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合集下载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但是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样基础性的问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长期以来,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索,有两个误区,一是没搞清素质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模式,应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而非育才模式,以育才取代育人,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以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以考试分数取代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将素质教育模式化,而实际上,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基层探索应该是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

”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如是说。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适度的教育,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则是一种过度教育,具体表现在:•一是功能过度。

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让一个生物人转化和成长为社会人,过早地与成功、发达等宏伟愿景、远大理想对应起来,对于一个普通的未成年人而言,在现阶段是大而无当、虚幻空洞的。

•二是内容过度。

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合适?目前普遍来说,学生的书包过重,所学内容过多、过深。

•三是责任过度。

全社会关心学校,学校却“办”了全社会。

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的一切都归学校管。

校长充当了炊事员、采购员、保安员等角色,把所有事情都管了,唯独没精力管教学。

地方官员大多把重视教育,简单地或者功利地理解成了办学校、建房子,很少关心教育本身。

政府责任过度,往往就是政绩的过度、基建的过度、浪费的过度。

•教育本来应是家庭的事、团体的事、社会的事,现在却全部成了政府的事情。

结果该有学校的地方都由政府投入,把所有的学校都搞成公办,民办教育没有了发展空间。

这种过度的责任,还推高了群众择校的热情和对教育不公的不满。

•四是学制过度。

现在孩子发育提前,结果该恋爱的时候在读书、在拼高考,等到上大学了,青春期已经过了,既不爱读书,也不会谈恋爱了。

以人为本就是该干啥的时候让他干啥。

基础教育,十年足矣。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教师演讲稿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教师演讲稿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教师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深感荣幸,因为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

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时代,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所在。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

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身心健康。

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它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分数。

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面对未来社会挑战时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

它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方面。

这些素养的培养,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想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阐述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学会学习”的案例。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许多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学习。

然而,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

一位名叫张强的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能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会学习”的典范。

再来说说“责任担当”。

在我们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

学生时代,我们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承担责任。

一位名叫李婷的女生,在班级中担任班干部,她以身作则,带领同学们共同维护班级秩序,为班级争得荣誉。

她的行为,正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责任担当”的体现。

最后,我想谈谈“实践创新”。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一位名叫王浩的男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他的发明创造不仅获得了国家级奖项,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实践创新”的结晶。

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教育:培养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其核心本质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分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进行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重要能力。

它涵盖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我国目前将核心素养划分为七个方面:文化基础:包括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健康素养:包括身心健康、运动能力、心理健康等。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等。

创新素养:包括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等。

劳动素养:包括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等。

核心价值:包括爱国情怀、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等。

二、学科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1.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载体。

要打破学科壁垒,打破知识传授的局限,构建涵盖文化、科学、健康、信息、创新、劳动等方面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可以将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融入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2. 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如合作学习、设计实验学习、体验式学习、翻转课堂等,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

3.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4. 重视情感和价值观培养:核心素养包含情感和价值观。

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爱国情怀、诚实守信等。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概念辨析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概念辨析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概念辨析
一、素质教育
1、概述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实施课堂教育、实践教学以及生活教育的统筹实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健康的心理、智力、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自我管理能力,训练自学能力,以及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书写生活史的综合教育。

二、核心素养
1、概述
核心素养是指能够持续推动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态度、知识和行为表现,以及其根植于全人类的基本道德素质和与未来国家发展有关的其他技能,被一般认为是建立有责任、有使命感、有力量、有活力、有坚毅意志、有健康意识的现代公民所必备的一套基本素养。

2、特点
三、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概念辨析
1、目标不同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关注身心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服务意识、全球意识等基本素质的个体。

2、实施方式不同
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包括课堂教育、实践教学以及生活教育综合实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实施方式是“全学科、全域、全就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服务意识以及全球意识等基本素养。

3、效果不同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获取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生活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有责任、有使命感、有力量、有活力、有坚毅意志、有健康意识的现代公民。

而核心素养的作用则是持续推动健康成长和发展,真正实现“大个性”的健康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如何与“素质教育”对接

核心素养培养如何与“素质教育”对接

核心素养培养如何与“素质教育”对接当前,在理解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时,特别需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核心素养”在我国引起关注的理由是什么?它是否提出了素质教育没有关注或注意不够的问题?经合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与跟进,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股国际潮流。

