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决定思维
论语言对人思维的影响
论语言对人思维的影响语言是人类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载体。
语言作为思维的表达方式,影响了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进一步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因此,探讨语言对人思维的影响,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一、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人的思维方式。
由于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他们用的语言也不同。
不同的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汇对思维的影响语言中的词汇是思维的基本元素,它们是表达思想的主要手段。
因此,词汇对思维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其使用的词汇也不同。
例如,英语中的job和Chinese中的工作,虽然在语义上相同,但在情感和文化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英语中的work则并不涵盖Chinese中“工作”的所有细节。
因此,在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语言对词汇的定义,以及背后的文化和心理因素。
(二)语法对思维的影响语言的语法结构对思维也有深刻的影响。
例如,日语中的“wa”所表达的是一个主题的思想,而英语中的定冠词“the”则通常表达特定的信息。
语言的语法结构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和思维习惯,这使语言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
(三)文化对思维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关联的。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在表达思想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也会影响到人的思维。
例如,中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的利用方式不同,中西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需要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才能更好地交流和理解。
(四)形式逻辑对思维的影响形式逻辑是研究命题和论证形式的一种学科,它与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形式逻辑,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表达方式的逻辑演绎和归纳思维,这对语言的提高和思维的增强都有帮助。
二、思维对语言的影响除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方式。
(一)思维方式对词汇使用的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其使用的词汇也不同。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起到了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作用。
而思维则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理解和思考过程。
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类独特的认知能力。
首先,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表征方式,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当我们想要描述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场景时,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形容词、动词等语言工具,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具体而准确。
同时,语言也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
比如,当我们阅读一本富有内涵的文学作品时,其中的美丽语言往往会引发我们对于生命、爱情、人性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然而,思维也对语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语言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会影响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举个例子,想象一个人来自一个重视细节的文化,他的思维过程往往会更加注重细枝末节的描述,而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会使用更多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便尽可能地呈现他所思考的细微之处。
而在另一方面,思维也会受到语言的局限。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相较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有时候,我们的思维能力可能超过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我们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想法。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选择使用形象、绘画或者音乐等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语言和思维还通过相互作用来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和文化传递。
孩子从小学习语言,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他们的思维逐渐得以发展和完善。
语言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认知模式。
比如,在一些语言中,时间的表达方式与空间紧密相关。
因此,人们使用这些语言时,他们对于时间的认知也会更加注重时间的顺序和时间之间的关联性。
另外,在不同的文化中,语言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并使用不同的语言,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
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具体来说,语言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思维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内部条件。
一方面,思维借助语言而进行,儿童在与成人语言的交流、学习、理解过程中逐步扩展词汇、积累经验,进而促使思维发展。
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为儿童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途径,促使儿童逐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不断丰富和扩展儿童的经验库,在日积月累中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思维的发展又对语言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
思维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形成和被他人所理解。
因此,思维内容只有转化为语言材料才能被加工和储存。
具体来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思维内容的选择、加工和储存。
如果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那么他的思维内容就更容易被表达出来和传递出去,从而有利于他的思维发展。
综上所述,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语言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外部条件,思维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内
部条件。
这种关系为教育者提供了教育方法论,即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儿童的语言发展,通过语言交流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同时,也要关注儿童思维的发展状况,通过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语言是人类沟通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并举例说明语言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和文化观念的。
首先,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习惯。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结构,这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
例如,英语的时态体系要比汉语复杂得多,这使得英语母语者在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时具有更为明确和细致的概念。
相比之下,汉语母语者可能更倾向于表达事件的顺序和时间间隔。
同样的,一些土著语言并没有明确的时态体系,这意味着说话者不会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更注重事件的关系和整体性。
因此,语言的时态体系差异直接影响到人们在面对时间概念时的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中的表达方式。
其次,语言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传递并维持着一个民族或社区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例如,在一些东方语言中,尊重长辈和传统是非常重要的,这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家庭和社会等关系的重视。
而在西方语言中,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价值观更为突出,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个人权利和独立的重视。
语言的这种传承作用使得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偏好。
此外,语言还通过词语的选择和描述方式影响着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像“美丽”、“智慧”这样的形容词和“父亲”、“妈妈”这样的亲属名词,不仅仅是描述对象本身的特质和关系,还承载着社会和文化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情感价值。
例如,一些语言中对于“爱情”的表达更加细致、浪漫而热情,强调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另一些语言可能更注重承诺和责任,突显人们在婚姻和伴侣关系中应当奉行的道德准则。
通过语言对概念和事物的描述,我们从中获取观察和认知世界的框架和方法。
总结起来,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它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思维习惯,还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并且塑造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因此,深入理解和学习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有助于扩宽我们的思维视野和认知能力,以更全面和多元的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
语言是否影响思维方式?
