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传文 统化
3 一、人与天的关系:天人合一
(二)人与天地不同 人虽为天地所化育,但人又与天地、自然万物截然 不同。人类社会要延续与发展,人就不得不发挥自身 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和利用自然。这也就使得人类 不得不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从而将人与自然、天地 相分离。
历史上最早建立起“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的,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
24 一、儒家
7.“五四”的衰落 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是对儒学最早的公开冲击。洋务运动则使儒学的实际地位遭到削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变局”和 “四千年未有之强敌”,而仅凭传统儒家的“治平”之道已无法应对这千古未有的强敌。 因此必须学习西方“借法自强”。 随着西学影响的扩大及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入,革命风潮日益高涨,到20世纪初遂出现了 公开的批儒反孔思潮,孔子和儒学的地位进一步被动摇。虽然清廷试图扼制这股公开的批 儒反孔思潮,但却是徒劳的。其后的白话文运动到“五四” 运动,以及国人高喊着“打倒 孔家店”的口号,否定了统治中华两千多年的儒学,儒学最终走向衰落。
25 二、道家
(一)道家起源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者流,盖出 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 君人南面之术也。”即道家是从史官所记录的成败、存亡、祸福的历史中总结发展而来 的。他们从中知道君王之道就是要抓住要点和根本,以清心淡泊、谦卑高洁来自守自持, 这也是教导君王谦虚治国的大道。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 道家思想,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种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形 成,道家学派得以创立。
16 一、儒家
(二)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大致包括春秋时期的初创,战国时期的发展,西汉的兴起,魏晋南 北朝、隋唐的冲击,宋代的转折,明清的批判和“五四”的衰落7个阶段。

《中国传统哲学》课件

《中国传统哲学》课件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哲学思想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价值
佛教思想代表人物
龙树菩萨:提出中观学派,强 调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智慧的 解脱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主张 众生平等,提倡慈悲、智慧和 修行
鸠摩罗什:翻译大量佛教经典, 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 要贡献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 的重要性,提倡 “有教无类”的教 育理念,对中国古 代教育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中国社会价值观 的影响:儒家思想 强调“仁爱”、 “礼义廉耻”等社 会价值观,对中国 的社会道德观念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政治制度的 影响:儒家思想强 调“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等政 治观念,对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指导 作用。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起源: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石 形成:汉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体系 发展:宋明理学,强调天人合一,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转型: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国哲学开始与西方哲学交流融合
中国哲学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中国哲学注重整体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发展 促进中西哲学的交流与融合 推动中国哲学的国际化发展 培养更多具有哲学素养的人才
Part Nine
总结与思考
总结本次课件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 的起源与演变
核心思想与价 值观
主要流派及其 代表人物
对现代社会的 意义与影响
思考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继承与创新:在保持传统哲学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与文化进行创新,推动中 国哲学的现代化发展。
注重实践:中国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相克:金—木—土—水—火
春木 夏火

