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形象亦蕴含人性美
透过人性之窗看人性之美丑
透过人性之窗看人性之美丑和冷暖泰格特的《窗》通过一扇心灵之窗写出了人性的美丑与冷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卑劣,更看到了人性的冷漠。
一个利他,一个利己;一个热情,一个冷漠。
这之间的距离,就是一扇心灵之窗。
“窗”在高尚者的心灵中幻化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
在他的眼里,“窗”的世界是充满着一方光明、美丽、令人向往的净土。
他是用心去看世界,用感情来描述生活,所以看到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并且栩栩如生的向同室的病友描述所见的一切。
他一方面是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一方面是借以唤起病友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意识,激励病友顽强地与冷病斗争,生存下去。
这一切,体现了一种完美的人性:热爱生活、关心别人、意志坚强。
而“窗”在卑鄙者眼中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就算真的有一扇窗,他也不会看到美好的一切;就算他能看到一些美好东西,他也不会同别人分享。
这就是丑恶的人性:自私、卑劣、独孤。
对冷漠者来说,“窗”是虚假的,不存在,不真实的。
没有“窗”的病房是独孤的、黑暗的、沉静的。
一切悲剧,不管是因为别人造成的,还是因为自己造成的,他们都不会有“丝毫的大惊小怪。
”他们的人性是冷漠的。
我们要更深入地感受人性的美丑,就得从心灵之窗所见到的不同意象来分析。
在作品的第四、第五段里,作者运用了许多意象:先来看“湖水”,它“象征大地的眼睛,地下的居民可以通过湖泊,观看人类,动物,植物等。
”(见《世界文化象征辞典》第345页)公园里的湖就是一个观看世人生活的窗口,因为人们的生活与湖密切相关,在湖的世界就可找到人们的生活细节:“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
”“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
”通过湖的眼睛,这位病人看到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找到了他活下去的动力所在――“湖泊象征着创世的永恒力量。
”(同上,见第345页)“野鸭”象征“精力旺盛”,在水面上游戈嬉戏,自由自在。
而“天鹅”“在无数神话传说中,都是被歌颂为洁白无瑕的。
东西方戏剧艺术中“丑”的具有生命力的怪诞美
58东西方戏剧艺术中“丑”的具有生命力的怪诞美陈 平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国戏曲中有一个角色的品格不是美,而是荒诞、怪诞,那就是“丑”。
在中外戏剧名著中,对于丑陋形象或行为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的。
但是,戏剧具有可审美性,那么丑要经过审美化的处理,这种处理不是将丑的性质改变,而是使丑的艺术角色具有审美的特质。
“丑”给人的印象是怪诞,就是不和谐。
人们都是对和谐充满向往的,那么突然的不和谐带给人们的就是惊奇、恐惧。
这种惧感或者吃惊是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还会给人以一种意识形态式的崇高之感。
这也恰恰就是丑的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美学家认为,崇高在形式上具有怪诞的因素。
一种粗糙、野蛮的视觉作品能够带来强劲和怪异,带来蓬勃的生气,带来破坏的力量。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具有两种本能,一种是创造的本能,一种是破坏的本能。
不管是创造还是破坏都是人希望脱颖而出,奋发进取的动力。
作者把独特的具有创造力和破坏力的欲望倾注于作品中,来唤起来自观赏者体内同样具有的那股力量,希冀着自己的独立性、个体性、完整性的迸发。
这是一种崇高的的表现力,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式的表现手法。
粗糙、野蛮的视觉能够带来强劲和怪异,带来蓬勃的生气,带来破坏的力量。
破坏怎么能算作美,算作崇高呢?一直以来我们所认识的美就是具有形式美的优美,对于形式的破坏不是说铲除整个形式本身。
破坏意味着它重建不同于原来的形式的形式,用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对美有一个新的意义上的建构。
打破常规,不拘一格,这让适应了寻常表现形式的眼球和心灵为之惊叹和震撼,仰仗与敬慕。
丑、怪诞带给人们的第一感受就是痛感、惧感、忧虑、不安。
那么这之后就是反思,对于生命价值意义的反思。
这是对这个戏剧作品给自己带来的痛感、惧感、忧虑、不安的无声反抗,一种对生命力的深度挖掘。
《白蛇传》中,法海形象的刻画不亚于许仙和白蛇。
他的存在和他的所作所为,使得整个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他不仅仅是破坏了和谐,而且他带给我们更深刻的对许仙和白蛇两人命运的关注,给戏剧本身带来生气,更给观众的欣赏带来生气。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人性的美与丑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人性的美与丑【摘要】不同的人对美与丑的看法各不相同。
在我阅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
它们相互之间既矛盾,而又相互依存。
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美与丑,美与真、善,以及美、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外在美内在美美丑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上,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
在《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里,雨果依据史实,又以艺术夸张的手法,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
它突出了人物之间内心矛盾、冲突、自私、冷酷,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但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这部作品体现了善、恶、美、丑的关系,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罪恶。
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
她美丽动人,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
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丑陋的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也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尽管之前他曾打算劫持自己。
