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创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所选的《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抒情、借古讽今的写作方法,《泊秦淮》这首诗既具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上述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要点和《泊秦淮》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用字的精炼、准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用精炼、准确的诗句所传达的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和对比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蓄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2.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等方式学习诗歌,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泊秦淮》歌曲和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氛围。

2.整体感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等),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诗中的难字难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讨论“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两个“笼”的含义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登幽州台歌》和《泊秦淮》,引导学生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风格的差异。

4.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泊秦淮》这首诗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真情读诵 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真情读诵 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真情读诵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真情读诵借古讽今——《泊秦淮》教学设计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教学目标·1.了解吟诵常识,学诗的吟诵。

(教学重点)2.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3.简单介绍互文的修辞及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4.学会这首诗的吟诵。

介绍秦淮1.导入并揭题有一条河,它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

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

六朝之后更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河岸有夫子庙,也有舞榭歌台,儒学鼎盛,文人荟萃,商女云集。

历史上,它曾有过许多个名字,直至唐宣宗大中二年,诗人杜牧途径此处,写下一首著名的诗歌,从此它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人人都称它为——秦淮河。

2.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可比官二代牛啊,他出自官宦世家。

自从西汉以来,京兆杜氏就是名门望族。

唐朝更有大名鼎鼎的贤相杜如晦。

而杜牧的爷爷——杜佑也是官至宰相。

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写过著名的史书《通典》。

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也是大官。

这样的出身,使杜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精通历史,关心军事,才华横溢,十多岁开始研习兵法,写过13篇《孙子》注解,给当朝宰相上过《平虏策》并被采用。

23岁写了非常著名的《阿房宫赋》。

26岁考中进士。

同时,出生于官宦世家让他对政治有相当的敏感性。

所以杜牧的咏史抒怀诗写得特别好。

3.初读诗歌。

这首让秦淮河远近闻名的诗当然也属于咏史抒怀诗啦。

它是怎么写的呢?(1)指名读全诗。

(2)老师也来读一读这首诗。

(3)说一说:我的读法跟他们的读法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长短、高低等)我为什么这样读呢?因为这是诗啊!学古人的诗,当然要用古人的读书方式。

读诵诗歌1.了解文体这是什么体裁的诗歌?对,是七言绝句。

它属于近体诗。

2.让我们来标一标,看看这首诗平仄的规律。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一、引言《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篇诗作,描绘了他在秦淮河边泊船时的感受与思考。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泊秦淮》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泊秦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掌握《泊秦淮》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4. 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批评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可通过准备一段秦淮河的音乐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杜牧,了解学生对唐代文学的了解程度。

2. 理解诗意- 教师朗读《泊秦淮》,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 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描绘,例如秦淮河的美景、夜晚的静谧等。

- 讨论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孤独、思乡等。

3. 解读修辞手法- 教师解读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诗意和情感的作用。

4. 文学批评思维培养- 引导学生对《泊秦淮》进行文学批评思考,例如探讨杜牧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图。

- 提醒学生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思考。

5. 欣赏与创作- 邀请学生欣赏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如杜甫的诗歌。

- 分组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唐诗,可以以泊船或其他题材为主题,鼓励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

6. 总结-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总结学生对于《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

- 强调诗歌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自己对《泊秦淮》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进行文学评论。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或图书馆,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

2. 开展唐诗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情。

3.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牧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泊秦淮》文章教案

《泊秦淮》文章教案

《泊秦淮》文章教案泊秦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杨师道所作的一首诗。

描绘了作者泊船于秦淮河畔,感慨时光流转,感叹江南之美。

2. 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开头部分: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环境引起读者的注意。

2)中间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3)结尾部分:以思考当下和对未来的展望作为结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的使用。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阅读并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

2)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阅读和讲解文章1)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全文,讲解生词和理解文章内容。

2. 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讨论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文章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讨论其效果和目的。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学生独立阅读《泊秦淮》,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学生思考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3)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泊秦淮》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方法。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扩展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的作者杨万里及其创作背景。

