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主要部位损害的症状
中枢神经主要部位损害的症状
中枢神经主要部位损害得症状一、大脑半球大脑半球得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回与脑沟,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
大脑半球由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
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病、肿瘤、感染、颅脑外伤等。
下面叙述大脑半球及各叶受损得局部症状(图2—34)。
大脑两半球得功能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如言语中枢大多数在左侧半球,部分左利手者则位于右侧。
习惯上称左侧为优势大脑半球。
近代神经生理学家认为左侧大脑半球在言语、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以及计算等方面起决定作用;右侧大脑半球有高级得认识中枢,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与形状得识别、短暂得视觉记忆与认识不同人得面容等方面起决定作用。
但大脑得整体功能很重要,大脑皮质各部就是在整体功能得基础上各有其独特得生理作用。
(一)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随意运动、言语以及精神活动方面得障碍。
额叶前部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与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与内省力。
思维与综合能力下降,故表现为痴呆与人格改变。
可有欣快或易激怒。
可产生对侧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这就是由于影响了额叶脑桥小脑径路得额桥束纤维。
额叶前部得病变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
额中回后部有侧视中枢,受损时引起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变时则向病灶对侧斜视。
额叶后部受损可产生对侧上肢强握与摸索反射。
中央前回处皮质为运动中枢,刺激性病灶产生对侧上肢、下肢或面部得抽搐(Jackson 癫痫),破坏性病灶多引起单瘫,中前回上部受损产生下肢瘫痪;下部受损则产生面、舌或上肢得瘫痪。
旁中央小叶损害,如矢窦旁脑膜瘤因影响双侧下肢运动区,产生痉挛性截瘫、尿潴留与感觉障碍。
一侧额叶底部占位性疾病(肿瘤)可引起同侧嗅觉缺失与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Foster—Kenndey综合征)。
左侧(优势侧)半球受损,可产生运动性失语(额下回后部)或书写不能(额中回后部)。
(二)顶叶中央后回为皮质感觉中枢,故受损以感觉症状为主。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作者:————————————————————————————————日期:ﻩ神经病学Neurology名词解释●缺损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是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的表现。
●释放症状:是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闭锁综合征:即去传出状态,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
表现为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或瞬目示意,不能说话,双侧面瘫,四肢全瘫,但意识清醒,语言理解能力无障碍。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
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
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一个半综合征: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但可以外展。
●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四大症状早了解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四大症状早了解当患者朋友们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时候,会经常出现晚上睡不着,即使睡着了也容易出现做梦,这是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是一种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的症状。
1.感染各种病因均可引起神经系统疾病。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仍不清楚。