语言是否影响思维方式?引言: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学习的重要议题之一。
很多人认为语言会影响思维方式,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魏尔默说德国心理学家魏尔默提出了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他认为,不同语言里的语法、词汇和语调等元素,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例如,语言中是否有强调语气,会影响我们的表达方式和态度;语言中的单复数是否明确,会影响我们的分类习惯等。
这一理论被广泛认可,但也有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并没有紧密联系,无法简单地用语言来解释思维。
二、语言与沟通的关系——早期语言开发的区别早期人类的语言并不像现在这么复杂,主要是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随着文化的进步,各个地方的语言也在不断演变,适应不同的沟通需求。
但是,即使在现代,即使是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点,这是因为语言反映了当地人的特定思维方式和习惯。
例如,中国南方的汉语和北方的汉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地域和历史等因素,还是有很大区别,这也影响了人们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三、多语言能力与思维方式——多元化的思维和文化背景语言对认知的影响,也反映在懂多种语言的人身上。
学会多种语言,会让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建立联系,打破思维的狭隘性。
例如,学会英语、法语、汉语等语言,在知晓不同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掘出不同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充实自己的思维和人文素养。
四、结论总之,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语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而作为受众,我们也应该认真对待不同语言和语言间交流的方式。
既尊重差异,又努力拓展自己在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中的视野和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沟通和表达功能,同时充实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语言和思维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的智力体系。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思维则是运用语言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类的认知和交流。
首先,语言对思维有直接的塑造作用。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语言,人们可以理清思维,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形成清晰有序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通过使用语言进行内心的思辨和分析,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转化为词语和句子,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语言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够组织思维,将思维过程可视化,使思维变得更加准确、有效。
然而,思维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
思维作为人类认知过程的核心,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方式。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某些语言中,时间的表达方式对事情发生的顺序非常关键,而在另一些语言中,事件的重要性可能是表达的重点。
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塑造作用。
因此,思维方式不仅影响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也影响我们理解语言的方式。
此外,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我们可以拓展思维的边界,开启新的认知领域。
语言能够为思维提供更多的概念和概括性的表达方式,促使我们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
相反地,通过思维的推动,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思维让我们能够去思考语言的用途和限制,创造出更精确、更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形式。
然而,语言和思维之间也存在挑战和限制。
不同的语言系统有着不同的结构和规则,这些差异可能会对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某些语言的词汇丰富度较高,能够准确细致地描述事物,而其他语言则可能在表达细节时缺乏精确性。
这种语言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此外,语言还可以反映出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这也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语言对思维有直接的塑造作用,而思维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思维与语言的联系:思维借助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对客观事物概括间接地认识,1、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及必然结果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表现为:a.语言概念的形成是思维的内容和工具b.动作是思维的表现工具之一3、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中的概念,而思维是靠概念进行并不是语言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有机辩证统一的关系:1、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2、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4、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结果记载下来,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另一种答法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予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1功能不同: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促使人们沟通达到相互了解思维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积极过程,使人们更深刻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进而能动地改造世界;2语言是低层次的,思维是高层次的;3规律不同:语言具有民族特性,各民族语言体系各不相同思维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为全人类共有4范畴不同:语言的单位是词和句子,思维的单位是概念,判断,推理5思维作为现实的反映是精神现象,语言则是思维的物质形式另种答法思维和语言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从本质特征来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区别;2.从生理机制来看,虽然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都体现着大脑和感官的整合效应,但思维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则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与眼、耳、喉、口腔等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联合活动的结果;语言器官任一方面的损伤或先天发育不良便会使人丧失语言能力,但不一定或不会使人丧失思维能力;这表明思维与语言是不能等同的,甚至语言也不是思维的必要工具;3.从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来看,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思维结果;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和被标志的关系,二者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内在联系,是人为规定、约定俗成的,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事物可以赋予不同的符号或标志,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4.从思维和语言的构成因素来看,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词;思维中的概念与语言中的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同一个思想又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5.从思维和语言的规律或性质来看,语言的语法规则与人类的思维规律不同;语法规则因民族而异,具有民族性、区域性;而思维规则不然,具有全人类性,只要是大脑发育正常的人,不论任何民族、任何职业或性别,其思维都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 2004:14-17)。
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
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
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
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
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
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
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
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
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
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永林, 2004:14-17)。
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
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
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