2. 理解诗人所描绘的秦淮河景色,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思念之情。

3. 能够理解、朗读每一句诗句,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加以表达。

4. 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5. 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泊秦淮》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朗读、翻译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听、说、读、写、表演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五、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1)课前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秦淮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对秦淮河的认知,并引导学生猜测作者会写些什么。

(2)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河流?有什么特色?是否与一些名人有关系?2.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预习《泊秦淮》,了解诗歌大致内容并标注出生僻字和生字。

(2)教师以朗读的形式带领学生体味整首诗的韵律及情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更多与诗歌相关的知识。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置几个问题,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怎么表达的?诗中哪些群体折射出古代文化的某些特征?学生可以自行表达自己的看法。

(4)老师点评学生小组答案,并认真解释学生的疑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语言表达(1)针对生僻字和新生字,进行拼音教学和字形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涉及的文字和文化背景。

(2)老师就诗歌中的常用句型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分析,并带领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3)进行诗歌韵律的讲解,调查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受和认知,提高学生对韵律的鉴赏能力。

(4)针对诗歌细节、情感及人物的描绘,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求学生准确表达所理解的意思,发挥想象力进行写作。

4. 思考提高(1)让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杨万里会写《泊秦淮》这首诗呢?他的主题和情感有何深层次的涵义?(2)学生自己发掘对诗歌的理解和感触,并通过个人演讲的方式进行表达。

《泊秦淮》教学设计[3]

《泊秦淮》教学设计[3]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

典型的写作手法是”寓情于景“。

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2、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世风日下和时局动荡的忧愤之情;3、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人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2、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世风日下和时局动荡的忧愤之情;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唱古诗视频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以杜牧的《山行》导入。

【设计意图】由小学学过的《山行》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又为课堂的比较阅读铺垫。

二、预习助读作者及作品,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他的诗风格豪放疏朗、气势纵横、清新俊逸,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如《江南春》《山行》等,历来为人们传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课外资料,提前走进诗歌,感知诗歌感情。

逐步使学生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培养课内、外主动预习的习惯,生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三、走进新课。

(一)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

3.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听老师范读,、想象,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各种意象;感受这首词的音韵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积累;加强学生对诵读诗词的兴趣。

(二)理解古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 诗的1、2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迷蒙的烟雾笼罩在秦淮河水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滩。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近在酒家。

2.赏析句中的妙词“笼”“酒家”等。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商女”,“后庭花”,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风格。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诗人杜牧和泊秦淮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探讨: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比较: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6. 总结: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诵读法: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 比较法: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

五、教学资源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2. 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

3. 其他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
举例:在分析“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人通过这一景象所暗示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无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讨诗句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直接输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泊秦淮》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1.学生能通过朗读、背诵,感受古诗文韵律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能理解并运用课内生字词,掌握古诗文的基础知识,增强语文素养。
-意境的领悟:古诗文意境的抽象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需通过具体描绘、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领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往往难以准确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加强指导。
-思想感情的深层解读: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人的历史感慨和个人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挖掘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
3.学生通过分析《泊秦淮》的意境、修辞手法,培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4.学生通过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5.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学会分享观点,解决问题。
6.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如创作诗词、解读历史等,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探讨诗人思想感情,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持续、主动探究古诗文的学习态度。
5.比较阅读《泊秦淮》与其他古诗文,如《夜泊牛渚怀古》、《枫桥夜泊》等,分析其异同。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诗人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二、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杜牧,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三、鉴赏诗歌1、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

2、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5、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6、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中班古诗《泊秦淮》教案

中班古诗《泊秦淮》教案

中班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标题:中班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泊秦淮》,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2. 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泊秦淮》的基本意思。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韵脚。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卡片或投影片。

