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

合集下载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教育教育学则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的学科,旨在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教育教育学的关系,以及教育教育学的重要性。

一、教育与教育教育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活动,目的是传递知识和塑造人的品德。

而教育教育学则是对这一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教育教育学通过分析教育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为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育教育学既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活动的外在保障。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教育学的理论指导,而教育教育学的研究则需要借助实践的教育活动来验证和完善。

教育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的科学研究,能够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二、教育教育学的重要性1. 提高教育效果教育教育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

教育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能够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使教育更加有效。

2. 优化教育过程教育教育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教师能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使教育过程更加平衡和顺利。

3. 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教育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为培养优秀的教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学习教育教育学,未来的教师能够获得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4. 推动教育改革教育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教育活动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教育教育学能够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教育与教育教育学是紧密相关的。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育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指的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其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07空)二、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记基本观点代表人物)(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二)外铄论(08多选)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集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

缺少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都会影响人的正常发展。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简述 e.g..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②为什么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空)。

在这方面,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的说明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汇总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3、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4、教育的基本形态
5、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
6、近现代教育
第七章教育研究
第一章教育目标
第二章教学过程
第三章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设计
第五章教学实施
两种教育形态:
7、20世纪以后教育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3)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含义
(2)教育学根本任务
(3)萌芽阶段特点、创立阶段特点
第二章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
第六章课外活动

教育学-第三章--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学-第三章--我国的教育方针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 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密切相关。教育规律是 教育方针制订的依据和基础,教育方针是教 育规律的反映。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又有本 质的区别: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方针则是人们主观意志 的产物。但正确的方针,是人的主观对客观 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有客观性,不是纯主观 的东西。正确的教育方针,既是主观的,又 是客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二)现代生产的科学性和智力化特点决定了 生产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依赖性
(三)现代教育生产性的突出特点也决定了它 必须为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 三、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接班人突出体现了通过教育培养有一定政治意识
的人才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即使教育目
的更全面地反映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和社会功能。
❖ (二)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
❖ 1、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统一发展。 ❖ 2、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主动发展。 ❖ 3、确保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 内容:“做到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学与用相结合;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而教育只有从观念、体制、结 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 革,才能实现这几方面的结合。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政党)对各级各类学 校教育关于人的培养质量、规格的总规定。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 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马克 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较全)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较全)

练习题库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人的发展——参考答案: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其身心发生的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2、遗传素质——参考答案:遗传素质是指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包括有机体的构造、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3、环境——参考答案: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客观世界。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主体因素——参考答案:主体因素主要是指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环境和自我的能力和活动。

5、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参考答案: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的发展是具有一定顺序的,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二、填空题1、人的发展包括和的发展。

2、人的心理的发展包括和。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以概括为、、、、。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6.所谓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上的特点。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9.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

10.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11.所谓,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12.个性亦称,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13.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14.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

15.人的身心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的。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三章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含义广义: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即儿童的成人化过程。

就内容而言,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一)未完成性未完成性,即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处于未成熟状态。

(二)能动性人与社会交互过程中,人有主观能力性,能够改变其所处的环境与状态。

三、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一)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比如身高成长的两个高峰期。

另一方面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

比如身高增长了,而骨化未完成。

感觉、知觉的发展比较早,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晚。

关键期: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也叫敏感期、最佳期)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三)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的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即将达到发展的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同时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与过渡。

