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厂课程设计
邯郸市给水厂课程设计
邯郸市给水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给水厂的基本概念,包括水源、水质处理和供水系统。
2.使学生了解邯郸市给水厂的历史、现状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掌握与给水厂相关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方式,对给水厂进行深入了解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的意识,树立环保责任感。
2. 激发学生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精神。
本课程针对邯郸市给水厂进行设计,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水资源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问题,从而引出给水厂的重要性。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水资源与人类社会》2. 理论知识:(1)水源的种类、分布及特点。
(2)给水厂的工艺流程及其作用。
(3)水质处理技术及其重要性。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城市给水与排水》3.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邯郸市给水厂,实地了解工艺流程。
(2)进行水质检测实验,掌握水质分析方法。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水质监测与评价》4. 案例分析:(1)分析邯郸市给水厂在供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探讨城市给水厂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措施。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城市给水厂的管理与优化》5. 课堂讨论:针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对教材章节的关联,确保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符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合肥市给水厂课程设计
合肥市给水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合肥市给水厂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
2. 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合肥市的水资源特点。
3. 帮助学生认识给水厂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合肥市给水厂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的能力。
2. 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够就给水厂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程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2.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激发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合肥市给水厂为背景,结合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互动性,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合肥市给水厂的概况,包括地理位置、规模、供水范围等。
相关教材章节:水资源与供水设施概述2. 学习给水厂的主要工艺流程,如水源取水、水质处理、清水输送等。
相关教材章节:给水处理技术3. 探究合肥市水资源状况及给水厂在水资源利用中的作用。
相关教材章节:水资源管理与利用4. 分析给水厂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方面的举措,如节能减排、水资源循环利用等。
相关教材章节:环境保护与水资源保护5. 研究合肥市给水厂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规划。
相关教材章节:城市给水厂规划与发展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合肥市给水厂概况及水资源概述第二课时:给水厂工艺流程及水资源利用第三课时:给水厂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举措第四课时:合肥市给水厂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规划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了解合肥市给水厂基本概况和水资源状况。
徐州市给水厂课程设计
徐州市给水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给水厂的基本概念、运行原理及工艺流程;2. 学生能够描述我国水资源状况、水厂分布特点及其对城市供水的重要性;3. 学生能够了解水厂水质检测标准及方法,掌握基本的水质评价技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给水厂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等方法,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2. 学生通过了解给水厂相关知识,认识到科技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贡献,激发对科学技术的热爱;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了解给水厂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水资源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供水系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给水厂基本概念:水源、取水、净水、供水等环节;2. 水资源状况: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3. 给水厂运行原理及工艺流程: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主要工艺;4. 水厂水质检测标准及方法: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检测方法;5. 水质评价方法:水质指数、水质级别划分;6. 给水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水源污染、设施老化、管理不当等;7. 实地考察:参观给水厂,了解实际运行情况;8. 探究性学习:分组讨论,分析给水厂工艺流程中的关键问题;9. 报告撰写: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关于给水厂的调查报告。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七章《生活中的水》相关内容,系统性地组织与安排。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与给水厂运行中的实际问题。
江苏某给水厂课程设计
江苏某给水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理解水质净化的重要性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和给水厂在其中的作用,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
3. 帮助学生掌握与给水厂相关的环境科学和水利工程基础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水质变化。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使用实验仪器、处理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分享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绿色环保观念。