因此,核心素养研究引起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是很自然的,也是有意义的。

但是,跟风、随大溜不应是我们关注核心素养问题的主要理由。

国际核心素养研究背后所显现的,是对于当今信息化、知识经济和终身教育时代人的身心发展应作出哪些新的回应的关注,而这些关注点又是我国过去素质教育没有注意到的,这才是我们借鉴和重视核心素养研究最重要的理由。

因此,我国研究核心素养问题,既应充分借鉴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的成果,也需要结合我国多年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研究。

第二,“核心素养”能否用“核心素质”“综合素质”等概念替代?“核心素养”似乎可以用“核心素质”“综合素质”等概念来替代,或者说,可以用“核心素质”“综合素质”等去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

首先,从素质、素养内涵的一致性来看,“核心素养”与“核心素质”并无实质意义的不同,而只是说法有别。

其次,从国外“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和结构分析来看,作为与实际活动相对应并具有综合性的“核心素养”,当我们进一步分析其构成要素时,必然会以更具体的与人的活动某个方面特征相对应的素质要素来理解核心素养,如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就是从相应的知识、技能、态度去分析其构成的。

因此,“核心素养”其实就是指人成功应对复杂情境中的某种实际活动所需要的“综合素质”。

当然,“核心素养”研究突出的是当今时代背景中,人的成功生活和社会健全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质”“综合素质”。

理解到“核心素养”与“核心素质”“综合素质”的一致性,更利于将核心素养培养与我们熟悉的“素质教育”对接,避免将“核心素养”当作是一个全新的、与素质教育无关的东西来理解。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二者关系辨析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二者关系辨析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二者关系辨析
近几年,有关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讨论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定义上看,这两个概念都是指教育的一种形式和目标。

核心素养是指为学生在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赋予学生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社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教育。

而素质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学生具有完善的义务感、责任心、公民意识等市民素质。

从本质上看,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社会性格,并能够使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的维护,为新时代提供和谐之用。

然而,两者之间同时存在着密切而又不同的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是一种相互支撑的关系,无论是培养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其创新能力,还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责任,客观看待社会现实,都需要兼顾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同样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聚焦方向上,核心素养更侧重于学生的学术教育,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发展;而素质教育则更侧重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具有一种补充性的关系,它们的共同追求和发展也将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同时考虑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两种教育的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素质的学生。

总之,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又不同的关系,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素质教育带来最大的价值。

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打造出志存高远、具有责任感、能够独立生活的新一代人才。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近年来,教育界对学生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由“素质教育”转向“核心素养”。

这个变化不仅是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全新思考。

本文将就“素质”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新时代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素质”的出现与发展素质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社会对学生培养追求的不仅是在学业上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心理素养和身体健康。

素质教育的兴起,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逐渐明白了学生只有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不仅强调学生的道德品行和健康发展,也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此过程中,素质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还存在不足。

过于强调道德品行和健康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思考,“素质”是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是否需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生的发展呢?二、“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内涵在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完善过程中,人们逐渐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再思考,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新概念。

通过对目前教育现状的剖析,人们发现素质教育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和不足之处,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向。

核心素养重新提醒人们,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还需更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弱化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在能力和潜力。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和措施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育者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全面的培养模式和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保障。

以下几点是值得关注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和体验。

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核心素养?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化学现象学生发展的新方向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去追求知识的积累。

这一理念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参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那么,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呢?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初步形成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它并非孤立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从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整合,形成的综合性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拥有更具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并有所作为。

二、素质教育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1. 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观察现象、批判性思维、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终身学习等能力。

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探寻知识、寻求答案,并以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人文素养:包括文化理解、历史意识、价值判断、审美情趣、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等。

学生应具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并形成积极阳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关爱他人的态度参与社会活动,承担公民责任。

3.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逻辑推理、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等。

学生应具备科学探究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具备创新意识,敢于提出新问题、探寻新方案。

4. 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识、抗压能力等。

学生应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能力,并具备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5.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伦理等。

学生应拥有获取、处理、分析、表达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同时具备信息伦理意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从“素质”到“核心素养”近年来,关于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至“核心素养”的讨论不断。

