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一 细胞膜的渗透性

实验一 细胞膜的渗透性

实验一细胞膜的渗透性一、实验目的1、了解细胞膜对物质渗透的一般规律。

2、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为一种半透膜, 对物质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当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时, 细胞吸水膨胀而发生溶血。

当红细胞放入含有不同溶质的等渗溶液中时, 由于细胞膜对不同溶质的透性不同, 细胞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会不同, 故发生溶血现象时间长短可作为测量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一种指标。

三、实验操作1、从集市买适量活鸡血, 取5ml(防止污染), 放入盛有20ml Alsever’s液瓶中, 混匀后置冰箱保存备用(2周内使用)。

使用前取用Alsever’s液保存的新鲜鸡血5ml, 加入8ml的0.128mol/L NaCl 溶液, 小心混匀, 1000r/min 离心5min, 如此3次洗涤, 最后配成30%的鸡红细胞(CRBC)悬液。

取11支试管, 按附表中所示测试溶液, 分别取样各3ml, 作出标记后, 各管均加入红细胞悬液2滴, 混匀后静置于室温中, 观察各支试管中发生溶血的时间及变化。

四、观察结果1、试管内液体分两层: 上层浅黄色, 下层红色不透明为不溶血(―),镜检红细胞完好呈双凹盘状。

如果试管内液体浑浊, 上层带红色者, 称不完全溶血(+或++), 镜检部分红细胞呈碎片。

如果试管内液体变红色而透明者, 称完全溶血(+++), 镜检发现细胞全部呈碎片。

五、实验建议1、鸡血在离心时, 试管均需在扭力天平上平衡。

目测红细胞体积或置于带刻度的离心管中, 加入生理盐水配成30%的红细胞悬液。

、试管中有红细胞和测试溶液时, 不应强力摇晃, 以免造成人为的红细胞破裂。

实验报告及作业表1。

※目测判断标准: 快速溶血: +++;慢速溶血: ++或+;不溶血: ―。

细胞渗透实验报告模板(3篇)

细胞渗透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实验报告名称:细胞渗透性实验报告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地点:____实验室实验人员: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

2. 探究不同溶质对细胞渗透性的影响。

3. 分析渗透压对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界面,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只允许某些物质自由通过,而阻止其他物质进入或离开细胞。

细胞渗透性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溶质对细胞的影响,了解细胞膜的通透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1. 实验组:新鲜红细胞、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葡萄糖溶液、尿素溶液、丙酮溶液等。

2. 对照组:生理盐水。

3.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移液枪、滴管、量筒、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实验组溶液:取一定量的不同溶质,分别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2. 制备红细胞悬液:取新鲜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后,制成红细胞悬液。

3. 实验分组:(1)对照组:在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

(2)实验组:在载玻片上滴加不同浓度的溶质溶液,盖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

4.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1)记录不同溶质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如溶血、皱缩等。

(2)记录不同溶质对红细胞渗透性的影响,如渗透压、细胞膜通透性等。

5.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溶质对细胞渗透性的影响,探讨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实验结果:生理盐水对红细胞形态无影响,红细胞保持正常双凹圆碟形。

2. 实验组实验结果:(1)NaCl溶液:低浓度NaCl溶液对红细胞形态无影响,高浓度NaCl溶液导致红细胞皱缩。

(2)葡萄糖溶液:低浓度葡萄糖溶液对红细胞形态无影响,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导致红细胞皱缩。

(3)尿素溶液:低浓度尿素溶液对红细胞形态无影响,高浓度尿素溶液导致红细胞皱缩。

(4)丙酮溶液:丙酮溶液导致红细胞迅速溶血。

细胞渗透观实验报告(3篇)

细胞渗透观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膜渗透性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渗透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观察不同溶液对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4. 分析细胞膜对不同溶质的通透性差异。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受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等因素的影响。

当细胞置于不同渗透压的溶液中时,会发生渗透现象,即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移动。

实验中,通过观察细胞在不同渗透压溶液中的形态变化,可以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新鲜鸡红细胞、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0.6%氯化钠溶液、0.3%氯化钠溶液、1.2%氯化钠溶液、蒸馏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2. 实验试剂:1%台盼蓝染色液、1%醋酸洋红染色液、1%中性红染色液。