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给水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为国家和地方建设贡献力量的志向。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江苏地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水资源与给水厂概述- 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 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功能、分类及布局原则2. 给水厂工艺流程及设备- 学习水源取水、水质预处理、主处理和深度处理等工艺流程- 认识给水厂主要设备及其作用,如絮凝剂投加装置、过滤池、消毒设备等3. 水质分析与监测- 掌握水质指标的基本概念,如pH值、浊度、硬度等- 学习水质监测方法及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pH计、浊度计等仪器4. 水质净化技术与环保措施- 了解常见的水质净化技术,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 掌握环保措施在给水厂中的应用,如污泥处理、臭气处理等5. 给水厂运行与管理- 学习给水厂的运行原理、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 了解给水厂的能耗分析与节能减排措施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水资源与给水厂概述第二周:给水厂工艺流程及设备第三周:水质分析与监测第四周:水质净化技术与环保措施第五周:给水厂运行与管理教材关联:教学内容与课本章节相对应,涵盖了《环境保护》课本中关于给水处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相关内容。
给水水厂课程设计完整版
给水水厂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给水水厂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给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运行管理,从而提高他们对给水工程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给水的基本概念、水源保护及水质标准;(2)掌握给水处理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3)熟悉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及水质监测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给水厂的运行状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具备给水处理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水质采样、分析检测等;(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给水工程的设计和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给水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思考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给水的基本概念:水源保护、水质标准、给水厂的组成及功能;2.给水处理工艺: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基本工艺及其组合;3.给水厂的运行管理:运行模式、水质监测与控制、设备维护与检修;4.给水工程设计计算:水量计算、工艺选择、设备选型及工程造价。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给水水厂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给水水厂的运行管理和设计计算;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给水工程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给水工程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动画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准备完善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活动;5.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给水厂课程设计含图纸
给水厂课程设计含图纸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给水厂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2)掌握给水厂的主要处理工艺及其作用;(3)熟悉给水厂的设计步骤和方法;(4)了解给水厂运行管理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给水厂的工艺流程,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2)具备给水厂图纸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掌握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4)具备给水厂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给水厂行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4)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包括给水厂的定义、分类、组成及其在供水系统中的作用。
2.给水厂的主要处理工艺:包括原水预处理、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以及各工艺的作用、原理和操作条件。
3.给水厂的设计方法:包括给水厂规模确定、工艺流程选型、主要设备选型、构筑物设计、自动化控制等。
4.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包括给水厂运行参数监测与控制、水质管理、设备维护保养、安全生产等。
5.给水厂项目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的给水厂项目,了解其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教训。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给水厂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参观给水厂或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对给水厂工艺的认识。
4.讨论法:学生就给水厂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给水厂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给水厂设计课程设计
给水厂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运行管理;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给水厂的设计和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给水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学生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并描述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给水厂的设计和评价,同时培养对给水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第一章介绍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第二章讲述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优化,第三章探讨给水厂的设计和评价方法。
