压、平衡点的电压和相位角。

待求的运行状态参量包括电网各母线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以及各支路的功率分布、网络的功率损耗等。

PSASP 潮流计算的流程和结构如下图所示:潮流计算各种计算公共部分文本方式图形方式结果的编辑和输出计算结果库执行计算图形方式文本方式计算作业的定义(运行方式和计算控制)方案定义(电网结构)文本方式图形方式用户自定义模型库电网基础数据库图形方式文本方式数据录入和编辑以一个图所示9节点系统为例,计算其在常规、规划两种运行方式下的潮流。

规划运行方式即在常规运行方式下,其中接于一条母线(STNB-230)处的负荷增加,对原有电网进行改造后的运行方式,具体方法为:在母线GEN3-230和STNB-230之间增加一回输电线,增加发电机3的出力及其出口变压器的容量,新增或改造的元件如下图虚线所示。

(二) 数据准备1. 指定数据目录及基准容量双击PSASP图标,弹出PSASP封面后,按任意键,即进入PSASP主画面:在该画面中,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 指定数据目录第一次可通过“创建数据目录” 按钮,建立新目录,如:C:\CLJS。

以后可通过“选择数据目录”按钮,选择该目录。

(2) 给定系统基准容量系统基准容量项中,键入该系统基准容量,如100MVA。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一:潮流计算实验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一:潮流计算实验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实验一:潮流计算实验课程名称:电力系统分综合实验指导老师:成绩:实验名称:潮流分析实验实验类型: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实验熟悉PSCAD仿真软件,了解电力系统有功、无功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潮流计算二、原理与说明(1)PSCAD/EMTDC是加拿大马尼托巴高压直流研究中心(ManitobaHVDCResearchCenter)推出的一款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软件。

EMTDC (ElectroMagneticTransientinDCSystem)是一种电力系统仿真分析软件,既可以研究交直流电力系统问题,又能完成电力电子仿真及其非线性控制的多功能工具。

PSCAD(PowerSystemComputerAidedDesign)是EMTDC的用户图形界面,也是EMTDC的图形用户接口,它的存在是为了更方便用户使用EMTDC。

PSCAD的开发成功,使得用户能更方便地使用EMTDC进行电力系统分析,使电力系统复杂部分可视化成为可能,而且软件可以作为实时数字仿真器的前置端。

用PSCAD进行潮流计算的时候要注意:①选取元件的时候,须辨别元件的属性,例如电源是三相还是单相;②设置元件参数时,要注意参数的物理意义③注意测量信号的方向④将多个曲线绘制在一张图表上时,须选取合适的范围,将单位标注清楚。

(2)三节点单相实验系统介绍在PSCAD界面搭建一个系统为50Hz的单相系统,如下图所示参数如下:G1:理想电压电源,100kVRMS,相角为0,频率为50HzG2:理想电压电源,100kVRMS,相角为60,频率为50HzG3:理想电压电源,100kVRMS,相角为30,频率为50HzX1: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2X2: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2X3: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3X4: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3X5: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4X6: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4Xline1: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40Xline2: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20Xline3:频率为50Hz的条件下,感抗为20仿真设置:电源:电压源输出坡至1.0p.u.的时间:0.05s仿真过程总时长:1s (确保仿真过程达到稳态)仿真步长:=50s(3)并联电容器并联电容器又称为移相电容器,是电力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无功功率补偿设备,广泛地应用于改善负荷的功率因数。

实验二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

实验二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实验类型:□ 验证 □ 综合 ■ 设计 □ 创新 实验日期: 2012-5-28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程序的编制与调试,获得对复杂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程序,使系统潮流计算能够由计算机自行完成,即根据已知的电力网的数学模型(节点导纳矩阵)及各节点参数,由计算程序运行完成该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复杂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计算方法的理解,学会运用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潮流计算的过程及其特点,熟悉各种常用应用软件,熟悉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加强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提高工程计算的能力,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

二、实验器材:计算机、软件(已安装,包括各类编程软件C 语言、C++、VB 、VC 等、应用软件MATLAB 等)、移动存储设备(学生自备,软盘、U 盘等) 三、实验内容:1.理论分析:P-Q 分解法潮流计算基本思想是:把节点功率表示为电压向量的极坐标方程式,抓住主要矛盾,以有功功率误差作为修正电压向量角度的依据,以无功功率误差作为修正电压幅值的依据,把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迭代分开来进行。

牛顿法潮流程序的核心是求解修正方程式,当节点功率方程式采取极坐标系统时,修正方程式为:⎥⎦⎤⎢⎣⎡∆∆⎥⎦⎤⎢⎣⎡=⎥⎦⎤⎢⎣⎡∆∆V V L N J H Q P /δ 或展开为:VV L J Q V V N H P //∆⋅+∆⋅=∆∆⋅+∆⋅=∆δδ (4)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主要与各节点电压向量的角度有关,无功功率则主要受各节点电压幅值的影响。

大量运算经验也告诉我们,矩阵N 及J 中各元素的数值相对是很小的,因此对牛顿法的第一步简化就是把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分开来进行迭代,即将式(4)化简为:VV L Q H P /∆⋅=∆∆⋅=∆δ (5)这样,由于我们把2n 阶的线性方程组变成了二个n 阶的线性方程组,因而计算量和内存方面都有改善。