秋金 冬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的哲学范畴,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最 初的概念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 代思想家看到了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一些思想家 把阴阳看做是自然界两种基本的、互相对立和此消彼 长的物质力量,把阴阳交替看做是宇宙变化的根本规 律和普遍法则。战国末期有阴阳五行家邹衍等把阴阳 和五行观念揉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认为物质世 界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百物的基 本元素,阴阳五行家是科学和巫术相混杂的学派。
三教图
宋明理学在元明清七百年 里都是官方的哲学,对中 国乃至东南亚产生深远的 影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 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 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 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如古代一些名将名相。
哲学与人生境界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颢
. ….…………. . ….…………. .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 说,广泛运用于占卜和中医。所谓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 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 的事物。古代思想家用上述五种物质 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的多样统一的, 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
. . ….………….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图(红色箭头表示相生, 蓝色表示相克) 相生:水—木—火—土—金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第二节 贵和尚中
一 、 “贵和” 精神
在文化价值观方面,“贵和”精神提倡在主导 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 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在民族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素以礼仪道德平 等待人,承认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兼容 并包”“遐迩一体”的思想,使各民族融为一体, 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为最高准则来处理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在维护 自己民族独立的同时,不主张向外扩张,用武力去 征服其他国家和民族,而是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 “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节 贵和尚中
二 、 尚中精神
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往往是和“尚 中”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文化中,“中”是 一种“中和”状态,也体现为“中庸之道”。
第一节 天人合一
另外,荀子也主张人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只有遵循 自然规律,才能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同一关系。
在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中国古人还 强调“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 里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 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意思是说:“不违背谷物播种的时间,谷物就吃不完了; 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鱼鳖之类的就吃不完了;按照时 节去山林伐木,木材就用不完。”这是强调只有按自然 规律办事,才能使“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 食”“材木不可胜用”。
第四节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智慧中的 最高道行。《庄子·天地》中记载:“知其愚 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 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意思是,知 道自己愚的人,不是真正的大愚蠢;知道自己 惑的人,不是真正的大迷惑。大迷惑,终身不 能醒悟;大愚蠢,终身不能理解。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 國哲學簡史
6
中國哲學精神
以人为本 基本的哲学类型:人生哲学
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 “爱人者必人爱之” 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6. “无为而无不为” 7. “治大国者烹小鲜”
中國哲學簡史
中 國 哲 學
1
中国哲学精神
中. 國哲學簡史
2
中國哲學精神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跟其
他民族的哲学都不一样,有其特有的民族性。它浓缩的反映出中 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 方式,认知结构等等。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 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国也化家古陬名 人
人是的、代邑丘


中. 國哲學簡史
20
儒家學派
孔子三大思想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中. 國哲學簡史
4
中國哲學精神
实事求是 知识论态度
实事求是与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相一致。《左传》把”实事”概括 为为三条,叫”正德”,”利用”,”厚生”。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哲学家并不从纯粹的理论兴趣出发 探求知识,而是把”求是”,即探求知识通”实事”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主张为”实事”而求知识。
➢ 西方进化论的传入,与中国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传统哲学
相结合,促进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国的思想资源进一步丰富,使中国哲学获得新

2019中国传统哲学.ppt

2019中国传统哲学.ppt

王阳明 (1)“心即理”是王守仁哲学 的理论基础和宇宙观。
(2)“致良知” 。这是王守仁认 识论的核心。 (3)知行合一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 人生境界 一、中国哲学的宇宙观 二、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关系
(一)天人合一 (二)天人相分相胜三、Fra bibliotek国哲学的人生境界
(一)儒家主张“立人极”,以圣 贤人格为向度,以“孔颜之乐”为 最高的道德追求。
五、中国佛教哲学 六、宋明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宋明理学阐明了道德理性和知识理 性的关系。建立起了理本论、心本论和 气本论三大思想体系。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1)他的最高哲学范畴是“理”或 “天理”。朱熹认为天理是宇宙的 本源 。 (2)朱熹认识论的核心是“格物致 知”论。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 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 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 物,都无该载了。” (《朱子语类》卷一)
三是“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论语· 卫灵公》:“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 雍也》:“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
四是“亲亲而仁民,仁 民而爱物”。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 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 宪问》
4.知行学思的认识论
四、原始道家哲学
老子的哲学思想 1.“道”本体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 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思考题
1.中国哲学起源于哪些学说? 2.试述原始儒家和原始道家的哲学观 点及其对后代文化的影响。 3.试谈中国哲学关于创造变化、与时 俱进的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 《孟子· 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 (先天的),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 物。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和人 生境界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在 中国古代文化中,哲学处于核心地位。
• • • •
• •
• • • •