教学大纲如下:第一章: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1.1 给水厂的定义和功能1.2 给水厂的工艺流程1.3 给水厂的主要设备及其作用第二章: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优化2.1 给水厂的运行管理2.2 给水厂的优化方法2.3 给水厂的运行效果评价第三章:给水厂的设计和评价方法3.1 给水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3.2 给水厂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3.3 给水厂的设计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我们选择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通过讲授法,我们向学生传授给水厂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讨论法,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我们让学生深入了解给水厂的设计和运行情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法,我们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我们选择了合适的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材包括《给水工程》等专业书籍,参考书包括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工程技术规范,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视频和图片,实验设备包括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使用,我们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大学给水厂课程设计
大学给水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2. 掌握给水厂中常见的水质指标及其检测方法;3. 了解给水厂的安全运行管理和维护措施;4. 了解我国给水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给水厂工艺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优化建议;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水质检测,并判断水质是否符合标准;3. 能够设计简单的给水厂运行维护方案,提高给水厂的运行效率;4. 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给水厂进行智能化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环保事业,关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给水厂在保障民生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4.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对给水工艺进行探索和研究。
本课程针对大学给水厂课程设计,结合学生所在年级和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既符合教学实际,又与课本内容紧密关联,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1. 给水厂概述:介绍给水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给水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给水厂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讲解给水厂的主要工艺环节,包括原水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分析各环节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 给水厂工艺流程3. 水质指标与检测:介绍常见的水质指标,如pH、浊度、硬度、余氯等,以及相应的检测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教材章节:第三章 水质分析与检测4. 给水厂运行管理及维护:讲解给水厂的运行管理措施、维护方法及故障处理,分析智能化管理在给水厂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给水厂运行管理与维护5. 给水厂优化与智能化:探讨给水厂工艺流程的优化方法,介绍智能化技术在给水厂中的应用,如自动化控制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给水厂优化与智能化6.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给水厂,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给水厂的运行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给水厂的课程设计
给水厂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给水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给水处理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环节及其功能。
3. 学生能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给水厂的处理工艺流程,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给水处理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与给水厂相关的数据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关注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
2. 学生通过学习给水厂相关知识,增强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和尊重。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以实际给水厂为背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水资源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水资源现状,引发学生对给水厂的探究兴趣。
2. 教学内容:a. 给水厂基本概念:水源、取水、净水、输水、配水。
b. 给水处理技术: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
c. 给水厂主要设备及其功能:泵站、沉淀池、过滤池、消毒设备等。
d.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预处理、主要处理、深度处理、污泥处理。
e. 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现状、节约用水措施、水资源保护意识。
3. 教学大纲:a. 第一节课:介绍给水厂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给水厂的作用和重要性。
b. 第二节课:讲解给水处理技术,让学生了解不同处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某给水厂课程设计
某给水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给水厂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掌握水源选择、水质处理和供水分配的相关知识。
2. 学生能描述不同水质问题的成因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了解我国饮用水标准。
3. 学生能掌握给水厂主要设备的功能、操作原理及维护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水质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水质检测和处理。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给水厂工艺流程,优化水资源利用。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给水厂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观念。
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表达、沟通和协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本课程针对给水厂的实际工作内容,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具体、可衡量的学习目标。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二、教学内容1. 水的来源与性质:讲解水源的分类、分布及特点,分析不同水源对给水厂的影响,关联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2. 水质标准与检测:介绍我国饮用水标准,教授常见水质指标及检测方法,关联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3. 给水厂工艺流程:详细讲解水源取水、水质预处理、深度处理、消毒等工艺流程,关联教材第三章。
4. 给水厂设备与操作:介绍主要设备类型、功能、操作原理及维护方法,关联教材第四章。
5. 水质问题与处理技术:分析常见水质问题及成因,探讨相应处理技术,关联教材第五章。