潮流计算实验报告分析

潮流计算实验报告分析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对电力系统网络中功率和电压的分布进行计算,以评估系统的运行状态。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并掌握使用PSASP、ETAP等软件进行潮流计算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1. 基本原理潮流计算主要基于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通过求解电力系统网络中的功率和电压分布,得到各节点电压、线路电流和设备功率等参数。

2. 计算方法常用的潮流计算方法包括牛顿-拉夫逊法、快速分解法、迭代法等。

本实验采用牛顿-拉夫逊法进行潮流计算。

3. 实验步骤(1)建立电力系统网络模型,包括节点、线路、变压器等元件;(2)设置各节点电压初始值和负荷功率;(3)计算网络中各支路功率和节点电压,判断是否满足功率平衡和电压平衡;(4)根据功率平衡和电压平衡条件,修正节点电压,重复步骤(3)直至满足收敛条件。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1. 实验数据本实验采用某实际电力系统网络进行计算,网络包括10个节点、15条线路和3个变压器。

2. 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数据,建立电力系统网络模型;(2)设置各节点电压初始值和负荷功率;(3)使用PSASP软件进行潮流计算;(4)分析计算结果,包括节点电压、线路电流和设备功率等。

3. 结果分析(1)节点电压分布合理,各节点电压满足运行要求;(2)线路电流分布均匀,线路负载率在合理范围内;(3)设备功率分配合理,满足电力系统运行需求。

四、实验总结与讨论1.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了使用PSASP软件进行潮流计算的基本技能。

2. 讨论(1)实验中,节点电压初始值设置对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2)潮流计算结果受网络拓扑结构、元件参数和负荷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3)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潮流计算方法,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报告目录一.配电网概述 (3)1.1 配电网的分类 (3)1.2 配电网运行的特点及要求 (4)1.3 配电网潮流计算的意义 (5)二.计算原理及计算流程 (5)2.1 前推回代法计算原理 (5)2.2 前推回代法计算流程 (8)2.3主程序清单: (11)2.4 输入文件清单: (13)2.5计算结果清单: (15)三.前推回代法计算流程图 (17)参考文献 (18)一.配电网概述1.1 配电网的分类在电力网中重要起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就称为配电网;配电网按电压等级来分类,可分为高压配电网(35—110KV),中压配电网(6—10KV,苏州有20KV的),低压配电网(220/380V);在负载率较大的特大型城市,220KV电网也有配电功能。

按供电区的功能来分类,可分为城市配电网,农村配电网和工厂配电网等。

在城市电网系统中,主网是指110KV及其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主要起连接区域高压(220KV及以上)电网的作用。

配电网是指35KV及其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网,作用是给城市里各个配电站和各类用电负荷供给电源。

从投资角度看,我国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发电、输电、配电投资比率差异很大,国外基本上是电网投资大于电厂投资,输电投资小于配电投资。

我国刚从重发电轻供电状态中转变过来,而在供电投资中,输电投资大于配电投资。

从我国城网改造之后,将逐渐从输电投资转入配电建设为主。

本文是基于前推回代法的配电网潮流分析计算的研究,研究是是以根节点为10kV的电压等级的配电网。

1.2 配电网运行的特点及要求配电系统相对于输电系统来说,由于电压等级低、供电范围小,但与用户直接相连,是供电部门对用户服务的窗口,因而决定了配电网运行有如下特点和基本要求:(1)10kV中压配电网在运行中,负荷节点数多,一般无表计实时记录负荷,无法应用现在传统潮流程序进行配电网的计算分析,要求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2)随着铁道电气化和用户电子设备的大量使用,配电网运行中有大量的谐波源、三相电压不平衡、电压闪变等污染,要求准确测量与计算配电网中的谐波分布,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配电网运行中的谐波危害。

电力网潮流计算实训报告

电力网潮流计算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电力网潮流计算实训旨在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MATLAB等工具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并能够根据计算结果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实训内容1.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一种分析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状态的方法,其主要任务是确定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分布。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如下:(1)节点电压方程:根据节点电压和注入功率之间的关系,建立节点电压方程。

(2)支路功率方程:根据支路两端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建立支路功率方程。

(3)潮流计算方法:采用迭代方法求解节点电压方程和支路功率方程,得到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分布。

2.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训本次实训以MATLAB为工具,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实训步骤如下:(1)建立电力系统模型:根据实训要求,建立电力系统模型,包括节点、支路、变压器等。

(2)设置电力系统参数:根据电力系统模型,设置各节点的注入功率、支路参数、变压器参数等。

(3)进行潮流计算:运用MATLAB中的电力系统分析工具箱(Power System Toolbox)进行潮流计算。

(4)分析计算结果: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包括节点电压、电流、功率分布、网络损耗等。

三、实训结果与分析1. 潮流计算结果通过潮流计算,得到以下结果:(1)节点电压:各节点电压的幅值和相角。

(2)电流:各支路电流的幅值和相角。

(3)功率分布:各支路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4)网络损耗:电力系统中的网络损耗。

2. 结果分析(1)节点电压分析:分析各节点电压是否满足要求,是否存在过电压或欠电压现象。

(2)电流分析:分析各支路电流是否满足要求,是否存在过载现象。

(3)功率分布分析:分析电力系统中功率分布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平衡现象。

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潮流计算实验报告潮流计算实验报告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运行中的重要工具,用于分析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功率等参数,以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潮流计算方法,对一个简化的电力系统进行分析,探讨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 实验背景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由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和用户组成。