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
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但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
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
自私、阴险、不择手段。
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
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浅谈丑的美感
从《孔乙己》一文中去浅谈课文中丑形象的美感——孔乙己作为美学范畴的丑,是人的自由受到窒息和排斥的表现,是对人类正直、善良、真诚、高尚等美好的否定。
在现实生活中,丑显现为负价值,但从艺术的角度看,现实中的丑可以转化为特殊形式的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态各异的丑形象,他们却是成功的艺术成功的艺术表现,在审美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根据丑的本质,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恶型、虚伪型、卑下型、乖谬型等,现从各种类型上分析其美学价值。
一、凶恶型上找愉悦从本质上说,恶是对人的自由的否定和戕害,是丑是的极限形态。
语文课文中许多丑形象是凶恶的代表。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鲁捉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郑屠,《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包身工》中的带工老板,《药》中的康大叔等,都是穷凶极恶鱼肉百姓的手,双手沾满了无数善良的人的鲜血。
他外貌丑陋,“满脸横肉”,杀气腾腾。
课文中康大叔与华老栓在刑场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描写中,康大叔动作粗野蛮横,“抢”、“扯”,“裹”、“塞”、“抓”、“捏”等动作无不透露出他的霸道、凶残。
这是一个地道的地痞、流氓形象。
如此形象,何言美感。
英国美学家爱迪生说:“凡是小平常的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个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悦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它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
”“凶恶”、“蛮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新的小平常”品质的审美对象,它能满足人的好奇心,刺激人的想象,使人获得一种美的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洞察这类丑形象的凶恶本质,满足人的好奇心,即使学生对生活有更清醒的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地去维护善,同邪恶势力作斗争。
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人性向善的美感。
二、虚伪型上识正直虚伪足对“真”的放弃,对自由的否定,虚伪的表现就是丑。
这类丑形象在课文中并不少见。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当他们认为于勒“发了财”时,便称于勒为“好心的”,并盼望他早早归来;当看到现实中的于勒是一个穷当蛋,他们就立刻改变态度,鄙夷地称为“家伙”,并骂他是“流氓”,像逃避瘟神一样逃避于勒。
人性的美与丑《威尼斯商人》的人物塑造
人性的美与丑《威尼斯商人》的人物塑造《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在其中,莎士比亚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
本文将从善良与恶毒、爱与仇恨、悲剧与喜剧等多个角度,对《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塑造进行论述。
1. 善良与恶毒的人性对比剧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商人安东尼奥就是一个充满善良的人物。
作品开篇,安东尼奥向朋友巴萨尼奥借贷一笔钱,丝毫不计较利息,体现出他的慷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犹太人夏洛克。
夏洛克以其刻薄和冷酷而著称,他恶毒地对待安东尼奥,以压低利率为条件提供借贷,并设下血盟,企图伤害他。
莎士比亚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比,充分展现了人性中美与丑的两个方面。
2. 爱与仇恨的复杂纠葛威尼斯商人巴萨尼奥与名闻遐迩的美女波西娅之间的爱情线索,更是展示了人性美与丑的对比。
巴萨尼奥爱波西娅至深,为了取悦她,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
而波西娅的继承人兰索罗也对巴萨尼奥怀有深厚的友谊和敬意。
然而,仇恨也隐藏在这种爱情的背后。
夏洛克因为对巴萨尼奥的嫉妒与仇恨,设下陷阱威胁波西娅与巴萨尼奥的爱情。
莎士比亚通过这些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中爱与仇恨的既相伴又矛盾的一面。
3. 悲剧与喜剧的交织威尼斯商人这部作品被人们视为悲剧的经典之作,然而,喜剧因素也贯穿其中。
首先是劳伦斯商会的情节,劳伦斯商会在法庭上捍卫巴萨尼奥的正义,通过骗取夏洛克签署一份致命的契约,最终解救了巴萨尼奥。
这段情节展现了人性中智慧与机智的一面,带给观众欢乐与解脱。
其次是巴萨尼奥和波西娅重逢的场景,轻松活泼的场景渲染了剧作的喜剧氛围。
莎士比亚通过悲喜交织的剧情,凸显了人性的美与丑的多重表达。
总结通过对《威尼斯商人》的人物塑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人性的认识非常准确。
他通过安东尼奥和夏洛克这两个对立的角色,对人性的美与丑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同时,爱与仇恨、悲剧与喜剧的并存,更是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丑的艺术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观念和视角,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
丑的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态度和意识。
它能够打破传统美学的束缚,呈现一种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首先,丑的艺术可以帮助人们看到真实的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美的标准无处不在,这使得人们很难认识并接受自己的“丑”。