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
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
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
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
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
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
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人类最为基本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接收来自他人的信息和意识形态。
而思维则是人类高级智能的体现,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括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多种活动。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呢?一、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本质。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是为了体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人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运用,进一步发掘和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交流和表达。
二、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促进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促进,是指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思维,同时也是以语言为媒介来激发思维。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与人们的思考方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密切相关。
当一个人具备更丰富的词汇表达能力、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时,他也会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
同时,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也能发现别人的思维方式,判断其思维的深浅和广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思想。
三、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保持着动态平衡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而这种影响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中。
这种平衡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人类的语言在不断的演化中,表达方式和思维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相互影响影响,不断调整和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同时也鼓励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四、探索语言与思维的未知领域我们在探索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无论是从语言的本质还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出发,都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然而,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通过情感分析技术、机器学习技术、语言模型等手段,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包括语言词汇的语义、情感、人类语言能力的模拟等问题。
论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论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思维与语言的联系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
首先,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
这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的概括性决定的。
正如XXX所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象的反映活动。
人们通过语言才可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来。
一)、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对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2、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
例如,“灯”这个词,与各种各样的灯相联系,他概括了一切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和材料制作的灯的本质属性,即能照明的工具。
如果没有标志一般东西的词,思维就无法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
可见思维的结果是靠语言这一载体来表达的,离开了词的刺激作用,人脑就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
4、语言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客观刺激物。
在思维发展过程中,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
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
人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符号系统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
(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因为构成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
而词义正是概括的思维或概念。
语言和词的意义也正是靠日益充实、丰富而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
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并不是说二者可以混为一谈,思维与语言是有区别的。
(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是一种包含物资内容的心理现象。
而语言是有一定的物资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信息符号系统。
它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资形象,是思维的物资外壳或思想的间接现实。
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区别。
二)、外部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在个人头脑中进行的思维却不能与别人交流。
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影响
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影响在人类社会中,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流工具,不仅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还能对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思维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语言与思维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呢?首先,语言对思维具有导向作用。
人们使用的语言决定了思维的范畴和方式。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表达方式,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模式。
以汉语为例,它的语法结构较为灵活,注重动态表述,因此中国人更加注重过程和变化。
而英语则更倾向于表达事物的固定状态和背景。
这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产生不同的习惯和行为方式。
其次,思维方式也会反过来塑造语言的形式。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文化传承,语言会反映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某些语言对物质的描述更加细致,反映了社会对于物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
而其他语言则更注重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表达。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此外,语言也可以影响我们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根据一项研究,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对色彩辨别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英语和德语区别较大的蓝色和绿色,在这两种语言中通常用不同的词汇表示。
因此,说英语的人在分辨蓝色和绿色时相对不如说德语的人准确。
这说明了语言对我们对世界进行分类和辨别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外,思维方式也能够促进语言的演化和发展。
人们因为需要沟通和表达需要,逐渐创造出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思维的创新和发展也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就像英语中逐渐出现的“selfie”和“emoji”,这些新鲜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正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和变化的产物。
在全球化的今天,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重要。
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人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语言和文化背后所包含的思维方式。
这样才能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深度。
同时,也要认识到语言对思维的塑造作用,我们需要积极拓展思维的边界,学习并吸收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思维方式,打破狭隘的观念和思维定势。
语言是否影响思维方式?