2.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幼儿绘画工具和纸张。

4. 幼儿音乐器材(如小铃铛、小鼓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向幼儿展示秦淮河的景色,并简单介绍秦淮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或视频中的景色,并与他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他们对秦淮河的第一印象。

核心活动:1. 呈现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卡片或投影片,读一遍古诗给幼儿听。

2. 逐句解读古诗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诗中的内容。

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引导幼儿回答一些问题,例如:“诗中的‘秦淮’是什么地方?”、“诗中的‘游人’是在做什么?”等等。

3. 播放古诗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幼儿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韵脚。

4. 引导幼儿进行情感表达,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想象。

可以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你觉得秦淮河的水是什么颜色的?”、“你觉得古诗中的游人在做什么事情?”等等。

拓展活动:1. 给幼儿展示与古诗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幼儿欣赏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可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绘画作品的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2. 利用幼儿音乐器材,教导幼儿按照古诗的韵律和韵脚,配合音乐节奏演奏。

3. 鼓励幼儿自由绘画,让他们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秦淮河景色。

结束活动:1.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幼儿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

2. 鼓励幼儿背诵古诗《泊秦淮》,并邀请他们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所学。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幼儿在拓展活动中的绘画作品,评价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泊秦淮》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学习诗人杜牧的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

(2)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泊秦淮》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学习杜牧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朗读《泊秦淮》这首诗,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背景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泊秦淮》,理解诗句含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手法。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师点拨1.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 老师讲解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五)背诵默写1.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背诵《泊秦淮》这首诗。

2. 学生独立完成默写,老师检查。

(六)总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作者:杜牧3. 背景:晚唐时期4. 意境:烟笼寒水月笼沙5. 情感:忧国忧民6. 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泊秦淮》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泊秦淮》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泊秦淮》教案设计
一、课题:《泊秦淮》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泊秦淮》的内容,了解诗中的景物及其意义。

2、把握古诗《泊秦淮》的文学特点,分析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和艺术手法。

3、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
把握古诗《泊秦淮》的文学特点,分析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和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
分析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和艺术手法。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白板笔
3、课堂活动材料
六、教学过程
1、热身:让学生自由讨论古诗文化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让学生跟读古诗《泊秦淮》,讲解古诗中的景物及
其意义。

3、分析:分析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和艺术手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

4、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一首与《泊秦淮》相关的诗歌,展示学生的文学素养。

5、检测: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古诗《泊秦淮》的理解程度。

七、课后作业
让学生自主研究古诗《泊秦淮》,完成一份报告,把握古诗文化的精髓。

《泊秦淮》课文教案

《泊秦淮》课文教案

《泊秦淮》课文教案泊秦淮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内容。

2. 了解作者对秦淮河的描述,学习运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河流景色。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来展开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发现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运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泊秦淮的独特景色,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泊秦淮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泊秦淮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对秦淮河的印象。

2. 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阅读《泊秦淮》,并回答以下问题:- 泊秦淮的地点是哪儿?- 泊秦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作者对秦淮的印象如何?- 作者在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和词语来支持他们的回答。

3. 课文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作者对秦淮的描绘使用了充满感官的词语,如“圆亭”,“板桥”,“湖光”,等等。

-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并整理自己的发现,然后共享给全班。

4. 合作写作(2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意象或修辞手法,然后以泊秦淮的景色为主题,展开合作写作。

-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秦淮的景色,并尝试使用修辞手法来丰富写作。

- 教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提高写作的质量。

5. 分享和展示(15分钟)- 邀请每个小组选择一到两篇写作作品进行分享和展示,同学们可以相互欣赏和评论。

- 讨论每篇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6. 总结和提升(5分钟)- 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秦淮河的印象是什么?- 写作时你使用了哪些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景色?- 你觉得写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教学反思通过此次课文教案的设计,学生可以在阅读《泊秦淮》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如何运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河流的景色。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一:[泊秦淮教案]杜牧《泊秦淮》泊秦淮⑴烟⑵笼寒水月笼沙,夜泊⑶秦淮近酒家。