然而,丑的艺术是一种反美的艺术,它不仅能够展现不完美的一面,同时也能以一种诙谐或夸张的方式来突出一些缺陷或不足。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让人感到轻松愉快,也让人们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
丑的艺术使人们意识到完美并不是必须的,反而不完美才是珍贵的。
其次,丑的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洞察周围的世界。
丑的艺术常常将一些常规、常见的物品或事物以非常规、非常见的形式呈现给我们。
这种颠覆往往会让人感到独特和新奇,同时也会让人们对原有的东西重新产生认识和理解。
丑的艺术无时无刻不在探索世界的更深层次,它们让我们多看一眼、多想一下,从而发现一些以前未曾发现或忽略的事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借助丑的艺术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最后,丑的艺术可以成为一种社会批判的工具。
艺术家使用丑的形式来刻画某些社会问题或人性弱点,这种方式给人以深度的思考。
丑的形式常常可以揭示那些常规美学无法揭示的问题,此时,其反叛的性质给人以警醒。
例如在很多荒诞派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些种族歧视、阶级差距等问题。
这不仅引领人们去思考,也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刺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丑的艺术里蕴含着独特的价值。
它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提供一种新观念、新视角,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
它能让我们更容易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丑的艺术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欣赏和体验。
通过了解它们,它们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开放、更自在、更真实的生活。
人性的美与丑《活着》的人物塑造
人性的美与丑《活着》的人物塑造《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描绘,展现出了人性的美与丑。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他的遭遇,深刻反思了人性的善恶两面。
本文将通过对《活着》中几个重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呈现出人性的美与丑。
一、主人公福贵的人性之美福贵是小说中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人性之美体现在他对家庭的疼爱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尽管他经历了诸多苦难和挫折,却始终心系家人。
他努力工作,不惜付出一切,只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在困顿的岁月中,他不屈不挠,坚持活下去,以保护和照顾妻子和孩子。
他的人性之美体现在他对家人的无私奉献和无尽的爱。
二、王二的人性之丑王二是小说中的反派角色,他的人性之丑体现在他的自私和残忍。
他是一个贪心而冷酷的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地欺骗甚至伤害他人。
当他发现可以借助福贵家的势力来获取利益时,他无情地背叛了福贵,将其抛之一旁。
他没有正义感,背离道德底线,他的行为凸显了人性中的丑恶面。
三、小光明的人性之美与丑小光明是福贵的儿子,他的人性之美与丑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
起初,小光明纯真善良,对家庭充满爱心,对福贵充满了敬爱之情。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光明渐渐变得自私和冷漠。
在逆境中,他放弃了对福贵的关爱,追求个人利益。
他的人性之美在童年时期得到了展现,但逐渐被世俗观念和自私的欲望所侵蚀,显现出了人性的丑陋面。
四、孙少平的人性之美与丑孙少平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他的人性之美与丑展示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孙少平与福贵一样,都是普通农民,但在逆境中,他的内心逐渐受到腐败和残酷世界的侵蚀。
他开始变得自私和狡诈,甚至对福贵采取不公正的手段。
他的人性之美被世俗的环境所冲淡,而人性之丑则在逆境中逐渐浮出水面。
综上所述,《活着》通过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
福贵的无私奉献和对家庭的疼爱,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一面。
而王二、小光明和孙少平等角色的形象,则揭示了人性中的丑恶面。
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名词解释人们常常将美与丑视作对立的概念,认为美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而丑则令人感到不悦。
然而,丑并非仅仅是一种让人不悦的事物,它在美学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并对几个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丑角理论丑角理论认为,丑角是舞台戏剧中非主角的一类角色,他们通常外貌丑陋、言行滑稽,但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欢笑。
丑角在剧作中扮演着调剂氛围的角色,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语言,带给观众欢乐和轻松。
丑角的存在使得整个剧作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观众更容易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在美学上,丑角也具有较为深层的含义。
他们常常被用于反衬主角的美好形象,通过对比突出主角的美丽和善良。
丑角的存在使得整个艺术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张力,也增强了观众对美好的欣赏和认同。
二、丑陋之美丑陋之美是一种美学概念,指的是一些外表看似丑陋或不协调的事物却因其独特性而具有吸引力。
例如,一些艺术作品中的丑陋形象,通过艺术家的处理和表达,被赋予了某种美感。
这种美感并非来自于外表的美丽,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者的情感共鸣而得到的。
丑陋之美的存在引发人们对审美标准的思考。
它挑战了传统美学观念中对于美的定义,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世界的多样性。