语言是否影响思维方式?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之一。
关于语言是否影响思维方式的讨论已经持续了许多年,有人认为语言决定了思维方式,而有人则认为语言只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工具。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它们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例如,许多东方语言强调整体性思维,强调整体概念和关系的重要性;而许多西方语言则更注重个体性思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因此,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对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二、语言的认知影响思维方式语言不仅仅是思维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认知的工具。
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词汇选择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例如,有些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词汇来描述颜色,这会促使人们对颜色进行更多的观察和辨别,从而影响对颜色的认知。
再比如,一些语言中对时间的表达方式是相对的,而另一些语言则是绝对的。
这种对时间的不同认知方式也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
三、语言的文化影响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文化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和土壤。
不同的文化对语言的使用和习惯有不同的要求,这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人们更习惯使用含蓄和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和明确地表达。
这种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会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语言确实对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认知方式以及文化背景都会对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塑造作用。
然而,语言并非决定性因素,思维方式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教育、环境、个人经验等。
因此,要全面了解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总之,语言对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
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他人思维方式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提高交流和理解的效果。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而思维则是人类思考和认知的过程。
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互为表里。
本文将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分析这一关系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语言,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意图表达出来,使得思考的结果得以被他人理解和传达。
同时,语言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
不同语言拥有不同的语法和词汇结构,这使得不同语言使用者在思考时的侧重点和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以英语和中文为例,英语是一种以时态为主的语言,较为注重动作的时间性和进行时态的表达。
相比之下,中文注重事件发生的顺序和身份关系,更为强调中心词和背景的区分。
由于语言的差异,英语和中文使用者在描述同一事件时可能会突出不同的细节和场景,这反映了语言对思维倾向的影响。
此外,语言也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意义构建的媒介。
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日本语中有许多专门描述自然景物的词汇,这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重视;而西方语言中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力量和个人主义的价值。
同时,思维也对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思维方式决定了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依据自己的思维模式来选择词汇和语言结构,从而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因此,思维的特点也直接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风格。
此外,语言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感知和理解世界的窗口。
不同的语言环境可以影响个体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当一个人学会多种语言时,他会具备不同语言所倾向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和思考。
这为个体的发展和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和多样化的视角。
在社会层面,语言也承载着文化传承和认同的功能。
不同的语言背后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通过语言的使用,人们能够表达出自己所属社会和文化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语言影响思维的例子
语言影响思维的例子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下面是一些语言影响思维的例子,它们展示了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式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观念。
1. 形容词的使用:语言中的形容词可以对物体或现象进行描述和评价。
例如,当我们用"美丽"来形容一幅画时,我们的思维会认为这幅画是令人愉悦的。
然而,如果我们用"丑陋"来形容同一幅画,我们的思维方式可能会认为这幅画是令人不悦的。
因此,语言中形容词的使用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评价。
2. 动词的选择:语言中的动词可以表达行为和状态。
例如,当我们用"战斗"来描述一场战争时,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将其理解为两军之间的激烈对抗。
然而,如果我们用"协商"来描述同一场战争,我们的思维方式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场寻求和平解决方案的努力。
因此,语言中动词的选择可以影响我们对行为和事件的理解和评价。
3. 词汇的多样性:语言中的词汇丰富多样,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和观点。
例如,当我们用"自由"来描述一个国家时,我们的思维方式会认为这个国家有着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然而,如果我们用"专制"来描述同一个国家,我们的思维方式可能会认为这个国家有着集权和限制人权的倾向。
因此,语言中词汇的多样性可以影响我们对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评价。
4. 语法结构的选择: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关注和理解方式。
例如,当我们使用被动语态描述一个事件时,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将注意力放在行为的受事者身上。
然而,如果我们使用主动语态描述同一个事件,我们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在行为的执行者身上。
因此,语言中语法结构的选择可以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关注点和理解方式。