(四)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互补性互补性指的是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社会 的“公民”
儿童生来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儿童的 心灵生来就具有自由、理性与良心的成分
卢梭所讲的个人实为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抽象 个人。
相对而言,培养目标较为具体,且具有一定 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最为具体,最能在实践层 面上加以操作与实施
1.教育目的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P67 3.课程与教学目标 文学 P67 科学 P68 艺术 P68
社会的存在 社会价值
优先于
决定
高于
个人的存在 个人价值
个人本位论最根本的错误是秉持一种抽象的个 人观念,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抽象地谈论人 的先天本性。 社会本位论的缺陷在于把社会看成一个非历史 的、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独立实体。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产品,也是社会历史的创 造者,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会提 供的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认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整个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 的公民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不具有独 立存在的价值,个性的存在没有价值与重要性 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 个体是真实存在的,而社会是抽象的
是否把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 的目的,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根 本标志
(1)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各项基本的自由权利, 把学生看作是享有人格尊严的、具有独立个 性的人(教育增进受教育者作为人的价值与 尊严的基本前提)。 教育制度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基本人权的尊 重 教育应面向学生开展基本人权教育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三)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接受教育与获 得幸福的关系上,主要体现在:首先,教育能够充 分满足人的本能需要,奠定个体幸福的基础;其次 教育提升人的认知水准,丰富人的情感世界,给人 以体验和感受幸福的能力;最后,学校生活本身是 一种幸福生活,求真、像善、臻美是校园生活的主 体价值,学校生活为人们创设了一种体验幸福感知 幸福的良好氛围。
小学教育阶段的任务
在入学教育时,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 发生了重要变化 为未来作基础性的构建,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 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获得基础性、工具性的知识与能力
发展初步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对己、 对人、对集体的积极态度 培养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进行探究的欲望等
3.少年期、青年初期与中学教育
第三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与个体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促进个体 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增强个体享用意识和能 力的功能。
第一节 教育与个体发展
个 体 的 发 展 社 会 的 发 展
教育
促 进
促 进
个体身心发展 的客观规律
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二、个体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话:“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考虑青少年儿童发展的 内部矛盾,要从他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出发,遵循 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具有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一)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基本途径:( 1 )社会教化(广义的教育,包 括学校教育和各种非正式教育形式);( 2)个 体内化(通过一定方式,接受社会教化,形成特 征行为) 社会教化与个性内化在促进个体社会化过程中 相辅相成。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教 育 学
第三章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 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 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学习目标
01 02 03 04
第三章
第三章
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规定。教育 目的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的意志体现,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教育 活动更加合乎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性。因而,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本章主要探讨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教育目的的 各种理论,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及全面发展的 组成部分等内容。
第二节 教育目的理论
“教育目的和目标对社会负有某种职能,不依据 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而去制定教育目的和目标是不可 能的。教育反映文化的实质及其结构,同时它还是社 会制度稳定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因此或多或少地、客观地存在于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 实践中。
第二节 教育目的理论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中所 言:“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一个过程的 一部分。这些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所制约的, 而这些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基本上又是由社会确定下 来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理论
(一) 社会本位论
第二节 教育目的理论
第二节 教育目的理论
二、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1) 人的智力和体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其 他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
(2) 人的智力和体力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起来, 统一起来。
第二节 教育目的理论
3. 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这是发展的度的特征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奥秘的过程,而教育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逐渐成熟的成年人,每个人都经历着身心发展的不断变化。

身体的成长、心智的成熟、情感的丰富,这些都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

而教育,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着个体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前行道路。

首先,我们来谈谈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意味着个体的成长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比如先学会抬头、翻身,然后才会坐、爬、走。

这种顺序是不可逆转的,教育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

身心发展还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比如在儿童时期,主要是培养基本的认知和生活技能;在青少年时期,则更注重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要根据阶段性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一个重要规律。

在某个特定时期,个体的某些方面会发展得特别迅速,比如语言能力在幼儿期发展较快,而抽象思维能力在青少年期发展更为突出。

教育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关键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

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当个体在某个方面存在缺陷时,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

比如一个视力不好的孩子,可以通过发展听觉和触觉来更好地适应环境。

这也提醒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足。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身体发育。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健康的体魄打下基础。

在心智发展方面,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思维能力。

从简单的数学运算到复杂的逻辑推理,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到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教育引导着学生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还对个体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重点知识点
第三章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是由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人性本善;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人的成熟基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外铄论:荀子人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
4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P62,重点,须看课本)5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重点,须看课本)
遗传因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环境因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和初中教育的任务(P70)
7青年期的年龄特征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P71)。