丑陋之美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视觉上的冲击力,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对传统美的挑战和突破。
三、丑态美学丑态美学是一种关注人类悲剧性的审美理论。
它认为,真实的人性往往包含了各种丑陋和矛盾,而深入探索这些矛盾和丑陋正是艺术的使命。
丑态美学关注的是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探讨人类在痛苦和苦难中所表现出的真实和美的一面。
丑态美学突破了传统美学对美好的理解,将人性的种种丑陋和痛苦纳入美的范畴。
它认为,真实的美应该是包容与接纳的,不仅仅局限于外表的完美和优雅。
丑态美学通过展示人类在丑陋和痛苦中所显示出的勇气和希望,引发了人们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并通过审美体验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认同的方式。
文学专业学习总结探索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与丑
文学专业学习总结探索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与丑文学专业学习总结——探索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与丑在文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欣赏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深入探索文学作品中的人性表现,我们不仅可以理解作品的主题与情感,还能对人性美与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文将从此角度出发,简要总结文学专业的学习经历并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与丑。
人性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作家通过塑造各种角色,表现出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美好的人性展示着我们的善良与勇敢,伟大的作品常常以此为线索展开。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内心挣扎、忍辱负重的精神展示了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坚守。
这种人性美的展示,不仅让读者感动,也引导读者思考自己内心的动荡与追求。
然而,文学作品也不回避人性的丑恶一面。
作家通过塑造各种恶劣的角色,来展示人性的黑暗与丑陋。
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主人公罗德热诺夫斯基因为自身的罪恶行为而陷入道德与精神的挣扎。
这样的作品让我们直面人性的丑陋与罪恶,警醒我们时刻保持对善良的追求。
在文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只有充分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与丑,才能真正欣赏和评价一部作品。
在阅读中,我们需要关注角色的心理描写、行为动机、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从中探寻人性的不同表现。
同时,在文学理论的引导下,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与解读来发现作家创作时想要传达的意图。
除了理论的学习,创作实践也是文学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表达自己对人性美与丑的思考与感悟。
写作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形式,但无论何种形式,都要追求表达的准确与精炼。
在创作中,我努力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融入到作品中,让读者能够共鸣并思考人性的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与丑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
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我们才能拥有更全面的世界观。
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性美与丑,其实也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特点,给我们带来了触动与启示。
浅谈审美形态中的“丑”
浅谈审美形态中的“丑”作者:秦彦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2期摘要:本文着重从丑产生的原始时代、古希腊时代和西方现代主义时代三个历史阶段进行研究。
从美学史的发展和美学学科的构成来看,丑是一个在当代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审美形态和范畴。
同时,也成了当代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审美;审美实践;审美形态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88-01由于美学的发展,在现行的“美”者来看,“丑”是一种形态;但从“丑”者的角度来看,“美”则又成了另外一种“丑”的形态。
丑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
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而我们今天对于丑的理解,也显然是一个丑在社会和历史中不断发展的结果。
所以从当代的历史出发,我们研究丑,不得不首先研究丑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原始时代在原始时代,丑以怪诞凶恶的面貌出现,但这种面貌在当时并不认为是丑,而认为是美,或者美丑混杂,美丑不分。
原始时代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在原始艺术中它所再现的对象的意义往往会超出它的物质存在,而与巫术、宗教以及其它的社会力量联系在一起,艺术家企图通过他的象征符号去表现他所要表现的意义。
丑本来包容于原始人的宗教活动,表现的内容是对神秘世界的恐惧,产生的基础是主体尚处于蒙昧状态,自我意识没有充分觉醒。
只有当人从蒙昧状态觉醒后,主体与客体在观念上逐渐开始分离,丑的真实面目才日益暴露出来。
只有当人从完全的宗教意识中逐渐解脱出来以后,人才逐步具有了区别美丑的感觉能力。
这种感觉能力形成的标志,就是把原先作为自己崇拜对象的图腾或神像转变成了美的或丑的对象,并进一步在人生实践之中逐渐形成了衡量美丑的标准。
二、古希腊时代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美丑分明,美就是美,丑就是丑。
古代文学中的人性美与丑展现
古代文学中的人性美与丑展现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人性美与丑的展现。