在电力系统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潮流计算是一种基于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和电气参数,通过求解节点电压和功率的方程组,来分析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功率等参数的方法。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潮流计算方法,对一个简化的电力系统进行分析,了解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目标包括:- 分析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功率等参数;- 研究电力系统中负荷变化对电压和功率的影响;- 探讨电力系统中的潮流分布情况。

3. 实验过程本次实验采用Matlab软件进行潮流计算。

首先,根据给定的电力系统拓扑结构和电气参数,建立电力系统的节点电压和功率方程组。

然后,通过求解该方程组,得到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和功率等参数。

最后,根据求解结果,分析电力系统中的潮流分布情况。

4. 实验结果通过潮流计算,得到了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和功率等参数。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电力系统中,电压和功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节点的电压和功率存在差异;- 负荷变化会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压和功率产生影响,负荷增加会导致电压下降,功率增加;- 电力系统中存在潮流集中的现象,即部分节点的潮流较大,而其他节点的潮流较小。

5. 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电力系统中的电压和功率分布不均匀,这是由于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拓扑结构和电气参数的差异所导致的;- 负荷变化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负荷增加会导致电力系统中的电压下降,功率增加,从而可能引发电力系统的故障;- 电力系统中的潮流集中现象可能会导致部分节点的负荷过载,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报告

11. 手算过程已知:节点1:PQ 节点, s(1)= -0.5000-j0.3500 节点2:PV 节点, p(2)=0.4000 v(2)=1.0500 节点3:平衡节点,U(3)=1.0000∠0.0000 网络的连接图:0.0500+j0.2000 1 0.0500+j0.2000231)计算节点导纳矩阵由2000.00500.012j Z 71.418.112j y ;2000.00500.013j Z71.418.113j y ;导纳矩阵中的各元素:42.936.271.418.171.418.1131211j j j y y Y ;71.418.11212j y Y ; 71.418.11313j y Y; 21Y 71.418.11212j y Y ; 71.418.12122j y Y;002323j y Y;31Y 71.418.11313j y Y; 32Y 002323j y Y;71.418.13133j y Y;形成导纳矩阵BY :71.418.10071.418.10071.418.171.418.171.418.171.418.142.936.2j j j j j j j j j Y B2)计算各PQ、PV 节点功率的不平衡量,及PV 节点电压的不平衡量:取:000.0000.1)0(1)0(1)0(1j jf e U000.0000.1)0(2)0(2)0(2j jf e U节点3是平衡节点,保持000.0000.1333j jf e U为定值。