商女⑷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⑸。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

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泊秦淮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诗歌的赏析与理解。

2. 难点:对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准备课件、诗歌文本。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古诗,叫做《泊秦淮》。

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初步理解。

(学生自读)师:好啦,谁来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呀?生:感觉挺有意境的,但是有些地方不太懂。

师:哈哈,这很正常。

那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这首诗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谁来说说写了什么呀?生:写了晚上秦淮河的景色。

师:对呀,那这种景色给人什么感觉呢?生:有点朦胧。

师:非常棒!那接着下一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又说了啥呢?生:诗人晚上把船停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师:很好。

那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呢,这又表达了什么?生:好像是说那些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还在唱那种亡国的歌。

师:太对啦!那诗人通过这两句想表达什么情感呢?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吧。

师:没错,诗人通过描写秦淮夜景,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担忧和不满。

大家都理解了吧?生:理解啦。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互动,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内涵。

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和培养。

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第1篇:《泊秦淮》教学设计《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

典型的写作手法是”寓情于景“。

学情分析学生喜欢背诵朗朗上口的短小诗歌;但对情感的把握、意境的欣赏需要教师点拨。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目标:1.2.3.准确背诵、默写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了解所抒发情感;结合重点词语,欣赏诗歌的”朦胧美“。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理解。

教学难点:欣赏诗歌的朦胧美。

教学流程一、引在我们祖国古老的版图上,有一条河叫“淮水”,据说秦始皇曾凿山疏通过这条河,所以它又叫“秦淮”。

秦淮河流经南京市,南京古称建邺、健康、金陵等,隋唐前它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所以被唐朝人称为“六朝故都”,六朝时秦淮河两岸,名门聚居、商贾云集、文人荟萃、酒家林立、歌乐声声,所以这里又叫“金粉之地”。

到隋唐时期,这里不再有昔日的繁华,但歌乐依然不绝。

晚唐时期,杜牧泊船秦淮,这时他看到了什么呢?我们来学习《泊秦淮》。

二、读1.提名读,注意读音、节奏。

2.师范读,强调重音、韵脚。

可配合手势。

3.学生练读,展示、竞赛。

4.齐读,整体感受。

三、解小组交流整理诗句大意,2—3名学生串解,教师指导互文翻译法,提醒“近”“恨”“ 隔”“ 犹”的意思。

(近:靠近。

注意不要写成“进”。

恨:学生可查字典选择、辨析。

犹:还。

)四、赏(一)字、句1.小组讨论,发言交流例:“笼”字最妙。

两个“笼”字,把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朦胧、冷寂(清冷)的画面。

结合联想想象,把这一景色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出来。

犹,仍然,还。

表明以前历史有,谁?陈后主,唱的结果怎样?亡国;现在呢?犹唱,谁让唱?达官贵人,未来结果会怎样?像陈后主一样,把国家亡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忧愤,讽刺。

一个“犹”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2.第二句交代行踪,写了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后课外诗词四首《泊秦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能背诵、默写本诗。

2.学习诗歌中互文、用典等创作手法3.体会理解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难点:理解互文、用典手法和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彭波语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视频欣赏]观看《金陵十三钗》中的评谈《秦淮景》。

(《秦淮景》由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歌词提到了瞻园、提到了白鹭洲,描写了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

)导入语:听过这段苏州评弹《秦淮景》你对秦淮有着怎样的认识呢?过渡语:秦淮的繁华,金陵的古韵都在这条河上缓缓流淌,从六朝一直到唐朝。

河两岸酒家林立,歌声不断,是赏玩的好地方。

介绍秦淮: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导入语:今天我们读一首杜牧的诗,他笔下的秦淮是怎样的情景。

(彭波语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二.关于作者(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杜牧,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

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

以济世之才自负。

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较为人熟知的作品有:《江南春》《山行》《赤壁》《清明》《阿房宫赋》过渡语: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彭波语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三.诵读感知[教师范读]听范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活动]⑴自主朗读(提醒批注拼音、节奏)。