在这些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在美与丑之间的挣扎与探索。
古代文学中的人性美的展现,往往通过塑造高尚的人物形象来体现。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聪明、才华横溢,对待亲友关系极为真挚,对待爱情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他对黛玉的深情厚意,对宝钗的真挚友情,以及对其他女子的温柔体贴,都展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美好。
贾宝玉的形象不仅是一个文学形象,更是对人性美的一种理想化的追求。
除了高尚的人物形象,古代文学中也展现了人性的丑陋面。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他们原本是正直的人,但因为社会的不公与压迫,被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他们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暴露了人性中的贪婪、残忍和无情。
虽然他们的行为不可取,但这些丑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古代文学中的人性美与丑的展现并不局限于主要人物,也可以通过描写小人物来体现。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他贪吃、懒惰,经常偷懒和犯错,但他同时也有着善良和可爱的一面。
他对师父的忠诚和对悟空的友情,以及他在关键时刻的勇敢表现,都展现了他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通过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形象,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更能够感受到他身上所展现出的人性美。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对人性美与丑的展现,更是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描写,探讨了人性中的爱与欲望、情感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通过对梁山好汉的描写,探讨了人性中的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之间的较量。
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对孙悟空的描写,探讨了人性中的智慧与愚蠢、勇敢与怯懦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人性美与丑的展现,更是对人性的深度思考与探索。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摘要】《丑之美》是一部探讨生活中丑和艺术中美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美与丑的边界模糊、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生活中的美与艺术中的丑、生活中的丑陋展现和艺术中的美的创造等角度来浅析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
通过审视生活中的丑来感受艺术中的美,我们可以发现,生活和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在生活中的丑陋中,也能发现美的存在,这种对生活的审视和探索能带给我们更加丰富和有趣的艺术体验。
生活中的丑并非应当被忽视或遗弃,而应当被审视和探索,从中发现不同寻常的美的存在。
通过深度的审视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艺术中的美,也能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丑。
【关键词】引言、文学作品、生活、反思、丑之美、主题、内容、美、丑、边界、模糊、艺术、展现、创造、互动关系、审视、存在、结论。
1. 引言1.1 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反思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反思是一种深刻的思考与观察,通过对生活中的细节和现象的探索,作家们能够揭示出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作品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人物,通过这种重新构建的方式,使读者重新审视生活,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探讨。
1.2 《丑之美》的主题与内容《丑之美》是一部以生活丑与艺术美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通过程丛兰的笔触展现了生活中的各种丑陋与艺术中的美好。
这部小说主要围绕着一个不被社会认可的女性艺术家展开,她身处贫困和孤独之中,却始终坚守自己对艺术的信念。
作者通过描述她的生活和艺术创作,深入探讨了丑与美的边界、生活中的丑陋和艺术中的美感等主题。
《丑之美》的主题包括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美与丑的探讨。
通过对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的描写,读者可以看到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艺术家如何逐步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美丽的作品。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对个体生活的写照,更是对整个社会对于美和丑的看法的反思,以及对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探讨。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发现的人性之美与丑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发现的人性之美与丑。
我想探索的是人性之美。
在这个世界里,美是巨大的力量。
小说中的盖茨比以其对黛西的痴迷与追求,展现了对爱情和美丽的极端崇拜。
正是这份美丽,驱使他变得富有、著名并创造了一个让人艳羡的生活。
尽管盖茨比的追求显得具有一定的虚伪和不现实性,但他的热情和对完美的追求令人动容,这是人性中美的一面。
此外,在盖茨比的追逐之中,我们还发现了人性之美在友谊和牺牲中的体现。
尽管盖茨比是一个孤独且神秘的人物,他与尼克建立了一份深厚的友谊。
尼克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也成为了盖茨比在生活中的重要伴侣和朋友。
在小说的结尾,尼克是唯一留下来为盖茨比送行的人,这是一种无私的友谊与牺牲。
这种友情体现了人性之美在关系和情感中的价值。
然而,与人性之美相对应的是人性的丑陋。
《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揭示社会和人的贪欲以及道德堕落,展现了人性中的丑恶面。