一、中国哲学的萌芽 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 1、五行说: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 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2、八卦说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周易所包含 的占卜科学理论令今人大惑不解,以致出现了《易经》热。 3、阴阳说 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 战国末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家,把阴阳和五行观念 揉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 总之,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原始的 哲学思想。
阳明心学: 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认识论: 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 之天理。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王阳明(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 大成者 •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 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 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 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 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一、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 • 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 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它包举万 有,统摄万象,无限丰富,无比充实。 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为“宇”,古今 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为“宙” ;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图片来自
宋明理学
• 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 张横梁、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气” 为核心概念) •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念)
•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概 念)
图片来自
程朱理学
• 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 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先秦哲学
老子
宇宙观:“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 化,宇宙万物来自与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 人的生与死。 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相互转化,既是阴阳转化。
图片来自
先秦哲学
庄子
返璞归真:现实的行为只是一种符合道德规范、符合物质发 展规律的行为轨迹,不需要自行去阻拦什么、抵 挡什么,突出人在宇宙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大知逍遥:万物的量是没有穷尽的,时间是没有止期的,得 失是没有一定的, 世界总是不断变化的。 万物一齐: 世上万物,无不既是彼方又是己方,彼 出于此,此也出于彼。彼、此是同生共存的。
• 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刺猬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 格物致知论,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 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来看,知轻行重。 而且执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愈 明”;
图片来自
明清实学
二百数十年中它经历了三个阶段:(1)明清之际 以“经世致用”、倡导实学为主要特征的实学思潮的 兴盛时期;(2)乾嘉时期实证学风的高度发展;(3) 道、咸时期实学思潮的再度高涨;这一思潮所涉及的 范围由学术而遍及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 域。它中介了宋明理学的长期统治,冲击着旧礼教、 旧传统的束缚,闪烁着早期启蒙思想的色彩。为迎接 近代准备了某些思想条件。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学说

第十四章中国传统哲学——道家道家又被称为道德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列子、杨朱等。

主要著作除《老子》《庄子》外,还有《管子》的《心术》《白心》《内业》等。

老子骑青牛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难点重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掌握道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先秦道家的地位以及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理解掌握老子的思想教学目的先秦道家的地位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影响教学内容老子学派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列子学派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道家著作共37种,993篇。

可以分为老子学派、杨朱学派等班固庄子学派老子(约前604—约前531),与孔子(前551 前479)生活在相同时期,是道家思想奠基者。

战国人称他老聃。

其籍贯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曾在洛阳做周王朝老子标准像的史官。

据《史记》记载:老子者,姓李氏名耳。

又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司马迁明代画像他曾经与孔子相遇,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知识,现在洛阳还有一个问礼巷,就是反映孔子和老子会面的这一段历史。

孔子问礼图据说老子西游出散关(函谷关)时,应关尹(关令尹喜)请求,写下五千言《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老子西游出散关⏹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中国哲学课件 ppt

中国哲学课件 ppt

教育理念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礼义”
01
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尊重师长、友爱同学的美德。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
02
提倡顺其自然,尊重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墨家思想中的“兼爱非攻”
03
强调和平与和谐,反对欺凌和暴力,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
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学派
总结词
道家学派强调自然、无为和道法自然, 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反对 过度的人为干预。
VS
详细描述
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主张 "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皆有道,应该顺应 自然规律和天道,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境界。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由和独立, 反对过度的人为约束和强制,对中国文化 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03
知识体系
价值观
西方哲学通常以学科为单位划分 知识领域,而中国哲学则更注重 整体性和相互联系。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意 志,而中国哲学则强调集体主义 和社会和谐。
与印度哲学的比较
宗教色彩
中国哲学较少涉及宗教色 彩,而印度哲学与宗教紧 密相连。
思想流派
印度哲学流派众多,包括 佛教、印度教等,而中国 哲学则以儒家和道家为主 。
道法自然
总结词
道法自然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自然观,强调万物都有 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行事。
详细描述
道法自然思想认为,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这 些规律和法则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 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要违背自然法则。同时, 人类也应当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规律,来认识和把握事 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 思想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是人类认 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古代哲学 PPT课件