包括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由各种化脓菌引起;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乙型脑炎、 B型库克萨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胸痛、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库鲁病或属慢病毒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可能由麻疹病毒的突变株引起;寄生虫侵染,如脑型疟疾、脑型并殖吸虫病、脑型囊虫病;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性、隐球菌性脑膜炎;钩端螺旋体亦可致脑膜脑炎。
一部分癫痫的病因是脑膜或大脑皮质感染后局部瘢痕形成为病灶。
2.中毒包括金属中毒,如铅中毒可致外周运动神经麻痹、铅中毒性脑病,汞、砷、铊中毒亦影响神经系统;有机物中毒,如酒精中毒、巴比妥类中毒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机磷中毒使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细菌毒素中毒,如肉毒中毒可致颅神经麻痹和四肢无力,白喉毒素可致神经麻痹,破伤风毒素可致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动物毒(腔肠动物、贝类、毒蚊、蜘蛛、河豚等所含毒素)亦可致神经症状(肌肉软弱、瘫痪、抽搐、共济失调等)。
3.遗传缺陷许多影响神经系统的代谢病(如苯丙酸尿症、糖原贮积病、粘多糖病、脂质贮积病)、变性病(如脑白质营养不良、帕金森氏病、肌萎缩侧索硬化、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等)和肌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遗传病。
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而高、低血钾性周期性瘫痪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营养障碍夸希奥科病(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一个类型)患者可有震颤、运动缓慢、肌阵挛等神经症状。
维生素A 缺乏或中毒均可致颅内高压症。
维生素B族缺乏可影响神经系统,如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表现为多数周围神经损害,维生素B12缺乏可致亚急性联合性退行性变。
中枢性疼痛
中枢性疼痛中枢性疼痛(centralpain)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在20世纪中期业已提出,70年代才开始对此有所研究和认识。
有关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60年代的10年中MEDLINE在此条目不仅收录了3篇文献,而从1990年至今收录的相关文献达264篇。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治疗方法也陆续见于报道,并在近期出版的疼痛学和疼痛治疗学专著中列为专项内容。
1.中枢性疼痛的概念目前对中枢性疼痛尚无统一的定义,概念也众说不一,较为混杂。
在Braddom主编的《物理医学与康复》和Delisa主编的《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版中,只是在脊髓损伤、脑卒中和慢性疼痛中简要提到中枢性疼痛,而无确切的定义和详细的论述。
一般认为,中枢性疼痛是指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疼痛,累及的主要部位是脊髓一丘脑通路或后索内侧丘系,其发作常延迟于诱发因素之后。
以疼痛学分类,可将其归于神经病性疼痛或神经源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or nerogenic pain,与伤害性疼痛相对而言),或全身性疼痛,表现形式多为慢痛。
在康复医学中一般将其归于慢性疼痛(chronicpain),相应等同的术语称为中枢性疼痛综合征(central pain syndrome,CPS)。
中枢性疼痛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性疾病、损伤和脱髓鞘性疾病。
由血管性疾病引起的最典型的中枢性疼痛是丘脑性疼痛(thalamic pain)或称丘脑综合征,因多发生在脑卒中后,又统称中枢性脑卒中后疼痛综合征(central poststroke pain syndrome),通常继发于丘脑纹状体动脉或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区(丘脑腹后核)的脑梗死。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发生率<5%,其中50%为丘脑卒中,其余50%为其他部位的脑卒中。
脑内其他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脓肿、脑外伤等,如果只是由于颅内压增高或脑膜、血管等结构受牵涉而引起的疼痛不应视为中枢性疼痛。
脊髓损伤的症状
脊髓损伤的症状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导致正常运动、感觉和自主功能改变的损伤性疾病。
常见并发症1呼吸系统;严重脊髓损伤患者常影响呼吸功能,可致患者呼吸、咳嗽无力,多需气管切开及辅助呼吸,易出现呼吸2系统并发症急性脊髓损伤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6%一67%。