6.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讨论水资源合理利用、节约用水和环保措施,关联教材第六章。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明确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
课程涵盖给水厂工作原理、设备操作、水质处理等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其环保意识和水资源保护观念。
给水水厂课程设计
给水水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给水水厂的基本概念、运行原理及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给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流程,了解其功能及作用。
3.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认识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给水水厂运行过程中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的给水处理流程和设备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水资源保护,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普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给水水厂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实践操作,但需加强引导,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给水水厂概述:介绍给水水厂的定义、分类及功能,使学生了解给水水厂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详细讲解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主要工艺流程,使学生掌握各环节的作用及原理。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3. 水资源现状与保护:分析我国水资源现状,探讨水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4. 给水设备与操作:介绍常见的给水设备及其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5. 给水水厂运行与管理:讲解给水水厂的运行原理、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6. 课程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给水水厂,进行实地考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给水厂课程设计设计
给水厂课程设计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给水厂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运行流程,掌握给水厂的主要设施和处理技术,培养学生对给水厂运行管理和水质保障的认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给水厂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掌握给水厂的主要处理技术,如沉淀、过滤、消毒等。
(3)了解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水质保障措施。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给水厂的处理工艺和运行状况。
(2)能够评估给水厂的水质指标和处理效果。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给水厂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给水厂工作的尊重和敬意。
(2)培养学生关注水环境,提高节水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给水厂建设和管理的意愿。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给水厂的基本概念:介绍给水厂的定义、功能和分类,使学生了解给水厂在供水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2.给水厂的处理技术:详细讲解给水厂的主要处理技术,如沉淀、过滤、消毒等,并通过实例分析各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3.给水厂的运行管理:介绍给水厂的运行管理体系,包括生产调度、水质监测、设备维护等方面,强调运行管理对保证水质的重要性。
4.给水厂的水质保障:讲解给水厂水质保障的措施,如混凝、絮凝、过滤、消毒等,以及这些措施在实际运行中的应用。
5.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给水厂案例,分析其处理工艺、运行管理和水质保障方面的经验教训。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给水厂的基本概念、处理技术和运行管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给水厂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给水厂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给水厂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水质保障措施。
4.实验法:安排学生参观给水厂或进行模拟实验,直观地了解给水厂的设备和运行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
给水厂课程设计(1)
给水厂课程设计(1)给水厂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给水厂课程是卫生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设计和管理给水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将介绍给水厂的构造、工艺流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熟悉给水厂的运行和管理。
二、课程目标1.了解给水厂的构造和基本工艺流程。
2.熟悉给水系统中水的净化、输送及贮存的过程。
3.掌握给水厂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
4.培养学生对给水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能力。
5.具备设计和改进给水系统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1.给水厂的概念和构造内容包括给水厂的基本构造和设备,包括自来水厂、调压站、减压箱及水塔等设施。
通过PPT和现场考察相结合,让学生深刻明白这些设施的作用和重要性。
2.给水系统的工艺流程分为预处理、初级处理、深度处理、消毒处理等四个部分。
详细介绍各工艺环节的流程、设备、操作规程等内容,并应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对如何应对具体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3.给水系统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介绍给水系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如水压过低、水质不达标、管道漏水、设备故障等,通过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预想到某些情况下已能做好应对措施。
4.管道及水质检测针对给水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介绍检测设备、方法以及常用标准,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检测方法,确保给水系统的安全和质量。
5.给水厂管理和维护重点讲授给水系统的管理、策略和维护,以确保系统的有效运行和持久发展。
学生将参与模拟管理案例分析与项目实施,运用所学知识,实际解决给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四、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考核学生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和课堂作业完成情况等情况,占总评成绩的20%。
2.期末考试:笔试,占总评成绩的80%。