中国古代哲学 PPT课件
图示:
相克:金→木→土→水→火
五行相克(相胜)的关系也不难理解,古人以镰刀和斧子 之类的金属工具伐木,所以金克木,用木作成工具来耕地翻 土地,所以木克土,土能堵住水,所以土克水。水能扑灭燃 烧的火,所以水能克火。火能熔化金属,所以火克金。
总的来看,五行生克表示的是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五 行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无穷的变化。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 基本作用的方式是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这是一对 矛盾,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即:“我生”“生 我”“我克”“克我”四种变化。
离开,分离。凡八纯卦互为依托帮助,但又具同性相斥之性。 虽比和,但内有冲突,谋事可成,却有周折,目疾,心脏疾 病,高血压,肺虚症。
艮(gèn)艮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纯卦; 艮卦山外有山,山相连。不动,静止,停止,克制,
沉稳、稳定,止其所欲,重担。两桌、两床相连,上下铺 位,床上、桌下。测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归。癌症, 青春痘,痧菲子,肿瘤,疮块,脾胃病,肾病,结石症。
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 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 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 (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6)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
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 衰于四季;
哲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思想 核心。中国传统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 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哲学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变化不息 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生生 不已日新月异的创化过程,而且是人类道德精神与 天道融合,不断升华的发展过程。中国哲学视生命 的创造历程为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强调天人同性 共德,万物一体,从而达到内外和谐、天人合一的 精神境界;认为人的道德理想高于一切,把哲学与 政治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注重个体道德意识 的完善,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较为注重客观 辩证的认识世界,表现出了唯物而辩证的思维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汉朝的道家思想
总结词
汉朝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法则和天人合一 ,认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 和谐。
详细描述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 包括老子、庄子等。汉朝时期,道家思想在某些时期受 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潮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干 预,让人民自由发展。同时,道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 和精神的超越。
《中国古代哲学史》ppt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哲学史简介 • 先秦哲学 • 秦汉哲学 • 魏晋南北朝哲学 • 隋唐哲学 • 宋元明清哲学
01 中国古代哲学史简介
哲学史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
中国古代哲学始于先秦时期,以诸子 百家的兴起为标志。
背景
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01
03
儒家哲学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和思想,如“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礼乐文化”等,对中
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价 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 和谐稳定。
道家哲学
01
02
03
04
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 另一重要流派,其核心思想 是“道法自然”,强调自然 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他学派哲学
除了佛教、道教和儒教之外,隋唐时 期还有其他学派哲学,如法家、名家 、墨家等。
这些学派哲学在隋唐时期也有一定的 影响和发展,丰富了隋唐哲学的思想 内涵和多样性。
06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起源于商周之际,以五行学说和周易为基础,通过阴阳概念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代表构成世界的基本事物,其相生相克关系揭示了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古人对世界的朴素直观经验。原始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为核心思想,倡导中庸之道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和治国方。原始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强调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原则。这两大哲学流派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文学、艺术、史学、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ppt

中国古代哲学.ppt
中国古代哲学.ppt
一、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
原始哲学: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 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为: 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 系。总之,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 含着最朴素的原始的哲学思想。
(1)、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所谓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构成世界最基 本的事物,古代思想家用上述五种 物质说明世 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五行相生的关系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2、崇尚直觉本悟:
直觉本悟就是依靠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 观。而体悟事物。它主要依靠已经获得的 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加以顿悟。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行为方式—知行 动态统合
古代哲学家强调的是知和行的动态的统一 和结合。
明代清初的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比较 理想的解决了行和知的关系。他提出了“行 先后知”的行知学说
原始儒家是指儒家学派创始时的儒家,代表人: 孔子、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家的经典有《诗》、 《书》、《礼》、《乐》、《易》、《春秋》。 据说都是孔子校订过的教学用书。他们自己的著 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大学》、 《中庸》。
儒家的哲学不是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去探索 哲学,而是从精神境界、道德修养、自我完善的 角度去探讨哲学的真谛。儒家哲学更侧重人生哲 学,研究处世之道。
宋明理学主要指宋代朱熹的理学和明代王阳明的 理学。宋明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学说。
王阳明建立了理学界的“心学体系”,其中, “知与行”的探讨和“致良知”的学说颇有特色, “知”是指道德意义的自觉程度而言,也指一般 知识活动。“行”是指行动、实践,现代意义一 般把“知与行”理解为知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 王阳明在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 “知行合一”的观点,一方面要求人们在内心精 神上下工夫,另一方面要求人们言行一致,表里 一致。