小说中的人们对金钱的狂热追逐暴露了贪婪和功利的本质。
乔丹和汤姆这两个角色就是贪婪和自私的代表。
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享受,无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除此之外,他们经常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追逐快乐,比如勾结喧嚣的夜生活、插足他人的婚姻,这显然是道德堕落的体现。
另外,小说中对盖茨比的旧日友人所展示出的虚伪和冷漠也是人性丑陋的一种体现。
当盖茨比的繁荣消失,他的旧日友人也紧跟其后,对他的疏远、嘲笑以及对他生活的不关心,揭示了人性中冷酷和无情的一面。
这种对盖茨比的背叛与冷漠,同时也暴露了人性中的虚伪和对外表和名利的追求。
然而,正是在这种人性的丑陋中,小说也展示出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改变的渴望。
盖茨比对黛西单纯而无条件的爱并未因为她的虚伪与背叛而改变。
盖茨比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她的心智,并希望重新开始。
尽管最终盖茨比的追求以悲剧的结局告终,但他对未来的希望仍激励着我们。
2023年的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发现的人性之美与丑陋依然深刻而现实。
【散文】丑人的魅力
【散文】丑人的魅力魅力,即是对他人的吸引力。
容貌的媸妍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有魅力。
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相貌平平,甚至于丑陋,但是心灵里有一种崇高的人格的力量,头脑里有强大的思想的力量。
这样的人不仅有吸引力、凝聚力,而且有影响力。
庄子《德充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卫国有个面貌特别丑陋的人,名字叫哀骀它。
这个人虽然长相丑陋,但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男人如果跟他交往一段时间,就会留恋他的德行,与其亲近。
女人一旦见了他,就会说:“与人为妻,宁为夫子妾。
”鲁哀公感到这个人太神奇了,从不曾听说哀骀它倡导什么,只是常常附和别人罢了,他没有居于统治者的地位而拯救他人于临近败亡的境地,他没有聚敛大量的财物而使他人吃饱肚子,他的才智也超不出他所生活的四境,凭什么如此吸引人呢?鲁哀公于是差人把他请来,一个月之后,便感知到他为人处事的诚实可信,与其相处不到一年,就特别信任他。
我想,哀骀它一定是个人格健全,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他不显山露水,不谄媚,也不笼络人心。
但他是个待人真诚、热情善良、善解人意的人。
这是他道德修养的魅力。
在这个世界上,形丑而质美的人物为数众多。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他身材矮胖而粗壮,嘴大唇厚,且鼻子扁平,但他那肥硕丑陋的身躯里却装满了整个希腊的精神和智慧之美。
苏格拉底坚信有普遍意义上的善,有正当合理的价值规范。
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正确的认识指导正当的行为,正当的行为才能使人活得幸福。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众人传授正义、勇敢、节制、虔敬、智慧。
他以独特的方式影响身边的一切热爱光明、热爱正义、热爱智慧的人。
他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所有能吸引的铁铆铁屑。
即使他长眠于爱琴海附近的疆土中,前来朝拜者依然络绎不绝。
苏格拉底如一柄利剑,劈开混沌。
康德的丑陋不逊色于苏格拉底,但他同样也因博学强识、著作等身而成为人类哲学史上的丰碑。
当人们借助于他的哲学巨著,向真理的殿堂跋涉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向他投以钦敬的目光。
丑中生美 庄谐共生――论丑角之美
丑中生美庄谐共生――论丑角之美【摘要】中国戏曲中的丑角艺术,在世界演剧史上享有着特殊的地位与声誉。
丑角,是深受观众欢迎的喜剧性人物,以插科打诨、幽默、诙谐、灵活而见长。
他包涵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蕴和传统美学的审美情趣。
本文从探讨丑角的起源历史发展、地位及影响、艺术特色和审美取向入手,力图使这一独具特色的古老艺术行当充分展示其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关键词】丑丑角戏曲艺术美学范畴在一些戏剧作品中,丑角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要是出戏,就必定有丑角的表演。
他是深受观众欢迎的喜剧人物。
戏曲中无论喜剧也好,悲剧也好,都要有丑角穿插其中,他们用诙谐风趣的表演,夸张的神情动作,丰富的喜剧色彩,令人捧腹的语言,丰富了我国戏曲的角色。
中国传统戏曲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行。
丑是排在最后的,这并不是说明丑的地位不重要。
在许多剧目中,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人物。
出现了许多把丑角演好、演绝了的名丑。
传统剧团的团长都是由丑角担任,中国戏剧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就是名丑萧长华先生。
由此可见丑角的重要地位。
丑角艺术是笑的艺术,丑角扮演的都是逗人发笑的滑稽人物,其中又以小人物见长。
我国戏曲中的丑角,造型是在鼻梁上涂着白粉,模样确实不俊俏,更谈不上什么美,但他们大多都是有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针砭时弊,伸张正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可敬可爱的人。
本文试图从丑角的历史渊源流变及艺术特色及社会功用谈起,探索丑角艺术的美学价值、特征及其规律。
一、丑的称谓内涵及流变丑,这个名词的产生和释义,说法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1.许慎《说文解字》中:“丑,可恶也。
从鬼酉声。
”2.戏曲史学家王国维认为“丑”是“爨”(音“窜”在金元时代泛指演剧)。
3.明人徐渭认为“丑”是“醜”的省文。
他在《南辞叙录》中说:“以粉墨涂面,其行甚丑。
今省文作丑。
其实以粉墨涂面是旧戏最早期的化妆技术,不能专指丑角,有些以偏概全之义,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4.明人祝允明,认为“生、旦、净、丑”都是反其实而命名的。
基于莎士比亚戏剧教学探究丑角形象的人性哲学意蕴
基于莎士比亚戏剧教学探究丑角形象的人性哲学意蕴摘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有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留存于世。
在作品中莎翁除了对爱情、战争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之外,也着力剖析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研究发现,作品中的丑角形象集中体现了莎翁不同阶段的人性哲学。