3.实验课成绩: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语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给水系统的原理和技术,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学会建设一种高效的、可持续的、安全的给水系统。
本课程将成为卫生工程专业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给水水厂课程设计
给水水厂课程设计给水水厂课程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人民对水资源的需求,给水水厂应运而生。
给水水厂是一个专门处理和供应饮用水的地方,其安全性和质量是对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因此,提高给水水厂运营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给水水厂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意义重大。
给水水厂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给水水厂运营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和质量。
此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此进行介绍。
一、课程设置1.给水水厂工艺设计给水水厂工艺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提高给水水厂的处理水平和减少工艺缺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工艺设计的基本原理、步骤、方法以及需要掌握的工程计算和建模软件的使用等相关知识。
2.给水水厂水质分析给水水厂的工作是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因此,对于水质分析的全面掌握是必要的。
本课程涉及水质参数、检测方法、质量标准等相关知识,学生将在实验室中学习水质测试技术,掌握水质分析的基本方法。
3.给水水厂设备维护与管理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维护和管理给水水厂设备的能力。
明确学生掌握设备正常运行,掌握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及规避措施,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设备运行安全性。
学生将通过实践学习检修及设备保养的基本操作,掌握实际工作中常见设备故障处理方法、安全操作知识等。
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因此,下列教学方法将在不同的课程中进行采用。
1.讲授式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是传授理论和概念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在给水水厂工艺设计等课程中需要采用。
2.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在提高实践性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处于优势,在给水水厂工艺设计的课程中采用此教学方法协助学生理解相关流处理过程、流量关系等方面。
3.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给水水厂水质分析、设备维护等课程中采用实验模拟和实际设备处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给水厂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给水厂工艺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给水厂工艺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给水厂工艺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给水厂工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了解不同类型的给水厂工艺及其适用条件。
–熟悉给水厂工艺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给水厂工艺设计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具备给水厂工艺流程图的绘制和解读能力。
–能够进行给水厂工艺参数的计算和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给水厂工艺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增强学生对给水厂工艺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给水厂工艺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给水厂的作用、分类和组成。
2.给水厂工艺流程:包括原水处理、水质检测、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标准等。
3.给水厂工艺设计方法:包括设计步骤、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4.常见给水厂工艺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的给水厂工艺及其适用条件。
5.给水厂工艺参数计算和优化:包括水处理工艺参数的计算、工艺优化方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给水厂工艺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给水厂工艺案例,使学生了解给水厂工艺设计的应用。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给水厂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的测定方法。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给水厂工艺设计原理与应用》。
2.参考书: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技术规范和案例资料。
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资料等。
4.实验设备:实验室中的给水厂工艺设备、水质检测仪器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给水厂设计课程设计
给水厂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包括水源选择、水质处理和供水系统。
2. 学生能够描述并分析给水厂中涉及的关键水质指标及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及给水厂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图表、数据等分析给水厂运行状况的能力,并能提出改进建议。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简单的给水处理流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水质问题。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节约用水的意识。
2.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的关注,提高社会责任感。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在给水厂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综合设计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水质问题。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需引导他们通过动手实践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给水厂概述:介绍给水厂的组成、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对应教材第二章。
- 水源选择与评价- 水质标准与处理技术- 供水系统及其运行管理2. 水质分析与监测:学习水质指标、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对应教材第三章。
- 常见水质指标及其意义- 水质监测方法与仪器-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巧3. 给水处理技术:探讨常见的水处理工艺及其原理,对应教材第四章。
- 混凝、沉淀与过滤- 消毒与臭味控制- 膜处理技术及应用4. 实践操作与设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操作和设计,对应教材第五章。