nj j jij jij ijij jij i ieB fG f fB eG e P1)0()0()0()0()0()0()0(;2nj j jij jij ijij jij i ie B fG e f B eG f Q 1)0()0()0()0()0()0()0(;);(2)0(2)0(2)0(iiif e U)0.142.90.036.2(0.0)0.042.90.136.2(0.1)0(1P)0.171.40.018.1(0.0)0.071.40.118.1(0.1 )0.171.40.018.1(0.0)0.071.40.118.1(0.1 0.0 ;)0.142.90.036.2(0.1)0.042.90.136.2(0.0)0(1Q)0.171.40.018.1(0.1)0.071.40.118.1(0.0 )0.171.40.018.1(0.1)0.071.40.118.1(0.0 0.0 ;)0.171.40.018.1(0.0)0.071.40.118.1(0.1)0(2P)0.171.40.018.1(0.0)0.071.40.118.1(0.1 )0.00.00.00.0(0.0)0.10.00.10.0(0.1 0.0 ;101)(222)0(22)0(22)0(2f e U;于是:;)0()0(iiiP P P ;)0()0(iiiQQ Q);(2)0(2)0(22)0(iiiif e UU5.00.05.0)0(11)0(1P P P ;35.00.035.0)0(11)0(1QQ Q;4.00.04.0)0(22)0(2P P P ;1025.0)01(05.1)(2222)0(22)0(2222)0(2f e UU3)计算雅可比矩阵中各元素雅可比矩阵的各个元素分别为:3ji ij ji ij j i ij j i ij ji ij j i ij e U S f U R e Q L f Q J e P N f P H 22;;; 又: nj j jij jij i jij jij i ieB fG f fB eG e P1)0()0()0()0()0()0()0(; nj j jij jij ijij jij iieB fG e fB eG f Q 1)0()0()0()0()0()0()0(;);(2)0(2)0(2)0(iiif e U)0(1P )0(111)0(111)0(1)0(111)0(111)0(1e Bf G f f B e G e)0(212)0(212)0(1)0(212)0(212)0(1e B fG f f B e G e313313)0(1313313)0(1e Bf G f f B e G e ;)()()0(111)0(111)0(1)0(111)0(111)0(1)0(1e Bf Ge f B e G f Q)()()0(212)0(212)0(1)0(212)0(212)0(1e Bf G e f B e G f)()(313313)0(1313313)0(1e Bf G e f B e G f;)0(2P )0(121)0(121)0(2)0(121)0(121)0(2e Bf G f f B e G e)0(222)0(222)0(2)0(222)0(222)0(2eB fG f fBeG e323323)0(2323323)0(2e Bf G f f B e G e ;)(2)0(22)0(22)0(2f e U42.90.171.40.171.4313)0(212)0(1)0(1)0(11e B e Bf P H ; 36.20.118.10.118.10.136.222313)0(212)0(111)0(1)0(1)0(11 e G e G e G e P N 36.20.118.10.118.1313)0(212)0(1)0(1)0(11 e G e G f Q J442.90.171.40.171.40.142.922313)0(212)0(111)0(1)0(1)0(11 e B e B e B e Q L 71.40.171.4)0(112)0(2)0(1)0(12 e B f P H ; 18.10.118.1)0(112)0(2)0(1)0(12 e G e P N ; 18.10.118.1)0(112)0(2)0(1)0(12 e G f Q J ;71.40.171.4)0(112)0(2)0(1)0(12 e B e Q L ; 71.40.171.4)0(221)0(1)0(2)0(21 e B f P H ; 11.40.111.4)0(221)0(1)0(2)0(21 e G e P N ; 0)0(12)0(2)0(21 f U R ; 0)0(12)0(2)0(21 e U S ; 71.40.10.00.171.4323)0(121)0(2)0(2)0(22 e B e B f P H ; 18.10.10.00.118.10.118.122323)0(121)0(222)0(2)0(2)0(22 e G e G e G e P N ;02)0(2)0(22)0(2)0(22 f f U R ; 0.20.122)0(2)0(22)0(2)0(22 e e U S ; 得到K=0时的雅可比矩阵:0.200018.171.418.171.471.418.142.936.218.171.436.242.9)0(J4)建立修正方程组:5)0(2)0(2)0(1)0(10.200011.4959.1011.4959.10959.1011.4918.2122.811.4959.1022.8918.210975.04.035.08.0e