究竟何为素质,何为核心素养?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或者转变?本文将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首先来看“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注重全面发展,包括数理化、文史哲、艺术、体育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的身心、品德、智力等多方面的全面培养和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要求学生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素质。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终身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的不断探索,素质教育也在不断演进。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从培养有用的人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不再强调引进和传授知识,而是强调引导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这一表述中包含着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转变,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核心素养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合作能力、信息素养等,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非单纯的知识输出。

核心素养是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是针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拓展和深化,是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的一种升级。

那么,从“素质”到“核心素养”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转变?素质教育侧重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核心素养则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合作能力、信息素养等。

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相对于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更贴近于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的转变并不意味着素质教育的丢失。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引导语:“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后获得了广泛关注,朋友圈出现了很多篇关于“核心素养”的“爆文”。

其实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核心素养跟当下的教育改革有什么关系,对教育实践会有哪些影响?看看下面这篇文章能不能为您解惑。

是“核心素养”还是“胜任力”?本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

根据OECD的界定,素养(competence)“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源(包括各种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在特定情境中复杂需要的能力”。

它超越了“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的范畴,也不限于传统意义上“能力(ability)”的内涵和外延,而是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OECD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带有明显的社会适应倾向。

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个体要能够对复杂问题做出灵活反应,能够有效沟通和使用技术,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创新,持续性地生成新信息、知识或产品。

综观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例外都突出了这一立场。

这些框架都强调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下,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这些素养反映了个体适应21世纪的共同要求。

鉴于上述倾向,有学者认为本次课程改革应该采用“胜任力”,而非“核心素养”这一术语;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社会适应性,而对个人发展关注不够,以“核心素养”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够妥当;还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未来社会个体应该具备的高级技能,不能全面涵盖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全部内涵。

如果用于分析和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相关的课程改革趋势,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

然而,如果用来评判此次以“核心素养”为设计理念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就有失偏颇了。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过去,启蒙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道德,而现在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已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素质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学生的心理、智力、身体、品德、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

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上进心、自主发展和创新意识,创造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索的环境和条件。

2.全面而结构化。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结构化教学。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只有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全面而结构化的素质教育。

3.注重实践与体验。

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经验、体验和实践的综合。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体验,才能够真正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4.科学策划与控制。

素质教育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有科学的策划和控制。

从入学前的入学测评、到学习期间的课程安排和作业分配,甚至是毕业前的能力评比,都应该经过科学的研究和精心的谋划。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系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集合。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使他们面对未来社会的需求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1.学术素养学术素养是指学习能力的素质,它包括知识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学术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学习方法、知识储备、学习态度和应用能力等方面入手: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风险意识和跨学科能力,以及在学术成就和实践活动中体现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社会交往素养社会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它包括情商、沟通、合作和领导能力等。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素质教育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素质教育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涵盖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创新能力等方面。

如何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各级学校和教育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这些综合能力包括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情感态度等。

而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的中心任务,引导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拓展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校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渠道。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学科教学的改革,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和创新。

学校还可以开设创业和创新实践的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创新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需要从学生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入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现。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情怀,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实施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实施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校管理等方面入手,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核心素养-素质教育核心素养解读

核心素养-素质教育核心素养解读
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3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关 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知识(双基)的 地位和作用似乎被不断地弱化,很多人 为此提出质疑:知识难道就不是素养了 ?没有学科知识哪来学科素养?这个问 题实际上就是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问题。
核心素养是关于教育目标的宏观描述
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 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 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 •(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 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核心素养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 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 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个问题:
核心素养以外的是什么?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或者说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
是什么关系?
学者观点1: 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大杂烩,是全部素养
二个问题:
核心素养以外的是什么?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或者说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
是什么关系?
第一个问题的解答: 1 不要将“核心”和“素养”两个词分开来理解 2 核心素养是关于教育目标的宏观描述,是一次新的 教育目标呼唤方式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体系
三层结构教育目标描述
层级
专题1 专题2 专题3 专题4 ……
学科思维
问题解决

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教育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旨在搭建培养训练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核心素养则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具备品质。

如何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表述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核心素养并非独立于素质教育而存在,而是其内在本质的具体体现。

学科教育旨在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核心素养则是将这一理念具体化,将其转化成为可操作的、可衡量的目标。

简而言之,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详细体现,是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关键品质。