教育及教育学

教育及教育学

• 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 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 ⑥.随着学校的出现和教育实践的丰富,出现了比 较丰富的教学思想,中国出现了比较系统的著作 《学记》,对后人教育有很多启发。没有固定的 课程与固定的地点。
• 2.教育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 •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崇尚书本知识, 轻视生产劳动,排斥科学技术教育;重视教育的 社会职能,轻视教育的生产职能。学校的教授内 容主要是个人修养知识和社会治理的知识。学校 教育方法注重死记硬背,主要采取个别教育的方 式。
• •
• •

• (3)教育影响 •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切 “中介”的总和。教育影响可分为教育媒体、教 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四种成份。
三、教育形态
• (一)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 (三)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和信息化社 会教育
夸美纽斯
Comenius,1592—1670 ,
阿姆斯·夸美纽斯是 扬·阿姆斯 夸美纽斯是 世 阿姆斯 夸美纽斯是17世 纪捷克教育家, 纪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 里程碑式的人物。 里程碑式的人物。 •
夸美纽斯是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在 捷克被誉为“捷克文化巨子之一”。 他是外国古代教育 理论的集大成者——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 撰写了《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 的入门》、《世界图解》等教育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 教育问题,揭露与抨击了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实 践的危害,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促进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教 育见解,奠定了欧洲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因此,他在世 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
《学记》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各章节重点归纳3-4章

教育学各章节重点归纳3-4章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重点)1.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2.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外国的代表是弗洛伊德和格赛尔。

4.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是荀子,外国代表是洛克和华生。

5.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6. (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分阶段进行教育。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要抓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在心里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反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教育学完整版PPT课件

教育学完整版PPT课件
2.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
①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 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教育设备。
3.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有相对稳定的师资、教育场所、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 方式方法、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组织形式、相对稳定的文 化模式等。
2021
9
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终身教育(法国,保罗·朗格朗)
和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了社会。
2.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教育信息传递的延续性不同
将个体经验总结、抽象、提升并化为“类”经验; 将类化的经验再转注给每个社会个体,是个体获得“类”的经验而“类化”
3.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的时间延续性不同
动物的教育止于个体的生理成熟;
人类的教育贯穿人生始终,“终身教育”
2021
4
• 教育的三要素 •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 括学校教师、设计和编写教育计划、教科 书的人员、教育管理者及教育活动参与者。
•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
类学校的学生。
•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
7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 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
教 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பைடு நூலகம்构——学校中进 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 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021
8
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
①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各级各类人才; 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
手段及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 具,是教育者和受教202育1 者相互作用的中介。5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内发论-----弗洛依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
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 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 发育完善的;而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 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 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其中,受教育者 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 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 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 传基础。 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 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 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 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 互作用过程。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 展世界宣言》、《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相应的)教育(措施)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上要循序渐进; 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要区别对待。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抓住儿童发展的 关键期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要一切从实际 出发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 教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 发展规律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 一、什么、遗传素质及“遗传决定论” 2、环境及“环境决定论”
3、教育及“教育万能论”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展规律
W= X+y+z
总 结
遗传素质
(物质基础生物前提)
人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 内部条件,提供动力 环境(教育) 关键性的决定性作用
一、科学的学生观
•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可教的)。 •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正确的儿童发展观
• 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 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 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一、科学的学生观
二、正确的人的发展观
三、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四、教育如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
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 现实特征的过程。 人的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质的规定性和教育的基本要素2.理解教育的概念、产生与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过程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我国古代(一)教育的词源“修道之谓教”(《中庸》);“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学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的人生三大乐事: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故、灾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甲骨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意蕴。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2.西方*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美德是由教育来的”(苏格拉底语);*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

*“教育的最大秘决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卢梭语);*教育就在于“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塔洛齐语);*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赫尔巴特语);*“教育即生活”,“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教育乃是“人的经验的改造”(杜威语)。