因此,在戏剧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丑角群体,分析欣赏其戏剧功能,不但能加深对莎翁作品的认知,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莎翁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人性哲学。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教学;丑角;人性哲学Keywords:Shakespeare;dramateaching;clown;humanphilosophy一、关于小丑形象的理论综述3.小丑的基本特征。
我们了解到传统小丑有许多特征,如形体特征、服饰特征、心理特征、语言特征及社会地位等等,这些特征让小丑在剧中众多人物形象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尽管莎翁剧中的小丑与传统意义上的小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莎氏小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拥有传统小丑所没有的独特风格,就是他们的层次或“段位”更高,性格上也更加完善,归纳起来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社会地位和清醒的自我意识。
我们知道,西方的职业小丑是王公贵族豢养用来专供逗笑取乐的特殊仆人,他们享有某些特权,莎翁笔下的小丑亦是如此。
一方面作为臣子或者仆人,他们非但不用像普通仆人那样干一些跑腿传话的具体活儿,而且还享有比普通仆人更好的生活待遇和更大的言论自由。
另一方面作为小丑这个为人所不齿的职业,作为一个依靠出卖欢笑谋生的家奴,无论在主人还是一般人眼中,小丑的身份和地位都是十分低贱的。
虽然享有言语特权,但同时也会招致惩罚,因此他们的生活自然是充满了辛酸。
然而,莎氏小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傻瓜,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清醒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对自己身份地位的高度自觉。
基于如此清醒的自我意识,小丑们会采用自嘲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必要时也会“委婉地”为自己辩护。
正如《皆大欢喜》中试金石所说的一句话,“傻子自以为聪明,但聪明人知道他自己是个傻子”,这也是小丑智慧和自我意识的绝妙体现。
以丑探讨人性的解放
以丑探讨人性的解放一、古希腊时期“丑”在古希腊时期,表现丑的艺术品是很难见到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希腊时期没有丑的形象。
美杜莎在希腊神话中是丑的代表。
她是戈尔戈三姐妹中的一个,无论谁看见美杜莎都会变成石头,作为生命的绝对否定者,美杜莎极其丑陋:铁爪、獠牙、龙鳞、蛇法。
大英雄珀尔塞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帮助下,利用铜牌映照出美杜莎,才砍掉她的脑袋。
美杜莎死后她的头像留在雅典娜标志性的盾牌的中心,象征着雅典娜的战无不胜。
事实上,美杜莎原来是个极美的姑娘。
她周身上下无处不美,而最美的就是她的头发。
后来在雅典娜的神庙遭到了海神涅普图努斯的奸污,因而受到了雅典娜的惩罚,把她的头发变成了丑恶的蛇。
在美杜莎由美变丑的过程当中,雅典娜等诸神的蛮横无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隐喻的其实是美的绝对性。
不符合神的意志的或伦理的则是丑的,即使是外表美的也会被变成丑陋的,而无辜的美杜莎则成了美统治下的神的世界的牺牲品。
令人惊讶的是在极其崇尚美的古希腊,作为丑的象征的美杜莎却在“宙斯之盾”上占有一个显著的位置。
在这里,丑的美杜莎已经实现了由丑到美的转化,凭借之物便是雅典娜和她那极富象征意义的盾牌。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丑还是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在神的光辉之下,丑与人性一样是被否定的。
丑与美一样,本身具有独立性,但是我们在描述丑的时候,通常会借助于美的经验来间接描述丑。
正像歌德在《浮士德》中说的:虽然“美与丑从来不曾协调”,但是却又“挽着手儿在芳草地上逍遥”。
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并不等于说美与丑只具有相对性,即美与丑没有固定的标准。
在美学史上却错将美与丑相比较而存在,似乎美与丑存在着转化。
譬如老子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但不可忽视的是老子所说的美与善分不开,丑与恶分不开。
并且老子是在道德角度论述的美丑之间的转化,而这在美学意义上不一定行得通。
二、基督教时期的“丑”在基督教时代,人被认为是丑的。
这也是基于与美的比较中得出的结论。
红楼梦观后感揭示人性之美与丑
红楼梦观后感揭示人性之美与丑在阅读《红楼梦》之后,我不禁对人性这个课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描绘出的各个人物形象,既有高尚的品质,也有丑陋的行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以下是我对《红楼梦》观后感中的“人性之美与丑”的认识与思考。
1. 秉持初心,坚持善良在《红楼梦》中,有一些人物形象对我印象深刻,他们是秉持初心,坚持善良的人物。
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他们身处纷繁复杂的世俗纷争中,仍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他们对待人事物的态度十分端正,尊重生命、珍惜友情、爱惜自然,充满人性的光彩。
这些人物形象让我深信:人之初,性本善,只有坚持善意,才能维系人性中的美。
2. 利欲熏心,入世成魔与善良相对立的,则是红楼梦中那些利欲熏心、深陷世俗的人物形象。
如贾政、王熙凤、薛蟠等等,他们渐渐地被物质的诱惑迷惑,变得冷酷无情。
他们眼中只有利益,只有欲望,毫无人性可言。
有人说:“为富不仁”,我倒觉得这句话说反了。
真正为富,方知君子之美,而无德无信,那才是真正的为富不仁。
他们陷入世俗的泥沼,最终丧失了灵魂和生命的意义。
3. 误入歧途,自毁前程不仅如此,《红楼梦》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从晴雯到薛宝钗,从贾母到贾琏,从林黛玉到薛芷蕙等等,这些人物既有高尚品格,也有人性的弱点。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慎误入歧途,自毁前程。
而这些误入歧途的原因,大抵在于内在的弱点被外在的复杂环境所刺激。
正如《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所说:“贪婪刺激了骄傲,欲望挑逗了诱惑,心理障碍迫使了愚昧。
”4. 从身边小事,见人性迥异在《红楼梦》的情节中,不时出现一些小巧玲珑的故事。
这些故事或情节,或揭示人性的美好与光辉,或让人见识人性的丑恶和卑劣。
比如:贾母爱孙心切,化解了各种矛盾;宝钗送画传情,表达了纯真的爱意;刘姥姥跋山涉水,表现了坚定的人格。