⑵学生对读。

⑶抽查朗读,学生点评。

⑷教师范读。

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泊秦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泊秦淮是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片,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通过探究泊秦淮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了解其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泊秦淮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述泊秦淮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泊秦淮的起源和发展;2、讨论法:让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泊秦淮的了解和感受;3、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泊秦淮的景点和历史遗迹,感受泊秦淮的魅力;4、研究法:让学生自主研究泊秦淮的相关资料,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研究能力;5、创新法: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设计自己的泊秦淮文化产品或展示形式。

五、教学过程:1、学习前导:教师通过引入历史的发展背景,介绍泊秦淮的历史起源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兴趣;2、学习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泊秦淮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了解泊秦淮的发展过程和代表性景点;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泊秦淮的景点和历史遗迹,学习泊秦淮的实际情况和感受其独特魅力;4、学生研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泊秦淮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5、学生展示:学生们设计自己的泊秦淮文化产品或展示形式,展示他们对泊秦淮的理解和创新思考;6、总结回顾: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所学内容,对泊秦淮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行回顾和归纳;7、思考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与学生共同探讨泊秦淮对当地人民和文化的影响,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泊秦淮的文化。

六、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观察考察、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和能力;2、作业评价:学生完成的研究报告、设计作品等的质量和创新程度;3、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示范课例《泊秦淮》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

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示范课例《泊秦淮》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
了解诗歌内容。
分析诗句意思。
朗读感知
合作探究
00:34:11——00:36:38
作者表达的思想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
小结
Hale Waihona Puke 00:36:39——00:41:00
总结诗歌内容
分析诗歌运用手法。
六、教学流程图
一、导入。
二、介绍背景资料。
三、作者简介。
四、新课讲解。
五、合作探究。
六、小结。
注:此模板可另附纸。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按照完整视频的时间点)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导入及作者、背景介绍
00:00:09——00:10:05
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
1.介绍写作背景。2.作者介绍。
观看泊秦淮的图片了解泊秦淮的地理位置
直观了解
新课讲解
00:10:06——00:34:10
七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1.了解作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理解作者忧国忧民之情,认识反动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
五、运用的能力点
能力点1:泊秦淮相关图片的运用以及音频。
能力点2:《泊秦淮》课件制作。
能力点3:《泊秦淮》中句子赏析可结合微课加强理解。

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学校全称
教师姓名
课名
《泊秦淮》
学科
语文
章节
课外古诗词阅读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第1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请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再现的情景。
明确:秦淮河上,秋水荡漾,淡淡的水和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冷冷的流水和江边的沙岸,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六、选择其中的一句诗,展开联想,进行扩写。
七、教师小结:
《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暮霭、淡淡的月光、秦淮河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第二句交代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下两句的展开作铺垫。第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涵着对世道的愤慨。
三、读诗情
1、齐读。
2、个别读。
3、模拟读。
四、细读品味:
1、“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那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看到的是暮霭、淡淡的月光、秦淮河水、细沙四种景物;用互文,“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给人朦胧(迷茫),悲凉的景象。(学生在读中体会)
《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的忧国之情,透过诗歌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明确: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
明确:商女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2、两个“笼”字好在哪里?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
明确:两个动词准确生动描绘了一幅迷蒙冷清的画面。
3、如何理解“寒”字:
明确: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感到时间是深秋,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4、由“夜泊秦淮近酒家”我们想到些什么?——
明确:由“夜”字可知时间是夜晚时分;由“泊”字可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泊于此;由“秦淮”“近酒家”五字可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写景:忧愁伤感;
泊秦淮{}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抒情:讽刺揭露。
一、释题导入:Biblioteka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通过眼前所见景物而抒现实之忧,下面我们一起学习。
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的忧国之情,透过诗歌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唐诗人。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全唐诗》编其诗入卷。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六。有《樊川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