以通气障碍、肺不张和肺炎等最为常见,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3 循环系统;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前后都存在着循环系统的不稳定,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和血容量不足、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4 消化系统:脊髓损伤患者极易出现便秘、腹胀、大便失禁、排便耗时延长、饮食受限等问题泌尿系统;脊髓损伤患者因逼尿肌、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而出现尿潴留5 压疮的长生:脊髓损伤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截瘫,卧床时间长,皮肤及自身抵抗力降低,极易发生压疮,以预防为主6 心理等方面:脊髓损伤患者大多发病突然,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病程长、预后差,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多疑、担忧和绝望等心理改变,缺乏自信心症状(百度)脊髓损伤多由各种外界因素的直接或间接损害造成,一旦发生可造成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功能完全或部分缺失,甚至造成躯体截瘫,使患者丧失全部或部分的下肢功能,还可继发其他合并症。
根据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可分为颈椎骨折与脱位,胸、腰椎骨折与脱位,附件骨折。
脊髓损伤后患者的症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损伤的局部可有疼痛和活动受限。
病人表现为腰、背部肌痉挛、疼痛、肿胀,腰部无力,翻身困难,不能站立和活动,并常有后突畸形。
颈椎损伤后因颈部压痛和颈部活动受限,病人表现为用两手保护颈部。
若合并脱位,棘突可有台阶样改变;合并腹膜后血肿,可有腹胀、腹痛、大便秘结等,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合并脊髓损伤则出现截瘫。
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中枢神经损伤症状,三大症状应了解
中枢神经损伤症状,三大症状应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主要是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和脊髓所连接组成的部分,当出现中枢神经损伤时,会让头部感到昏眩,偏身感到麻木不已。
症状一第一,面部会感觉闪电般的疼痛,严重的人会出现面瘫的情况,一般的情况就是角膜炎,耳鸣,头晕,脑神经的耳聋。
第二,头晕。
脑神经一般会导致头部感到晕眩。
第三,偏身感觉到麻。
如果脑神经损伤之后会涉及到人的身体会感觉到麻木。
第四,颅神经损害。
病人之后人的视力都会感觉到下降,然后光线反射会刺激到人的头部受伤。
意见建议:你好,对神经损伤,不论手术与否,均应采取下述措施,保持肢体循环、关节动度和肌肉张力,预防畸形和外伤。
瘫痪的肢体易受外伤、冻伤、烫伤和压伤,应注意保护。
非手术疗法的目的是为神经和肢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伤后和术后均可采用。
症状二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是病蓄脑组织内的胆碱酯酶受抑制厚,使中枢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发生障碍,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紊乱,表现为病蓄兴奋不安、体温升高、搐搦,甚至陷于昏睡等。
2.患者出现口唇颤抖,大口喘气,模仿鸡叫,吹号,敲锣打鼓,并语无伦次,大声嬉笑,持续2小时后自行缓解,发作期间无寒战,紫绀等症状。
大脑脱水,一过性低颅压,造成大脑机能紊乱而出现精神异常。
3.中枢神经损伤包括脑脊髓外伤脑出血脑梗塞等一系列能引起中枢系统改变的因素可出现休克瘫痪感觉障碍大秀失禁或潴留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严重的可以造成死亡你的补充提问是说的狂犬病的症状是的狂犬病毒可以侵害中枢神经出现你说的这些症状症状三病情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
其位置常在人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
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临床基本特点
大脑半球(额叶)
不同部位的损害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
一、额叶(frontal lobe)
【解剖和生理功能】
主要结构: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主要功能: 管理随意运动和高级精神活动。 主要功能区包括:
皮质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是锥体束的发源地,管理 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
运动性语言中枢 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下回后部,管理语 言运动。
大脑半球(枕叶)
四、枕叶(occipital lobe)
【解剖和生理功能】 主要结构:枕叶内侧面由距状裂分成楔回和舌回。
距状裂周围的皮质为视觉中枢,亦称 纹状区。 主要功能区包括:枕叶的功能主要与视觉有关。
大脑半球(枕叶)
【临床表现和定位】
视野改变: 偏盲 一侧视中枢病变可产生对侧同向性偏盲,而 中心视力不受影响,称黄斑回避。 皮质盲 双侧视觉中枢病变产生全盲,但对光反射 存在。