二、形成完整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转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这包括:整合学科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基于跨学科学习。

比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素养,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整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结合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例如,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自主地观察现象、设计、操作,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融入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例如,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了解社会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需要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这包括:鼓励学生主动地提问问题、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帮助和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四、注重评价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改革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传统的考试评价过于注重知识掌握,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它们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扎实基础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技能。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

而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作用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是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主动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创造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再次,合作精神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懂得团队协作、尊重他人、学会分享和互助合作。

此外,人际沟通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素养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积极建设者。

二、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素质教育倡导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参与,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最后,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行动。

三、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并非孤立的两个概念,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从学生身心健康的维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一直是重要的教育目标。

本文将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人教版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素质,通过语文教学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需求的能力。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相适应。

三、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

首先,在选材上,注重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和人生智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语文教育中,还应注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品味,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此外,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总之,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被视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案设计中的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

教案设计中的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

教案设计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要将学科知识系统化、规范化地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与此同时,教案设计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它强调的是在学科知识传授的基础之上,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在教案设计中注重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更广泛的文化信息,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需求。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经典故事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与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等。

核心素养又是指学科素养的核心,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和素质。

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交流素养、社会责任感素养,以及文化素质等多个方面。

在教案设计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关键技能和方法,并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比如,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获取、评价和运用信息的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创新能力。

教案设计中的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不仅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应该坚持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服务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通过多元化的设计方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启发式教学和资源共享等,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小学生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生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生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学生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对于他们的综合发展和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形式。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阶段是孩子品性和道德观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倡导正义、公平、友善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要扮演好榜样的角色,通过课堂教育和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担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其次,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应注重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过去,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认知方面,即各种科目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家长认识到,除了认知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

非认知能力是指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再次,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核心素养是指一种基本的、全面的素养,它包含了学科素养、创新素养、实践素养、文化素养和生活素养等方面。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不仅涉及学科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涉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技能和素质。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

学校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最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加强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提供广泛的活动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关系杨向东/《人民教育》2016年第19期是“核心素养”还是“胜任力”?本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

根据OECD的界定,素养(competence)“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源(包括各种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在特定情境中复杂需要的能力”。

它超越了“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的范畴,也不限于传统意义上“能力(ability)”的内涵和外延,而是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OECD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带有明显的社会适应倾向。

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个体要能够对复杂问题做出灵活反应,能够有效沟通和使用技术,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创新,持续性地生成新信息、知识或产品。

综观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例外都突出了这一立场。

这些框架都强调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下,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这些素养反映了个体适应21世纪的共同要求。

鉴于上述倾向,有学者认为本次课程改革应该采用“胜任力”,而非“核心素养”这一术语;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社会适应性,而对个人发展关注不够,以“核心素养”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够妥当;还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未来社会个体应该具备的高级技能,不能全面涵盖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全部内涵。

如果用于分析和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相关的课程改革趋势,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

然而,如果用来评判此次以“核心素养”为设计理念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就有失偏颇了。

这是因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并不是机械照搬西方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而是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

这种理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核心素养”试图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那么对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内涵、构成、彼此关系及其发展水平的论证和阐述,就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化成具体和系统的基础教育阶段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

按照这种定位,确定“核心素养”既要批判性地吸取国际上有关“key competence”研究的合理内涵和学理基础,也要站在21世纪的角度合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还要对我国自20世纪20~30年代以来的数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入总结和反思。

在这一定位下,“核心素养”内涵既要涵盖通过学校学习应该掌握的人类文化工具,也要包括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等“胜任力”;既要关注西方文化下科学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的传统,也要继承中华文化明德修身、“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核。

因此,本次课程改革所采用的“核心素养”及其理论建构,本质上试图回答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下“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2、为什么用“素养”而没有用“素质”?在根本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这一提法与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素质教育旨在改变当时过分强调“智育唯一、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弊病,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型。

此次提出“核心素养”,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试图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质量观念,阐明人才培养要求,从而实现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

之所以采用“素养”概念,而没有沿用“素质”的提法,有如下几方面的考虑:(1)“素质”通常指的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交互作用在个体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结果。

而“素养”更多的指向后天习得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的,可以更加凸显教育的价值。

(2)虽然国内已有大量有关“素质”和“素质教育”的讨论,但一直没有形成公认的系统理论体系、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