这些小事原本不起眼,而在《红楼梦》里则突出了人性的不同面貌,让人深思为人处世之道。
5. 其实这是一种智慧总之,《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展示出了人性的光辉与美好,也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和卑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形象亦蕴含人性美
[摘要]电影《立春》反映的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了一群艺术性人物追求艺术理想、幸福生活失败的丑形象,如主人公王彩玲、黄四宝等。
但丑形象也能表现出来人性美,其生活真实性中亦蕴含勇敢、适应能力、永恒的精神追求等方面的人性美。
《立春》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在影响、塑造观众的精神形象。
[关键词]丑形象;理想,歌剧;蕴含;人性美
《立春》在意大利罗马电影节获最佳女主角奖,引起影视界的关注。
网络媒体也传递有关演员、拍摄、剧情修改的信息。
将这些信息同《立春》反映的时代、塑造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就能看到《立春》有一个塑造丑形象,而丑形象也表现了人性中固有美的特别之处。
一、《立春》塑造丑形象
1主人公王彩玲的形象。
为了塑造王彩玲的丑,演员增肥三十斤,装一副龅牙道具,面饰黑斑,身着与年龄、性别、职业均不相称的粗俗的衣服,言行、举止也有失未婚青年女性、教师职业的文雅。
但她却要依靠亮丽的嗓音把意大利歌剧唱到北京,唱到巴黎的歌剧院去。
歌剧皇后的美好理想,同其丑陋的现实形象相比较,美与丑的差距之大,令人为之惊诧。
王彩玲的内心世界也不乏丑陋之处,其中有的是对现实的无奈,有的则是自己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知识水平的问题。
王彩玲自信自身的好嗓子,向往西洋音乐殿堂,是无可非议的,但她那小城镇中形成的自以为是的心态则是丑陋的。
她把爱慕西洋歌剧并且爱慕自己的周瑜说成烂杏,不合情理的刺伤一颗无辜的心。
而对自己的爱情态度则相反,不顾黄四宝的多次明确拒绝,从不想自己是否是黄四宝心目中的烂杏,一味穷追不舍,并在黄四宝醉酒时与其同眠共枕。
事后黄四宝到学校揭发她的丑陋行为,她还例外的穿上漂亮衣裙,跳塔殉情,一味的我行我素。
这同时也揭示了王彩玲灵魂中不够友善,缺乏理性,缺乏理解别人、体谅别人的一面。
王彩玲为了美化、包装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还向周围的人说谎。
王彩玲苦心经营多年的理想、幸福到头来破灭了,成了卖羊肉的个体户。
2其他人物形象。
其他几个人物也同王彩玲一样,显露各自不同的丑陋之处。
志向高远,立志考上中央美院的黄四宝没有看出同样有非凡艺术梦想的王彩玲会在自己追求艺术理想处境困难时,
对自己的青春狠心下手。
他的长发是高贵的艺术家的象征、他坚贞、纯洁、高品位的艺术气质及其道德情操,使自己怎么也接受不了现实中如此残酷的毁灭性的精神打击。
他受不了,他追梦的博学与理智全都被击溃了。
他在学校发疯似的大叫王彩玲,发出痛苦绝望的号叫。
黄四宝不追梦了,他可以用他原有的知识、道德、聪明、才智,在单位或在商海中干出成绩,倒也没有,他成了被人穷追猛打的骗子。
胡老师心胸狭窄,不容别人对他的舞蹈有不同的看法,以为自己是别人喉中的刺。
这种病态的心理,使他以强暴妇女为报复手段而锒铛入狱。
他反以入狱为精神解脱。
高贝贝一心向往西洋歌剧,与王彩玲追着同样的梦。
但高贝贝却对挣扎在同一条理想道路上的王彩玲施以欺骗手段,使王彩玲支持自己,并获得参赛的或功。
这些都揭示了人物心理、行为丑陋甚至丑恶的一面。
还有张老师自以为得意的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也破灭了。
总之,电影描写生活中具有形丑、心理丑特点,而理想在现实中破灭了的一群人物形象。
二、丑形象表现出来的人性美
人性是人的本性及其基础上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等。
就人类历史、现实生活及文艺作品反映的内容而言,人有丑与美、贫与富、贱与贵、贼与王等区别,但以人本性为主的
人性则是相同的。
《立春》反映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同样都在为吃、穿、住、行、理想、婚姻、娱乐等生活需要,追求相应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这种人性本能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的永恒的动力。
从《立春》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勇敢、应变能力、永恒的精神追求方面的人性美。
1勇敢。
王彩玲、黄四宝、胡老师在现实生活中,都在坚定不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
王彩玲甘冒别人的不理解,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自己的艺术理想。
黄四宝留着艺术家的长发,以示自己考美院,成就艺术理想的决心。
胡老师虽然心胸狭窄,但还是冒别人的异样眼光,表演芭蕾舞蹈。
高贝贝追求艺术梦想,剃光头,不择手段,获得比赛成功,其中不惧现实困难,克服阻力的勇敢精神还是有的。
争取物质、精神方面的理想、幸福是人的权利、自由。
他们在追求中渲染、烘托了艺术发展的气氛,也取得竞赛的好成绩,都说明这群人具有人性中的勇敢美。
2应变能力。
改革开放,人拥有了选择职业及其生活方式的权利。
王彩玲多次到北京去,争取新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环境。
当生活
撞击得她放弃追求艺术理想、婚姻幸福时,她领养了小孩,下海卖羊肉。
一个从音乐教师生涯,追求最美的艺术理想、幸福生活,到收养孩子、卖羊肉,这其中有多大的落差,可王彩玲承受住了这种落差,并坚定勇敢地面对生活,适应生活。
高贝贝有欺骗的丑行,但应变的能力是有的,并取得了向往的成功。
周瑜追求王彩玲不成,便剪短了头发,同他人结婚生子,愉快地面对生活。
这些都表现出了人性中坚韧的应变能力之美。
3永恒的精神追求。
人对物质、精神必须有所追求,因为这是人生存的本能所在和基本要求。
没有精神追求的人,就是没有希望的人。
个人有精神追求,组成的家庭才能有希望;以家庭为基础的国家、民族才能有希望,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王彩玲多年为之呕心沥血,辛苦经营的艺术理想、幸福生活被现实击碎后,身处领养孩子、下海卖羊肉的窘困处境,但当她同孩子在天安门广场游玩时,她的内心世界又被为之付出无限,而收获适得其反的西洋歌剧皇后理想所占据。
在幻想的世界里,音乐殿堂是无比的金碧辉煌,她的形象是无比的美丽,歌声是无比的美妙。
这又是影片展现给观众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但从人性的角度看,这正反映了人性中不可磨灭的、永恒的精神追求之美。
三、结语
《立春》像所有的影视作品一样,反映社会生活,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又在使人们认识、理解生活中的某种理性时,塑造人们的精神形象。
[作者简介]秦岁明(1956―) 女,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平面设计;王坤(1982―),女,山东青州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