中国古代哲学PPT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哲学PPT教学课件
学习中国哲学的精华要义,掌握中国哲 学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吸取中国古代传统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教学重点:
1、中国哲学的起源:五行说、阴阳说。 2、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仁、礼、中庸
之道。儒家思想与21世纪。 3、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道、自然无为、
淡泊名利、道家消极、积极。 4、宋明理学的思想核心:天理心性、知
直觉本悟就是依靠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 直观而体悟事物。它主要依靠已经获得的 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加以顿悟。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行为方式—知行 动态统合
古代哲学家强调的是知和行的动态的统一和结合。
明代清初的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比较理想的 解决了行和知的关系。他提出了“行先后知”的 行知学说,实践出真知,认为认识离不开实践, 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他强调的是知识的分而 后合,肯定知与行各有功效,他说“行焉,可以 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又说: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强调“行”即实 践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知行始终 不相分离,”“相资以互用,”“并进而用功”, 这是理想价值的行知统一观,行知结合观。
就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的途径而言,各派 也有不同的方法 :
儒家主张以圣贤人格为高度,以个体的道德自觉 为动力,通过不断的追求和长期的自我修养过程, 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道家则认为通过精神的逍遥与解脱,能达到人生 的最高境界。
禅宗认为,人能顿悟成佛,当下进入佛即我、我 即佛的境界。
宋明理学哲学认为把儒的真性、道的飘逸、禅的 机趣融合起来,就能达到至高人生境界。
保在
护 外 警戒色
性形
适上
应的
拟态
雷鸟
雷鸟
保 护
1、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ppt课件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ppt课件
精品课件
(三)孔子的中心思想——仁
1、仁说产生的社会背景 2、什么是仁?仁的内涵和外延 (1)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仁乃道德的总称 Ⅰ:“恭、宽、信、敏、惠” Ⅱ:“温、良、恭、俭、让” (3)道:“朝闻道,夕可死矣” (4)义利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精品课件
(三)孔子的中心思想——仁
“仁”即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做 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君子”应 当遵守的准则。即“仁”讲的是如何处 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的人际 关系。《国语·周语》说:“言仁必及 人”。
精品课件
孟子
(一)孟子及其生平 (二)孟子思想的核心是“性善”和“良
知” 1、“性本善”和“四端”说----道德价值
为孔门弟子的专称;
精品课件
(二)孔子简介及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 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 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 整理家,曾修《诗》、《书》, 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孔子的思 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 远的影响。 ()
精品课件
庄子——先秦道家集大成者
(一)庄子生平 (二)主要思想 1、天道自然观; 2、相对主义认识论; 3、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 总之: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追求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
得道。人得道如同鱼儿得水,各适其性, 各得其是,无拘无束,自由逍遥。
精品课件
庄子生平
庄子的原名叫庄周,是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 南商丘县东北)人。 (前369年-前286)。庄 子是继老子之后我国道 家学派的一个重要人物, 后世人往往把老子和庄 子的学说并称为“老庄 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课件

《中国古代哲学》课件

佛教核心思想的介绍
四大真理:生、老、病、死, 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 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
五、中外哲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哲学
儒家注重人伦礼仪,道家崇尚无为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推崇自我修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 谐。
西方哲学
希腊哲学倡导理性和逻辑思维。 西方哲学关注个体的自由和人权。
结束语
儒道两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重视人伦,道家强调自 我,两者在人生观和社会伦 理上存在差异,但都注重修 身养性。
儒道两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追求和谐取舍,道家崇 尚自然无为。
四、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的引入和传播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深入 人心。
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的 融合
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交 融,形成独特的佛教哲学体 系。
1 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考与认识 2 推荐书目
深入思考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与价值。
《道德经》、《论语》、《庄子》等。
3 Q&A,提问答疑
让学习变得更加互动和有趣。
二、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背景
乱世思潮涌动,各家学说纷 呈。
诸子百家的表人物
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
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以仁爱为核心,道家推 崇自然,墨家注重公平与爱, 名家重视言辞,法家追求治 理,纵横家注重实用,兵家 着眼战略,奴家强调自由。
三、儒道两家
儒道两家的起源和发展
儒家和道家都追溯至春秋战 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两大主 要思想流派。
《中国古代哲学》PPT课 件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本课件将带你领略中国古代哲学的深远影 响及其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一、概述
什么是哲学
探讨人生意义和宇宙真理的学科,是人类思想的精华。