5. 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语言中的口语和书面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口语更加灵活自由,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和个人观点。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定谁语言和思维究竟孰先孰后或者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从语言的起源直到现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重点;然而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的含义、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一、语言与思维概述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范围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买衣服,回忆过去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正是因为语言和思维含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了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争论;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2.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认为婴儿能在言语水平上作出正确的推理之前,他就有可能在具体水平上正确的进行推理;例如:婴儿能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三根棍子,如a>b>c,并且能正确推理说如果a大于b,b大于c,那么a就大于c;这是他能在纯粹言语的水平上完成这个推理活动之前就能做到的;因而皮亚杰的出了这样的结论:发生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是先于言语而存在的;皮亚杰的这一观点与人类发生学家观点相似;人类发生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在学会使用语言以前就能制造工具了,因而提出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写文章或思考问题都有一个构思过程,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思维先于语言的现象;3.语言决定思维此种观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为代表;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这一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是当今最具争议,但又对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包含两部分内容: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结构有无限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弱式表述Bussmann, 2000;无论是强式还是弱式表述,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语言对思维起决定作用;4.思维决定语言前苏联学者的观点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相左,认为思维决定语言;通过对类人类猿和人类婴儿的思维与有声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前语言阶段”和“前思维阶段”,即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于有声语言;正是基于这一种认识,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上,做出了思维决定语言的论断;我国学者秦勤也认为“尽管语言确定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语言的作用,不能说语言决定思维,而主要是思维决定语言;”三、语言与思维共存共进1、语言不能先于思维而独立存在;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理解,即“现实—语言·思维—现实”;第一个“现实”是纯客观的存在,在语言存在之前已经存在,通过现象表现基本性质和规律;第二个“现实”是人们通过语言对客观现实的认知,能从偶然性表面中找出必然性规律;“语言·思维”是联系两个“现实”的桥梁;它们互相依存,共同实现对现实的编码和认知;语言对第一个“现实”的编码,语言对于第二个“现实”的关系可以简单的说是用码,也即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英国语言学家科恩斯托尔给“码”下了个定义:“码”是最重要的形成条件是能重复使用,服从一定的规则,灵活的搭配,能和其他“码”的搭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动物的叫喊声没有以上特征,因而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没有语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不表示任何思维内容的语言符号;日常生活中,因为太平常、太习惯,我们往往感觉不到思维的伴随,但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思考复杂问题或学习外语时,我们常常在内心先用方言或本民族共同语把意思想好,然后在表达出来,所以学习外语要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皮钦语也是这种现象;所以语言不能先于思维而独立存在;2、思维不可以先于语言而独立存在;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语言之间血与肉的联系就不用进行展开论述了;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同样形象思维也离不开语言;作家主要是用形象思维反映现实,但他不仅用语言表达他意识中的形象体系,而且在建立和发展形象体系时,用语言把形象确定下来,加以定形;通过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形象深化、概括化、典型化,从而用艺术形象感染人;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便是现实中下层民众的综合体,作者通过阿Q这一具有个性化的形象,将当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给塑造出来了;图画和音乐用色彩、线条、声音等物质材料表现形象,但这种形象缺乏分析、缺少同其他形象的连结,因而缺少概括性,很难形成逻辑严密的形象体系;这些物质材料要转化为语言,才能表现清晰的思想;正如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朵夫中所描述的,“而音乐,虽然人家认为是普遍的语言,究竟不是普遍的;应当拿文字来做一张弓,才能把声音射到大众的心里去;”所以图画、音乐等等,仅仅是思维的辅助工具,画家和音乐家不可能单独用色彩、线条或声音进行思维;3、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思维依赖于语言,并不是指思维一定要和外部的、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才能进行;事实上,只要不是在表达过程中,思维就并不需要使用严格规范的外部原因呢形式,而常常使用内部语言;科学实验早已论证:沉思默想也必须凭借存储在脑中的词语和句子,使用内部语言进行活动;至于人在说话之前,必须预先料到所说的内容,也表明思维不可以离开语言而存在;内部语言是不连续的、不完整的;思维中许多规则和关系被当做是不言自明的,所使用的语言较少为严格的语法规则所限制;外部语言是实际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它必须让人听明白,说话人必须运用语言中最明确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内部语言的思维活动转移到外部语言的思维表达时,往往不能直接对等的交换,而需要进行一番充实、完善,并用合格语法将其组织起来;一旦没有做好这种语言的转化和加工工作,就会产生“词不达意”“语塞”等情况;这些现象不是说明思维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而只是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衔接不当;婴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较早地能听懂成年人的话,并掌握其含义,进行一些简单的思维活动,这时他们使用的是内部语言;但儿童要转晚些才能准确地用外部语言说出自己的意思;由此看来,皮亚杰所说的婴儿智力水平先于语言水平并不正确,只不过是运用内部语言的能力先于运用外部语言的能力;人们在写文章或思考问题,都有一个构思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使用内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4、从人类的生理机制上讲,语言和思维是相互联系的现代科学提出了脑功能定位说,通过对裂脑人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各自就有独立的功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