四、实验步骤1. 制备红细胞悬液:取新鲜鸡血,加入肝素抗凝剂,制成红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浓度为5×10^6个/ml。

2. 观察正常红细胞形态:取一滴红细胞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

3. 测定细胞膜对不同渗透压溶液的渗透性:a. 将红细胞悬液分为5组,分别置于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0.6%氯化钠溶液、0.3%氯化钠溶液、1.2%氯化钠溶液中。

b. 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

c. 用台盼蓝染色液染色,观察细胞膜对台盼蓝的通透性。

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渗透压溶液中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分析细胞膜对不同溶质的通透性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理盐水组:红细胞形态正常,细胞膜对生理盐水无通透性。

2. 0.9%氯化钠溶液组:红细胞形态正常,细胞膜对0.9%氯化钠溶液无通透性。

3. 0.6%氯化钠溶液组:红细胞形态正常,细胞膜对0.6%氯化钠溶液无通透性。

4. 0.3%氯化钠溶液组:红细胞形态正常,细胞膜对0.3%氯化钠溶液无通透性。

5. 1.2%氯化钠溶液组:红细胞发生溶血,细胞膜对1.2%氯化钠溶液有通透性。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篇一:细胞膜通透性实验报告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溶血现象并掌握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0.85% NaCl溶液、0.085% NaCl溶液、0.8mol/L 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6% 葡萄糖溶液、2% TritonX-1002. 器具:离心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3. 材料:鸡血红细胞【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屏障,它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各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水是生物界最普遍的溶剂,通透性高(肾小管、肠上皮、植物根细胞更高),水分子可以从渗透压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

渗透作用是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之一。

1. 溶血现象将红细胞放在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到细胞内使细胞涨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当中,介质由不透明的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此时的细胞膜收缩,会略有不溶性内容物),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红细胞在等渗盐溶液中短时间之内不会发生溶血,但是由于红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时间久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平衡会被打破,也会发生溶血。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由于各种溶质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不相同。

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可以作为测量某种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指标。

即溶血时间对应着穿膜速度。

2. 物质穿膜运输的类型(1)被动运输(不耗能)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和协助扩散。

(通道:载体蛋白、通道蛋白)(2)主动运输(耗能)需要跨膜载体蛋白的协助,这些载体蛋白起到泵的作用,有选择性地把专一溶质逆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03
外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习观察细胞膜渗透性的实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细胞膜 渗透性的变化,学习 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 法。
学习如何设置实验条 件、操作实验步骤以 及分析实验数据。
掌握使用渗透压计、 显微镜等实验设备来 观察和测量细胞膜的 渗透性。
了解细胞膜渗透性与物质进出细胞的关系
1
细胞膜的渗透性影响物质进出细胞的速率和方式。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实验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01
实验目的
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
细胞膜的渗透性是细胞膜允许水、离子和其他小分子物质通过
01
的能力。
02
细胞膜的渗透性对于维持细胞内外的平衡和细胞正常功能至关
重要。
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有助于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机制和细胞内
影响细胞膜渗透性的因素
物质分子的大小和形状
分子越小,越容易通过细胞膜。
细胞膜的通透性
细胞膜的通透性与膜上的载体蛋白和通道蛋 白的数量和活性有关。
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越高,越容易通过细胞膜。
温度和pH值
温度和pH值会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 影响渗透性。
03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材料
细胞膜样品
01
02
渗透性实验装置
观察并记录渗透过程,如渗透 速率、渗透压等。
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的温 度和pH值,以模拟生理环境。
数据记录与整理
01
使用测量工具记录渗透过程中的数据,如渗透压、 渗透速率等。
02
将数据整理成表格,便于分析和比较。
03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待测物质的渗透性及其对细胞 膜的影响。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半透性,能够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通过,而阻止其他物质的进入。

细胞膜的渗透性对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溶液对鸡蛋的影响,探究细胞膜的渗透性。

实验材料,鸡蛋、盐水、糖水、清水、容器、标尺、计时器。

实验步骤:1. 准备三个容器,分别倒入盐水、糖水和清水,浓度分别为5%。

2. 将鸡蛋放入三个容器中,分别记录下放入时间。

3. 每隔10分钟观察一次鸡蛋的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我们得出以下实验结果:1. 盐水中的鸡蛋,鸡蛋在盐水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出现了皱纹,蛋白质开始渗出。