_中国古代哲学共31页

_中国古代哲学共31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_中国古代哲学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庄子——先秦道家集大成者
(一)庄子生平 (二)主要思想 1、天道自然观; 2、相对主义认识论; 3、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 总之: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追求是体道,
得道。人得道如同鱼儿得水,各适其性, 各得其是,无拘无束,自由逍遥。
精品课件
庄子生平
庄子的原名叫庄周,是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 南商丘县东北)人。 (前369年-前286)。庄 子是继老子之后我国道 家学派的一个重要人物, 后世人往往把老子和庄 子的学说并称为“老庄 哲学”。
的根源;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3、民本和仁政、王道学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精品课件
孟子及其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 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 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 人。“亚圣”。相传孟子是鲁国 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 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 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 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 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 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 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
天台宗: 三谛圆融 华严宗: 开放的心灵 禅宗: 不立文字,自性 是佛,平常是道
道德人格取向
精品课件
四 宋明理学
精品课件
宋明理学——又称“道学” 理学的形成 1、儒学内在的变化; 2、佛教思想的流行; 朱 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知行合一,致良 知 李贽——中国思想史上的奇人 理学的根本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精品课件
(三)孔子的中心思想——仁
1、仁说产生的社会背景 2、什么是仁?仁的内涵和外延 (1)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仁乃道德的总称 Ⅰ:“恭、宽、信、敏、惠” Ⅱ:“温、良、恭、俭、让” (3)道:“朝闻道,夕可死矣” (4)义利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庄子》:“其文则汪 洋辟阖,仪态万方,晚 周诸子之作,莫能先 也。”
精品课件
小结:
总之: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追求 是体道,得道。人得道如同鱼儿 得水,各适其性,各得其是,无 拘无束,自由逍遥。
道家追求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
探讨人生处境,以有限的人生, 面对无限的时空。
精品课件
三、中国佛学哲学
精品课件
(/2550/gb/me ncius.htm)
精品课件
荀子
(一)荀子及其生平 (二)主要思想: 1、性恶论 2、“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
想; 3、约前 235年)名况,字卿,又 称孙卿,赵国郇(今山 西临猗县)人。曾任齐 “稷下学宫”祭酒。著 有《荀子》32篇。荀子 尊崇孔子,又广泛吸收 各家学说的精华,成为 先秦百家之说的总结者。 其门下有弟子韩非和李 斯。
精品课件
(三)孔子的中心思想——仁
“仁”即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做 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君子”应 当遵守的准则。即“仁”讲的是如何处 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的人际 关系。《国语·周语》说:“言仁必及 人”。
精品课件
孟子
(一)孟子及其生平 (二)孟子思想的核心是“性善”和“良
知” 1、“性本善”和“四端”说----道德价值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精品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学习, 了解中国哲学的内容,理解在中国哲学思想指 导下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以及中国传统思 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教学内容: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思 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各种哲学思想内
精品课件
中国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原始儒学 原始道家 中国佛学 宋明理学
精品课件
一、孔孟之道——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
(一)儒和儒学的产生和发展 1、儒: (1)最早在奴隶主贵族中掌握道德教化、
音乐礼仪的官员; (2)流落民间,分化为君子儒和小人儒; 2、儒学:孔子所创之学即“儒学”,儒成
为孔门弟子的专称;
精品课件
小结:
“仁”即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做一个有道德 修养、有学问的“君子”应当遵守的准则。 即“仁”讲的是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 人、与自己的人际关系。《国语·周语》说: “言仁必及人”。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 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
人生的价值:成就道德人格。
容。
难点:中国哲学
的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精品课件
第一 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 和思想传统
精品课件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 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 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 问。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在中国 文化中,宗教的功能由哲学担当。
精品课件
二、原始道家
——老庄思想影响中国文 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 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精品课件
老子
(一)老子生平简介 (二)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1、天地之宗,道统万物——“道”; 2、道法自然,自然无为; 3、贵柔处弱,柔弱不争;
精品课件
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 (约前581-前472),楚国 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我 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曾担 任周朝掌管史料的官员,退 隐后著有《道德经》,书中 主要阐述自然无为思想,用 “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 变,以辨证的论点叙述清淡 处世的人生观,对中国的哲 学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 响。
精品课件
(二)孔子简介及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 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 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 整理家,曾修《诗》、《书》, 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孔子的思 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 远的影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