- 给水厂参观学习- 水质分析实验操作- 简单给水处理流程设计5.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实际给水厂案例,提出优化方案,对应教材第六章。
给水厂课程设计
给水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给水厂的基本概念、组成和运行原理;2. 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及给水处理技术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掌握给水厂处理工艺流程及各环节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给水厂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2. 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观察、分析和解决给水处理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我国水资源问题,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 增强学生对给水处理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投身环保事业的热情;3.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为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处理事业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给水厂相关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给水厂概述:介绍给水厂的定义、作用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关联教材第一章内容;- 给水厂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给水厂的重要性。
2. 给水处理技术:讲解给水厂处理原水的基本工艺流程,关联教材第二章内容;- 常见给水处理方法及原理;- 各类处理工艺的应用及优缺点。
3. 给水厂运行原理:剖析给水厂的运行机制,关联教材第三章内容;- 给水厂的工艺流程及设备;- 影响给水厂运行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4. 实践操作与问题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关联教材第四章内容;- 实地考察给水厂,了解实际运行情况;- 模拟实验中观察、分析并解决给水处理问题。
5.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典型给水厂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联教材第五章内容;- 典型给水厂案例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给水厂课程设计完整版
给水厂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原理、结构和运行方式,培养学生对给水厂设计和运行的初步认识,提高学生解决给水厂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给水厂的基本工艺流程;(2)了解给水厂的主要设备和参数;(3)熟悉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水厂进行初步设计和运行模拟;(2)具备给水厂水质分析和故障排除的能力;(3)学会给水厂安全生产和环保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认识到给水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树立学生节约用水和环保意识,提高其对给水厂运行的重视程度;(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给水厂的基本原理:介绍给水厂的作用、分类和基本工艺流程;2.给水厂的主要设备:讲解给水厂中常用的设备及其参数,如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等;3.给水厂的工艺流程:详细介绍给水厂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水预处理、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环节;4.给水厂的运行管理:讲解给水厂的运行模式、调度策略和维护方法;5.给水厂的安全生产和环保措施:介绍给水厂安全生产和环保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设备参数;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3.实验法:学生进行给水厂工艺流程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给水厂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准备给水厂工艺流程实验所需的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给水厂课程设计12
给水厂课程设计12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给水厂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掌握水的净化和分配方法,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意识。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给水厂的基本组成,包括水源、水处理设施、输水管道等;掌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消毒等;了解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保养。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判断给水厂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如进行水的净化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水处理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给水厂的组成及水源:介绍给水厂的基本组成,如水源、水处理设施、输水管道等,以及水源的选择和保护。
2.水处理方法:讲解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沉淀、过滤、消毒等,并通过实例介绍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效果。
3.给水厂的运行管理:介绍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保养,包括水质监测、设备维护、安全生产等。
4.水资源保护与节约:阐述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给水厂运行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教师讲解给水厂的基本原理、水处理方法、运行管理等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典型给水厂运行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水的净化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水处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4.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就水资源保护与节约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给排水水厂设计课程设计
给排水水厂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给排水水厂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设计原则。
2. 使学生了解给排水水厂各处理单元的功能、工艺流程及相互关系。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给排水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等软件绘制给排水水厂平面图和系统图的能力。