瘫痪 中央前回损害所致。但由于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的不同可出现不同形式的瘫痪 中央前回上部病变 对侧下肢单瘫 中央前回下部病变 对侧面、舌、上肢瘫
强握及摸索反射 是由于对随意运动失去控制能力所 致。见于额上回后部近中央前回处的损害
Foster-Kennedy综合征 额叶底面肿瘤压迫病变侧视神 致视神经萎缩,病变对侧因高颅压引起视乳头水肿。
言语障碍 主要表现为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语言 的意义,但不能用言语表达或表达不完整,见于优势 半球额下回后部(亦称Broca区)损害。
书写障碍 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书写中枢)损害时 可丧失书写能力,即失写症。
大脑半球(额叶)
共同偏视 额中回后部皮质侧视中枢病变所致。如为 损害性病灶,则两眼向病灶侧凝视,见于脑出血等; 如为刺激性病灶,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多见于癫痫。
中枢神经各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精选文档
腹后内侧核传导头面部感觉,腹后外侧背核侧传部导
上肢、下肢和躯干的感觉。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3、损害表现
1)、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2)、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 3)、对侧面部表情运动障碍 4)、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或共济失调 5)、情感障碍
内侧膝状体
下
丘
外
蜗
侧
神
丘
经
系
核 斜
蜗
方
神
体
经
纤
根
维
上橄榄核
4)外侧丘系
3.脑干网状结构
在脑干中央区纤 维纵横交错,内有 大量的神经元胞体。 共同组成脑干网状 结构。 (1)脑干网状结 构的主要核团
1)向小脑投射的核团 2)中缝核团 3)内侧(中央)核群 “反应区” 4)外侧核群 “感受区”
(2)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大脑脚综合征 红核综合征
六、 小脑
(一)位置:
颅后窝内,小脑幕下方,脑干的背面。
(二)外形:
小脑蚓:
小脑半球
小脑半球:上近面似平平坦行,的下沟面隆起
小脑脚:上、中、下3 对
小脑蚓
原裂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下脚
(三)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小脑表层的灰质,有3层
2、髓体:
3、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1)与大脑的联系及上行激动系统 2)与脊髓的联系及调节躯体运动 3)脑干内部的联系及调节内脏活动 4)参与睡眠发生,抑制痛觉传递
4、损害表现及定位
交叉性瘫痪:当一侧运动、感觉神经核或传出、传入的神经纤维 受到损害时,临床上会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 瘫痪及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偏侧感觉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学
3、脑膜病变
– 头痛、全身疼痛、过敏、 畏光、脑膜刺激征
4、垂体瘤头痛
– 鞍区脑膜刺激性, 为前额深部持续性疼痛
头痛
(四)颅外结构性疾病
1、副鼻窦 – 局部疼痛+时间性特点+局部叩痛 2、牙源性 – 颞部或面部疼痛+牙病 3、眼源性 – 青光眼,曲光不正 4、颈椎关节 – 枕神经痛,血管性头痛,植物神经性头痛 5、耳源性
头痛
(五)颅神经痛 1、三叉神经痛
– 症状性: 持续性+三叉神经刺激或破坏性表现,可夜间发作或持 续
2、面神经痛
– Hunt-Ramsy综合征
3、舌咽神经痛
– 一侧咽部的发作性 刀割样疼痛
4、枕神经痛
– 阵发性闪电样,或为持续性隐痛或剧痛
头痛
三、头痛患者的分析处理
1、首次发作头痛的患者:尽量寻找病因; 2、严重的剧烈头痛:SAH,脑膜炎,颅内血肿,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学
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
• 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四类:
– 缺损症状,指神经组织受损使正常神经功能减 弱或缺失;
– 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产生的过度兴 奋表现。
– 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使其对低级中枢 的控制减弱,使低级中枢功能异常表达;
– 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急性严重受损,引起与 之相关的远隔部位功能短暂缺失。
头痛
4、时间-强度曲线 最有诊断价值。
– 单次严重、持续数天以上: SAH,脑膜炎 – 单次、单纯、持续数秒的头顶部疼痛:常见 – 偏头痛:发作性,持续数小时或1-3天。每周多不超过
1次。 –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 每周数次,或持续性+发作性加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Composition:Cerebral hemisphere (gray matter,white matter, diencephalon, basal ganglia、cerebral ventricle),brainstem,cerebellum