(二)教育质的规定性*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质的规定性*(三)教育的定义*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主要有三种形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根据一定社会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主要指学校教育*(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措施*或教育影响(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形态的教育原始教育的内容: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习俗、宗教、军事)原始教育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渗透于生产、生活(2)教育的原始性—水平低、内容贫乏;口耳相传、模仿(3)教育的平等性—无阶级性[2]封建社会的教育:铁器手工工具出现官学:私学:学费—束修(束脩xiu-干肉条,给教师的报酬)我国:学而优则仕,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春秋、礼记、易经),个别教学组织形式西欧:宗教教育,教会学校—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艺;骑士学校-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行会学校-新型手工业者-市民教育-基特尔(guild)学校特点: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有了较系统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

3.现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共同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2、教育对象迅速扩大——教育的普及性是现代教育的又一特征3、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上课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进一步科学化4、教育的终身化*思考题:*1.教育的概念应如何表述?*2.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3.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4.现代教育的特征?课前讨论:*为什么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教育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外部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内部规律*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封建社会*孔子(公元前551—479年) :*《论语》一书汇集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韩愈(768-824):《师说》。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教育思想就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在《理想国》中,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哲学家、军人、手工业者*昆体良(公元35—96年):古代罗马帝国的教育家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亚里士多德(前384-342):《政治学》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

萌芽阶段的特点: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低下,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的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虽有专门论及教育的文献和著作,但主要停留在经验的描述上,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的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测和简单的形式主义的推理,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和规范阶段*夸美纽斯(1592-1670):著名的捷克教育家, 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年)*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1762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哥笃德》(1780—1790年间)*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教育家,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统教育学派独立形态阶段的特点: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

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了运用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基础进行论证,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育问题,比较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些论著所体现出的理论和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

另外,在方法论上,还缺乏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这就导致这些教育理论尚未真正达到科学化的程度。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逐渐兴起,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教育学的发展期了巨大的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1861年英国斯宾塞《教育论》,重视实科教育。

*实验教育学,德国梅伊曼,1901年提出;拉伊1903年《实验教育学》。

*杜威(1859-1952):实用主义教育学,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派。

*杜威于1919年经日本来华讲学,前后有两年多时间,足迹遍及沿海11省市。

他在演讲中,着重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

由于他的教育观点与赫尔巴特有明显不同,顿时在我国教育界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气氛。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成了当时教育界的口头禅。

*凯洛夫(1893-1978): 前苏联教育家, 1939年出版《教育学》,1948年和1956年再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杨贤江:1930年《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规律的著作。

*陶行知(1891-1946),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全集》多样化阶段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释教育问题,在教育论和学校管理方面创建了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新理论,在教学论方面继承了从夸美纽斯以来的合理部分,把传统教育学理论推至一个新的高度,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

4.教育学理论的深化阶段——当代*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发展,三论产生。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目标。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的“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1975年前苏联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1901-1977)的《教学与发展》*1972年以来,前苏联连续出版了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几本系列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等等。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首创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等等。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提出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的理论,提出当代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思想;*发展主义教学论、结构主义教学论、范例主义教学论—三大流派*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建议》,*叶澜*朱永新*教育学分支:一级学科*从研究类型看:*普通教育学*职业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从研究层次看: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接受教育的方面: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研究内容: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管理论*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学的价值* 1.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2.教师资格证书---专业化水平*有效期长,全国通用。

大学教师*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高等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3.深造*考研—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教育类研究生*教育硕士——普通中、小、幼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统考课程:外语、教育学、心理学*招生院校命题课程:专业课* 4.招聘考试*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学习*其一,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到中小学去听课,参加一些活动,向教师和中小学生做点调查,乃至搞点小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其二,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注意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分析教育的实际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学第一章认识教师职业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第四章教育与人、社会的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第八章德育第九章班主任与课外教育工作第十章教师教育研究第十一章当代主要教育理论第十二章当代教育新理念*复习思考:*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经验汇编有所不同?*2.教育学发展历程共有几个阶段?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