f e f 解得:04875.001828.00504.00176.0)0(2)0(2)0(1)0(1e f e f 因为 )0()0()1(iiie e e ; )0()0()1(iiif f f ;所以 9782.00218.00.1)0(1)0(1)1(1e e e ; 0158.00158.00)0(1)0(1)1(1f f f ;05125.105125.00.1)0(2)0(2)1(2e e e ;05085.005085.00)0(2)0(2)1(2f f f ;5)运用各节点电压的新值进行下一次迭代:即取: 0158.09782.0)1(1)1(1)1(1j jf e U05085.005125.1)1(2)1(2)1(2j jf e U节点3时平衡节点,保持000.0000.1333j jf e U为定值。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潮流分析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潮流分析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第一次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潮流分析实验实验 1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及潮流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力系统主接线电路的建立方法2、掌握辐射形网络的潮流计算方法;3、比较计算机潮流计算与手算潮流的差异;4、掌握不同运行方式下潮流分布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1、辐射形网络的潮流计算;2、不同运行方式下潮流分布的比较分析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辐射形网络主接线系统的建立输入参数(系统图如下):G1:300+j180MVA(平衡节点)变压器B1:Sn=360MVA ,变比=18/121,Uk%=14.3%,Pk=230KW,P0=150KW,I0/In=1 %;变压器B2、B3:Sn=15MVA,变比=110/11 KV ,Uk %=10.5%,Pk=128KW ,P0=40.5KW,I0/In=3.5 %;负荷F1:20+j15MVA;负荷F2:28+j10MVA ;线路L1、L2:长度:80km,电阻:0.21Ω/km,电抗:0.416 Ω/km,电纳:2.74×10-6S/km 。

出辐射形网络主接线图如下所示:2)设置各项设备参数:G1:300+j180MVA (平衡节点)变压器 B1:Sn=360MVA ,变比=18/121,Uk %=14.3%,Pk=230KW ,P0=150KW , 1)在 DDRTS 中绘辐射形网络主接线图线路 L1 输入功率 线路 L1 输出功率 线路 L2 输入功率 线路 L2输出功率 (2)手算潮流: (3)计算比较误差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手算结果与计算机仿真结果相差不大。

产生误差原因: 手算时是已知首端电压、末端功率的潮流计算, 计算过程中要将输电线路对地电 容吸收的功率以及变压器励磁回路吸收的功率归算到运算负荷中, 并且在每一轮 的潮流计算中都用上一轮的电压或功率的值(第一轮电压用额定电压) 3.不同运行方式下潮流比较分析1)实验网络结构图如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手算过程已知:节点1:PQ 节点, s(1)= -0.5000-j0.3500 节点2:PV 节点, p(2)=0.4000 v(2)=1.0500 节点3:平衡节点,U(3)=1.0000∠0.0000 网络的连接图:0.0500+j0.2000 1 0.0500+j0.2000231)计算节点导纳矩阵由2000.00500.012j Z += ⇒ 71.418.112j y -=; 2000.00500.013j Z += ⇒ 71.418.113j y -=;∴导纳矩阵中的各元素:42.936.271.418.171.418.1131211j j j y y Y -=-+-=+=;71.418.11212j y Y +-=-=; 71.418.11313j y Y +-=-=; =21Y 71.418.11212j y Y +-=-=; 71.418.12122j y Y -==; 002323j y Y +=-=;=31Y 71.418.11313j y Y +-=-=; =32Y 002323j y Y +=-=; 71.418.13133j y Y -==; ∴形成导纳矩阵B Y :⎥⎥⎥⎦⎤⎢⎢⎢⎣⎡-++-+-+-+-+--=71.418.10071.418.10071.418.171.418.171.418.171.418.142.936.2j j j j j j j j j Y B 2)计算各PQ 、PV 节点功率的不平衡量,及PV 节点电压的不平衡量:取:000.0000.1)0(1)0(1)0(1j jf e U +=+=000.0000.1)0(2)0(2)0(2j jf e U +=+=节点3是平衡节点,保持000.0000.1333j jf e U +=+=为定值。