一、Cerebral hemisphere
② 运动前区(premotor area):锥体外系皮质中枢。并形成额-桥-小脑 束。司共济运动。损伤后出现额叶性共济失调(对侧下肢笨拙,步态 蹒跚)
③ 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损伤后出现向病灶侧凝视。刺激病灶向 病灶对侧凝视。
④ 书写中枢: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损伤后损伤后出现失写症。 ⑤ 运动性语言中枢(motor speech center):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损伤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大体解剖结构 掌握大脑皮层、内囊、丘脑、小脑解剖结构与损伤后表现
及其定位诊断方法 掌握基底节、脑干解剖结构与各部位损伤后表现及其定位
诊断方法 了解意识障碍发生机制、分类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教学重点:大脑半球、脑干病变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定位诊
断。 教学难点:脑干病变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定位诊断。
2) 一般功能区损害及定位
① 体象障碍:非优势侧缘上回损害。表现病觉缺 失、肢体缺如、幻多肢。
② 视野缺损:视辐射损伤。对侧视野同向下象限 偏盲。
4. Temporal lobe
1)主要功能区Domains损害及定位
① 听觉中枢(auditory center):位于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单侧
损伤后一般不出现听觉障碍(双侧投射),可能产生耳鸣、听觉的 减退。刺激症状可导致幻听。
b) 运用中枢:优势半球缘上回。司复杂劳动和劳动技巧。损伤 后失用症,对肢体动作运用出现障碍。非优势半球损伤出现 体象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一、引言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最重要的调控机构之一,包括大脑和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由于损害或异常引起的相关病理生理反应,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各异,并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旨在讨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二、脑退化性疾病1. 阿尔茨海默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是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神经变性疾病,以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减退为主要特征。
早期患者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记忆困难等问题;而晚期则可能出现失语、行为异常和日常生活技能受损等严重后果。
2. 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以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患者常出现手部震颤、肌肉僵硬、行走困难等症状。
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伴有心理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如抑郁和注意力不集中。
三、脑血管疾病1. 中风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不同类型的中风在临床表现上有所差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意识丧失、肌力减退或麻木、言语及视觉障碍等。
早期快速发展的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2. 脑动脉畸形脑动脉畸形是指在大脑内部形成异常血管连接的一类先天性疾病。
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复头晕、癫痫发作以及神经功能缺陷等表现。
在较严重情况下,畸形血管也可能引起颅内出血,导致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四、脑膜炎乙型脑炎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
患者通常出现高热、全身不适、剧头痛和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
在重症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抽搐、肌阵挛以及神经系统损害造成的后遗症。
五、癫痫癫痫是一种由于脑内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组慢性神经系统失调综合征。
患者可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意识丧失伴随全身抽搐(大发作)、片段性或简单部分性抽动(小发作)等。