2. 糖水中的鸡蛋,鸡蛋在糖水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也出现了皱纹,但蛋白质渗出的速度比盐水中的慢。

3. 清水中的鸡蛋,鸡蛋在清水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蛋白质也没有渗出。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盐水和糖水中的渗透压高于鸡蛋内部的渗透压,导致水分从鸡蛋内部向外部渗透,导致鸡蛋变得皱缩。

2. 清水中的渗透压与鸡蛋内部的渗透压相近,因此并没有导致明显的渗透现象发生。

结论:细胞膜对不同溶液的渗透性不同,渗透压的大小会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

在高渗透压的溶液中,细胞膜会收缩,导致细胞内容物渗出;而在低渗透压的溶液中,细胞膜则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其对细胞稳定性的重要影响,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细胞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3细胞膜的渗透性(大全五篇)

实验3细胞膜的渗透性(大全五篇)

实验3细胞膜的渗透性(大全五篇)第一篇:实验3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2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目的〕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和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2、设计实验证明细胞膜的通透性与物质的极性、分子量、电荷有关3、不同细胞膜的渗透脆性4、药物对细胞膜渗透脆性的影响〔实验原理〕细胞膜允许一些物质的通透,又能降低甚至阻挡一些物质的通透,因此细胞膜具有选择通透性。

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细胞膜。

当细胞处于低渗环境中,水分子大量渗入细胞膜,使细胞膨胀进而破裂。

当细胞处于高渗环境中,如果溶质分子可以穿过细胞膜,使细胞内渗透性分子浓度增加,继而导致水分子的摄入,使细胞膨胀破裂。

由于各溶质渗入细胞的速度不同,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不相同。

〔试剂材料〕1、器材:50ml烧杯、10ml移液管、试管、试管架2、材料:鸡血、兔血、人血、蟾蜍血第二篇:渗透性测试渗透性测试渗透测试(Penetration Test)是完全模拟黑客可能使用的攻击技术和漏洞发现技术,对目标系统的安全作深入的探测,发现系统最脆弱的环节。

渗透测试能够直观的让管理人员知道自己网络所面临的问题。

渗透测试是一种专业的安全服务。

很多人都会将渗透性测试和黑客挂钩在一起,其实这两种在攻击的目的定位就不同。

渗透测试主要依据安全专家已经掌握的安全漏洞和安全检测工具,在客户授权的情况下模拟黑客的攻击方法并在客户监督下对客户的系统和网络进行非破坏性质的攻击性测试。

但是黑客通常都是虚拟网络中的人物,他们都是在不被允许的情况进行的恶意攻击。

一般来说,渗透测试利用网络安全扫描器、专用安全测试工具和富有经验的安全工程师的人工经验对网络中的核心服务器及重要的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防火墙等进行非破坏性质的模拟黑客攻击,目的是侵入系统并获取机密信息并将入侵的过程和细节产生报告给用户。

渗透测试和工具扫描可以很好的互相补充。

工具扫描具有很好的效率和速度,但是存在一定的误报率和漏报率,并且不能发现网银系统高层次、复杂、并且相互关联的安全问题;渗透测试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源较大、对测试者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渗透测试报告的价值直接依赖于测试者的专业机能),但是非常准确,可以发现逻辑性更强、更深层次的弱点。

实验报告细胞膜渗透性的实验测定与比较

实验报告细胞膜渗透性的实验测定与比较

实验报告细胞膜渗透性的实验测定与比较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定不同物质对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通过本实验,深入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特性,以及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机制。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屏障,其对物质的渗透性具有选择性。

小分子物质如乙醇、丙酮等可以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较快地穿过细胞膜;而大分子物质如蔗糖等则较难通过。

本实验利用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血现象来观察细胞膜的渗透性变化。

当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时,水分子大量进入细胞,导致细胞膨胀破裂,发生溶血;而在等渗或高渗溶液中,红细胞则能保持其完整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材料新鲜鸡血各种试剂:乙醇、丙酮、氯化钠、葡萄糖、蔗糖等。