2. 提高学生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给排水设备、材料及施工工艺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给排水工程领域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给排水水厂设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特点,课程内容设置由浅入深,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要求明确,旨在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给排水水厂概述:介绍给排水水厂的定义、分类及作用,使学生了解给排水水厂的基本概念。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给排水水厂组成及工作原理:讲解水厂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阐述各单元的工作原理。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给排水水厂设计原则:介绍设计原则、规范及标准,使学生掌握给排水水厂设计的基本要求。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4. 给排水水厂工艺流程:分析水厂各处理单元的工艺流程,让学生了解工艺流程的合理布局。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5. 给排水设备与材料选择:讲解设备选型、材料性能及施工工艺,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设备与材料的能力。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6. 给排水水厂平面图与系统图绘制:教授CAD等软件绘制方法,提高学生绘图技能。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7. 给排水水厂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资料
1.1工程设计背景
某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是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地区。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原有水处理厂的生产能力已不能满足要求,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为缓解这一矛盾,经市政府部门研究并上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决定在东江南支流南岸、鳌峙塘新建一座给水处理厂。
1.2设计规模
该净水厂总设计规模为(10+M)×104m3/d(M为学生学号的个位数字)。
征地面积约40000m2,地形图见附图。
1.3基础资料及处理要求
1.3.1原水水质
原水水质的主要参数见表1。
1.3.2地址条件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水厂厂区现场地表层分布较厚的素填土层,并夹杂大量的块石,平均厚度为5米左右,最大层厚达9.4米,该土层结构松散,工程地质性质差,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构筑物的持力层,为提高地基承载力及减少构筑物的沉降变形,本工程采用振动沉管碎石桩对填土层进行加固处理.桩体填充物为碎石,碎石粒径为2~5CM,桩径为400毫米,桩孔距为1M,按梅花形布置。
1.3.3气象条件
项目所在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22℃,绝对最高温度38.2℃(94.7.2),绝对最低温度-0.5℃(57.2.11),年平均霜冻日3.6天,最多10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193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88.6mm,日最大降雨量367.8mm(81.7.1),年平均相对湿度79%。
主导风向东北(01班)、西南(02班)。
1.3.4处理要求
出厂水水质指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相关要求。
二.设计水质水量计算
2.1设计水质
给水处理过程设计出厂水水质应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检测项目指标要求,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水中不应含有病原微生物,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应危害人体健康,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2.2设计水量
设计水量()()m M Q 34441017107101010⨯=⨯+=⨯+=
三.工艺流程和构筑物形式的选择
3.1工艺流程的选择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与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有关。
一般来讲,地下水只需要经消毒处理即可;对含有铁、锰、氟的地下水,则需采用除铁、除锰、除氟的处理工艺。
地表水为水源时,生活饮用水通常采用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处理工艺。
如果是微污染原水,则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根据上述要求,本设计选择“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处理工艺。
3.2构筑物形式的选择
根据已选工艺流程,在设计中混合设施选用机械混合池,反应池选用折板反应池,沉淀池选用平流沉淀池,滤池选用普通快滤池,采用加氯消毒。
四.给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
4.1混凝药剂的选择
4.1.1混凝剂投量计算 设计中取日处理水量d m Q 3 170000=;采用精制硫酸铝,根据原水水质,参考当地某厂,单位混凝剂最大投量最大取L mg a 3.61=,平均取L mg a 0.38=。
当a 取61.3 mg/L 时:
日混凝剂投量 kg 1042117000010003.611000=⨯==
aQ T
当a 取38 mg/L 时: d kg 46061700001000381000=⨯==aQ T 4.1.2水的pH 和碱度的影响
(1)水的pH 和碱度的影响
硫酸铝除浊的最佳pH 值范围在6.5~7.5之间,在此范围内,主要存在形态是高聚合度氢氧化铝,其对胶粒具有十分优异的聚合作用。
由于硫酸铝水解过程中不断产生+H ,而导致水的pH 值下降。
为使pH 值保持在最佳范围内,应使水中具有足够的碱性物质与+H 中和。
当原水碱度不足或硫酸铝投量多时,会使水的pH 值大幅下降并影响硫酸铝继续水解。
为此,需向水中投加碱剂,通常投加的碱剂为CaO 。
(2)石灰投量计算
由水质资料知,原水中碱度为47.5 mg/L ,即为CaO 5.74L mg ,相当于
L mmol 0.8556
47.5= 精制硫酸铝投量为61.3 mg/L ,市售石灰纯度为50%。
投药量折合32O Al 为L mg 18.2829.8%3.61=⨯
32O Al 分子量为102,投药量相当于
L mmol 0.17910218.28=。
设计中取保证反应顺利进行的剩余碱度[]L mmol 0.312=δ,则
[][][][]L mmol
x a 0.140.450.85-0.17933CaO =+⨯=+-=δ CaO 分子量为56,则市售石灰投量为L mg 15.70.5
5614.0=⨯。
4.1.3混凝剂的配制和投加
(1)混凝剂投加方法
混凝剂投加方法有湿投和干投,干投应用较少,本设计采用湿投方法。
(2)混凝剂调制方法
混凝剂采用湿投时,其调制方法有水力、机械搅拌方法,水力方法一般用于中、小型水厂,机械方法可用于大、中型水厂,本设计采用机械方法调制混凝剂。
(3)溶液池容积
设计中取混凝剂的浓度%15=b ,每日调制次数2=n 次,混凝剂最大投加量L mg a 3.61=,设计处理水量m Q 37083=,则
溶液池容积 3134.7115
241770833.61417m bn aQ W =⨯⨯⨯== 溶液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池尺寸为()m H B L 2.33.56⨯⨯=⨯⨯,高度中包括超高0.3 m ,沉渣高度0.3 m 。
溶液池实际有效容积3'135.71.73.56m W =⨯⨯=满足要求。
池旁设工作台,宽1.0~1.5m ,池底坡度为0.02。
底部设置DN100mm 放空管,采用硬聚氯乙烯塑料管,池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
沿地面接入药剂稀释用给水管DN80mm 一条,于两池分设放水阀门,按1h 放满考虑。
(4)溶解池容积
3129.734.7128.028.0m W W =⨯==
溶解池尺寸为m m m H B L 2.72.11.2⨯⨯=⨯⨯,高度中含超高0.3m ,底部沉渣高0.2m 。
为操作方便,池顶高出地面0.8m 。
溶解池实际有效容积 3'29.72.22.12.1m W =⨯⨯=
溶解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池底设0.02坡度,设DN100mm 排渣管,采用硬聚氯乙烯管。
给水管管径DN80mm ,按1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