()()[]∑==++-=nj j j ij j ij i j ij j ij i ie Bf G f f B e G e P 1)0()0()0()0()0()0()0(;2()()[]∑==+--=nj j j ij j ij i j ij j ij i ie Bf G e f B e G f Q1)0()0()0()0()0()0()0(;);(2)0(2)0(2)0(i i i f e U +=)0.142.90.036.2(0.0)0.042.90.136.2(0.1)0(1⨯-⨯⨯+⨯+⨯⨯=P)0.171.40.018.1(0.0)0.071.40.118.1(0.1⨯+⨯-⨯+⨯-⨯-⨯+ )0.171.40.018.1(0.0)0.071.40.118.1(0.1⨯+⨯-⨯+⨯-⨯-⨯+ 0.0=;)0.142.90.036.2(0.1)0.042.90.136.2(0.0)0(1⨯-⨯⨯-⨯+⨯⨯=Q)0.171.40.018.1(0.1)0.071.40.118.1(0.0⨯+⨯-⨯-⨯-⨯-⨯+ )0.171.40.018.1(0.1)0.071.40.118.1(0.0⨯+⨯-⨯-⨯-⨯-⨯+ 0.0=;)0.171.40.018.1(0.0)0.071.40.118.1(0.1)0(2⨯+⨯-⨯+⨯-⨯-⨯=P)0.171.40.018.1(0.0)0.071.40.118.1(0.1⨯-⨯⨯+⨯+⨯⨯+ )0.00.00.00.0(0.0)0.10.00.10.0(0.1⨯+⨯⨯+⨯-⨯⨯+ 0.0=;101)(222)0(22)0(22)0(2=+=+=f e U ;于是:;)0()0(i i i P P P -=∆ ;)0()0(i i i Q Q Q -=∆ );(2)0(2)0(22)0(i i i i f e U U +-=∆5.00.05.0)0(11)0(1-=--=-=∆P P P ;35.00.035.0)0(11)0(1-=--=-=∆Q Q Q ;4.00.04.0)0(22)0(2=-=-=∆P P P ;1025.0)01(05.1)(2222)0(22)0(2222)0(2-=+-=+-=∆f e U U3)计算雅可比矩阵中各元素雅可比矩阵的各个元素分别为:3⎪⎪⎪⎪⎭⎪⎪⎪⎪⎬⎫∂∂=∂∂=∂∂=∂∂=∂∂=∂∂=j i ij j i ij j i ij j i ij j i ij j i ij e U S f U R e Q L f Q J e P N f P H 22;;;又:()()[]∑==++-=nj j j ij j ij i j ij j ij i ie Bf G f f B e G e P 1)0()0()0()0()0()0()0(;()()[]∑==+--=nj j j ij j ij i j ij j ij i ie Bf G e f B e G f Q1)0()0()0()0()0()0()0(;);(2)0(2)0(2)0(i i i f e U +=∴ =)0(1P ()())0(111)0(111)0(1)0(111)0(111)0(1e B f G f f B e G e ++-+()())0(212)0(212)0(1)0(212)0(212)0(1e B f G f f B e G e ++- +()()313313)0(1313313)0(1e B f G f f B e G e ++-; )()()0(111)0(111)0(1)0(111)0(111)0(1)0(1e B f G e f B e G f Q +--=)()()0(212)0(212)0(1)0(212)0(212)0(1e B f G e f B e G f +--+ )()(313313)0(1313313)0(1e B f G e f B e G f +--+;=)0(2P ()())0(121)0(121)0(2)0(121)0(121)0(2e B f G f f B e G e ++-+()())0(222)0(222)0(2)0(222)0(222)0(2e Bf G f f B e G e ++- +()()323323)0(2323323)0(2e Bf G f f B e G e ++-; )(2)0(22)0(22)0(2f e U +=∴42.90.171.40.171.4313)0(212)0(1)0(1)0(11=⨯+⨯=+=∂∂=e B e B f P H; 36.20.118.10.118.10.136.222313)0(212)0(111)0(1)0(1)0(11=⨯-⨯-⨯⨯=++=∂∂=e G e G e G e P N36.20.118.10.118.1313)0(212)0(1)0(1)0(11-=⨯-+⨯-=+=∂∂=e G e G f Q J4()42.90.171.40.171.40.142.922313)0(212)0(111)0(1)0(1)0(11=⨯-⨯-⨯-⨯-=---=∂∂=e B e B e B e Q L71.40.171.4)0(112)0(2)0(1)0(12-=⨯-=-=∂∂=e B f P H; 18.10.118.1)0(112)0(2)0(1)0(12-=⨯-==∂∂=e G e P N; ()18.10.118.1)0(112)0(2)0(1)0(12=⨯--=-=∂∂=e G f Q J; 71.40.171.4)0(112)0(2)0(1)0(12-=⨯-=-=∂∂=e B e Q L; 71.40.171.4)0(221)0(1)0(2)0(21-=⨯-=-=∂∂=e B f P H; 11.40.111.4)0(221)0(1)0(2)0(21-=⨯-==∂∂=e G e P N; 0)0(12)0(2)0(21=∂∂=f U R ; 0)0(12)0(2)0(21=∂∂=e U S ; 71.40.10.00.171.4323)0(121)0(2)0(2)0(22=⨯+⨯=+=∂∂=e B e B f P H; 18.10.10.00.118.10.118.122323)0(121)0(222)0(2)0(2)0(22=⨯+⨯-⨯⨯=++=∂∂=e G e G e G e P N;02)0(2)0(22)0(2)0(22==∂∂=f f U R ; 0.20.122)0(2)0(22)0(2)0(22=⨯==∂∂=e e U S ; 得到K=0时的雅可比矩阵:⎥⎥⎥⎥⎦⎤⎢⎢⎢⎢⎣⎡------=0.200018.171.418.171.471.418.142.936.218.171.436.242.9)0(J4)建立修正方程组:5⎥⎥⎥⎥⎥⎦⎤⎢⎢⎢⎢⎢⎣⎡∆∆∆∆⎥⎥⎥⎥⎦⎤⎢⎢⎢⎢⎣⎡------=⎥⎥⎥⎥⎦⎤⎢⎢⎢⎢⎣⎡---)0(2)0(2)0(1)0(10.200011.4959.1011.4959.10959.1011.4918.2122.811.4959.1022.8918.210975.04.035.08.0e f e f 解得:⎥⎥⎥⎥⎦⎤⎢⎢⎢⎢⎣⎡---=⎥⎥⎥⎥⎥⎦⎤⎢⎢⎢⎢⎢⎣⎡∆∆∆∆04875.001828.00504.00176.0)0(2)0(2)0(1)0(1e f e f因为 )0()0()1(i i i e e e ∆+=; )0()0()1(i i i f f f ∆+=; 所以 9782.00218.00.1)0(1)0(1)1(1=-=∆+=e e e ;0158.00158.00)0(1)0(1)1(1-=-=∆+=f f f ;05125.105125.00.1)0(2)0(2)1(2=+=∆+=e e e ;05085.005085.00)0(2)0(2)1(2=+=∆+=f f f ;5)运用各节点电压的新值进行下一次迭代: 即取: 0158.09782.0)1(1)1(1)1(1j jf e U -=+=05085.005125.1)1(2)1(2)1(2j jf e U +=+=节点3时平衡节点,保持000.0000.1333j jf e U +=+=为定值。