相比之下,“素养”是与国际科研文献一致的科学建构,存在大量相关研究和成果,可以在借鉴国际理论和研究模式的基础上构建我国“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

(3)从推进策略的角度来讲,选择“核心素养”而不沿用“素质”的用法,更加容易赋予其新的含义,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思考,免除旧有概念可能蕴含的思维定式。

核心素养与基本知识技能的关系以“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育人目标,并不意味着基础的读写算能力、具体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就不需要了。

核心素养的突出特征在于个体能否应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挑战性的复杂真实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个体能否综合运用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思维模式或探究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动力系统。

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是只看到了“核心素养”这一术语的字面意思,而没有理解其培养过程是以学科或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为基础的。

基于素养的课程改革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概括来讲,本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试图回应当前存在的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并期望做出实质性的突破。

关键词:教育目标体系我国基础教育总体目标应更多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但表述往往过于抽象,其内涵和外延缺乏明确界定和系统阐述。

而实践层面的具体学科教育,因受应试教育和学科教学传统的影响,则更多地将习得具体知识和技能、形成学科知识体系作为最主要的目标。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学科教育目标和总体目标之间难以衔接,还造成学科之间壁垒森严,滋生学科本位思想,难以在育人价值上实现真正的统整。

构建系统的核心素养模型,是连接我国基础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科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模型作为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成为思考和界定不同学科的共同育人价值和独特育人价值的参考框架。

它为各学科在课程目标、内容和学习机会上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目标依据,也为跨学科学习主题(或课程)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核心素养的发展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通过揭示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中不同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与结构、表现特征与发展机制等,可以构建一个以核心素养为主轴的、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密切结合的教育目标理论。

这一目标理论是制定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和管理、教学、评价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从而为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保障。

关键词: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为了打破学科教学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点的传授和操练,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科教育目标。

然而,由于理论和现实中的种种原因,“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演变成只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未能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形式化和虚化。

核心素养有助于重新审视“三维目标”的整合问题。

核心素养在本质上是应对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性品质。

这一过程离不开个体能否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思维模式或探究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动力系统。

在这个意义上,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

这种整合发生在具体的、特定的任务情境中。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在情境中通过活动,创生知识,形成思维观念和探究技能,发展素养。

教育或教学的功能就在于选择或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适当的活动以促进学习的发生。

所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活动方式,开展体验式的、合作的、探究的或建构式的学习。

关键词:现代课程标准我国现有课程标准本质上仍然属于内容标准,编排体例主要遵循学科内容体系的逻辑,过于重视内容标准,学科与跨学科素养没有成为主线,导致核心素养的培养不突出和不系统。

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采用了国际上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最新研制模式。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针,在跨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反思学科本质观和学科育人价值,凝练各学科核心素养,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

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指向,用(跨)学科大观念统整和重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科知识技能的结构化;凸显学科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科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的渗透。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始终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轴,真正实现了“育人为本、素养为纲”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新型学生质量标准观本次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纲的学业质量标准,重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质量观。

按照这种观点,所谓的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学习时,应该具备的各种核心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

这种学业质量观有利于引导教师关注核心素养如何落在学生身上,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素养表现,并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课程资源。

将带有明确水平描述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意味着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可以直接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过程性学业评价、毕业考试命题和高考命题提供依据,为学科教学法的理论更新、实践变革以及高考命题的改革,提供了上位的理论框架和水平依据。

关键词:评价体系我国现有的考试和评价过多拘泥于纸笔形式,强调孤立的确定性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评价任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情境,过于注重标准解题过程和正确答案。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旨在改变当前考试和评价的不足,通过创设整合性的、情景化的、不良结构的真实任务,直接评估学生的真实性学业成就,从内涵上变革我国的中高考命题和其他大规模考试。

重视不确定性的(跨)学科探究主题和基于现实社会实践的日常评价活动,关注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提出和形成问题,发现、收集和利用信息,权衡不同方案,产生新想法或发现新途径来解决复杂问题,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和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通过观察、讨论、展示、同伴或自我评估、成长记录档案袋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不同场合、时间和形式的多方面证据,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全面而合理的评价。

更为重要的是,依托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可以通过开发合理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构建有实质内涵的质量话语体系,促进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