2、仪器离心机显微镜移液枪试管、滴管等四、实验步骤1、制备鸡血红细胞悬液从新鲜鸡血中加入适量抗凝剂,离心后弃去上清液,得到红细胞沉淀。

用生理盐水将红细胞沉淀洗涤数次,最后制成红细胞悬液。

2、分组处理取 10 支试管,分别标记为 1 10 号。

向 1 号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向 2 10 号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乙醇、丙酮、氯化钠、葡萄糖、蔗糖溶液。

3、观察溶血现象将各试管置于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并记录红细胞的形态变化。

当观察到明显的溶血现象时,记录时间。

4、显微镜观察取部分发生溶血和未发生溶血的样品,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五、实验结果1、不同物质引起溶血的时间不同。

乙醇和丙酮引起溶血的时间较短,表明它们能较快地透过细胞膜。

2、低浓度的氯化钠和葡萄糖溶液中,红细胞未发生溶血;而高浓度时,出现溶血现象。

3、蔗糖溶液在实验所设浓度范围内,红细胞均未发生溶血。

六、结果分析1、乙醇和丙酮属于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它们可以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因此能迅速进入细胞导致溶血。

2、氯化钠和葡萄糖属于小分子水溶性物质,其通过细胞膜的速度相对较慢。

低浓度时,水分子进入和流出细胞达到平衡,红细胞保持完整;高浓度时,细胞内外渗透压差异大,导致水分子大量进入细胞,引起溶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
2.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原理:
1.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的生理功能。

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
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

水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

非极性的小分子如 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
质如: H+、 Na+、K+、Cl–、HCO3–是高度不通透的。

2.hemolysis(溶血现象):渗入红细胞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使水
进入细胞,引起细胞吸水胀破;即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的
现象称为溶血现象。

3.i sotonic solution(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
渗溶液。

4.Hypertonic solution(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
渗溶液。

5.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
渗溶液。

6.semipermeable(半透性):膜或膜状结构只允许溶剂 (通常是水 )或部分溶质 (一般为小分子物质 )透过,而不允许其他溶质 (一般为大分子物质 )透过的特性。

7.osmosis(渗透作用):膜两侧溶液浓度存在差异,造成化学势能差,在
势能差的驱动下,溶剂穿过对溶质不透膜的过程。

三、实验材料及作用:
150 mmol/L NaCl , 蒸馏水, 5 mmol/L NaCl,65 mmol/L NaCl,0.8 mol/L 甲醇,0.8 mol/L 乙醇,0.8 mol/L 丙醇,0.8 mol/L 乙二醇,0.8 mol/L 丙三醇,2%Triton X-100,氯仿 (三氯甲烷 )。

1.NaCl 的作用: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I 溶液中: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
称为血影细胞( ghost cell)。

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 0.42%NaCI溶液中时开始出现溶血 ,在 0.35%NaCI溶液中时完全溶血 .
2.甲醇:小分子、亲脂性的非极性分子甲醇为低渗溶液,容易溶解于脂双层,并迅速透过,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引起溶血。

3.乙醇:乙醇是脂溶性小分子,可以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红细胞外有相对高浓度的乙醇,大量乙醇分子顺浓度差进入红细胞,使红细胞内渗透压高于红细胞外
渗透压,水通道开放,大量水分子进入红细胞,发生溶血。

4.丙醇,丙二醇,丙三醇的作用与甲醇,乙醇的作用相似,都是脂溶性分子,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分子的增大,溶血时间增加。

5.去垢剂是一些具有亲水的极性基团和疏水的非极性基团的长链分子。

非离子型去垢剂如 Triton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 ))可与脂双层形成混合微团,它们主要与蛋白质疏水部位相互作用,一般不会引起蛋白质变性。

而离子型去垢剂与蛋白结合后可改变蛋白质结构,使之变性,尤其是加热后可使蛋白质解离为单体,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等。

多种去污剂可以溶解细胞膜上的磷脂化合物,从而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细胞内物质。

6.氯仿:氯仿是很好的脂类萃取剂,不能够发生溶血现象。

四、实验过程:
1.取新鲜羊血,加入适量抗凝剂备用
2.观察加入不同溶液之后的溶血现象。

3.渗透性计时比较
五、实验结果分析:
1.蒸馏水和 150 mmol/L NaCl:
试剂150 mmol/L NaCl蒸馏水
变化不溶血,静置半小时后分溶血,溶液通体一色,红
层,上层无色透明,下层色透明
红色不透明。