语言能力和说、写、读、逻辑运算等抽象能力主要存在于左半球的神经网络连接之中;而空间图形的识别、音乐才能、情绪表达等形象思维能力则主要存在于右半脑球的神经网络中;抽象思维和语言能力同属于一个大脑半球;聋哑人和失语症人,在丧失语言能力后,仍有思维,但他们的思维大大的受到限制,他们只能把握和理解那些形象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对于那些抽像的无形的理念事物他们理解起来相当困难;这足以证明:语言和思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不是谁决定谁,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不存在谁先谁后,而是同时共存的;人的思维的表现离不开语言,语言的组织离不开思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可以用洪堡特的这样一句话总结:“语言是思想赖以成形的器官,智能活动全然是精神的,它是深刻的内在,在这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流逝过去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它通过声音而在言语中外在化了,变成一种能为感官所感知的东西;因此,思维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综上所述,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思维是心理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如George Yule在探询语言起源时所称:人类祖先由直立行走开始而改变其前肢的作用;声道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牙、唇、舌、喉出现的生理进化使得人类逐渐获取了发声的能力;人脑单侧化,左脑负责工具及语言的使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同伴合作,经过漫长的进化便出现了人类交际;人类由此开始使用语言传授知识和技能;Yule的上述观点同样可以证明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推进,也相互制约;。
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简答题
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简答题篇一: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关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基础和驱动力。
首先,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语言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主要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思考。
语言能够帮助我们组织和整理思维,使抽象概念具象化,让思维更加具体和清晰。
不同的语言对于思维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为不同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和句法结构都有所差异,这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
其次,思维对语言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思维是语言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思维能够影响语言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一个人思维的丰富程度和独特性,会对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创造性思维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力会推动语言的创新和变化。
此外,语言和思维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语言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思维的变化,也推动了思维的进步。
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丰富性,为人们的思维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
而思维的发展则推动了语言的扩展和演变,使语言具备更好的表达能力和适应性。
总结起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表达方式,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基础和驱动力。
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过程和语言现象。
篇二:语言和思维是人类智力活动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表达意识的工具,而思维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过程。
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语言影响思维,同时思维也塑造和影响语言的发展。
首先,语言对思维具有塑造和影响的作用。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具体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来组织和表达思维。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差异会对思维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语言中的动词时态比较复杂,会要求说话者对时间概念有更精确的把握,而一些语言中的名词分类更细致,会要求说话者对事物的分类更加仔细。
语言的力量语言对思维和表达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语言的力量语言对思维和表达的重要性及其影响语言的力量:语言对思维和表达的重要性及其影响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不仅是我们思考的基础,也是我们表达自己的方式。
语言的力量绝不仅仅是在意识层面上的,它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能够决定我们的思考方式,也能够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效果。
第一节:思维的塑造语言对思维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语言所包含的词汇量、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一些东方语言强调整体思维,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间接表达,而一些西方语言则更加倾向于逐字逐句的思考方式。
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更是语言结构和案例培养出的思维模式。
语言中的词汇选择也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一些语言可能有着丰富而精确的词汇,可以准确地描述事物和概念,从而促使人们更加细致入微地思考。
然而,一些语言中可能缺乏特定的词汇,导致人们对某些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
因此,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第二节:表达的影响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方式也对我们的表达能力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清晰、准确的表达能够使我们传递自己的意思更加有效,也能够避免产生误解。
相反,如果我们表达不清、模糊不清,很容易引发沟通障碍甚至产生误解。
除了语言的选择外,语言的运用方式也能够影响我们的表达效果。
一个流畅、通顺的语言能够赋予我们的表达更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相对而言,语言的夹杂、重复或有次序混乱的表达则会让我们的意思变得混乱和难以理解。
因此,我们在运用语言时应注重语句的结构和表达的逻辑性,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
第三节:语言的魅力语言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对思维和表达的影响上,它还拥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言语的编织,我们可以表达情感、演绎故事、分享知识,甚至改变他人的想法和行为。
语言的力量在演讲和写作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一位能言善辩的演讲家可以通过精妙的措辞和形象生动的语言驾驭听众的情绪,并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五一语言决定思维