6)计算各PQ 、PV 节点功率的不平衡量,及PV 节点电压的不平衡量:()()[]∑==++-=nj j j ij j ij i j ij j ij i ie Bf G f f B e G e P 1)1()1()1()1()1()1()1(;()()[]∑==+--=nj j j ij j ij i j ij j ij i ie Bf G e f B e G f Q1)1()1()1()1()1()1()1(;);(2)1(2)1(2)1(i i i f e U +=)9782.042.90158.036.2(0158.0)0158.042.99782.036.2(9782.0)1(1⨯-⨯-⨯-⨯-⨯⨯=P )05125.171.405085.018.1(0158.0)05085.071.405125.118.1(9782.0⨯+⨯-⨯-⨯-⨯-⨯+4949.0)0.171.40.018.1(0158.0)0.071.40.118.1(9782.0-=⨯+⨯-⨯-⨯-⨯-⨯+6)9782.042.90158.036.2(9782.0)0158.042.99782.036.2(0158.0)1(1⨯-⨯-⨯-⨯-⨯⨯-=Q )05125.171.405085.018.1(9782.0)05085.071.405125.118.1(0158.0⨯+⨯-⨯-⨯-⨯-⨯-3339.0)0.171.40.018.1(9782.0)0.071.40.118.1(0158.0-=⨯+⨯-⨯-⨯-⨯-⨯-; )9782.071.40158.018.1(05085.0)0158.071.49782.018.1(05125.1)1(2⨯+⨯⨯+⨯+⨯-⨯=P )05125.171.405085.018.1(05085.0)05085.071.405125.118.1(05125.1⨯-⨯⨯+⨯+⨯⨯+4092.0)0.10.00.00.0(05085.0)0.00.00.10.0(05125.1=⨯+⨯⨯+⨯-⨯⨯+;222)1(22)1(22)1(205085.005125.1)(+=+=f e U 1077.1=;于是:;)1()1(i i i P P P -=∆ ;)1()1(i i i Q Q Q -=∆ );(2)1(2)1(22)1(i i i i f e U U +-=∆;0051.04949.05.0)1(11)1(1-=+-=-=∆P P P;0161.03339.035.0)1(11)1(1-=+-=-=∆Q Q Q ;0092.04092.04.0)1(22)1(2-=-=-=∆P P P ;0052.01077.105.1)(22)1(22)1(2222)1(2-=-=+-=∆f e U U7)计算雅可比矩阵中各元素:雅可比矩阵的各个元素分别为:⎪⎪⎪⎪⎭⎪⎪⎪⎪⎬⎫∂∂=∂∂=∂∂=∂∂=∂∂=∂∂=j i ij j i ij j i ij j i ij j i ij j i ij e U S f U R e Q L f Q J e P N f P H 22;;;又:()()[]∑==++-=nj j j ij j ij i j ij j ij i ie Bf G f f B e G e P 1)1()1()1()1()1()1()1(;()()[]∑==+--=nj j j ij j ij i j ij j ij i ie Bf G e f B e G f Q1)1()1()1()1()1()1()1(;);(2)1(2)1(2)1(i i i f e U +=7∴ =)1(1P ()())1(111)1(111)1(1)1(111)1(111)1(1e B f G f f B e G e ++-+()())1(212)1(212)1(1)1(212)1(212)1(1e B f G f f B e G e ++- +()()313313)1(1313313)1(1e B f G f f B e G e ++-; )()()1(111)1(111)1(1)1(111)1(111)1(1)1(1e B f G e f B e G f Q +--=)()()1(212)1(212)1(1)1(212)1(212)1(1e B f G e f B e G f +--+ )()(313313)1(1313313)1(1e B f G e f B e G f +--+; =)1(2P ()())1(121)1(121)1(2)1(121)1(121)1(2e B f G f f B e G e ++-+()())1(222)1(222)1(2)1(222)1(222)1(2e Bf G f f B e G e ++- +()()323323)1(2323323)1(2e Bf G f f B e G e ++-; )(2)1(22)1(22)1(2f e U +=313313)1(212)1(212)1(111)1(1)1(1)1(112e B f G e B f G f G f P H++++=∂∂=53.90.171.40.018.105125.171.405085.018.1)0158.0(36.22=⨯+⨯-⨯+⨯--⨯⨯=313313)1(212)1(212)1(111)1(1)1(1)1(112f B e G f B e G e G e P N-+-+=∂∂= 96.10.071.40.118.105085.071.405125.118.19782.036.22=⨯-⨯-⨯-⨯-⨯⨯=313313)1(212)1(212)1(111)1(1)1(1)1(112e B e G f B e G f B f Q J-+-+-=∂∂= 96.20.071.40.118.105085.071.405125.118.10158.042.92-=⨯-⨯-⨯-⨯-⨯⨯-=313313)1(212)1(212)1(111)1(1)1(1)1(112e B f G e B f G e B e Q L -----=∂∂=83.80.171.40.018.105125.171.405085.018.19782.042.92=⨯-⨯+⨯-⨯+⨯⨯=55.40158.018.19782.071.4)1(112)1(112)1(2)1(1)1(12-=⨯+⨯-=+-=∂∂=f G e B f P H23.10158.071.49782.018.1)1(112)1(112)1(2)1(1)1(12-=⨯-⨯-=+=∂∂=f B e G e P N823.10158.071.49782.018.1B )1(112)1(112)1(2)1(1)1(12=⨯+⨯=--=∂∂=f e G f Q J59.49782.071.40158.018.1)1(112)1(112)1(2)1(1)1(12-=⨯-⨯=-=∂∂=e B f G e Q L01.505085.018.105125.171.4)1(221)1(221)1(1)1(2)1(21-=⨯-⨯-=+-=∂∂=f G e B f P H00.105085.071.405125.118.1)1(221)1(221)1(1)1(2)1(21-=⨯+⨯-=+=∂∂=f B e G e P N0)1(12)1(2)1(21=∂∂=f U R ; 0)1(12)1(2)1(21=∂∂=e U S ; 323323)1(222)1(121)1(121)1(2)1(2)1(222e B f G f G e B f G f P H++++=∂∂=75.40.10.00.00.005085.018.129782.071.40158.018.1=⨯+⨯+⨯⨯+⨯+⨯=323)1(121323)1(121)1(222)1(2)1(2)1(222f B f B e G e G e G e P N--++=∂∂=25.10.00.00158.071.40.10.09782.018.105125.118.12=⨯-⨯-⨯+⨯-⨯⨯= 1017.005085.022)1(2)1(22)1(2)1(22=⨯==∂∂=f f U R; 1025.205125.122)1(2)1(22)1(2)1(22=⨯==∂∂=e e U S ; 得到K=1时的雅可比矩阵:⎥⎥⎥⎥⎦⎤⎢⎢⎢⎢⎣⎡------=1025.21017.00025.175.400.101.559.423.183.896.223.155.496.153.9)1(J 8)建立修正方程组如下:⎥⎥⎥⎥⎥⎦⎤⎢⎢⎢⎢⎢⎣⎡∆∆∆∆⎥⎥⎥⎥⎦⎤⎢⎢⎢⎢⎣⎡------=⎥⎥⎥⎥⎦⎤⎢⎢⎢⎢⎣⎡----)1(2)1(2)1(1)1(11025.21017.00025.175.400.101.559.423.183.896.223.155.496.153.90052.00092.00161.00051.0e f e f9解得:⎥⎥⎥⎥⎦⎤⎢⎢⎢⎢⎣⎡----=⎥⎥⎥⎥⎥⎦⎤⎢⎢⎢⎢⎢⎣⎡∆∆∆∆00226.000442.000315.000229.0)1(2)1(2)1(1)1(1e f e f因为 )1()1()2(i i i e e e ∆+=; )1()1()2(i i i f f f ∆+=; 所以 97505.000315.09782.0)1(1)1(1)2(1=-=∆+=e e e ;01809.000229.00158.0)1(1)1(1)2(1-=--=∆+=f f f ;04899.100226.005125.1)1(2)1(2)2(2=-=∆+=e e e ;04643.000442.005085.0)1(2)1(2)2(2=-=∆+=f f f ;9)运用各节点电压的新值进行下一次迭代:………………………2. 程序流程图103. 源程序见电子版程序:余越.c4.输入数据3,2,0,1,1,0.000101,1,-0.5000,-0.3500,1.0000,0.00002,2,0.4000,1.0500,1.0000,0.00003,3,1.0000,0.00001,1,2,0.0500,0.20002,1,3,0.0500,0.20005.