溶血时间——1s 以内
显微观察完整的红细胞无完整的红细胞,有絮状
物质
结论:Na+和 Cl-不能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0.15mol/L NaCl 不能导致溶血;而 H2O 可以很快地进入细胞内,使细胞膨胀溶血。

2.不同浓度的 NaCl
试剂 5 mmol/L NaCl65 mmol/L NaCl150 mmol/L NaCl 变化迅速溶血溶血不溶血,静置半小
溶血时间5s10s 时后分层,上层无色透明,下层红色不透明。

——
显微观察无完整红细胞,絮无完整红细胞,有完整的红细胞
状物质,能看见少
量血影细胞
血影细胞
结论: 150 mmol/L NaCl 溶液与羊血细胞是等渗溶液,所以不能溶血, 5 mmol/L NaCl 与 65 mmol/L NaCl 溶液为低渗溶液,能够是红细胞吸水涨裂。

浓度越低,与细胞的渗透压相差越大,渗透作用越强,越容易发生溶血。

3.相同浓度的甲醇,乙醇,丙醇
试剂0.8 mol/L 甲醇0.8 mol/L 乙醇0.8 mol/L 丙醇
变化溶血溶血溶血
溶血时间7s10s12s
显微观察无完整红细胞,有无完整红细胞,有
絮状沉淀,血影细絮状沉淀,血影细
胞胞
结论:血细胞在相同浓度的甲醇,乙醇,丙醇中都能溶血,但是时间不同,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分子增大,溶血时间增长,这说明溶血时间的长短不但与分子的
极性有关,还与分子的大小有关。

4.相同浓度的丙醇,丙二醇,丙三醇
试剂0.8 mol/L 丙醇0.8 mol/L 丙二醇0.8 mol/L 丙三醇变化溶血溶血长时间放置后溶

溶血时间12s20s30min
显微观察无完整红细胞,可无完整红细胞,絮未溶血前,可观察
观察到血影细胞状物质,可观察到到完整的红细胞,
血影细胞变小,30 分钟后溶
血,无完整红细胞结论:丙醇,丙二醇,丙三醇都是极性分子,都能使红细胞溶血,但是丙三醇的
分子较大,所以溶血时间较长。

5.2%Triton X-100,氯仿
试剂2%Triton X-100氯仿
变化快速溶血不溶
溶血时间6s——
显微观察无完整红细胞,可观察到
无法观察
血影细胞
结论:非离子型去垢剂 Triton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 ))可与脂双层形成混合微团,主要与蛋白质疏水部位相互作用,不会引起蛋白质变性,从而是红细胞内物
质渗出,发生溶血现象。

而氯仿根本无法溶解红细胞。

六、讨论
1.试分析水进入红细胞膜的速度是由于扩散吗?如果不是 , 如何证明 ?
答:不是。

因为水进入红细胞的速度很快,而渗透作用不能这么快。

红细胞膜上
存在水通道,控制水的进出。

证明方法:可以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将水通道蛋白标记,如果发现其中有水通过,说明水不是仅仅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的。

2.为什么溶液中微量的去垢剂可对活细胞产生严重的影响?
答:因为去垢剂是一些具有亲水的极性基团和疏水的非极性基团的长链分子。

非离子型去垢剂如 Triton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 ))可与脂双层形成混合微团,它们
主要与蛋白质疏水部位相互作用,一般不会引起蛋白质变性。

而离子型去垢剂与蛋白结合后可改变蛋白质结构,使之变性,尤其是加热后可使蛋白质解离为单体,如十二烷基磺酸钠( SDS)等。

多种去污剂可以溶解细胞膜上的磷脂化合物,从而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细胞内物质。

3.实验结果并分析不同类型的醇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不同的原因(按极性、分子大小等分析)。

(答案见实验结果与分析)
4.请解释: semipermeable,osmosis,Hypertonic(hyperosmotic) solution ,Hypotonic (hypoosmotic)solution ,isotonic or isosmotic solution,hemolysis 。

(答案见实验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