五一语言决定思维
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曾经一度流行,但是现代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的发现,语言并不能决定思维,至少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方式。
而xxxx在《语言本能》一书中说,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语言本身并不适合于心智的计算。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主要观点就是“语言决定论”,即人们的思想由语言提供各种范畴的决定。
该假说的一个温和版本是:“不同语言导致了不同的思维”。
现在看来这种将思想和语言等同起来的说法属于典型的传统谬论。
并没有科学上的证据显示语言能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
人们一不小心就会高估语言的能力是情有可原的。
以为,要知道他人心中所想,或与别人一起探讨思维本质,我们就必须使用语言。
事实上,已有大批实验打破了语言的屏障,发觉出多种非语言的思维方式,而且有关思维机制的科学理论已经能精确阐明这个问题。
很多实验验证了,不会说话的婴儿,猴子等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说他们都有思维。
而视觉思维的工具也不是语言,而是一套心理图形系统,它可以对图形进行旋转、缩放、平移、扫描、替换、填充等一系列操作。
语言中存在歧义现象。
如果一个词语可以对应不同的思想,就说明思想不等同于语言。
语言缺乏逻辑上的明确性。
很多时候需要“常识”。
语言总存在许多只是依据前后语境才能被正确理解的词语。
语言学家称为“指示语”。
掌握一门语言其实就是懂得如何将心语翻译成一串串文字,或者将一串串文字翻译成心语。
语言决定思维
2008-01-06 14:24许国璋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对语言作了这样的解释:“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当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就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当作用于人与客观事件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作息的载体。
”在这个定义之后,许先生从自己所定义的语言特色、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发生、语言的模式等四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证。
传统语言观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挑战就是语言和思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多种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病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和信息科学等都密切关注和长期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当然更是心理语言学或语言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沈阳说要讨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思维”;二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思维”呢?沈阳在《语言学常识十五讲》中总结说:“狭义的‘思维’可以说就只是‘思考’,即只包括‘想的活动’,但是较广义的‘思维’可以说是包括‘思考’和‘思想’两个方面,即不但指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活动’,也指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结果’。
”(1)那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这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楚人是怎么“想问题”的,或者说是人们在进行“想的活动”和了解“想的结果”的时候,到底主要靠的是什么。
其实语言就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各个方面,即“想的活动”和“想的结果”,实际上都离不开语言。
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够知道大家都想了些什么,同时也才能把思维的结果固定起来和传递下去。
(2)不过仅仅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这还比较笼统。
因为从地位和作用上说,我们还不知道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还是思维决定语言或语言决定思维。
一种观点就是语言决定思维,即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包括会有不同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结果。
这种观点和18世纪赫德尔和19世纪洪堡特的看法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们都主张思维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因此很自然地会得出语言的地位要高于思维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01-06 14:24许国璋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对语言作了这样的解释:“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当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就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当作用于人与客观事件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作息的载体。
”在这个定义之后,许先生从自己所定义的语言特色、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发生、语言的模式等四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证。
传统语言观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挑战就是语言和思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多种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病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和信息科学等都密切关注和长期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当然更是心理语言学或语言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沈阳说要讨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思维”;二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思维”呢?沈阳在《语言学常识十五讲》中总结说:“狭义的‘思维’可以说就只是‘思考’,即只包括‘想的活动’,但是较广义的‘思维’可以说是包括‘思考’和‘思想’两个方面,即不但指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活动’,也指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结果’。
”(1)那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这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楚人是怎么“想问题”的,或者说是人们在进行“想的活动”和了解“想的结果”的时候,到底主要靠的是什么。
其实语言就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各个方面,即“想的活动”和“想的结果”,实际上都离不开语言。
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够知道大家都想了些什么,同时也才能把思维的结果固定起来和传递下去。
(2)不过仅仅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这还比较笼统。
因为从地位和作用上说,我们还不知道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还是思维决定语言或语言决定思维。
一种观点就是语言决定思维,即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包括会有不同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结果。