输出数据潮流上机实习华北电力大学电自031 余越 200301030127********** 原始数据 **********=================================================================== 节点数: 3 支路数: 2 对地支路数: 0 PQ节点数: 1 PV节点数: 1 精度:0.000100------------------------------------------------------------------- PQ节点节点 1 P[1]=-0.500000 Q[1]=-0.350000PV节点节点 2 P[2]=0.400000 V[2]=1.050000平衡节点节点 3 e[3]=1.000000 f[3]=0.000000------------------------------------------------------------------- 支路 1 相关节点: 1, 2 R=0.050000 X=0.200000支路 2 相关节点: 1, 3 R=0.050000 X=0.200000=================================================================== ********* 计算结果 *********节点导纳矩阵为:2.35294+j-9.41177 -1.17647+j 4.70588 -1.17647+j 4.70588 -1.17647+j 4.70588 1.17647+j-4.70588 0.00000+j 0.00000 -1.17647+j 4.70588 0.00000+j 0.00000 1.17647+j-4.70588 =============================================================================================================================--------------------输出雅可比矩阵和迭代次数---------------------迭代的次数为 19.41177 2.35294 -4.70588 -1.17647 -0.50000-2.35294 9.41177 1.17647 -4.70588 -0.35000-4.70588 -1.17647 4.70588 1.17647 0.400000.00000 0.00000 0.00000 2.00000 0.10250================================================================================================================================== --------------------------输出 df,de-------------------------------- 节点为 1 df=-0.01578 de=-0.02188节点为 2 df= 0.05094 de= 0.05125--------------------------------------------------------------------- ----------------输出迭代过程中的电压值------------------------------- 节点为 1 f=-0.01578 e= 0.97812节点为 2 f= 0.05094 e= 1.05125====================================================================================================================================--------------------输出雅可比矩阵和迭代次数---------------------迭代的次数为 29.51875 1.95000 -4.58437 -1.22500 -0.00541-2.95000 8.81875 1.22500 -4.58437 -0.01555-5.00699 -0.99706 4.74136 1.39706 -0.006970.00000 0.00000 0.10188 2.10250 -0.00522================================================================================================================================== --------------------------输出 df,de-------------------------------- 节点为 1 df=-0.00188 de=-0.00312节点为 2 df=-0.00343 de=-0.00232--------------------------------------------------------------------- ----------------输出迭代过程中的电压值-------------------------------节点为 1 f=-0.01766 e= 0.97501节点为 2 f= 0.04751 e= 1.04893====================================================================================================================================--------------------输出雅可比矩阵和迭代次数---------------------迭代的次数为 39.50304 1.95417 -4.56748 -1.23017 0.00001-2.96650 8.76690 1.23017 -4.56748 -0.00007-4.99205 -1.01046 4.72083 1.40412 -0.000030.00000 0.00000 0.09502 2.09787 -0.00002================================================================================================================================== --------------------------输出 df,de-------------------------------- 节点为 1 df=-0.00000 de=-0.00001节点为 2 df=-0.00001 de=-0.00001--------------------------------------------------------------------- ----------------输出迭代过程中的电压值------------------------------- 节点为 1 f=-0.01766 e= 0.97499节点为 2 f= 0.04750 e= 1.04892=====================================================================各节点电压为:U[1]=0.974994 + j -0.017661U[2]=1.048925 + j 0.047502U[3]=1.000000 + j 0.000000===================================================================平衡节点功率为:S[3]=0.112528+j 0.096897===================================================================线路功率如下:线路1-2的功率: -0.388574 + j -0.257513线路2-1的功率: 0.400000 + j 0.303216线路1-3的功率: -0.111426 + j -0.092487线路3-1的功率: 0.112528 + j 0.096897==================================================================线路上损耗的功率为:线路1-2上的功率损耗: 0.011426 + j 0.045703线路1-3上的功率损耗: 0.001103 + j 0.004410==================================================================== 网络总损耗: 0.012528 + j 0.050114************************结束************************6.程序说明1.输入文件为 input.txt2.输出文件为 output.txt3.本程序采用直角坐标系,牛顿-拉夫逊法;4.在输入文件中:1)节点数,总的支路数(包括对地支路),对地支路数,PQ节点数,PV节点数,精度;用逗号隔开2)节点编号,节点类型:1表示PQ节点:有功,无功,电压初值;2表示PV节点:有功,电压,电压初值;3表示平衡节点:电压值;用逗号隔开;3)支路编号,支路相关节点p1,p2;电阻和电抗;用逗号隔开;(有平行支路要连续输入)(对地支路要放在最后,若要输出对地支路的潮流则子程序还需适当的修改);5.在输出文件中输出了本程序计算的原始数据、迭代过程及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