此外,癫痫还可能导致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
六、神经系统感染1. 脑脊髓膜炎脑脊髓膜炎是指室管膜下间隙发生的细菌或非细菌性感染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
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和脑梗塞。
体象障碍是指: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空间位置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障碍。
表现有自体部位失认、偏侧肢体忽视、痛觉缺失和幻肢症等.多见于非优势半球顶叶病变。
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
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Brown—Sequard综合征:即脊髓半切综合征。
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中枢性疼痛
中枢性疼痛中枢性疼痛(centralpain)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在20世纪中期业已提出,70年代才开始对此有所研究和认识。
有关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60年代的10年中MEDLINE在此条目不仅收录了3篇文献,而从1990年至今收录的相关文献达264篇。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治疗方法也陆续见于报道,并在近期出版的疼痛学和疼痛治疗学专著中列为专项内容。
1.中枢性疼痛的概念目前对中枢性疼痛尚无统一的定义,概念也众说不一,较为混杂。
在Braddom主编的《物理医学与康复》和Delisa主编的《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第三版中,只是在脊髓损伤、脑卒中和慢性疼痛中简要提到中枢性疼痛,而无确切的定义和详细的论述。
一般认为,中枢性疼痛是指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疼痛,累及的主要部位是脊髓一丘脑通路或后索内侧丘系,其发作常延迟于诱发因素之后。
以疼痛学分类,可将其归于神经病性疼痛或神经源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or nerogenic pain,与伤害性疼痛相对而言),或全身性疼痛,表现形式多为慢痛。
在康复医学中一般将其归于慢性疼痛(chronicpain),相应等同的术语称为中枢性疼痛综合征(central pain syndrome,CPS)。
中枢性疼痛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性疾病、损伤和脱髓鞘性疾病。
由血管性疾病引起的最典型的中枢性疼痛是丘脑性疼痛(thalamic pain)或称丘脑综合征,因多发生在脑卒中后,又统称中枢性脑卒中后疼痛综合征(central poststroke pain syndrome),通常继发于丘脑纹状体动脉或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区(丘脑腹后核)的脑梗死。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发生率<5%,其中50%为丘脑卒中,其余50%为其他部位的脑卒中。
脑内其他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脓肿、脑外伤等,如果只是由于颅内压增高或脑膜、血管等结构受牵涉而引起的疼痛不应视为中枢性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神经主要部位损害的症状一、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的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回和脑沟,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
大脑半球由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
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病、肿瘤、感染、颅脑外伤等。
下面叙述大脑半球及各叶受损的局部症状(图2—34)。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如言语中枢大多数在左侧半球,部分左利手者则位于右侧。
习惯上称左侧为优势大脑半球。
近代神经生理学家认为左侧大脑半球在言语、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以及计算等方面起决定作用;右侧大脑半球有高级的认识中枢,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和形状的识别、短暂的视觉记忆和认识不同人的面容等方面起决定作用。
但大脑的整体功能很重要,大脑皮质各部是在整体功能的基础上各有其独特的生理作用。
(一)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随意运动、言语以及精神活动方面的障碍。
额叶前部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
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故表现为痴呆和人格改变。