这种观点和18世纪赫德尔和19世纪洪堡特的看法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们都主张思维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因此很自然地会得出语言的地位要高于思维的结论。
但真正把这种关系上升到语言决定思维这种高度的是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
(3)萨丕尔最早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人并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事件中,而是多半要受到语言的支配。
真实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根据人类集团的语言习惯建立起来的。
沃尔夫曾为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工作,任务是分析数以百计的引起火灾或爆炸的环境的报告。
他的分析关注的是纯粹的物质条件,例如是否有损坏的线路,在金属管道和木制品之间是否留有空间等,根据这些条件给出分析结果。
这样的工作确实不会使人看出还会有别的什么意义。
但是渐渐地他发现,通过人的行为导致火灾的因素不只是作为物理现象的物质环境,有时也是这一环境对当事人的意义。
当这种意义因素作为一种语言学意义表现在对情境的命名或语言的描述上时,它就越发明显。
例如在被称为“汽油桶”的存放地周围,人们会格外小心翼翼;而在被称为“空汽油桶”的存放地周围,人们则麻痹大意,随便吸烟或乱扔烟蒂。
而“空”汽油桶也许更危险,因为它们会有爆炸性气体。
虽然从物理学意义上说它们更具有危险性,但是根据常规在语言上只能用“空”来命名它们,而“空”不可避免地示意无危险。
(4)很多类似的现象使他受到启发,后来他又在萨丕尔指导下从事印第安语的调查,并受到萨氏观点的影响,于是进一步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意见。
沃尔夫还说:“类似的火灾事例不胜枚举。
它们足以让我们看到语言形式的类推是如何为行为做出引导性提示的:语言形式为情境套上某个定义,并由此做出某种程度的分析、归类,将它分配在一种世界格局中,而这一世界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建立在一个社团语言习惯基础上的’。
我们总是以为我们社会的语言分析忠实反映了现实,事实上并非如此,”(5)也就是说对说话人来说,语言(特别是语法)主要是一种背景知识,这种知识因语言而异,没有共同的规律。
任何人在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思维时,都在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背景知识。
这种语言的或语法的背景知识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分析和综合思想材料的纲领和指南。
除非人们的语言背景相同,或者通过某种方法取得一致,否则即使人们接触到同一现象,也不会有相同的看法。
(6)沃尔夫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假设:第一,所有较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
第二,人们习惯使用的语言的结构影响人们理解周围环境的方式。
宇宙的图象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7)萨氏和沃氏的这种观点就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一假说的“学名”叫做“语言决定论”、“语言相对论”。
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语言不同的人,思维也不同。
(8)我觉得这种假说比较极端,也有悖常理。
我承认语言习惯对思维活动确实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承认语言就能决定思维。
首先我对沃尔夫提出的第一个假设表示疑异。
所有较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那么低层次的思维就不依赖于语言了吗?我觉得较高层次的思维也是建立在较低层次的思维的基础上的。
客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例如当我们心里有了某种确定的思想或感受时,却一下子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科学家有时也能够做到只用公式符号或视角、动觉的记号来思维,用不着语言或文字。
如果说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又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些思维与语言脱节的现象呢?而且这里的语言到底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还是都包括,这些我们都未可知。
先天的聋哑人不能言语,但是他们却具有高级的思想和思维形式。
其实语言只是思想依托的主要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除语言之外,视觉、触觉、动觉也可以作为思想依托的工具。
这就是先天聋哑人虽然没有掌握有声语言,也能思维的根本原因。
(9)而且沈阳也明确表示无论是从不具有思维能力到具有思维能力,从较低层次的思维能力到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从浑然一体的模糊思维能力到离散线性的清晰思维能力,人们改造和发展思维认知的能力都需要依靠语言。
(10)其次是第二个假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宇宙图像并不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语言或语言系统组织起来的。
社会的语言分析只是忠实地反映了现实。
语言赋予了思维以具体的外壳,但同样的思维与思想并不是只能有一种外在的语言形式。
福楼拜把语言的表达神秘化,说什么要表现某一种事物,只有唯一的名词;要对它赋予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对它赋予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
这只能理解为文学的夸张,或者由偏爱产生的偏见。
(11)也就是说没有这种语言,我们同样可以创造出另外一种语言形式,所以语言并不能决定思维。
语言相同,思维并不一定就相同。
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不可能爱上薛宝钗造成贾宝玉和薛宝钗不可能相爱的思维活动或思想认识的原因当然不在于语言。
而且事物的产生总是先有决定因素,随后才有被决定因素。
按照沃尔夫的观点也就是思维后于语言。
那么语言是怎么产生的。
没有思考和思想就产生了语言,这岂不是很奇怪。
所以我不赞同沃尔夫的观点。
与假说不同的观点是,尽管语言确实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语言的作用,不能说是语言决定思维,而更主要的是思维决定语言。
这是我比较赞同的观点。
为什么说更主要的是思维决定语言呢?因为即使只看影响思维的诸多条件中的语言条件和诸多思维现象中受到语言影响的那一部分思维活动,也很难说就是语言影响了思维。
就拿“空汽油桶”的例子来说,人们为什么会产生“空的汽油桶”比“装满了汽油的桶”危险性要小的感觉,其实并不是因为有了“空汽油桶”这个词语才会这么想的,而是日常生活中确实有大量“空”的东西就表示不存在,也有很多“空”的东西,确实危险性小。
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产生“空”就等于没有,就等于危险性小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一些认识之后,才赋予了“空”这个词组一些意思的,而绝不是先有了“空”这个词语,才会产生“没有”或“危险”小的错觉,最多只能说是人们对这种特殊的事实缺乏认识,即套用了以前积累的认识所赋予这个词语的一般的意识,而这个词语的这些意思归根到底还是建立在思维和认识基础上的。
(12)正如生物学周建人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短文《思想科学初探》里所说的:不是先有了锄头或铲子的语言,然后才创造出这些工具,而是先有了用手不可能挖得深这样的思想,然后才创造出锄头、铲子一类的工具。
(13)人的思维和语言一样,都是一种社会现象。
运用语言所形成的言语可以传达人类对自然、社会的思维成果。
但是传达时主要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的思维方式直接制约词语的选择、加工、调整,直接影响句式的选用以及词语、句子的组合,直接影响语序的安排、表达手段的使用。
也就是说,言语编码的过程是一个在人们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方式框定下进行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14)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象。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没有思维,就很难想象人们的活动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没有思维,就很难想象人的活动是一种合乎目的的活动。
(15)所以我觉得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
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