可有欣快或易激怒。
可产生对侧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这是由于影响了额叶脑桥小脑径路的额桥束纤维。
额叶前部的病变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
额中回后部有侧视中枢,受损时引起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变时则向病灶对侧斜视。
额叶后部受损可产生对侧上肢强握与摸索反射。
中央前回处皮质为运动中枢,中前回上部受损产生下肢瘫痪;下部受损则产生面、舌或上肢的瘫痪。
旁中央小叶损害,如矢窦旁脑膜瘤因影响双侧下肢运动区,产生痉挛性截瘫、尿潴留和感觉障碍。
一侧额叶底部占位性疾病侧嗅觉缺失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可产生运动性失语(额下回后部(二)顶叶中央后回为皮质感觉中枢,故受损以感觉症状为主。
中央后回的刺激性病灶产生对侧身体局限的感觉性癫痫发作,常常为针刺、电击、偶为疼痛的感觉异常发作,从一处向邻近部位扩展,或扩展至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引起局部抽搐发作。
破坏性病变引起精细感觉障碍,如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的丧失,一般感觉引起两侧运用不能。
主侧角回的损害可引起古茨曼左右侧认识不能及书写不能四个症状,有时伴失读。
右侧顶叶邻近角回损害可引起病人不认识对侧身体的存在,病人穿衣,刮胡子都用右手,认为左侧上下肢不是自己的,称自体认识不能叶邻近缘上回处损害有时可见到病人不认为自己有缺陷,否认左侧偏瘫之存在,称病觉缺失二者均属体象障碍。
如两侧同时给予触觉刺激时,病灶对侧则会不感觉。
顶叶占位性病变因可损害视辐射的上部,故可引起对侧同向下象限盲。
(三)颞叶一侧颞叶的局部症状常较轻,尤其在右侧时,故有时也称嗅觉味觉中枢即钩回时,即出现特殊的症状,称钩回发作,是一种颞叶癫痫,病人有幻嗅或幻味,作舐舌、咀嚼动作。
当癫痫放电向后扩散时,也可出现颞叶癫痫的一些其他症状,如错觉、幻觉、自动症、似曾相识症(dejavu)、旧事如新症或生疏感受损害,引起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性盲。
左侧颞叶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颞上回后部(颞中、下回后部听觉联络区受损时,偶现幻听。
双侧颞叶损害则引起严重的记忆缺损,见于脑炎后遗症、脑变性病。
(四)枕叶围绕矩状裂的皮质是视觉中枢,故枕叶病变主要引起视觉障碍。
根据视辐射损害范围的大小,可表现为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或象限盲,或对侧视野外周新月状缺损。
一侧视中枢损害引起的偏盲不影响黄斑区视觉等),可继以癫痫大发作。
视中枢周围视觉联络区的刺激性病灶则引起成形的幻视发作。
左侧顶枕区可引起视觉失认,即对寻常物体失去认识能力,如给他看钥匙他不认得,但放在他手中接触一下,他即能认识。
对图形、面容、颜色都可失去辨认能力,还可有对侧视野中物体的视觉忽略。
刺激性病灶产生对侧上肢、(触、痛、温度觉任一侧的顶叶病变出现触觉忽略)。
一侧颞上回后部听中枢受损时常无听觉障碍,或为双耳听力轻度减退,听中枢周围的(黄斑回避),对光反射不消失。
视中枢刺激性病变引起不成形幻视发作)或书写不能(额中回后部)则不受影响。
左侧角回皮质损害引起失读。
左侧缘上回皮质损害(jamaisvu)(Jackson(Foster—Kenndey综合征)。
(Gerstmann)综合征,此征有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tactileinattention),即每侧分别试触觉时,“静区),破坏性病灶多引起单瘫,(肿瘤)可引起同)。
左侧(优势侧)半球受损,(autopagnosis)右侧顶(anosognosia)。
病人能认知,)租健忘性去语(闪光、暗影、色彩下肢或面部的抽搐癫痫”。
颞叶前部病变影响内侧面的、情感异常、精神异常、内脏症状或抽搐。
如白质中视辐射(五)边缘系统包括边缘叶(扣带回、海马回、钩回)、杏仁核、丘脑前核、乳头体核以及丘脑下部等其他结构,它与网状结构、大脑皮质有着广泛的联系,参与精神(情绪、记忆等)和内脏等的活动,损害时出现情绪症状、记忆丧失、意识障碍、幻觉(嗅、味、视、听)、行为异常、智能减退等精神症状。
常见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二、半卵圆中央半卵圆中央主要是辐射冠的纤维,包括集中于内囊的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皮质脑桥束(额桥束、颞桥束)与经由内囊后肢投射至皮质的感觉纤维(丘脑辐射、视辐射和听辐射)。
该区的局限性病变有肿瘤、血肿、梗塞、脱髓鞘病变等。
肿瘤早期并不出现颅压增高症,而只出现运动或(和)感觉症状。
位于前部的病变引起偏瘫,位于后部的肿瘤引起对侧身体各种感觉的缺失,并伴有感觉性共济失调,如累及视辐射还可有同侧偏盲。
三、内囊内囊是豆状核内侧的白质纤维,其后内侧为丘脑,前内侧为尾状核。
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端向内的钝角形,分为前肢质延髓xx)、后肢后。
后部有丘脑辐射,至中央后回。
最后部有视辐射、听辐射等内囊区域虽小,却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在此高度集中,故内囊损害极易引起对侧完全性偏瘫,临床上以急性脑血管病最多见。
内囊区出血常引起盲)。
但内囊区的梗塞可以只有偏瘫而无偏身感觉缺失,大脑皮质梗塞引起的偏瘫常合并偏身感觉障碍。
这是由于支配内囊运动纤维的动脉的.而大脑中动脉专配大脑皮盾的区域则包括运动和感觉两方面。
四、基底基底节为大脑两半球深部的灰质块,由尾状核和苍白球组成。
红核、黑质、丘脑底核也包括在内。
它们是锥体外系统的中继核,除了各核之间有纤维互相联系外,接受大脑皮质、丘脑等处传来的神经冲动,然后经苍白球发出纤维至丘脑而与大脑皮质联系。
苍白球的下行纤维,通过红核、黑质、网状结构等影响脊髓下运动神经元行为的调节。
临床上以变性疾患多见。
也可由中毒、炎症、血管性疾病、缺氧、肿瘤、外伤以及发育不全等引起。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改变状体(苍白球)动作过多综合征节)。
常见的基底节疾病是帕金森综合征、风湿性舞蹈病、手足徐动症、扭转症挛、肝豆状核变性等,症状大多表现为双侧的,如为一侧症状,其病变当在对侧相应的基底节。
五、间脑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除其下部外,被两侧大脑半球所掩盖。
外侧部与半球的实质融合。
个体发生上,它与两半球均由前脑泡发生。
38)。
间脑病变大多无明显定位体征。
该部占位性病变与脑室内肿瘤相似,临床上常称它们为中线肿瘤,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
(一)丘脑有些功能意义尚不清楚。
内侧核(与大脑额叶联系内侧丘系的纤维的纤维)。
外侧膝状体总之,丘脑为各感觉以及大脑皮质的活动均起重要影响(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含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位于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前部有皮质脊髓束,支配上肢的纤维靠前,支配下肢的纤维靠(图2—36)。
基底节与大脑皮质和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位反射,也参与复杂(增高或降低(如舞蹈样运动、手足xx动症和扭转痉挛确诊往往需赖颅脑主要的核有:)、外侧核)、腹后内侧核(接受视束的纤维(嗅觉除外)、膝部()(图2—35)三偏”综合征(纹状体外侧动脉)与支配丘脑和丘脑辐射的动脉)和运动异常(动作增多或减少)。
这些症状与病灶的部位有关,一般是旧纹(壳、尾状核);丘脑底核病变引起偏侧投掷运动丘脑下沟将间脑分为丘脑和下丘脑松果体属上丘脑结构,CT或MRI等辅助检查。
较常见的病变部位为丘脑和下丘脑。
4cm,宽1.5cm,呈卵圆形,内部灰质核团多达前核(与下丘脑联系,接受来自乳头体的纤维,(与脊髓、延髓、小脑联系)。
外侧核又分腹后外侧核(接受三叉丘脑束的纤维)、腹外侧核(接受经结合臂的小脑齿状核及顶核发出)、内侧膝状体(接受四迭体下臂来的听觉纤维)进入大脑之前的最末级中继核,它对上行网状系统、边缘系统、运动系统(图(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丘脑随状忱古)病变引起肌张力减退,(详见本章第二并发出纤维至扣带回(接受脊髓丘脑束和)属丘脑后部的重要核。
S\反)早仆开(图2—37、30余个,)、位于前、后肢相联处,/。
节病变引起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及静止性震颤;新纹状体丘脑是间脑中的最大灰质块,xx临床上根据丘脑损害部位、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完全性丘脑综合征罕见。
1.对侧偏身感觉减退躯干和肢体往往较面部重,深感觉减退往往较浅感觉重。
触、痛、温觉的阈值常增高,轻微刺激可产生不愉快感觉,甚至呈放射状、烧灼样、撕裂样疼痛。
一般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优美的音乐)亦可引起不愉快感觉。
常见对侧偏身的难以言语形容的自发性疼痛和感觉异常,随情绪波动或高度疲惫而加重。
止痛剂往往无效,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等)可有帮助。
2.对侧动作性(意向性)震颤或偏身共济失调伴舞蹈徐动症此可能是病变损及小脑丘脑束、红核丘脑束、苍白球丘脑束。
有时见手部呈特殊形式的挛缩——丘脑手。
3.情绪不稳,有强迫性哭笑倾向此与丘脑前核及其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有关。
4.短暂性对侧轻偏瘫此与病灶附近水肿影响内囊有关。
(二)下丘脑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灰结节核、乳头体核、后核等。
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经结构一植物神经皮质下中枢,又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分泌腺体。
除与垂体联系外,它与脑干、丘脑、基底节、边缘系统以及大脑皮质间存在着密切的交互联系。
下丘脑内的有些神经元通过神经纤维和垂体门脉系统控制垂体的功能。
下丘脑调节体温、体重、代谢、内分泌、饮食、生殖、睡眠、觉醒等重要生理功能及生命活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决定情绪、行为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图2—38)。
临床症状如下:1.尿崩症视上核、室旁核或下丘脑垂体束受损均可引起抗利尿激素症。
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
尿比重减低高于300mmol/L,尿液渗透压总低于血浆渗透压;2.体温调节障碍扰以及急性脑桥的血管病变等可导致致命性高热,特点是散热困难、四肢厥冷,皮肤干燥,没有全身违和和由感染引起同程度发热所见之一般表现,呼吸脉搏仅稍为增快,血白细胞不增高,同时对解热剂无效,氯丙嗪有一定疗效,冷敷和物理降温有效。
体温过低见于下丘脑尾端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